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級直昇機船塢登陸艦
胡蜂級兩棲直昇機突擊艦的胡蜂號(USS Wasp LHD-1)。兩架CH-53重型突擊直昇機正在上空進行空中加油作業。
胡蜂級兩棲直昇機突擊艦的基薩奇山(USS Kearsarge LHD-3 )在李頓.英格斯造船廠準備以升降平台下水。
攝於在1992年3月21日。
胡蜂級兩棲直昇機突擊艦的艾賽克斯號(USS Essex LHD-2)
由後方俯瞰胡蜂級的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HD-7),甲板上有AV-8B STOVL戰機
、SH-60直昇機、CH-46運輸直昇機等。
艾賽克斯號(USS Essex LHD-2)正讓一艘登陸艇進入艦尾塢艙。此時有一架CH-46海騎士直昇機在前部甲板懸翔。
胡蜂級兩棲直昇機突擊艦的 拳師號 (USS Boxer LHD-4)。
攝於2016年的拳師號,前端甲板停放著多架MV-22。
在2003年4月20日美軍進行伊拉克自由(Operation Iraqi Freedom)作戰行動期間,美國海軍六艘兩棲攻擊艦組成
的第51特遣群(CTF-51)在北阿拉伯灣集結,這是美國海軍史上第一次,部署在西岸太平洋一側的全部
六艘大型全甲板兩棲攻擊艦在作戰任務中集結,也是韓戰期間仁川戰役之後美國兩棲艦隊的最大規模集結。
這個編隊包括兩艘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以及四艘胡蜂級直昇機船塢登陸艦,畫面最左側是領隊的旗艦
塔拉瓦號(USS Tarawa LHA-1),第二排兩艘由左而又是塔拉瓦級的賽班號(USS Saipan LHA-2)
以及胡蜂級的奇爾沙治號(USS Kearsarge LHD-3),第三排由左而右是胡蜂級的拳師號(USS Boxer LHD-4)
、巴丹號(USS Bataan LHD-5)以及好人里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
一艘LCAC氣墊登陸載具正由後方準備進入拳獅號的塢艙。
胡蜂級兩棲直昇機突擊艦的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從聖地牙哥啟航,
參與一次由七艘兩棲船艦組成的兩棲打擊群,攝於2003年1月17日。
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與澳洲、紐西蘭海軍聯合操演,攝於2017年7月。
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的飛行甲板以及左舷升降機,攝於2017年7月。
好人理查號的泛水塢艙,近處是數量AAVP-7A1兩棲突擊車(AAV),
遠處是一艘裝載了車輛的LCAC氣墊登陸艇。攝於2018年4月日本左世保。
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的艦橋駕駛台,攝於2017年3月。
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在珊瑚海跟兩棲編隊一起作業,
甲板上有主旋翼折疊的MV-22傾斜旋翼機以及CH-53重型直昇機。攝於2017年8月。
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剛完成航行間海上補給(RAS),機庫甲板堆滿各種
6月。補給物資準備分裝入庫。攝於2017年
(上與下)2018年10月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通過金門大橋進入舊金山灣聖地牙哥母港
,準備參與艦隊週活動。
正由後方看一艘胡蜂級,此時塢艙處於泛水狀態,內有一艘登陸載具;甲板上有一架AV-8B正在垂直降落。
胡蜂級塢艙的畫面,此時處於乾燥狀態,內有海軍陸戰隊單位的車輛以及一艘LCAC。
胡蜂級塢艙泛水時的畫面,一艘水面突擊載具正準備出發。
一架CH-53E重型運輸直昇機正為巴丹號(USS Batan LHD-5)實施垂直補給,利用左舷升降機當作卸貨平台。
胡蜂級的硫磺島號(USS Iowa Jima LHD-7)。
一艘LCAC即將進入硫磺島號的塢艙。
(上與下)試航階段的胡蜂級最後一艘馬金島號(USS Makin Island LHD-8),以燃氣渦輪取代原來的蒸汽主機。
2014年8月下旬到香港訪問的馬金島號,甲板上搭載不少MV─22傾斜旋翼機。
馬金島號的甲板上,海軍陸戰隊士兵正登上MV-22的機艙。
MV-22正準備從甲板起飛。
一艘LCAC氣墊登陸艇正進入馬金島號的塢艙。攝於2020年4月。
馬金島號的機庫甲板,一名人員正在操作拖車拖放一架MH-60S直昇機。
2015年5月1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四架F-35B戰機降落在位於大西洋上的胡蜂號(LHD-1)上。
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兩棲突擊艦上部署F-35B戰機的第一輪作戰測試(Operational Test,OT-1)。
F-35B正在胡蜂號上操作,一架正在甲板上加油,左側有一架正以短場模式起飛。
2015年5月底,進行OT-1的F-35B正從胡蜂號的甲板起飛。
一架F-35B在胡蜂號以滿載外掛構型起飛,兩翼六個派龍架總共外掛兩枚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
以及四枚GBU-12鋪路II(Paveway II)雷射導引炸彈的測試彈。
(上與下)在2019年3月左右,部署在西太平洋的胡蜂號(母港為日本佐世保)搭載著10架F-35B戰鬥機與5架
MV-22傾斜旋翼機。此時,部署在日本岩國基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VMFA-121中隊總共有16架F-35B戰機。
F-35B戰鬥機從愛賽克斯號(USS Essex LHD-2)起飛。攝於2020年7月22日太平洋區域。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胡蜂級直昇機船塢登陸艦/美國
(Wasp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Litton/Ingalls廠建造 | |||||
尺寸(公尺) |
LHD-1~7: 長253.2 寬31.8 吃水8.1 飛行甲板長249.6 寬32 LHD-8: 長258 寬32 吃水8.5 |
|||||
排水量(ton) |
LHD-1~7:輕載28235
滿載40530 LHD-8:輕載28333,滿載41335(LHD-8)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LHD-1~7: 600psi鍋爐*2/70000 蒸汽渦輪*2 艦首推進器*1 雙軸
LHD-8 GE LM-2500+燃氣渦輪/70000 APS輔助電力推進系統/10000 艦首推進器*1 雙軸CRP |
|||||
航速(節) | 24 | |||||
續航力(海里) | 9500/18節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AN/SPS-48E 3D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49(V)7 2D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64平面搜索雷達*1 AN/SPS-73平面搜索雷達*1 AN/SPQ-9B追蹤雷達(改良後加裝)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1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1 MK-36干擾彈發射器*1(SRBOC) |
|||||
射控/控制系統 |
AN/SYS-2(V)3(LHD-1)/5(LHD-2~7)/6(LHD-8)整合偵測追蹤系統 (IADT) MK-91射控雷達*2 MK-23 TAS目標搜獲系統*1 AN/SPQ-9B目標追蹤雷達*1(LHD-8) SWY-3武器指揮系統 ACDS作戰系統 SSDS MK.2船艦自衛系統(LHD-8) 陸戰隊兩棲戰術暨管制系統(MTACCS) 整合性兩棲戰術武器資料系統(ITAWDS) 聯合戰術資訊分配系統(JYIDS) |
|||||
人員 | 船員1108 搭載部隊1894 | |||||
艦載武裝 | MK-29 IPDMS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2 MK-15 Block 1A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LHD-5~8)/3(LHD-1~4) MK-31 Block 0/1公羊(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21聯裝MK-49公羊飛彈發射器)(1990年代陸續加裝) MK-38 Mod1/2 25mm機砲*3(LHD-5~8)/4(LHD-1~4) MK-33 12.7mm機槍*4~8 |
|||||
艦載機 |
標準模式: CH-53運輸直昇機*4 CH-46運輸直昇機*12 AH-1W攻擊直昇機*4 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6 UH-1N通用直昇機*2 或 CH-53運輸直昇機*9 CH-46運輸直昇機*12 AH-1W攻擊直昇機*4 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6 UH-1N通用直昇機*4
突擊模式(Assault Mode): 或CH-46運輸直昇機*42 或MV-22傾斜旋翼機*12
制海模式(Sea Control Mode): 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20 SH-60B反潛直昇機*4~6 |
|||||
登陸載具 |
塢艙容納──
LCAC氣墊登陸艇*3或 LCU通用登陸艇*2或 LCM-8機械登陸艇*6或 LVTP-7兩棲突擊載具*40∼61 |
|||||
姊妹艦 | 共八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
LHD-1 WASP |
1984/2/28 | 1985/5/30 | 1987/8/4 | 1989/7/29 | ||
LHD-2 ESSEX |
1986/9/10 | 1989/3/20 | 1991/2/23 | 1992/10/17 | ||
LHD-3 KEARSARGE |
1987/11/20 | 1990/2/6 | 1992/3/26 | 1993/10/16 | ||
LHD-4 BOXER |
1988/10/3 | 1991/4/18 | 1993/8/13 | 1995/2/11 | ||
LHD-5 BATAAN |
1991/12/20 | 1994/6/22 | 1996/3/15 | 1997/9/20 | ||
LHD-6 BONHOMME RICHARD |
1992/12/11 | 1995/4/18 | 1997/3/14 | 1998/8/15 |
2020/7/12火災毀損 2021/4/14除役 |
|
LHD-7 IWO JIMA |
1995/2/28 | 1997/12/12 | 2001/3/25 | 2001/6/30 | ||
LHD-8 Makin Island | 2002/4/19 | 2004/2/14 | 2006/9/22 | 2009/10/24 |
為了取代硫磺島級(Iwo Jima class LPH-2~12)兩棲突擊艦,美國海軍以塔拉瓦級(Tarawa class LHA-1~5)兩棲突擊艦的設計發展出胡蜂級直昇機船塢登陸艦(Landing Helicopter Deck,LHD,又稱多功能兩棲突擊艦)。胡蜂級以先前塔拉瓦級(Tarawa class)兩棲攻擊艦(LHA)的船型為基礎,並沿用相同的動力系統,在船型設計、內部結構都有不少改良,大幅提高了操作LCAC氣墊登陸艇以及AV-8B STOVL攻擊機的能力。 塔拉瓦級的命名多半沿用以往著名的艦名,例如胡蜂號(USS Wasp LHD-1)、愛賽克斯號(USS Essex LHD-2)的前身都是二次大戰著名航空母艦,而拳師號(USS Boxer LHD-4)與好人理查號 (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的前身也是二戰時期的愛賽克斯級航空母艦。此外,也有以著名戰役名為命名的,例如第七艘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HD-7)。
胡蜂級首艦胡蜂號(USS Wasp LHD-1)在1990年進行進行全船抗衝擊測試 (Full Ship Shock Trial,FSST)的照片,此為三次引爆中的第二次。 胡蜂級LHD整體構型與塔拉瓦級LHA差別不大,主要區別在於胡蜂級先天設計就考慮到操作LCAC氣墊登陸艇以及AV-8B獵鷹STOVL攻擊機的能力,因此在航空機與塢艙等佈局上做了優化。 先前塔拉瓦級的船型燃油效率並不好,原因包括寬且深的方形艦尾增加了阻力;此外,採用切底型艦首(cutaway bow)設計,雖然可減少水線以下濕面積與摩擦阻力,但高速性能不如使用球鼻首的船型。為此,美國海軍在1980年代設計胡蜂級LHD時,決定引進球鼻首,總共考慮了三種球鼻首,分別是倒三角橫截面的梨形(Nabla)球鼻(也稱為鵝警球鼻首,goose neckbulb,常用於大型集裝箱船與郵輪)、橢圓型橫節面的外伸橢圓球鼻首(extended ellipitical bulb)以及流線球鼻首(flow alignment bulb);這些船型在美國海軍大衛泰勒船舶發展中心(David W. Tayler Naval Shi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DTNSRDC,後來併入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卡迪洛克分部)進行水槽船模測試,結果顯示梨形球鼻首在15節以上航速區間擁有最佳性能(外伸橢圓球鼻首的最佳效能區間在較低的航速),比較接近美國海軍船艦巡航的航速區間(在15、16節以下),所以胡蜂級就採用梨形球鼻首。 胡蜂級 的艦內空間結構與塔拉瓦級相似,不過為了強化航空能力、擴大機庫裝載更多航空機,相對縮減的其他任務的空間,例如艦內車庫甲板面積(1980平方公尺)僅有塔拉瓦級的73%,貨艙甲板容積(3030立方公尺)也只有塔拉瓦級的92%。胡蜂級的泛水式艦內塢艙長82.1公尺,寬15.24公尺(50英尺) ,雖然帳面尺寸比塔拉瓦級小,由其是寬度比塔拉瓦級塢艙的78英尺(23.8m)降低不少,但由於較窄的寬度顯著降低泛水時的自由液面效應,胡蜂級的塢艙裡不需要像塔拉瓦級一樣設置一個中心島結構來抵銷液面應力;因此,胡蜂級塢艙的整個縱深都可以用來停放LCAC登陸艇,不向塔拉瓦級只有在塢艙中心島之前的空間能用。胡蜂級的塢艙能同時容納三艘LCAC氣墊登陸艇或12艘LCM-6機械登陸艇,或6艘LCM-8登陸艇,或4艘LCU-1610,並且能在 塢艙內直接為其所屬小艇進行整補(反觀塔拉瓦級一次只能搭載一艘LCAC或4艘LCU大型登陸艇)。胡蜂級沒有沿用塔拉瓦級的上/下升降式塢艙閘門,而是採用類似船塢登陸艦(LSD)的兩片向外開啟式塢艙 由於在原始設計中就納入了AV-8B的運用能力,胡蜂級無須接近灘頭便能進行攻擊任務,因此並未如同塔拉瓦級般在裝置MK-45 五吋艦砲,連帶省略了原本在飛行甲板前端兩側設置五吋艦砲砲位的缺口,使飛行甲板面積得以增加,這是兩級艦在外觀上的主要區別之一。飛機升降機方面,胡蜂級取消了塔拉瓦級的艦尾中心線升降機,艦上的兩具升降機都是舷外升降機。這兩具升降機都能運送CH-53重型直昇機 。胡蜂級的艦內車庫甲板的標準搭載量包括5輛M-1主力戰車、25輛AAV-7兩棲登陸車、8輛M-109自走砲、將近68輛HMMVVV戰術輪型卡車、10輛補給車輛、20輛5ton軍用卡車、2輛水櫃拖板車、2輛發電機拖板車、1輛油罐車、4輛全地形堆高機等;由於車庫甲板並未設置駛進/駛出艙門,這些車輛需駛入艦內 塢艙,由登陸載具運上岸,或由貨運升降機送至甲板上,由重型直昇機吊掛至陸上。艦上有六個長7.6m寬3.6m的貨運升降機,比塔拉瓦級多一個。胡蜂級的飛行甲板由HY-100高張力鋼板建造,長249.6m, 寬约32m(含舷外升降機為42.67m) 。 航空武力方面,在標準 的搭載模式下,胡蜂級的艦載機陣容可為4架CH-53運輸直昇機、12架CH-46運輸直昇機、4架AH-1W攻擊直昇機、6架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2架UH-1N通用直昇機,或者是9架CH-53、12架CH-46、4架AH-1W、6架AV-8B、4架UH-1N,機隊總數大致在30架上下。在突擊模式(Assault Mode)下,最多可搭載42架CH-46海騎士運輸直昇機;而在操作更大的MV-22傾斜旋翼運輸機時,胡蜂級最多能容納12架。除了以直昇機進行垂直包圍作戰外,胡蜂級在制海艦(Sea Control Ship)模式下能搭載20~25架AV-8B垂直起降戰機與4~6架SH-60B反潛直昇機 。原本美國海軍打算在飛行甲板前端裝置滑跳甲板(Ski-jamp)以增加AV-8B的出擊能力,但是為了避免減少直昇機起降空間而作罷 ;由於胡蜂級的飛行甲板夠長,AV-8B即使不靠滑跳甲板都能順利起飛 。在一般編制6架AV-8B的情況下,胡蜂級平均每日出擊架次(只計算AV-8B)約為10至20架次;如果在制海艦模式、搭載二十幾架AV-8B的情況下,每日出擊架次可提高到約30架。 與塔拉瓦級相同,胡蜂級具備完善的C3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設施以便指揮兩棲作戰。胡蜂級的船樓結構比塔拉瓦級縮小,將原本在艦島裡的戰情中心(CIC)以及聯合情報中心(Joint Intelligent Center)移到艦內02甲板內,為這些關鍵指揮艙室提供更好的保護;因此,胡蜂級的艦島比塔拉瓦級少兩層。此外,胡蜂級比塔拉瓦級擴充醫療設施,包括6個手術室;當登陸部隊出發後,艦上的床位空間還能轉換成600個病房的野戰醫院(含64個固定床位以及536個溢流傷員床位)。
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的輪機控制室
偵測方面,首艦胡蜂號最初只裝有SPS-49對空雷達,LHD-2之後則增加SPS-48E雷達以及SYS-2 IADT,後來胡蜂號也追加這些裝備。自衛能力方面,胡蜂級艦配備SWY-3武器指揮系統與ACDS作戰系統,兩者連結艦上所有的雷達與電子戰系統(包括SPS-48、SPS-49、MK-23 TAS、SPS-67、MK-15方陣CIWS上的雷達、SLQ-32電子戰系統以及日後新增的SPQ-9B目標追蹤雷達),指揮MK-15 Block 1A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以及北約海麻雀防空飛彈進行防空接戰。胡蜂級亦配備SYS-2整合目標自動追蹤系統(IADT),首艦胡蜂號使用的版本為(V)3;不過胡蜂號雖在1989年7月就已成軍,但艦上的SYS-2(V)3直到1991年才通過所有測試。後續的胡蜂級則使用1990年開發的SYS-2(V)5。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胡蜂級陸續加裝MK-31 Block 1公羊(RAM)短程反飛彈系統並納入SWY-3武器指揮系統中。2005年起,美國海軍開始在水面艦艇上加裝MK-38 Mod 2 25mm遙控機砲(詳見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一文),包括胡蜂級。 服役運用 因應進入21世紀初期以後「強度較低、對陸地投射武力為主」的新海上作戰型態,美國海軍從2003年起以兩棲登陸艦艇為核心來組建「遠征打擊群」(Expedeitionary Strike Group,ESG),每個打擊群由一艘胡蜂級直昇機突擊艦為核心,搭配兩艘船塢運輸艦或船塢登陸艦;而負責護航的包括一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一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一艘派里級巡防艦以及一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其中,打擊群裡三艘兩棲艦艇能搭載的陸戰隊總兵力就大約有兩千名。ESG的投射能力或許遠不及傳統的航艦戰鬥群,不過實際上胡蜂級所搭載的航空武力已經超過大部分國家所擁有的短場起降航空母艦,足以肆應一場低強度區域性衝突所需的火力支援與垂直輸送需求。ESG憑藉著胡蜂級以及兩艘所屬兩棲艦艇所搭載的各式直昇機隊與登陸載具,將所攜帶的部隊以最快速度送上陸地,並藉由胡蜂級的指管通情能力以及艦載STOVL戰機、AH-1W/Z攻擊直昇機提供的火力支援這場軍事行動。 在2006年7月中旬,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之際,硫磺島號便率領一支ESG打擊群前往中東,將原本在中東沙漠進行演習的美國陸戰隊第24遠征隊裝載上船,隨即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駛抵以色列北部海岸後一面待命戒備,同時也以本身的實力支援美國在當地的撤僑行動,包括以LCAC及LCU登陸艇運送僑民至撤僑船隻上,而艦上AV-8B機隊在撤僑過程中也在上空隨時待命掩護。隨後當美國國務卿萊斯前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主持調停時,更以這支遠征群作為往返黎巴嫩美國大使館的直昇機起降基地,因為當時在黎巴嫩國際機場公然起降必須冒很大的風險。 此外,胡蜂級多元化的對地輸送能力也對人道救災等非作戰任務頗有助益,例如在2005年9月美國紐奧良地區遭卡崔納颶風重創,胡蜂級的硫磺島號便駛入密西西比河河道充當救援平台,利用艦上的運輸直昇機隊與登陸艇、登陸車隊向交通基礎設施遭嚴重破壞的災區運送物資,而美國總統喬治布希更以硫磺島號作為臨時救災指揮所,「陸戰隊一號」總統專用直昇機在此期間也進駐該艦。 升級改進
在2011年10月4日,F-35B的BF-2機在胡蜂號(USS Wasp LHD-1)進行F-35B的 第一次艦上垂直降落。
在2018年3月5日,胡蜂號的F-35B機隊完成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第一次在實戰部署 的著艦降落。此時胡蜂號正部署在第七艦隊,於東中國海上操作。
胡蜂號在2019年3月在西太平洋水域的照片,甲板上有10架陸戰隊F-35B戰鬥機與 5架MV-22傾斜旋翼機。此時胡蜂號部署在日本佐世保。
一架F-35B在胡蜂號以滿載外掛構型起飛,兩翼六個派龍架總共外掛兩枚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 以及四枚GBU-12鋪路II(Paveway II)雷射導引炸彈的測試彈。
(上與下)F-35B機隊停在胡蜂號機庫裡的畫面。
在2011年10月初,新一代的F-35B垂直/短場起降(STOVL)戰機在胡蜂號上展開起降測試,編號BF-2的F-35B一號機在10月3日首度完成在胡蜂號上的垂直降落,隨後數天內該機在胡蜂號上進行了多次短場起飛、垂直降落測試,而編號BF-4的F-35B二號機也在同一週的週末起展開在胡蜂號的起降測試工作。 為了配合換裝F-35B,美國將對胡蜂級進行必要的修改,相關設計在2013年上旬完成。 在2015年5月1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四架F-35B戰機降落在位於大西洋上的胡蜂號上,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兩棲突擊艦上部署F-35B戰機的第一輪實戰測試 (Operational Test,OT-1)。在2018年1月,配置F-35B機隊的胡蜂號部署到日本佐世保,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首次實戰部署。 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胡蜂級陸續加裝加固海基網路事業服務(Consolidated Afloat Network Enterprise Services,CANES)的整合開放式網路環境,將艦上原本各種獨立的網路運算環境/應用系統整合為單一的網路架構,以簡化系統架構、改進系統效率與安全性、降低整體成本等。第一批用來裝備胡蜂級的CANES於2012年訂購(是首批訂購的CANES之一)。 從2018年起,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實驗將LAV-25裝甲車部署在兩棲艦艇的甲板上,以車上ATK M242 25mm鏈砲射擊接近的水面目標,協助船艦自衛作戰。在運用時,旁邊也配合部署海軍陸戰隊的M41A4拖式飛彈發射器,利用光電觀察系統協助尋找目標並通知LAV-25車組員。測試顯示LAV-25車載的光電觀測比兩棲突擊艦的小口徑火砲配套感測系統(如Mk38 Mod 2遙控武器站)效能更好,對於提高船艦自衛作戰能力很有幫助。
(上與下)在2019年8月,胡蜂級的拳師號(USS Boxer LHD-4)在中東水域作業; 注意左舷升降機上部署了一輛海軍陸戰隊的LAV-25輪型裝甲車,這是美國 海軍因應伊朗海上威脅的新戰術,提高大型兩棲艦艇在波斯灣作業時對抗接近 小型艦艇的能力。
馬金島號
馬金島號的上層結構,注意改用新的傾斜式煙囪。前桅杆頂裝有SPS-48E對空雷達 的天線,後桅杆頂則有一具SPQ-9B目標追蹤雷達。 (上與下)俯瞰馬金島號的飛行甲板與艦島,攝於2020年4月。 在2002年4月19日,美國海軍與諾格集團簽約,建造最後一艘 改良型胡蜂級艦馬金島號(USS Makin Island LHD-8)。與先前的姊妹艦相較,馬金島號細部設計差異頗大,故可歸類為新的一級,其艦體稍微放大,滿載排水量增至41335ton。馬金島號是美國海軍第一艘著重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排放的「綠色軍艦」,以全新的複合燃氣渦輪與電力推進動力系統(Auxiliary Propulsion System,APS)來取代複雜笨重且反應緩慢的蒸汽渦輪系統,成為美國海軍第一艘使用整合電力推進系統的作戰艦艇。 馬金島號的高速航行主機是兩具LM-2000+燃氣渦輪,這是美國第一艘換裝LM-2500+主機的軍艦,此型主機先前已經被運用在民間船隻上,每具可輸出35000馬力,使用兩具便能擁有與前七艘塔拉瓦級相當的總功率,但體積、重量、油耗、操作人力與維修工時卻大幅減少。馬金島號 的主發電機為六具費爾班克斯.摩爾斯(Fairbanks Morse)柴油發電機組(單機功率4000KW),並且是美國海軍第一種採用4160伏特輸配電系統的非核動力船艦。馬金島號高速航行時以兩部LM-2500+燃氣渦輪透過傳動系統驅動雙軸可變距螺旋槳螺旋槳,依照船模測試數據,在排水量42000頓以上,燃氣渦輪主機全功率輸出可達24節,而在80%最大連續額定功率(MCR)之下船速可達22節。而在12節以下的中低速巡航時,則改用 電動的輔助推進系統(APS),這是兩組各5000馬力的可變速交流(AC)電動機,由艦上發電機提供電力,不經過減速齒輪與傳動軸,在低速航行時可達成更好的燃油運用效率,並降低燃氣渦輪與傳動系統的機械損耗 ,延長壽命並降低全壽期操作成本。在LM-2500+燃氣渦輪停車的情況下,馬金島號能以電力的APS達成12~13節的航速,航速20節時續航力約9500海里;如果以電力推進代替1/4原本由燃氣渦輪供應的航程,則每年可節省35萬加侖的燃油(比例約20%),全壽期燃油消耗成本能比先前的胡蜂級節省2.5億美元 。由於沒有蒸汽產生系統,因此以往蒸汽船艦所需的蒸汽或化學相關裝備,在馬金島號上都以更現代化、更節省能源且不污染環境的新科技取代, 艦上的淡水由逆滲透系統提供,不需如以往般添加溴、氯等消毒用化學品,對環保更為有利。 馬金島號的煙囪重新設計,兩具煙囪裝設於艦島右側並向外側傾斜 ,目的是將廢氣導向舷外方向,減少對飛行甲板的干擾,顯然是準備操作F-35B STOVL戰機,這是馬金島號與先前胡蜂級最顯著的外觀差異。為了降低廢艦上輻射的熱訊號,無論是煙囪排氣口、機艙等主要熱源部位都裝設感應式的噴水冷卻系統。 馬金島號使用最新型的指管通情裝備,並配備美國海軍21世紀以來大力推展的SSDS MK.2船艦自衛系統(前七艘本級艦未來也將陸續加裝),以高度整合的分散式戰鬥系統將艦上偵測與防空自衛武器整合在一起 ,同時也整合了協同接戰能力(CEC)所需的AN/USG-2終端設備 ;至於搭配SSDS的IADT則為SYS-2(V)6版,並配備新一代的AN/SPQ-9B近距離目標追蹤雷達。在規劃之初,美國海軍也考慮過在LHD-8上配備開發中的DBR雙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系統(包含長程的VSR與中短程的MFR,另有專文介紹),不過由於DBR開發時程完全不能配合以及成本昂貴等因素而作罷。武裝方面,馬金島號新增三座MK-38 25mm機砲與四挺12.7mm機槍來對付接近的小型快艇,其他防空自衛裝備如兩座MK-29海麻雀飛彈發射器(使用ESSM)、兩座MK-49 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兩座MK-15 Block 1B近迫防禦系統等大致與改良後的胡蜂級相同;原本胡蜂級的一門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設置於艦島前方一座高起的平台上,容易妨礙航海人員視線,因此馬金島則將這門方陣移到艦橋頂端並廢除原有平台,此外艦島前方的海麻雀與RAM飛彈發射器後方都設有防焰板來保護後方的設備。在塔拉瓦級的後續艦LHA(R)/LHX中,馬金島號也成為供作參考的重要指標。 馬金島號的建造合約於2002年4月簽訂,於2003年5月開工建造 ,2004年2月14日安放龍骨,原訂在2007年服役,然而由於Ingalls船廠在2005年9月卡崔娜颶風侵襲美國時受到重創,許多主要機具設備毀損,嚴重影響了當時正在進行的各項造艦工作(包含馬金島號與四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到了颶風過境的四個星期後,馬金島號的建造工程才得以再度展開,該艦於2006年9月22日下水,交付時程延至2008年。卡崔娜颶風對Ingalls船廠造成嚴重的影響,除了硬體設備的損失外,廠內2/3的熟練員工因風災而離職或無法重返工作崗位,其中大多為電工部門人員,船廠被迫大量使用生手來繼續各項造艦工程,受影響的包括馬金島號、柏克級飛彈驅逐艦、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海岸防衛隊的國家安全艇等等。負責建造馬金島號的電工之中,將近60%是工工作未滿五年的學徒型員工負責, 這導致 馬金島號在建成測試發現了許多嚴重的線束問題,被迫在2008年初宣布交艦進度延後六個月;這個問題主要是艦內用來連接機械控制系統(Machinery Control System)的光纖纜線由於施工不當,有多處被壓碎,導致艦內許多系統無法連線;這些缺陷是在線路鋪設完畢後才被發現,因此重新佈設線束所需的施工與物料成本極高;為了盡量減少延誤的時間,廠方不得不增聘更多人員來趕工,總共造成廠方3.6億美元的損失,這些全由諾格集團吸收。同時間諾格承造的頭兩艘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LPD-17、18)也發生包括線束、電機在內的廣泛問題,顯然也是由於廠方熟練電工人員在卡崔娜風災後大幅流失的後果,而同樣由諾格負責的美國海岸防衛隊整合深水計畫 也傳出諸多問題,這導致美國海軍對諾格集團相當不滿。由於馬金島號延後交艦,美國海軍派遣的接艦人員只好在即將除役的塔拉瓦號(USS Tarawa LHA-1)兩棲攻擊艦上完成勤務驗證。 經過種種折騰後,馬金島號終於在2009年4月16日終於交付美國海軍,7月10日從東岸啟航前往西岸設籍的母港,繞過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至9月14日抵達加州聖地牙哥軍港,同年10月24日正式服役。在由東岸駛向西岸的兩個月航程中,由於使用電力推進系統,相對於先前採用蒸汽動力的姊妹艦,馬金島號的油耗減少約90萬加侖,費用降低約200萬美元。 在2011年11月中旬,馬金島號展開服役後首度作戰部署;隨後美國海軍宣稱,馬金島號第一次部署消耗的燃料比舊艦減少超過400萬加侖,從而節省了1500萬美元的燃料費。 好人理查號火災毀損 在2012年7月12日上午8時30分,在聖地牙哥海軍基地進行維修程序的好人理查號(USS Bonhomme Richard LHD-6)發生大火,火勢完全失控並延燒艦上大部分艙室以及上層結構,燃燒五天後才在7月16日完全撲滅。好人理查號的工程是在2019年6月底展開,由聖地牙哥國家鋼鐵造船廠(NASSCO)執行,針對船體與機電設備進行維護、修護與升級,並配合操作F-35B戰鬥機進行相關修改;火災發生時,維修改裝工程已經接近尾聲。在2020年11月底,美國海軍宣布,由於損壞過於嚴重,放棄修復好人理查號,回收可用部件後就拖去拆解。在2021年4月14日,美國海軍在聖地牙哥軍港為好人理查號的除役典禮,次日拖船就拖帶好人理查號從聖地牙哥前往位於墨西哥灣的國際拆船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Shipbreaking LTD)進行拆解。事後調查,起火原因是遭到艦上水兵縱火。 拳師號連續機械事故 依照2024年3月20日Maritime Exectuive報導,搭載第15陸戰隊遠征團(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15th MEU)的拳師號(USS Boxer LHD-4)從2022年起,就因為一連串操作疏失而不斷處於維修或整備狀態,近期又因為事故而錯過最新一次部署週期。依照2023年遠征打擊群指揮官的報告,這些事故全都與人為操作有關,所有工程輪機的領導階層都無法在輪機部門建立安全、專業、符合程序的工作環境,這些操作錯誤直接影響了拳師號接下來的部署期程,阻礙整個拳師號兩棲待命群(Boxer Amphibious Ready Group)。 在此之前,拳師號於2020年6月展開為期18個月的維修與現代化升級週期,原訂2021年12月完成,但實際上由於諸多問題駛進度落後,2022年6月才完成維修並開始試航;在2022年8月的試航中,拳獅號發生動力系統故障,此事故 在2022年11月被KPBS披露,艦上蒸氣推進系統的兩個強制通風機(forced draft blowers)因為先前的不當維修而失效,這兩個通風機經過多次維修,全都發生漏油以及漏水。 美國海軍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OEM)部門評估發現,維修強制通風機時使用了不合格的組件,機械端密封件(machined sealing)並未對齊,組裝工藝低劣且不合規範,施工時也沒有OEM單位監督。報告指出,拳師號強制通風機的維修疏失顯示,業界承包商維護蒸氣推進系統的經驗與能力可能正在流失。 在2023年5月,拳師號在鍋爐點火啟動程序中發生事故,遠征打擊群指揮官報告總結事故原因包括「自滿」、違背「健康的操作紀律」。這起事故本來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事故,幸運地是並沒有發生。 而在2023年7月,拳師號的輪機團隊因為維修需求而運轉了主減速齒輪箱;先前兩次重大機械事故後,該艦輪機人員已經進行好幾輪重新訓練與外部介入,然而這次操作再次嚴重違背程序,主減速齒輪在沒有潤滑的情況下運轉了2個小時,艦上指揮官直到26小時候才得知輪機部門這項可能造成機械損傷的操作。報告指出,儘管先前8個月內發生兩次重大機械事故,拳師號的輪機部門仍然繼續偏離「建立健康的操作紀律」,也沒有從先前的失誤記取教訓;所有的值班人員沒有依照程序,也表現出普遍的輕忽與傲慢。 由於這一連串疏失,拳師號的前指揮官(CO)到特別評估命令(special letter of evaluation)調離打擊群,前執行軍官(XO,被提名為新任指揮官)收到指導命令(letter of instruction);打擊群指揮部准針對拳師號的主推進系統助理(Main Propulsion Assistant,MPA)展開撤職程序(Detachment for Cause,DFC);調查結果還發現拳師號輪機部門出現攻擊、對事故知情不報等事件,並且都與MPA有關。此後,拳獅號從2023年8月展開試航。 在2024年4月1日,美國海軍宣布,拳獅號正前往聖地牙哥海軍基地進行額外的維修工作,以準備之後的部署任務。由於先前一連串的事故,原訂在2023年第四季展開部署的拳獅號(其兩棲待命群搭載第15陸戰隊遠征團(15th MEU)),期程已經受到延誤。 在2024年4月9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莉薩.弗蘭凱蒂上將(Adm. Lisa Franchetti)向媒體透露,她與陸戰隊司令艾瑞克.史密斯上將(Gen. Eric Smith)簽署了一項命令,責成他們的三星上將對於現役兩棲艦隊備便率以及訓練/認證需求進行深入研究,以改善兩棲艦隊的備便率、預先準備兩棲船艦在維修時可能遇到的挑戰等。 莉薩.弗蘭凱蒂上將表示,美國海軍的兩棲艦隊艦齡偏高,當他們進入維修升級週期時,耗時都比原先預期得更久。這項研究是因應1月拳師號兩棲突擊艦因為各種維修問題而延後部署數月之久;此外,此時胡蜂號(USS Wasp LHD-1)也剛完成一輪長期程的維修,正在進行人員的基本海上作業訓練認證,因此美國海軍高層希望預先研究胡蜂號準備下一輪部署時可能會遇到什麼挑戰以及延期,提前部署因應。 然而,拳師號在2024年4月展開部署的渡航路上,又發生與船舵有關的故障,在4月11日進入聖地牙哥海軍基地。依照USNI當天報導,一位國防官員透露,初步評估認為這個損害需要花2至3週來修復。隨後美國海軍評估如何進行維修計畫;然而,此時聖地牙哥當第兩座能容納胡蜂號的乾塢都有其他船艦在進行工作,如果評估後拳師號需要進行乾塢作業,恐怕必須移到其他地方。聖地牙哥可以容納胡蜂級的乾塢包括BAE System的維修乾塢,此時正在進行獨立級濱海作戰船艦奧克蘭號(USS Oakland LCS-24)的定期維護;另一個乾塢是通用動力集團(General Dynamics)國家鋼鐵造船廠(NASSCO)的乾塢,此時正在進行鍾雲號(USS Chung Hoon DDG-93)飛彈驅逐艦的翻修以及加裝AN/SLQ-32(V)7電子戰系統的升級工程。依照USNI在4月19日報導,美國海軍考慮使用俄勒岡州州波特蘭(Portland)的Vigor Industrial的船塢,然而該艦需要將桅杆頂部截短約10英尺,才能通過威拉米特河(Willamette River)上的橋樑抵達該船塢。 在2024年4月30日,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官史蒂夫·科勒(Adm. Stephen Koehler)上將透露,經過一系列評估後,決定直接在聖地牙哥基地泊位上以水下作業來修復拳師號右側的船舵與滾轉軸承(roller bearing)系統,而不需要進入乾塢,這是成本效益最好的方案。同時,美國海軍會調查造成船舵故障的原因,究竟是資材、組件問題或安裝失誤。估計修復拳師號右舵需要花費1至2個月時間。 在2024年7月3日,完成整修工作的拳師號首度從聖地牙哥啟航展開試航。在2024年7月14日,USNI新聞報導,拳獅號成功完成船舵的操作測試,隨即搭載著第15陸戰遠征團繼續原訂的印太部署;該艦在7月16日從聖地牙哥出航,比起原訂部署的時間已經晚了整整10個月。 2024年GAO報告:兩棲船艦狀態不佳 依照2024年12月3日政府問責組織(GAO)一份關於兩棲艦隊狀況的報告(是依照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而進行的研究),雖然海軍帳面上維持32艘各型兩棲船艦,此時32艘兩棲船艦中,有16艘依照海軍標準,處於不良的資材狀況(poor material condition),意味著無法達到原訂的服役壽期,原因包括先前省略了許多必要的週期性維護工作,或者太多結構需要修補。這些狀況不良的基本都是最高齡的船艦,包括絕大部分的惠德比島(Whidbey Island class)與哈潑渡口級(Harpers Ferry class)船塢登陸艦、大多數胡蜂級(Wasp class)直昇機船塢運輸艦。依照此份報告,此時7艘LHD(胡蜂級)中只有2艘狀況良好。 兩棲船艦妥善率低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料件已經過時而難以維護;例如,前七艘胡蜂級是美國海軍少數還在使用蒸氣渦輪推進的非核子動力作戰船艦(第八艘馬金島號改用現代化燃氣渦輪推進),而業界對於非核能的蒸氣推進系統組件的供應商以及人員專業已經顯著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