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G(X)新世代飛彈巡防艦(1)

 

(上與下)由於原本的LCS正規作戰能力不足,美國國防部長在2014年2月下旬宣布 減產LCS,

並責成海軍研究後續艦艇的構型;做為回應,美國海軍進行名為小型水面作戰艦艇(SSC)的研究,

在2014年12月11日對外公布,以現有兩型LCS的基本設計為基礎,強化正規作戰能力,包括裝置

超水平線反艦飛彈、MK-38 25mm遙控機砲、多功能拖曳陣列聲納、更好的對空搜索雷達與電子戰裝備等。

為了節省經費,SSC並不再增加如標準SM-2/ESSM之類的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

 

(上與下)2016年1月下旬海軍水面艦協會年會(SNA 2016)中,洛馬集團展出以自由級LCS為基礎修改的強化型

巡防艦,用來競爭LCS後續型號的訂單。與原本LCS相較,這類改進型方案強化了武裝,同時具備反艦與反潛能力,

配備長距離反艦飛彈(此模型為魚叉飛彈)、更新型的TRS-4D固態電子掃描雷達以及新型電子戰系統等,提高了

作戰能力與自衛能力;然而,也放棄了過去LCS快速變更任務模組的能力,同時由於增加武裝使得重量與

吃水增加,航速指標將比原本LCS降低,據信不到40節。

洛馬團隊提出一幅的自由級LCS巡防艦版草圖,這是洛馬基於自由級船體平台而發展的多用途水面作戰(MMSC)

船艦系列的一種。注意艦首57mm主砲後方增設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單元以及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  

 

 

 ──by captain Picard


(1)    (2)    (3)

 

前言:未竟理想的LCS近海戰鬥船艦

在200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啟動近海戰鬥船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計畫,發展一種中/小型水面作戰艦艇來取代冷戰期間建造的派里級(Perry class)飛彈巡防艦以及若干水雷反制艦艇。LCS的設計反應典型的「後冷戰思維」,19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後,世界上似乎再也沒有國家能以正規的空中、海上、水下武力挑戰美國海軍;因此,當時美國海軍規劃新一代作戰艦艇的主要考量,主要是因應全球各地地區性衝突(這些衝突熱點的相關國家的軍力與軍事技術都遠不及美國),由海上對地投射軍事實力的相關需求。由於LCS設定並非用於高威脅強度戰區,因此傳統的區域防空、視距外反艦、反潛等並未納入需求。美國海軍打算建造52艘LCS。

因此,美國海軍賦予LCS的主要作戰任務包括水雷反制、近海視距內的水面作戰(主要對付低科技國家的小型船艇)與近海反潛作戰三種,船艦平台本身強調高速能力(40節以上)。另一個嶄新的概念,是將不同作戰任務所需的裝備整合為「 任務模組」(Mission payload package),艦上人員分成「核心組員」與「任務組員」,LCS船艦理論上可以在前線基地直接更換任務模組以及對應的任務組員,就能立刻轉換構型、執行另一種作戰任務。最初美國海軍為LCS規劃的任務模組,分別是水雷任務模組(Mine Warfare Mission Package,MIW MP)、反潛作戰(Anti Submarine Warfare Mission Package,ASW MP)與水面作戰(SUrface Warfare Missiln Package,SUW MP)等三種。

在2004年5月底,美國海軍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與馬里內特海事公司(Marinette Marine)船廠,以及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貝斯鋼鐵(Bath Iron Works)、澳洲奧斯特(Austal Limited)造船廠等兩家團隊簽署合約,各建造兩艘LCS原型艦;其中,洛馬團隊的LCS是單體滑航船體的自由級(Freedom class),通用團隊的LCS則是三體高速船獨立級(Independence class)。原本美國海軍預計評估雙方各兩艘原型艦之後,選擇其中一種設計進行批量建造。然而在2010年12月底,美國海軍同時與兩家團隊簽署各10艘的量產合約(Flight 0+),之後讓這兩種不同的設計平分後續的量產訂單。

然而,LCS服役之後,遇到不少技術、機械上的問題,進度落後且成本攀高。此外,原先預定採用的許多任務模組的次系統,包括一些反水雷作戰的關鍵次系統(如自航載具等),由於測試結果不理想或預算刪減而取消。由於許多任務模組無法到位,LCS不僅無法照最初預定的期程達到完整戰力(服役初期基本上只有部分反水面作戰套件可用),而且實際操作顯示,原本希望能在前線直接更換任人員、模組來轉換任務構型的構想不切實際,甚至LCS本身人員編制數量(包括核心人員與任務人員)都不敷需求。總計2015年12月到2016年9月短短九個月裡,共有四艘LCS先後因為技術或人為疏失發生推進系統故障。在2016年9日,美國海軍宣布大幅調整LCS的運用方式,放棄原訂在前線快速抽換任務模組的能力,原本作為任務模組的各項裝備成為固定的常設設備,個別LCS戰隊單位裡的每艘船艦都配置相同的任務裝備、執行同一種作戰任務;同時,也改善了原先LCS組織過於扁平的層級,並適度增加人力來提高LCS艦隊的出勤率。

更重要的是,2000年代後期以來,整體政經實力蒸蒸日上的中國,以驚人的速率進行軍事力量現代化,在西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的軍事存在日增;而在冷戰結束後一度一蹶不振的俄羅斯,在2000年代也隨著經濟復甦而開始重整海空軍備。這使得美國海軍船艦在西太平洋、南中國海等靠近水域作業時,面臨超乎預期的海空威脅;中國現代化船艦、潛艦與空中力量在2010年代起激增,普遍配備超視距的反艦飛彈,這使得只有視距內反艦能力與近程點防空能力的LCS顯得捉襟見肘;更糟的是,LCS船艦並未特別著重生存性,例如要求承受一定戰損後仍能在戰區維持作業,例如自由級的上層結構採用耐火性差的鋁合金製造,而三體的獨立級更為了追求高速而採用全鋁合金製造。總之,兩種LCS的平台設計既沒有過往第一線船艦水平的整體生存防護設計,加裝高強度作戰裝備(如大型遠程防空雷達、垂直發射系統等)的空間也十分有限。

由於發展軌跡不盡人意,而且並沒有留下足夠餘裕來適應更高強度的作戰威脅,使LCS在2012年左右就開始面臨諸多批評聲浪,認為最初的規劃就不周詳。然而不巧的是,2010年代前期由於經濟衰退、財政困難,當時美國歐巴馬總統屢屢刪減國防預算,2013年3月更因聯邦政府赤字抵達上限而發生自動啟動減赤字的預算封存(sequestration),嚴重衝擊美國國防預算;因此,美國國防部從2013年起就開始考慮減低LCS產量並提前停止這項造艦計畫,以正規作戰能力更強的新型小型水面作戰艦艇來取代。然而,美國海軍一開始並不情願花費更多時間與資源,去發展另一種較為低檔的全新作戰艦艇,仍主張維持原計畫建成52艘LCS,一來即時滿足美國海軍對於船艦數量的需求,再者數量足夠的LCS可以擔負更多低威脅的常規任務,使更多的大型神盾巡洋艦、驅逐艦從這類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高價值、高專業的主要作戰任務。

因此,對於接續於LCS的小型水面作戰艦艇,美國海軍一開始並沒有展現很高的熱情,中間又經過幾年的折衝演變。

1.小型水面作戰艦艇(SSC)研究

在2014年2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國防部長查克.海格爾(Chuck Hagel)表示考慮將LCS的總產量減為32艘,並且命令海軍規劃後繼於LCS的新一代小型水面作戰船艦。隨後,美國海軍召集成立了一個九人小組,進行一項名為小型水面作戰艦艇(Small Surface Combatant,SSC)的初步研究,在7月31日完成報告。在4月8日,SSC小組公布了準備發出兩個資訊徵詢書(Requests for information,RFI)的意向(intent) ,隨後在4月30日正式發出這兩份RFI;第一個RFI是徵詢符合SSC需求的現成設計,第二個則是研究適合SSC的科技、裝備(考量包括成本以及功能) ,回覆的截止日是5月21日,意味著廠商只有三週的時間,不足以完成一份全新的設計,勢必只能從現成的設計來著手。雖然美國海軍表示這兩份RFI只在徵詢企業界的方案,並不設任何前提;不過在當時,美國海軍幾乎確定不會重新設計一種艦型,這在國防預算刪減的趨勢下是不允許的 。

如果LCS總產量確定停在32艘,生產作業就會在2019財年結束,屆時如果SSC的方案要能無縫銜接由船廠開始建造,新設計的訂單必須在2016財年下達,時程將相當緊迫,勢必只能由現有的成熟設計來衍生。另外,雖然歐洲許多造艦廠商有相近於SSC需求的 現成小型水面作戰艦艇設計,但美國海軍採用非本國設計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美國國防部長查克.海爾初步希望新的設計能具備反水雷、反潛、與其他水面船艦交戰等能力(以上三者為LCS設計內的能力,透過更換任務模組來實現),並且具備 較為強化的防空能力。然而,也有人擔心最後美國海軍的需求將非LCS等級的艦體所能容納,必須將規模放大到驅逐艦等級才能滿足,如此將不會有足夠的時間與預算來完成。

因此,SSC的發展方向仍是以現有兩型LCS的設計為基礎進行衍生,進行必要的修改,犧牲原本著重的多任務能力,把原本裝置任務模組的彈性空間改用來設置永久性的 正規作戰裝備。在2000年代,洛馬集團早就自行以自由級的平台為基礎,研究加裝如迷你神盾之類的強化防空作戰系統,成為正規作戰能力較強的巡防艦。例如,洛馬曾在2000年代中期與以色列合作發展LCS(I)來滿足以色列對新防空艦艇的需求,但最後在2009年取消;爾後洛馬又繼續以自由級為基礎發展,在2012年首度展出系列化的多用途作戰(Multi-Mission Combatant,MMC),能依照不同客戶的需求而對自由級進行縮小或放大。 對於美國海軍的SSC的資訊徵詢,洛馬集團表示現有自由級的規模已經足以裝置垂直發射的SM-2防空飛彈(SM-2 MR Block 3,使用戰術構型的MK-41垂直發射器,深度6.76m),此外還可選擇將艦體加長到125或140公尺,提高防空飛彈攜帶量,並搭載SM-2 Block 4/SM-6防空飛彈(使用打擊構型的MK-41垂直發射器,深度7.7m)。

而建造獨立級的奧斯特廠雖然沒有如洛馬一樣積極在世界各軍備展中提出LCS的衍生型,但在2000年代前期也有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可能需求而設計配備迷你神盾防空系統的獨立級;奧斯特廠表示,獨立級的設計先天上就有龐大的預留空間,完全能滿足美國海軍的需求,例如現有空間就能安裝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位於上層結構),此外也能配置反潛聲納以及更大型的防空雷達 ;因此,奧斯特針對SSC資訊徵詢的回覆並不打算更動獨立級LCS的尺寸,而在於變更現有載台的構型,把原本龐大的多用途任務籌載空間改為裝置永久性的防空作戰裝備,奧斯特宣稱足以安裝神盾甚至發展中的AMDR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的衍生型。不過,基於成本限制,美國海軍自身的SSC應該不會使用神盾系列這樣較為昂貴的防空系統。

除了既有的LCS設計之外,另一個競爭者是杭廷頓.英格斯(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HII)以該集團為美國海岸防衛隊建造的傳說級(Legend class)國家安全艦(National Security Cutter)衍生而來的巡邏巡防艦(Patrol Frigate,PF)系列。相較於一開始基於高速和多功能需求的兩種LCS,衍生自國家安全艦的巡邏巡防艦的艦體平台設計更傳統,HII宣稱這能提供美國海軍更經濟可靠的選擇。不過,國家安全艦是基於海岸防衛隊的需求而設計,能否在不大幅修改的情況下滿足美國海軍需求, 將是此一設計的最大先天劣勢;不過國家安全艦90%就是依照軍規建造,許多裝備(包括TRS-16 3D雷達、MK-110 57mm快砲等)都與LCS計畫共通,因此HII宣稱巡邏巡防艦完全能符合美國海軍的標準。

在2014年12月10日,美國海軍提交SSC的研究結果給國防部長海爾格,以現有兩型LCS為基礎,進一步強化正規作戰能力;這個方案被即將卸任的國防部長海格爾接受,認為考慮到目前的戰略環境與財政現況,海軍這項提議是最好、最經濟、高效益的選擇,不僅避免重新設計一種全新艦艇和新系統所需的成本,海軍這項建議能提高艦隊的共通性,同時也充分利用既有的投資成果。海爾格指示美國海軍在2015年5月1日之前向國防部裝備獲得、技術與後勤次長(undersecretary for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AT&L)提交SSC的籌獲策略(acquisition strategy )做為評估審查的依據,並向AT&L與國防部成本分析與計畫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Cost Assessment and Program Evaluation)提交詳細的服役週期成本評估和成本控制計劃,以列入2017財年的預算要求中;此外,也要求美國海軍在2015年5月1日前提交一份報告,分析既有的LCS Flight 0+依照SSC規格進行改進升級的可行性與成本,以盡量提升LCS Flight 0+的作戰能力與生存性。美國海軍需要即時完成SSC的發展、籌獲、設計與採購計畫(Develop an acquisition, design and procurement strategy),即時在2019財年開始編列建造。

美國海軍研究、發展與裝備採購次長(Assistant Secretary Navy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 Acquisition)席恩.斯托克雷(Sean Stackley)表示,美國海軍是在研究18種現成的船艦設計 (包含歐洲的設計)之後,考量到成本與需求,做出了以上的決定,而HII的巡邏巡防艦(PF)也遭到排除。依照這個計畫,兩型SSC會以現有載台為基礎,強化反艦、反潛作戰與防空生存能力 ;SSC的任務專注於反水面與反潛上(水雷反制遭到排除),仍以選擇任務模組的方式來決定偏重於反水面或反潛任務。SSC的武裝包括能攻擊水平線以外目標的反艦飛彈(也就是LCS的水面作戰套件的增量4,競標者包括挪威研製的NSM與美國新世代魚叉飛彈)、性能 強化的三維對空監視雷達、強化的電子戰系統(SLQ-32 SEWIP Block 2、NULKA有源式誘餌等)、多功能拖曳陣列聲納(來自現有反潛任務套件)、兩座MK-38 25mm遙控武器站與兩座MK-50 30mm機砲,並且把自由級的RAM防空飛彈改成與獨立級相同、自備追蹤雷達與射控單元的海公羊(SeaRAM)系統;其中,MK-110艦砲、MK-38 25mm遙控機砲(然而在2015年10月的消息,MK-38遙控機砲會遭到取消,艦上只設置兩座30mm機砲)、SeaRAM防空飛彈以及拖曳陣列聲納都是永久性設置的裝備,在偏重反水面的構型下,艦上會設置兩座MK-50 30mm機砲(LCS既有反水面任務套件的MK-46機砲的改良型)、艦射地獄火反艦飛彈、兩艘11m長RHIB快艇,而偏重反潛的任務構型下則會攜帶變深聲納以及直昇機載反潛裝備,這些 模組大致都沿用LCS原有的反水面與反潛任務套件。由於原本LCS只會在三種任務套件中擇一裝備,而SSC則將更多的作戰任務(包含反潛與反艦飛彈控制等)納入常設,因此戰情中心(CIC)需要安裝更多的顯控台。

SSC並未進一步增加垂直發射的標準SM-2或海麻雀防空飛彈 系統,這顯然是出於成本考量,如果要增加這些防空飛彈的配套追蹤射控系統和沈重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垂直發射器,船艦載台與戰鬥系統勢必要進行較大幅度的修改; 不過,據說SSC仍保有安裝MK-56這類輕量化垂直發射器(專用於ESSM防空飛彈)的潛力。美國海軍表示,強化SSC的防空雷達性能之後,搭配現有裝備(如SeaRAM短程防空飛彈)已經能滿足設定任務的防空自衛需求;此外,SSC也繼續維持配置MK-110 57mm快砲,而不像先前推測可能換用76mm快砲。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NO)強納桑.格蘭特上將(Adm. Jonathan Greenert)表示,用於SSC的升級電子戰裝備是水面電子戰改良計畫(Surface Electronic Warfare Improvement Program ,SEWIP)的輕量化版本。除了變更裝備之外,SSC也針對LCS飽受詬病的船艦生存性進行改善,包括在重點部位設置強化裝甲,使其生存性能滿足美國海軍軍規巡防艦的標準;然而,增加裝甲勢必會使排水量上升,導致吃水增加,使得SSC的航速比原本LCS降低。

席恩.斯托克雷表示,美國海軍決定採用的SSC構型是所需成本最低的改進方案,強納桑.格蘭特上將與席恩.斯托克雷甚至不打算稱新計畫為SSC,認為這只是LCS的改進型。依照席恩.斯托克雷的估計,比起原有的LCS Flight 0+,SSC構型的造價增幅可望控制在20%以內,約增加6000萬到7500萬美元。

由此可見,美國國防部與海軍歷經幾年關於LCS的爭論與角力,美國海軍所意屬的方案還是獲得實現(且此時國防部長海爾格也即將去職),在不更改現行LCS架構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提升正規戰力,而美國海軍仍然可以獲得原訂的52艘LCS這樣的低端艦艇。LCS的主要原始目的之一,就是在承平時期擔負各種低強度的勤務與雜務,使高成本、戰力強的主戰艦艇(如神盾巡洋艦/驅逐艦)能解放出來專注在高強度核心作戰任務上;否則,如果因為缺少足夠低端艦艇,而不得不派神盾艦艇執行低強度或非作戰勤務,不僅會造成更多浪費,而且牽制了美國海軍能用在高威脅正面的兵力。

在2015年1月底,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成立PMS-515辦公室,隸屬LCS項目執行辦公室。PMS-515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改進LCS的武裝構型,這就是基於SSC研究報告的結果。由於時間緊迫,MS-515只有18到20個月的時間選擇裝備,因此都會使用現有成熟系統,並且避免大幅影響載台設計。除了前述的裝備構型之外(永久性設置57mm快砲、30mm機砲與拖曳陣列聲納等),PMS-515也在評估讓自由級、獨立級使用同一種戰鬥系統與三維雷達( 原本兩者各自使用不同系統) 的可能。

雖然此時美國國防部長海爾格同意海軍只小幅改進現有LCS,但美國國防部內仍有質疑聲浪。在2015年1月下旬,美國國防部作戰測試監督(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ing)麥可.吉爾摩(Michael Gilmore)對眾議院的年度報告中提到,這樣的小幅升級無法有效提高LCS的戰場存活率(先前麥可.吉爾摩的報告表示前32艘原始構型的LCS在高強度戰場上無法存活)。 在2015年12月11日,白宮預算和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提出資源管理決策(Resource Management Decision),一些決策使得2017財年國防預算的分配面臨更多取捨與攻防。在這一輪預算攻防中,美國國防部決定大砍LCS的產量,挪用到其他項目。

如同前述,在2014年初,美國國防部已經打算大幅減產LCS至32艘,後續另外發展正規戰力更強的巡防艦,引發美國海軍強烈反彈;這一輪雙方角力之中,美國海軍以現有LCS設計為基礎進行小幅修改,成為之後的巡防艦版,變相地讓LCS維持既定的52艘產量,而不是另外花更多時間與資金採用新的設計,而美國國防部對這種結果顯然十分不滿。國防部的成本與計畫化評估辦公室(ffice of Cost Assessment and Program Evaluation,CAPE)曾多次反覆評估替代LCS的方案,評估的標的包括配備迷你神盾系統、由西班牙建造的挪威南森級(Nansen class)巡防艦,在2015年下旬又傳出研究1980年代初期美國為沙烏地阿拉伯建造的巴達爾級( Badr class)一千噸級巡邏艦等。在2015年10到12月的研究中,美國國防部的研究方向基本上直接轉變成成刪除後續的LCS。

 

2.新世代巡防艦(FF)

在2016年9月上旬,美國海軍透露正在規劃一種新的巡防艦(Frigate)設計,擁有比LCS更強的火力與生存性。這種新巡防艦能同時執行反潛與反艦任務,而不像LCS每次只能搭配任務模組執行兩者之中的一種。美國海軍尚未決定此種巡防艦是否配備垂直發射器,考慮的武器包括洛馬集團的LRASM長程反艦飛彈、挪威康斯堡航太的NSM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改進型戰斧巡航飛彈(兼具陸攻與反艦能力)、增程型的Griffin飛彈等等。

經過評估之後,美國海軍決定讓後續建造的兩種SSC統一使用原本自由級的COMBATSS-21戰鬥系統(由洛馬集團提供),對空搜索雷達則使用空中巴士防衛與太空(Airbus Defense & Space,原EADS)的TRS-4D主動電子掃描雷達(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AESA)(詳見德國海軍F-125巡防艦一文) 。TRS-4以C頻操作,採用氮化鎵(GaN)半導體技術的T/R組件,從LCS-17起開始裝備。由於反水雷並非SSC的主要任務,因此PMS-515認為設置在艦尾艙門內、用來收放水雷反制自航載具的起重機,節省艦體重量來攜帶更多武器。 依照此時規劃,MS-51打算在2017財年以前確定改進型LCS的功能需求 ,在2017年底下達需求徵詢書(RFP),在2019財年編列首艘改進型LCS。

美國海軍決定讓之後改進型LCS統一使用COMBATSS-21,不僅因為COMBATSS-21的架構可滿足未來新巡防艦的各種需求,不會對新巡防艦的設計與採購計畫造成重大延遲,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之後各型艦艇作戰系統的通用性;洛馬集團是神盾作戰系統的主承包商,神盾Baseline 9起(包括艦載與用來反彈道飛彈的岸基神盾系統)與COMBATSS-21軟體都採用相同的共用源碼程序庫(Common Source Library,CSL),而海岸防衛隊的國家安全艦(National Security Cutter,NSC)的射控系統軟體也引用相同的CSL。提高作戰系統的共通性可減少系統整合、測試與認證的成本,而且使艦隊將來維護、升級作戰系統的工作變得更容易。在2016年8月22日,美國海軍與洛馬集團簽署價值6790萬美元的合約(在2016財年編列的先期研發經費超過100萬美元),為兩種LCS開發共通的COMBATSS-21作戰系統,包括相關軟、硬體、系統整合工作等等,並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援服務,從2016年開始執行到2021年,並安裝在前兩艘強化版LCS上;此合約中還包括後勤補給、工程服務以及為第三、第四艘強化版LCS提供作戰系統,如果獲得執行,合約總值將達到7960萬美元。

2016年在華盛頓舉行的海軍水面艦協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的

國家研討年會(National Symposium,SNA 2016)中,洛馬展出的LCS強化版模型的上層結構

近照。注意兩側RHIB小艇艙之上加裝了SLQ-32 SEWIP Block 2電子戰系統的相位陣列天線,

艦艇中部設置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旁邊還有NULKA有源式誘餌發射器。

直昇機庫上的近迫防禦系統是SeaRAM海公羊系統。後部船艛頂仍維持兩座MK-46 30mm機砲,

這是原本LCS水面作戰套件的一部分。

SNA 2016洛馬展出的LCS強化版模型的上層結構後部,由前而後是兩組NULKA有源式誘餌發射器、

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兩座MK-46 30mm機砲、兩組各搭載24枚地獄火飛彈的

面對面飛彈模組(SSMM)以及一座SeaRAM近程防禦系統。

依照2017年1月中旬的消息,美海軍會在2017年第一季發布後續新巡防艦(此時美國海軍已經將LCS改分類為巡防艦,見下文)的需求徵詢書(RFP)。此時LCS項目執行官John Neagley少將透露,正緊鑼密鼓地作業,會發佈RFP之前完成一個成熟而完善的設計方案;而LCS項目經理Dan Brintzinghoffer上校則表示,美海軍會在2018年在自由級、獨立級正式選擇單一方案,總數40艘的LCS與後續巡防艦中(總數經過刪減,見下文)尚未訂購的餘額都會採用此一方案。在正式選擇之前,美國海軍LCS項目團隊會分別與兩家承包商──洛馬集團和通用旗下奧斯特公司保持緊密合作,要求提高新設計的作戰能力、殺傷能力與生存能力。相較於LCS,新巡防艦同時具備完整的反潛、水面作戰能力(原本LCS只能在反潛、水面作戰套件中擇一裝備),並擁有更先進完善的指管通情系統。新巡防艦會放棄LCS原本快速轉換任務的模組化能力,而且由於增強武器裝備,使其重量和吃水都會增加,航速指標會比原本LCS降低,預估低於40節。

此時, 依照2017財年的規劃,最後一艘依照原始規格的LCS(第28艘)會在2017財年編列,緊接著首艘新世代巡防艦會在2018財年編列,預計在2023財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不過隨後由於美國海軍又把新巡防艦的需求升級為FFG(X),使得這項時程又被延後(見下文)。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