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級戰車登陸艦

新港級戰車登陸艦萊欣號(USS Racine LST-1191)。

新港級戰車登陸艦的哈蘭郡號(USS Harlan County LST-1196),該艦正打開艦首門並卸下車輛。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新港級戰車登陸艦/美國(Newport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LST-1179~1181──由Philadelphia NSY廠承造

LSD-1182~1198──由NASSCO廠承造

尺寸(公尺)

長171 寬21 吃水5

排水量(ton) 輕載5190 滿載8792
動力系統/軸馬力 Alco 16-251柴油機*6/16000 

艦首推進器*1/800

雙軸 CRP

航速(節) 22
續航力(海里) 16400/14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S-10F平面搜索雷達*1

AN/SPS-64(V)9導航雷達*1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1

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

人員 船員224  搭載部隊386~431
艦載武裝

雙聯裝MK-33 三吋 50倍徑艦砲*4(1977~1978拆除)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CIWS)(1980年代加裝)

0.5吋機槍*4

戰車裝載量 23
姊妹艦 共二十艘(LST-1170~1198)
備註 1969至1972年服役,除LST-1184在2002年除役外,其餘於1992至1995年除役

 

除役後提供給他國:

澳洲:LST-1188、1193

智利:LST-1189

台灣:LST-1180、1181

巴西:LST-1186

馬來西亞:LST-1192

西班牙:LST-1196、1197

摩洛哥:LST-1198

秘魯:LST-1182、1191

新港級清單

 


 

 

新港級是美國海軍在二次大戰之後建造的第二代戰車登陸艦,以城市名作為命名基準,較其前輩更大且更快速。從二次大戰以來,美製戰車登陸艦都採用艦首門設計,利於讓艦上搭載的裝甲車輛與人員搶灘;然而,此種設計也造成較大的航行阻力,最高航速很難超過17節,而這就是新港級的改進重點。為了達到同時期其他美國海軍兩棲登陸艦艇的20節航速, 新港級捨棄了以往戰車登陸艦的艦首門設計,艦內戰車改由一個位於艦首、34m長 、荷重75ton的可收放斜坡式登陸跳板進出,收放此跳板的起重機位於一個斜向突出於艦首長方門型框架上,而收放甲板時艦首上端會向兩側打開 。跳板的鋼纜由三具電動絞盤帶動,跳板可做左右各15度的調整,使跳板與登陸地點達到最理想的接合,以利車輛的進出。此種設計使得母艦能在距離沙岸較遠的距離就讓車輛離艦登上灘頭或碼頭,因此船艦的吃水可以增加,因而可以設計得較大且性能較佳 ;而這種裝載方式也使得車輛無須涉水,對安全性的提升也有幫助。除了從艦首斜坡跳板進出外,車輛也能從艦尾泛水塢穴的閘門(向下開啟,可當作跳板)進出,因此使用彈性較大 。艦尾閘門由兩條鋼纜帶動,在進行兩棲載具泛水作業時具有40824kg的承載能力;若與LCU通用登陸艇的艇艏結合,負載能力將達到68040kg。拜新設計之賜,新港級的最大航速達到22節,比上一代的狄索托郡級(De Soto County class)戰車登陸艦的17節進步甚多;但相對地,新港級的人員與車輛裝載量也比狄索托郡級減少。

本級艦後段擁有一個 面積達242平方公尺的大型飛行甲板,可供大型直昇機起降,成為美國第一種引進直昇機甲板的戰車登陸艦,不過並未設置直昇機庫。兩舷可掛載四段可供登陸作戰使用的平底棧橋,每一段棧橋可承載一輛主力戰車,並且可接在艦尾閘門上。本級艦甲板下方是一個面積1765平方公尺的 貨艙暨停車甲板,可容納23輛AAV-7系列兩棲登陸載具,或是29輛M-48主力戰車,或是41輛2.5ton載重車。前甲板與車庫甲板之間以坡道相連,並且有一穿過上層結構的通道與飛行甲板相連 ,大幅增加艦內車輛調度的便利性。艦內車庫甲板設有一座負重能力75ton的旋轉平台 ,足以承載主力戰車。主力戰車在進入艦內甲板時必須車頭朝外,在搶灘登陸時才能直接開出,傳統LST由於沒有旋轉平台,戰車只能以倒車方式登艦,增加了作業的麻煩與危險性;而新港級的旋轉平台使得戰車即便直接開入船艙,也能輕易透過轉盤完成掉頭,使車頭朝向艦尾塢門。艦尾甲板裝有兩組大型起重吊桿,可直接從車庫艙裝卸貨物。本級艦擁有一個800馬力的艦首推進器,在外海進行裝卸作業時可維持船位穩定。艦上可攜帶3艘LCVP以及1艘LCPL登陸艇,作為艦上人員、物資運輸換防之用。 艦上每次能搭載141600加侖的燃料,至多2000ton的物資,或是500ton物資加上386名(至多431名)全副武裝的士兵。1977至1978年美國海軍拆除了本級艦的MK-33 76mm砲以及其射控雷達,1980年代時並加裝MK-15 CIWS。

新港級之後,美國海軍再也沒有推出任何新的戰車登陸艦。為了搶灘並卸下車輛物資,LST必須有較特殊的艦體構型,包括開啟式艦首艙門 與平底船型,使其航速與航行性能大幅降低;雖然新港級用特殊的艦首門設計來彌補這個問題,但美國海軍卻認為其構造過於複雜,無論是複雜戰場環境下的可靠性或可維修性都無法讓人滿意 。噸位方面,LST必須搶灘,因此體型噸位無法跟船塢運輸艦一樣越造越大,無法滿足美國兩棲部隊的運輸需求 。更重要的是,LST的搶灘/退灘作業十分費時,高度仰賴潮汐的狀況(使敵方更容易預期),坐灘期間完全成為敵方岸防火力或空中武力的標靶。 因此,二次大戰以後,隨著由直昇機快速運輸兵員與輕型物資的「垂直突擊」興起,以及日後能搭載主力戰車高速航行並直接駛上灘頭(不受潮汐影響)的LCAC氣墊登陸艇出現後,傳統的LST作業遂在美國海軍迅速式微 。雖然直昇機與LCAC的載運量不高,大規模運送部隊時看似很不經濟,但是只有這樣的才能加快登陸作戰的速度與節奏,並擺脫潮汐的限制,提高兩棲作戰的存活性。至於等灘頭穩固後運送陸軍重裝師的裝備,美軍則由隸屬軍事海運司令部 的戰略海運艦( T-AKR)負責,滿載排水量超過六萬噸,配備大型改良型海軍駁運系統(Improved Navy Lighterage System,INLS) ,是一種可以伸展的動力浮橋,與非港口區的陸地連接,無論是載運量或讓車輛駛上/駛下的速率都遠遠超過一般的戰車登陸艦。冷戰結束後,大規模正面兩棲作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海軍陸戰隊再也沒有在兩棲作戰初期大規模運用戰車搶灘的需求;以2000年代美國海軍/陸軍規劃的聯合高速艦(JHSV)為例,基本上是具有駛進/駛出能力的雙船體快速運輸船舶,將建制完整(含人員、裝備以及戰役初階段需要的油料彈藥後勤料件等)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或陸軍快速反應部隊送上全球大多數的港口,而不是強調搶灘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傳統LST在美國海軍便成為歷史。因此,傳統的兩棲作戰方法在美國海軍早已失傳。

新港級艦除了LST-1184與LST-1194外均於1992至1995年陸續除役 ; 摩爾郡號(USS La Moure County LST-1194)在智利海域擱淺,艦體嚴重受損,因而放棄修復而除役 。當時美國柯林頓政府決定將15艘除役的新港級提供給九個不同盟邦,導致美國眾議院武裝勤務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的反對,認為突然大量釋出新港級將導致美國海軍的兩棲作戰能量削弱,將無法因應突發的需求;不過,將新港級釋出的決定仍然持續,從1990年代以來 ,多艘 新港級陸續出售或租借給他國使用,包括台灣、巴西、澳洲、智利、馬來西亞、西班牙 、墨西哥、摩洛哥等。在2002年10月,美國海軍剩下的最後一艘新港級佛狄瑞克號(USS Frederick LST-1184)退出現役。到2009年為止,美國海軍還有四艘新港級封存於備役艦隊以備不時之需,分別是佛雷斯諾號(USS Fresno LST-1182)、圖斯卡路撒號(USS Tuscaloosa LST-1187)、伯爾德號(USS Boulder LST-1190)以及拉辛號(USS Racine  LST-1191),不過佛雷斯諾號與拉辛號都在2009年售予秘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