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3高空層反彈道飛彈(SM-3)

(上與下)一枚SM-3(RIM-161)Block 1B反彈道飛彈從伊利湖號(USS Lake Erie CG-70)飛彈巡洋艦發射的瞬間,攝於

2013年9月18日在夏威夷海域進行的測試,此試射締造SM-3全功能實彈從2001年起第27次攔截成功。

與上圖SM-2 Block IV相較,注意到SM-3前部換成LEAP動能獵殺載具,外型有些許不同。

SM-3反彈道飛彈族系,從SM-3 Block 2開始,飛彈本體直徑從原本13.5吋3.5吋(34.3cm)擴大到與末端的

MK-72助推器相同的21吋(53.3cm) ,使飛彈的射程、射高與速率都大幅增加

2015年展開飛行測試的SM-3 Block2反彈道飛彈。

──by Captain Picard

(主要資料、數據來源:全球防衛雜誌223期──「成功級、紀德級與神盾系統艦之戰鬥系統與作戰能力分析」;張明德著)

 


(1)  (2)  (3) (4)   (標準飛彈系列規格比較)

反彈道飛彈:SM-2 Block4A(NAD)與SM-3(NTW)

一枚SM-3(RIM-161)Block 1B反彈道飛彈從伊利湖號(USS Lake Erie CG-70)飛彈巡洋艦

發射的瞬間。注意彈尾的大型加力器。

1990年代美國海軍以神盾作戰系統和SM-2ER Block4為基礎,開發海基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使用標準防空飛彈系列的最新成員──RIM-156B Block4A(SM-2 Block4A)與RIM-161A(原先稱為RIM-156C Block4C)標準三型(SM-3),分層攔截來襲的彈道飛彈。

海軍區域彈道飛彈防禦(NAD):SM-2 Block 4A

SM-2 Block4A試射時,MK-104助推火箭拖離彈體、飛彈本身MK-72續航發動機點燃前的一瞬間。

SM-2 Block4A編號為RIM-156B,是低空層反彈道飛彈(海軍區域彈道飛彈防禦,Navy Area Defense,NAD),也就是在大氣層內進行攔截(升空階段或下落階段),由SM-2 Block 4進一步發展而來。與SM-2MR Block 3B相同,SM-2ER Block 4A增設一具紅外線尋標器 ,此外還換裝增加反彈道飛彈模式的增強型自動駕駛儀,神盾系統從Baseline6.3版本起具備此飛彈的操作能力。不同於其他美國研發的陸、海基反彈道 飛彈系統,SM-2ER Block4A仍使用改良後的MK-125高爆戰鬥部來攻擊目標,而非其他美國研發中的反彈道飛彈以動能擊殺器直接命中將之摧毀;這是因為除了反制彈道飛 彈之外,SM-2 Block4A也必須保留SM-2ER Block 4A長程防空飛彈的能力,包括一般防空以及反巡航飛彈等。此外,SM-2 Block4A並非以一般正面對正面的方式攻擊彈道飛彈,而採用側面撞擊,所以設有特殊的向量推力推進段。側面撞擊的優點是在彈道飛彈上升與重返大氣層階 段都有機會攔截,所以可選擇部署在接近發射區域或彈道飛彈攻擊的目標區域,所以配備此型飛彈的艦艇能前進至彈道飛彈發射國的近海,在該國彈道飛彈初期上升 階段先發制人,將其摧毀;而面對面撞擊僅能在彈道飛彈重返大氣階段加以攔截,故只能部署在 需要保護的區域。然而,在彈道飛彈上升階段攔截,意味反彈道飛彈搭載艦必須在敵國海岸隨時待命,且彈道飛彈發射位置在射程之內,才有可能實現,而且反應時 間非常緊迫;彈道飛彈下落重返階段就只能在彈道飛彈落點附近予以攔截,如果彈道飛彈落點在內陸而不是沿海港口等目標,部署在船艦上的低空層反彈道飛彈就無 用武之地;綜合以上,在船艦上部署低空層彈道飛彈防禦的效益相對較低,但開發成本依舊不斐。

此外,側向攔截技術的難度也高於正面攔截,首先需要精確的導引與計算,因為彈道飛彈與防空飛彈的前進方向並未平行;再者,側向攔截時僅是在垂直於彈道飛彈 行進方向的分量上施予能量,如果彈頭威力不夠,很可能只讓彈道飛彈偏離原先目標而已,無法將其完全摧毀;而面對面攔截時不僅雙方前進方向大致位於一條直線 上,而且相對速度最大,將彈道飛彈完全摧毀的機會較高。所以NAD在測試時便遭遇了前述的技術難題,首先是半主動雷達尋標器提供的精確度不足,攔截成功率 僅有三成左右,另外就是傳統高爆彈頭 的破片並不足以完全摧毀彈道飛彈的彈頭,往往只能其擊偏。

RIM-156B在1994年開始 進行飛行測試,並在1997年1月的測試中首度擊落模擬彈道飛彈的MGM-52長矛(Lance)短程彈道飛彈(SRBM)。進入2000年代之後,SM-2 Block 4A的花費已經超過原訂預算的五成以上。

2001年12月14日,美國國防部宣布由於「成本超支、性能被證實極端惡」等理由,引用Nunn- McCurdy修正法案(註),將NAD取消(詳情於此),重新檢討艦載型飛彈防禦系統的構想,不過NTW仍然繼續進行。但在2003年初 ,美國又放出NAD恢復開發的風聲,當時宣稱最遲將在2005年完成研發工作,且美國國防部打算在2004年讓此種飛彈進入服役。NAD恢復開發的消息是在神盾系統與荷蘭AP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競標 韓國KDX-3飛彈驅逐艦的防空系統時放出的,顯然老美希望藉由韓國對反彈道飛彈能力的渴求來增加神盾系統的勝算 。由於朝鮮與韓國距離接近,短程戰術地對地飛彈就能涵蓋韓國,因此可在大氣層內攔截敵方地對地飛彈的NAD明顯比只能在大氣層以外飛行中段進行攔截的NTW更吸引韓國;而美國還在研究以NAD橫向攔截發射升空階段的彈道飛彈,這也只有鄰近 朝鮮本土的韓國艦艇比較有條件辦得到。最後神盾果然擊敗APAR, 而據說韓國選擇神盾的最關鍵因素就是這則美國恢復NAD研發工作的消息。

隨後由於威脅的演進(例如200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發展反艦彈道飛彈來對付美國航空母艦),美國海軍重新開發類似NAD、在終端下落階段攔截的近程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稱為終端彈道飛彈防禦海上終端彈道飛彈防禦(Sea-Based Terminal ,SBT),包括發展側置紅外線尋標器與向量推力系統等技術,以橫向攔截大氣層內的短程彈道飛彈。依照最初計畫,第一代 SBT以標準飛彈為基礎進行修改, 一開始還打算整合入神盾系統反彈道飛彈的BMD 3.6之內(後來沒有趕上);而第二代SBT技術則不限於標準飛彈,還可用於愛國者飛彈的改良,因此洛馬集團 也打算以愛國者PAC-3為基礎,納入SBT修改成為艦載短程彈道飛彈防禦系統,與標準系列競爭市場。 BT的首次應用 是結合標準SM-6反飛彈/防空雙用版(Dual,見下文),結合BMD 5.0 CU以上的版本。

隨著更新一代的增程型標準飛彈(ERAM,見下文)的發展,NAD在大氣層內攔截彈道飛彈與巡航飛彈的定位與關鍵技術逐漸併入ERAM,例如其向量推力技術提供了攔截巡航飛彈的門路,就被用在負責艦隊防空與反巡航飛彈的ERAM上,而 韓國的採購目標也因而轉向ERAM。

在2006年5月24日,美國海軍進行太平洋鳳凰(Pacific Phoenix)演習,演習中具有BMD能力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伊利湖號(USS Lake Erie CG-70)發射一枚SM-2 Block 4飛彈,成功攔截一枚整體式短程 彈道飛彈靶。在 2008年6月5日上午,美國海軍在夏威夷海域實施「FTM-14」試射,伊利湖號在演習中以一枚改進型的SM-2 Block 4飛彈, 在考艾島西北161公里、高度19000m處擊落一枚由夏威夷飛彈試射場發射、在終端下落階段的整體式短程彈道飛彈靶。

高空層反彈道飛彈(NTW):SM-3

發射中的SM-3

 

SM-3是高空層反彈道飛彈(海軍戰區廣域彈道飛彈防禦,Navy Theater Wide,NTW),主承包商是雷松(Raytheon),編號為RIM-161。相較於在大氣層內攔截目標的NAD,NTW則是攔截位於飛行中段、處於 大氣層之外的敵方彈道飛彈,因此要求的射程射高與攔截作業型態都與NAD大不相同。

導引部分,SM-3改採整合全球定位/慣性導航(DGPS/INS導引)機制,並引進資料鏈指令修正機制。在SM-3飛行中途,發射的神盾艦持續以SPY-1D相位陣列雷達監視的彈道飛彈,並將更新的控制指令以SPY-1D雷達上鏈至飛行中SM -3飛彈;SM-3本身的自動駕駛儀結合接收到的上鍊修正指令以及GPS衛星定位信號,輸入INS(掌握飛彈自身飛行狀態)來修正飛彈航向,朝目標飛去。而進入彈道終端時,SM-3就釋出前部搭載的動能攔截器(Kinetic Warhead,KW,又稱為第四級彈體,重9kg);攔截器具備調整航向與姿態的向量推力系統,並具有長波工作的單色前視紅外線(FLIR),能自主辨識並鎖定目標(要確實辨認出飛行中的彈道飛彈或分離之後的重返載具)並修正航向,以撞擊方式將目標完全摧毀。由於並非使用高爆戰鬥部,SM-3不能在必要時作為反艦飛彈 或一般的常規防空飛彈。 配合神盾系統的SM-3使用S波段資料鏈進行上/下鏈傳輸(由SPY-1相位陣列雷達負責傳送與接收),日後為了擴大出售給盟邦的可能性,美國又打算為SM-3裝 備兼容於S/X波段的資料鏈,使其他國家艦艇能選擇以X波段的照射雷達來為SM-3提供上/下鏈傳輸。

SM-3的動能戰鬥部是「輕量外大氣層彈 道(Lightweight Exo-Atmospheric Projectile, LEAP)」計畫研發的成果 (1992至1995年就以小獵犬、SM-2飛彈為載具進行過四次飛行測試),能在空氣稀薄的大氣層外準確修正彈道並攔截目標。LEAP載具上 有單色前視紅外線(FLIR)尋標器以及固定式轉向與姿態控制系統(Solid Divert Attitude Control System,SDACS),透過尋標器鎖定目標;DACS以固態火箭轉向控制系統(側向的EXCELS固態控制火箭,直接從側面施加反作用力),在彈道終端調整LEAP的航向對準目標,最終直接撞擊目標。由於採用碰撞機制攔截,SM-3適合攔截彈道飛彈的區間在於大氣層以外,包括彈道飛彈上升階段離開大氣層 乃至彈頭下落、到返回大氣層之間(而下落至大氣層到命中目標前的終端階段,宜由標準SM-2 Block 4系列、SM-6或陸基愛國者等搭載傳統高爆戰鬥部且射程較短的飛彈實施攔截)。

SM-3 Block 1

SM-3的最早期型號SM-3 Block 1(RIM-161A)於2004年出現 ,而最早的量產實戰型號為SM-3 Block 1A(RIM-161B)。SM-3 Block 1A整體結構基本是在SM-2 Block 4A的彈體與推進系統(含升空的MK-72加力器以及第二级的MK-104火箭)之外,再增設一段由Alliant技術系統公司(Alliant Techsystems Inc,ATK)研發的MK-136第三節火箭發動機 (Third Stage Rocket Motor,TSRM);這是一種雙脈衝固態火箭發動機,可以點火燃燒工作兩次。增設TSRM的目的,在於在最終攔截階段為彈體加速並減少距離誤差,使飛彈搭載的LEAP動能戰鬥部能順利接近並擊中 目標。SM-3 Block 1可攔截射程3500km以 下、飛行高度80~500km、仍處於大氣層外中段飛行階段的彈道飛彈。

在2014年4月29日,ATK宣布將分割旗下支持集團(Sporting Group),與自身的航太防衛集團(Aerospace and Defense Groups)和軌道科學機構(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合併成軌道ATK公司(Orbital ATK),並在2015年2月20日開始營運,而SM-3的TSRM相關業務就歸ATK軌道公司。

SM-3 Block 1發射時,第一級MK-72加力器首先點火使飛彈從艦上發射升空,燃燒9秒後關閉並拋離,隨即啟動第二級MK-104火箭續航發動機,工作大約40秒後燃燒殆盡並分離,此階段SM-3已經推進到大氣層外(約560000m以上),並達到預定的攔截速度。接著,啟動第三级MK-136 TSRM雙脈衝火箭發動機,首先進行第一次脈沖點火,燃燒約 10秒後結束工作拋離,接著進行第二次脈衝點火,工作時間亦為10秒。在第三級MK-136 TSRM火箭作用階段,不僅讓彈體朝著目標彈道飛彈加速並對準方位,同 時也對LEAP動能 戰鬥部上的紅外線導引系統進行校準。在TSRM燃燒工作階段,SM-3的導引系統獲得地面神盾系統上鏈傳輸傳來的修正參數(透過AN/SPY-1雷達波束進行傳輸),由SM-3的神盾系統上鏈訊號產生器(Aegis Uplink Generator)產生控制指令,然後透過TSRM上的四組熱氣體姿勢控制系統(Warm Gas Attitude Control System,WGACS)噴氣,逐步修正SM-3的航向(此時SM-3已經離開大氣層,不能靠氣動力來控制),前往初步攔截點(Initial Point of Intercpet),也就是LEAP動能攔截器的尋標器能夠捕捉並鎖定目標的範圍。TSRM燃燒期間的另一件重要工作,是以冷氣體姿勢控制系統(Cold Gas Attitude Control System,CGACS)控制SM-3的姿勢向外傾斜30度,然後拋棄SM-3前部的酬載整流罩(Payload Fairing),露出LEAP動能攔截器以進行導引控制系統初始化,稱為「傾斜-拋棄」動作(Pitch-to-Ditch Maneuver)。等TSRM燃燒結束後就會脫離,並將LEAP彈出,LEAP以紅外線導引段鎖定目標並控制向量推力噴嘴逐步修正軌跡,直到撞擊彈道 飛彈 。

依照不同類型的目標,MK-136 TSRM原始設計有三種不同的工作組合,爾後又增加「零脈衝燃燒」

1.燃燒-拋棄-燃燒(Burn-Ditch-Burn):這是最典型的工作模式,TSRM在完成第一次脈衝燃燒(Pulse Burn)後拋棄酬載整流罩(Payload Fairing),隨後進行第二次脈衝燃燒。此一工作組合能發揮最大的射高與射程,適合攻擊遠程彈道飛彈(IRBM)及低軌道衛星。SM-3在太平洋飛彈試射場的試射大部分都使用這種工作模式,因為負責發射SM-3的神盾艦距離發射地點大約為200km。

2.燃燒-燃燒-拋棄(Burn-Burn-Ditch):TSRM在第一次脈衝燃燒完畢後的數秒立即再次點火進行第二次脈衝燃燒,使SM-3在最短時間內達到能夠接戰目標的最大速度及高度,兩次燃燒完畢後才拋掉整流罩。這工作組合用於接戰高度相對較低、反應時間較為緊迫的中程彈道飛彈(MRBM)和短程彈道飛彈(SRBM)。在2005年11月17日舉行,SM-3在代號為恆星女武神(Stellar Valkyrie)的FTM-04-2飛行測試任務中(見下文)首次驗證此一模式。

3.單次脈衝燃燒(One Pulse Burn Only):對付高度較低、發射距離較短、攔截時間緊迫的短程彈道飛彈時(仍飛在大氣層以外),TSRM只會進行一次脈衝燃燒,之後立即拋掉整流罩,然後不再做第二次燃燒(如做第二次燃燒,反而會將飛彈推送到無法攔截的位置)。SM-3在2005年2月24日代號為恆星之龍(Stellar Dragon)的FTM-04-1飛行測試任務中(見下文)首次驗證此一模式。

4.「零脈衝燃燒」(Zero Pulse):對於飛行高度更低、沒有飛出大氣層的短程戰術彈道飛彈,TSRM即便是前述的「單次脈衝燃燒」也會讓SM-3飛得過高而無法攔截。因此,SM-3隨後又增加了「零脈衝燃燒」,此模式下TSRM完全不點火工作。從2007年2月開始出廠的SM-3 Block IA就整合了「零脈衝燃燒」模式。原本飛彈防禦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MDA)打算在FTM-15飛行測試中,以搭載BMD 3.6系統的神盾艦發射SM-3 Block IA測試「零脈衝燃燒」,不過最後由於飛彈試射場域過於狹窄,有安全顧慮而取消;而FTM-15最後也更改了測試項目,由哈潑號飛彈驅逐艦(USS Hopper DDG-70)攔截LV-2遠程彈道飛彈靶彈。根據2008年的國會研究處報告,TSRM推進器項目管理團隊指出,TSRM已經完成了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研究所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及海軍水面戰中心的Indian Head分部(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Indian Head Division)進行的所有設計、驗證、測試(Design Verification Tests)程序,所以「零脈衝燃燒」無需進行實際測試(實際測試的條件困難且有安全顧慮);不過也有說法指出,「零脈衝燃燒」模式已經在非公開的FTM飛行測試中驗證過了。

神盾系統從Baseline7版本起具備操作SM-3的能力 ,此版本的計算軟體經過修改,以配合LEAP戰鬥部迥異的攔截模式。SM-3 Block 1A在2006、2007年左右進入實戰部署;與之搭配的神盾反彈道飛彈防禦(BMD )的3.6.1版,相關改良涵蓋SPY-1B/D向位陣列雷達、武器控制系統(WCS)、神盾顯示系統(ADS)、指揮管制系統(C&D)、MK-99飛彈射控系統與通信系統等 。至2010年,美國海軍訂購的SM-3 Block 1A數量累積至61枚左右。

SM-3 Block 1B(RIM-161B)是Block 1A的改良型,編號為RIM-161B,以具備先進信號處理 (Advanced Signal Processor)的雙色紅外線尋標器取代SM-3 Block 1A的單色尋標器,在獵殺載具上增加了Raytheon與Aerojet合作開發的推力可調(throttleable)轉向與姿態控制系統(Throttleable Divert Attitude Control System,TDACS/SDACS),取代原本RIM-161A的固定式轉向與姿態控制系統(SDACS),能提高LEAP接近目標時的機動性能 ,同時也可降低生產成本。

在發展與測試階段,美國海軍與飛彈防禦局(MDA)總共訂購了24枚SM-3 Block 1B。美國海軍在2012年與雷松簽署了SM-3 Block 1B的初期小批量生產合約,當時預計在10至12個月後進入全速率生產。SM-3 Block 1B於2014年開始服役,同年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美國海軍打算採購300枚左右,搭配的神盾BMD版本是4.0.1(SM-3 Block 1B能回溯相容於BMD 3.6.3)。

SM-3 Block 1A/B最大射程約500km以上(一說到700km),最大射高16km以上(一說可到500km)(有一說法是SM-3 Block 1B最大攔截距離達1200km,最大攔截高度達600km),終端攔截速率約3km/s(約8~10馬赫),能攔截射程3500km以內的彈道飛彈 ,含短程彈道飛彈(SRBM)與中程彈道飛彈(MRBM),具備一定程度攔截遠程彈道飛彈(IRBM)的能力。

隨後美國海軍繼續委託雷松為SM-3 Block 1B進行名為「威脅升級」(Threat Upgrade,TU)的升級,增強SM-3 Block 1B對抗彈道更複雜的目標, 在2015年進行測試。除了更新軟體之外,SM-3 Block 1B TU另一項重要改進是改善MK-136第三節火箭發動機(TSRM)的可靠度;從2011到2015年,SM-3 Block 1B曾有三次試射失敗,其中兩次都與TSRM失效有關,分別是在2011年9月1日進行的FTM-16 Event 2試射以及2013年9月18日的FTM-22試射(FTM-22發射兩枚SM-3 Block 1B,其中一枚失效,另一枚成功命中目標,所以美國海軍對外宣布演習成功)。為了解決TSRM的不穩定問題,美國飛彈防禦局(MDA)和軌道ATK聯手進行TSRM噴嘴的工程變更提案(Engineering Change Proposal,ECP);改進過的TRSM在軌道ATK公司於馬里蘭州埃爾克頓鎮(Elkton, Maryland)以及美國空軍火箭實驗室(Air Force Rocket Laboratory)在愛德華空軍基地(Edwards Air Force Base)的設施中進行全面運作測試,證實經過ECP改進程序後,TSRM比過去更為穩固可靠。

 在2016年5月25日與26日兩天,美國海軍連續進行了兩次SM-3 Block 1B TU的標準飛彈控制測試飛行載具測試(Standard Missile Control Test Vehicle,CTV),代號分別是CTV-1a及CTV-2,由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哈波號(USS Hopper DDG-70)發射。此飛行測試是驗證經過ECP程序改進的TSRM噴嘴(而非攔截目標)。隨後,飛彈防禦局(MDA)批准SM-3 Block 1B TU進入全速量產,隨後編列購買246枚SM-3 Block IB TU,總價值26億美元,到2021財年交付完畢。

SM-3 Block 2

SM-3 Block 2(RIM-161D)是SM-3 Block 1B的改良版,由美日兩國合作開發 (日方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 ,搭配神盾BMD 5;第一種生產型的SM-3 Block 2A的研發合約在2006年簽署,搭配的神盾反彈道飛彈系統為BMD 5.1版。

SM-3 Block 2仍沿用SM-3 Block 1B的雙波段紅外線尋標器,不過推進系統大幅強化,將飛彈本體與第二級火箭發動機的直徑從原本SM-3 Block 1B的13.5吋(34.3cm)擴大到與最末端MK-72加力器相同的21吋(533mm),整體燃料攜帶量增加了兩倍,因此飛彈加速度、平均速率、動 能擊殺器的終端速率與有效涵蓋範圍都大幅增加 ,此外飛彈鼻錐改為類似蚌殼、向兩側開啟的形式,裡面容納新型動能戰鬥部。SM-3 Block 2A具備新的高速動能戰鬥部(High Velocity Kinetic Warhead)以及先進高分辨尋標器(Advanced Discrimination Seeker)。

根據目前的公開數據,SM-3 Block 2A的最大射程可達1200km以上(一說是達2000~2500km),最大射高500km以上(一說是可達1000~1500km),終端攔截速率高達每秒4.5~6km(相當 於14、15馬赫) ,比原本快了45~60%,能攔截5500km等級以內的彈道飛彈,攔截遠程彈道飛彈(IRBM)的能力比SM-3 Block 1B進一步強化。

由於飛行速度提高,使飛彈飛抵攔截區域的時間縮短,SM-3 Block 2的攔截範圍擴大 ,攔截高度足以對付部分遠程彈道飛彈(IRBM)甚至衛星;2014年美國國防預算報告中表示,SM-3 Block 2具備一定程度攔截洲際飛彈(ICBM)的能力。SM-3 Block 2A在2015年6月6日於加州穆古角(Point Mugu)進行第一次試射並獲得成功,2016年夏季進行第一次全功能攔截測試。在2015年12月9日,雷松獲得美國飛彈防禦局(MDA)的合約,生產 17枚SM-3 Block 2A作為作戰測試與初期部署,合約價值5.43億美元。

 

(上與下二張)SM-3 Block 2A在2015年6月6日於加州穆古角(Point Mugu)進行第一次試射的畫面,

使用一個傾斜的MK-41垂直發射器。

SM-3 Block 2B新世代神盾飛彈(NGAM)(取消)

美國還曾打算進一步SM-3 Block 2,B稱為新世代神盾飛彈(Next Generation Aegis Missile,NGAM),換裝更新型、直徑更大(超過彈體的21吋)的動能擊殺器,不僅可容納更精密、搜索視野更大(因為彈徑增大的關係)、識別能力 更強的新尋標器,此外還會換裝更強而有力的轉向與姿態控制系統, 因此更能應變敵方彈道飛彈可能的反制措施(如機動迴避、釋放誘餌等)。

在2011年4月上旬,美國彈道飛彈防禦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MDA)與波音、洛馬、雷松等三家集團簽署合約,針對SM-3 Block 2B飛彈進行初步定義以及可行性、成本等初步評估,由各集團擬定自身的計畫時程、設計與技術目標以及提交降低技術風險的辦法等, 合約執行期為期32個月;在這項合約中,波音公司獲得價值4110萬美元的合約,洛馬集團的合約價值為4330萬美元,而雷松的合約則有4270萬美元。 到2013年,承辦單位便評估三家廠商在初期開發階段所提出的發展計畫與主要架構,並挑選其中一家廠商作為SM-3 Block 2B的承包商,然後進入工程發展階段。在2010年代,美國又開始發展SM-3的陸基版本,而SM-3 Block 2B便成為SM-3系列中,第一個海基版、陸基版同步開發的型號。

原本美國希望SM-3 Block 2B在2020年進入服役 ,搭配神盾BMD 5.2版;不過可能由於預算等因素,美國在2013年取消SM-3 Block 2B。2013年3月,美國國防部長Chuck Hagel宣布SM-3 Block 2B項目正進行重整。早先美國曾表示,打算在2022年左右在歐洲陸地部署SM-3 Block 2B,但主管國防政策的國防部次卿James N. Miller表示,SM-3 Block 2B不再納入部署在歐洲的反彈道飛彈之中,但美國會持續部署相同數量的攔截器在波蘭,保護歐洲的北約盟國;這意味著會在原本為SM-3 Block 2B規劃的時程內,在波蘭部署24枚SM-3 Block 2A。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尼克森(Daniel Nexon)認為,取消SM-3 Block 2B是歐巴馬政府在2012年總統大選前向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Dmitry Medvedev)的承諾,但五角大廈發言人George E. Little表示取消SM-3 Block 2B與俄羅斯無關。

日本加入SM-3計畫

1990年代末期,日本便積極與美國合作,打算建構反飛彈防禦系統。早在1996年,日本便著手修改全國防空系統,納入前述NTW艦載反彈道飛彈系統。在 2003年12月,日本正式決定引進美製海基與陸基反彈道飛彈系統,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乃從美國引進標準SM-3裝備於現有的四艘金剛級飛彈驅逐艦上 (所以本級艦的神盾系統也會配合升級),未來也將配備於兩艘新一代的14DDG改良金剛型艦上,第二階段則是將日本現有的美製愛國者PAC-2防空飛彈升 級為PAC-3;整個反彈道飛彈系統將於2007年起部署,約在2011至2012年間完成。此外,日本 也早在1999年8月與美國簽約,正式加入前述的標準SM-3 NTW Block 2的進一步研改計畫,日本負責針對SM-3 Block2的多色階紅外線尋標器、LEAP動能擊殺器、輕型戰鬥部錐體(新型複合材料殼體)以及第二級火箭推進段 進行改良(包含提供新的HTPB固態火箭燃料),提高SM-3的推進效率、目標分辨能力以及攻擊轉向能力;而此計畫名義為「聯合共同研究」。日本不僅參與研發,還與美國聯合生產此型飛彈。在 2006年6月,美日兩國正式將原本雙方針對NTW系統的「聯合共同研究」轉變成「SM-3合作發展計畫」。

日本海自神盾艦進行相關反彈道飛彈升級後,各將配備9枚SM-3 Block 1A。在2004年5月5日,日本向美國提出採購率先接受升級的金剛號(DDG-173)所需的裝備,包括9枚SM-3 Block 1A以及將艦上神盾作戰系統升級,相關的配套裝備還包括9個用於運輸的SM-3飛彈儲存箱。金剛號於2007年初升級完畢,其餘三艘的升級也陸續編列預算進行;而在2000年代新造的二艘愛宕級神盾驅逐艦也在2011至2015年度裝備完整的反彈道飛彈系統與SM-3。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日本參與SM-3與愛國者PAC-3的研發,部分關鍵技術由日方負責,但日本「非戰憲法」等特殊法令限制卻對SM-3的運用與部署造成 困擾。例如當敵國發射彈道飛彈時,日本很可能必須發射一枚反彈道飛彈去攔截瞄準美日以外第三國的彈道飛彈,這會違反日本非戰憲法「禁止集體自衛」的條文, 因此這些不合時宜的法令已經被修正。 另外,如果美國要在其他盟國部署包含日本技術的SM-3/愛國者PAC-3,也會違背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則」(詳見「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展歷程」一文);為 此,美國一直希望日本能放寬限制,以避免影響美國部署全球反彈道防禦體系的進度。

SM-3陸基版(岸基神盾)

由於SM-3堪稱美國各反彈道飛彈系統中發展最為順利、最早實用化的一種,而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也讓美國不得不暫停許多所費不貲的反彈道飛彈計畫。因 此,利用標準SM-3衍生出陸基版本,成為陸上的中/低空層反彈道飛彈系統,自然成為其中一個考慮選項,不僅能降低研發成本,還可增加陸基、海基反彈道飛 彈系統的共通性。在2009年9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改變原本小布希時代的反彈道飛彈體系政策,採取分階段研發、部署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在新的規劃 中,美國打算發展可以在威脅來源的鄰近地區機動部署、進行彈道初段攔截的反彈道飛彈系統,而發展中的SM-3 Block 2B就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選項。

雖然以SM-3的射程與射高,難以對付射程長遠的洲際彈道飛彈,不過配備SM-3的神盾艦能前往威脅來源地區的外海,對該國空域實施嚴密監控,一旦偵測到 升空的彈道飛彈就直接發射SM-3予以攔截,將之在上升階段就予以摧毀;而陸基版SM-3就是擷取此一精神,在敵國前緣進行機動部署與初期攔截,如此甚至 能將攔截範圍伸展到神盾艦無法靠近的內陸地區。此外,由於陸基版SM-3著重於機動部署,因此不會有在特定國家內部建立固定 式陣地的政治爭議,能降低先前美國企圖在東歐建立反彈道飛彈系統時引發的美俄摩擦的可能性,讓俄羅斯等國沒有反對的著力點。

依照歐巴馬政府的歐洲反彈道飛彈政策,關於SM-3的部署總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011年開始,由現有的神盾艦艇、海基SM-3飛彈以及美國現有 部署在歐洲的部分反彈道飛彈探測系統構成;在此階段中,美國會在地中海與北海部署至少三艘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的神盾艦,神盾艦艇上部署的是SM-3 Block 1A,地面雷達則可能是原本東歐反彈道飛彈計劃中的前線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FBX)或其改良型。第二階段在2015年完成,美國將首度推出陸、海基共用 的SM-3(為Block 1B版),部署於神盾艦與幾個靠近蘇聯的東歐前華約國家,首先是羅馬尼亞(如捷克與波蘭同意,也會優先部署在這兩個國家;爾後波蘭已經同意)。陸基版SM -3 Block 1B由雷松負責開發新的機動部署陸基發射器(衍生自MK-41)與雷達,耗資5000萬美元進行開發,第一套陸基神盾系統2014年5月20日在夏威夷夏 威夷考艾島成功進行首次發射測試 (使用SM-3 Block 1B飛彈),2015年部署至羅馬尼亞。陸基版SM-3由SM-3飛彈、部署於車上的舉升式垂直發射器以及陸基AN/TPY-2 X波段追蹤雷達構成,射控系統則由神盾系統的BMD相關部分修改而來。第三階段是完成SM-3 Block 2A的陸基化,預定在2018年完成部署。而第四階段則是完成海、陸基版本同步開發的SM-3 Block 2B,預定在2020年服役。

除了歐洲反彈道飛彈防禦體系外,SM-3陸基版也瞄準以色列、日本的本土彈道飛彈防禦需求,而在以色列的市場則需與以色列國產箭-3式反彈道飛彈系統競爭。此外,在前述第四階段計畫中,美國打算在阿拉斯加州與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面中段防御(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 GMD)系統加入陸基版SM-3 Block 2B,用於摧毀正飛過該區上空的彈道飛彈目標,以有效圍護美國全境各地的安全。 

在2020年6月15日,日本防衛相河野太郎宣布,由於成本、技術等問題,日本暫時擱置原訂部署陸上神盾的計畫。日本共同社報導,從2018年8月起,日本防衛省就開始研究陸射標準SM-3的助推火箭拋離後是否有可能落入住民地的問題;與美國方面商討之後,評估結果認為光靠修改飛彈軟體,無法完全避免這種風險。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新聞表示,現階段所有標準SM-3系列的火箭助推器都可能有這種顧慮。隨後,美國飛彈防禦局(MDA)主管約翰.希爾中將(Vice Adm. Jon Hill)表示,他對標準SM-3 Block 2有信心,表示美國跟日本持續緊密合作來解決任何各種問題與顧慮。約翰.希爾中將強調,日本部署陸基神盾只是個別的對外軍售案,不會影響標準SM-3 Block 2A的部署;此時,標準SM-3 Block 2A的開發工作已經完成。即便日本最終決定不部署陸地神盾,約翰.希爾中將認為也有其他替代方案。

SM-3的測試紀錄

在1992至1995年,美國海軍以改裝後的小獵犬和標準SM-2飛彈搭載LEAP動能戰鬥部,進行了四次飛行實驗,其中包括兩次攔截測試,不過這兩次攔截測試都以失敗收場,LEAP都錯過了目標。 在1997年9月26日,美國海軍進行控制測試飛行載具(Control Test Vehicle-1,CTV-1,用來驗證LEAP的飛行技術)的首次飛行 ,由一枚SM-2 Block4防空飛彈搭載,負責發射的艦艇是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羅素號(USS Russell DDG-59);這枚載具升空後不久便偏離航線墜毀 ,事後調查原因是由於搭載CVT-1的SM-2 Block 4飛彈並沒有針對大氣外飛行的特性進行改裝,導致試射失敗。

在1999年9月24日,CTV-1a首次進行完整的1、2級飛行測試(MK-72加力器與飛彈本體)並獲得成功,此次測試由神盾巡洋艦夏洛號(USS Shiloh CG-67)執行。在2000年7月8日,神盾巡洋艦夏洛號(USS Shiloh CG-67)發射一枚SM-3進行飛行測試(FTR-1),但飛彈的第二2、3級 (飛彈本體與搭載LEAP的MK-136發動機段)未能成功分離,試射失敗。

在1999年12月,正式的RIM-161A飛彈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在2001年1月25日,SM-3進行第三次試射 (就是先前FTR-1的延續),由夏威夷群島的考艾島(Kauai)巴金沙灘(Barking Sands)的太平洋飛彈射擊場(Pacific Missile Range Facility,PMRF)發射,此次射擊是演示SM-3在大氣層外的運作(包含分離)以及宙斯盾BMD系統的攔截過程,最後成功地進行 了彈體與LEAP動能戰鬥部的分離控制 ;此時SM-3的固定式轉向和姿態控制系統(Divert and Attitude Control System,DACS,由Raytheon/Aerojet開發)還在研發,所以只要攔截器能持續追蹤目標到最後就算是測試成功。

在2002年1月25日,RIM-161A進行第一次全功能試 射(代號FM-2),由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伊利湖號(USS Lake Erie CG-70)發射,並成功以LEAP戰鬥部撞擊了一枚白羊座(Aries) 整體式短程飛彈靶彈(TTV),這是SM-3系列第一次成功的模擬實戰攔截紀錄 (此次任務原本只是要驗證神盾與BMD系統攔截彈道飛彈的過程,不包含擊落目標) 。在2002年的6月13日,SM-3實施海上試射 (代號FM-3),同樣由伊利湖號發射,並以LEAP戰鬥部擊落靶彈;這一天也是美國撕毀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的同一天,該條約會妨礙反彈道飛彈系統的發展與部署。在2002年11月21日,RIM-161A第一次進行緊急攔截測試課目(代號FM- 4) ,在彈道飛彈上升階段實施攔截(代號FM-4),使用整體式短程飛彈靶彈(TTV),類似的測試總共進行了六回;這是SM-3首次進行「目標轉移」測試, 實驗時增大偏移量。在2003年之後,RIM-161A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測試,測試用的攔截標靶更逼真地模擬實戰狀況。 在2003年6月18日,SM-3進行一次攔截測試(代號FM-5),這是飛彈搭載的獵殺載具的固定式轉向和姿態控制系統(Divert and Attitude Control System,DACS) 首度在模擬實戰環境下進行測試,在SM-3飛行期間變更瞄準點,使用整體式短程飛彈靶彈(TTV);不過在這項測試中,SDACS發生了故障,未能順利點 火,這是SM-3第一次攔截失敗的紀錄;隨後SM-3於同年12月11日進行相同的「FM-6」發射測試 (DACS已經進行了修改),仍由伊利湖號發射,成功攔截了一枚整體式中程飛彈靶彈(TTV),但隨後的延誤導致隨後「FM-7」試射屢次推遲;「FM- 7」(Flight Test Mission-04-1,FTM 04-1)在2005年2月24日實施,使用全功能的RIM-161A完成了試射 ,在沒有目標提示的情況下完成接戰,擊落一枚整體式短程飛彈靶彈(TTV)。

在2005年2月24日,伊利湖號(CG-70)進行了一次反彈道飛彈演示,代號為FTM-04-1恆星之龍(Stellar Dragon),這是BMD系統2004年版的首次測試,期間發射一枚SM-3 Block 1,攔截了一枚短程彈道飛彈靶彈。2005年11月17日,SM-3 Block 1實施「FM-8」(FTM 04-2)試射,帶號恆星女武神(Stellar Valkyrie)的,同樣由伊利湖號射擊,這是SM-3 Block 1首次攔截彈頭分離階段的飛彈靶彈 ,並成功命中從靶彈分離出來的大氣重返載具(Reentry Vehicle,RV)。在2006年6月22日的「FTM-10」攔截測試中,由神盾巡洋艦夏洛號(USS Shiloh CG-67)發射一枚SM-3 Block 1A,成功攔截了一枚從中程飛彈分離出來的大氣重返載具,這也是BMD 3.6與SM-3 Block 1A組合的首度海上測試。

在2006年12月7日,SM-3 Block 1A進行「FTM-11」試射,由伊利湖號擔綱,這是神盾艦首度模擬同時間進行反彈道飛彈以及艦隊防空作戰,也測試了SM-3 Block 1A的LEAP攔截載具的轉向與姿態控制系統(SDACS),但這次試射時伊利湖號的作戰系統因設置錯誤 ,射控系統阻止了兩枚準備用於攔截的SM-3中的第一枚;由於測試課目是針對兩枚靶彈各發射一枚,因此隨後第二枚SM-3也沒有射出,演習取消。在FTM -11演習中,原訂除了發射SM-3攔截一枚整體式短程飛彈靶彈(TTV,使用神盾整備評估載具B構型(ARAV-B)作為靶彈;ARAV詳見神盾系統發 展「反彈道飛彈能力」一文)之外,還包括發射SM-2對付傳統空中目標,兩種靶彈分別從考艾島(Kauai)和夏威夷發射,參演的伊利湖號、柏克級驅逐艦 哈波號(USS Hopper DDG-70)與荷蘭海軍的七省級飛彈巡防艦特龍普號(Tromp F-803)成功地探測、追蹤到這些靶彈。前述失敗的FTM-11類似課目在2007年4月26日重新實施(FTM-11 Event 4) ,包含攔截一個未分離(整體式)的短程飛彈目標(ARAV-A)和一個傳統的空中目標,以驗證神盾系統能在應付彈道飛彈威脅的同時仍能防禦傳統的空中目 標,試驗演示了工程、製造方面的結果,並驗證SM-3 Block 1A的轉向與姿態控制系統(TDACS/SDACS),這也是SM-3 Block IA的首次攔截成功。

在2007年6月22日進行的FTM-12是SM-3第三次攔截分離式飛彈,並且也是第一次由柏克級神盾驅逐艦來發射飛彈攔截目標;此次測試中,裝備 BMD3.6的柏克級飛彈驅逐艦迪卡圖號(USS Decatur DDG-7)發射一枚SM-3 Block IA,成功攔截處於飛行中段的一枚中程飛彈靶彈;在此次演習中,神盾巡洋艦皇家港號(USS Port Royal CG-73)、西班牙F-100神盾巡防艦MeNDEZ NuÑEZ號(F-104)以及屬於 高空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THAAD)的雷達也參加了測試,其中皇家港號使用新的AN/SPY-1B相位陣列雷達信號處理器,能在目標檢測和識別方面收 集更多資訊;而西班牙的MeNDEZ NuÑEZ號則進駐考艾島,使用訓練的方式遠程監視和追蹤美國海軍整個反彈道飛彈接戰過程,為將來西班牙F-100級增添反彈道飛彈能力提供基礎。而 THAAD的雷達在演習中也追蹤了目標,但並未負責接戰的神盾艦提供資訊。2007年8月21日,美國海軍進行FTM-11a反彈道飛彈演習,但過程保 密,只透露最後攔截成功。

在2007年11月6日的「FTM-13」攔截試射是首次進行同時攔截兩個彈道飛彈目標的課目。在測試過程中,兩枚末端不分離的整體式短程飛彈靶(ARAV-A)先後從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射擊場(PMRF)發射 (從夏威夷時間11:12pm起),負責接戰的伊利湖號的BMD系統成功探測並追蹤兩枚靶彈,在靶彈2分鐘後發射了2枚SM-3,經過2分鐘飛行,在距離夏威夷250英里、100英里的高空成功命中了 這兩枚靶彈。而日本海自首艘完成反彈道飛彈升級、裝備BMD 3.6的神盾驅逐艦金剛號(DDG-173)也參與了該次實驗,對整個攔截過程進行遠程監視和追蹤訓練;緊接著在2007年12月17日,金剛號在與美國聯合舉行的反彈道飛彈演習 (代號Japan Flight Test Mission-1,JFTM-1)中成功以SM-3 Block 1A命中目標(使用一枚彈頭可分離的中程飛彈靶彈),這是日本海自艦艇首次成功的反彈道飛彈射擊,也是SM-3海外客戶的首次成功攔截測試紀錄。

在2008年2月20日夜間,美國海軍成功利用一枚修改後的標準SM-3 Block 1A反彈道飛彈(由提康德羅加級的伊利湖號發射),擊毀了一枚早已故障失效、正在下墜的NROL-21間諜衛星(艦下文)。2008年10月,美國海軍作戰測試評估(Operational Testing & Evaluation,OT&E)司令部判定神盾BMD 3.6系統與SM-3 Block 1A系統能有效擔負作戰任務並投入實戰使用。

在2008年11月1日的PACBLITZ 08演習中,美國海軍首度單靠艦隊自身的資源,在沒有 其他單位協助下,自行探測彈道飛彈目標並以SM-3實施攔截,使用短程飛彈靶。這是美國海軍第一次在沒有飛彈防禦局(MDA)的監督下進行反彈道飛彈實彈射擊,兩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 保羅.漢米爾頓號(USS Paul Hamilton DDG-60)與哈波號(USS Hopper DDG-70) 參與了實驗,其中第一艘柏克級發射的SM-3成功命中目標,但第二艘則攔截失敗。

在2008年11月19日,日本第二艘完成BMD升級的金剛級神盾驅逐艦鳥海號(DDG -176)在夏威夷進行JFTM-2反彈道飛彈實彈試射;在夏威夷時間4:21pm,一枚彈頭可分離的中程飛彈靶彈從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射擊場 (PMRF)發射,鳥海號(DDG-176)的神盾BMD系統成功探測並追蹤目標,在4:24pm左右發射一枚SM-3 Block IA,然而這枚SM-3飛行約2分鐘即將攔截目標時卻丟失目標,導致攔截失敗。此次演習花費約5500萬美元。

在2009年3月26日,美國海軍進行Steller Daggers演習,由神盾驅逐艦班福德號(USS Benfold (DDG-65))擔綱,演習中同時進行實彈的反彈道飛彈與艦隊防空作戰 ,成功級落一枚短程彈道飛彈靶彈。在2009年7月30日的試射(代號FTM-17)中,美國海軍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哈波號(USS Hopper DDG-70)成功探測、追蹤並發射一枚SM-3 Block IA ,成功攔截一枚由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PMRF)發射的整體式短程飛彈靶(ARAV-C),命中時高度約160km。在此次演習中,美國海軍伊利湖號(CG-70,此時BMD剛升級到4.0.1版)以及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奧坎號(USS O'Kane DDG-77) 也在旁參與演習,成功對靶彈進行了偵測與追蹤。

在2009年11月5日, 伊利湖號模擬以SM-3 Block 1B攔截一枚可分離的彈道飛彈(未實際進行攔截),此次演習首度使用了神盾整備評估載具(Aegis Readiness Assessment Vehicle,ARAV)的C構型(ARAV-C),這種靶彈能模擬末端分離與進行機動的中/短程彈道飛彈。

在2009年10月27日,日本海自第三艘完成BMD升級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妙高號(DDG-175)在夏威夷進行了SM-3實彈射擊 (JFTM-3),攔截一枚由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PMRF)發射的可分離式中程飛彈靶(夏威夷時間6:00pm發射),妙高號的神盾BMD系統捕捉目標並追蹤,在夏威夷時間6:04pm左右發射一枚SM-3 Block IA,大約飛行3分鐘後成功擊中目標。在2010年10月28日,第四艘完成BMD升級的日本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霧島號(DDG-174)在夏威夷進行了SM-3實彈射擊 (JFTM-4),攔截一枚由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PMRF)發射的ARAV-C可分離式中程飛彈靶(夏威夷時間5:06pm發射),霧島號的神盾BMD系統捕捉目標並追蹤,在夏威夷時間5:10pm左右發射一枚SM-3 Block IA,大約飛行3分鐘後成功擊中目標;至此,日本四艘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都進行過一輪SM-3實彈測試,除了鳥海號之外,其他三次都成功。在前述兩次日本金剛級的實彈測試中,美軍 神盾巡洋艦伊利湖號(CG-70)和神盾驅逐艦保羅.漢米爾頓號(DDG-60)也都一同參與過程,成功探測和追蹤了靶彈,並以模擬方式進行攔截過程。

在2011年4月15日,美國海軍在夏威夷海域成功進行一次標準SM-3結合協同接戰能力(CEC)的試射 (編號FTM-15),這在當時是難度最大的一次反彈道飛彈攔截測試; 在測試中,美軍從馬歇爾群島夸賈琳環礁(距離夏威夷西南部3700公里)的雷根(Reagan)飛彈試射場向東北方發射一枚 射程5500公里級的三叉戟中程彈道飛彈靶彈(LV2),隨後夏威夷群島威克島的AN/TPY-2 X波段雷達(屬於THAAD高空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偵測這枚彈道飛彈;包括威克島雷達以及兩枚在2009年發射的太空追蹤監視衛星 (STSS)的偵測數據都送到指揮控制戰鬥管理通信系統(Command Control, battle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C2BMC),處理後便傳遞到附近海域的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奧坎號(USS O"Kane DDG-77,此時艦上擁有BMD 3.6.1版本反彈道飛彈系統),而奧坎號在本身雷達沒有接觸彈道飛彈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威克島雷達提供的目標軌跡資料來解算射控資料,在彈道飛彈升空後 的第11分鐘發射 了一枚SM-3 Block 1A;而隨著彈道飛彈接近,奧坎號的AN/SPY-1D相位陣列雷達也捕獲這枚彈道飛彈並開始追蹤,將更新數據上鏈到在空中飛行的SM-3 Block 1A,最後SM-3 Block 1A在預定的攔截點放出LEAP攔截器,直接命中並摧毀彈道飛彈 。 在整個演習過程中,陸軍航空和飛彈防禦司令部(第94司令部)透過C2BMC系統,實時將作戰態勢感知數據傳送到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北美防空司令部和美國 戰略司令部 ,而兩枚STSS衛星也全程監控靶彈從發射到被擊落的過程。這是從2002年以來神盾系統配合標準反彈道飛彈的第25次試射,也是第21次攔截成功,並且 是美國第58次彈道飛彈防禦測試以及第45次攔截成功;此外,這也是BMD 3.6.1系統第一次完全依賴其他單位提供追蹤數據進行射控解算並發射SM-3的紀錄。

在2011年9月1日,SM-3 Block 1B首度進行反彈道飛彈攔截測試(代號FTM-16 Event 2) ,由伊利湖號(CG-70,此時配備BMD4.0.1系統)擔任,一枚模擬短程彈道飛彈的ARAV-B靶彈(推進與彈頭會分離)在夏威夷時間3:53pm由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PMRF)發射, 伊利湖號探測與追蹤目標後,在靶彈發射後約90秒發射一枚SM-3 Block 1B,但最後沒有成功撞擊靶彈,攔截失敗。在2012年5月9日,SM-3 Block 1B再次於夏威夷海域進行接戰測試,代號FTM-16 Event 2a(是對失敗的FTM-16 Event 2的補測),仍由伊利湖號擔綱,一枚短程飛彈靶(ARAV-A,彈頭與推進器不會分離)在夏威夷時間8:18pm由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PMRF)發射, 伊利湖號捕捉與追蹤目標之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1B並成功命中標靶,締造BMD 4.0與SM-3 Block 1B第一次成功攔截的紀錄,也是神盾反彈道飛彈計畫開始以來第27次全功能實彈攔截測試以及第22次成功,此外也是2001年以來67次飛行測試中的第53次成功攔截。同年6月26日,伊利湖號又在夏威夷海域進行一次SM-3 Block 1B的實彈攔截(代號FTM-18),該艦的SPY-1相位陣列雷達成功捕捉了由考艾島發射(夏威夷時間11:15pm)、朝西北方向飛行的 可分離式中程飛彈靶,進行射控解算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1B接戰,其LEAP動能戰鬥部成功撞擊摧目標,遙測資料顯示所有系統運作正常;這是SM-3第28次全功能實彈攔截測試以及第23次成功,此外也是2001年 以來美國所有反彈道飛彈系統中68次飛行測試中的第54次成功攔截。

在2012年10日25日,美國飛彈防禦局(MDA)、陸軍航空和 飛彈防禦司令部(94th和32nd)、第613航空和空間操作中心、美國海軍柏克級飛彈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USS Fitzgerald DDG-62)共同 進行了一次複雜的大規模實彈測試(代號FTI-01),共模擬接戰5個目標(包含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目標), 由菲茨傑拉德號以及多個其他單位感測器和飛彈防禦系統組成的整合體系共同執行了攔截。在演習過城中,菲茨傑拉德號成功攔截了低空飛行的巡航飛彈目標,艦上神盾BMD系統成功探測、追蹤了 一枚短程彈道飛彈標靶,隨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IA進行攔截,但沒有成功命中。

2013年2月12日,美國海軍在夏威夷海域進行一次攔截彈道飛彈的模擬測試 (代號FTM-20),夏威夷的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PMRF)在夏威夷時間11:10pm發射一枚MRBM T3c2中程彈道飛彈靶(這是MRBM T3c2首次使用),朝西北方的太平洋而去。太空追蹤監視衛星(STSS)探測與追蹤到目標之後,將數據傳輸到負責攔截的神盾巡洋艦伊利湖號(USS Lake Erie CG-70),該艦在5分鐘之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IA發射並成功命中目標。在2013年5月15日,伊利湖號又在夏威夷參與一次SM-3攔截試射(代號FTM-19),夏威夷的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 (PMRF)在夏威夷時間5:25pm發射一枚可分離的ARAV-C短程飛彈靶,發射後伊利湖號成功探測並追蹤目標,之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IB成功進行攔截;此次試射結合當時最新的神盾BMD 4.0.1系統和SM-3 Block IB飛彈,為攔截更遠和更先進的彈頭可分離式彈道飛彈提供了基礎。

在2013年9月10日,美國海軍在馬歇爾群島夸賈琳環礁(距離夏威夷西南部3700公里)的雷根(Reagan)飛彈試射場周邊的西太平洋地區進行實彈 射擊 (代號FTO-01),測試神盾BMD艦艇與THAAD同時對付兩枚彈道飛彈的情況。在測試中,雷根飛彈試射場發射兩枚中程彈道飛彈,由STSS衛星發現 目標並提出預警,一部屬於THAAD的AN/TPY-2雷達探測並追蹤到目標後,透過C2BMC將數據傳輸到參演的柏克級飛彈驅逐艦迪卡圖號(USS Decatur DDG-73),該艦在接收到數據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IA,成功擊落一個目標;同時,另二部處於終端模式的陸基AN/TPY-2雷達也利用接收到的資訊,發射一枚陸基THAAD飛彈,成功擊落第二個目標(第 二個目標是假定神盾BMD攔截失敗的漏網之魚)。

在2013年9月18日,美國海軍在夏威夷海域的飛彈測試場進行一次攔截彈道飛彈的模擬測試(代號FTM-21),由夏威夷的考艾島(Kauai)的太平 洋飛彈發射場(PMRF)在夏威夷時間2:30pm發射一枚模擬彈頭可分離、可進行機動迴避的ARAV-C飛彈靶,朝西北方的太平洋而去;為了模擬實戰狀 況,事先並未告知飛彈的發射時間與飛行方向。隨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伊利湖號(USS Lake Erie CG-70)成功捕捉這枚彈道飛彈,經射控解算後,連續發射兩枚SM-3 Block 1B反彈道飛彈,並成功攔截目標,這是SM-3首次攔截處於下落階段的彈道飛彈目標(原本應是陸基愛國者PAC-3的任務範疇)。五角大廈表示,分離式短 程彈道飛彈是最難攔截的目標(需要分辨彈頭與被拋棄的推進器),而這次測試也是美國海軍首度在同一次反彈道飛彈試射中同時發射兩枚SM-3飛彈進行攔截。 這次試射成功是2012年5月以來,BMD 4.0連續第四次攔截成功(四次試射分別是2012年5月、6月以及2013年5月、9月,2013年5月的測試是標準SM-3 Block 1B首次成功攔截可分離式的彈道飛彈目標)。這是神盾系統搭配SM-3從2002年以來第33次測試與第27次成功,也是2001年美國開始進行的79次 反彈道飛彈攔截測試的第63次成功;不過實際上,日後公布資料指出,FTM-21發射的兩枚SM-3 Block 1B之中有一枚發生故障,因為另一枚成功擊中目標,所以美國海軍對外發佈演習成功。

 在2013年10月3日,伊利湖號再度於夏威夷海域的一次試射中(代號FTM-22)成功以SM-3攔截目標;此次試射由考艾島(Kauai)的太平洋飛 彈發射場(PMRF)在夏威夷時間7:33pm發射一枚彈頭與推進器可分離的 中程彈道飛彈,伊利湖號探測並追蹤目標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FB並成功擊落靶彈。

在2014年11月6日,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 (USS John Paul Jones DDG-53)在夏威夷海域首次實際測試同時攔截彈道飛彈與傳統巡航飛彈的演習(代號FTM-25);這是約翰.保羅.瓊斯號換裝神盾Baseline 9.C1戰鬥系統以及反彈道飛彈BMD 5.0的第一次測試,神盾Baseline 9/BMD 5.0是第一種能真正同時執行常規艦隊防空與反彈道飛彈任務的版本(BMD在4.1以及更早的版本,只能在反彈道飛彈與艦隊防空任務中擇一切換)。在 FTM-25演習中,位於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發射場(PMRF)在夏威夷時間12:03pm發射一枚分離式的短程彈道飛彈靶彈, 約翰.保羅.瓊斯號探測與追蹤目標後,發射一枚SM-3Block1B成功攔截這枚彈道飛彈靶彈,而在演習中該艦也另外發射2枚SM-2 Block3A成功攔截兩個模擬巡航飛彈的目標。FTM-25是神盾BMD項目從2002年首次試射以來,進行的第35次飛行測試中第29次成功攔截,也 是2001年以來SM-3進行的第82次試射中,第66次成功以碰撞方式擊毀彈道飛彈目標。

2014年11月6日,柏克級約翰.保羅.瓊斯號(USS John Paul Jones DDG-53)在夏威夷海域首次測試同時

攔截彈道飛彈與傳統巡航飛彈的演習(代號FTM-25),畫面中約翰.保羅.瓊斯號正發射一枚SM-2 Block 3。

在2015年6月25日,美國進行一次由陸基神盾BMD攔截彈道飛彈的試射(代號FTO-02 E1),然而由於靶彈(中程彈道飛彈)發生故障,演習取消,並沒有發射SM-3飛彈。
 

在2015年10月31日晚間,美國海軍在威克島海域進行了一 次結合神盾艦和THAAD的反彈道飛彈實彈測試,編號FTO-02 E2A,由約翰.保羅.瓊斯號擔綱,課目混合攔截彈道飛彈與低空飛行的巡航飛彈。此次測試由10月31日晚間11時5分開始,一架C-17運輸機在威克島 西南海域發射一枚模擬短程彈道飛彈的短程空射目標(SRALT)朝向預定海域,隨後由約翰.保羅.瓊斯號發射一枚SM-3進行攔截。這枚SM-3發射升空 後,在飛行初期發生故障,未能進入實施攔截;隨後陸基的THAAD在這枚靶彈彈道末端成功予以攔截。在攔截SRALT靶彈的同時,一架模擬低空飛行的巡航 飛彈的BQM-74E靶機也同時飛入演習空域,約翰.保羅.瓊斯號偵測到之後隨即發射一枚SM-2 Block IIIA防空飛彈並成功將之擊落。美國飛彈防禦局(MDA)負責調查此次試射SM-3失效的原因。

在2015年12月9日,美國海軍在夏威夷太平洋飛彈靶場進行FTO-2E1a實戰飛行測試(Flight Test Operational-2, Event 1a),由位於考艾島的神盾陸基飛彈防禦系統測試設施(Aegis Ashore Missile Defense Test Complex,AAMDTC)發射一枚SM-3 Block 1B TU(升級控制軟體並改善TSRM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可靠性),成功命中了一枚模擬中程彈道飛彈的靶彈;而這也是SM-3 Block 1B TU第一次實際攔截測試成功的紀錄。

在2017年2月3日,約翰.保羅.瓊斯號(DDG-53)飛彈驅逐艦進行標準SM-3 Block 2A的

飛行測試(SFTM-01)時,飛彈從MK-41垂直發射器升空的畫面。這是SM-3 Block 2A首次成功

成功攔截模擬中程彈道飛彈的靶彈。

 

SM-3 Block 2A在2015年6月6日於加州穆古角(Point Mugu)進行第一次飛行測試,並獲得成功。在2015年12月上旬,美國海軍、飛彈防禦局(MDA)與雷松公司成功進行了標準SM-3 Block 2A第二次飛行試驗,此次受控飛行測試過程係由MK-41發射,驗證了SM-3 Block 2A動能攔截器的轉向、姿態控制系統、飛彈整流罩、飛行控制部件、推進器分離、第二與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分離等過程,不過不包括攔截目標。SM-3 Block 2A在2016年夏季進行第一次全功能攔截測試,不過實際上延後到2017年2月。

在2017年2月3日,美國彈道飛彈防禦局(MDA)、日本防衛省( Japan Ministry of Defense)以及美國海軍在夏威夷飛彈試射場進行SM-3 Block 2A合作發展計畫(SM-3 Block IIA Cooperative Development,SCD)的計畫飛行測試(Project Flight Test),編號SFTM-01,由裝備神盾Baseline 9C2/BMD 5.1的約翰.保羅.瓊斯號(DDG-53)進行,並成功攔截模擬中程彈道飛彈的靶彈;這是SM-3 Block 2A的第三次飛行測試 ,以及第一次成功的攔截測試。

在2017年6月21日,美國MDA、日本防衛省以及美國海軍在夏威夷飛彈試射場進行SM-3 Block 2A的攔截測試,編號SFTM-02,在6月21日凌晨1時20分(夏威夷時間)由夏威夷考艾島發射一枚模擬中程彈道飛彈的標靶;負責攔截的約翰.保羅.瓊斯號探測到這枚彈道飛彈靶,並發射一枚SM-3 Block 2A進行攔截,然而這枚SM-3 Block 2A並沒有攔截到標靶,測試宣告失敗;這是2017年內SM-3 Block 2A第四次飛行測試以及第二次攔截測試。依照7月下旬的消息,調查結果顯示這次試射失敗肇因於 約翰.保羅.瓊斯號上人員設定戰鬥系統時的疏失;一名資料鏈操作人員在處理船艦與飛機交換的信息時, 意外將這個彈道飛彈目標設定為友方(friendly),導致SM-3在飛行途中啟動自毀來防止誤擊。 因此,此次試射失敗並非神盾作戰系統或SM-3 Block 2A飛彈的問題。

SM-3 Block 2A發射升空的畫面。

在2018年1月31日,夏威夷考艾島的PMRF彈道飛彈靶場的 神盾陸基飛彈防禦系統測試設施(Aegis Ashore Missile Defense Test Complex,AAMDTC)(此時神盾系統版本為Baseline 9.B2) 試射一枚SM-3 Block 2A但沒有成功。由於朝鮮頻頻試射彈道飛彈挑釁而使周邊局勢持續緊張,尤其是2018年1月13日 夏威夷緊急事務管理局(Hawaii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誤發出彈道飛彈來襲警報造成虛驚 ,美國決定暫時不公布此次試射的細節。 這是七個月內SM-3 Block 2A第二次試射失敗,也使SM-3 Block 2A前三次全功能攔截測試的後兩次都以失敗收場。 這是一次「遠隔接戰」(engage on remote)測試, 由美國陸軍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AAD)的AN/TYP-2雷達 捕獲與追蹤目標,將追蹤資料傳給夏威夷的AAMDTC來發射 SM-3 Block 2A接戰;由於目標資料是由「岸基神盾」以外 的系統提供,造成試射失敗的可能因素變得更複雜。 依照2018年8月上旬飛彈防禦局(MDA)的說法,2018年1月13日的試射,岸基神盾成功且正常地接收到THAAD單位的AN/TPY-1雷達傳來的加密追蹤資料,並據此發射標準SM-3 Block 2A飛彈,因此這部分的測試算是成功完成。

在2018年9月11日晚間,日本海上自衛隊愛宕號(DDG-177)飛彈驅逐艦在位於夏威夷考艾島(Kauai)附近的太平洋飛彈靶場(Pacific Missile Range Facility,PMRF)進行反彈道飛彈實彈測試,代號Japan Flight Test Mission-05(JFTM-05);在晚間10時37分,該艦依靠自身的雷達與作戰系統,成功探測到從考艾島發射、模擬短程彈道飛彈的簡單分離式靶彈,隨即發射一枚SM-3 Block 1B威脅升級(Threat Upgrade,TU)反彈道飛彈,成功將靶彈擊落。這是日本愛宕級在2010年代升級到神盾Baseline 9/BMD 5.0之後第一次成功的反彈道飛彈實彈攔截紀錄,也是SM-3 Block 1B TU第一次成功的攔截紀錄。

在2018年10月26日,美國海軍柏克Flight 2A飛彈驅逐艦約翰.芬恩號(USS John Finn DDG-113)在夏威夷西岸太平洋飛彈試射場(PMRF)水域進行了反彈道飛彈的攔截測試,探測到考艾島發射的彈道飛彈靶彈之後,發射一枚SM-3 Block 2A並成功攔截靶彈。此次試射代號為FTM-45(Flight Test Aegis Weapon System-45),是SM-3 Block 2A第四次攔截測試以及第二次成功攔截。

在2018年12月11日,美國海軍與彈道飛彈防禦局(MDA)在夏威夷太平洋飛彈試射場(PMRF)成功進行了一次SM-3 Block 2A的試射,這是SM-3 Block 2A的第五次攔截測試以及第三次成功攔截,也是繼10月26日的FTM-45試射之後,SM-3 Block 2A頭一次連續成功完成兩次攔截。此次試射中,SM-3 Block 2A是由夏威夷考艾島上的神盾陸基飛彈防禦系統測試設施(Aegis Ashore Missile Defense Test Complex,AAMDTC)發射,擊落的是模擬中程彈道飛彈的靶彈,而這枚靶彈是由美國空軍一架C-17運輸機在距離夏威夷AAMDTC數千英里之外發射。MDA發言人Mark Wright表示,在此次試射中,AAMDTC設施本身的SPY-1D雷達從未接觸目標,完全仰賴遠方一具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THAAD)的TPY-2相位陣列雷達提供資料,以此為指引發射SM-3 Block 2A進行接戰。MDA表示,這種遠隔反彈道飛彈作業是MDA發展的關鍵能力,以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的指揮控制/戰場管理/通信(Command and Control, Battle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s,C2BMC)套件來連結各個陸基、天空、太空中各個感測與指揮平台,共同完成一次彈道飛彈防禦任務。MDA最高主管表示,這項測試驗證了將部署在歐洲與日本的岸基神盾反彈道飛彈系統的關鍵技術。

在2020年11月16日,美國飛彈防禦局(MDA)在美國西岸舉行代號為恆星槍兵(Stellar Lancer)的FTM-44試射,由配備神盾Baseline 9.C2作戰系統、BMD 5.1系統標準的柏克級Flight 2A飛彈驅逐艦約翰.芬恩號(USS John Finn DDG-113)飛彈驅逐艦參演;模擬洲際彈道飛彈的靶彈在凌晨0:50分從中太平洋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的夸賈林環礁(Kwajalein Atoll)發射,位於加州外海穆古角的約翰.芬恩號發射一枚SM-3 Block 2A反彈道飛彈進行攔截,SM-3在發射後的約21分鐘內達到最大射高,成功攔截到靶彈;這是SM-3 Block 2A首次由船艦發射進行攔截彈道飛彈的演習,更是美國軍方第一次從船艦發射來攔截洲際彈道飛彈(ICBM)等級的目標。FTM-44是基於美國國會要求,在2021年之前測試標準SM-3是否能攔截洲際彈道飛彈;此測試原訂在2020年5月舉行,但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延遲到11月中旬才舉行。FTM-44演習使用ICBM Type 2靶彈由諾格創新系統部門(Northrop Grumman Innovation Systems,NGIS,前Orbital ATK)提供,此種靶彈先前用於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的試射,第一級推進器來自於C-4三叉戟潛射洲際彈道的第一級火箭發動機,第二及第三級則是使用飛馬座(Pegasus)火箭的Orion-50發動機。

在2022年11月中旬,日本海上自衛隊兩艘摩耶級神盾驅逐艦在夏威夷的太平洋飛彈試射場進行反彈道飛彈測試,代號為第7次日本飛行測試任務(Japan Flight Test Mission-7,JFTM-7)。首先進行的是兩艦各自進行反飛彈攔截,摩耶號(DDG-179)在11月16日發射一枚SM-3 Block 2A反彈道飛彈,成功攔截一枚由美國飛彈防衛局(MDA)發射、模?中程彈道飛彈(MRBM)的MRBM Type 4E彈道飛彈靶,這是日本海自神盾艦首次試射SM-3 Block 2的紀錄。接著,羽黑號(DDG-180)在11月19日進行了整合防空與反彈道飛彈(IAMD)演習,發射一枚SM-3 Block 1B反彈道飛彈以及一枚SM-2 Block 3A,其中SM-3 Block 1B成功攔截了模擬短程彈道飛彈(SRBM)的靶彈,而SM-2 Block 3A成功攔截模擬次音速巡航飛彈的BQM-177靶機。在11月21日,兩艘摩耶級進行遠隔接戰(Engage-On-Remote)的反彈道飛彈攔截演習,由摩耶號負責搜索並追蹤彈道飛彈靶彈,透過協同接戰能力(CEC)傳送射控等級的資訊給羽黑號,然後羽黑號靠這些資料模擬發射SM-3 Block 2A攔截目標。這系列演習驗證了兩艘摩耶級神盾Baseline J7和BMD 5.1反彈道飛彈能力以及整合防空能力。

 

2008年:擊落失效間諜衛星NROL-21

在2008年2月14日,美國國防部公開宣布,將以海軍艦艇發射標準SM-3的方式,擊落一枚早已失效、正在下墜的間諜衛星──NROL-21/USA-193,該衛星預估在2008年3月6日就會墜入大氣層內。NROL-21/USA-193是一枚屬於美國國家偵察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NRO)的間諜衛星,重2.5噸,搭載高機密的合成孔徑雷達;這枚衛星在2006年的12月14日由當時新成立的民營太空公司-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發射,由一枚三角洲二號發射到距離地表349公里高的低軌道上。NROL-21成功進入軌道,但在一小時內就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完全無法控制。雖然NRO放棄了這枚衛星,但到了兩年後2008年1月,美國政府重新注意這個「太空垃圾」,因為這枚衛星高度正在下降,預計在數月甚至數週後重返地球。雖然這枚衛星在重返大氣階段就會因高熱摩擦而解體,但兩年前NROL-21一進入軌道就失去作用,衛星內調整位置與姿態的燃料完全沒有使用,因此衛星上鈦金屬燃料箱中重達1000磅(453.59kg)的冷凍聯氨(Frozen Hydrazine,N2H4)燃料全部都還在;如果這枚衛星滿載燃料重返大氣層,萬一落入人口密集地區可能造成傷亡(當時官方報告預測衛星可能會在北美地區重返大氣);更有人猜測,衛星內可能裝有有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一個小型核電池),裡面的物質同樣因為衛星升空就失效而沒有消耗。根據當時専家推測,NROL-21的燃料箱很可能會在重返大氣層時,於78公里的高度與衛星殘骸分離。為了確保美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親自下令國防部,摧毁NROL-21衛星。由於NROL-21的燃料箱必須在重返大氣層之前被摧毁,當時唯一符合條件的武器,就是美國海軍SM-3反彈道飛彈。

在當時,伊利湖號因為執行過多次反彈道飛彈試射,人員經驗與系統狀態最適合,被美國海軍選為攔截NROL-21的主攻艦;此外,美國海軍也動用柏克級飛彈驅逐艦迪卡圖號(USS Decatur DDG-73)作為副攻艦與伊利湖號一起行動,而柏克級的羅素號(USS Russell DDG-59)則當作預備隊,在珍珠港內待機。這三艘參與擊落NROL-21衛星的神盾艦都裝備BMD 3.6反彈道飛彈系統,不過為了避免誤擊衛星,神盾BMD系統軟體有特別進行限制,避免AN/SPY-1雷達與SM-3飛彈去搜索與接戰太空中的衛星。為了執行擊毀NROL-21的任務,MDA以及相關廠商團隊特別修改了神盾BMD系統軟體,解除相關的搜索與接戰限制,將神盾系統的潛能完全發揮。8用於這次任務的3枚SM-3 Block IA飛彈(三艘參與艦艇各裝一枚)也修改了軟體,使之能鎖定衛星。

與時間緊迫的反彈道飛彈任務相較,攔截衛星任務事先有充裕的時間來追蹤與估算飛行軌道,並預先算出最佳的攔截位置;不過,彈道飛彈的推進器會產 生大量熱訊號可供LEAP戰鬥部的紅外線尋標器進行鎖定,但衛星則不會提供這種條件。由於預定擊落衛星的高度高於一般SM-3攔截彈道飛彈的高度,此次任務需要將神盾艦AN/SPY-1雷達的探測範圍與SM-3 Block IA飛彈的飛行距離推展到極限;此外,這也是SM-3首度透過其他單位實施中繼導控攔截。MDA依照NROL-21的飛行軌跡設定特定擊殺區域,負責擊殺的神盾艦需要在特定時間、地點等待NROL-21通過,一旦AN/SPY-1雷達發現目標就發射SM-3 Block IA;NROL-21通過擊殺區域時,發射SM-3飛彈的窗口只有10秒鐘,萬一錯過就只能等衛星繞地球一週並再次通過擊殺區域。為了盡可能消除衛星殘餘燃料的風險,SM-3飛彈以NROL-21的燃 料箱為預定的命中點,以確保衛星擊毀後殘餘的聯氨盡快在大氣層消散;然而 該燃料箱長度只有0.9~1.2m,對於LEAP的瞄準精確度構成重大考驗。

為了發揮AN/SPY-1雷達的極限探測範圍,雷達波束必須集中在特定空域;因此,伊利湖號上的雷達系統協調員(Radar System Coordinator)需要利用BMD 3.6的任務計劃系統(Mission Planner)的自動任務規劃功能(Automated Mission Planning Function),設置AN/SPY-1相位陣列雷達的彈道飛彈防禦廣域搜索區域(Volume Search Sector)及搜索教範(Search Doctrine)等參數,準確地將AN/SPY-1相位陣列雷達的波束集中在目標會通過的特定方位(根據衛星通過擊殺區域時,與神盾艦的相對位置得出)。此外,SM-3 Block IA飛彈也需要發揮極限射程,保證擊落速度高達22馬赫的NROL-21,所以第3節火箭發動機(Third Stage Rocket Motor,TSRM)進行「傾斜去拋棄」動作(Pitch-to-Ditch Maneuver)時,使用射高射程最大的燃燒-拋棄-燃燒(Burn-Ditch-Burn)運作模式,而不是燃燒-燃燒-拋棄(Burn-Burn-Ditch)和僅限單次脈衝燃燒(One Pulse Burn Only)。

在2008年2月20日晚間10點26分左右,伊利湖號在太平洋發射一枚 修改後的SM-3 Block IA,在美國東岸時間10:26 p.m、247公里高度順利摧毀NROL-21 。當時NROL-21以相對地面17000英里的時速在外太空低軌道飛行,而且伊利湖號以難度較大的逆地球自轉方向進行鎖定與迎戰,與飛彈的相對時速高 達22783英里 (36667km/hr), 但只發射一枚就命中;而在珍珠港內待命的羅素號也沒有出動。經過探測確認後,美國國防部在2月25日宣布擊殺行動成功。NROL-21的最後一塊碎片在2008年9月28日重返大氣層,所有碎片都沒有對其他太空中的人造物體或地面造成影響。此次擊毀衛星的行動總共花費6000萬美元。這次攔截行動不僅是SM-3又一次重大成功,更意味 著美國現在只要靠一艘軍艦發射的反彈道飛彈,就有能力摧毀任何低軌道衛星。

依照當時美國參謀聯席會議主席James Cartwright上將透露的信息,上述修改與常規的神盾系統和SM-3 Block IA飛彈是構型不能共存。因此任務完成後,3艘神盾艦的BMD系統及沒使用的兩枚SM-3 Block IA稍後就修改回正常構型。

2024年:SM-3首次實戰紀錄

2024年4月1日,以色列空軍發射飛彈炸毀了大馬士革西部費耶茲.曼蘇爾路(Fayez-Mansour-Road)的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館大樓,造成至少13人死亡,包括兩名伊朗革命衛隊(IRGC)聖城旅(Al-Kuds,伊斯蘭語對耶路撒冷的稱呼)高級指揮官扎赫迪(Mohammed-Resa Sahedi)及其副手拉希米(Mohammed Hadi Hadschi Rahimi)。以色列宣稱,被摧毀的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大樓實際上已經是聖城旅協同哈瑪斯和真主黨(Hezbollah)對以色列進行攻擊的總部。 攻擊事件後,伊朗旋即表示將對以色列發動報復性攻擊。在2024年4月13日夜間到14日凌晨,伊朗對以色列境內發射超過300枚各型彈道飛彈、巡航飛彈與無人機,攻擊都市(包括耶路撒冷)以及中南部的Navatim空軍基地(攻擊伊朗大使館的F-35I戰鬥機起飛的基地); 依照以色列軍方公布的信息,伊朗發射超過120枚中程彈道飛彈、超過30枚巡航飛彈、超過170架Shahed無人機,總計伊朗與黎巴嫩境內真主黨朝以色列發射超過350枚各型飛彈、火箭與無人機(總共攜帶60噸以上黃色炸藥)。這些攻擊絕大多數遭到中央戰區美軍以及以色列攔截。

在4月14日,美軍中央司令部(CENTCOM)透露,在4月13日夜間到4月14日凌晨伊朗攻擊期間,中央司令部下轄武力含海軍艾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航母打擊群的F/A-18E/F艦載戰鬥機與美國空軍第494與第335中隊的F-15E戰鬥機,以及美軍歐洲司令部(U.S. European Command)指揮的驅逐艦,合計攔截了超過80架伊朗朝以色列發射的無人機,以及至少六枚從伊朗或葉門境內發射、朝向以色列的彈道飛彈。在2024年4月14日海上-空中-太空展(Sea Air Space, SAS2024)上,美國海軍官員向USNI News透露,在此次交戰中,部署在東地中海的柏克級驅逐艦卡爾尼號(USS Carney DDG-64)與阿利.柏克號(USS Arleigh Burke ,DDG-51)總共擊落4至6枚彈道飛彈;卡爾尼號跟柏克號都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BMD),並裝備SM-3防空飛彈。此時,阿利.柏克號是美軍部署在歐洲區域擔負反彈道飛彈任務的神盾艦,即EPAA(U.S. European Phased Adaptive Approach),這些船艦以西班牙羅塔基地(Rota Naval Station)為據點。由於伊朗用來攻擊以色列的是射程1800英里(約2900km)級的中程彈道飛彈,因此必需使用能在外大氣層攔截的SM-3在中途實施攔截。 在2024年4月15日,兩名美國海軍官員向USNI證實,卡爾尼號跟柏克號在上週末總共發射4至7枚標準SM-3來接戰,這也是SM-3從2004年首次部署以來,第一次在實戰中成功攔截的紀錄。依照福斯新聞(Fox News)記者Jennifer Griffin,美國官員透露,卡爾尼號至少擊落3枚伊朗彈道飛彈,阿利.柏克號擊落至少1枚彈道飛彈。

在2024年5月1日眾議院預算聽證會上,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Carlos Del Toro)證實,在4月14日防衛以色列的作戰中發射了SM-3反彈道飛彈且十分有效,認為美國海軍在未來肯定需要部署更多數量;此時,國防部的飛彈防禦局(Missle Defense Agency,MDA)打算在2024年內結束SM-3 Block IB的生產,並且限制每年只採購12枚SM-3 Block IIA反彈道飛彈直到2029財年。

 

 

註:

Nunn- McCurdy修正法案(Nunn-McCurdy Amendment)是美國參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前主席Sam Nunn(D-Ga)和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前主席兼武裝力量委員會成員Rep. Dave McCurdy(D-Okla.)促成的法案(法案名稱即取自兩人的姓氏),在1982年通過,主要是針對美國國防發展計畫進行強迫性的成本控制。

依照Nunn- McCurdy修正法案按中的選擇採購報告(SAR)規定,任何主要防禦採辦計劃(major 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的單位成本相較於項目採辦基線(Acquisition Program Baseline,APB),如果增幅達到或超過15%,就會構成一次違規;此時,相關的軍種部長就 必須向國會就此項違規對國會進行說明。如果單位成本增幅達 到25%以上,就必須由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出面向國會正式的說明,否則項目就必須取消;如果國防部要繼續進行該項計畫,就必須在向國會通報之後的30天內,提供相關的具體證明文件材料,包 括說明這項計劃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並且必須證明沒有其他能力相當且成本更低廉的替代方案、證明其成本估計的道理與必要性,以及證明此一項目的管理方式 能有效控制成本。

美國海軍區域彈道飛彈防禦(NAD)計畫,是第一個被美國國防部援引Nunn- McCurdy修正法案來取消的計畫。美國國防部表示,NAD被舉報違規時,單位增長成本增長(acquisition unit cost growth)已經超過57%,平均單位採購成本增長(average unit procurement cost growth)已經超過了65%。美國國防部當時表示,由於NAD測試成績不佳,成本嚴重超支,時間也落後,因此根本不可能為此計畫出面向國會說明,而NAD也因此而遭到終止。

(1)  (2)  (3) (4)   (標準飛彈系列規格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