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42飛彈驅逐艦(3) 

Type-42第三批的首艦曼徹斯特號(HMS Manchester D-95)。此為較早期的照片,尚未安裝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正破浪而行的曼徹斯特號。

曼徹斯特號發射海鏢防空飛彈。

另一張曼徹斯特號照片,已經在煙囪兩側加裝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第三批Type-42的艦首明顯加長。

正準備離開僕次茅茲軍港的曼徹斯特號。

四艘Type 42驅逐艦停在樸次茅茲海軍基地的船塢進行維修,由左而右為艾克賽特號(HMS Exeter D89)

、曼徹斯特號(HMS Manchester D95)、諾丁漢號(HMS Nottingham D91)與紐卡素號(HMS Newcastle D87)

曼徹斯特號正伴護伊莉莎白二世號(MV Queen Elizabeth 2)郵輪駛向蘇格蘭格里諾克,攝於2008年10月5日。

這是伊莉沙白二世號的告別航行,隨後在2008年11月27日從冠達(Gunard)郵輪公司除役。

Type-42的諾丁漢號(HMS Nottingham D-91)在在2002年7月7日於澳洲外海發生擱淺意外,艦首嚴重受損。

隨後該艦荷蘭Dockwise航運公司的的天鵝號(MV Swan)半潛舉升船載運回英國整修。

兩艘並排航行的Type-42第三批,分別是格洛斯特號(HMS D-96 Gloucester,前 )與約克號(HMS York D-98)。

與前兩批相較,第三批Type-42加長了艦首來增加海鏢防空飛彈與燃油的攜帶量。

一架大山貓HAS.3正準備降落在Type 42驅逐艦格洛斯特號(HMS Gloucester D96)上。

破浪航行的約克號。

在2011年12月中旬,約克號被派往英格蘭東北部海域監視進入水域的俄羅斯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Admiral Kuznetsov)

航空母艦與其編隊。這支俄羅斯海軍編隊在12月12日就進入英格蘭東北奧克尼斯(Orkneys)附近的海域,然而

皇家海軍卻需要花費超過一天,從南部樸次茅茲出動約克號北上,先前皇家海軍寧錄(Nimrod)反潛機隊被裁撤的

負面影響顯露無遺。

約克號通過被白雪掩蓋的福克蘭群島的畫面。

停放於樸次矛茲軍港的Type-42第三批首艦曼徹斯特號,攝於2011年7月23日。該艦在2011年2月下旬

除役,旁邊是2010年底因為預算刪減而提前除役的皇家方舟號(HMS Royal Ark R-07)航空母艦。

(上與下)Type-42第三批的愛丁堡號(。注意艦首已經換裝匿蹤版MK-8 4.5吋艦砲。

愛丁堡號是Type-42驅逐艦最後一艘從皇家海軍除役的姊妹艦。

愛丁堡號發射海鏢防空飛彈


愛丁堡號通過克萊德河(River Clyde)的造船廠區,此時旁邊停靠著用來接替Type 42的新一代Type 45

飛彈驅逐艦勇敢號(HMS Daring D32)與不屈號(HMS Dauntless D33)。

(上與下二)最後一艘Type-42驅逐艦約克號(HMS York D-98),攝於2012年4月4日樸次茅茲。

(上與下)Type-42驅逐艦約克號(HMS York D-98)上層建築近照,攝於2012年4月4日樸次茅茲。

由後方看Type-42驅逐艦愛丁堡號(HMS Edinburgh D97),攝於2012年4月4日樸次茅茲。

(上與下二張)攝於2012年9月2日伯恩茅茲航空嘉年華(Bournemouth Air Festival 2012)的約克號 ,

該艦隨後在9月27日除役。

約克號的艦橋,注意海鏢飛彈發射器以及艦橋上方的Type 909射控雷達的大型外罩。艦橋兩側各加裝一挺機槍

(艦尾也設有兩挺),以加強水面臨檢與近戰能力。此照片攝於2012年9月2日。

(上與下二張)約克號的艦橋內部,攝於2012年9月2日。

 

約克號的航行控制席,可以看到舵輪與燃氣渦輪節流筏。攝於2012年9月2日。

三艘除役的 Type-42驅逐艦,停放於樸次矛茲,攝於2011年7月23日。

(上與下)最後一艘還在現役的Type-42驅逐艦愛丁堡號(HMS Edinburgh D97)在2013年5月7日從樸次茅茲啟航,展開

環繞英國一週的告別航行;在5月8日,該艦抵達倫敦參與紀念大西洋戰役70週年(Battle of Atlantic 70)的活動。

上圖為愛丁堡號通過倫敦塔橋(Tower Bridge),下圖為愛丁堡號停泊在塔橋附近,傍靠帝國戰爭博物館

的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輕巡洋艦。

在2013年5月30日,愛丁堡號(HMS Edinburgh D97)完成環繞英國的告別航行後,最後一次進入樸次茅茲港,

艦上與岸上鳴放21響禮炮。該艦隨後在6月6日於樸次茅茲舉行除役典禮。

──by captain Picard

 


   (1)   (2)   (3)

 

亡羊補牢:第一/二批Type-42的改良

由於首艘Type 42已經沈沒,本級艦隨後便改以第二艘伯明罕號(HMS Birmingham D-86)作為命名艦,或者乾脆直接稱為Type-42。記取福克蘭戰爭的教訓,Type-42在 福克蘭戰爭結束後,陸續進行多種現代化改良措施,來改善福克蘭戰爭中出現的一些明顯弱點,其中許多項目是比照Type-42第三批。

防空裝備方面,ADAWS-4戰鬥系統升級為ADAWS-7,增加了資料鏈處理器(使對空用Link 4與對艦用Link 11資料鏈具備完整的相容性),此外增設一個艦長顯控台,能為艦長提供綜合戰術態勢情資。令人詬病的海鏢飛彈系統是改良重點,在1983年推出的改良型號為Mod1(見下文),在1986年完成改裝, 重點是提高系統可靠度與尋標器性能,一定程度改善了對付低空掠海目標的能力;另外,艦首檔浪板經過改進,避免海浪過度沖刷海鏢飛彈發射器導致發射器 線路腐蝕或結冰卡住。

防空機砲方面,福克蘭戰爭爆發時,皇家海軍緊急增購GAM-B01 20mm機砲來裝備各式艦艇;在戰爭期間,皇家海軍發現只要利用人力操作的防空機砲射擊阿根廷軍機,就算不能直接擊落,也能大大地干擾其投彈,降低命中率 。因此,Type-42第一/二批在改良時,加裝兩門GCM-AO2雙聯裝30mm防空機砲(日後又改良為GAM-BO3構型),將GAM-BO1 20mm機砲增為四門。GCM-AO2使用Oerlikon KCB 30mm 75倍徑砲身,砲座由BMARC開發(動力式、具有穩定能力),射速650發/分,有效水平射程10km,有效防空射程2.75~3km。在福克蘭戰爭爆發時,由於時間緊迫,英國緊急增購的GAM-B01 20mm機砲只配備簡單的環形瞄準器(ring-and-bead),稍後才追加專業的Watts RC25瞄準器,改善了作戰效能。在1987至1989年,GAM-A02雙聯裝30mm防空機砲又被兩具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取代 。

此外,Type-42第二批也以STWS Mk.3魚雷發射系統取代STWS Mk.2。英國還一度打算在42式驅逐艦上加裝 輕量化的海狼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稱為GWS.26 Mod2,使用Type-911射控雷達,採用四聯裝發射器,安裝在煙囪兩側,不過這個計畫遭到取消。

在2001年,英國皇家海軍曾在Type 42飛彈驅逐艦約克號(HMS York D98)上安裝

美國雷松(Raytheon)的SeaRAM海公羊近程防空系統進行測試評估。

不過皇家海軍最後並未引進RAM飛彈系統。

電子系統方面,Type-42第一批以Type 1022型對空雷達取代原有的956型對空搜索雷達,在1990年代陸續以Plessey 996三維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外銷版型號為AWS-9)取代原有的Type 992Q/R平面搜索雷達;電子戰方面,以新的UAA-2電子支援系統取代會與衛星通訊系統衝突的UAA-1,以Type -675-2型電子反制系統取代原有的Type 670,此外還加裝四具DLF-3六聯裝130mm北約海蚋(NATO Seagnat)誘餌發射器 。Type 675仍使用單波束機械掃描天線,兩個盒狀天線一左一右設置在具有俯仰、迴旋功能的基座上,其中一個是測向天線,另一個是喇叭型干擾波束發射天線,干擾頻 率為8~20GHz,具備聲噪與欺誘干擾模式;而改良後的Type 675-2則在兩個盒狀天線中間再增加一個高增益拋物面干擾發射天線,使有效的區域防衛干擾距離增加到500km,並且增加一個自帶的威脅警告接收機(包 括頻道化測頻接收機以及測向接收機),能獨自測定威脅的方位與種類並決定干擾的模式,而不需要艦上電子截收裝置的協助。此外,第一/二批Type-42在 改裝時換裝新的2050型艦首聲納 。從1998年起,第一/二批Type-42開始加裝Link-16聯合戰術資訊分配系統。損管防火方面,包括改進損管系統,電纜改用不易燃燒且不產生毒 煙的絕緣外皮。

上述改進雖然大幅提升了Type-42的戰力並解決了一些迫切的問題,但是本級艦一些先天的不足仍無法根除。

 

Type-42第三批

由於開工較晚,從曼撤斯特號(HMS Manchester D-95)起的四艘Type-42(被稱為Type-42第三批,有時亦被稱為曼撤斯特級)得以吸收前兩批Type-42級艦的使用經驗,在艦體設計與裝備上有著頗大的變動 。第三批Type-42於1978至1979年訂購,首艦曼撤斯特號在1982年服役;後續三艦在1982至1983年陸續下水,因福克蘭戰爭爆發而推遲了完工時間,根據作戰期間的經驗進行必要改裝,直到1985年才服役。

第三批Type-42與前兩批最大的差異,是在艦首增加一段42英尺(12.8m)長的艦身,以增加艦上乘員的居住空間與燃油儲存量 ,讓一些設備能多增加一套備份,並將海鏢防空飛彈彈艙的容量擴充為40枚,回到與七千噸級Type-82驅逐艦相同的水平;除了加長之外,第三批Type 42的艦體也加寬(60cm)。這種增長艦首的設計與Type 42最原始的設計類似,但是當年由於預算限制而將艦首前部長度刪減47英尺(約14.326m)。由於艦艏增長,海鏢飛彈發射器與MK-8艦砲的距離得以 拉開,免除了以往兩種武器運作時可能互相干擾的問題,而且使海鏢防空飛彈發射器得以更遠離艦首,大幅改善原本易受海浪沖刷而導致故障的情況。配合艦體長度的增加,第三批Type-42的艦體結構也經過強化,兩舷各加裝一道強化梁,舷寬因而增加2英尺(0.61m)。Type 42第三批的水線長434英尺(132.3m),全長463英尺(141.1m),舷寬49英尺(14.9m);而第三批Type 42的吃水深度則沒有顯著變化,自龍骨14英尺(4.2m)、自推進器5.8m(10英尺)。

主機方面,Type-42第三批的巡航用燃氣渦輪主機升級為RM-1C,單機提高為8MW(10680馬力);由於燃油儲存量有所提升,加上艦體更為修長,Type-42第三批最大航速略增為30節,續航力也提高到4500海里。 損管防火方面,Type-42第三批改進了損管系統,並捨棄一切的易燃建材與裝潢,電纜改用不易燃燒且不產生毒煙的絕緣外皮。

 Type 42第三批的(HMS Gloucester D96)側舷,煙囪後方的平台設有三聯裝

STWS Mk.3魚雷發射器,此時尚未安裝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偵測方面,Type-42第三批保留Type 1022型對空搜索雷達,1990年代以後又陸續以Plessey Type-996三維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取代原有的Type 992Q/R雷達,Type 2016艦首聲納也被數位化改良的Type 2050取代。射控方面,第三批Type-42以Type-996型3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作為海鏢防空飛彈的目標搜索雷達,並使用升級後的Type 909 Mod2射控雷達,戰鬥系統也升級為整合程度更高的ADAWS-8(包括與Type 2050數位聲納整合)。這批Type-42配備經過改良後的海鏢防空飛彈系統,與ADAWS-8連結,搜索雷達與射控雷達之間的資料傳輸再也不是落後的 人工輸入,反應時間大幅縮短;此外,對付低空目標的能力也有所改進。所有的Type-42驅逐艦日後都將戰鬥系統統一為ADAWS-8。

Type-42第三批以STWS Mk.3魚雷發射器,取代原有的STWS Mk.2型。除了20mm防空機砲外,第三批Type-42起先也裝備兩門GCM-A02 30mm機砲,不過在1987~1989年被美製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取代。通信方面,Type-42第三批配備改良後的ICS-3整合通信系統;從1996 年起,第三批Type-42開始加裝Link-16聯合戰術資訊分配系統(以往Type-42相容的資料鏈包括Link-4/11/14)。Type- 42第三批的愛丁堡號(HMS Edinburgh D-97)在1990年進行部分改裝,將方陣系統向前移動,在艦首四周安裝了防護擋板,並在原訂安裝海狼防空飛彈的位置安裝一門30mm機炮,不過這門機 砲在1991年又遭到拆除,而原訂加裝海狼防空飛彈的計畫也沒有執行。1990年代後期開始,Type 42開始陸續換裝匿蹤外殼版本的MK-8艦砲。

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的表現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皇家海軍派遣一支海上編隊增援波斯灣,包括Type 42驅逐艦卡爾地夫號(HMS Cardiff D108,該艦同年5月才從波斯灣返航)、格拉斯特號(HMS Gloucester D96)與Type 22巡防艦魯莽號(HMS Brazen F91)、倫敦號(HMS London F95),稱為X光戰鬥群(Group X-Ray);這支編隊接替了當時派遣在波斯灣的皇家海軍阿爾米利亞編隊(Armilla Group),包括Type 42驅逐艦約克號(HMS York D98)、Type22巡防艦戰斧號(HMS Battleaxe F89)與Type12M李安達級巡防艦木星號(HMS Jupiter F60)。抵達波斯灣後,卡爾地夫號與格拉斯特號加入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群中途島號(USS Midway CV-41)、遊騎兵號(USS Ranger CV-61)、狄奧多.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的防空屏衛,和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碉堡山號(USS Bunker Hill CG-52)、普林斯頓號(USS Princeton CG-59)、李海級飛彈巡洋艦沃登號(USS Worden CG-18)等一同工作。此外,卡爾地夫號、格拉斯特號與艦載大山貓直昇機也負責水面巡邏、海上封鎖、檢查航道安全(如水雷)等工作。

1991年2月24日的防空作戰

1991年2月24日夜裡,由美國海軍密蘇里號(USS Missouri BB-63)戰鬥艦、派里級飛彈巡防艦賈倫特號(USS Jarrett FFG-33)、復仇者號(USS Avenger MCM-1)水雷反制艦以及皇家海軍Type 42飛彈驅逐艦格拉斯特號(HMS Gloucester D96)、Type 22巡防艦倫敦號(HMS London F95)與獵級水雷反制艦HMS Cattistock(M31)組成的水面任務群(Surface Action Group,SAG)在科威特北部法拉卡島(Khafji)水域進行佯裝的兩棲作戰攻勢,牽制科威特北部的伊拉克部隊,使其無法調往科威特南部面對聯軍的主要地面攻勢。

在1990年時,美國情報機構估計伊拉克擁有7輛可運作的海鷹發射拖車,10到15個飛彈運載拖車以及50到70枚中國製海鷹二型反艦飛彈;伊朗擁有中國製造的海鷹一/二型反艦飛彈,海鷹一型是前蘇聯SS-N-2冥河(Styx)反艦飛彈的中國版,北約代號CSS-N-2,並稱岸基版為蠶式,Silkworm);海鷹二型為改良型,北約代號為CSSC-3。到了1991年2月20日左右(聯軍發起地面攻勢的四天前),聯軍判斷經過海軍與空軍長時間的火力打擊之後,伊拉克方面已知的岸基反艦飛彈發射車應該都已經被摧毀,因此SAG原本認為自己是在沒有伊軍反艦飛彈威脅的情況下作業。

在1991年2月24日晚間23時,SAG在Al-Shuaiba碼頭區域展開佯攻,午夜過後25日0055時之後開始行動,密蘇里號以16吋主砲射擊內陸目標,並配合直升機和偽裝的無線電訊號活動使這次佯攻更為逼真。為了執行任務,密蘇里號盡可能靠近海岸線,到25日0300時距離海岸線只有11海里,距離已知的最近伊拉克觀測點只有14海里。當時伊軍為了妨礙聯軍空中攻勢,已經點燃大量科威特油井,這導致沿海許多燈光干擾都被遮蔽,進而使密蘇里號16吋艦砲開火時的砲口火光在夜晚極度顯眼,岸上的伊拉克軍不需要雷達精確定位,也可大概判斷密蘇里號的位置。

在2月25日0450時,SAG的Type 42驅逐艦格拉斯特號的電子作戰人員以UAA-2電子支援系統偵測到科威特海岸傳來的信號,判斷是伊拉克的Thomson-CSF TRS3012目標指示雷達信號,隨即標定威脅方向,並向作戰群各艦示警,提醒這個方向可能會有飛彈來襲,而格拉斯特號的海標飛彈系統(Type 909射控雷達與發射器)也朝這個方向備戰。在0452時,Al-Fintas地區的伊軍岸防單位發射了兩枚反艦飛彈,;其中一枚升空後不久自行墜海,但另一枚往密蘇里號的方向飛去。密蘇里號的人員也以目視發現岸邊有東西發射升空的火光,並判斷為反艦飛彈,於是SAG各艦紛紛啟動各種軟/硬殺電子戰措施,例如密蘇里號開啟AN/SLQ-32主動電子戰設備、MK-36 SRBOC發射干擾彈,並啟動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格拉斯特號的Type 992R搜索雷達在距離21海里(約39km)外偵測到來襲的兩個目標(就是先前探測到Thomson-CSF TRS3012目標指示雷達信號的方位),艦長立刻下令艦上兩座Type 909射控雷達分別鎖定這兩個目標;其中一個目標很快墜海,另一個則朝向SAG編隊而來。此時聯軍握有絕對空優,伊拉克的空中活動已經消滅,而且當時聯軍的情報認為伊拉克已知的七輛海鷹系列岸基反艦飛彈發射車都已經被摧毀,且許多海鷹2反艦飛彈已經被用來當作誘餌吸引美軍浪費彈藥,伊拉克反艦飛彈威脅應該不存在;因此,對於這個目標,誤擊友機的顧慮很大(波灣上空有許多作業的盟軍軍機,尤其是蠶式/海鷹二型飛彈的航速以及雷達回跡特徵都跟美國海軍A-6闖入者攻擊機十分類似)。根據格拉斯特號Type 992R雷達判斷目標的軌跡,這枚飛彈的目標航向並未對艦隊中任一船艦構成威脅。不過由於海鷹二型的射程達80公里,不打下來就有可能危害波斯灣海上任何盟軍艦艇。經過長達43秒的分析,格拉斯特號的雷達人員認為這個目標軌跡不像軍機,敵我識別詢答器也沒有回應,判斷是反艦飛彈來襲。這是一個帶有風險判斷,沒有人能保證這個目標不是一架IFF詢答器正好故障的友軍軍機。

在沒有敵我識別詢答信號以及目視確認的情況下,分辨A-6攻擊機與蠶式/海鷹二型飛彈雷達回跡的主要依據是高度(蠶式飛彈的飛行高度約1000英尺,A-6通常是2000~3000英尺)。格拉斯特號的Type 992R跟Type 1022搜索雷達都是二維雷達,不能探測目標高度,需要靠Type 909射控雷達協助;但是啟動Type 909射控雷達需要30秒,而且初始化搜索方位等參數需要人工輸入,過程中格拉斯特號的人員兩次發生錯誤(第一次因為輸入前雷達追蹤編號正好改變,第二次是操作人員在忙亂中發生失誤),重新輸入都造成更多時間浪費。Type 909雷達接觸目標之後,又花了44秒才測出目標飛行高度約為1000英尺,顯然是伊拉克反艦飛彈而不是A-6攻擊機──在此之前格拉斯特號的艦長已經下達決心接戰這個目標。

在雷達發現目標後約43秒鐘,格拉斯特號的艦長經過各種研判後,在Type 909確實獲得目標飛行高度之前,就決定擊落這個目標。此時,這枚海鷹二型飛彈已經飛到了格拉斯特號後方,在前方擔任防空護衛的格拉斯特號以及美軍賈倫特號飛彈巡防艦正好都無法接戰;兩艦都是在艦首裝置防空飛彈發射器,大約能攻擊前方約100度以內的扇區。雖然在運用上,兩艘防空艦艇艦首應分別指向南、北兩端來達成射界互補,但發現飛彈來襲時兩艦都向東轉向迴避(因為作戰群掃雷艦清空的航道不夠寬,使得兩艦只好同時轉向),導致來襲的海鷹二型飛彈進入了兩艦防空飛彈的接戰死角。

在此同時,密蘇里號戰鬥艦已經用目視看到這枚海鷹二型飛彈的推進器火光,該艦立刻啟動AN/SLQ-32電子反制系統,發射SRBOC干擾彈,並且啟動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最後該艦的方陣並未進行接戰)。格拉斯特號驅逐艦艦長決定接戰後,該艦又花了一些時間勉強完成轉向,在發射器朝後方的極限射擊角度上發射2發海標防空飛彈;其中一枚海標飛彈成功命中這枚來襲的反艦飛彈(距離發現目標過了89秒),將它完全炸碎;而第二枚則擊中這枚海鷹二型飛彈的碎片。命中時,距離這枚反艦飛彈發射已經過了89秒,飛彈大約在距離格拉斯特號約2.75至4海里左右被擊落,位於密蘇里號以北4至7海里;這枚飛彈被擊落前已經越過格拉斯哥號,且幾乎飛越了英軍水雷反制艦Cattistock號。

伊拉克這枚海鷹二型發射後似乎從未正常工作,聯軍SAG編隊各艦艇的電子截收系統從沒有截收到飛彈的雷達標器訊號,而這枚飛彈也沒有鎖定任何一艘聯軍水面船艦的跡象。雖然密蘇里號與賈倫特號有目擊者宣稱這枚海鷹二型被擊落前曾一度轉變航向,似乎意味電子干擾發揮作用;但格拉斯特號的Type 992雷達搜索記錄顯示這枚飛彈在被擊落前,航向都沒有顯著變化;因此,若不是這枚海鷹二型的雷達尋標器失效,就是岸基單位發射時就給了錯誤的參數(岸基搜索雷達可能一開始就被干擾),或者這枚海鷹二型是紅外線導引的海鷹二A。

此外,雖然SAG編隊格拉斯特號、賈倫特號以及密蘇里號都各自啟動了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但沒有任何一座進行接戰;其中,格拉斯特號應該沒有進入MK-15的作用距離,賈倫特號確定則確定沒有;密蘇里號的MK-15可能在飛彈被擊落時還沒完成熱機備便,或者是MK-15的射控電腦判定飛彈的航向不構成威脅,或者方陣的搜索雷達被密蘇里號自己發射的干擾絲干擾,無法正常辨識目標。

此外,當伊拉克地面單位發射這兩枚海鷹二型反艦飛彈時,就被一架在附近作業的美軍A-6闖入者攻擊機飛行員目視發現。由於這架A-6的通訊網路設置和這支SAG沒有直接連結,飛行員只能立刻通知附近作業的美軍鍛谷號(USS Valley Forge CG-50)飛彈巡洋艦和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NAVCENT),但這兩者也未直接納入SAG的資訊鏈系統而無法立刻轉達警報,也因此直到這枚海鷹二型飛彈被擊落,這架A-6的警報都還沒傳達到SAG這邊。不過這架A-6的飛行員還是盡了最後的努力,用機上攜帶的MK-20石眼炸彈炸射了飛彈升空的區域。此外,SAG也以無線電通報盟軍,並指揮一個皇家空軍美洲豹攻擊機中隊前來炸射伊拉克反艦飛彈發射器陣地。

依照日後對格拉斯特號艦長的訪問記錄,他回憶發現目標的最初5秒後,根據雷達第二次接觸的資料判斷這個目標在加速(992R雷達轉依圈的時間約4秒),不符合軍機在安全區返航時的慣例,所以懷疑這是一枚來襲飛彈。然而,根據事後分析雷達系統的紀錄磁帶,雷達幾次接觸發現這枚飛彈沒有加速跡象;而且要判斷目標有無加速,至少要掃描三次,靠著比較第二與第三次接觸的間隔與第一、第二次之間的間隔來判斷目標是否加速。因此,這有可能是格拉斯特號在高度精神壓力以及長時間值班疲憊之下(當時格拉斯特號在六小時防空值班的第五小時),基於主觀期待(艦長預期聯軍佯攻行動結束時,伊朗可能會發動攻擊)而產生的印象。另外,也不排除雷達第一次接觸反艦飛彈之後,因為地形雜波干擾等因素而失去接觸,而雷達第二次接觸到的是實際上是發現飛彈的美軍A-6攻擊機(該機飛行高度較高,雷達回波清楚),艦上人員發現一開始雷達接觸是在岸邊,第二次接觸卻在距離很遠的海面上空,因而產生目標正在加速的認知(實際上兩次接觸可能不是同一目標);直到雷達第三次掃描,才再次捕捉這枚海鷹二型飛彈。

在2月25日日出之後,密蘇里號派出的一架RQ-2A先鋒無人偵查機找到了一輛伊拉克岸基反艦飛彈發射車,而賈倫特號上正好暫時進駐一架美國陸軍的OH-58D 武裝直升機,就立刻派出這架直升機,以機上攜帶的AGM-114地獄火飛彈摧毀了這輛發射車。當日晚些時候附近海域的美軍沖繩號(USS Okinawa LPH-3)直昇機突擊出動了直升機繼續搜索伊拉克的岸基飛彈發射車,但只發現了誘餌,沒有找到其他發射器。

這次飛彈襲擊沒有造成任何傷亡與損害,但顯示先前對聯軍空襲的成效的評估太過樂觀,伊軍仍有反艦飛彈發射車殘存;這也給多國聯軍海軍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2月25日這支SAG編隊發生了一些誤擊事件。在2月25日下午後,密蘇里號返回原本作業區域(大約就是格拉斯特號前夜裡的陣位);當時格拉斯特號離開編隊,由英軍另一艘Type 42驅逐艦埃克賽特號(HMS Exeter D89)接替,新加入編隊的還有皇家海軍另一艘獵級水雷反制艦亞瑟斯通號(HMS Atherstone M38)。當密蘇里號繼續執行岸轟任務時,埃克賽特號收到亞瑟斯通號水雷反制艦的反艦飛彈目視警報;埃克賽特號迅速警告SAG的所有船艦,各艦趕緊啟動MK-15近迫武器系統並解除保險自動接戰,密蘇里號也發射了SRBOC干擾彈;然而這些干擾彈落在密蘇里號與賈倫特號之間,且過度靠近賈倫特號,結果賈倫特號的MK-15(處於自動接戰模式)將干擾彈的雜波當成目標,朝密蘇里號的方向進行第一輪射擊(發射220發20mm砲彈);而密蘇里號自己的SRBOC被賈倫特號的MK-15當成目標射擊時已經發射了第二枚SRBOC干擾彈,且落點更靠近賈倫特號,賈倫特號的MK-15又進行第二輪射擊(約100發),之後賈倫特號關閉了MK-15。賈倫特號的MK-15兩波誤射之中,有幾發20mm砲彈擊中密蘇里號,由於該艦裝甲雄厚而沒有造成損害與傷亡。後來證實亞瑟斯通號回傳的是誤報,當時沒有任何飛彈升空,亞瑟斯通號的人員把岸上伊拉克軍隊摧毀科威特油井的劇烈火光誤認為飛彈發射。

在2月24日的交戰中,聯軍水面艦艇大量使用干擾絲來自衛;但依照先前1982年福克蘭戰爭的經驗,皇家海軍認為誘餌只能讓飛彈無法鎖定主要目標;然而若要鎖定與擊落目標,發射出去的誘餌反而妨礙了本身後續的防空作戰。例如大西洋運送者號(Atlantic Conveyor)被擊沈的戰役中,阿根廷軍機發射飛魚飛彈因為英國特遣編隊發射的干擾彈偏離主要目標(航空母艦),但隨後卻鎖定了大西洋運送者號,而滿天誘餌就會妨礙防空作戰艦艇繼續擊落飛彈(在大西洋運送者號被擊沈的交戰中,格拉斯特號就選擇不使用誘餌)。以波灣戰爭時伊拉克的蠶式飛彈為例,其射程高達500km,就算海上編隊以電子戰措施讓蠶式無法鎖定,但飛彈仍可能飛行一段很長的距離並鎖定其他的友軍或民間船隻;因此英軍認為相較於干擾,對蠶式飛彈這種目標更應該打下來。

這次接戰也暴露Type 42驅逐艦戰鬥系統設計老舊,反應速率慢且自動化程度低等老問題───雖然格拉斯特號是比較新的Type 42第三批次。艦上的Type 992R型平面搜索雷達是Type 42服役之初就使用的較舊型裝備(當時還沒換裝996型三維雷達),即便是面對目標相對龐大、飛行高度不低的蠶式/海鷹二型反艦飛彈(屬於老舊的第一代反艦飛彈),很可能還是因為陸地背景雜訊干擾,導致探測期間可能發生了目標丟失;此外,把雷達追蹤的目標數據轉移給909式射控雷達的交班依靠人力設定,不僅減低速率,更容易發生錯誤而殆誤戰機(例如格拉斯特號此次接戰初始化909射控雷達時,就發生兩次人為失誤)。

其他

在波斯灣戰爭期間,卡爾地夫上的大山貓直昇機擊沈、擊傷多艘伊拉克巡邏艦艇。在1991年前四周,卡爾地夫號上機號no.335的大山貓直昇機(屬於815 NAS)參與了多次海上戰鬥;在1991年1月24日,no.335機在科威特近海發現伊拉克的掃雷艦與登陸艇,並以海賊鷗飛彈擊沈其中一艘,這是皇家海軍在波灣戰爭中第一個成功的海上交戰記錄;當天稍晚,多國聯軍就收復了科威特外海的Qaruh島,成為科威特地一個光復的領土。在1991年1月30至31日夜間,這架no.335大山貓直昇機在阿拉伯河(Shatt Al Arab)出海口附近攻擊了至少兩艘伊拉克快速巡邏艇。在1991年2月間,卡爾地夫號與no.335直昇機又擊沈兩艘伊拉克船隻。在波灣戰爭期間,參戰的皇家海軍大山貓反潛直昇機總共飛行了600多個架次。

而格拉斯特號在波灣戰爭期間則歷經兩次水雷攻擊但全身而退,並執行了多次登船攔檢工作(由艦上搭載的皇家海軍與皇家陸戰隊人員負責)。艦上的大山貓直昇機也攻擊了數艘伊拉克海軍船艦。格拉斯特號是波灣戰爭期間,在戰區與盟軍一同值勤最久的皇家海軍軍艦;因此,格拉斯特號艦長Philip Wilcocks中校以及飛行指揮官David Livingstone少校獲得傑出服役表現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艦上作戰官(operations officer)與航空觀察人員(flight observer)也獲得表揚;格拉斯特號本身也獲得「The Fighting G」的綽號,與上一代命名為格拉斯特號的頓級(Ton class)輕巡洋艦(在1941年5月被納粹德國空軍擊沉)相同。

波灣戰爭結束後,卡爾地夫號在1991年2月中旬被皇家海軍派遣的洋基編隊(Group Yankee)替換,包括Type 42驅逐艦艾克賽特號(HMS Exeter D89)與曼徹斯特號(HMS Manchester D95)、Type22巡防艦勇敢號(HMS Brave F94)與燦爛號(HMS Brilliant F90)。

省油尾板

以往皇家海軍曾經在Type 21亞馬遜級(Amazon class)巡防艦上嘗試在艦尾加裝擾流板結構來減低船尾低壓區造成的拖曳阻力效應(如stern plumes),希望提高航速;到了2000年代由於油價高漲,皇家海軍也開始在艦尾加裝擾流板(美國海軍也有類似措施),希望降低船艦航行油耗。

第一艘安裝省油尾板(fuel saving transom flap)的是Type 23巡防艦阿爾蓋號(HMS Argyll F231),在2004年加裝,實際測試結果顯示能增加13%燃油使用效率。隨後,Type 42驅逐艦第三批也應用類似的技術,第一艘用來測試的是Type 42第三批首艦曼徹斯特號(HMS Manchester D95),測試顯示燃油使用效率增加10%。依照計算,加裝尾板的Type 42第三批在12個月的部署中,在10至16節航速區間節省了2.5%燃料,16至20節航速區間節省6%燃料,航速20至28節區間節省8%燃料。

 

阿根廷的Type-42

 

阿根廷海軍向英國訂購的兩艘Type 42飛彈驅逐艦首艦海克利斯號(ARA Hercules D-1)的早期照片,

該艦正從英國樸次茅茲出發。注意此時前後兩個Type 909射控雷達都沒有外罩。

海克利斯號照片。阿根廷兩艘Type 42採用與雪菲爾號(HMS Sheffield D80)相同的「Loxton Bends」排煙道設計。

俯瞰海克利斯號,此時兩部Type 909射控雷達都裝上外罩

阿根廷海軍向英國訂購的兩艘Type 42飛彈驅逐艦的二號艦聖特里尼達號(Santísima Trinidad D-2)。

在1981年9月11日,剛完工交付不久的聖特里尼達號(左)與皇家海軍即將服役的同型艦艇

紐卡素號(HMS Newcastle D87,右)停泊在樸次茅茲海軍基地。半年後福克蘭戰爭爆發,

這兩艘Type 42驅逐艦成為交戰的雙方。

另一張聖特里尼達號的照片。

1990年代後期改裝為快速運輸/指揮艦的海克利斯號,艦尾機庫經過擴大,以操作美製海王直昇機。

 

 

諷刺的是,阿根廷海軍也有兩艘購自英國的Type-42飛彈驅逐艦,並且也在 福克蘭戰爭中亮了相。早在1970年Type-42首艦雪菲爾號才剛剛安放龍骨時,阿根廷便向英國下單採購兩艘Type-42,首艘海克利斯號(Hercules D-1)與雪菲爾號一樣由維克斯(Vickers)廠承造承,在1971年安放龍骨,1972年10月24日下水,1976年7月12日服役;第二艘聖特里尼達號(Santísima Trinidad D-2)則授權阿根廷Astilleros Navales, Río Santiago廠建造。聖特里尼達號於1971年10月11日安放龍骨,1974年11月9日下水,1975年8月22日遭到 阿根廷恐怖組織Montoneros以170kg炸彈攻擊而受重創,導致完工時程延後,到1981年7月1日才交付。阿根廷這兩艘Type 42都採用與雪菲爾號相同的「Loxton Bends」排煙道設計,兩個排煙口傾向外側。

阿根廷的Type-42在裝備與構型上大致與 皇家海軍的Type-42相同,不過為了健全反水面能力,又另外加裝法製飛魚反艦飛彈。阿根廷其實跟英國擁有密切的軍事交流,阿根廷也購買不少英國武器如吹管肩射防空飛彈、海貓艦對空防空飛彈等,甚至阿根廷海軍的「鎮山之寶」──五月二十五日號(25 De Mayo)航空母艦也是二手的英製巨人級航艦。在準備進攻福克蘭之際,阿根廷已經仔細研究兩艘購自英國的Type-42驅逐艦以及艦上的 海鏢防空飛彈,將該艦防空雷達、電戰系統與海鏢飛彈的特性、弱點摸得一清二楚;而在戰爭爆發前夕,阿根廷空軍的超級軍旗機便多次模擬以飛魚飛彈攻擊自家海軍的Type-42。在模擬過程中,阿根廷飛行員發現海鏢對抗中高空目標的性能極佳 ,但是艦上的Type 965對空搜索雷達無法有效應付海面或沿岸地形的雜波,難以追蹤快速超低空飛行、隱藏在背景雜波中的目標。因此,戰爭期間阿根廷空軍遂多半採用超低空 飛行,利用福克蘭島以及海面的雜波掩護逼近英國艦隊,避開海鏢防空飛彈系統擅長的空域而針對其短處。正因為這個緣故,阿根廷空軍在戰爭期間才能屢屢「修理」英國引以為傲的Type 42。 與自家Type 42模擬交戰的結果顯示,阿根廷空軍機隊與擁有現代化防空能力(含雷達導引防空飛彈)的水面艦隊作戰時,大概會蒙受50%的戰損率,這與後來福克蘭戰爭中阿根廷海、空軍航空兵力的實際戰損率相近。

1982年福克蘭戰爭爆發,從同一個造船廠拉出來的Type 42飛彈驅逐艦終於 在戰場上成為對手。該年4月1日,一支阿根廷艦隊悄悄接近幅克蘭群島,兩艘海克利斯級也在陣中。這支阿根廷艦隊在4月1日夜裡派出直昇機,載運著150名特種部隊登陸並佔領 福克蘭。從4月底到5月,這兩艘海克利斯級隨著阿根廷艦隊出海,準備迎戰遠道而來的英國特遣艦隊;其中, 聖特里尼達號隸屬於五月二十五日號航艦的TG 79.1特遣群中,而海克利斯號則編入TG79.2。4月26日,阿根廷調整海軍編組,將克利斯號也編入五月二十五日號的TG79.1。

5月1日晚上,五月二十五日號的S-2E巡邏機發現了英國特遣艦隊,阿根廷海空軍司令遂在晚間7時下令TG 79.1利用暗夜高速接近英國艦隊,在第二天發起攻擊;但這份電文遭到英軍截獲並譯破,使英軍得知了阿軍的企圖,英國艦隊遂掉頭拉開距離。在午夜左右,英軍科芬特里號(HMS Coventry D-118 )飛彈驅逐艦與無敵號(HMS Invincible R-05)航空母艦的電子截收系統偵測到五月二十五日號起飛的S-2E的搜索雷達信號,英國航空母艦起飛的海獵鷹戰機也發現了保護五月二十五日號的。5月2日 破曉,五月二十五日號的特遣群駛入無風帶,即使以最高航速航行,還是無法在甲板上製造足夠的風力,供滿載油料彈藥的A-4起飛;此外,偵察結果顯示雙方艦隊距離正在拉大,縱使抽出A-4的部分油料,也飛不到英國艦隊上空 ;加上阿根廷也已經得知TG 79.1已經暴露位置,因此阿根廷司令便下令TG 79.1撤退。

在5月2日下午, 阿根廷TG 79.3編隊的貝爾格拉諾上將號巡洋艦在折返途中,被英國核能攻擊潛艦征服者號(HMS Conqueror S-48)以魚雷擊沈。貝爾格拉諾上將號的沈沒瞬即震撼了阿根廷海軍,立刻退回本土近海的淺水地區、以躲避英國核能潛艦追擊(阿根廷海軍沒有現代化反潛作戰能力,皇家海軍的核子潛艦對於阿根廷海軍而言,既跑不過、探測不到又打不到,完全無力招架)。至此直到戰爭結束,阿根廷艦隊再也沒有直接參與福克蘭戰事,任憑英國 特遣艦隊在 福克蘭周邊海域作戰。

在5月4日,聖特里尼達號的大山貓反潛直昇機在操作過程中發生意外,在飛行甲板上失事而折損。在5月1日編入TG79.1特遣群任務期間,聖特里尼達號發生機械故障,航速降低,隨後該艦就進塢整修。在6月9日阿根廷空軍空襲英國位於布拉夫灣(Bluff Cove)的登陸艦隊時,聖特里尼達號負責干擾皇家海軍海獵鷹戰鬥機的航空管制信號。福克蘭戰爭結束後,聖特里尼達號負責護送英軍運輸船坎陪拉號(Canberra,負責載運3000名向英軍投降、從福克蘭遣返的阿根廷士兵)回到阿根廷馬德林港(Puerto Madryn)。

並排停泊的兩艘海克利斯級。

阿根廷海軍的第二艘Type-42驅逐艦聖特里尼達號在1989年以後便

長期停放於貝爾格蘭諾軍港,呈半廢棄狀態。 該艦在2013年1月下旬於港內翻沈。

(上與下二張)1990年代後期改裝為快速運輸/指揮艦的海克利斯號。

舷號改為52。注意艦尾機庫經過擴大,以操作海王直昇機。

當然,從福克蘭戰爭後英阿交惡,海克利斯級上的裝備、零件來源中斷,後勤維修難以為繼,因此兩艦從1983年起遭到封存,直到1987年才重新復役,但是艦上的海鏢防空飛彈與射控雷達系統早已不堪使用。 聖特里尼達號在1987年最後一次發射海鏢防空飛彈,在1989年完成最後一次航行後便停泊於貝爾格拉諾軍港,降為備役艦,再也不曾出海, 專門作為另一艘姊妹艦聖特里尼達號的備料來源。之後,聖特里尼達號便一直呈半廢棄狀態,而海克利斯號也並不活躍,也曾出現停泊改內無法航行的狀況。阿根廷也曾試圖兜售這兩艘英製戰艦,但最後並未找到買主;在1989年,阿根廷透過軍火掮客等管道向 台灣推銷軍火,項目包括德國授權阿根廷生產的TR-1700潛艦、MEKO 140/ 360巡防艦、TAM輕型戰車,以及兩艘已經被切斷英國零件來源的海克利斯級飛彈驅逐艦;不過當時台方人員得知阿根廷海軍手頭上總共只有40枚海鏢飛彈後,連回報國內的動作都省了。在1990年代後期,阿根廷委由智利進行海克利斯號的整修改裝工程, 改良 其電子系統,並加裝能支援兩棲作戰的指管通情系統,將其機庫與直昇機甲板加大(可承載海王式直昇機),舷號改成B-52,作為兩棲作戰的快速指揮/運輸艦,並可用來搭載海軍陸戰隊 。據說阿根廷國會有意將聖特里尼達號艦轉為一艘紀念艦。在2013年1月19日左右,閒置在貝爾格拉諾軍港多年的聖特里尼達號由於年久失修,艦體終於破裂並開始傾斜,隨後於港內翻覆。 在2015年12月,聖特里尼達號完成浮揚作業,在乾塢中進行整修;當時阿根廷打算將聖特里尼達號作為紀念艦保存,紀念1982年福克蘭戰爭,然而這個計畫到2018年左右就被放棄了。

聖特里尼達號 在2013年1月19日左右開始進水傾斜,隨後完全翻覆,翻覆時還波及停靠在一旁的船隻。

(上與下)完全翻覆的聖特里尼達號。該艦直到2015年12月才被浮揚。

 

(上與下二張)聖特里尼達號在2015年12月被浮揚。原本阿根廷打算將之修復

作為福克蘭戰爭紀念艦保存,但這個計畫在2018年遭到放棄。

 

服役後期

雖然Type-42在1980年代經過改良後性能大幅精進,但仍難擺脫許多先天上的弱點:艦體太小,導致續航力、武器籌載量、持續戰力都不太夠; 改良後的海鏢Mod 2/3防空飛彈系統雖然無論在射程、對付低空目標能力與多目標接戰已經今非昔比,但皇家海軍並未持續發展這個系統架構,其雙臂發射系統的最大發射速率僅 40秒內兩枚飛彈,在面對反艦飛彈飽和攻擊時難以生存 ;此外,相較於美國標準SM-2飛彈改用垂直發射器,可藉由更換更大型推進器獲取更長射程,而海鏢飛彈受限於飛彈推進系統與旋轉發射器的結構,就沒有這等 後續發展性。

隨著時間的推進,70年代服役的Type-42逐漸老化,因此英國早就展開了後續艦的研發 ,但是中間過程並不順遂。經過無數波折後(Type-42的後續艦方案,詳見Type-45勇敢級飛彈驅逐艦一文),Type-42的後繼者──Type -45勇敢級(Daring class)飛彈驅逐艦計畫終於在2000年塵埃落定,預計建造12艘(爾後減至6艘),將從2010年左右開始服役,取代Type-42成為皇家海軍新 一代的海上防空主力 ;不過早在第一艘Type-45服役之前,Type-42就會因為皇家海軍裁減規模而開始除役。在1997年,英國四海軍曾計畫引進四艘美國除役的二手派 里級飛彈巡防艦以及配套的標準SM-2防空飛彈,填補幾艘最早除役的Type-42所遺留下來戰力空隙,但此計畫隨後被束之高閣。在服役後期,Type 42將艦上的魚雷發射器拆除。

在2002年7月於澳洲外海擱淺的Type-42驅逐艦諾丁漢號,由荷蘭船公司的天鵝號(MV Swan)

半潛舉升船載運回英國整修。

諾丁漢號的艦首在擱淺時撞擊島礁,受損嚴重。

在2002年7月7日,第 二批Type-42的諾丁漢號(HMS Nottingham D-91)在澳洲海岸200海里以外、羅德豪瓦島(Lord Howe Island)附近發生擱淺事故,艦首重重地撞上一個半潛在水中的島礁,在艦體前段(約從艦首到艦橋)部位撕開一個長50公尺的大洞,五個艙室進水,使得 該艦險些沈沒。事發當時,諾丁漢號正朝羅德豪瓦島,以便將艦上一位需要接受緊急醫療救助的人員送上該島急救。當時諾丁漢號的艦長並不在艦上,而是在島上與 當地的官員共進晚餐,感謝該島對艦上人員的醫療協助;雖然當時天候不佳,然而這個島礁有被清楚標示在海圖上,而艦上人員則因為航行作業的疏失才讓諾丁漢號 擱淺。在8月6日,經過若干緊急整修堵漏之後,諾丁漢號被倒著拖往雪梨北部的紐卡斯特港(因為艦首受損);在紐卡斯特港裡,諾丁漢號進行進一步維修,艦上 的海鏢防空飛彈也暫時拆除,以便進行遠洋運輸作業。在10月15日,諾丁漢號被裝載於荷蘭Dockwise航運公司的的天鵝號(MV Swan)半潛舉升船上,並在10月28日踏上返國旅程,在12月9日返回英國樸次茅茲港。雖然諾丁漢號受損嚴重,但該艦在2000年11月剛完成一次主 要翻修與升級,艦上許多電子裝備都得到更新,預計服役到2012年左右;評估結果顯示與其另外找一艘同型艦進行相同改裝,直接將諾丁漢號修復比較划算。隨 後諾丁漢號展開整修,並在2003年7月7日重新下水(距離擱淺正好一年),2004年4月展開海試,並於2004年4月重回現役,整個維修作業共耗資 3900萬英鎊。

在2004年1月,由於經費不足,一度有消息指出皇家海軍打算在數個月內至少讓4艘Type-42提前除役封存,鎖定的四艘分別是紐卡斯托號(HMS Newcastle D-87,最初預定於2007年除役)、卡爾地夫號(HMS Cardiff D-108,最初預定於2008年除役)、格拉斯哥號以及利物普號(Liverpool D-92)(兩艦原先至少在2010年之前不會除役)。雖然當時英國國防部隨後便否認了這項消息,不過由於皇家海軍經費緊縮,加上建造兩艘新型CVF航艦 所費不貲,所以格拉斯哥號、卡爾地夫號、紐卡斯特號這三艘最後存留的第一批Type-42還是在2005年內紛紛除役,其中格拉斯哥號、紐卡斯特號於該年 2月1日除役,卡爾地夫號則在7月14日除役。根據英國國防部於2004年中的軍備整編計畫, 皇家海軍的驅逐艦/巡防艦隊規模將由原先32艘縮減至25艘,因此又準備繼續裁減三艘Type-42驅逐艦 ;此等規模的水面艦隊還比不上法國的32艘驅逐艦/巡防艦,這是皇家海軍從17世紀以來頭一次面臨作戰艦艇數量低於法國的情況。

在2008年4月,曾在2002年發生嚴重擱淺事故的諾丁漢號(HMS Nottingham D-91)退出第一線,降編入朴次茅茲軍港的預備艦隊,而同屬Type-42第二批的埃克賽特(HMS Exeter D-89)與南漢普頓號(HMS Southampton D-90)也於同年7月30日與31日編入朴次茅茲的預備艦隊,這三艘Type-42第二批於2009至2010年內陸續自皇家海軍除役 。在2011年2月4日,Type-42第三批首艦曼徹斯特號除役,這也是第一艘除役的Type-42第三批。雖然人老珠黃,不過進入2000年代後,Type-42飛彈驅逐艦還是有少量的升級改裝,例如為MK-8艦砲換裝新版的匿蹤砲塔殼。

在2009年5月底,Janes防務週刊報導巴基斯坦考慮向英國購買三艘除役的Type-42飛彈驅逐艦 ;先前巴基斯坦曾陸續向各國求購二手艦艇,包括從希臘引進兩艘Elli級巡防艦(荷蘭製寇騰納爾級巡防艦),或英國引進三艘二手Type-23公爵級巡防艦等,不過都沒有成功。

在2012年4月13日,當時最後兩艘尚在服役的Type-42第三批的愛丁堡號(HMS Edinburgh D-97)進行了海鏢防空飛彈服役30餘年來最後一次實彈射擊。2012年8月底,另一艘現役的Type-42第三批的約克號(HMS York D-98)在伯恩茅斯航空嘉年華(Bournemouth Air Festival 2013)中最後一次對民眾開放參觀,該艦隨後在9月20日最後一次進入樸次茅茲港,9月27日除役。而愛丁堡號則在2013年初展開最後一次遠航,在3月13日抵達美國紐約。 在完成這趟航行後,愛丁堡號於2013年5月7日從樸次茅茲啟航,展開環遊英國一週的告別航行,包括5月8日在倫敦進行紀念二次大戰中大西洋戰役70週年(Battle of Atlantic 70)的活動,完成這趟航行後於6月6日在樸次茅茲舉行除役典禮,至此結束Type-42飛彈驅逐艦在皇家海軍服役的歲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