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歷經韓戰、越戰、以阿等先後多次的國際戰爭,但就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而言,一九八二年英阿福島戰爭,則是以海洋為主要作戰區域所遂行大規模的武力衝突;雙方的戰鬥機、戰略轟炸機,以及航空母艦、潛艦、巡洋艦、兩棲艦艇等無不精銳盡出。在作戰型態上,包括了海上封鎖與反封鎖、空中戰鬥、登陸與反登陸、地面攻防及電子作戰等。在此一戰爭中,由於各種新型武器的出現,成為精密武器的試驗場。為支持國家政策與政治目標,英國戰艦經海上八千浬航程,於福島附近迫使阿根廷與其決戰。在兵力運用上不但充分發揮主動、機動與彈性的特性,亦為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樹立了典型。堪為我建軍備戰及戰略、戰術、戰技運用與新武器發展之參考。
貳、歷史背景
一、福島的發現:
(一)福克蘭群島究竟為誰最先發現不能明確的肯定,阿根廷人認為是麥哲倫探險隊隊員郭梅茲或者是巴波薩於一五二0年發現;而英國人的歷史記載是一五九二年為英國人戴維斯(JOHNDAVYS)所發現。兩年以後英人霍金斯(RICHARDHAWKINS)亦曾沿福島北岸巡戈。
(二)至一五九八年荷蘭人威爾特(SEBALDDEWERT)到達該島,且以其名為該島命名。至一六九0年英國人約翰斯壯(JOHNSTRONG)航經福克蘭海峽遂以當時英國海軍大臣福克蘭公爵的名字稱此海峽為福克蘭海峽。爾後即以此名代表整個群島。
二、福島的殖民:
(一)真正最先到達福島殖民的是法國人路易士安東尼(LOUISANTOINE),他於一七六四年到達東福克蘭島,在今天的史坦萊港附近建立路易士港。一年以後英國人拜倫(JOHNBYRON)在西福克蘭之山大島(SAUNDERSSLANI)建立民殖,取名艾格蒙特港(PORTEGMONT)。可是當時西福克蘭島上的英國殖民并不知道在東福克蘭有法國人存在。
(二)一七六七年法國將東福克蘭殖民地賣予西班牙,以致十一年以後,當西班牙統治阿根廷領土時,宣佈福克蘭群島在其統轄之內,這也就是今天阿根廷政府常常引用的事實。
三、福島的紛爭:
(一)當西班牙從法國手裡接管東福克蘭島之後,與英國的主權之爭就急劇昇高。於一七七0年西班牙人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對福島發起一次遠征。將英人逐出福克蘭島,引起英國擴充艦隊,準備為福島一戰。但在戰端未啟之際,西班牙自告屈服,遂於一七七一年簽訂協定,將福島管轄權讓予英國。
(二)誤解相繼而生,當英國與西班牙於一七九0年簽訂路得卡(NOOTKA)協定,英國承認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所有殖民地,并同意英國不在此地區從事殖民。惟對福島問題雙方均未提及,後來雖常引用路得卡協定,但是解決不了問題,祇有增加主權之爭的陰影。
(三)西班牙當時是世界上擁有廣大殖民的強權之一,兼領南美洲及南大西洋諸島。直到一八0六年因南美普遍發生反西運動,最後導致阿根廷、波利維亞、鳥拉圭、巴拉圭等共和國的獨立,以致西班牙自一八一一年以後就不再對福克蘭諸島主張管轄權。同時英國人也作了同樣的決定,從該島撤離。不過英國人從該島離去時,曾立下一塊牌示:「讓所有的國家知道,福克蘭群島屬大英帝國國王喬治三世所有。」
(四)一八二0年阿根廷再度向福克蘭島殖民,一八二三年阿根廷新政府聲明繼承西班牙對福島的主權,并將該島易名為馬爾文斯島(LASMALVINS)一九三九年阿根廷在福島設省,任命維爾特(LUISBERNET)為總督,一八三一年因為美國人到福島水域捕捉海豹,有三艘船隻被阿根廷福島總督沒收,船員被監禁。駐阿根廷美國領事提出抗議,阿方不服。於是美國海軍採取報復手段,驅走阿根廷官員,俘虜其島民,并焚毀其村莊,使福克蘭成為一無人之地。一八三三年英國再派兵攻佔福島,并宣佈英國絕不允許任何其他國家履行其來自西班牙的權利。而阿根廷始終拒絕該群島為英國所有、認為無論從歷史或地理上言阿根廷對福克蘭島都擁有主權;因此英、阿兩國間關於福島主權之長期爭端也就此展開了。
參、戰爭的起因
一、談判的失敗:
在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五年,聯合國曾為福島問題作成決議,要求英、阿兩國談判解決爭端。直至一九七一年七月,英國與阿根廷曾經簽署一項協定,其主要內容是,英國和阿根廷都暫時凍結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要求,而由阿根廷逐步將島上居民同化合併。但英國在這項協定簽署後不到三年,就感覺反悔。遂提出主張,認為福克蘭群島的問題,必須尊重島上居民的意願來解決,使阿根廷大為不滿。其後,在一九八二年二月下旬,英阿雙方又在紐約舉行福島主權談判。結果失敗決裂,不愉快收場。
二、阿國的入侵:
阿根廷主張福島的主權大約已有五0年以上的歷史,對其國民的教,從小即灌輸此種思想。一九八0年十二月,阿根廷總統賈蒂瑞(GAETIERI)當握政權之後即將恢復福島列入其計畫。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九日,一組阿根廷廢鐵商人在福克蘭群島的南喬治亞島登陸,撤除其廢棄的捕鯨站,并昇起阿國國旗,高唱阿根廷國歌,激起英國政府的嚴重抗議,并調遣陸戰隊員將阿人驅逐出境。此時阿根廷軍事執政團領導下的政府正處於國內政治為人民所不滿,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及失業率增高,社會問題產生危機,賈蒂瑞總統欲藉收復福島以激發民族主義情感,振奮民心士氣,并轉移國民對軍事執政團政府不滿的情緒,遂於四月二日以四千名海軍陸戰隊員奪取福島,迫使七十九名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員繳械投降。四月三日阿根廷另以破冰船巴黑亞,帕爾索號(BAIHAPARAISO)在護航艦護衛之下,到達南喬治亞島外海,即以直昇機戴運部隊在吉利特維肯(GRYTBIKEN)著陸,攻佔南喬治亞島,島上二十二名英皇家海軍陸戰隊員亦被遣送回國。
三、英國的反應:
英國政府突遭阿根廷此一挑戰,為了確保英國民族放之尊嚴,迅速組成戰爭內閣,一面向聯合國控告阿根廷,要求阿國撤軍,一面派遣聯合特遣部隊,駛往南大西洋,準備以武力收復福克蘭群島,於是英阿雙方衝突便演成了兵戎相見的局面。
肆、戰前形勢
一、作戰地區特性:
(一)地理位置:
福克蘭群島(阿根廷人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南美洲東南方之南大西洋上,(南緯五十一度至五十二.五度,西經五十七.五度至六十一.三度),距阿根廷南端僅二五0浬(四六三公里),距英國本土約八、000浬(一四、八一六公里)
(如圖一)。
(二)氣候:
福島氣候寒冷、潮溼、西風強勁、多雨(最高不超過攝氏二十七度,最低零下十一度)。
(三)地形與交通:
福克蘭群島之主島為福克蘭海峽分割為東西兩部,總面積一二、000餘平方公里(約為臺灣本島面積三分之一)。島上除崎嶇山地外,多為沼澤與谷地,交通困難。史坦萊市為其首府,於東福克蘭島,市內有水泥路面之公路共約十九公里。在史坦萊市東郊有一機場,跑道長一、四00公尺。
(四)人口與資源:
島上現有人口約一、八00人(多為英國退伍軍人及眷屬),均以牧羊捕魚為生。畜羊共七十萬隻,年產羊毛約三百萬公斤,另據美國國防部預測,阿根廷與福克蘭島間的海域,可能蘊藏豐富的石油,若開發,未來十年內的日產量高達二百萬桶。
(五)作戰地區特性對全般作戰之影響:
就作戰地區言,該島處於世界之一隅,地瘠人貧,氣候惡劣,除部分草原外,寸木不生,實非惹人注目之地。惟該島(含南喬治亞島、南三明治島)扼得拉克海峽(南大西洋通往南太平洋)之門戶,對海權國家建立「戰略基地」與維護世界航道之安全實屬重要。
二、雙方兵力與戰力(力的因素):
(一)海軍兵力:
英軍艦艇無論在裝備性能、數量、官兵訓練素質上均較阿國為優,同時英國迅速有效之動員制度,包括徵召商、漁船並改裝上,納編工程人員隨艦出征等均具有良好之成效,故海軍戰力上英軍佔優勢。
(二)空軍兵力:
阿根廷戰機在數量上明顯優於英國,在飛行員素質上雙方概等,然勝負之關鍵在,阿國戰機由本土基地起降至福島上空作戰,作戰留空時間短;英國戰機以航母為基地,可以逸待勞。因此,阿軍戰機受限因素多不利發揮戰力。且英軍針對阿軍之飛魚飛彈實施諸項反電子措施「如加裝歸向干擾器、雷達反射器與大量使用干擾絲等」,使阿軍在實施作戰時備加困難。
(三)地面兵力:
阿軍地面兵力數量較多,然受限於官兵素質較差(阿軍士兵在營服役時間短,缺乏訓練基礎),且裝備遠不如英軍,戰力難以發揮;而英軍多係志願役,官兵之專業知識及戰技訓練均甚有素,部份亦有實戰經驗。另英軍以聯合兩棲突擊登陸作戰收復失土,在戰力維持與火力發揚上不易,但憑其官兵紮實之訓練、高昂士氣和精密武器裝備,均較阿軍強。
※就英阿兩國之兵力與戰力比較,英國顯占優勢。尤其英軍穩操海上之優勢。
三、兵力位置及其戰略涵意:(空、時的因素)
阿根廷之陸海空軍主力與基地均在阿國本土,距離福島僅二五0浬(四六三公里),故其對福島之用兵與增援,均較便捷。而能發揮其三軍統合戰力。英國距離福島八、000浬(一四、八一六公里)之遙,附近無基地,對福島之用兵僅賴其海軍與海軍之陸戰兵力,且增援不易。就英阿雙方兵力位置而言,英軍居於不利之態勢。
四、補給線:(統、久的因素)
英、阿軍之補給線,均須行海上與空中補給,英軍之補給線長,其海上之補給周期最少需二周以上;以補給線之距離言,對阿軍有利,且可用已占領之島上物資,就地獲得部分補充。但英軍掌握南大西洋之制海,而且英國海運能力龐大,其補給與補充將仍可維持,是以此一因素可視為雙方概等。
伍、戰前雙方決策分析
一、阿國認為英國不會為福島而與阿國正面的發生軍事衝突造成阿國此種認知的最重要因素是英國對福島的長期漠視,並且加上英國政府曾暗示將福島主權轉移給阿國。前述一九七一年七月英阿雙方曾同意暫時凍結福島主權要求,而由阿國逐步將島上居民同化合併,其後因島上居民的頑強態度,使英國政府有所變卦,英國不欲長久統治經營福島,只是迫於民意國會壓力罷了,一九八一年英國政府削減部份國防預算而決定廢棄破冰巡邏船忍耐號,這艘船雖然武力有限,但卻是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力量的象徵,其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此船後來雖然沒拆毀,但英國此一決定,卻給阿國一個印象,就是英國己失去對南大西洋權益的興趣,這些事件,導致阿國執政團認為如果造成既成事實後,英國不會為福島出兵的假象。
二、藉福島事件以轉移人民的注意力,鞏固岌岌可危的政權阿國有豐富的農產,能源富足,人力資源豐富,這些條件足以使其列中度開發的國家,但最近三十年來,政治紊亂,經濟政策錯誤,長達四年的都市恐怖動亂,以及政府的血腥鎮壓,改變了以往的太平景像,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和軍人政變問題,阿國在長期政經問題困擾下,軍事執政團認為如果福島問題如果能解決,即可因洗刷一百五十年來領土被佔領的恥辱而得人民的信任,鞏固政權,同時若開採福島四週的石油,可解決其嚴重的經濟問題,同時由於阿國國內政治經濟動盪不安,如果能利用福島事件以團結人民,並且激發其民族情緒與愛國心,如此可轉移人民的注意力,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三、認為此次的行動應當可獲得多數國家的支持賈提瑞受美國支持出任總統之,曾訪問美國,並受到熱烈歡迎,美國也同時恢復經援,另一方面,當美國因阿富汗事件對蘇聯實施糧食禁運時,阿國曾以大量食物供應蘇聯,所以阿國和美蘇關係均不錯,如果阿國迅速收復福島,則美國會默認既成的事實,而蘇聯會在聯合國否決任何強烈的行動。同時亦可得到拉丁美洲及第三世界的認同與支持。
四、認為如果戰爭爆發,英國未必能奪回福島阿國一方面認為英國不會為福島而戰,一方面又認為英國經濟衰退,國力減弱,由於大量裁減執行傳統戰爭的三軍部隊,以供維持飛彈潛艦部隊,致使英軍缺乏實施越洋兩棲作戰的兵力及運補力,況且長達八千浬的補給線與南大西洋天時不利,氣候惡劣,英軍必將知難而退,而阿國佔地利之便,陸空軍均佔優勢,且守勢作戰比攻勢作戰有利,阿國必可打勝仗。阿國不僅低估英國的實力,而且也不了解英國的歷史,他們相信英國己不是日不落國,卻忘記九百多年來,英國人每逢國家利益遭受到侵犯時,無不團結一致起而參戰。
五、由於阿國的錯估,而因在備戰方面犯了下述嚴重錯誤:
(一)未整修史坦萊港機場,以供戰鬥機降落,致爾後雙方開戰後,阿機無法以福島為基地,而必須以阿國本土機場為基地,不但無法威脅到英國特遣艦隊,且飛機航程有限,又無空中加油設備,致攻擊效果有限。
(二)未事先動員後備軍人,未針對海島防衛作戰作裝備調整部隊訓練,致無法應付英軍的攻擊,該打勝仗而未打勝仗,殊為可惜。
六、至於英國方面,福島事件之前,英國並未正確料中阿根廷的動向與意圖。英國不願與阿國作一了斷使爭執獲得徹底的解決,又不願對福島的前途負起充分的責任,同時又未對阿國即將入侵的行動加以理會,而誤以為阿國不會貿然出兵,福島戰爭的爆發,英國難辭其咎。
七、福島事作發生後,英國所做的估算及研判,大致如下:
(一)基於國內國外政治上的理由,不能默認阿國攻佔福島的事實,而應迅速動員遠征。
(二)福島事件發生後,外相辭職,在野黨也要求柴契爾夫人下台,如果對阿國讓步,勢必造成內閣跨台。而在國際政治方面,英國在海外有紛爭的殖民地仍有直布羅陀等十多處,英國默認阿國之行為,將會造成以武力索回領土旳惡例,英國政府將窮於應付。
(三)英國可得到歐洲盟邦及美國的支持,在聯合國亦可獲多數的同情。英國為北約的主要國家,如果英國在南大西洋失利,對北約也會造成嚴重的打擊。
(四)軍事、外交雙管齊下,外交若協調不成,軍事上仍可打敗阿國。福島事件發生後,英國立即動員編組特遣艦隊開往南大西洋海域,同時展開外交活動,企圖給阿根廷巨大壓大,而達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往後外交手段失敗,英國仍以軍事力量打敗阿國。
以下附表為Doc檔 附表一:福克蘭群島戰役緣起大事記 附表二:福克蘭群島之特性 附表三:雙方兵力與戰力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