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艦隊航空興亡史(下)


By Hiryu

 

南太平洋海戰結束後日本海軍一方面忙著訓練飛行員,
一方面內部也忙著照例開檢討會。
會中南太平洋海戰時的第三艦隊參謀長首先發難,
在會中批評第二艦隊司令指揮不當云云。

在一陣你來我往的辯論後日本人作成結論,
決定新設機動艦隊(之前是機動「部」隊),
並於1944年三月一日正式公佈。
機動艦隊下轄第二艦隊與第三艦隊兩支艦隊,
機動艦隊司令並由第三艦隊司令兼任。
在編制上,第三艦隊大致保留原樣,仍然是一隻航艦部隊。
只是將由兩艘金剛級戰艦組成的第三戰隊與由重巡組成的第七與第八戰隊移出,
理由似乎是認為航艦部隊遭遇敵方水面艦威脅的機率不高,
而且由於第四航空戰隊(航空戰艦伊勢號,日向號)的編入,
所以已經可以提供相當的砲擊力。

第三艦隊擁有艦隻如下(馬李雅那海戰時為準)

第一航空戰隊
航艦大鳳,翔鶴,瑞鶴

第二航空戰隊
航艦隼鷹,飛鷹,龍鳳

第三航空戰隊
航艦千歲,千代田,瑞鳳

第四航空戰隊(未參加馬李雅那海戰)
航空戰艦伊勢,日向

第十戰隊
輕巡阿賀野

第四驅逐隊
驅逐艦野分,滿潮,山雲,舞風(?)

第十驅逐隊
驅逐艦風雲,夕雲,卷雲,秋雲,朝雲

第一六驅逐隊
驅逐艦雪風,天津風(?)

第一七驅逐隊
驅逐艦浦風,磯風,濱風

第六一驅逐隊
驅逐艦秋月,若月,初月

附屬
驅逐艦霜月

第二艦隊則做出非常大的改變。
原先的第二艦隊是九段作戰思想下的產物,
所以他被編組成一隻適於水面艦隊夜戰的艦隊,
也就是負責在預想中的美日主力艦隊決戰前夜,
在摸黑衝開敵方戰艦群外圍的護衛部隊後直接殺進敵艦隊中心,
以驅逐艦群的魚雷擊沉敵方戰艦的部隊。

因此第二艦隊編制上以重巡洋艦與驅逐艦為主,
前者負責殺出一條血路好讓驅逐艦能衝進敵陣,
後者負責在逼近敵方戰艦後給予敵艦致命一擊。

但是新編成的第二艦隊不然,他的任務轉為護衛航艦與吸收敵方空襲,
因此該艦隊集中了當時日方最新銳的戰艦與重巡洋艦,
並一躍成為當時日軍最強的水面艦部隊,
而原本日本水面艦隊台柱的第一艦隊則已經被架空。

而且較特殊的是該艦隊是以第二艦隊為基幹加以強化,
因此旗艦仍是原先第二艦隊的旗艦重巡愛宕號,
新加入的第一戰隊所屬戰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之前都貴為聯合艦隊旗艦,
但在此反而都不是旗艦。此外,
改編過後的第二水雷戰隊似乎也不再是專門執行魚雷攻擊的艦隊了。
也許是因為在之前瓜島中所羅門群島的一連串夜戰中沉了太多驅逐艦,
也許是因為新的第二艦隊任務性質同時混有之前的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
於是在第二水雷戰隊中不但擁有防禦性質濃厚的白露級驅逐艦,
也擁有攻擊思想濃厚的夕雲級驅逐艦。

第二艦隊擁有艦隻如下(馬李雅那海戰為準)

第四戰隊
重巡愛宕,高雄,鳥海,摩耶

第一戰隊
戰艦大和,武藏,長門

第三戰隊
戰艦榛名,金剛

第五戰隊
重巡妙高,羽黑

第七戰隊
重巡熊野,鈴谷,利根,筑摩

第二水雷戰隊
輕巡能代

第二七驅逐隊
驅逐艦時雨,五月雨,白露

第三一驅逐隊
驅逐艦沖波,岸波,朝霜,長波

第三二驅逐隊
驅逐艦玉波,濱波,藤波,早波

附屬
驅逐艦島風

註:應該屬於二水戰的船,驅逐艦濱風,早霜,秋霜。
這些船也許屬於第二四驅逐隊,也許屬於第二驅逐隊,
不過資料互相牴觸,存疑。

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新編成的機動艦隊司令為第三艦隊司令,
副司令是第二艦隊司令,第三艦隊司令負責航空作戰,
第二艦隊司令大概只有在航空兵力銷耗殆盡後
(不論是敵方或是日本自己的)才有發揮的舞台。
這個編組案同時還有另一個暗示,
他暗示者航空思想在日本海軍中已經是大獲全勝,
之後的舊日本帝國海軍已經沒有巨艦巨炮論者的舞台了。

隨著艦隊的改編,同時航空隊也做出了改編。

之前日本海軍的航艦飛行部隊是屬於航艦的,
不論是飛機也好飛行員也罷,他們都是屬於航艦本身,也與航艦同進同出。
而且當時日本海軍航艦飛行隊似乎沒有「二軍」這回事,於是所有合格的,
有能力作著艦作業的飛行員幾乎都坐在航艦上執行一線任務,
而一但這些飛行員損失掉就只能重新再培養一批人接替他們的位置。
更有甚者,由於飛行員屬於航艦,
因此甚至於不能迅速調動飛行員到別艘航艦上,
而必須經過繁複的公文手續才能進行轉調。

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似乎一方面是因為資源不足,
二方面是戰術思想著重速戰速決,
三方面是事先根本沒想到飛行員銷耗率有這麼高。

這種僵硬的制度首先就在珊瑚海海戰後發生困擾。
該役結束後翔鶴負傷,瑞鶴雖然完好無缺,
但是兩艘船上加起來只剩46架艦載機,其中還有7架是壞的,
而原先兩船編制機數加起來應該有144架。
而且受限於飛行員屬於航艦的規定,
也無法迅速集中其他航艦飛行員到未受損的瑞鶴上。
這件事造成兩艦皆無法參與中途島之役,否則該役可能改觀。

接下來隨著美軍登陸瓜島,日本航艦部隊在南太平洋出擊兩次,
之後日本航艦部隊基本上直到1944年都未再踏入戰地一步,
而且整個1943年幾乎都留在日本內海,
但這並不代表母艦飛行隊在這段期間都能遠離戰火。

由於1943年盟軍延新機內亞不斷向北爬行,
並為當地日本駐軍帶來極大壓力,當地的基地航空部隊主力,
第十一航空艦隊也逐漸被優勢美軍壓倒,
而編成中的第一航空艦隊(由陸基航空隊組成)又被大本營緊緊抓者,
甚至於也不屬於聯合艦隊司令部管轄,
因此聯合艦隊經常把航艦飛行隊當做救火隊抽出來獨立運用。
這種運用方式最早可能是1943年四月發動的ゆ(伊)號作戰,
當時由一航戰的航艦飛行隊中一口氣抽出150架軍機投入拉布爾,
並在半個月內結束ゆ(伊)號作戰,
航艦飛行隊也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回原建制歸建。

不過同年十月二十七日發動的ボ(RO)號作戰就不甚成功,
當時日本海軍再度動員第一航空戰隊所屬艦載機,
編成第一航空戰隊附屬飛行隊後投入拉布爾。
不過面對著美軍在質與量方面的驚人進步,
第一航空戰隊附屬飛行隊遭到了慘重的損失,
在短短半個月的激戰中從航艦翔鶴號,瑞鶴號,
瑞鳳號三艘船上調來的173架軍機中有121架葬身在所羅門群島,
363名空勤人員中也有181名一去不回,
連翔鶴飛行隊長也與他的零戰一起在當地血灑長空。

以上諸多因素導致日本海軍當局決定改革航艦飛行隊的組織,
尤其是日本海軍一方面有感於母艦飛行隊在獨立運用時遭遇許多不便,
一方面也有感於飛行員與軍機銷耗速度極快,
因此決定將母艦飛行隊獨立於母艦之外,自成一獨立單位,
一但該航空隊銷耗完畢就調別的航空隊上艦繼續服勤,
如果是航艦受損那也可以把航空隊調離航艦,
改派到需要它們的地方。

於是日本人自1944年二月十五日開始執行這項新政策,
首先成立海軍第601航空隊(簡稱601空,以下同)與653空,
三月十日成立652空,五月一日成立634空,
各航空隊與航艦關係如下。

┌大鳳
第一航空戰隊(601空)┼瑞鶴
└翔鶴

┌隼鷹
第二航空戰隊(652空)┼飛鷹
└龍鳳

┌千歲
第三航空戰隊(653空)┼千代田
└瑞鳳

┌伊勢
第四航空戰隊(634空)┤
└日向

601空編制上擁有81架艦戰,81架艦爆,54架艦攻,9架艦偵。
652空編制上擁有81架艦戰,18架艦爆,36架艦攻。
653空編制上擁有60架艦戰,27架艦攻。
634空編制上擁有24架艦爆,24架雙座水偵。

當然啦,這是理想編制。馬李雅那海戰時各航空隊編制實數如下。

601空擁有91架艦戰(內11架戰爆),79架艦爆,74架艦攻。
652空擁有90架艦戰(內37架戰爆),40架艦爆,15架艦攻。
653空擁有63架艦戰(內45架戰爆),27架艦攻。
634空未參戰。

註:戰爆是指將零戰加以改裝,
使其能攜帶一發250公斤炸彈而成的單座俯衝轟炸機。

基本上如上所述,日本人為將來在絕對國防圈上的決戰準備了兩支兵力,
也就是海上預備隊的第一機動艦隊與陸上基地的第一航空艦隊兩大主力,
而隨著拉布爾後路被切斷,整個絕對國防圈防禦問題也隨之浮上檯面。
日本當時由於太平洋防務廣大,因此很明顯的出現了備多力分的窘境,
而且美方主攻路線又分成兩支,這更造成日方的困擾。
不過對日方而言,美國陸軍沿新機內亞的爬行算是相當緩慢,
也比較不易對日本絕對國防圈的整體防務造成顛覆性的打擊,
但美國海軍不然,美軍可以由任何一點發動攻擊,
失去主動權的日軍只能被動的應付,而且這邊是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只要隨便一個鳥不生蛋的不知名小島被攻陷,
日本本土隨即就會落入美軍長程轟炸機的打擊半徑內。

而隨著戰事的推移,另一個問題逐漸浮現。
日軍的飛行員訓練進度已經趕不上即將到來的大戰了。

如之前介紹日本海軍航艦飛行隊獨立時所述,
1944年二月十五日日本開始進行一航戰航艦飛行隊的改編,
但事實上一航戰旗艦大鳳號要到同年三月七日才從神戶川崎造船廠竣工,
要到四月份一航戰的三艘大型艦隊航艦才進行協同訓練,
四月六日才開始進行艦載機的著艦訓練,與此同時,
二航戰三航戰也忙著訓練。

但是接下來由於美軍登陸Biak島,聯合艦隊司令部下令展開「渾作戰」,
也就是以聯合艦隊主力強力奪回該島,日本海軍第二艦隊也逐次投入該作戰,
第二艦隊第一戰隊第五戰隊與第二水雷戰隊並進駐Halmahera島。
同時,第一機動艦隊第三艦隊與第二艦隊其餘部分也奉命移往前線,
各航戰所屬航艦也隨之在五月初集中到Tawitawi泊地。

當初日本人選擇該地可以說只考慮到距離因素,
因為該地距Biak島與日本預料的美國航艦艦隊主攻地區的距離差不多相當,
而且距離兩地最近。但是由於當地美軍潛艇猖獗,
所以日本航艦不敢離開泊地出海訓練,
而且該地附近也沒有機場,所以也不能把艦載機移上陸地進行訓練,
因此在從五月初到六月中的約一個月時間中,
日方飛行員幾乎毫無接受訓練的機會。

第一機動艦隊司令有鑑於此,
乃於六月十三日率艦隊離開Tawitawi泊地,將泊地改為位於菲律賓中部,
附近有機場的Guimaras。於十四日到達後日本艦隊立刻完成補給作業。
但十五日,聯合艦隊司令部下令準備發動や(阿)號作戰,
第一機動艦隊立刻命令因為「渾作戰」而分離出去的第二艦隊第一戰隊,
第五戰隊,與第二水雷戰隊迅速歸隊,
一方面第一機動艦隊也立刻從Guimaras起錨出發,
第一機動艦隊司令部下令「や(阿)號作戰決戰發動」,
舊日本帝國海軍第一機動艦隊乃沿著San Bernardino海峽航向西太平洋,
並預定在十九日抵達馬李雅那群島西側海域,
並預定與當地的美國艦隊展開決戰,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航艦決戰即將展開。

日本航艦艦隊在此役的隊形可以說是集歷次海戰教訓,
因此也最為複雜。當時日本艦隊分成三個部分,
分成前衛,中衛,與本隊。前衛由第二艦隊主力與三航戰構成,
任務是發動首波攻擊,
而較特殊的是其中有部分零戰被改裝成可以攜帶一枚250公斤炸彈,
原本構想在凌晨飛到敵方艦隊處,然後對敵航艦發動空襲,
目標不在擊沉,只要求擊傷敵航艦飛行甲板使敵艦無法起降飛機。

中衛由二航戰與第二艦隊一部構成,
除擔負航空作戰任務外另外還擔任中繼機場的任務,
一航戰的攻擊隊可以先在這裡降落補充燃料,
然後再飛回自己的航艦。

最後本隊就是第一航空戰隊了,
由於飛機最多,所以自然是擔任主攻,他的攻擊距離最遠,
不過理論上飛行員素質也最好就是了。

距離方面,前衛與本隊距離近百海浬,中衛則是在中間佔位。
至於基本戰術方面則是仗著飛機飛的比美國飛機遠,
所以航艦群躲在敵方航空打擊圈外發動攻擊。

隨著美國艦隊對關島與賽班島的猛烈攻擊,日本艦隊也全力趕往戰場,
十七日第一機動艦隊與因為「渾作戰」而分遣出去的分艦隊會合,
十八日偵察機發現美國航艦部隊,由於夜色已黑日方決定隔日再戰。
而至少到了六月十九日晨情況都還不差,日本的偵察機已經掌握美軍的動態,
日本航艦也遠遠的離在美軍打擊圈之外,一切似乎都很順利,直到大鳳號中雷。

隨著新銳的大鳳號與戰功彪炳的翔鶴號雙雙被美軍潛艇偷襲沉沒後,
日本艦隊的未來首先蒙上一層陰影,
而美軍配合雷達管制的高效率戰鬥機防空網與搭配近發引信的防空炮火,
更使得日本攻擊隊一架架落入海中。
不過當時日本第一機動艦隊司令部方面並不清楚損失情況,
在旗艦大鳳號航空燃料庫發生連鎖爆炸的情況下,
第一機動艦隊司令部移往重巡羽黑號。而在這種混亂之下,
日本人誤以為攻擊隊已經在關島降落,所以第一機動部隊也在原地巡弋,
等「聽說」降落在關島塞班島的飛機飛回來。
等弄清狀況後第一機動艦隊馬上閃人,
但是因為的艦隊航速較慢,所以他被追上,並遭遇美軍空襲。

美軍出動216架飛機,第一機動艦隊所有殘存的零戰全部升空迎戰,
並擊落美機20架,但航艦飛鷹號仍在中雷後喪失航行能力,並起火翻覆。
之後美軍玩夜航著艦時一口氣又摔掉80架飛機,總損失破百,
戰損率逼近50%,只是對美國人而言這一百架的損失實在不算什麼。

在馬李雅那一戰後第三艦隊遭遇毀滅性的打擊,
大型艦隊航艦大鳳號,翔鶴號,飛鷹號戰沒,
大型艦隊航艦瑞鶴號,隼鷹號,輕航艦龍鳳號,千代田號負傷。
航空機損失更是一踏糊塗,跟著航艦回本土的大約只有五十架,
可以說是被一掃而空。

之後雖然雷伊太灣之戰中日本海軍航艦仍有參戰,
但是這時各航艦所屬的飛行隊在十月十二日發生的台灣航空戰中就已經銷耗殆盡,
因此這時瑞鶴號上載者的竟然是原先雲龍號,天城號等艦的飛行員,
而且連機庫都還裝不滿。

在雷伊太灣之戰之後日本海軍再也沒有航艦出擊的紀錄,
舊日本帝國海軍航艦史也就在此畫下了句點,一個血紅色的句點。



 

  日本艦隊航空興亡史(上)   
  日本艦隊航空興亡史(中)   
  日本艦隊航空興亡史(下)   


 

回太平洋戰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