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海軍野貓/梅林反潛直昇機

皇家海軍的野貓(Wildcat)HMA.2直昇機(右)以及梅林(Merlin)直昇機(左)。

一架皇家海軍的梅林反潛直昇機正在Type23巡防艦威斯敏斯特號(HMS Westminster F237)的

直昇機甲板上空進行垂直補給作業。

 

回上頁


AW.159野貓反潛直昇機

奧古斯塔.韋斯特蘭以超級大山貓為基礎開發了AW.159野貓(Wildcat直昇機)。

此張想像圖中,上圖是英國陸軍版的野貓AH1,下圖是皇家海軍使用的野貓HMA.2。

(上與下三張)皇家海軍的野貓HMA.2直昇機

一架準備著艦的野貓HMA.2直昇機

架野貓HM.2攻擊構型進行測試,搭載四枚MBDA海毒式(Sea Venom)輕型反艦飛彈

野貓HM.2攻擊構型進行測試,搭載兩枚MBDA海毒式輕型反艦飛彈與兩個五聯裝岩燕(Martlet)

輕量化多功能攻擊飛彈發射器。

(上與下)野貓HM.2搭載四個五聯裝岩燕(Martlet)輕量化多功能攻擊飛彈發射器的畫面。

韓國海軍訂購的AW.159野貓反潛直昇機。

韓國海軍訂購的AW.159野貓反潛直昇機,兩側掛載以色列拉斐爾(Rafael)的長釘(Spike)NLOS攻擊飛彈。

 

 

 在1995年,英國政府就開始考慮英軍現役大山貓系列的後繼機型。當時,皇家海軍有意將未來直昇機統一為14噸級的梅林(Merlin),但大山貓的製造廠韋斯特蘭(Westland)直昇機公司仍持續向英國國防部遊說,繼續發展大山貓這個等級的中型直昇機,範圍包括為現有超級大山貓直昇機隊進行翻修升級,或者研製全新一代的山貓系列直昇機。在2002年,英國國防部展開未來山貓(Future Lynx)計畫,研究以現有的超級大山貓300(Super Lynx 300)為基礎開發新版本來取代皇家海軍與英國陸軍現役的大山貓系列;其中,皇家海軍版未來山貓稱為水面作戰海上旋翼機(Surface Combatant Maritime Rotorcraft,SCMR),而英國陸軍的項目稱為戰場輕型多用途直昇機(Light Utility Helicopter,BLUH)。在2002年7月,奧古斯塔.偉斯特蘭 (AgustaWestland )獲得英國國防部的合約,進行未來山貓的評估作業;除了「未來山貓」之外,早期此計畫也稱為山貓-野貓(Lynx Wildcat)。在2002年7月22日,奧古斯塔.偉斯特蘭與Thales集團簽署協議,由Thales負責研發整合未來山貓所需的航空電子設備,包含通信、導航、飛航管理等等;而在同一天,英國國防部也簽署備忘錄,為未來山貓項目供應資金。依照初期的計畫,未來山貓使用將沿用奧古斯塔.韋斯特蘭AW101梅林直昇機的航電升級、玻璃化座艙等技術,並且更新許多機體結構,包括重新設計尾旋翼與機鼻等。

在2003年4月時,預估陸軍BLUH項目進入服役的時間是2007年4月,而皇家海軍SCRM項目的服役時間為2008年4月。在2004年7月,英國國防部正式決定放棄為現役第一代大山貓直昇機進行翻修升級的計畫,因為不符合經濟效益,並優先執行BLUH直昇機計畫。在2004年底,英國國家審計辦公室(National Audit Office,NAO)的報告認為,英軍現有的直昇機隊不符合效益,並打算大幅度重整英軍當前的直昇機發展計畫。其中,此報告認為BLUH太過昂貴,並建議考慮歐洲其他現成的直昇機設計如NHIndustries的NH-90、歐洲直昇機公司(Eurocopter)的EC120,或EC635等。因此,BLUH計畫的優先權被降低,並改名為戰場偵察直昇機(Battlefield Reconnaissance Helicopter,BRH)。到了2005年初,消息傳出英國國防部正在考慮BRH項目是否改為公開競標,或者仍維持由奧古斯塔.韋斯特蘭發展的未來山貓計畫;到2005年3月底,消息傳出英國國防部正式確定未來山貓是英軍相關幾個直昇機更新計畫的選項。原本預計奧古斯塔.韋斯特蘭在2005年底就會獲得未來山貓的正式研發生產合約,但由於英國國防部在2005年準備與發佈國防工業戰略(2005 Defence Industrial Strategy)報告而延後。

在2002年6月22日,英國國防部與奧古斯塔.偉斯特蘭 (AgustaWestland )簽署戰略夥伴協議(Strategic Partnering Arrangement)以及價值10億英鎊的合約,研發並生產70架未來大山貓直昇機給皇家海軍與英國陸軍取代現役大山貓直昇機;其中,40架給英國陸軍,30架給皇家海軍,另外附帶增購 10架選擇權。在2007年底,未來大山貓預計在2014年進入英國陸軍服役,2015年進入皇家海軍服役;不過在2008年12月,英國國防部宣布將未來山貓的訂單總數降至62架,英國陸軍與皇家海軍的數量分別是34架與28架。

(上與下)一架皇家海軍野貓HMA.2正在船艦甲板上操作。機上掛載兩枚黃鯛魚魚雷。

一架野貓HMA.2正投擲黃鯛魚反潛魚雷。

陸軍型的野貓AH.1的原型機。



在2007年10月,未來大山貓項目通過過渡關鍵審查(Interim Critical Design Review),得以進入生產階段,第一架原型機也隨即開始製造。在2008年9月,英國正式確定未來山貓使用兩具LHTEC CTS800-4N渦輪軸發動機(單機功率1362軸馬力),並使用BERP IV主旋翼系統。在2008年11月,GKN將第一具完成的未來山貓機體交付給奧古斯塔.韋斯特蘭。在2009年4月29日,未來山貓被正式賦予AW159野貓(Wildcat)的型號與名稱,皇家海軍稱為野貓HMA.2。第一架AW159野貓的原型機在2009年11月12日首次試飛。在2009年7月,消息傳出AW159野貓直昇機項目的總經費已經從原先10億英鎊成長到17億英鎊。在2011年12月,消息傳出英國國防部增購4架野貓衍生型供英國特種部隊使用,稱為野貓輕型攻擊直昇機(Wildcat Light Assault Helicopter),而皇家海軍也將原本訂購的野貓機隊中的四架改成相同構型。首架量產型野貓在 2012年5月交付皇家海軍,2015年3月23日開始擔負戰備,配合Type 23巡防艦蘭開斯特號(HMS Lancaster F229)進行部署。

在2002年7月,英國國防部與奧古斯塔.偉斯特蘭 (AgustaWestland )簽約,發展供英國陸軍、皇家海軍使用的大山貓後繼機型,早期稱為未來山貓(Future Lynx)或山貓-野貓(Lynx Wildcat)。在2006年6月22日,英國國防部與奧古斯塔.偉斯特蘭簽約購買70架未來山貓,40架給英國陸軍,30架給皇家海軍,另外附帶增購 10架選擇權,價值10億英鎊;不過在2008年12月,英國國防部宣布將未來山貓的訂單總數降至62架,英國陸軍與皇家海軍的數量分別是34架與28 架。在2008年9月,英國正式確定未來山貓使用兩具LHTEC CTS800-4N渦輪軸發動機(單機功率1362軸馬力),驅動BERP IV主旋翼系統。在2009年4月29日,未來山貓被賦予AW159野貓(Wildcat)的正式型號,英國陸軍稱之為野貓AH.1,皇家海軍稱為野貓HMA.2,首架量產型在 2012年5月交付皇家海軍,2015年3月23日開始擔負戰備,配合Type 23巡防艦蘭開斯特號(HMS Lancaster F229)進行部署。

AW.159野貓機體長15.24m,高3.73m,空重3300kg,主旋翼直徑12.8m,配備兩具LHTEC CTS800-4N渦輪軸發動機(單機功率1015KW或1361軸馬力),最大起飛重量6000kg,最大平飛速率311km/hr,作戰航程777km,最大渡航距離963km(無作戰籌載、加掛副油箱),滯空時間2小時15分鐘。

AW159野貓的機體以超級大山貓300(Super Lynx 300)為基礎,換裝新的尾椼、新起落架,而航電設備、感測系統與座艙介面也全面翻新。AW159野貓只有5%的零組件與原本英國陸軍大山貓AH.7或皇家海軍HMA.8共通(包括燃 油供應系統、主旋翼變速箱),其餘95%都是全新組件。野貓的陸軍與海軍型的共通性則為98%,兩者使用GKN Aerostructures生產的共同機體。野貓的機體零組件數量比先前山貓式減少了80%,主要歸功於使用機械製造的整體結構(monolithic machine components)。 野貓的玻璃化駕駛艙內有四具255 x 200mm的大型多功能顯示器,作為資訊顯示以及機上人員的操作航空電子系統的介面。皇家海軍的野貓HMA.2配備SELEX Galileo的海沫(Seaspray)7000E固態電子掃描雷達 (AES),機首配備L-3 Wescam MX-15D整合光電/紅外線觀測瞄準系統,機內可搭載Thales的FLASH系列的緊致型低頻主動吊放聲納(Compact Sonics low-frequency active dipping sonar)。

除了可攜帶魟魚(Sting Ray)324mm反潛魚雷、深水炸彈等反潛武器外,野貓HMA.2也能配備對水面攻擊武裝,包括Thales集團的岩燕(Martlet)輕量化多功 能攻擊飛彈(Lightweight Multirole Missile,LMA),或者歐洲飛彈公司(MBDA)的海毒式(Sea Venom)反艦飛彈。每架AW.159野貓可加裝一對武器掛載短翼,左右各兩個掛載點,最多能攜帶四個五聯裝岩燕飛彈發射器(共20枚),或者四枚海毒反艦飛彈,或者同時搭載兩個五聯裝岩燕飛彈發射器(共10枚)以及兩枚海毒反艦飛彈。配合岩燕飛彈、海毒反艦飛彈的武裝型野貓可望投入2021年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第一次實戰部署(CSG21打擊群),不過實際上發展進度落後;依照2023年6月19日下議院議事內容,英國國防部長James Cartlidge向議員表示,野貓直昇機搭載海毒式反艦飛彈的組合,要到2026年才能完成交付(包括發射認證等作業)。

LMA輕量化多功 能攻擊飛彈項目的前身是輕型對地攻擊飛彈(Future Anti-Surface Guided Weapon(Light) ,在2014年6月與Thales集團簽署合約,價值4800萬英鎊。LMM岩燕飛彈重13kg,飛行速率1.5馬赫,射程6~9km,採用雷射導引,裝在五聯裝發射器中。

韓國海軍訂購的AW-159野貓反潛直昇機,此時正吊放FLAH聲納進入水中。

機體側面的橘色物體是韓國國產K745藍鯊反潛魚雷。

除了皇家海軍自用外,韓國在2013年1月15日宣布採購AW-159野貓來取代現有的超級大山貓反潛直昇機隊;韓國首批訂購8架AW-159,分兩批各 四架在2016年交付(分別是2016年6月13日與11月)。韓國版AW-159使用Seaspray 7400E電子掃描雷達,具備360度全方位掃描能力,搭配的攻擊性飛彈是2014年選定的以色列Spike NLOS,搭配的輕型魚雷是韓國國產的 K745 藍鯊(Blue Shark)。在2016年1月,韓國媒體報導韓國打算斥資9000億韓元(7.84億美元)進一步增購 12架野貓,不過韓國在2019年初將美國MH-60R反潛直昇機列入考慮,最後在2020年12月15日正式選擇美國從軍售管道(FMS)提供的MH-60R。

在2016年3月,菲律賓也訂購兩架AW-159,價值1億英鎊。

 

海毒輕型空射反艦飛彈

(上與下)英國、法國合作開發的海毒式空射反艦飛彈,是現役海賊鷗反艦飛彈的替代者。

一架野貓HMA.2直昇機的側面武器籌載(模型),外側是一枚海毒式反艦飛彈,而內側則是一組

五聯裝輕型多用途飛彈(Lightweight Multirole Missile,LMM)發射器(軍方名稱為岩燕飛彈,

Martlet)。LMM原計畫名稱是輕型未來反艦導引武器(Future Anti-Surface Guided Weapon(Light)

,FASGW(L)),而海毒飛彈原本計畫名稱則是重型未來反艦導引武器(FASGW(H))。

 

海毒(Sea Venom)輕型空射反艦飛彈由英、法兩國合作開發,英國的計畫名稱是未來反艦導引武器(Future Anti-Surface Guided Weapon(Heavy),FASGW(H)),法國則稱之為空射反艦飛彈(Anti-Navire Léger,ANL) 。海毒式(Sea Venom)反艦飛彈前身是重型對地攻擊飛彈(Future Anti-Surface Guided Weapon(Heavy) ,在2014年3月與MBDA簽署合約,用來接替海賊鷗反艦飛彈。LMA與海毒式飛彈在2018年由奧古斯塔.偉斯特蘭整合到野貓直昇機上(合約價值9000萬美 元),2020年10月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海毒式由歐洲飛彈公司(MBDA)開發,用於取代現役的英國海賊鷗(Sea Skua)以及法國AS-15TT輕型空射反艦飛彈,可由皇家海軍AW-159野貓(Wildcat)以及法國海軍的NH-90、AS-565美洲豹 (Panther)艦載直升機發射。海毒式反艦飛彈長2.5m,直徑20cm,全重110kg,戰鬥部重30kg,採用固態火箭推進,射程約20km,一 架AW-159最多可攜帶四枚。海毒式使用紅外線熱影像尋標器(另可選用半主動雷射導引),並結合雙向資料鏈,直昇機組員透過雙向資料鏈接收飛彈紅外線尋 標器傳回的目標熱影像,機組員可選擇鎖定攻擊目標船艦的特定部位,並可選擇飛彈的飛行模式(包括全程掠海攻擊目標船隻的水線,或終端拉高俯衝攻擊目標上層 結構)。

在2021年11月中旬,MBDA高階主管證實,韓國海軍正在與MBDA協商,準備引進海毒反艦飛彈來裝備韓國購買的野貓直昇機。

 

 

 

梅林(Merlin)反潛直昇機

皇家海軍的梅林(Merlin)反潛直昇機。注意機體側面掛著一枚魟魚魚雷。

一架準備著艦的梅林直昇機。

(上與下)一架梅林反潛直昇機正使用吊放式聲納。

(上與下七張)皇家海軍的梅林(Merlin)潛直昇機。攝於2011年8月伯恩茅茲航空嘉年華。

幾架梅林Mk.2型(Merlin Mk.2)反潛直昇機正由光輝號的甲板起飛,攝於2014年。

Type-23巡防艦李奇蒙號(HMS Richmond F239)訪問倫敦市的照片,甲板上停放一架梅林(Merlin)反潛直昇機。

此時,這架梅林的被固定在甲板牽引軌道上,三條軌道各對準一個機輪,三個機輪各被一個滑車固定;

而主旋翼與機尾則是折疊狀態。

停在Type 23巡防艦桑德蘭號(HMS Sutherland F81)上的梅林反潛直昇機,機尾與旋翼在折疊狀態。

停在Type-23巡防艦聖愛爾班號(HMS St Albans F83)艦尾的梅林直昇機,正進行為修保養作業。

(上與下)梅林預警直昇機在2019年3月28日首次試飛的照片;為梅林開發空中預警套件的計畫稱為「瞭望台」

(Crowsnest )項目,主要是沿用原有海王ASaC.7預警直昇機的水偵2000(Searchwater 2000)雷達系統並予以改良。

水偵2000的半球型雷達罩安裝在機體左側,降落時將雷達罩升起,飛行作業時將雷達降下到機體下方。

飛行中的梅林預警直昇機測試機

三架用來測試瞭望台預警雷達系統的梅林直昇機,停放在約維爾(Yeovil),攝於2020年9月9日。在伊麗莎白女王號2021年

第一次作戰部署時,三架梅林直昇機會裝備IOC前構型(pre-IOC)構型的瞭望台預警系統擔任預警任務。

停在皇家海軍克勞德羅斯航空基地(RNAS Culdrose)設施裡的瞭望台預警直昇機。

此時水偵雷達天線罩尚未安裝,可以看到側面的升降式雷達支架與安裝座

梅林預警直昇機內部,此為瞭望台預警雷達套件的後端機櫃設施。

停在皇家海軍克勞德羅斯航空基地(RNAS Culdrose)的瞭望台預警直昇機,水偵雷達被一個帆布罩子保護起來。

(上與下二張)在2021年3月24日,第一架瞭望台預警直昇機開始在皇家海軍服役,並在克勞德羅斯航空基地展開

作戰訓練, 準備參與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的2021年5月的首次作戰部署。

(上與下)在2021年4月27日,由820航空隊操作的瞭望台預警直昇機單位首次抵達停泊在樸次茅茲的伊麗莎白女王號。

 

 

如同前述,Type-23原始設計的起降甲板與機庫尺寸都是配合當時新開發的HM Mk.1梅林(Merlin)重型反潛直昇機(其尺寸與重量比當時皇家海軍現役最大型的海王反潛直昇機還大),但由於梅林的開發速度趕不上Type-23的服役,因此服役初期先操作一架 現役的大山貓(Lynx)反潛直昇機,而梅林則在1998年12月進入皇家海軍服役並裝備於Type-23巡防艦。

在1977年,英國國防部就規劃發展一種大型反潛直昇機,取代皇家海軍現役、由美國賽考斯基(Sikorsky)授權英國韋斯特蘭(Westland)生產的海王(Sea King)反潛直昇機,以對抗日益進步的蘇聯核能潛艦。一開始,韋斯特蘭直昇機公司自行提出一個名為WG.34的構想,機體規模與海王類似,但採用三部渦輪軸發動機,無論是飛行籌載能力、航空電子自動化能力、續航力等都超過海王直昇機。在此同時,義大利海軍也在考慮替換現役海王反潛直昇機的選項,並由義大利奧古斯塔(Agusta)直昇機公司負責。由於雙方需求相近,韋斯特蘭與奧古斯塔隨後就開始合作,聯合發展用來替代海王式的新型直昇機。隨後,奧古斯塔與韋斯特蘭簽署協議,合資成立歐洲直昇機工業(European Helicopter Industries Limited,EHI),共同研製這種直昇機,以及日後的市場行銷工作。在1981年6月12日,英國政府正式確認加入這項合作計畫,並撥款2000萬英鎊初期預算,發展9個先期樣機(pre-series examples)。在1984年,英國與義大利政府簽署了正式的合作協議;在1985年巴黎航空展(Paris Air Show)中,奧古斯塔首度公布這種發展中的新型直昇機,並打算以此為基礎發展多種不同用途的軍用、民用版本。最初此種直昇機預定的名稱為EHI 01,但由於翻譯錯誤,被誤植為EH 101,而隨後就將錯就錯使用這個型號。在1987年10月9日,第一架EH 101原型機試飛。

在1987年,加拿大也宣布選擇入EH 101,打算購買50架左右,取代該國現役的海王反潛與搜救直昇機。一開始,加拿大選擇EH 101的主要原因是其三發動機設計提供的安全性,以及較大的續航力以及優秀的除冰能力,這對加拿大的極區作業環境十分重要;然而,隨後購買EH 101的決定就成為加拿大內部政治角力的題材,加拿大保守黨(Conservative)支持這個項目,但自由黨(Liberal)認為花費過大,由其是1990年代初美蘇冷戰結束後,購買EH 101被認為是不必要的投資,只要升級現有海王直昇機隊就可以了。在1993年,新上任的自由黨政府取消了EH 101的訂單,並支付了4.7億加幣的違約金。不過,日後加拿大空軍還是在1997年選擇購買EH-101作為搜救直昇機,稱為CH-149 Cormorant。

在1980年代末期,EHI公司完成幾架EH 101預生產型(pre-production)進行測試,其中第二架在1993年1月21日失事,導致試飛工作暫停6個月。在1993年6月6日,EH 101一號預生產型機首次裝載Rolls-Royce/Turbomeca RTM322渦輪軸發動機進行試飛。EH 101總共製造了9架軍用或民用構型的預量產型機。在1995年2月,英國政府正式決定購買首批22架EH 101,隨後義大利在1995年10月決定購買16架。

在2000年,韋斯特蘭與奧古斯塔直昇機公司合併成奧古斯塔.韋斯特蘭(AgustaWestland),也包括原本雙方合資的EHI。由於奧古斯塔.韋斯特蘭直昇機公司的產品型號都以AW為開頭,因此EH 101直昇機的型號從2007年起改為AW 101。除了英國與義大利之外,EH 101/AW 101也銷售至數個國家,包括加拿大、阿爾及利亞、丹麥、印尼、日本、挪威、奈及利亞、波蘭、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等。

英國本身對EH 101也有爭議,皇家空軍就表示傾向全面採用美製CH-47契弩克(Chinook)重型運輸直昇機,因為價格比EH 101低。最後,皇家空軍仍訂購22架梅林CH.3作為運輸用途,2001年1月起服役。在2002年,韋斯特蘭曾向英國國防部推銷梅林改進版本,不過沒有通過;爾後,英國國防部決定向丹麥購回六架裁減的AW101來供皇家空軍使用,型號為HC3A,純粹用於飛行訓練而不擔負前線運輸任務。

義大利方面,政府在1997年正式為義大利海軍訂購21架EH 101反潛直昇機,並包含四架選擇權。這些EH-101包含10架反潛與反水面型 (ASuW/ASW)、4架空中預警型(AEW)、4架通用型、4架兩棲支援型(ASH);第一架海軍型在1999年10月4日交付,12月6日成軍,最後一架(第21架)在2009年8月4日交付。在2011年6月,義大利空軍也訂購12架AW 101執行戰鬥搜救任務,取代現役海王HH-3F,從2014年起交付。

皇家海軍的EH 101反潛型稱為梅林(Merlin)反潛直昇機,最初編號為梅林HAS.1,後來改成梅林HM.1。皇家海軍總共購買了44架梅林,第一架在1997年5月17日交付,2000年6月2日服役,全部44架在2002年底交付完畢。在1995年,皇家海軍一度考慮全面以梅林直昇機汰換現役的所有大山貓反潛直昇機;然而到2010年戰略防衛審查(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 2010)出爐時,確定皇家海軍會同時操作梅林以及未來大山貓(Future Lynx,後來成為野貓,Wildcat) ;其中,梅林反潛直昇機專注於艦隊反潛、水面監視等,而野貓任務範圍則涵蓋反潛、對水面目標打擊(使用海毒或LMA攻擊飛彈)、偵察突擊等。

日後皇家海軍執行梅林能力維持計畫(Merlin Capability Sustainment Programme),由洛克希德.馬丁英國分公司(Lockheed Martin UK)負責,將30架梅林HM1升級為HM2;第一架梅林HM2在2012年9月首次進行艦載環境測試,在2014年6月初通過深藍演習(Exercise Deep Blue)測試並於6月30日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在2016年7月11日完成最後一架梅林HM2的交付。梅林HM2的升級項目包括新的任務系統、數位化座艙、光電攝影機、聲納增加多狀態處理(multi-static processing)系統。此外,部分報導指出,因為經費因素而沒有升級的8架梅林HM1日後也會進行升級。當伊莉莎白級(Queen Elizabeth class)航空母艦服役後,皇家海軍會保持25架梅林反潛直昇機在備便值勤狀態,其中14架配屬於伊莉莎白級。除了反潛任務外,皇家海軍也執行瞭望台(Crowsnest)計畫,以梅林HM2搭載新的預警雷達套件來取代原本的海王ASaC7預警直昇機。

在2009年12月5日,消息傳出皇家空軍會將現役的25架梅林HC3/HC3A轉移給皇家海軍的皇家陸戰突擊隊(Commando)直昇機武力,取代皇家陸戰突擊隊的海王HC4直昇機;這些梅林HC3從2012年開始移交,機隊指揮權在2014年9月30日正式由皇家空軍轉移到皇家海軍手中;原皇家空軍第78中隊(78 Sqn)的梅林HC.3由皇家海軍航空846中隊(846 NAS,2014年9月30日移交)接手,原皇家空軍第28搜救中隊(28(AC) Sqn) 的梅林HC3則移交皇家海軍第845中隊(845NAS ),部分皇家空軍第28搜救中隊機組仍持續操作這些直昇機,直到2015年7月9日才完全移交。隨後,這些梅林HC3/3A執行梅林壽期維持計畫(Life Sustainment Programme),總值4.54億英鎊,升級項目類似先前梅林HM.2,包括新的航電系統、玻璃化駕駛艙、可折疊機尾與主旋翼、強化起落架、加裝甲板繫纜固定點、替換機上過時設備、通用緊急逃生系統(common emergency egress system)等,升級完成後改稱梅林HC.4。第一架梅林HC.4在2017年9月試飛,2018年中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而其餘梅林HC.3在升級之前,則優先換裝折疊式主旋翼以適應艦上操作環境。

 梅林直昇機的機腹,注意兩側不對稱的掛架可攜帶四件反潛武器(照片中配置兩枚魟魚

魚雷以及兩枚反潛炸彈)。鼻輪後方是Blue Kestrel搜索雷達,機腹左側的圓孔是

2089吊放聲納的施放口。

一架梅林正部署2089型吊放式聲納。

一架梅林直昇機投擲魟魚魚雷。

1998到2002年皇家海軍共接收44架梅林 ,平均每架成本高達970萬英鎊,相當於Type 23巡防艦的57%。梅林反潛直昇機以三具Rolls Royce RTM322渦輪軸發動機為動力,配備GEC-Ferranti(後來被BAE System合併)的Blue Kestrel機腹搜索雷達、英法合資的Thomson Marconi Sonar(現為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的Flash吊放式聲納 (皇家海軍制式型號為2089型)、兩組內置10聯裝聲納浮標發射器、磁異偵測器(MAD)、GEC-Marconi的AQ-S903反潛任務系統、Orange Reaper的ESM. 44電子對抗生存裝置等,最多可掛載四枚MK-46 Mod5或魟魚魚雷,Flash吊放式聲納能與Type 23護衛艦的Type 2087主/被動低頻拖曳陣列聲納(2005年起加裝)一同操作。 由於體型夠大,梅林直昇機堪稱當今作業能力最完整的反潛直昇機,機上的AQ-S903反潛任務系統能完全處理機載所有反潛感測器(包含吊放聲納、MAD磁異偵測器、自身投擲的所有聲納浮標)的資料,完全不需要透過資料鏈轉發到母艦上協助處理;美國LAMPS 3系統的SH-60B是全世界第一種裝備機載聲納浮標信號處理單元的直昇機,但機上的系統只能同時處理5個指向性被動聲納浮標的信號資料,無法同時涵蓋每次反潛搜索任務投擲的12個聲納浮標。

梅林的2089型吊放聲納水下沈浸部位重80kg,最大升降速度10m/s,絞車電纜長度750m,最大部署深度700m,採用可擴展型收發基陣(接收與發射陣列分離,聲納沈浸入水後發射陣列向外擴展,接收陣列本體直徑70cm),工作頻率3.5~5.5KHz, 主動拍發的最大作用距離約24.7km。法國、瑞典、挪威的NH-90反潛直昇機系列也都使用Flash吊放式聲納,美國MH-60R反潛直昇機的AN/AQS-22吊放式聲納也是基於Flash的硬體結合美國的後端信號處理、軟體而成。

為了配合操作重量接近15噸級的梅林直昇機,Type-23的直昇機起降甲板配備Mac Taggart Scott公司生產的Prism直昇機輔助降落系統,基本上是Mac Taggart Scott公司先前的TRIGON系統(用於Type 42、Type 22等直昇機操作艦上)的發展型,以一個設在起降區的方形金屬網孔來捕捉降落的直昇機(直昇機著艦後機腹伸出一根捕捉橫桿鉤住網孔完成固定);先前 TRIGON系統單純以纜繩/滑輪組將直昇機牽引回機庫,Prism系統則使用一組三軌式牽引軌道以及絞車組來牽引直昇機,三條牽引軌道分別用來引導直昇 機的三個起落架,每個牽引軌道各有一組絞車以及車輪牽引裝置。 降落在甲板上的直昇機先透過一組旋轉絞車調整方向來對準牽引軌道的中央軌,甲板人員分別將三條軌道的車輪牽引裝置連接到梅林直昇機三個起落架輪框外側的軸 延伸(axle extensions)機構上,然後啟動三組絞車拉著三個起落架輪,將梅林直昇機沿著三軌式軌道拖回機庫。相較於TRIGON系統,Prism的剛性軌道 提高了牽引過程的安全性,尤其是在較高海況、艦體搖晃較大的情況下。

 

(上與下)停在Type-23蒙特茅茲號甲板上的梅林直昇機的前輪特寫

,注意固定機鼻輪的牽引裝置。

 

梅林預警直昇機

在2000年代末期,皇家海軍規劃以梅林反潛直昇機搭載預警雷達,取代皇家海軍原有的海王ASaC7預警直昇機,此計畫稱為瞭望台(CROWSNEST)。「瞭望台」計畫打算在梅林HM.2反潛直昇機上加裝可拆換的套件,使之能在反潛作戰與預警機任務之間轉換 ,而不需要變更機體結構。皇家海軍規劃算購買10套「瞭望台」預警套件,當時預估耗資5億英鎊(8.06億美元),2016年4月達到主要決定節點(Main Gate investment decision),預期能在2018年起服役,2019年形成初始戰鬥能力(IOC);不過海王Mk.7預警直昇機(Sea King ASaC) 當時預定在2016年起就會開始除役(實際上在2018年9月除役),而且由於預算吃緊,梅林預警直昇機實際上的服役時間可能不早於2022年。

在2010年的英國國防戰略審查報告(2010 SDSR)中,決定由洛克希德.馬丁集團(Lockheed Martin)英國系統整合分部(UK Integrated Systems ,UKIS)和Thales集團英國分公司競標;隨後英國國防部選擇洛馬UKIS負責管理「瞭望台」計畫的評估發展階段。其他設備供應商包括提供Cayman戰術資料鏈的英國BAE Systems以及提供整合光電感測夾艙的Vector Aerospace等。

 

Thales集團英國分公司針對梅林預警直昇機「瞭望台」的方案, 直接回收原

本皇家海軍海王預警直昇機的水偵2000(Searchwater 2000)雷達系統予

以改良,因此也沿襲了水偵 系統的升降式半球型雷達罩。在2015年5月下旬

,英國國防部正式選擇以Thales集團的水偵2000作為梅林預警直昇機的設備。

試飛中的梅林預警直昇機,側面加裝了水偵2000雷達系統。

此一雷達系統是Thales集團英國分公司的提案。

(上與下) 洛馬集團英國分部針對梅林預警直昇機「瞭望台」的方案,

在機體兩側各加裝一個以色列IAI Elta的EL/M-2052固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莢艙。此方案體積緊致且重量輕巧,對梅林預警直昇機的

飛行性能影響不大。 此方案最後並未獲得英國國防部的青睞。

Thales集團英國分公司 在2011年9月提出了方案,沿用海王預警直昇機原有的水偵2000(Searchwater 2000) 雷達系統並進行改良,包括升級雷達硬體、後端軟體 、改良現有的Cerberus任務系統、更新人機介面(含觸控螢幕等) 。水偵的雷達天線裝在一個由凱芙勒(Kevlar)材料製造的半球型外罩裡,安裝在機體左側一個可以旋轉90度的支架上;直昇機降落前支架向上升起,將雷達罩舉升到機體側面,而飛行作業時則支架則向下轉,使雷達罩降到機體下方。由於直接沿用原本海王預警直昇機的設備進行升級,購置成本因而大幅降低,且能順利銜接皇家海軍現有的海王預警直昇機訓練與後勤維持體系 ,最大幅度地沿用現有 海王預警直昇機隊的硬體硬體組件(包含安裝在機體側面半球型天線罩內的機械式旋轉雷達)、軟硬體資源與以及操作訓練程序。

而洛馬集團的方案稱為「警覺」(Vigilance),室在機體兩側加裝固態電子掃瞄雷達(AESA)套件;一開始洛馬集團打算與諾格集團 (Northrop Grumman)合作,以基於F-35的APG-81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來開發,不過隨後則改與以色列IAI Elta合作,機體兩側各加裝一個IAI Elta的EL/M-2052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莢艙,能對周遭360度的空域進行掃描,雷達陣面由1024個T/R組件構成;洛馬方案的梅林預警直昇機起 飛重量只比梅林反潛直昇機增加不到100kg,加上機體兩側的預警雷達莢艙十分緊致,對梅林直昇機的飛行性能表現影響不大;更不用提AESA雷達技術上比原有海王預警直昇機的水偵2000的機械式雷達先進許多。 洛馬集團在2011年底開始測試「警覺」系統。

在2013年下旬,洛馬UKIS與Thales英國分公司都獲得英國國防部的合約,進行「瞭望台」評估階段3(Assessment Phase 3 ,AP3),包括完善系統需求、系統設計、關鍵技術、發展壽期後勤保障能力並進行技術演示等,兩團隊需在2015年1月底提交成果;其中,英國國防部與洛 馬UKIS簽署的AP3合約價值2400萬英鎊(約3630萬美元)。洛馬與Thales兩組團隊。洛馬與Thales兩組團隊的梅林預警直昇機原型機在 2014年下半試飛。洛馬UKIS團隊的EL/M-2052雷達原型(由320個T/R模組構成)在2014年1月在一架波音737進行測試,雷達套件安 裝在波音737的機鼻,相同規模的原型雷達在2014年11月在一架梅林直昇機上進行測試,安裝在機身兩側、預量產構型的莢艙內;在2015年初,由 1024個T/R組件的全尺寸EL/M-2052雷達套件在梅林直昇機上進行測試。而Thales集團的梅林預警直昇機構型也在2014年進行試飛。在2015年5月22日,英國國防部正式選擇Thales團隊作為梅林 預警直昇機的雷達裝備供應商,而洛馬集團英國分部則為系統整合的主承包商。

「瞭望台」系統新增的能力包括含使用人工智能(AI)技術的新追蹤演算法、與資料庫結合的目標辨識能力、完全整合的電子支援(ESM)能力;此外,還有強話的任務記錄與回放系統,能進行實時(real time)或任務結束後的資料分析,用於人員訓練。 每架瞭望台編制三名人員,包括一名駕駛以及兩名負責操作預警雷達以及進行各項戰術作業的觀察員。

在2017 年1月16日,英國國防部正式與洛馬集團英國分部簽署「瞭望台」的產製合約(價值2.69億英鎊,約3.27億美元),代表此計畫正式進入設計與製造階段 ;此合約將為皇家海軍提供10套預警雷達套件以及價值約900萬英鎊的備份料件,此外並修改皇家海軍現役30多架梅林(Merlin)HM.2反潛直昇機,使 之都能適配「瞭望台」預警雷達套件;這些修改包括機內佈線、掛載硬點以及軟體等。依照皇家海軍規劃,30架梅林之中,隨時有五架梅林瞭望台預警機構型,其中三架部署在航空母艦上值勤,另外兩架部署在陸地基地進行訓練以及作戰測試評估,而另外五套瞭望台系統則為備用。第一套瞭望台預警雷達套件可在2018年10月交付英國國防部,第一架安裝「瞭望台」預警雷達套件的梅林直昇機會在 2019年開始工作,在2020年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而原本皇家海軍操作海王ASaC7 AEW預警直升機則在2018年9月底退役。在2019年3月28日,第一架裝置瞭望台系統的梅林預警直昇機原型機在Yeovil Aerodrome測試場進行首次試飛。

在2017年初英國國防部與洛馬集團簽署「瞭望台項目」合約時,國家審計辦公室(National Audit Office)將此計畫評分為「琥珀」(amber),代表預期能成功交付,然而實際上此項目已經出現顯著的問題。在2020年1月21日,英國每日電郵報(Daily Mail)報導,皇家海軍內部人士透露,耗資2.69億英鎊的瞭望台預警直昇機項目至今仍有許多問題,這套能同時監視600個目標接觸的雷達系統「過於敏感」,在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2021財年首次部署時可能無法備便。早在2019年1月,Thales集團就承認,開發進度無法跟上原先預期,而且沒有完整地向主承包商洛馬集團照實報告;隨後在2019年5月,洛馬與Thales集團都承諾分配更多資源與人力到瞭望台項目。如此,瞭望台雷達的首次空中測試預定在2020年4月進行,比原訂進度(2020年2月)延遲六個星期。

在2019年底聖誕節前,有報導指出,瞭望台預警直昇機測試時,雷達系統出現許多問題;皇家海軍內部消息人士透露,此時整個瞭望台系統進度嚴重落後;由於模擬器尚未就緒,皇家海軍甚至還無法開始訓練人員。其中,瞭望台系統後端軟體的開發整合,難度以及工作量都被嚴重低估。一位皇家海軍高階軍官承認,目前瞭望台項目的延遲讓人憂心,認為可能要被迫尋求其他協助。他表示,瞭望台系統必須備便,航空母艦的早期預警系統太重要了,攸關整個航母打擊群的作業能力。瞭望台項目的延誤不僅影響伊麗莎白女王號的首次戰備部署,甚至可能影響到威爾斯親王號的首次部署。而在野的工黨的影子採辦大臣Stephen Morgan針對瞭望台項目的延遲,已經發起一個正式的調查。而瞭望台計畫主承包商洛馬集團以及合作夥伴Thales集團,堅稱瞭望台系統會在2021財年伊麗莎白女王號首次部署前就緒。

除了雷達與後端處理系統的本身的技術問題之外,把水偵雷達整合到梅林直昇機也衍生出乎意外的難題;梅林直昇機機體大量使用複合材料,沒有先前海王預警直昇機的鋁合金機體所需的彈性,於是機體側面承載水偵雷達之後,在機體施加的額外張力,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結構損壞,甚至提前耗盡機體壽命。

在2020年6月25日,英國政府審計辦公室(National Audit Office,NAO)公布的一報告透露,英國航母的關鍵系統──「瞭望台」預警直昇機項目進度嚴重落後;依照2020年4月英國國防部提供的信息,瞭望台預警直昇機系統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nitial Operating Capability,IOC)的時間已經推遲到2021年9月,比原訂計畫延後18個月;原本英國國防部希望瞭望台早期預警直昇機在2020年12月達成IOC,在2021年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首次作戰部署時備便。此外,國防部也透露,瞭望台預警直昇機達成全作戰能力(Full Operating Capability,FOC)的時間延後到2023年5月,比原訂時程晚了11個月;以上新進度也還不包括任何可能讓項目進一步推延的情況(如COVID19疫情影響等)。NAO的報告指稱,瞭望台預警直昇機項目延遲,提供雷達系統的次承包商Thales需負最大責任,不僅未能達到承諾的工作進度,且沒有提供項目實際進度的信息,這使得英國國防部以及主承包商洛克西德.馬丁集團都沒能及時察覺問題,等到發現時已經太晚;這顯示英國國防部無法確實監督主承包商洛馬集團的執行。NAO的報告也連帶批評英國國防部對瞭望台項目過於樂觀,進度太過緊湊。

除了瞭望台雷達系統開發工作不順利之外,用來搭載雷達進行測試的梅林直昇機也曾發生狀況;皇家海軍調撥三架梅林直昇機作為測試平台,負責試飛作業的是李奧納多直昇機公司(Leonardo Helicopters),但隨後其中一架直昇機停飛等待維修,只能用來進行地面測試。結果,皇家海軍只好再動用一架寶貴的前線梅林直昇機來進行測試,削減了第一線單位可用的直昇機數量(皇家海軍只有30架梅林HM2)。此外,緊湊的測試計畫使得這些測試用的梅林直昇機的零件供應吃緊。儘管COVID19疫情肆虐,三架裝備瞭望台雷達系統的梅林直昇機仍在2020年夏季持續進行各項測試。

原本預定裝備瞭望台預警直昇機的單位是先前操作海王ASaC預警直昇機的849海軍航空中隊(849 NAS),但皇家海軍的部署計畫在2020年改變,849中隊在2020年4月撤銷,空中預警直昇機任務併入820中隊,因此820中隊會分別有反潛作戰以及空中預警兩種專業人員團隊;這是因為10套瞭望台預警雷達系統會輪流裝在堪飛的梅林直昇機上,為了簡化後勤與行政作業,所以將原本專職操作預警直昇機的849 NAS併入820 NAS。在2021年3月24日,皇家海軍宣布,第一架瞭望台預警直昇機正式進入820航空中隊服役,在皇家海軍克勞德羅斯航空基地(Royal Naval Air Station Culdrose)展開作戰訓練,為參與2021年5月展開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打擊群首次作戰部屬做最後的準備。

在伊莉莎白女王號2021年部署期間(CSG21)部署期間,艦上的梅林預警直昇機的瞭望台雷達系統使用System Release 11.0版軟體,擁有基本功能。在2022年4月,洛馬集團英國分公司發佈了瞭望台預警雷達系統的System Release 11.4軟體,納入了CSG21部署期間的操作經驗,首先應用在皇家海軍卡爾德羅斯航空基地(RNAS Culdrose)的ASaC任務訓練器(Mission Trainer)以及兩架部署在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 R09)航空母艦的梅林預警直昇機上,這兩架預警直昇機在2022年5月到6月間隨威爾斯親王號在地中海作業。在2022年中旬,更進一步的System Release 12.0軟體發佈,這是瞭望台系統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的基線,包括改進與F-35B戰鬥機之間的數據連接,並新增一些雷達作業模式。

在2022年11月伊莉莎白女王號進行CSG22部署期間,艦上的兩架梅林預警直昇機使用System Release 12.2版本。在2022年11月29日在下議院的一般國防選擇委員會(Commons Defence Select Committee)中,瞭望台項目的主承包商洛馬集團英國分公司總裁Paul Livingston聲稱,使用System Release 12.2軟體的梅林預警直昇機在CSG22期間表現良好,穩定性提高不少(前一年CSG21部署期間,瞭望台系統有不少穩定性問題)。隨後在下一波軟體升級之後,就會進行最終的飛行測試、安全以及一系列適航認證(airworthiness clearances),完成後預定在2023年第二季達成IOC(最初IOC期程是2020年3月)。Livingstone在委員會中也建議將瞭望台形成全戰備能力(FOC)的時間稍微後移,因為皇家海軍開始使用之後提出的要求,已經開始跟原始規格的不一樣;國防部、皇家海軍、洛馬集團以及次承包商們已經對此進行關於新功能的討論,洛馬會評估是否可行並且進行開發。瞭望台預計形成全戰備能力(FOC)的軟體版本是Systems Release 14,計畫在2024到2025年之間發佈。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