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級掃雷艇

 

頓級(Ton class)是英國在二次大戰後建造的第一批水雷反制艦艇。圖為狄爾斯頓號(HMS Dilston M1168)

頓級的天鵝頓號(HMS Swanston  M1185)。該艇在1961年轉賣給澳洲,更名為HMAS Gull (M1185)

(上與下二張)頓級的布郎寧頓號(HMS Bronington M1115),威爾斯親王查爾斯(Charles, Prince of Wale

曾在1966年指揮過該艇。布郎寧頓號除役後,在查爾斯的贊助下獲得保存。

即將進入朴次茅茲港的布郎寧頓號

頓級的肖爾頓號(HMS Shoulton  M1182) ,此時已經轉為研究船,艇上武裝與水雷反制裝備都被拆除。

除役封存於朴次茅茲的頓級艇隊,日後都被拆除。

(上與下)在1973年服役的威爾頓號(HMS Wilton M1116)是皇家海軍的下一代獵雷/掃雷原型艇,

是全世界第一艘採用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GRP)製造的船艦,大幅提高了抗爆震性能。

威爾頓號的船型設計沿用頓級,艇上裝備也來自於除役拆解的頓級掃雷艇

德理頓號(HMS Derriton M1128)。艇首配備一座Bofors 40mm火砲。

左為頓級掃雷挺布瑞里頓號(HMS Brereton M1113),右為 威爾頓號,兩者外觀極其相似。

正離開朴次茅茲軍港的威爾頓號

準備進入朴次茅茲港的威爾頓號,這是威爾頓號最後一次航行。

南非向英國訂購的頓級艇文德豪克號(SAS Windhoek M1498)。南非海軍總共操作10艘本級艇,其中8艘是原皇家海軍訂購、

甫完工就移交,而文德豪克號則是兩艘專為南非生產的姊妹艇之一。

南非海軍操作的頓級艇派特里亞號(SAS Pretoria P1556),原為皇家海軍鄧克頓號(HMS Dunkerton M1144)

,除役後作為紀念艦並停泊於杭特灣(Hout Bay)。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河流級艦隊掃雷艦

(River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由John I. Thornycroft & Company, Southampton設計
尺寸(公尺) 長46  寬8.5 吃水2.4

HMS Wilton (M1116):長47  寬8.9 吃水2.6

排水量(ton) 標準約360

滿載約440

HMS Wilton (M1116):滿載約4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原始:Mirrlees柴油機x2/2500

爾後改為Paxman Deltic 18A-7A柴油機x2/3000

雙軸

航速(節) 15

HMS Wilton (M1116):16

續航力(海浬) 2500/12節

HMS Wilton (M1116):2300/12節

電子裝備
水雷反制裝備 WS 3機械掃雷具

CTAS 1聲噪掃雷具

Mk 11(L) loop磁性掃雷具

 

改裝為獵雷艇者:換裝Type 193獵雷聲納

乘員 約33

HMS Wilton (M1116):37

艦載武裝 標準構型:Bofors MK3 40mm 60倍徑快砲*1

Oerlikon 20mm機砲*1

M-2 12.7mm機槍*1

 

香港中隊(P1007、P1055、P1089、P1093、P1096 )武裝構型:

Bofors MK3 40mm 60倍徑快砲*1

雙聯裝Oerlikon 20mm機砲*1

M-2 12.7mm機槍*1

 

 M1151武裝構型:

Bofors MK3 40mm 60倍徑快砲*1

Oerlikon 20mm機砲*2

FN MAG 7.62mm機槍*1

 

HMS Wilton (M1116):

Bofors MK3 40mm 60倍徑快砲*1

數量 皇家海軍:共建造115艘,1952~1959年成軍,部分轉移給其他國家:

愛爾蘭:3艘(M1104、1128、1130),1970~1971轉賣

澳洲:6艘(M110211211139115211831185),1962年移交

紐西蘭:2艘(M1131、1178),於1964~1966年間操作,1967年轉賣給阿根廷

馬來西亞:7艘(M1111、1126、1134、1143、1163、1168 、1172 ),1960~1966移交

南非:8艘(M1142、1144、1207、1210、1212、1213、1214、1215),1955~1959移交

阿根廷:6艘(M1108、1131、1148、1176、1178、1186),1967~1968移交

迦納:1艘(M1171),1964出售

印度:4艘(M1190、1191、1197、1201),1956移交

 

專為南非建造:2艘(M1498、1499),1957年成軍

頓級清單


 


 

起源

在1942至1944年二戰期間,皇家海軍建造110艘阿爾吉利亞級(Algerine class)遠洋掃雷艦,採用鋼製船體,排水量近1200噸,主要著眼於大洋上的掃雷作業;但是戰爭經驗顯示佈雷的區域多半都位於沿岸港灣、海峽等靠近陸地的淺水域,而體型較大、運轉較不靈活的阿爾吉利亞級顯然不適合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業。此外,隨著磁性感應水雷日漸普遍,傳統鋼製掃雷艦作業時引爆水雷的危險性也與日遽增。因此在1947年,英國政府在巴斯(Bath)成立一個團隊,設計新一型的水雷反制艇,主要著眼於淺水域的水雷反制作戰,包括對付設置在沿岸、河流、海港等淺水域的沈底水雷。

在1949年,皇家海軍設計出兩種小型掃雷艦艇,一種是能出海作業的沿海水雷反制艇(Coastal Mmine Countermeasures vessels),另一種則是體型較小、專門用於港內與內河使用的近岸水雷反制艇(Inshore Mine Countermeasures vessels)。皇家海軍規劃這兩類掃雷艇都要再分為掃雷型以及獵雷型,其中沿海掃雷艇(Coastal Minesweeper)是頓級(Ton class),而近岸 水雷反制艇的掃雷型(Insure Minesweeper,IMS)就是漢級(Ham class,又稱Type-1),獵雷型(Insure Minehunter,IMH)是李級(Ley class);不過由於當時科技尚未成熟,沒有合適的獵雷聲納可用,因此 頓級的獵雷版──沿海獵雷艇(Coastal Minehunter)於1953年喊停。

頓級是皇家海軍最後一批木質結構艦艇之一;最初皇家海軍打算以昆蟲來為本級艇命名,但後來改為使用英國國內以「ton」結尾的城鎮名。英國總共建造了115艘頓級,都在1950年代建成;此外,也專門為南非建成二艘,分別是杜爾班號(SAS Durban M1499)以及文德豪克號(SAS Windhoek M1498)。

設計

頓級由位於南安普頓(Southampton)的John I. Thornycroft & Company船廠設計,參考了韓戰的教訓,建造工作分配給英國境內15家較小型的船廠。做為一種淺水域操作的掃雷艇,頓級的體型遠低於阿爾吉利亞級,滿載排水量只有440噸,吃水也較淺, 不僅能降低引爆壓力感應水雷與沈雷的機會,在淺水域操作迴旋以及水雷衝擊波來襲時也較為有利。頓級採用非磁性材料建造,雙層的船殼由桃花心木建造,骨架由輕量、無磁性的鋁合金製造,並以銅製的板條來強化結構 ;此外,水線以下的部位使用尼龍材料包覆,避免微生物對木質船體產生侵蝕。頓級最初採用Mirrlees柴油機,爾後改為功率密度更高的Napier三角對衝(Deltic)Paxman Deltic 18A-7A 18汽缸柴油機,兩部主機總功率2500馬力,最大航速15至16節,只以單一柴油機運轉時可獲得13節的巡航速率,航速12節時續航力2500海里。艇上武裝包括艇首一座Bofors M3 40mm 60倍徑快砲、一座設在煙囪之後的Oerlikon 20 mm機砲,以及一挺位於艇體中部的M2 12.7mm重機槍;皇家海軍的頓級通常將後部20mm機砲拆除,而其餘幾個將頓級當作水面巡邏艇的國家則保留20mm機砲。此外,也有部分本級艇武裝構型略有出入,例如艾佛斯頓號(HMS Iveston M1151)裝備一座Bofors 40mm快砲、兩座Oerlikon 20mm機砲以及三挺FN MAG 7.62mm機槍。

頓級獵雷艇的伯納斯頓號(HMS Burnaston M1116

頓級的掃雷裝備包括用來切割繫留鐵鍊的Wire Sweep Mk 3(WS 3)機械掃雷具、對付聲噪信號的Mk.1整合拖曳聲噪掃雷具(Combined Towed Acoustic Sweep Mk 1,CTAS 1) ,以及對付磁感應水雷的Mk 11(L) loop磁性掃具。Mk 11(L) loop磁性感應掃具主要有兩種運作模式,分別是水雷設定模式(Mine Setting Mode,MSM)以及目標設定(Ttarget Setting Mode,TSM)模式,其中MSM模式用於友軍情報單位已經獲得敵方感應水雷使用的特定觸發信號時使用,掃雷具直接發出此種信號來誘爆敵方水雷,而TSM模式則是在沒有敵方水雷感應設定情報的情況下,模擬友軍船艦(特別是經常出現在作業水域航道上的友軍船艦)的信號,一旦敵方感應水雷設定正好符合,就會遭到誘爆,但使用某一種TSM信號時就可能只能對付某些特定設定的感應水雷,因此需要以多種可能的信號在同一條航道上清掃多次。CTAS 1聲感掃雷具結合聲噪錘(Acoustic Hammer,AH)、聲噪浮筒(Acoustic Displacer,AD)和管狀噪音產生器,每種噪音產生裝備負責製造不同頻率的聲噪信號。WS 3機械掃雷具可選擇一次部署一道Oropesa掃雷索來清除一個象限,或者同時使用兩道Oropesa掃雷索來同時清掃兩個象限;在連接兩個以上掃雷具之後,就可成為Armed Team Sweep,而如果進一步在掃雷具上使用更大的Algerine掃雷刀,就可以組成Deep Armed Team Sweep(DATS)。

在服役其間,隨著科技的進步,部分頓級被改為獵雷艇(minehunter),增設GEC Marconi在1960年代推出的Type 193獵雷聲納等裝備,實現了1950年代未能完成的目標;而為了換裝新導航雷達等裝備,也改用承載力更強的三腳桅杆。Type 193是西方最早期採用雙波段操作的獵雷聲納,首先以工作距離較遠的低頻對周邊範圍進行廣區域搜索,一旦發現水中有可疑物體就改用高頻(約300KHz)進行精確識別,能透過回波描繪水下物體的輪廓外型,判斷是否為水雷;而這種雙波段工作體制為現代的主流獵雷聲納奠定了基礎。此外,頓級接受改良時,大部分也將原始的二戰型開放式艦橋改為封閉式,頗受艦隊第一線人員歡迎;少數的例外是亥伯頓號( HMS Highburton M1130),該艇直到1970年代除役都維持原始的開放式艦橋,因此服役期間該艇成員號稱比其他姊妹艇的船員更有男子氣概。

服役經歷

在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結束後國際聯合清理蘇伊士運河水雷的作業中,皇家海軍的頓級掃雷艇隊做出重大貢獻;皇家海軍的掃雷艇隊在1974年投入這項任務,稱為羅斯特作戰任務(Operation Rheostat)。此外,本級艇也曾被皇家海軍作為沿岸巡邏與漁業保護之用,例如部分本級艇編入英國漁業保護中隊(UK Fishery Protection Squadron,即4th MCM)。本級艇肖爾頓號(HMS Shoulton  M1182)在1965年轉為研究船,更名為美人魚號(HMS Mermaid)。本級艇布利里頓號(HMS Brereton M1113)在1954年轉入預備役,更名為聖大衛號(HMS St David),不過該艇在1961年11月重回現役時又恢復原名。

本級艇艾佛頓號(HMS Iveston M1151)在1970年曾發生一起輕微的忤逆(mutiny)事件,當時該艇於阿拉普爾(Ullapool),艇上五名士兵醉酒後在艦上軍官室外高唱愛爾蘭歌曲向艦上軍官挑釁,五人都遭到逮捕判刑。該艇在1992年除役,1993年移交給英國實習海員團(Sea Cadet Corps,SCC)作為訓練船,仍維持原艦名,只不過前贅由HMS改為T.S.;為了增加艇上可以搭乘的人數,B&T Lifting of Tilbury以及Lowes Metals of Grays公司對該艇進行若干改裝,移除艇上原本掃雷具的繳車,改為人員住艙。

在1971年10月,皇家海軍的頓級艇貝爾頓號(HMS Belton M1199)在蘇格蘭西側Hebrides附近意外擱淺,該艇於浮揚之後拖至蘇格蘭Greenock船廠,但評估後認為修復工作不合經濟效益,因此皇家海軍沒有對該艇進行修復,並於1974年11月25日出售拆解。1976年9月20日,本級艇費德頓號(HMS Fittleton M1136)於在北海海域Texel以北130km處與皇家海軍巡防艦美人魚號(HMS Mermaid F76)進行聯合操演,其中一個動作是費德頓號靠近美人魚號,結果操作過程中費德頓號開進美人魚號艦首興波造成的低壓區域,結果被吸向美人魚號,兩艦碰撞,嚴重受損的費德頓號迅速翻沈,共有12人喪生,不過只有5具遺體被尋獲。隨後費德頓號被浮揚並拖回倫敦以東的查特漢船塢(Chatham Dockyard),但並沒有修復,而是除役拆解。

香港中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皇家海軍又恢復在香港設置香港艦隊(Hong Kong Flotilla),並獲得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司令部設置在新加坡)所屬大型水面艦艇的例行輪調支援。從1950到1960年代,皇家海軍香港艦隊以及駐紮在香港的皇家海軍陸戰隊經常在馬來西亞參與防禦共產黨(來自印尼)的戰事,並在香港周邊水域與珠江三角洲一帶巡邏警戒,防止中國而海上滲透以及可能的軍事攻擊,同時也執行對中國的戰略禁運。

在1967年,英國工黨政府決定從蘇伊士以東撤軍(1971年起執行),遠東艦隊的規模將逐漸縮減,其輪調支援香港艦隊的兵力將不復存在。為了彌補香港地區的防務,皇家海軍遂增派第6水雷反制中隊(6th Mine Counter-measure Squadron)常駐香港,又稱香港中隊(Hong Kong Squadron) ;先前香港艦隊所屬的艦隊單位係由皇家海軍水面艦隊輪調,而不是在香港地區的常設性單位。香港中隊的主要任務偏向沿海巡邏、維護海上治安、防堵走私偷渡販毒等海上非法活動等,比較偏向警察性質。第6水雷反制中隊前來香港時,下轄五艘經過現代化改良的頓級獵雷艇,分別是HMS Hubberston(M-1147)、HMS Sheraton(M-1181)、HMS Kirkliston(M-1157)、HMS Maxton(M-1165)以及Bossington(M-1133)。這五艘頓級以經在1962年前後進行現代化改良,加裝獵雷裝備(包括Type 193獵雷聲納)、新的導航雷達與桅杆等;為了強化水面戰力,這批頓級前往香港時,艦橋後方都裝上了第二座Bofors MK-7 40mm快砲,此外還攜帶兩艘供潛水人員使用的充氣橡皮艇。由於是常駐於香港,第6水雷反制艦隊更改了艦艇煙囪上的艦隊徽,從原本黑色的腳掌圖案改為畫有紅色中國龍的白底圖案,因此這支 常駐香港的艦隊獲得「紅龍艦隊」的暱稱。

第6水雷反制中隊開始在香港值勤後,由於主要工作是水面巡邏以及海上治安維持(反走私、偷渡等),艇上精密的獵雷設備無用武之地,但是配給潛水人員使用的橡皮艇在攔截臨檢作業時卻十分管用。因此在1971年,皇家海軍在英國本土挑選五艘沒有經過現代化改裝、封存於預備艦隊的頓級 前來香港中隊換防,而原本五艘擁有獵雷能力的頓級則在1971至1972年調回本土艦隊(Home fleet)。這五艘接替的頓級分別是畢川普頓號(HMS Beachampton P1007 ex- M1107)、芒克頓號(HMS Monkton P1055 ex- M1155)、瓦斯伯頓號(HMS Wasperton P1089 ex-M1189)、沃佛頓號(HMS Wolverton P1093 ex-M1193)以及亞爾頓號(HMS Yarnton P1096 ex-M1196)。這五艘頓級抵達香港後,在香港太古船塢進行的改裝作業, 將派不上用場的掃雷裝備移除,在煙囪後方的砲位裝設第二座Bofors 40mm機砲以及兩艘橡皮充氣小艇,此外也更換了舷號 (原本代表水雷反制的M字頭改為巡邏艇的P字頭)。由於不再擔負水雷反制任務,因此這五艘水面巡邏構型抵達香港後,第6水雷反制中隊就改名為第6巡邏艇中隊(6th Patrol Craft Squadron),並沿用原本的紅龍艦隊徽。

這五艘巡邏艇構型的頓級在香港服役到1985至1986年除役出售,它們的接替者是五艘1980年代建造的孔雀級(Peacock class)巡邏艇,也是皇家海軍最後一代香港中隊的成員。

其他使用國

在1950到1960年代,皇家海軍將部分本級艇轉賣給其他國家,包括愛爾蘭(共3艘)、澳洲(6艘)、紐西蘭(2艘)、南非(8艘)、印度(4艘)、馬來西亞(7艘)、阿根廷(6艘)、加納(1艘)等,其中售予印度的四艘(M1190、1191、1197、1201)都是下水不久後在1956年轉賣,而轉手南非的8艘也是在1950年代中期甫完工就移交,加上專門為南非建造的2艘,南非海軍總共擁有10艘頓級。澳洲皇家海軍購入的頓級在移交前都經過改裝,以適應熱帶海域的氣候環境。以庫爾列號(HMAS Curlew M 1121,ex-Chediston)為例,澳洲在1961年購買時,耗費約550萬澳幣。本級艇艾德頓號(HMS Edderton M1111)在1964年轉為研究船,更改艦名為米爾米登號(HMS Myrmidon),1969年轉售馬來西亞,成為Perantau。幾個購買頓級的國家如愛爾蘭等,主要是用來當作純粹的水面巡邏艇。

在1960年代末,澳洲皇家海軍操作的本級艦庫爾列號與沙錐號都被改裝為獵雷艇。庫爾列號在1990年4月30日除役,1991年6月17日出售給民間,最初被用來做為昆士蘭中部海上觀光業的救難母船,不過當時該艇的引擎過於老舊而無法有效工作;到2003年中,庫爾列號再度易手,轉至塔斯馬尼亞(Tasmania)的胡恩港(Port Huon)當作漁船。

售予南非的頓級之中,東倫敦號(SAS East London ex-HMS Chilton M1215)除役後轉賣給義大利電影公司;SAS Walvisbaai (ex-HMS Packington M1214)除役後售予華德.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扮演電影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中的船隻R/V Belafonte;杜爾班號(SAS Durban M1499)除役後,於1988年5月5日移交杜爾班市當作紀念艦。派特里亞號(SAS Pretoria P1556 ex-HMS Dunkerton M1144)除役後也作為紀念艦保存,停泊於杭特灣(Hout Bay)。

此外,荷蘭也引進頓級的設計,在1953到1957年建造了18艘杜庫姆級(Dokkum class)與14艘瓦德維克級(Wildervank group)近岸掃雷艇(另有專文介紹),其中杜庫姆級是美國透過援助盟邦的共同防衛協助計畫(Mutual Defence Assistance Program,MDAP)撥款建造,瓦德維克級則是荷蘭國防部自行撥款建造,兩者除了使用不同柴油主機之外基本相同。

印馬衝突

在1964年到1966年的印馬衝突(Indonesia-Malaysia Confrontation)期間,大英聯邦多個成員國海軍的頓級艇都曾參與馬來西亞水域的巡邏任務,協助馬來西亞對抗印尼的侵入。皇家海軍將兩艘頓級艇海克利頓號(HMS Hickleton M1131)與山頓號(HMS Santon M1178)部署到新加坡,做為大英聯邦協助馬來西亞防禦印尼入侵的武力;兩艇由皇家紐西蘭海軍的人員操作,並在1964年4月10日編入皇家紐西蘭海軍,維持原艦名與舷號,只不過前贅由HMS(Her Majesty Ship)改為皇家紐西蘭海軍的HMNZS(Her Majesty New Zealand Ship)。在介入印馬衝突其間,海克利頓號與山頓號都在煙囪後方加裝一座雙聯裝20mm機砲來增強火力。海克利頓號與山頓號在新加坡操作的第一年,總共執行200多次巡邏,總共有20次攔截印尼船艇。在1966年8月,印尼結束對馬來西亞的敵對,海克利頓號與山頓號也在皇家紐西蘭海軍人員操作下返回英格蘭,停放於樸次茅茲後備艦隊,隨後兩艇在1967年售予阿根廷,分別成為ARA Neuquen (M1)以及ARA Chubut (M3),並分別服役到1996與1997年。

此外,在1962年10月,皇家海軍第8掃雷中隊(8th minesweeping squadron)就部署到香港,期間也廣泛支援馬來西亞對抗印尼共產黨的滲透。第8掃雷中隊下轄三艘頓級艇,分別是HMS Dufton(M-1145)、HMS Penston(M-1169)和HMS Lanton(M-1159)。第8掃雷中隊以香港為基地,負責巡邏馬來西亞海域支援戰事,阻止共產黨從海上滲透馬來半島,直到1966年印馬衝突劃下句點為止。在1967年,第8掃雷中隊撤回新加坡,同年內回到英國本土並轉入後備役。

此外,澳洲全部的六艘頓級也都有參與印馬衝突期間的勤務,包括庫爾列號(HMAS Curlew M 1121 ex-HMS Chediston M1121)、沙錐號(HMAS Snipe M1102 ex-HMS Alcaston M1102)、海鷗號(HMAS Gull M1185 ex-HMS Swanston M1185、鷹號(HMAS Hawk M1139 ex-HMS Somerleyton  M1139)、鹮號(HMAS Ibis M1183 ex-HMS Singleton M1183)以及水鴨號(HMAS Teal M1152);在1966年3月13日,鷹號在拉夫.萊特(Raffles Light)沿海值勤時,遭到印尼海岸據點開火射擊,共射出11枚高爆彈,其中數枚落在鷹號周遭200碼以內,隨後鷹號便高速撤退。這些參與印馬衝突的艦艇在日後都被皇家海軍授與「Malaysia 1964-66」的榮銜,日後新艦使用這些艦名時也會一併繼承。

威爾頓號:GRP材質原型列雷艇

在1970年2月11日,皇家海軍與沃斯柏造船廠(Vosper Thornycroft, Woolston)簽約,訂購一艘新一代近岸獵雷/掃雷艇(minesweeper/minehunter)的原型艇,命名為威爾頓號(HMS Wilton M1116),在1970年8月7日安放龍骨,1972年1月18日下水,1973年7月14日服役。威爾頓號的舷號為M1116,繼承在1971年拆解的頓級獵雷艇伯爾納斯頓號(HMS Burnaston M1116)。

在沃斯柏造船廠舉行下水典禮的威爾頓號。

威爾頓號的基本船型以頓級為基礎,船體改用新開發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Glass Reinforced Plastic,GRP)材質建造,是全世界第一艘以GRP建造的海軍船艦。當時皇家海軍曾評估日後水雷反制船艦適合採用何種材料,包括木質/塑膠複合結構或單一塑膠結構,測試中發現由多層夾板的複合結構(包括木材/塑膠或者是多層FRP纖維強化塑膠)在遇到水雷爆震時,不同層材料的接合處都很容易被震波破壞,最後決定使用純粹的厚重強化GRP材質(表面有縱向條狀紋路來強化)來建造威爾頓號。由於威爾頓號是皇家海軍第一艘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材質的船艦,因此在服役期間被皇家海軍人員私下為特百惠號(HMS Tupperware,這是全球著名的塑膠製食品容器公司)、橡皮鴨(The Plastic Duck)或橡皮豬( Plastic Pig),或者因為GRP船殼極強的抗爆能力而被稱為堅不可摧號(HMS Indestructible)。

威爾頓號的外型與頓級掃雷艇幾乎完全相同,外殼尺寸與排水量則稍大一些(應該是使用厚重GRP船殼的緣故),並沿用頓級的推進系統(兩部Paxman Deltic 18A-7A三角對衝柴油機,功率3000馬力),艇上的裝備則來自於1970年拆解的頓級掃雷艇德理頓號(HMS Derriton M1128)。透過威爾頓號的經驗,皇家海軍證實了GRP船體的性能以及相關技術;英國從1970年代末開始建造的獵級(Hunt class)水雷反制艦艇起,都使用GRP材質製造。

威爾頓號服役後部署於朴次茅茲的第二水雷反制戰隊(2nd Mine Counter Measures Squadron)。在1974年,威爾頓號參與羅斯特作戰任務(Operation Rheostat),這是英國在參與清除以阿戰爭期間被部署在蘇伊士運河的水雷、讓運河重新開放的國際聯合任務中的部分,威爾頓號在同年11月結束相關任務並返回朴次茅茲。在1977至1980年,威爾頓號編入北約海峽待命海上武力(Standing Naval Force Channel,STANAVFORCHAN),這是北約在1973年5月11日成立的常設聯合水雷反制艦隊,直到1998年才被北約的北方水雷反制武力(MCM Force North,MCMFORNORTH)取代。

威爾頓號在1994年除役,之後一段時間作為封存預備艦,直到2001年8月才被出售,然後被轉移到英格蘭東南泰吾士河口(Thames Estuary)濱海地區(Leigh-on-Sea)的埃賽克斯遊艇俱樂部(Essex Yacht Club)永久保存。

結局

在1960年代,隨著皇家海軍大幅度的裁軍,許多頓級掃雷艇轉入皇家預備艦隊(Royal Naval Reserve)。當1984年新的河流級(River class)艦隊掃雷艦開始在皇家海軍服役時,全部皇家預備艦隊的頓級都遭到除名,而皇家海軍剩餘的頓級也在1990年代全面除役。 本級艇凱靈頓號(HMS Kellington M1154)在1967至1969年轉為獵雷艇,1993年除役,同年8月23日轉為實習海員(Sea Cadets)的靜態訓練船,停泊在杜爾翰郡(County Durham)的斯高頓(Stockton)的提斯河(River Tees),最後在2009年出售拆解。

本級艇瓦爾夫頓號(HMS Wolverton P1093 ex- M1193)在1971年轉入駐港艦隊改為巡邏艇,1985年 除役後就地出售,被香港民間一位華籍富商購入作為浮泊的海上夜總會Wolverton Club,之後幾經轉手,先後改名為Manhattan Club和Club Venetia;然而,這個海上夜總會經常進行非法賭場等活動,成為香港水警突擊檢查的重點。在1991年,本艇遭人惡意縱火而焚燬,剩下的船體殘骸拆解。

除役後獲得保存的布郎寧頓號。

本級艇布郎寧頓號(HMS Bronington M1115)除役後,1989年1月由布郎寧信託(Bronington Trust)購得,而布郎寧信託的贊助者就是1976年曾指揮該艇的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Charles, Prince of Wale)所贊助。一開始,布郎寧頓號停泊於曼徹斯特運河(Manchester Ship Canal)的查佛羅公園(Trafford Park),2002年起則成為戰艦保存信託(Warship Preservation Trust)的收藏,起先移至摩西賽德(Merseyside)的布里肯黑德(Birkenhead),與除役而獲得保存的Type 12I羅賽級(Rothesay class)巡防艦普利茅茲號(HMS Plymouth F-126)一同停放;爾後又移至布里肯黑德碼頭區的西側浮泊區(West Flo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