神盾作戰系統出口情況 

操演中的美國海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編隊,右為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西洛號

USS Shiloh CG-67),左為日本海自金剛級神盾驅逐艦鳥海號(DDG-176)。作為與美國軍事關係最

緊密的同盟, 日本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出口神盾作戰系統的國家。

西班牙F100神盾巡防艦艾爾瓦洛.迪巴贊號(Alvaro de Bazan F101)與美國柏克級飛彈驅逐艦

湯瑪斯.哈德尼爾號(USS Thomas Hudner DDG-116,右)並排停靠。F100是六千餘噸級的神盾巡防艦,

而柏克級是超過9000噸級的神盾驅逐艦。相較於柏克級,F100透過導波管曲折技術,將AN/SPY-1D

相位陣列雷達安裝在上層建築更高位置(雷達發射機位於低一層的甲板),可增加對水平線探測距離,

代價則是增加了重心高度與上層結構受風面積,多少影響了穩定性。

 

 

(1) (2)  (3)  (4)  (5)  (6)  (7)

 


神盾系統的外銷

1.日本金剛級/愛宕級飛彈驅逐艦

在1990年底,日本向美國申購神盾軍艦並獲得許可,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美國輸出完整神盾系統以及授權建造神盾軍艦的國家 ;當然,日本能成為第一個獲得神盾艦的國家,必須歸功於美日向來親密的同盟關係。日本建造的這型神盾艦艇就是仿照柏克級發展而來的四艘金剛級飛彈驅逐艦,於1993年至1998年陸續服役。金剛級配備的神盾系統被美方稱為Baseline J系列,日本方面則稱之為OYQ-8。前三艘金剛級配備衍生自神盾Baseline 4的Baseline J1,整合入一些日本挑選的裝備,例如以日本自製的OQA-201反潛戰鬥系統取代原本的SQQ-89,其下整合有NEC OQS-102艦首聲納(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SQS-53B/C)、OKI OQR-2拖曳陣列聲納(SQR-19的日本版),此外還有與SH-60J反潛直昇機聯繫的OQR-1直昇機資料鏈,並額外加裝一座FCS-2-21射控雷達來控制艦首OTO-Breda 127mm艦砲;至於金剛級四號艦鳥海號(DDG-176)的神盾系統則升級為與Baseline 5類似的Baseline J2,納入Link-16 JDITS(鳥海號也是日本海自第一艘擁有Link-16的艦艇)。在2005年起,日本陸續編列預算為四艘金剛級進行反彈道飛彈升級,納入BMD 3.6.1系統,並每艘金剛級購置9枚SM-3 Block 1A反彈道飛彈(總計36枚),從2007年底到2010年陸續執行完畢。

繼金剛級之後,日本還在21世紀初期建造兩艘改良自金剛級的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柏克級Flight2A的日本版), 神盾系統 升級為Baseline J6(軟硬體相當於神盾Baseline 7.1),此外還增設一座直昇機庫,可操作SH-60J/K反潛直昇 機,兩艦分別在2007、2008年服役;在2012年,日本開始編列預算,將愛宕級的神盾系統升級到Baseline J6(美方稱為Baseline 7 Phase 1R)的水平,軟硬體相當於神盾Baseline 9/ACB 12以及反彈道飛彈能力BMD 5.0。在2000年代後期,日本陸續為旗下神盾艦進行作戰系統、相位陣列雷達與反彈道飛彈能力的升級。

在2015與2016年,日本分別編列預算建造二艘 改良自愛宕級的新神盾艦(27DDG與28DDG,摩耶級),使用神盾Baseline 9/ACB 16水平的作戰系統和相關裝備,包含反彈道飛彈能力BMD 5.1(具備IAMD能力,同時進行艦隊防空與反彈道飛彈作戰)、結合CEC的整合射控防空計畫NIFC-CA)能力等等。此一版本被稱為神盾Baseline J7。

基於強化美日同盟關係(過去長年束縛日本出口軍事技術的武器出口三原則,在2014年3月被安倍政府以防衛技術轉移三原則取代),促使日本軍工產業更融入西方盟國軍備體系,美國國防部要求日本業界參與神盾系統的產製(包含由美日合作開發的反彈道飛彈能力);在2015年7月23日,日本政府批准輸出關於神盾系統的相關軟、硬體部件,使日本業界能為全球所有的神盾艦客戶供貨(包含美國、日本、韓國、西班牙、挪威、澳大利亞等),包括由三菱重工開發的後端應用程式顯示和探測軟體,以及富士通生產的顯示系統硬體等。日本防衛省表示,日方參與神盾系統產製,將有助於加強美日之間的國防安全合作,此外還可擴大相關組件在日本的生產規模(過去日本只能在本身的神盾艦上裝置國產組件),降低採購成本,並強化日本軍事技術的產能。日本的27DDG與28DDG就會裝備日本產製的神盾系統組件,包括由日本電器(NEC)生產聲納換能器組件替換原本SQS-53C艦首聲納的TR-343換能器、三菱重工(MHI)提供部分神盾系統顯示系統的應用軟體、富士通(Fujitsu)提供神盾顯示系統硬體和通用顯示系統(Common Display System)等。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曾報導稱,海上自衛隊透露,金剛級的SPY-1D相位陣列雷達與神盾系統處理能力強大,同時可以處理上萬個目標;因此在較為惡劣的海況(洶湧的海浪可以在雷達上造成數千個雷達迴跡)仍能有效執行監視與作戰任務。

 

此為北約90年代巡防艦替換計畫(NFR-90)中,美國GE團隊 提出的小神盾版本。NFR-90是

「小神盾」的最早先驅,不過此計畫在1990年初宣告瓦解。

在1990年代末,美國與西班牙廠商組成「先進巡防艦聯盟」(AFCON),打算設計一系列裝備迷你神盾系統的巡防艦。

此種想像圖就是當時AFCON的提案,排水量2600噸級,裝備AN/SPY-1K輕型相位陣列雷達,每個陣面尺寸只有5 x 5英尺。

 

2.小神盾先驅:北約NFR-90/台灣ACS

由於以大部分國家的國力,較難購置、維護動輒八、九千噸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因此神盾系統能否順利外銷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成功完成小型化。如同前述,美國曾在神盾系統發展期間,考慮過以五、六千噸的艦體平台,然而評估顯示此種刻意縮小的神盾艦根本難有像樣的戰力。然而在1980年代末期,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電子元件的體積重量 得以縮小,使得神盾系統的小型化成為可能。發展「小神盾艦」的第一次機會,是1980年代年由多個北約國家進行的北約90年代巡防艦替代計畫(NATO Frigate Replacement,NFR-90),當時總需求高達五十幾艘之譜。

當時美國為NFR-90推動一個名為「北約防空作戰系統」(NATO Air-Wafrare System,NAAWS) 的專案,被要求能同時追蹤、接戰多個目標,有效應付飽和空中攻擊 ,其中又包含以下幾個具體的子項目: 負責長距離對空監視的大量搜索雷達(Volume Search Radar,VSR)、能同時精確追蹤多個目標並指揮飛彈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多功能雷達(Multi Function Radar,MFR) ,以及擁有點防空自衛以及一定區域防空能力的防空飛彈系統。 顯然地,神盾系統/SPY-1相位陣列雷達是當時能滿足上述需求的最佳選擇,然而以巡防艦作為載台,使神盾系統必須進行適度的簡化與縮水。 美國有四個團隊參與NAAWS的競標,分別以通用電機(GE)、西屋(Westhousing)、休斯、雷松為主承包商。 在美國的參與廠商之中,GE主導的系統自然是神盾系統的縮小版, 其核心是一套由GE航太(即先前研製SPY-1的RCA,此時已經被GE購併)提供神盾系統SPY-1相位陣列雷達縮小衍生而來的「巡防艦相位陣列雷達」(Frigate Phase Array Radar,FPAR) ,仍採用S波段, 每面天線由1056個相移器組成,長、寬各約2.43m偵測距離約為SPY-1A的六成,可為標準SM-2與海麻雀ESSM防空飛彈提供中途導引,能同時滿足VSR與MFR的需求 。此外,GE稍早也曾有自身開發的電子掃描雷達方案,稱為側向波束轉換技術 (Flanking Beam Switching Technique,FAST),採用頻率較高的C波段,天線體積小於FPAR,能安裝於桅杆頂端;不過GE購併RCA之後,就全力發展以SPY-1為基礎的FPAR 。

在相同的時間,台灣也在進行光華一號造艦計畫,第一階段係由美國授權生產七艘派里級飛彈巡防艦(採用後期型規格),第二階段則以派里級的艦體載台為基礎進行大規模修改,換裝先進防空戰系、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等裝備,大幅強化防空能力;爾後光華一號第二批的案子演變成先進戰鬥系統(Advanced Combat System,ACS)案。由於需求相近,前述參與NFR-90的美國承包商幾乎都同時投入參與ACS,其中GE航太參與的團隊由優利系統(Unisys)主導,堪稱是GE投標NFR-90設計的翻版,採用與FPAR相仿的ADAR-2N雷達系統(相位陣列雷達二型海軍型)以及標準SM-2/垂直發射海麻雀組合,優利系統負責戰系的研發整合。而雷松團隊同樣以C-MAR相位陣列雷達投標ACS,至於休斯則以先前和台灣中科院合作開發的H-930MCS為基礎,推出更新版本參與戰系投標。

然而,上述兩個堪稱「小神盾先驅」的案子,最後都沒有走下去。NFR-90方面,由於參國數量龐大,各國對其需求與理念互異,然而整個計畫卻沒有一個有效的主導者與決議機制,導致對載台基本設計乃至於主要作戰裝備等關鍵規格根本無法取得共識,加上各國對於攸關利益的 系統選擇、工作 量分攤、成本分擔等亦有諸多紛歧,種種因素使得整個計畫裹足不前 、窒礙難行。1989年9月 底NFR-90進行基線審查階段之際,英國突然在宣布退出NFR-90,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西德也 在兩個月內跟進離開。在1990年1月荷蘭宣布退出之後,只剩下美國與加拿大的NFR-90便宣告撤銷,而NAAWS也隨之消失。

而在台灣ACS方面,也由於台灣粗估認為ACS首艦造價太貴、技術風險太高,加上1993年底尹清楓命案 重創台灣海軍等內部因素,ACS遂在1995年完成初步定義階段之後遭到取消。NFR-90與ACS都另有專文介紹。

由於台灣ACS案有許多新構想(如開放式、全分佈的作戰系統架構),神盾主承包商洛馬集團基於參與ACS的一些相關技術基礎繼續發展,隨後也應用在神盾系統內。例如,為ACS分散式系統架構開發的計算單元以及包含計算能力的顯控台,就成為洛馬開發AN/UYQ-70顯控台系列(包含機櫃)的基礎;1990年代神盾系統引進商規技術以及轉換成開放式系統架構(從Baseline 7開始),就是AN/UYQ-70系列作為系統中的主要運算以及顯示控制單元。而洛馬集團為台灣ACS項目發展將相位陣列雷達天線與發射機分開於兩層甲板、中間以曲折導波管連結的技術,日後也用在柏克Flight 2A驅逐艦(後方SPY-1D相位陣列雷達)以及西班牙F-100神盾飛彈巡防艦上。

 

3.小神盾的實現:西班牙F-100

雖然NFR-90與ACS相繼夭折,然而「小神盾」的發展卻不乏機會。洛馬集團繼續推動FPAR與ADAR-2N的縮小版神盾雷達概念,提出了SPY-1F相位陣列雷達。

NFR-90結束後,歐洲各參與國又以各自在NFR-90中支持的設計與系統組合,繼續發展新一代防空艦艇;其中, 英、法兩國在1991年提出未來巡防艦計畫(Anglo-French Future Frigate,AAAF),義大利則在1993年加入此一計畫,而AAAF也因而改名為「下一代共同巡防艦」(Common Next Generation Frigate,CNGF),專案名稱為水平線(Horizon)巡防艦。CNGF使用PAAMS艦載防空系統,是法/義在NFR-90時代力主的FSAF的發展型,飛彈系統就是Aster系列。由於載台設計、主戰裝備的意見紛歧,以及對工作量無法達成共識,英國還是 在1999年4月退出CNGF計畫,自行發展Type-45型飛彈驅逐艦,其防空系統仍然是PAAMS/Aster,不過換用英國自家的Sampson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除了CNGF與Type-45之外,曾參與NFR-90的德國與荷蘭,也在1990年簽署一項新巡防艦發展協議,裝備的系統自然是先前兩國在NFR-90時代提議的NAAWS戰系組合,包括AP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SMART-L長程搜索雷達、垂直發射的標準SM-2與發展型海麻雀防空飛彈等。在1993年,先前曾是NFR-90參與國的西班牙,決定加入德國與荷蘭的新一代巡防艦計畫,此後該計畫便稱為三國巡防艦(TFC) ,德國方面的專案為F-124,荷蘭為LCF,而西班牙本身的專案名稱為F-100。然而到了1995年,西班牙認為 自身在TFC計畫的核心──艦載防空系統研發中分到的工作量太少,加上APAR主動相陣雷達、戰鬥系統等都要全新研發,風險與成本實在太大,遂 在1995年6月退出TFC計畫,而F-100也隨即改用美國的神盾作戰系統。事實上,就連德國也曾向美國商討採購神盾系統的事宜 ,並付費請洛馬集團(洛馬在1992年購併先前整合研發神盾系統與SPY-1相位陣列雷達的GE雷達電子部門)針對將小神盾與SPY-1F相位陣列雷達整合於F-124艦體之上進行若干初步設計,作為萬一自製系統無法如期完成時的備案。

由於神盾相關團隊才剛離開台灣ACS專案,對於將神盾系統搬上較小載台已經有許多紙上設計,因此在ACS案獲得的相關工程經驗,自然順理成章地應用在F-100之上。因此某種程度上,F-100堪稱ACS的延續,只不過出資的金主由台灣換成了西班牙。與台灣的情況相似,西班牙先前也有在美國授權之下建造派里級巡防艦的經驗,而F-100的載台設計也與派里級的船型有所關連,只不過排水量放大到6000噸級。F-100的戰鬥系統 稱為分散式先進海軍戰鬥系統(Distributed Advanced Naval Combat System,DANCS),使用SPY-1D(F)相位陣列雷達(與早期SPY-1D相較,西班牙F-100的版本採用發射機與天線分離的設計),另外納入一些西班牙挑選的裝備,例如用於控制OTO-Breda 76mm快砲的DORNA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美國雷松(Raytheon)公司DE-1160 LF艦體聲納、荷蘭西格納爾(Signnal)的DLT-309魚雷射控系統等等。F-100計畫成為艾瓦洛.迪巴贊級(Alvaro de Bazan class),首艦在2000年下水,2002年服役。F-100成為第一 種排水量僅六千噸級、卻配備神盾系統的軍艦,該型艦的成功意味著透過科技的進步、重量的減輕以及適當的設計,神盾系統也能安裝於中型作戰艦艇上,而不再是八、九千噸大洋戰艦的專利;換而言之,神盾艦艇對多數只擁有中、小型海軍的國家而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

西班牙自用的F-100巡防艦(左)與外銷給挪威的南森級巡防艦(右),兩者是

第一批實用化的縮小版神盾艦。

3.美國/西班牙先進巡防艦銷售聯盟(AFCON)/挪威南森級巡防艦

當F-100趨近成功之際,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此時已經合併了GE航太)、諾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通用動力(GD)公司旗下的BIW造船廠以及負責承造F-100的西班牙IZAR造船集團在1999年簽約組成先進巡防艦銷售聯盟(The Advanced Frigate CONsortium,AFCON),主要業務為整合神盾作戰系統與武器系統,並開發、銷售一系列發展自F-100、配備神盾系統衍生型與SPY-1相位陣列雷達系列的先進巡防艦。AFCON成立後的第一個 外銷實例是為挪威建造的南森級(Fridjof Nansen class)巡防艦,配備了以神盾戰鬥系統為基礎發展的整合武器系統(Integrated Weapen System,IWS),整合了SPY-1F相位陣列雷達)、MK-82照明雷達、海麻雀ESSM點防禦防空飛彈、包含Spherion MRS-2000艦首聲納與Captas MK2主/被動拖曳聲納的MSI-2005F反潛作戰系統等裝備。南森級巡防艦是目前神盾艦艇族系中噸位最小者,也是目前神盾家族中唯一不以防空為主要任務的成員。在2005年9月13日,南森級首艦南森號(Fridijof Nansen F-310)在首次攔截測試中以一枚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擊落靶機,這是SPY-1F相位陣列雷達以及外銷版縮小神盾系統的首次成功攔截紀錄。 

(上與下)AFCON規劃的2600噸級新型迷你神盾巡防艦想像圖,

裝備AN/SPY-1K輕型相位陣列雷達。

繼南森級之後,AFCON接著開始規劃一 系列新式輕型巡防艦,以滿足小規模海軍的需求,其中便包括配備迷你神盾系統/SPY-1雷達的設計,其艦長102m,寬13.9m,高7m,吃水3.75m,滿載排水量2600ton,艦體具備匿蹤設計,極速達27節,航速15節時續航力4000海里 ,艦體兩側設有穩定鰭,艦上僅需62人操作 (含8名直昇機組員);雖然排水量不大,但憑藉先進科技,此種輕巡防艦可容納縮小版的神盾系統和相位陣列雷達,並擁有齊全的裝備。武裝方面,艦首可裝設一門OTO 76mm快砲 超級快速型(應可換成MK-110 57mm快砲),B砲位設置一到二組四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原本MK-41通常為八管一單元,此外還有四管一單元或兩管一單元等形式 ),裝填ESSM海麻雀防空飛彈。MK-41垂直發射器與艦橋之間設有一具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 艦舯以半埋方式安裝兩組四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艦尾設有一座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具備完整的直昇機操作能力。艦上的戰鬥系統為神盾系列的縮小簡化版,雷達則是SPY-1系列的最新成員──輕量級的SPY-1K,四面陣列天線位於船艛的塔狀結構內,相位陣列雷達塔兩側則安裝電子戰系統。此外,艦上其他電子系統包括Reutech RSR 210N 導航雷達、Sagem Vigy 20 光電射控儀、SLQ-380 Aldebaran 電子戰系統、SLQ-25A魚雷反制系統、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系統等;艦橋與機庫上方各裝有一具用來導引ESSM防空飛彈與76mm快砲的射控雷達,而艦首底部設有一具MRS 2000艦首聲納。AFCON表示如果接到訂單,他們能在一年內完成細部設計,並在四年內交付第一艘艦艇。

在2004年初,以色列開始籌畫新一代的巡防艦,有兩組以美國廠商領導的團隊加以競逐,其中一組團隊就是AFCON,以前述兩千噸級「迷你神盾巡防艦」為基礎,配備SPY-1K(V)相位陣列雷達,不過此巡防艦計畫很快就遭到以色列當局擱置 ;經過多年折衝,以色列在2015年與德國簽約建造SAAR6飛彈巡防艦,在德國製造的艦體上加裝以色列EltaMF-STAR固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統(詳見SAAR-5艾拉特級巡防艦一文)

4.韓國KDX-3世宗大王級飛彈驅逐艦

在1990年代, 韓國決定建造三到四艘擁有強大防空能力的七千噸級(標準排水量)KDX-3飛彈驅逐艦,於2000年11月展開防空作戰系統的評估,競標者包括美國神盾戰鬥系統Baseline7.1版本/SPY-1D相陣雷達的組合、英國BAE的Sampson主動相位陣列雷達/戰鬥管理系統(CMS)以及以荷蘭為首的歐洲多國Thales Naval Nederland集團的APAR/SMART-L雷達組合。經過多次測試與評估, 韓國在2002年7月底宣布KDX-3將採用美製神盾作戰系統,而韓國也將成為繼日本之後第二個擁有神盾艦艇的亞洲國家。神盾系統Baseline7.1能獲得韓國海軍的青睞,主要是神盾系統已經服役20年並不斷精進,發展早已成熟;而在KDX-3甚為重是的反彈道飛彈能力方面,神盾Baseline7.1以及搭配的NAD/NTW等飛彈也已發展多年且趨於完成 。由於朝鮮在200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彈道飛彈並多次進行試射,故韓國海軍對反彈道飛彈能力的構建甚為重視。美國一度在2001年12月宣布取消NAD,但是在2003年初又恢復開發。而2000年代才剛進入服役的Sampson與APAR/SMART-L連最基本的艦隊防空能力都還有待驗證,反彈道飛彈能力更尚未起步,配套的Aster-45反彈道飛彈也沒有成形,自然居於下風。

在2013年底,韓國正式確定建造第二批三艘KDX-3,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以因應朝鮮日趨積極的彈道飛彈試射以及核武開發工作。在2015年6月,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韓國向美國申請購買三套神盾相關系統,應為神盾Baseline 9/BMD 5.1水平。

5.澳洲霍巴特級防空驅逐艦(AWD)

澳洲海軍在1990年代末期提出名為SEA4000的大型防空作戰艦艇(Air Defense Ship,ADS)計畫,後來改稱防空作戰驅逐艦計畫(Air Warfare Destroyer,AWD),參與競逐的廠商包括美國柏克級Flight2A、西班牙F-100、英國Type-45以及德國放大版F-124(後兩者先後出局)。在2004年8月,澳洲宣布將以神盾Baseline7/SPY-1D(V)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的組合 作為AWD的防空中樞。艦體部分,F-100修改版與柏克級進入了最後的決選,澳洲海軍在2007年6月底選擇了F-100。澳洲海軍共建造艘 三艘AWD,稱為霍巴特級(Hobart class) ,2017至2020年陸續服役。

6.LCS版小神盾艦

除了前述AFCON集團開發的迷你神盾艦之外,由於美國海軍的LCS多功能濱海戰鬥船艦(包括洛馬的LCS-1自由型與通用的LCS-2獨立型)在2000年代逐漸成形, 其三千噸以上的艦體平台也成為迷你神盾系統的選項。此類概念首見於以色列在2005年底展開的LCS-I,打算以洛馬LCS-1型的艦體搭配以色列國產先進 戰鬥系統、電子系統與武器系統(如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的閃電防空飛彈等);雖然此案中以色列的國產系統列為第一優先,但也開啟了小神盾 搬上LCS的先聲。然而,經過評估之後,以色列還是以成本超出預算為由,在2009年7月放棄了LCS-I;不過在這段期間內,洛馬集團也完成了將SPY-1F相位陣列雷達、 迷你神盾系統搬上LCS-1艦體的相關概念研究。

在2006年下旬,傳出沙烏地阿拉伯有意購買美國通用設計的三胴體LCS近岸戰鬥船艦, 並將神盾作戰系統與SPY-1F相位陣列雷達整合到艦上。根據沙國的需求,這種「神盾LCS」必須擁有下列裝備:SYP-1F相位陣列雷達、一門Bofors 57mm快砲、 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裝填16枚標準SM-2區域防空飛彈或64枚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兩座20mm近迫武器系統 、兩座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四具50mm發射器、干擾火箭發射器、通用生產的艦體聲納、水雷偵測/反制系統、可容納SH-60R反潛直昇機的機庫與飛行甲板設施等等。 不過,幾經考量之後,沙烏地阿拉伯似乎打算轉為直接購買柏克級飛彈驅逐艦以及LCS形成高/低搭配。

在2009於新加坡舉型的亞洲國際海洋防務展(IMDEX ASIA 2009)中,洛馬集團展出一種以LCS-1多功能近海戰鬥艦發展而來的迷你神盾艦模型,稱為SCS,希望能拓展東南亞或其他潛在市場對新一代巡防艦等級艦艇的市場。SCS尺寸與LCS-1大致相同,滿載排水量提高到3310噸,配備縮小版的神盾系統,包括在上層結構頂部 增設一個容納四面AN/SPY-1F相位陣列雷達天線的塔狀結構,上層結構前、後各設置一座用於導引防空飛彈的照明雷達,直昇機庫兩側 分別設置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單元(共32管),用來裝填標準SM-2飛彈或ESSM海麻雀防空飛彈等武器。 在此模型中,SCS艦首設置一門匿蹤版OTO 76mm快砲,艦體中段以埋入方式安裝反艦飛彈發射器,直昇機庫頂部裝設一門洛馬主導開發的GDM-008千禧年(Millennium,詳見英國海軍區海精靈級巡防艦一文)35mm自動化防空/反水面快砲,作為近迫防禦之用。

不過,即便迷你神盾再微型化,相位陣列雷達系統仍須佔據相當體積重量,並必須安裝於高處;如果安裝在僅3000噸級的載台上,適航性注定相當有限,只適用於小規模的近岸海軍;而縮小相位陣列雷達天線孔徑也將使偵測性能大打折扣。而對於多數買得起神盾艦艇的客戶,對於艦艇的作戰能力要求也高,寧可花更多錢買正規的神盾艦艇,如日本、 韓國直接引進完整的大型神盾驅逐艦;即便是資源較為有限或人力較為缺乏的海軍如澳洲、西班牙,引進的神盾艦也屬於六千噸級中型艦艇(根據實際經驗,西班牙F-100的6000噸級排水量,大概是搭載完整神盾系統的底限),在部分犧牲武器籌載和射控頻道數量的情況下,盡可能保持完整的神盾偵蒐/計算機能以及合格的航洋作戰能力。而真正的小國近海海軍,大多數沒有高強度作戰需求,或者沒有能力負擔三千噸級的迷你神盾。因此,這樣的小型先進防空艦艇市場是否存在,還有待時間檢驗。  

7.西班牙F110波尼法斯級巡防艦

在2010年代,西班牙開始規劃F110巡防艦計畫,取代現役的聖塔瑪麗亞級(Stnta Maria class)飛彈巡防艦(美國授權西班牙生產的派里級)。此型艦後來被命名為波尼法斯級(Bonifaz class)。

在2014年可型性階段研究時,F110項目已經大致決定戰鬥系統架構,以納凡提亞系統(Navantia Sistemas)研發的船艦作戰系統(Sistema de Combate de buques de la Armada,SCOMBA)為主,隨後又納入美國洛馬集團的MK-7神盾武器系統(Aegis Weapon System,AWS);而艦上主要防空雷達也選擇了洛馬集團的AN/SPY-7(V)2固態相位陣列雷達。

在這樣的系統架構下,洛馬集團開發一套名為國際神盾射控迴路(International Aegis Fire Control Loop,IAFCL)的介面架構,讓西班牙SCOMBA作戰系統來存取神盾系統的功能。 洛馬集團歐洲任務系統(European mission systems)表示,這是洛馬集團第一次不以戰鬥系統工程代理(combat system engineering agent)的身份參與神盾系統相關研發案,即戰系開發主導權不在洛馬手中;這個角色由西班牙納凡提亞系統(Navantia Sistemas)主導,以該公司SCOMBA為主系統,透過IAFCL介面來控制存取神盾武器系統(Aegis Weapon System,AWS)的功能。透過IAFCL介面架構,洛馬集團也建立了將神盾武器系統封裝(encapsulate)、由國外客戶選定的戰鬥系統存取的系統模式。

8.澳洲SEA5000巡防艦(杭特級)

在2015年,澳大利亞宣佈啟動SEA5000巡防艦計畫,最初打算建造9艘來取代 現役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不過在2024年初降為6艘。 艦上戰系的評估包括美製神盾作戰系統 (先前被霍巴特級採用),以及SAAB的9LV系列(先前用於紐澳軍團級)。 在2017年10月,澳洲正式決定SEA 5000採用美製神盾作戰系統;此外,艦上仍會裝備SAAB澳洲分公司開發的SEA 5000澳洲戰術介面(Australia Tactical Interface,ATI) ,將澳洲自行選擇的子系統如國產CEA FAR2相位陣列雷達、反潛聲納、電子戰等系統整合到神盾系統中。SEA 5000在2018年6月底正式選擇英國BAE Systems的Type 26全球作戰船艦(Global Combat Ship)作為平台,澳洲稱SEA 5000為杭特級(Hunter class)。

9.加拿大水面作戰船艦(CSC)

在2013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啟動加拿大水面作戰船艦(Canadian Surface Combatants,CSC),打算建造15艘來取代哈里法克斯級(Halifax class)巡防艦與部族級 (Tribal class)飛彈驅逐艦(在2017年除役完畢)。 其中,英國BAE System與洛馬集團加拿大分公司合作,以BAE的Type 26全球作戰船艦(GCS)結合美國洛馬的AN/SPY-7固態相位陣列雷達。

在2018年10月19日,加拿大正式宣佈由BAE System與洛馬加拿大分公司的團隊獲勝。 在CSC項目中,神盾系統的整合方式可能與西班牙F110巡防艦項目類似, 神盾武器系統(AWS)主要用來控制AN/SPY-7雷答以及美製防空飛彈(如標準、ESSM),並透過介面連結到艦上的主要作戰系統──洛馬加拿大分公司的CMS 330系列。

10.日本-神盾系統搭載艦(ASEV)

在2017年12月中,日本內閣會議通過向美國購買兩套岸基神盾系統,專門防衛日本本土,抵禦日漸強烈的朝鮮與中國飛彈威脅。岸基神盾系統打算使用洛馬集團的固態相位陣列雷達(SSR,2019年獲得AN/SPY-7的編號),並配屬標準SM-3、SM-6等攔截器來攔截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飛彈等目標。 先前日本三菱電機、富士通等就是洛馬開發SSR的重要合作伙伴,富士通負責提供構成雷達陣面的收發模組(TRM)的氮化鎵(GaN)射頻半導體器件。在2019年1月底,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對日本提供兩套以神盾武器系統(AWS)為主體的軍售,用於岸基神盾系統。

由於岸基神盾陣地預定地的居民反彈,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在2020年6月24日做成決議,取消部署岸基神盾的計畫,重新評估反飛彈防禦的需求。在2020年12月中旬,日本內閣會議通過建造兩艘神盾艦,作為取消岸基神盾系統的替代方案,使用原本預定用於岸基神盾系統的神盾戰系以及AN/SPY-7(V)1相位陣列雷達。這兩艘新神盾艦稱為「神盾系統搭載艦」(AEGIS System Equipped Vessel,ASEV),由海上自衛隊運用。幾經研擬,ASEV性質會接近海上自衛隊原有的神盾驅逐艦,唯排水量較大,以容納大型陣面的AN/SPY-7(V)1雷達,並配備標準SM-3、SM-6等攔截器來對抗包含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飛彈、巡航飛彈等各種對日本本土的飛彈威脅,並打算部署長程陸攻飛彈作為威懾手段;艦上神盾系統版本為Baseline J7.B。

其他

在2006年11月,洛馬集團提供印度關於出售三套神盾系統的採購意願書, 並在2007年4月24日由印度國防部長在該國下議院中證實。印度海軍 初步規劃建造三艘神盾艦,並整合印度開發的布拉莫斯(Brahmos)反艦飛彈與烈火戰區彈道飛彈(印度先前已有在軍艦直昇機庫內裝置舉升式彈道飛彈發射系統的先例),強化其對地威嚇與對艦攻擊能力。印度將借助三艘神盾艦在偵測、指管通情以及防空反艦能力上的優勢,進一步確保印度從馬達加斯加至麻六甲海峽海域的制海權。 在2009年5月的IMDEX 2009軍事防務展中,洛馬方面表示如果印度有意願,將能與日韓一樣獲得神盾系統,並表示一旦成交,洛馬將轉包部分周邊零組件給印度廠商,使印度國防廠商在此案中受惠。然而, 隨後印度決定在Project 15/15A飛彈驅逐艦計畫使用在與以色列合作的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和Barak-2區域防空飛彈系統。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