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2)

(上與下二張)2014年7月16日,伊莉莎白女王號完成船塢注水作業,被拖出船塢至艤裝碼頭。

 在2017年8月,BAE System的試飛員在美國Pax River的測試場首度駕駛F-35B以皇家海軍的任務掛載模式滑躍起飛,

機翼下的派龍掛載包括四枚鋪路(Paveway)IV導引炸彈以及兩枚ASRAAM短程空對空飛彈。

(上與下二張)伊莉莎白女王號在2017年6月26日首次離開羅賽斯船塢出海首航的畫面。注意艦島頂部的桅杆

是倒放狀態,以通過福斯河(River Forth)的橋樑下方。


伊莉莎白女王號的在2017年6月26日啟航後,在拖船的協助下移向出海口。此照片可以清楚看到伊莉莎白女王號

出海之前必須通過的福斯河上三座大橋,由近而遠是昆斯費里大橋(Queensferry Crossing)、福斯公路橋

(Forth Road Bridge)以及福斯橋(Forth Bridge)。 通過歷史最悠久的福斯橋時,艦島頂部距離橋體只有6英尺。

試航中的伊莉莎白女王號,由兩艘Type 23巡防艦桑德蘭號(HMS Sutherland F81)以及

鐵公爵號(HMS Iron Duke F234)伴隨。

(上與下二張)俯瞰伊莉莎白女王號

俯瞰伊莉莎白女王號

試航中的伊莉莎白女王號,攝於2017年7月,此時屬於皇家海軍820航空中隊(820 NAS)的

梅林(Merlin)直昇機正在艦上進行起降操作測試。

 

正面看伊莉莎白女王號,攝於2017年7月

伊莉莎白女王號的前部艦島,一架梅林直昇機正在起飛。

 

(上與下)2017年8月上旬,伊莉莎白女王號在蘇格蘭附近水域參與了北約盟國進行的撒克遜戰士(Saxon Warrior)

操演,與美國海軍喬治.布希號(USS George W. Bush CVN-77)以及美國、英國、挪威海軍的編隊一同航行。

(上與下三張)2017年8月16日上午,伊莉莎白女王號首度進入樸次茅茲軍港。

(上與下)2017年8月16日上午,伊莉莎白女王號首度進入樸次茅茲軍港。此時Type 45飛彈驅逐艦鑽石號

(HMS Diamond D34)停泊在樸次茅茲海軍基地,而Type 45就是英國航母的主要防空護衛艦艇。

在2017年11月2日,展開新一輪測試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與Type 45飛彈驅逐艦

龍號(HMS Dragon D35)聯合操作,這是伊莉莎白女王號首次與Type 45聯合作業。

──by captain Picard

 


(1)  (2)  (3)  (4)

圖片集 


發展與簽約過程

在2003年11月,英國正式公布兩艘CVF的命名,並由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正式批准;兩艦分別命名為伊莉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 R08)與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 R09),在皇家海軍歷史中都是頗具傳統的艦名。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被英國政府取消的CVA-01航空母艦計畫也預定被命名為伊莉莎白女王級(Queen Elizabeth class)。

在2004年7月21日,英國國防部長Geoff Hoon宣布CVF計畫暫停一年,針對當前CVF的計畫與成本執行一個詳細的評估,釐清一些當前的問題,這個階段在2005年3月完成。在2005年 12月14日,英國國防部 宣布CVF確定CVF計劃通過第一次主節點(Main Gate)的審查,並正式進入演示驗證、細部設計階段;進入這個階段後,參與CVF主要工作團隊的成員進一步增加,包括英國國防部、BAE Systems、Thales、KBR,此外還有沃斯柏.川斯費德(Vosper Thornycroft,VT)集團與 巴布克(Babcock)海軍造船廠等。其中,主承包商BAE System負責領設計、建造、試航、驗收工作的系統整合工作,以及設計相關任務系統和建造艦體中段和後段等;Thales集團負責艦體平台、主機和推進 系統與艦載機/船艦整合的設計;KBR公司為整個CVF計畫提供管理服務;Babcock和VT負責設計和建造船體的前段,並由 巴布克海軍船廠的羅賽斯船塢(Rosyth shipyard)進行最後總裝;在此階段,CVF預定的設計建造總預算為35億英鎊。

在2005年,BMT宣布,已經測試過四種不同的CVF船型,評估了包括推進系統效率、機動性、耐海能力、聲噪等BVT也投資研究了艦首設計、尾鰭(skeg)長度、舵面尺寸、尾部擾流板(transom stern flaps)等等。CVF的Delta構型經過幾年論證研究,到了2006年底才算是足夠成熟,能據此估算出細節的長期採辦(long-lead)備料項目。

由於英國只有巴布克海事(Babcock Marine的 羅賽斯斯Rosyth船塢能容納最終完整的CVF,因此成為CVF最後總裝地點。 依照最初的計畫,每艘CVF由52個分段(Blocks)構成,其中大部分結構會構成四個超級分段(Super Blocks),分別在BAE System旗下位於格拉斯哥的高文廠(Govan)、位於佛內斯半島的巴羅因佛內斯廠(Barrow-in-Furness,不過最後該廠並未加入生產作業,可能是為了專注於生產機敏級核能攻擊潛艦)、英格蘭南部的樸次茅斯廠(Portsmouth)以及巴布 克 羅賽斯等四個船廠建造,最後運至羅賽斯廠完成組合。四個超級分段均採用模組化建造,各超級分段裡面的設備、管路、線路等配件都預先安裝完畢,如此可節省不少建造時間與成本。四個超級分段佔每艘CVF的六成,其餘40%部分(包括艦島)則開放各廠商競標。

最 初首艦伊莉莎白女王號預計在2006年開始切割鋼板,2009年起進行船段模組的組裝,2010年展開試航,2013年進入 皇家海軍服役;而二號艦威爾斯親王號則預計在2015年10月服役 。在2006年12月19日,英國國防部宣布推遲CVF的第二次主節點審查,這是因應英國國防部頒佈的「海洋工業戰略」中對英國造艦工業的整合;在此前提 下,英國國防部表示CVF建造合約簽署的先決條件,是英國兩大造艦集團──BAE與VT的整合(兩者包辦英國85%的造艦業務),當時兩集團對於合併案還 在初步協商階段 ,因此開工建造的時程必須等到2007年夏季以後才能明朗。在2007年1月1日,英國財政部表示兩艘CVF的預算不得超過39億英鎊,然而日後的漲價趨 勢使這個目標不可能達成。在2007年4月20日,英國國會同意撥款40億英鎊來作為CVF的建造預算。

在2007年7月24日,英國國防部正式與BAE 簽署CVF的發展與建造合約,總值40億英鎊 。在2008年5月20日,英國國防大臣布朗承諾將確保兩艘CVF的建造預算,英國政府也表示再追加2億英鎊預算來保障CVF與相關項目(前提是必須先對 CVF計畫進行一次大規模審查,以確保預算支用的合理性),因為此時CVF的預估成本已經上漲到42億英鎊。

在2007年12月,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所需的八部Wartsila柴油發電機組都已經訂購。 在2008年3月4日,英國國防部與Corus Group集團簽約,供應建造兩艘CVF所需的80000噸鋼鐵,價值6500萬英鎊;同時也簽署艦上若干裝備的供應合約, 包括由布朗光纖廠(Blown Fibre Optic Cable Plant,BFOCP)提供的艦內光纖整合區域網路系統(價值300萬英鎊)、每日製造500噸淡水的逆滲透造水機(合約價值100萬英鎊)以 及艦上的航空燃油供應/裝卸系統(價值400萬英鎊)等等。在2008年4月3日,英國國防部與MacTaggart Scott of Loanhead簽約,提供兩艘CVF所需的飛機升降機,價值1300萬英鎊。

在2008年6月,BAE與VT集團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聯合協議,同意合資成立 BVT水面艦艇公司 。BVT公司於2008年7月1日正式成立,其中BAE出資佔55%,VT佔45%。在這個合資案中,原本VT集團所有的造艦和全壽命管理業務都與BAE Systems位於格拉斯哥(Glasgow)的水面船艦方案(Surface Fleet Solutions)事業合併,成為BVT水面艦隊集團(BVT Surface Fleet),包括負責水面艦艇全壽期保障業務的艦艇保障有限公司。在2009年1月28日,VT集團宣布,將該集團在BVT水面艦隊公司的45%持股全數賣給BAE Systems,以求取現金來彌補該集團為安曼、千里達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建造巡邏艦案中蒙受的虧損;VT集團就此完全退出造艦市場,該集團原本的造艦事業隨BVT水面艦公司全部賣給了BAE System;而被BAE System完全擁有之後,BVT水面艦隊在2009年10月30日月改名為BAE系統水面船艦(BAE Systems Surface Ships)。在2010年7月,巴布克國際集團( Babcock International Group)以13.2億英鎊的價格併購VT集團其餘的事業(VT Communications、VT Education and Skills、VT Services Inc以及VT Support),巴布克將VT集團在英國境內的事業合併入本身企業,然後在2012年將原屬VT集團在境外的事業(主要是在美國)出售給與約旦公司(Jordan Company)相關的 Resolute Fund II, L.P

在2008年5月中旬,英國財政部宣布將為CVF航母項目取得預算,英國政府也開始與BVT公司擬定兩艘CVF的建造合約 ,並在7月1日完成所有內容,在7月3日正式簽署,總值30億英鎊(59.5億美元), 合約內容大致如下:13.25億給BVT位於格文港(Govan)與樸次茅茲(Portmouth)的造船廠來建造大型船段,3億英鎊給巴羅廠 (Barrow,原屬BAE System)來建造船段;6.75億給位於羅賽斯(Rosyth)的Babcock海軍造船廠,負責艦首船段承造以及船段最終組裝業務;4.25億給 Thales集團進行設計與相關工程發展,另外還有2.75億給BAE System的整合系統科技公司(Integrated Systems Technologies)進行任務系統的設計與支援。在2008年9月1日,英國國防部與相關廠商簽署一批CVF裝備的供應合約,總值5100萬英鎊, 包括艦載機隊所需的高速武器彈藥處理系統(Highly Mechanised Weapons Handling System,HMWHS)的製造與安裝(價值3400萬英鎊)、航空管制軟體的研發合約(500萬英鎊)、艦上所有輪機泵浦的整合工程(價值300萬英 鎊)、緊急柴油發電機(價值100萬美元)等等。在2008年10月6日,英國國防部宣布完成CVF所需的燃氣渦輪主機、推進系統、發電機、輸配電、平台 管理、螺旋槳、穩定鰭等主要航行/操縱裝置的簽約,其中Rolls Royce獲得9600萬英鎊的合約,提供CVF所需的推進電機、穩定鰭等裝備。總計超過100家英國廠商參與伊莉莎白女王級的建造工作,提供了超過8000 個工作崗位。

依 照2008年簽署建造合約時的估計,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的總預算約40.85億英鎊,首艦伊莉莎白女王號可望在2015年7月服役。然而,由於2008年爆發的全 球金融海嘯,英國國防部在2008年12月宣布伊莉莎白女王號成軍的日期推遲到2016年5月,而這個決定本身就讓伊莉莎白女王級的項目成本大幅增加15.6億英 鎊。

 

基本設計

依照Delta方案定案的伊莉莎白女王級艦體全長約280m,水線寬約39m,最大寬度73m,全高56m,吃水約11m,滿載排水量70600噸,仍維持Thales集團獨 創的雙艦島設計。艦內分為九層甲板(機庫高度佔據兩層甲板),艦上總共有470間人員居住艙室,總共提供約1600個床位;艦上人員編制包括近700名船員與900名航空人員,還不到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1/4,可說是相當精簡 ;700名船員中還包括全天候醫療團隊的81名人員,以提供船艦本身人員、飛行員乃至對外人道救援所需的醫療服務,而艦上的醫療設施包括含八個床位的診療 室、手術室與牙科室等等 。艦體結構最大幅度地應用英國勞氏艦船標準,而建造材料、柴油發電機、發電機變壓器、舵錨設施、居住設備等則大部分採用民規品,以降低成本。兩個艦島之 中,位於前方的艦島負責操艦航行機能,而位於後方的艦島則專司飛航管制。此外,必要時兩座艦島之中任何一座都可以獨立承擔作戰指揮功能,增加了在戰鬥中的 生存性。 伊莉莎白女王級儲存了4800噸的船用油料,以及3700噸的航空油料。伊莉莎白女王級兩側設置穩定鰭來降低橫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軍向來不喜歡在航空母艦上使用穩定鰭,因為設置穩定鰭系統會破壞側壁防護系統的完整性;而伊莉莎白女王級設置了穩定鰭,就捨棄了側壁保護系統。伊莉莎白女王級的壽期排水量成長餘裕約16%。

伊莉莎白女王級的設計與建造標準符合最新的勞式海軍規範(Lloyds Naval Ship Rules),艦上可能使用商規現成裝備(commercial off-the-shelf,COTS)來降低成本,但各項關鍵區域都以勞式海軍規範來建造。相較於先前廣泛使用商規、著重於降低成本的海洋號(HMS Ocean L12)兩棲攻擊艦伊莉莎白女王級的生存性標準顯著提高,而且避免過度依賴不符合海軍規範的商規設備。

航空能力

艦載機方面,伊莉莎白女王級標準編制下最多容納三個中隊共36~40架F-35B戰機,機庫最多可容納 兩個中隊共25架F-35,此外還可搭載12架預警、反潛、運輸等直昇機。伊莉莎白女王級滿載時可容納50架F-35B,必要時艦上可攜帶至多70架飛機與直昇機(但操作實用性會受到影響)。依照2010年國防戰略審查報告(SDSR 2010)之後的規劃, 伊莉莎白女王級艦載機有數種編制:在平時狀態下,艦上編制一個中隊9至12架F-35戰機、4架MASC預警機 與6架HM-1梅林(Merlin)反潛直昇機,,並另外配置1至2架通用直昇機執行垂直補給或海面搜救任務;在危機時期或北約重要演習中,伊莉莎白女王級採用 「打擊編制」,搭載兩個中隊共30架F-35(實編可能只有18至24架)、4架MASC預警機和6架EH-101反潛直昇機;在作戰時,伊莉莎白女王級將對敵國 陸地打擊能力提升到最大,搭在兩個中隊共36架F-35B以及4架MASC預警機,不搭載EH-101反潛直昇機。在兩棲突擊模式下,伊莉莎白女王級艦上全部裝載直昇 機,可選擇混合編組(18架梅林運輸直昇機、6架CH-47運輸直昇機、6架WAH-64攻擊直昇機、4架監視海洋用的UAV無人飛行載具等),或25架 CH-47運輸直昇機;在兩棲突擊艦模式下,艦上飛行甲板有14個直昇機起降點,可同時操作14架直昇機。

伊莉莎白女王級 的飛行甲板配置兩座飛機升降機,均位於右舷,一座設在兩座艦島之間,另一座位於艦尾右側,兩座升降機的載重能力為70噸級,能在60秒內將75噸的飛機從機庫運 送至飛行甲板 ;每個飛機升降機的尺寸足以同時容納兩架未折疊機翼、滿載狀態的F-35戰機,或三架梅林直昇機。伊莉莎白女王級的飛行甲板長263.5m、最大寬度69m, 總面積約16000平方公尺(航空操作區域面積約13000平方公尺),大約是先前無敵級航空母艦的兩倍,飛行甲板塗有防滑抗熱塗裝;艦首設有一個長度61m、仰角12度 的滑躍甲板,起飛跑道動線長160m,跑道末端並設有一個折流板。飛行甲板從艦體中部到後部寬度相同,使得艦尾可用來調度與停放飛機的空間增加。依照2013年9月以後的設計,整個飛行甲板規劃有六個直昇機起降點,能同時操作六架 CH-47等級的重型直昇機,必要時可同時操作10架中型直昇機,載運25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如果將整個飛行甲板的260m縱 深都作為起飛助跑距離,則能讓定翼機在滿載情況下起飛。在初始方案中,伊莉莎白女王級的滑躍甲板佔據整個飛行甲板前端,與俄羅斯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航母類似,但 後來改回英國航母一貫的設計,滑躍甲板長度61m,只佔據飛行甲板前端的一半,另一半用於停放飛機。

早期資料指出伊莉莎白女王級下甲板機庫長163m、寬 26m、高 7.1~9m,設計定案之後的資料則是長155m、寬33.5m,高度6.7~10m,面積4727平方公尺,容積29000立方公尺,設有20個飛機修護區,能容納20架F- 35B戰機,或者26架獵鷹系列,或是45架海王等級的中型直昇機,一般而言容納25架F-35B與直昇機;伊莉莎白女王級的機庫能容納、處理旋翼沒有折疊的CH- 47契弩克(Chinook)重型運輸直昇機,以及體型更大的美製MV-22鶚式(Osprey)傾斜旋 翼機。

由於F-35B推力更大於海獵鷹,垂直降落時發動機會在艦面甲板上產生更高的溫度,因此需要改進材質的耐熱飛行甲板才能因應。 在F-35B進行SRVL或垂直降落時,降落點會承受將近攝氏1000度的發動機噴流。伊莉莎白女王級的飛行甲板規劃五個F-35B垂直降落點,在該處鋪設散熱金屬塗層(TMS);此一塗層以鈦金屬成分為基底,能夠迅速高效地將熱量分散在整個塗層各處。皇家海軍高層軍官宣稱,即便在F-35B降落之後立刻把手放在有TMS防護的降落點上,溫度也不會讓人燙傷。每個有TMS塗層保護的甲板降落點都能承受連續9架F-35B以平均45秒間隔短場/垂直降落,而不會出現問題。

伊莉莎白女王級操作時,艦載機航空彈 藥由高速武器彈藥處理系統(Highly Mechanised Weapons Handling System,HMWHS)處理,武器彈藥被放置在標準托盤上,由遠端控制的無人載具和電梯在機庫/甲板與彈藥庫之間傳遞穿梭,運作效率是原本無敵級系統的六 倍;HMWHS在標準情況下約需50人操作,必要時12人就能操作,而如果是傳統的航空母艦的裝備,理論上需要編制160人來才能達到等同於HMWHS的 運作能量。

伊莉莎白女王級的飛行甲板作業區域從左舷到右舷分成四區,分別是左舷調度區兼直升機起降區、主起降甲板(最前端為滑躍甲板)、右側調度區、艦橋與升降機等航管調度區。由於左舷外側調度區與主起降甲板過於,不太可能在F-35B戰機準備起飛時,又同時讓直升機在該處準備起飛;結果, 伊莉莎白女王級雖然飛行甲板面積龐大,卻只有一條起飛動線(通往艦首滑躍甲板),反觀體型較小的法國戴高樂級航空母艦都有兩個起飛動線。不過,F-35B STOVL戰機不須要彈射器,後方待命機可以直接滑行進入起飛區就滑躍升空,降落也不需要用掉整個起降跑道。傳統上STOVL戰機採用垂直降落,但皇家海軍開發出的SRVL降落方式還是需要一些滑行距離,結果仍然可能干擾前方滑躍起飛的作業。伊莉莎白女王級飛行甲板上總共有12個加油供電站,每個點能F-35B戰機發動機開啟的狀態下進行熱供油;服役後這些加油點會進一步追加掛彈設施,使F-35B能在發動機開機狀態下加油掛彈,進一步加快整備時間、提高出擊效率。

航 空作戰能力方面,伊莉莎白女王級被要求能在15分鐘內讓24架航空器起飛,24分鐘內回收24架航空器 。在搭載36架F-35B的情況下,伊莉莎白女王級在作戰首日必須出動108架次的戰鬥機 ,接近美國九萬噸超級航母的平均每日出擊架次(如果艦上再追加10架戰鬥機,伊莉莎白女王級首日出擊架次可達150,但艦上的空間設施調度與後勤都會受到影響); 接下來的10天維持每天平均72架次,再下來的20天仍可維持每日36架次;總計在開戰的前五天內,伊莉莎白女王級最多能出動396架次,而無敵級則只能出動50 至60架次 。如果以每天72架次為基準(36架F-35B,每架每天出擊二次),伊莉莎白女王級艦上的燃料與物資能支持15天的作業(艦上可攜帶約7000噸航空燃油)。依照皇家海軍第一海相(First Sea Lord)艾倫.偉斯特爵士(Sir Alan West )在2014年11月24日在下議院國防委員會(House of Commons Defence Committee )提供的資料, 伊莉莎白女王級搭載36架F-35B聯合戰術打擊機的情況下,在開戰前五天平均每天能執行75個攻擊架次。

雖然早期伊莉莎白女王級以STOVL起降為優先考量,但由於F-35B STOVL戰機研發進度落後、成本飛漲,英國方面始終保留改用F-35C傳統起降戰機、換裝彈射器的可能性。英國Converteam公司在2006年4 月展開的電磁能量整合技術(Electro Magnetic Kinetic Integrated Technology,EMKIT)計畫,就開發了用來彈射UAV無人機的小型電磁彈射系統。在2007年,英國Converteam完成了電磁彈射器 (Electro-Magnetic Catapult,EMCAT )的縮尺原型並展開測試,包括線性馬達、電力儲能等技術。在2009年7月20日,Converteam宣布獲得英國國防部65萬英鎊(約100萬美元) 的合約,設計、開發 全功能電磁彈射器所需的高能電力系統。萬一皇家海軍放棄採購問題重重的F-35B,就會以上述技術儲備為基礎,推出全尺寸的電磁彈射系統來裝備伊莉莎白女王級,使 之能操作傳統起降戰機。在2009年10月,英國展試了電磁彈射與電力阻攔技術的縮尺樣機,都使用線性馬達,意味著這項研究中電磁彈射與阻攔都使用相同的 核心技術。在2010年初,英國將新推出的低空圈效應(end effect coils )的低電壓線性馬達應用在Converteam的電磁彈射系統上。

 到了2010年11月初,英國國防部宣佈放棄購買F-35B,改引進傳統起降的F-35C(這也是配合同時期英、法通過的共同運用航空母艦的協 議);為此,艦上細部設計勢必又要有一番更動,以容納傳統起降所需的彈射器、攔阻索、輔助降落系統等設施,而甲板與機庫的動線和整補設施也必須配合進行修 改。 依照規劃,Converteam發展的EMCAT電磁彈射器軌道長度約為100公尺,安裝於伊莉莎白女王級飛行甲板上深1.5公尺的凹槽內,彈射能量可達 60~80MW,能將30噸重的飛機以150節(78m/s)的速率彈射升空。 然而,英國在2011年下旬還是向美國提出購買電磁彈射系統與先進飛機攔截系統(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Advanced Arresting Gear,EMALS/AAG,見下文)的需求。 當然,等到2012年5月英國重新將艦載機選擇改回F-35B,伊莉莎白女王級就不再需要考慮彈射器方案。

推進系統

動 力方面,伊莉莎白女王級的IFEP整合式電力推進系統 以兩具單機功率36MW級(48000馬力)的勞斯萊斯MT-30燃氣渦輪(詳見美國海軍DDG-1000一文)、兩具單機功率11MW級 (15000馬力)的Wartsila 16V38B柴油機以及兩具單機功率9MW級(12000馬力)的Wartsila 12V38B柴油機作為發電機動力來源, 總輸出功率在108MW(約145000馬力)以上,其中80MW用於驅動四具法國Converteam英國分部(位於Rugby,原為Alstom集團 的機電分部;2011年9月Converteam集團被美國GE購併)生產的先進感應電 動機(單機功率20MW),每兩部推進電機串聯成一組,兩個推進電機組分別帶動雙軸螺旋槳(槳葉直徑6.7m);每個串聯的推進電機組之中,兩部電機可單獨分割操作,需要高功率輸出時則串聯使用 ;未來MT-30主機的功率可望提高到40MW級。先前皇家海軍Type 45飛彈驅逐艦與美國DDG1000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驅逐艦的電力推進系統,也都採用Converteam的先進感應電動機。

最初Alpha方案規劃使用的吊艙推進器, 但此種推進器將電動機放在船艙以外,需要進入乾塢才能維修,不利於第一線即時處理,遭受魚雷攻擊時也不耐爆震,因而改回較為可靠耐用的傳統大軸 設計;雖然如此,由於電動機可以布置在離大軸較近的位置,使大軸長度得以縮短,對於減少機械重量與佔用的空間還是頗有幫助。伊莉莎白女王級最大航速預估為26.6 節,以15節巡航速度航行時航程可望達10000海里,並能持續在海上操作45天。為了節約成本,伊莉莎白女王級的電力推進系統相當程度地參考了先前法國為英國建 造的瑪莉皇后二號(Queen Marry II)豪華郵輪。使用IFEP全電力推進系統不僅便於全艦動力的分配管理,未來若要加裝電磁彈射系統(EMALS)也能納入電力架構中 ;此外,由於IFEP不再需要大軸,使得主機不必遷就大軸而需要設在船底,因此伊莉莎白女王級將兩個主機艙分別設置在右舷兩個艦島下方船舷外飄處,位於水線以上, 上方排煙道直通兩個主煙囪;此種配置的優點是大幅縮短進排氣道長度,減少佔用的艦內空間,並且便於燃氣渦輪的檢修更換,但相對也使主機艙遭敵方飛彈命中的 機率增加,不利於戰損。

補給系統

安裝在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機庫裡的HRAS補給系統的接收站。

配合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的龐大海上物資補給需求(包含船艦本身燃料、航空機用油、航空機彈藥與零件等),皇家海軍與Rolls Royce簽約發展重型海上補給系統(Heavy Replenishment at Sea,HRAS),每小時完成25次傳送,每次裝載至多6噸。第一套完整的HRAS系統陸上原型安裝在英格蘭西部康瓦爾郡托波因特(Torpoint,Cornwall)的雷利訓練基地(HMS Raleigh),從2014年展開測試。HRAS系統傳輸物資的速率與能力大大超過皇家海軍原有的海上乾貨彈藥補給系統,可以縮短海上補給時較為脆弱、易受攻擊的窗口;海上補給時,補給艦與接受補給的船艦必須以固定的速率(10至15節)直線並排航行。

美國海軍為超級航空母艦提供航母上艦傳輸(Carrier Onboard Delivery,COD)空運服務,包括C-2固定翼運輸機等,能以空運方式為航空母艦攜帶相對較為大件的重要物資。而皇家海軍則沒有這種能量,現階段最多只能倚賴皇家空軍的CH-47契努克(Chinooks)擔負中、短程空運任務,其航程、飛行速度等都遠不及固定翼機,而英國國防部目前也沒有經費購置MV-22傾斜旋翼機來裝備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因此,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將更多地仰賴HARS傳輸系統來傳輸大型物件,例如F-35B戰鬥機的F135發動機等。此外,雖然目前皇家海軍並未將風暴之影(Storm Shadow)空射巡航飛彈整合到F-35B戰機的計畫,但HARS仍將風暴之影列入可以運輸傳送的武器項目。

電子、武器裝備

 電子系統與武裝方面,礙於預算拮据,伊莉莎白女王級的自衛武裝相當精簡。伊莉莎白女王級採用的自衛武裝包括三座美製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以及四座MSI DS-30B 30mm遙控機砲;雷達方面,在2009年2月11日,Thales的S-1850M電子掃瞄雷達(皇家海軍編號Type 1046)正式確定為伊莉莎白女王級的主要對空雷達 ,此外還加裝Type 997 Artisan E/F頻三維多功能雷達。伊莉莎白女王級也會配備先前皇家海軍為無敵級開發的航母艦載機進場與著艦輔助系統(SARA),由海軍戰術飛機導航系統(TACON)和 義大利Selex Galileo SPN-720(V5)精確進場雷達構成。

為 了最大幅度地降低人力需求,伊莉莎白女王級盡可能提高自動化程度,例如以更多機械設施來減少彈藥搬運/掛載作業所需的 人力,同時也在艦上人員的日常管理花了許多功夫(例如機械化的倉儲設施、將廚房減少為一個、同時為軍官與士兵供餐、以可重複使用的杯子盛裝飲料而不供應易 開罐以減少垃圾.....等)。伊莉莎白女王級艦內有四個大型餐廳,其中最大的一個餐廳每小時能供應960餐。艦上的飲用水由逆滲透機組提供,每天能製造超過 500噸淡水。與尼米茲級等美國核子動力航母相同,伊莉莎白女王級的服役年限也預計長達50年。後勤方面,伊莉莎白女王級預計能在7天內完成例行補給,每 次入塢大修之間有六年間隔,而每次入塢大修需時六個月。

每 艘伊莉莎白女王級搭載四艘PTB人員交通艇,由位於Blyth的 Alnmaritec船廠建造;每艘PTB交通艇長14.1m,座艙為封閉式(擁有暖氣空調),具有導航桅杆、雷達等設備,由兩名船員操作,能搭載36名 乘客。PTB交通艇平時掛載於伊莉莎白女王級艦體兩側的吊艇柱上,收放作業自動化,航母上的人員透過控制面板就能自動將吊艇柱降下、把PTB交通艇放入海中。

 

2008~2015年:英國航母決策演變

面對2000年代持續緊縮的預算,以及深不見底的伊拉克/阿富汗駐軍開銷,英國國防部不得不以大福縮減兵力規模以及裁減新武器的採購來節約開支。以2004年中期公佈的軍備整編計畫 為例,包括在2006年將現役Type-42飛彈驅逐艦全數汰除,新一代Type-45勇敢級飛彈驅逐艦的產量由12艘減至8艘 ,至2008年再度減至六艘,此外核能潛艦與水雷反制兵力也遭到縮減。在這些裁減過程中,皇家海軍絞盡腦汁設法保存兩艘CVF而不被刪減,因此Type-45驅逐艦、機敏級核能潛艦、新一代巡防艦等項目都曾成為「棄車保帥」的犧牲品。

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

在2008年底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對英國國防預算造成重創,而未見平息的阿富汗戰事更讓情況雪上加霜。原本 皇家海軍預計兩艘CVF別定在2014與2016年服役,然而在2008年12月12日,英國國防部又宣布另一波預算刪減計畫,包括將CVF的建造時程推遲至多兩年,以因應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不景氣 ,因此兩艘CVF的服役期程分別延遲到2016至2018年。 將CVF延遲也有另一個用意,就是配合F-35B聯合戰術打擊機的服役期程,避免CVF完成但沒有戰機可用的窘境。

來到2009年下旬,先前躲過多次裁減的CVF計畫終於難逃魔掌。鑑於此時F-35B已經漲價到接近每架9000萬英鎊(約1.45億美元), 未來恐將漲到每架一億英鎊(約1.6億美元以上),英國政府遂決定大砍採購數量。在2009年10月底,皇家海軍宣布同意政府的裁減計畫, 將F-35B的採購量從原訂138架大砍為50架左右,以節省約76億英鎊的開支;這個數量的F-35B只夠裝備一艘CVF航母, 然而兩艘業已簽約並開始執行的CVF已經不可能再有變動,否則英國國防部必須支付龐大的違約金,並喪失近10000個工作機會。因此,皇家海軍開始考量各種可能方案: 根據2009年10月英國太陽報的消息,皇家海軍打算讓首艦伊莉莎白女王號照原訂計畫建造,但威爾斯親王號降級為兩棲指揮艦,艦上只搭載直昇機, 省略與F-35B相關的操作與後勤設施,並在2018年服役時取代現役的海洋號(HMS Ocean L-12)兩棲突擊艦;這項變更可再節省6億英鎊, 使皇家海軍這項大砍的規模達到82億英鎊;當時英國軍方立刻鄭重否認這種傳聞,然而根據後續的發展,威爾斯親王號的確保留了作為兩棲突擊艦的能力,可容納皇家海軍陸戰隊人員與重型運輸直昇機。稍後在2009年11月,英國衛報撰文聲稱印度有意購買威爾斯親王號, 且英國國防部也打算認真研究這個提案;不過此舉爭議也不小,威爾斯親王號畢竟是英國最尖端科技的結晶,如果售予印度,勢將造成鄰近地區的高度緊張 ,尤其是引發與印度敵對的巴基斯坦與中國的不滿。此外,如果未來皇家海軍只保留伊莉莎白女王號,該艦進塢整修時,皇家海軍航空隊就沒有任何海外平台可以操作,除非向 法國或美國借用。

在2010年3月時,伊莉莎白女王級的預算概估上漲到59億英鎊。在2010年下旬,英國國防業界被英國政府告知,研究取消其中一艘或全部兩艘CVF造成的影響。 英國政府取消CVF的構想,也引發國防部長倫.福克斯(Liam Fox)與首相大衛.卡麥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的對立;福克斯站在支持海軍的立場,認為皇家海軍迫切需要CVF航空母艦,並認為如果將之取消,由於考慮違約賠償問題,可能省掉的錢也只有10億英鎊,然而主張刪減造艦來節約開支的麥卡倫首相卻質疑這種說法。 卡麥倫在2010年10月宣布,英國將在往後四年內減少約369億英鎊的國防支出。依照當時英國下議院的估計, 如果英國在2010年決定放棄建造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當時建造首艦伊莉莎白女王號的預算為15億英鎊,建造威爾斯親王號的預算為13億英鎊),取消其中一艘 可節省9.89億英鎊,兩艘都取消則能節省20.98億英鎊;然而,若取消伊莉莎白女王級,2011至2012財年英國國防部就必須額外支付將近10億英鎊的 費用(違約賠償、資遣善後等)。

2010年戰略審查

在2010 年10月19日,英國政府正式公布2010年版的國防戰略審查 (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SDSR)。在海軍部分,此報告雖然保留CVF項目與F-35,但決定未來只讓一艘航母保持現役,可能的選擇是其中一艘現役、另一艘處於備 役狀態(extended readiness),其中一艘進行大修時就讓另一艘恢復現役;平時每艘艦上配置12架F-35B戰機,危機升高時則增至約24架。CVF二號艦威 爾斯親王號仍將完成建造,但這只是因為依照合約,萬一取消威爾斯親王號的違約賠償會比實際建成更為昂貴;而當時決定威爾斯親王號建成之後不會進入皇家海軍 服役,可能直接封存,或者乾脆轉售他國。由於當時皇家海軍決定將艦載機種從STOVL起降的F-35B轉換成轉換成傳統起降的F-35C,因此2010年 戰略審查報告決定,威爾斯親王號改用傳統起降構型來建造(配備彈射器與攔阻索)。

在2010年戰略審查報告中,皇家海軍在眼下就必須付出慘痛代價:2010年結束前將 無敵級三號艦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7)以及皇家海軍航空隊的獵鷹GR.9戰機全面除役 ,自此到F-35裝備之前,皇家海軍完全喪失噴射艦載機的操作與訓練傳承;此外,皇家海軍還必須在無敵級二號艦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R-06)與海洋號(HMS Ocean L-12)兩棲突擊艦之間選擇一艘提前除役封存,結果皇家海軍選擇讓光輝號提前在2014年除役,只保留海洋號當作直升機預備艦,撐到首艘CVF服役。此 外,皇家海軍還必須在2011年4月以前將四艘Type-22巡防艦除役,兩艘堡壘級(Albion class)兩棲船塢運輸艦從2011年開始只保留一艘在值勤狀態,另一艘則停泊封存;此外,補給艦喬治堡號(RFA Fort George A-388)、月桂葉號(RFA Bayleaf A-109),以及2007年才服役的灣級後勤/登陸艦拉傑斯灣號(RFA Largs L-3006)在2011年4月除役;而其他節約開支的措施包括延後取代先鋒級(Vanguard  class)的新一代核能彈道飛彈潛艦計畫(首艘服役不早於2028年),並放緩機敏級(Astute class)核能潛艦的建造計畫(整體延後八年)。

依照2010年的戰略審查報告公布 以後的規劃,伊莉莎白女王號的計畫期程進一步延後,預估在2016年8月展開海試,2017年5月交艦,2018年開始接收機隊並進行航空操作的測試和訓練,約在2020年 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然而實際上,伊莉莎白女王號要在2017年夏季才展開試航,因此前述期程勢必進一步延後,而其本身的艦載機隊(含F-35B戰機)估計要到2022、2023年左右才能形成戰力。

2015年戰略審查

在2015年11月23日公布的英國國防戰略審查決議 (Strategic Defence Review,SDSR 2015)中,決定將伊莉莎白女王號與威爾斯親王號都納入服役,確保了雙航母體制;SDSR 2015增加英國的國防投資,主要是因為俄羅斯軍力崛起並介入烏克蘭內戰、伊斯蘭國(ISIS)肆虐中東等因素。

SDSR 2015重申確認採購138架F-35系列給皇家海/空軍的計畫,希望在2023年左右會獲得42架F-35B(是原訂計畫數量的三倍),其中24架編成兩個中隊,分別由皇家海軍與皇家空軍操作(分別是皇家空軍617Sqn與皇家海軍809 NAS,皇家空軍飛行員數量佔58%,皇家海軍航空隊飛行員數量佔42%),輪流部署在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上,另外18架則停留在英國本土作為飛行員訓練以及預備機;不過以F-35B的生產速率,這個期望顯然無法達成(洛馬集團的F-35生產線到2017年都還在初期小批量生產(Low Rate Initial Production,LRIP))。依照估計,在2020至2022年,皇家海軍預計可獲得17架F-35B。在2015年11月22日,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 )對媒體表示,英國將購買138架F-35B戰鬥機;不過到2016年時,有消息指出英國國防部尚未完全確定是要維持原議全部購買F-35B,或者混合購買陸基傳統起降的F-35A與F-35B。在2016年12月15日,英國國防部宣布,伊莉莎白女王號在2021年首次實戰部署時,艦上將部署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一同操作。

此外,SDSR 2015也提到海洋號(HMS Ocean L-12)兩棲突擊艦會 在2018年春季除役,不會建造專門的替代艦;之後,會以其中一艘正在建造的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咸信就是威爾斯親王號)來替代海洋號的機能。因此,威爾斯親 王號會安裝若干支持皇家海軍陸戰隊進行兩棲作戰的相關指管通情、後勤支持等設施,艦上可容納25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人員,並操作CH-47等級的重型運輸 直昇機。

英法共用航空母艦(未成)

如同前述, 為了減輕英國政府的赤字壓力,英國在2010年打算減少國防開支達10~20%,即便是已經進入建造執行階段的CVF都成為可能的開刀對象。在2010年8月,英國官員透露,英國政府有意取消一艘CVF,甚至兩艘全砍。

為了在刪減開支的同時繼續維持CVF的建造工作,以保住英國造艦產業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英國國防部在2010年9月初又提出英、法共用航空母艦的計畫, 由英、法兩國共同出資建造航空母艦,依照雙方各自原本計畫(CVF與PA2)的規模,英國建造兩艘而法國建造一艘,服役後作為歐盟共同武裝力量來運用,執 行各種歐盟境內與防區以外的共同軍事或維和任務,並採取「一艘在航值勤、一艘在港、一艘維修整備」的值勤。如此,英國兩艘CVF就能獲得法國資金挹注;為 了共同運用航空母艦,英國與法國必須在戰略上達成一致,以便共同操作運用航空母艦來維護兩國的國家利益。法國總統薩科奇也表示,願意與英國方面協商此一議 題。然而,由於長久以來英、法向來是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雙方的國家利益大不相同,在過去許多軍事合作案例中也經常發生矛盾衝突,彼此的信任不高。因此, 英、法共同建造/維護航空母艦的計畫,立刻招致雙方國內強大的反彈聲浪。英國國防部內部人士批評,此舉等於將英國國防安全的核心問題交在法國手中,違反英 國國家利益;例如,如果航空母艦在法國輪值操作值勤期間,福克蘭群島發生需要出動航空母艦的狀況, 法國是否會同意航空母艦的派遣?或者,在英國輪值操作航空母艦,也必須執行與法國有關的軍事投射任務,也可能使英軍面臨尷尬並引發國內反彈。

雖然如此,由於英國與法國都面臨國防預算刪減的沈重壓力,因此在2010年11月2日,兩國聯合發表防衛與安全合作宣言,同時簽署了時效50年的軍事合作 協議;這項合作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共同開發與測試核子武器(雙方仍各自掌握自家核武的控制權)、諸多軍事科技的研發(無人飛行載具、人造衛星、潛艦和飛 彈等)、成立一支員額5000名的「聯合遠征軍」(包含特戰部隊、陸戰隊和空降部隊,指揮官由兩國軍方派遣出任 ,英、法兩國對每一任務都有否決權)、共用空中加油機隊等;此外,此合約也正式確立英、法兩國共用航空母艦的原則,希望從從2020年起,英、法兩國都能 隨時保持一艘航空母艦在值勤。 根據2010年10月英國的國防戰略審查決議,英國只能確保一艘CVF的服役,如此勢必無法確保至少有一艘航母在職勤狀態(考慮到船艦的維修),所以與法 國共用航空母艦似乎勢在必行。 不過在2012年6月上旬,英國政府又決議兩艘CVF都會進入服役。

2010年12月中旬獵鷹GR.9除役後,皇家海軍喪失了全部的固定翼艦載機,然而F-35距離成軍還遠在天邊。為了避免這批艦載機飛行員的技術與經驗完 全流失,皇家海軍甚至祭出非常手段,將這些沒有本國飛機可以駕駛的艦載機飛行員送到法國,接受法文訓練並駕駛法製飆風戰鬥機,並在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 值勤,直到英國新造的CVF航空母艦與F-35艦載戰鬥機機開始交付,才會再度為 皇家海軍艦載機部隊效力;讓英國艦載機飛行員熟悉法國航空母艦與戰鬥機的操作,算是英、法共用航空母艦政策 中的一環。

在2013年4月28日,法國公布新的國防白皮書,正式停止延宕多年的PA2航空母艦計畫。法國現役戴高樂號航空母艦預定在2025到2028年除役,法國一開始曾計畫在戴高樂號退役後一段時間內,以英法共用航空母艦的方式支援法國海軍作戰 ;然而,伊莉莎白女王級沒有配合傳統起降艦載機所需的彈射器與阻攔索,無法相容法國的航母艦載機單位。因此實際上,法國必須與美國海軍合作,將法國航母艦載機隊部署在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上。

2020年戰略防衛審查(SDSR 2020)

在2020年1月10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FT)報導,英國首相鲍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召開一個國防審查會議,以解決內閣和唐寧街10號就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的分歧。一位國家安全議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NSC)資深官員透露,強森已經取消了上週三(1月15日)的NSC會議,因為內閣與首相之間對英國下一階段戰略審查(即2020年度的戰略防衛審查,SDSR 2020)有很大的歧見;其中,一個重要爭執點是「脫歐後如何運用「軟實力」增強英國的全球存在,減少仰賴武裝力量」的議題。一位相關人士透露,以簡短信息取消NSC會議非常不尋常,代表雙方在討論起點上就有很大的衝突。對此,唐寧街10號拒絕討論關於NSC的事務,但表示這只是首相認為關於討論的文件尚未就緒。

一位英國高層官員透露,英國參謀總長Nick Carter堅持比較傳統的觀念,認為戰略安全的主軸仍然是武裝部隊與武器裝備的採購。而強森的高層顧問Dominic Cummings,則致力於推動戰略防衛轉型,強調運用先進科技、無人載具、人工智慧(AI)等;Dominic Cummings先前曾痛批英國國防部的項目採辦是一大災難,並指責相關官僚的平庸。Dominic Cummings攻擊的重點,就是耗資62億英鎊建造兩艘航空母艦。

2020年度戰略防衛審查(SDSR)的結果預定在2020年秋季出爐,此時一大爭論重點就是是皇家海軍是否要維持兩艘航空母艦,或者將資源用在其他用途上。英國國防部堅持擴大軍事情報投資,並且致力於發展密碼戰,組織更多IT專家與駭客來提升英國的網路戰能力;然而,英國各軍種仍堅持要持續投資與提升傳統軍事裝備硬體。 

 

變更艦載機的波折

在2010 年11月1日,英國國防部宣佈,把原本打算購買的F-35B戰鬥機改成傳統起降的F-35C。這個決策轉變主因是當時英國聯合政府考慮到如果要跟美國與法國的航空母艦聯合操作,則CVF就必須採用彈射起飛/攔阻降落(CATOBAR)構型,這個構想也獲得皇家海軍多數支持。在2010年戰略審查報告(SDSR 2010)公布時,就決定將當時尚未開工的威爾斯親王號改以CATOBAR的構型建成,伊莉莎白女王號則維持原構型。SDSR2010決定兩艘CVF航空母艦都會建成,但只有伊莉莎白女王號確定會服役,而改裝成CATOBAR構型的威爾斯親王號完工時暫時封存,等待日後財政狀況改善;因此,當時皇家海軍可能打算先讓伊莉莎白女王號服役來當訓練艦以及直昇機母艦(如果改買F-35C戰鬥機,就無法在沒有攔阻索的伊莉莎白女王號上操作),等日後向美國購買的F-35C戰鬥機到位時再換成威爾斯親王號服役。

當時F-35B面臨嚴重超支落後,因此英國研究時可能認為相行之下,把威爾斯親王號改成彈射起飛/攔阻降落以及購買F-35C的成本是可接受的。理論上,F-35C的構造比F-35B更簡單, 作戰半徑與武器籌載量都比較大,而且帳面的全壽期成本減少25%,能節約英國的財政開支 (不過考慮到CVF因而必須變更設計以及開發新彈射器,支出費用可能因而增加10億至20億英鎊)。此外,使用彈射器也讓CVF能有更大的機種操作彈性, 例如未來財政充裕時可以引進E-2C預警機;而使用傳統起降構型也能相容法國的航空母艦艦載機隊,能配合英、法共用航空母艦的政策。然而, 皇家海軍必須放棄從1980年代建立的STOVL戰機操作能量(皇家海軍最後一批獵鷹機隊在2010年12月中完成最後一趟飛行任務後除役),並另耗費昂 貴的成本向美國海軍重新學習操作傳統起降的艦載機 ;而由於F-35B的垂直起降舉升風扇系統是英國Rolls Royce的產品,故此時英國政府的決定等於是又打擊到本土國防廠商。

在2011年11月15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通知眾議院一項對英國的可能軍售,主體是購買一套電磁彈射系統與先進飛機攔截系統(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Advanced Arresting Gear,EMALS/AAG,詳見美國海軍福特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一文)的先期備料組件(long lead sub-assembly)需求,連同附帶的後勤支持、零附件、技術資料刊物、軟體、訓練服務等,總值約2億美元;這顯然是為了改裝威爾斯親王號的配套軍購。品項中的中EMALS先期備料次組件包括能量儲存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能量調節系統(Power Conditioning System)以及發射控制系統(Launch Control System);AAG的先期備料次組件包括能量調節(Power Conditioning)、能量吸收子系統(Energy Absorption Subsystems)、衝擊吸收器(Shock Absorbers)以及導纜器(Drive Fairleads)等。 EMALS/AAG的主承包商是美國加州的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將裝備於美國福特級(Ford class)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上。

下達決定後,英國展開了為期18個月的研究,評估威爾斯親王號改成CATOBAR構型的成本以及設計變更;然而隨著研究進展,就發現先前做決定時,嚴重低估了改裝所需的成本與變動。到了2012年3月,消 息傳出英國對於CVF的艦載機選擇再度陷入猶豫與混亂 ;在2010年時,英國粗估CVF變更設計、加裝彈射器與攔阻索等設備增加的支出為每艘5到8億英鎊(2011年11月估計是8.86億英鎊),然而到了2012年2月至5月,估算的數字就暴增到18至20億英鎊(2012年2月估計是20億英鎊),英國 政府根本負擔不起。更嚴重的是,改裝工作會使威爾斯親王號的建造週期延長三年;這意味著欠缺固定翼戰鬥機的伊莉莎白女王號(F-35C無法在該艦上操作)在2020年服役後,大約要使用到2023年才能被完工的威爾斯親王號接替,期間皇家海軍只能在伊莉莎白女王號上操作直昇機。此外,稍早F-35C的測試也傳來諸多不利消息,尤其是其尾鉤長度過短導致降落時攔阻索捕捉率過低,但礙於機體設計卻難以修改 ;而傳統降落的F-35C對於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而言也實在過於沈重,想要交互操作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反倒是一開始認為落後超支的F-35B,這段期間內發動機問題卻大有進展。

在2012年3月下旬,英國媒體報導防衛大臣菲利普.哈蒙德 (Philip Hammond)建議將CVF的艦載機選擇改回F-35B,起降構型也回到最初的滑躍起飛型,不再配備彈射器與攔阻索(這也意味著法國艦載機若想在CVF上操作, 將遇到困難)。在2012年4月中旬,消息傳出英國軍方相關首長一致認為應將艦載機選擇改回F-35B,並向英國首相提議。 在2012年5月8日,英國國家安全會議做出決定,正式將艦載機型改回F-35B。這次艦載機種反覆變更的波折,顯示一開始英國估算F-35B/C的成本 時有所失誤,而這次反覆決策浪費了7400萬英鎊。

日後英國國防部承認,2010年是在時間緊迫、必要資訊不齊的情況下做了錯誤決定,甚至犯下忽略增值稅 和通貨膨脹等基本因素的低級錯誤。依照英國國家審計辦公室(National Audit Office)日後的研究,在2010年至2012年間,美國通用原子的EMALS/AAG的裝備硬體報價從2億英鎊大幅增加到5.77億英鎊,而其他技術整合所需的支持服務還要再加1.5億英鎊;弔詭的是,當時美國國防部主管研究發展與採辦的助理部長Sean J Stackley曾寫信給英國國防部採辦大臣(Defence Procurement Minister)Peter Luff,EMALS/AAG價格是4.58億英鎊,且承諾美國會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英國。而英國航母聯盟(Aircraft Carrier Alliance)估計威爾斯親王號改成CATOBAR構型的成本,也增加了超過1億英鎊;其中,依照英國財政部規定,透過FMS軍售管道向美國購買EMALS/AAG系統,要增加1.3億英鎊的增值稅(Value-added Tax,VAT)。

此外,依照國防部物資管理部長( Chief of Defence Materiel)Bernard Gray日後的證詞,即便一開始CVF設計時標榜能從STOVL構型轉換成彈射起飛/攔阻索降落構型,2002年之後相關單位從沒有認真考慮與落實這種可能性。 

英國國防部再次評估電磁彈射器、攔阻索(2020年代)

在2021年3月1日,消息傳出英國國防部向業界發布信息徵詢書(Request for Information),尋求一種適合裝在船艦上的電磁彈射器(electromagnetic catapult )以及攔阻索回收系統(arrestor wire systems),用來起降皇家海軍未來的有人或無人航空機,此方案希望能在未來3到5年內裝艦。此一RFI提到的電磁彈射器初步要求包括:最大彈射負重為55000磅(24949kg),並配備符合彈射週期需求的電能供應能力;而RFI對攔阻系統的包括:最大可攔截負載為47000磅(21318kg),最小可攔截付載11000磅(5000kg)、使用能量組尼方式(Energy damping method)、具備能量矯正(energy reclamation)的潛能。這讓外界聯想,英國國防部正在評估為伊麗莎白級航母換裝電磁彈射器以及攔阻索的可能性,使之能操作傳統起降的有人或無人軍機。

在2021年6月21日,消息傳出北達勒姆郡(North Durham)下議員Kevan Jones寫信詢問英國國防部,是否曾評估過在航空母艦上安裝彈射器的可行性;英國國防採辦部長(Minister of State for Defence Procurement)傑瑞米.奎因(Jeremy Quin)在回新透露,從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服役以來,未曾進行過這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不過接下來,在皇家海軍船艦部署無人航空系統(Uncrewed Air Systems,UAS)是很可能的方向,這可能會包括在伊麗莎白級航母上部署固定翼UAS的構想,而相對應的起降輔助系統可能就包括彈射系統。

在2023年5月24日在法茵堡(Farnborough)聯合海軍事件2023(Combined Naval Event 2023)中,皇家海軍發展局(Develop Directorate)的航母打擊與海軍航空(Carrier Strike and Maritime Aviation)主管柯隆尼.凱利(Colonel Phil Kelly)透露,皇家海軍正規劃在伊莉莎白女王級上安裝輔助彈射升空以及攔阻裝置,以適應未來廣泛的有人與無人機型,這是未來海上航空武力(Future Maritime Aviation Force,FMAF,另有專文介紹)項目願景的一部份。FMAF項目探討在艦隊裡部署一系列無人飛行器的可能性(包括在航空母艦上的版本),起降方式涵蓋垂直起降(STOL)、短場起飛/垂直降落(STOVL)、短場起飛/攔阻索降落(STOBAR)以及彈射起飛/攔阻索降落CATOBAR。此時FMAF項目仍在初步階段,評估結果可能會包括在英國2025年整合防衛審查(Integrated Review)報告之中。柯隆尼.凱利透露,皇家海軍在2023年11月會在美國東岸測試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的MQ-1C Mojave無人機,此任務由Westlant23部署的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起飛(Mojave需要的跑道長度僅300英尺以內);稍早英國國防部宣布與通用原子簽署價值150萬美元的合約,進行七個月的展示活動,其中包括11月在美國東岸的測試。

此時,皇家海軍內部正在進行皇家方舟計畫(Project Ark Royal),研究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如何相容未來的艦載航空機;「皇家方舟」的研究項目為漸進增加(incremental),分階段擴展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的航空操作相容性,從目前專門配合F-35B戰鬥機的短場起飛/垂直降落(STOVL)擴展到可相容於垂直起降(STOL),然後進一步對飛行甲板進行較大規模修改,增加攔阻索以及彈射裝置,使之能支援短場起飛/攔阻索降落(STOBAR)乃至於彈射起飛/攔阻索降落(CATOBAR)的航空機(同時仍保留F-35B所需的滑躍甲板)。此外,「皇家方舟」項目也包括在伊莉莎白級航空母艦上部署固定翼有人航空機的可能性(包含F/A-18E/F、F-35C、法製飆風等戰機)。到2023年5月底,「皇家方舟」計畫經評估了幾種彈射起降與攔阻系統,包括美國通用原子的EMALS/AAG,以及英國先前在2006年推動的電磁能量整合技術(Electro Magnetic Kinetic Integrated Technology,EMKIT)計畫的電磁彈射展示原型(由GE Power Conversion公司負責)。

 

「威爾斯親王號」改名為「皇家方舟號」的請願

在2010年上旬,部分皇家海軍官兵私下發起將CVF二號艦威爾斯親王號改名為皇家方舟號(Ark Royal),使這個擁有超過300年以上歷史、皇家海軍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傳統艦名能夠延續;同年10月的戰略審查報告中,英國國防部就宣布提前將無敵級航空母艦三號艦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7)除役。在2011年5月2日,英國每日電郵(Daily Teligraph)報導一位皇家海軍高階軍官已經私下晉見擁有威爾斯親王頭銜的查爾斯(Prince Charles),表達了將威爾斯親王號改名為皇家方舟號的提議,而威爾斯親王私下表示不反對這項改名。不過,目前英國皇室以及皇家海軍並未做出任何命名更動。

 

 

建造過程

 

在巴布克海事的阿爾普爾多船塢建造的伊莉莎白女王號的艦首船段,漆著的圖案是該艦艦徽。

The

在2010年4月初,伊莉莎白女王號的艦首船段完工,並由拖駁船拖至該廠的Rosyth船塢。

CVF建造的10至15年內,估計將可為英國國防產業與造艦業帶來140億英鎊的商機,並提供10000個工作機會(包括位於六個造船廠的7000個工作崗位)。在2009年7月1日,位於格拉斯哥(Glasgow)、克萊德河畔的格文船廠(Govan shipyard)切割了CVF首艦伊莉莎白女王號的第一塊鋼板,正式展開建造作業,首先建造的是編號第三號的船段,四號船段則在2010年1月開工建造。由於CVF的建造一拖再拖,期間內國際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加上其他通膨因素, 到2009年底,建造兩艘CVF的費用已經上漲到50億英鎊。

建造分工方面,BAE System水面船艦(Surface Ships)事業群中,位於克萊德河畔的高文( Govan)船廠負責建造體積最大的下層第三、第四號船段(Lower Block 3、4),同樣位於克萊德河的斯高頓(Scotstoun)負責後艦島(Upper Block 14),樸次茅茲(Portsmouth)船廠負責製造下層第二、第五號(Lower Block 2、5)船段與前艦島 (Upper Block 7)。巴布克海事(Babcock Marine)的事業群中, 羅賽斯斯(Rosyth)廠區負責艦尾上層第五、第六號船段(Centre Blocks 5、6)、桅杆與飛行甲板結構(Sponsons),而位於北達文郡(North Devon)的阿爾普爾多(Appledore)船廠負責下層第一船段(Lower Block 1,即艦首部位)。A&P Group在泰茵河(River Tyne)的赫伯登(Hebburn)船廠負責艦體上層中部第三號船段(Centre Block 3)。Cammell Laird的Birkenhead船廠負責艦體上層第二與第四號船段(Centre Blocks 2、4)。

伊莉莎白女王號的艦艏一號船段((Lower Block 1)由阿爾普爾多船塢(Appledore Shipyard) 建造,在2010年3月完成後拖至羅賽斯船塢進行組裝。在2010年1月25日,英國政府宣布,位於布萊肯荷德(Birkenhead)的卡梅爾.拉爾德船廠(Cammell Laird shipyard)獲得價值4400萬英鎊的伊莉莎白女王號飛行甲板建造工作合約。在2010年1月25日,伊莉莎白女王號的二號船段(Lower Block 2)在樸次茅茲開工,這是一個重達6000噸、長70m、寬40m與高18m的重要的大型船段。

在2011年5月26日,伊莉莎白女王級二號艦威爾斯親王號切割第一塊鋼板。在2011年8月16日,由克萊德河畔的格文船廠建造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艦底三號船段(Lower Block 03)由水路運往600英里(970公里)外的蘇格蘭羅賽斯船塢,在8月20日運抵。 在2012年2月16日,BAE Systems位於樸次茅斯的船廠開始建造威爾斯親王號的艦艏底部02號船段總成,此船段總重約6000公噸,其內包括輪機艙室、儲藏區、主要輸配電室以及85間人員艙室等。

在2012年4月9日,伊莉莎白女王號的兩個大型船段(LB-04)完成合攏,其中一個船段由格拉斯哥的格文廠製造(包括2個輪機艙、一個醫療艙區以及其他居 住艙等),另一個船段則由樸次茅茲建造,重4087噸;隨後,這個船段在於另一個長80m、重11500噸的大型船段結合。在2012年4月中旬, 伊莉莎白女王號的第一個可變距螺旋槳(直徑近7m)在Rolls Royce製造完成,而將裝備於該艦的第一具MT-30燃氣渦輪也成功地進行了測試。在2012年10月14日,伊莉莎白女王號最大的船段──由Govan廠 建造、重達11300噸的艦尾船段(長80m、寬20m)完工出廠,這也是 伊莉莎白女王號最後一個需由其他廠區經由水路運至羅賽斯船塢的 艦體船段。在2013年6月11日,伊莉莎白女王號最後一個完工的分段──編號14號的後艦島完工在格拉斯哥的斯高頓廠(Scotstoun)完工,此分段重 750噸,高度超過30m,總共分為110個隔間,其內鋪設44000m以上的電纜線;在6月16日,後艦島分段由水路運抵羅賽斯,隨後在6月28日安裝在 艦體上。

伊莉莎白女王號在2014年7月4日舉行了受洗(christened)儀式,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主持命名擲瓶儀式,而擲瓶使用的是一瓶蘇格蘭威士忌而非慣用的香檳,希望爭取在2014年9月進行獨立公投的蘇格蘭的民心。 伊莉莎白女王號隨後在7月17日完成船塢注水作業,正式下水。

在2016年4月下旬,威爾斯親王號的工程進度達80%;該艦預定在2019年交付皇家海軍,2023年開始戰備部署。在2015年倫敦國際防衛與安全裝備展(Defence and Security Equipment International,DSEI 2015) 中,英國航空母艦聯盟(ACA)的常務董事伊恩布斯表示,由於充分吸收首艦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建造的經驗,二號艦威爾斯親王號的建造程序得以改進,進度超前預 定數月。建造伊莉莎白女王號獲得的最重要經驗是分段建造的順序,建造伊莉莎白女王號時,艦首部分較低的01和02分段在焊接之前是在羅塞造船廠碼頭分別對接;而建 造威爾斯親王號時,兩段在對接之前就先焊接在一起,如此可節省約兩個月的時間;第二,威爾斯親王號在焊接結合船段之前,使用比首艦更先進的內部艤裝程序來 完成各個獨立的分段;第三,船廠為提高生產力而投入巨大的努力。此時,威爾斯親王號每個分段都已經提前交付,接下來能用三到四個月的時間將整艘艦船裝配完 成。

威爾斯親王號在2017年9月8日舉行了受洗(christened)儀式,由威爾斯親王(即查爾斯王子)的妻子,克倫威爾女爵(Duchess of Cornwall)卡蜜拉(Camilla)主持命名擲瓶儀式。

然而,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建造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巴布克集團在2019年3月關閉了旗下位於北達文郡的阿爾普爾多船廠。

 

在廠房中的伊莉莎白女王號前艦島模組,攝於2013年1月。

 在2013年6月6日,在BAE斯高頓廠區建成的伊莉莎白女王號後艦島模組正吊裝到駁船上,

準備海運至羅賽斯船塢總裝。

伊莉莎白女王號後艦島安裝在艦體上之前,這塊铭刻了皇家海、空軍與英國陸軍

的牌子被放在後艦島的下方。這塊牌子將隨著整個伊莉莎白女王號一輩子。

吊運中的伊莉莎白女王號的主機。

伊莉莎白女王號舒適的艙房空間。

在2012 年7月,英國防衛大臣(Defence MMinister)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宣布,英國採購的首批F-35B數量為48架(成本約58億英鎊),用來裝備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此外英國也考慮另外購買F-35A來取代皇家空軍的颱風式戰 鬥雞;而F-35系列最終採購數量將在2015年戰略防衛審查中決定。 依照2012年11月初的消息,防衛大臣菲利普.哈蒙德表示,在 2015年度戰略防衛審查(strategic defense review)之前,將不會決定是否讓威爾斯親王號進入服役,然而他也表示每年增加投入7000萬英磅讓威爾斯親王號投入運作,使皇家海軍有兩艘航空母艦 可用,將是一筆極佳的投資。菲利普.哈蒙德也表示,2012年上旬英國重新將艦載機種改為F-35B(見下文),意味著同時維持兩艘航空母艦具有很大的合 理性。此外,菲利普.哈蒙德也澄清一些外界對於伊莉莎白女王級搭載機數量的傳聞,皇家空軍主張平時只配置極少量的F-35B於伊莉莎白女王級上,外界猜測是個位數 字,不過菲利普.哈蒙德表示平時搭載12架F-35B,遇到重要任務、演習、局勢升高或實戰時,艦上配置 的F-35B就增加到24架(或更多)。 在2013年10月初,菲利普.哈蒙德正式提出建議,讓威爾斯親王號也投入服役,但也表示在英國刪減國防支出的政策下,就必須從其他方面進行犧牲,以支應 操作威爾斯親王號的每年7000萬英磅開支。 依照2014年上旬的估計,威爾斯親王號的艦體結構預計在2016年7月完成,2019年1月展開海試,同年8月交付。

 在2012年7月19日,英國國防部接收第一架F-35B,而這也是F-35系列首度交付國外客戶;至2013財年,英國共訂購四架F-35B,前三架用於測試,2015至2016年交付的第四架則是英國第一架用於訓練工作的飛機。 至2017年2月,英國國防部總共接收7架F-35B,此時都還停留在美國本土進行訓練等工作,而在2018年則會交付另外三架。

依照2013年英國下議院公共帳目委員會報告,到此時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項目的總花費已經達到55億英鎊,而在2007年時預估的總花費是36.5億英鎊。另一個問題則是梅林預警直昇機搭載的「瞭望台」(Crowsnest)預警雷達 系統,依照現階段時程,要到2022年左右才能上艦部署 ,這使得伊莉莎白女王號在開始戰備的前兩年將沒有預警機可用。 到2013年11月秋季的政府預算出爐時,英國國防部為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預算已經達到60億英磅 (至2014年為62億英鎊,2007年7月簽約時為40億英鎊)。針對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的超支問題,英國國防部與航母聯盟(ACA)在2013年11月重新協商與修訂了合約,將總預算增加到62億英鎊;根據新的預算總額,如果將來有任何超支,BAE System必須吸收50%(在先前的合約架構中,BAE System對項目超支的吸收比例只有10%)。

 


伊莉莎白女王級二號艦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ec of Wales R09)的艦首,

攝於2014年5月羅賽斯斯船塢。
 
 
(上與下)由BAE朴次茅茲廠建造的威爾斯親王號底層Lower Block 02分段(重6000噸)
 
在2014年8月20日出廠,搭載的駁船在8月26日離開朴次茅茲港前往蘇格蘭 羅賽斯斯船塢。
 
 
 
在2015年4月下旬,威爾斯親王號的前艦島(Upper Block 07,重680噸)在BAE朴次茅茲廠出廠。
 
 
在2015年8月初,威爾斯親王號完成了前艦島的安裝。
 
 
在2015年11月上旬,威爾斯親王號的第一具MT-30燃氣渦輪主機吊裝上艦。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