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級輕型航空母艦


攝於1968年的Swan, Hunter造船廠,畫面中央是莊嚴級的黎凡賽號(HMS Leviathan),在1946年5月停工之後就

再也沒有復工,在1968年5月出售拆解。畫面右側是半人馬號(HMS Centaur 06)輕型航空母艦(1971年除役),

後方背景的航母是1968年1月被工黨政府決定除役的勝利號( HMS Victorious R38)艦隊型航母。

皇家澳洲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莊嚴級的雪梨號(HMS HMAS Sydney R17),攝於1950年代。

甲板上是Hawker的海狂怒式(Sea Fury)戰鬥機隊。

由前方看雪梨號

由後方看雪梨號,可以清處看到海狂怒式戰鬥機隊

已經改為快速運輸艦的雪梨號,艦面上可以看到大型起重機以及放置的車輛。

由上方俯瞰改為運兵船的雪梨號。

在越戰期間,雪梨號載運部隊前往越南的路上;畫面中雪梨號與女爵號(HMAS Duchess D154)驅逐艦

正接受補給號(HMAS Supply AO-195)艦隊油船的補給。

攝於1950年代的皇家澳洲海軍莊嚴級航空母艦墨爾本號(HMS Melbourne R21),甲板上等待起飛的是塘鵝式反潛機。

攝於1967年的墨爾本號

攝於1969年的澳洲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此時艦載機隊已經換成S-2追蹤者反潛機與A-4G天鷹式攻擊機。

攝於1970年的澳洲墨爾本號。

墨爾本號與澳洲海軍泊斯級驅逐艦布里斯班號(HMAS Brisbane DDG-41)編隊航行。

甲板上有A-4G天鷹攻擊機以及S-2追蹤者反潛機。

墨爾本號正準備進入雪梨的花園島海軍基地。背景是雪梨大橋與雪梨歌劇院。

在1978年與美國海軍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航空母艦一同演習的墨爾本號。由於企業號外號是「Big E」,

而墨爾本號則是當時全球最小航空母艦之一,因此在演習中獲得「Little M」的綽號。

墨爾本號在1964年2月10日意外撞沈航海家號(HMAS Voyager D-04)

之後回到雪梨的照片,可以看到艦首的損傷。

加拿大皇家海軍租用的宏偉號(HMS Magnificent CVL21)航空母艦。

加拿大購入的莊嚴級航空母艦波納文屈號(HMCS Bonaventure CVL-22) 。與墨爾本號相似,波納文屈號完工時就已經擁有

包括斜角甲板、強化攔截索、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等新設備。

(上與下)加拿大波納文屈號航空母艦率領的戰鬥群,攝於1966年,畫面中包括波納文屈號(HMCS Bonaventure CVL 220)

航空母艦,河流級巡防艦新沃特福德號(HMCS New Waterford FFE 304),安納波里斯級驅逐艦HMCS Nipigon

(DDH 266),雷斯蒂古什級驅逐艦HMCS Restigouche(DDE 257)、HMCS Kootenay(DDE 258)以及

HMCS St. Croix(DDE 256)、聖勞倫特級驅逐艦HMCS Skeena(DDH 207)、供應者號(HMCS Provider AOR 508)

補給艦等。

 

──by captain Picard


 

回上頁

 

莊嚴級(Majesty class)輕型航空母艦列表
艦名 使用國 建造廠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R21 Melbourne(ex- HMS Majestic R77) 澳大利亞 Vickers-Armstrong 1943/4/15 1945/2/28 1955/10/28 1982/6/30 1947年8月售予澳洲
R17/A214/P241/L134 Sydney(ex-HMSTerrible R93)

 

澳大利亞 HM Dockyard Devonport 1943/4/19 1944/9/30 1948/12/16 1973/11/12 1947年8月售予澳洲

1962年3月7日改作為快速運輸艦

CVL-21 Magnificent 加拿大 Harland & Wolff 1943/7/29 1944/11/16 1948/3/21 1956 1958年租借給加拿大
R11 Vikrant(ex-HMS Hercules R49) 印度 Vickers-Armstrong (construction)
Harland & Wolff (fitting out)
1943/10/14 1945/9/22 1961/11/3 1997/1/31 1957年1月售予印度
Leviathan
Swan, Hunter & Wigham Richardson, Ltd. 1943/10/8 1945/6/7

未曾完工服役。1968/5拆解
Bonaventure(ex-HMS Powerful) 加拿大 Harland & Wolff 1943/11/27 1945/2/27 1957/1/17 1970/7/3  

 

 

如同前述,最後六艘巨像級基於二次大戰期間艦載機發展趨勢以及強化防空火力的需求而進行修改,被另外歸類為莊嚴級(Majesty class)。為了適應更快且更重的艦載機,莊嚴級改用性能更強的新彈射器與攔截索,改用面積更大且承載能力更強的新升降機,飛行甲板也進一步強化,可操作20000磅級(9071.847kg)的艦載機。此外,莊嚴級設計之初就全面以Bofors 40mm高射砲取代巨像級原始設計的2磅高射砲與20mm機砲,艦上總共搭載30門,分置於6座雙聯裝砲座與18門單裝砲座上。艦上的雷達包括兩具Type 277Q高度指示雷達、一具Type 960/281BQ長程預警雷達、一具Type 961對空搜索雷達、一具Type 293M平面搜索雷達。此外,莊嚴級也修改內部艙室配置來提高生存性,以及改善人員起居空間。

由於種種變更,莊嚴級的排水量比巨像級增加約1500ton, 標準排水量為15750ton,滿載排水量為19500ton,標準吃水增為5.94m,滿載吃水增為7.54m。巨像級原始設計編制約1100名人員, 但由於戰爭期間的需求演變,到了莊嚴級就增為1300人。 莊嚴級的推進系統也與巨像級完全相同,包含四具海軍部(Admiralty)三鼓式鍋爐與兩具Parsons單級減速排檔渦輪機(分置於兩個機艙,每個機 艙有兩個蒸汽鍋爐與一套蒸汽渦輪),總功率40000軸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4至25節,航速14節時續航力12000海里。

全部六艘莊嚴級在1944年9月到1945年9月下水,沒有一艘在日本投降之前完工。戰後皇家海軍裁減規模,所有的莊嚴級 都在1946年暫停施工。戰後隨著盟邦重建海軍的需求,五艘莊嚴級轉賣他國,而這些艦艇都是在轉售之後才完工建成。其中,有三艘本級艦經過大規模修改(比照先前若干改良型巨像級的設計),才在1950年代下半完工交付,分別是澳洲的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加拿大的波納文屈號(HMCS Bonaventure CVL-22)以及印度的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 R-11);這些改裝包括夾角5度的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更強力的攔截索與升降機,以及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等,主要都是配合噴射艦載機的起降。

第六艘本級艦黎凡賽號(HMS Leviathan)在1946年5月停工後就再也沒有復工,曾有計畫轉為兩棲直昇機突擊艦( commando carrier)或飛彈搭載艦艇,或如其他姊妹艦般轉售他國,但都沒有實現;在1950年代,黎凡賽號被作為居住船,該艦的鍋爐在1966年被拆除,隨後用來替換售予荷蘭海軍的 巨像級航空母艦道爾曼號(HNLMS Karel Doorman ) 在1968年火災中受損的鍋爐。最後黎凡賽號在1968年5月出售拆解。因此,沒有任何一艘莊嚴級進入皇家海軍服役。

澳洲:雪梨號

雪梨號(HMS HMAS Sydney R17/A214/P241/L134)是皇家澳洲海軍擁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原本是皇家海軍莊嚴級二號艦的恐怖號(HMS Terrible R93)。恐怖號由達文波特皇家船塢(HM Dockyard Devonport)建造,是16艘巨像級與莊嚴級之中唯一一艘由皇家船塢(直接附屬於皇家海軍)建造的。

早在1944年二次大戰期間,澳洲政府就提議購入一艘輕型航空母艦,加上至少一艘輕巡洋艦與六艘驅逐艦,組成海軍核心力量。在當時,英國皇家海軍部評估認 為巨像級航空母艦最適合澳洲的需求,並打算提供巨像級的可敬號(HMS Venerable R63)給澳洲(以租借或贈送的方式)。然而,由於評估之後,澳洲政府認為戰爭期間沒有足夠人力可以操作航空母艦,遂將此構想擱置。在1945年中,澳洲 政府重新審視裝備航空母艦的人力需求;此時由於歐戰以經結束,英國不再面臨船艦短缺的問題,因此澳洲內部再度提議購買巨像級的海洋號(HMS Ocean R68),不過隨後還是遭到澳洲政府否決。

二次大戰結束後,澳洲國防會議建議皇家澳洲海軍在重建時,以至少一艘航空母艦為核心;依照最初的計畫,澳洲打算獲得三艘航空母艦,其中經常有兩艘在海上執 行戰備勤務,第三艘則在維修與預備狀態;不過由於預算刪減,澳洲將購買的航空母艦數量減為2艘。在1947年6月,澳洲決議購入英國未完工的莊嚴級航空母 艦首艦莊嚴號(HMS Majestic R77)與二號艦恐怖號,以及艦上所需的武裝、彈藥、油料與零件,總經費275萬澳幣。其中,莊嚴號被改名為墨爾本號(HMS Melbourne R21),而恐怖號被改名為雪梨號(HMS HMAS Sydney R17);之所以選擇雪梨號當作艦名,一部份原因是購買這艘航空母艦的經費中,42.5萬澳幣的經費來自於雪梨號替代資金,原本打算購艦取代1941年11月19日與納粹德國Komoran號通商破壞艦交戰時被擊沈的雪梨號(HMAS Sydney D48)輕巡洋艦。由於此時雪梨號完成度比墨爾本號更高,而且雪梨號預定作為皇家澳洲海軍旗艦,因此該艦直接以原始莊嚴級的設計完工服役 ;而墨爾本號則進行了適應噴射艦載機的大規模改裝。由於皇家澳洲海軍人力不足,為了提供雪梨號提供足夠的操艦人力,遂將荷伯特號(HMAS Hobart D-63)輕巡洋艦降為預備役,艦上的官兵轉移至雪梨號。

雪梨號原訂在1948年6月24日完工,由於船廠欠缺熟練員工來安裝鍋爐,導致交付時間延遲到1948年10月。最後雪梨號繼續施工完成,在1948年12月16日移交 皇家澳洲海軍;但此時雪梨號的工程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完畢,之後該艦繼續在達文波特趕工,直到1949年2月5日才真正服役,是繼加拿大皇家海軍購買的 宏偉號(HMCS Magnificent CVL 21)之後,第二艘完工服役的莊嚴級航空母艦。在1948年12月初雪梨號測試期間,一架皇家海軍哈維蘭(Havilland)蚊式機(Mosquito)飛近雪梨號以協助該艦雷達調校工作,結果該機失事墜毀,兩名飛行員雙雙罹難。在1949年2月17日,一名 皇家澳洲海軍飛行員駕駛Fairey的螢火蟲(Firefly)攻擊機在皇家海軍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R87)航空母艦 進行航母降落資格認證時失事,雖然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但這架螢火蟲式以及另外四架甲板上的飛機都被損毀。在1949年4月12日,雪梨號載著新組建完成的澳大利亞海軍第20航空母艦飛行隊(Carrier Air Groups,CAG)駛離達文波特,在6月2日抵達雪梨,並在8月25日接替澳大利亞號(HMAS Australia D84),成為皇家澳洲海軍新任旗艦。

服役初期,雪梨號通常搭載兩個中隊24架Hawker的海狂怒(Sea Fury)螺旋槳戰鬥攻擊機,以及兩架執行飛行員搜救任務的Supermarine海獺(Sea Otter)水上飛機。其中,海狂怒隸屬於皇家澳洲海軍航空隊(RAN Fleet Air Arm)第20與21航空母艦飛行隊(Carrier Air Groups,CAG),其編制獨立於雪梨號以外,而海獺水上飛機則由雪梨號航空母艦本身編制的飛行單位操作。

在1950年6月(此時韓戰已經爆發),雪梨號航向英國,在10月接收組件完成的第21航空母艦飛行隊,並在12月返國。在10月雪梨號停靠英國時,英國 海軍部曾建議將雪梨號部署於朝鮮水域,支援在當地值勤、但是彈射器發生故障的皇家海軍巨像級輕型航空母艦特修斯號(HMS Theseus R64),不過這個計畫沒有實現。在1951年1月29日,雪梨號與其他17艘皇家澳洲海軍船艦集結於雪梨港,參與澳大利亞建國五十週年紀念。隨後該艦在 南澳大利亞水域進行演習訓練;在這項演習中,一架屬於雪梨號的海狂怒攻擊機在飛行中意外發射四枚火箭,命中紐西蘭海軍旗艦伯龍納號(HMNZS Bellona 63)輕巡洋艦的上層結構,調查報告出爐時認為駕駛員誤觸擊發按鈕導致意外,但隨後又發現雪梨號傳來的某種無線電訊號可能影響機上電路並導致擊發。在 1951年5月3日,一架海狂怒飛機在雪梨號上使用火箭助升起飛時失事墜海,駕駛員殉職,這是雪梨號服役期間損失的第一位飛行員。

韓戰

在1951年3月,英國第一海務大臣請求澳洲派遣雪梨號參與韓戰戰事,以維持當地大英聯邦艦隊的航空母艦兵力。澳洲政府答應請求,而為了強化雪梨號的航空 兵力,除了原本艦上的第20、21艦載機飛行隊外,又將805中隊併入第21飛行隊,故雪梨號總共帶著38架海狂怒戰鬥機投入戰鬥。另外,原本 皇家澳洲海軍的螢火蟲式(Firefly)機都是反潛構型,並未裝置機砲,所以皇家澳洲海軍還特別租借了配備機砲的機型來投入韓戰。在1951年8月31 日,雪梨號在驅逐艦土巴克號(HMAS Tobruk D37)的伴護下駛往朝鮮半島水域;抵達後,雪梨號成為大英聯邦同盟(Commonwealth Dominion)第一艘投入勤務的航空母艦,實際作業則附屬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之下,並編制於特遣單位(Task Element)95.11,部署於朝鮮半島西側水域。

投入戰爭初期,雪梨號首先參一項為時9到10天的巡邏任務,掩護聯合國艦隊在日本主要海軍基地(佐世保、長崎、廣島、吳)的加油行動;在這項任務期間,雪 梨號與幾艘美國航空母艦輪班執行。隨後,雪梨號主要用於對北朝鮮的共產黨地面單位與補給線實施攻擊,其他次要任務包括偵察、海軍船艦岸轟時提供空中觀測標 定、戰鬥空中巡邏(CAP)以及反潛巡邏等。在此期間,雪梨號曾操作一架屬於美國海軍的賽考斯基( Sikorsky)的UP28蜻蜓(Dragonfly)無武裝直昇機(該機被稱為Uncle Peter)進行搜救工作,這是皇家澳洲海軍船艦首度操作直昇機,也是澳洲第一次操作屬於美國海軍的裝備。由於雪梨號操作直昇機的成功經驗,皇家澳洲海軍 隨後就決定購入三架Bristol的Sycamores直昇機,編成 皇家澳洲海軍史上第一支直昇機單位。

在10月4日,雪梨號進行第一次在朝鮮水域的戰鬥巡邏任務,曾對漢江、元山等地的敵軍目標實施攻擊。完成這次巡邏後,雪梨號前往佐世保進行整補;然而由於 颱風魯茲(Ruth)接近日本,所有聯合國軍船艦在10月14日上午奉命前往海上避風;然而,雪梨號與其他若干船艦直到當天傍晚才啟航,結果遇上了強烈的 風暴與海象(曾有68節的強大陣風襲擊這艘母艦,相當於時速128km),六架停在甲板上的飛機受到損毀,一輛拖車與一架 螢火蟲式飛機的發動機落入海中。

在1951年10月18日,雪梨號投入第二次戰鬥巡邏,攻擊了北朝鮮地面單位、海岸船隻、鐵路、橋樑與其他補給路線等等,並在10月21日首度執行對地面 部隊的密接支援(CAS)任務。在10月25日,兩架雪梨號的海狂怒被擊落,但飛行員安然逃出。在10月26日,雪梨號5架軍機怒成功完成攻擊鐵路的任務 後,一架 螢火蟲式飛機在深入北朝鮮勢力範圍的陸地上被擊落;雪梨號上的美國海軍Uncle Peter直昇機組員自願冒險前去救援,機上人員攜帶一挺機槍;在四架雪梨號的螢火蟲式的掩護下,這架直昇機在16時22分出發,在17時33分降落敵區 並成功救起被擊落的機組員,在機組員攜帶的機槍以及雪梨號上 螢火蟲式飛機火力掩護下撤離。在這次任務中,兩架螢火蟲式幾乎耗盡油料,非常勉強地返回雪梨號。完成救援任務的Uncle Peter直昇機在18時30分降落在聯合國軍控制的金浦機場,而這是韓戰期間為時最長的一次直昇機搜救工作。Uncle Peter的組員榮獲英國傑出服役獎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以及美國海軍十字徽章(United States Navy Cross)。雪梨號在10月27日結束第二次戰鬥巡邏並返回吳港整修。

在1951年11月5日,雪梨號啟程展開韓戰部署的第三次戰鬥巡邏,由加拿大與美國的驅逐艦群護航;在同一天,雪梨號一架海狂怒飛機執行掃射時無法拉起而 墜毀,機組員陣亡,這是雪梨號機組員第一次在戰鬥勤務中殉職。冒著惡劣的氣候,雪梨號持續進行戰鬥巡邏,直到11月13日才返回佐世保。在11月18日, 完成整補的雪梨號在澳洲土土巴克號(HMAS Tobruk D37)與英國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 C35)輕巡洋艦的伴護下展開第四次戰鬥巡邏,與美軍第95.8特遣群(Task Force 95.8)在11月20至22日一同轟炸北朝鮮頭南港;爾後雪梨號的機對還轟炸沿海的北朝鮮部隊砲兵單位、工廠、鐵路線等,並為聯合國軍海面艦隊提供空中 戰鬥巡邏。第四次戰鬥勤務結束後,由於強大的風雪持續到11月27日,雪梨號只得停留在朝鮮半島西側。

在1951年12月,由於任務調換的原因,雪梨號改為提供日本與朝鮮半島之間盟軍海上補給線的護航工作。在12月7日,雪梨號展開第五次戰鬥巡邏。在12 月8日,一架被防空砲火擊傷的海狂怒戰鬥機的飛行員在著艦時受重傷,隨後不治死亡,這是雪梨號在戰鬥中殉職的第二名飛行員,這一天內還有其他飛機折損。隨 後,雪梨號的戰鬥群持續攻擊北韓鐵路、海面船隻以及集結中的朝鮮部隊。雪梨號的第五次戰鬥巡邏在12月18日結束,總計損失5架飛機與1名飛行員,另外有 25架飛機受到損傷,是代價最為昂貴的一次。在吳港度過聖誕節後,雪梨號在12月27日展開第六次戰鬥巡邏,主要在仁川區域為聯合國部隊返回日本的船團提 供空中掩護。在1952年1月1日,雪梨號的機隊協助擊退北朝鮮對Yongho Do島的進攻。在1月2日,雪梨號折損了第三名飛行員,該機疑似墜入黃海。第六次戰鬥巡邏剩下的期間,雪梨號的機隊主要對 Cho Do-Sok To地區的北朝鮮地面單位(如砲兵)實施攻擊,並支援南韓陸軍的作戰。在1952年1月16日,雪梨號投入在韓戰期間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戰鬥巡邏,伴隨 的包括澳洲、加拿大與美國的護航艦艇。在這次戰鬥巡邏中,由於天候狀況惡劣,加上與聯合國部隊之間沒有緊密協調,雪梨號派出的架次較少;此外,原訂以攻擊 北朝鮮鐵路為主的計畫,也改為攻擊水塔,因為它們必須花費更長的時間修復。在戰鬥勤務的最後一天,由於惡劣的嚴寒天候,雪梨號甲板上每一架飛機都被凍結而 無法使用,其中5架完全被海水結的冰裹住。

在1952年1月25日,皇家海軍巨像級航空母艦光榮號 (HMS Glory R62)接替了雪梨號的任務,雪梨號至此結束為時122天的第一次韓戰勤務,其中有42.8天處於戰鬥飛行勤務中,11.7天因為天候惡劣而停止原訂的飛 行勤務,29.5天用於往返日本基地和朝鮮作戰水域之間,另外38天在日本基地整補。在戰鬥勤務中,雪梨號的海狂怒飛機累積了1623飛行小時,而 螢火蟲式飛機累積743飛行小時;所有機隊共投擲802枚炸彈、發射6395枚無導引火箭與269249枚20mm機砲彈,3名飛行員陣亡,一名飛行員重 傷,共折損13架飛機,其中9架是被北朝鮮地面防空砲火擊落,其餘4架則因為起降意外或天候惡劣而折損;此外,超過19架飛機曾被北朝鮮地面防空砲火擊 傷。作戰期間為了補充損失, 皇家澳洲海軍向英國遠東艦隊租借同型軍機來補充。在戰鬥中,皇家海軍航空隊總共擊毀約66座橋樑、141個機動倉儲、超過2000個建築物、469艘船 艇、15個砲兵設施,並擊斃、擊傷3100名北朝鮮士兵;相對於美國統計的戰果,澳洲方面的統計結果較為保守。由於韓戰勤務的貢獻,雪梨號人員與艦上的航 空團獲得四個傑出服務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一個傑出服務獎牌(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10個提及(Mentions in Dispatches)、完成任務獎章(Returned From Active Service Badge)以及兩個美國傑出軍團勳章(United States Legions of Merit);而雪梨號本身則榮獲「Korea 1951 52」的榮銜。

1952至1958年

結束第一次韓戰部署之後,雪梨號曾在1952年進行環澳洲的巡航,並在1953年3月前往英國參與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在6月15日參與加冕的艦隊校 閱。結束之後,雪梨號又前往美洲,訪問了加拿大、美國、加勒比海、巴拿馬、夏威夷,返回澳洲本土前還訪問了紐西蘭。在1953年10月底,雪梨號第二次部 署至朝鮮半島,以鞏固聯合國部隊在1953年7月生效的停戰協定;由於雙方大致上已經停火,這次雪梨號的部署並無特別的事蹟;在這次部署期間,雪梨耗損失 兩名飛行員,一位飛行員駕駛海狂怒式時師是墜海,另一位則在一次甲板操作意外中喪生(並導致一名甲板勤務人員重傷)。雪梨號在1954年1月結束第二次朝 鮮部署,同年6月初返回澳洲佛里曼特爾。

雪梨號依照莊嚴級的原始設計完工服役,而皇家海軍部估計這些照原始設計完成的莊嚴級,到1950年代初期至少都必須更新升降機、攔截索,以適應重量更大、起降速度更快的噴射機。皇家海軍 曾打算對雪梨號進行與當時正建造中的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相同的改裝,換裝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新的攔截索與升降機等等,使之能有效操作噴射艦載機;然而由於澳洲的人力與財力有限,這個計畫 在1954年遭到澳洲政府否決。

在1956年5月初墨爾本號交付時,雪梨號在袋鼠島 (Kangaroo Island)附近海域與墨爾本號會合,並參與了墨爾本號的交付航行。隨著墨爾本號的服役,雪梨號也將皇家澳洲海軍旗艦的任務轉移給墨爾本號。最初澳洲打 算同時維持兩艘現役航空母艦,但由於人力跟經費都不足,而且只有墨爾本號才具備操作噴射艦載機的能力,因此雪梨號日後的用途就成為 皇家澳洲海軍的一大課題。幾經研究之後,雪梨號在1958年5月30日卸下現役航空母艦的身份,改為特別預備役,能在四個月內啟封擔負運輸任務。

作為運兵船

在1958至1960年,皇家澳洲海軍內部有許多關於處置雪梨號的討論,包括轉為快速運兵船或者除役。當時,澳洲陸軍需要能運送大量兵員與裝備的運輸船 艦,以在東南亞爆發戰事時快速部署至戰區;然而, 皇家澳洲海軍卻不太願意養這種對海軍勤務沒有幫助的船隻,而且既然無法為雪梨號進行必要升級來操作噴射機,該艦的剩餘價值已經不大。然而經過通盤考量後, 澳洲無法建立足夠的空運能量來滿足需求,而使用其他海軍或民間船隻擔任快速運兵船的效益也比不過使用雪梨號,因此雪梨號還是在1961至1962年正式改 裝為快速運兵船(Fast Troop Transport)。在改裝時,雪梨號所有操作固定翼艦載機的裝備如液壓彈射器、攔截索、航管裝置與維修整補設施都遭到拆除,下甲板機庫被改為人員住艙 與大型貨艙,武裝也檢為四座單管Bofors 40mm快砲。 改裝為運兵船之後,雪梨號撤除了艦載機隊,排水量減至14380ton,艦上編制的人數降至544人,多為皇家澳洲海軍預備役(Royal Australian Navy Reserve)。轉為快速運兵艦之後,雪梨號舷號改為A214,並於1962年3月7日以新的身份重新服役,編入皇家海軍的訓練艦隊。

在1963年8月,雪梨號參與馬槍演習(Exercise Carbine),並首度擔任運兵任務,將兩棲部隊快速運至昆士蘭灣。在1964年5月底,雪梨號展開首次海外運輸任務,這是大英聯邦支援馬來西亞抵抗印尼侵略與滲透的行動 (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卡諾意圖併吞馬來西亞、新家坡、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在這趟任務中,雪梨號將支援的人員、彈藥、裝備、食物等補給品運給馬來西亞的武裝部隊,包括澳洲皇家第111輕型防空砲群(111th Light Anti-aircraft Battery)、第七工兵中隊(7th Field Squadron)在內的1245名人員、四架UH-1直昇機以及皇家空軍的操作人員。接近新幾內亞水域印尼勢力範圍時,雪梨號採取無線電靜默等高度警戒 措施,第111輕型防空砲群也部署於甲板上來強化船艦防空。在6月16日至17日,雪梨號在馬來西亞檳城卸下第111防砲群、皇家空軍第五中隊、物資與彈 藥等。在6月23日,由於疑似發現印尼潛艇,兩艘澳洲護衛艦艇執行了18小時反潛搜索,之後雪梨號才返回佛里曼特爾。在當時,雪梨號並未因參與此任務而獲 得任何表揚,不過在2010年3月 皇家澳洲海軍重新整理的榮譽列表中,提到雪梨號因為參與支援馬來西亞的任務,而獲得「Malaysia 1964」的榮銜。

越戰

在1965年5月,正在花園島造船廠整修的雪梨號接到通知,準備將澳洲部隊輸送至越南戰場;整修完成後,雪梨號在5月23日開始裝載物資,隨後裝載了澳洲 第一特遣隊(1st Australian Task Force)第一營以及威爾斯輕裝甲部隊(Prince of Wales's Light Horse armoured regiment),並在5月26日夜間啟航前往越南。從1965年5月到1972年11月越戰期間,雪梨號持續支援澳洲派往越南的澳洲第一特遣隊的活 動,先後進行了25趟航行,為澳洲第一特遣隊實施運補與輪調。長達七年支援越戰的勤務,是雪梨號繼韓戰之後服役生涯的第二大亮點──雖然此時雪梨號已經不 再是一艘航空母艦。在這段期間,雪梨號也繼續擔任訓練艦的工作,艦上經常有30名實習軍官與200名實習水兵。在執行越南運輸勤務時,雪梨號通常搭載 450名澳洲皇家旅(Royal Australian Regiment,RAR)的營以及所屬的裝備、車輛。其中,車輛固定在飛行甲板上,而物資則固定於運輸拖盤上並儲存於飛行甲板或機庫。而考量到北越潛水 艇的潛在威脅,雪梨號在執行運輸任務時通常由至少一艘護航艦艇伴隨。最初雪梨號預定的運補路線是直駛西貢,但考量到越共能輕易在西貢河佈雷,所以改在頭頓 港裝卸;因此,雪梨號獲得了頭頓渡輪(Vung Tau Ferry)的稱號。在初期的任務之中,雪梨號通常需要花費數天來進行裝卸;隨著裝卸處理的日漸熟練,加上雪梨號在1967年新增設三具裝卸用的起重機與 六艘用來輸送的登陸載具之後,1967年起雪梨號就能在一天之內完成裝卸任務。越戰期間雪梨號執行第七次運輸任務時, 雪梨號曾搭載並操作四架Westland Wessex反潛直昇機執行反潛搜索任務。 在1972年3月9日,雪梨號完成第24次運輸任務並即將返回雪梨港時,澳洲決正式結束在越南的軍事活動。經過短暫整修後,雪梨號在1972年11月1日 展開第25次,也是最後一趟越南運補勤務;在回航期間,雪梨號遇到故障的商船Kaiwing號,並協助拖帶該船航行450海里至香港整修。總計在25趟越 南運輸勤務中,雪梨號總共輸送16902人 次、5753噸物資、2375輛車輛與14架飛機。

依照最初澳洲政府的規定,包含雪梨號在內,所有參與運補越南勤務的船隻的人員,都不符合獲得越南獎章( Vietnam Medal)的規定,理由是這些後勤運輸人員並未參與第一線戰鬥。經過多方爭取與陳情之後,澳洲政府在1986年頒發Returned from Active Service Badge給這些參與運輸作業的人員,不過這仍不能滿足抗爭團體的要求。經過進一步的陳情與法律調戰後,澳洲在1992年創立越南後勤與支援獎章(Vietnam Logistic and Support Medal),頒給這些參與越戰後勤支援工作而不符合越南獎章的人員。基於類似的精神,澳洲國防部在2006年決定在雪梨號的服役記錄中增列「Vietnam 1965 72」的榮銜,不過直到2010年3月才正式列入紀錄。

服役末期

在1973年,雪梨號的舷號更換為L134。在該年初,澳洲有意派遣雪梨號支援紐西蘭皇家海軍阻撓法國在附近海域實施核子試爆;當時皇家澳洲海軍的補給號( HMAS Supply AO 195)艦隊油船正進塢整修,因此皇家澳洲海軍只剩下雪梨號可以執行海上運補等作業。然而,澳洲希望在還有協商空間時,暫時不派遣第一線作戰艦艇前去,因而延緩了出動。等到決議形成時,補給號也已經完成整修,因此澳洲仍然派遣補給號前去支援紐西蘭海軍。

在1973年7月20日,澳洲政府正式決定取消雪梨號原訂在該年年底的整修計畫,並在年內將雪梨號除役。在1973年11月12日,雪梨號正式除役。吉朗地方觀光協會(The Geelong Regional Tourist Authority)曾爭取將雪梨號移至卡里歐灣(Corio Bay)作為綜合的海事博物館、傳統文化中心以及浮動賭場;皇家澳洲海軍歷史協會( Naval History Society of Australia)則建議將雪梨號的艦島拆除,並移到岩石區作為海事博物館;而Sydney Opera House甚至建議將雪梨號轉為一個停車場。然而,由於以上建議都缺乏經費來源,因此雪梨號最後在1975年10月30日出售拆解。

從1960年代起,澳洲就曾開始探討替代雪梨號的方案;當時提出的建議中,包括購買英國競技神號(HMS Hermes R12)輕型航空母艦或美國硫磺島級(Iwo Jima class)兩棲直昇機突擊艦;其中,購入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的提案在1970年代就被否決,但即便雪梨號在1973年除役,澳洲考慮購入競技神號直到1980年代,作為替代墨爾本號的可能選項,不過最後並沒有實現。而雪梨號除役後, 皇家澳洲海軍就失去了這種快速載運兵力與裝備的能力,直到托布魯克號(HMAS Tobruk L50)兩棲運輸艦在1981年服役為止。

在1974年,雪梨號的艦上教堂以及船鐘被移到模爾頓海軍基地(HMAS Moreton),然後在1980年代運至澳洲國家海軍海事博物館(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此外,一個雪梨號的船錨陳列於阿巴特拉斯基地(HMAS Albatross)的海軍航空隊博物館(Fleet Air Arm Museum)。雪梨號以及之前兩艘命名為雪梨號的軍艦,都呈現於花園島海軍教堂的一扇玻璃花窗上。

 

澳洲:墨爾本號

在1947年,皇家澳洲海軍向英國訂購了兩艘二次大戰結束後停工的莊嚴級航空母艦,分別是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廠(Vickers-Armstrong)建造的莊嚴號(HMS Majestic R77),以及由達文波特皇家造船廠建造的恐怖號(HMS Terrible R93)。其中,完成度較高的恐怖號首先在1948年完工,成為雪梨號(HMS Sydney R17);而完成度較低的莊嚴號,澳洲決定直接在該艦上施予大幅度的改裝,納入二次大戰後出現的許多新技術(主要是配合噴射艦載機操作),因此在1950年代才完工交付,澳洲將之命名為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

在墨爾本號施工期間,由於設計修改的幅度頗大,加上船廠熟練員工短缺以及艦上設備延遲交付,墨爾本號的預估完工時間大幅落後21個月(估計至1954年3月以後才能交付),也使 皇家澳洲海軍花費來購置兩艘航空母艦的總經費從原訂275萬澳幣大漲到830萬澳幣。由於墨爾本號的工期比原訂時間落後,因此皇家澳洲海軍向英國租借了巨像級航空母艦復仇號(HMAS Vengeance)進行先期訓練,租期從1952年11月13日到1955年8月12日。到墨爾本號完工交付時,復仇號的船員便轉移到墨爾本號上;在1955年10月26日,墨爾本號首先以原艦名莊嚴號(HMAS Majestic)舉行服役典禮,兩天後於10月28日正式命名為墨爾本號。

在1956年3月11日,墨爾本號從格拉斯哥(Glasgow)啟航前往澳洲,艦上搭載了皇家澳洲海軍在英國訓練組建的808、816與817飛行隊以及所屬的64架海毒式(Sea Venom)與塘鵝式(Gannet)飛機;此外,艦上也搭載皇家澳洲海軍贈送給皇家澳洲海軍航海協會(RAN Sailing Association)的一艘競賽遊艇Samuel Pepys號。墨爾本號在1956年4月24日抵達澳洲本土佛爾特里曼港,隨後在5月於袋鼠島海域和雪梨號航空母艦會合;經過墨爾本與傑維斯灣時,墨爾本號將艦上搭載的艦載機卸下至阿巴托斯基地(HMAS Albatross,)的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隨後在5月10日抵達雪梨完成這趟處女航;在5月13日,墨爾本號正式接替雪梨號,成為皇家澳洲海軍新旗艦,服役期間也是皇家澳洲海軍運作的核心。除了為 皇家澳洲海軍艦隊提供空中掩護、攻擊水面與地面目標之外,墨爾本號也擔負艦隊指揮管制以及為友艦實施補給等功能。

原本澳洲打算將先前服役的雪梨號改裝至與墨爾本號相同的標準,但由於澳洲經費與人力不足以同時維持兩艘航空母艦,這個計畫遭到取消。1958年雪梨號停役並卸下航空母艦身份後(隨後改為快速運兵船),墨爾本號成為 皇家澳洲海軍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由於墨爾本號是皇家澳洲海軍唯一的大型作戰船艦,因此艦上的指揮官採用輪調方式,平均每次15個月,少數幾位曾擔任指揮官達2年以上。

原始設計

墨爾本號的設計修改參考了改良型巨像級的方案,包含改裝夾角5.5度的斜角甲板、BS-4蒸汽彈射器(射置在左舷,軌道行程103英尺,約31.4m)、 強化的攔截索、強化的飛機升降機、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等,使之能操作噴射機,同時也改進了艦上的適居性;而這也使墨爾本號成為唯一一艘完工下水時就具有斜角 甲板等特徵的巨像級/莊嚴級航空母艦,也是大英聯邦第二艘、全世界第三艘完工時就配備斜角甲板的航空母艦,次於英國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與美國佛瑞斯塔號(USS Forrestal CV-59)。經過修改後,墨爾本號標準排水量增至15740tonne(17630ton),滿載排水量提高到20000tonne (22000ton)。墨爾本號艦體長213.97m,舷寬24.38m,吃水7.62m;在1969年改裝以後,墨爾本號的艦體長度再增加2.43m。 墨爾本號最大航速24節,艦上編制1000名操艦官兵與350名艦載機隊人員。艦上的電子系統包括三具Type 277Q測高雷達、一具Type 293Q平面搜索雷達、一具Type 978導航雷達等。完工時,艦上自衛武裝為25管Bofors 40mm機砲,分別安裝於六座雙聯裝砲座和13個單管砲座上。

航空機

服役初期,墨爾本號可搭載16至22架固定翼飛機,主要有噴射與螺旋槳兩類機型;早年墨爾本號使用的噴射機為英國Havilland的海毒式(Sea Venom),服役初期一度是南半球唯一裝備雷達的全天候戰鬥機;此外,艦上配備Fairey塘鵝(Gannet)螺旋槳反潛機。墨爾本號早年通常部署一個噴射戰鬥攻擊中隊8架海毒式(由 皇家澳洲海軍航空805與808飛行隊輪派),以及一個包含八架塘鵝式的反潛機中隊(由皇家澳洲海軍816與817飛行隊輪派),服役之後又立刻增加兩架Bristol的賽卡摩爾(Sycamore)搜救直昇機 。

墨爾本號在1950年代的艦載機陣容,包括海毒式噴射戰鬥機(左)以及塘鵝反潛機(右)。

一架正在降落墨爾本號的塘鵝式反潛機。

在噴射機萌芽的1950年代,海毒式與塘鵝式進入皇家澳洲海軍服役僅僅5年就已嫌落伍。由於墨爾本號原始設計的限制,很難繼續操作更快且更重的新一代艦載 機,如英國Blackburn的加勒比海盜式(Buccaneer)以及Havilland的海雌狐(Sea Vixen)。澳洲的考量包括從法國與義大利購買較輕型的新艦載機,或者向英國、美國尋求更大型的二手航空母艦來代替墨爾本號。在1959年,澳洲決定不 求購代替海毒式的新艦載機,也不耗費鉅資購買新航空母艦,而是在1963年改裝時將墨爾本號改為操作直昇機的反潛母艦,艦上純粹搭載27架英國 Westland的威賽克斯(Wessex)反潛直昇機;而幾經折衝後,澳洲決定採用較為折衷的配置,固定翼機削減為6架海雌狐與6架塘鵝式,並搭配至多 10架威賽克斯反潛直昇機,而海毒式則延長役期至1960年代中期才除役。在1963年,澳洲政府又改變主意,決定為墨爾本號購置新艦載機來替代海毒式, 並在1964年11月10日正式決定編列2.12億澳幣購置新艦載機隊,使用美國機型,包括18架道格拉斯(Douglas)的A-4天鷹式 (Skyhawk)攻擊機以及14架格魯曼(Grumman)S-2E追蹤者式(Tracker)螺旋槳反潛機,不過隨後A-4的訂單又經過修改。由於A -4原始設計只是一種輕型對地攻擊機,沒有空戰功能,澳洲政府遂在1965決定,將訂單改為10架修改過的A-4G,以防空任務為主;在1969年,澳洲 又取消原訂第七、第八艘奧克斯利級(Oxley class)柴電潛艦的預算,挪用來增購第二批10架A-4G。澳洲購買的A-4G與S-2E在1969年起交機,其中A-4G配屬於皇家澳洲海軍航空 724與805飛行隊,而S-2E配屬於海軍816與851飛行隊;而墨爾本號則在1969年的改裝之中進行相關修改以配合A-4與S-2E機隊。

攝於1977年的墨爾本號,飛行甲板上全部為美式機隊,包括A-4G天鷹式噴射戰機

、S-2反潛機以及SH-3反潛直昇機。

墨爾本號的飛行甲板,左側排放S-2追蹤者機隊,右側為A-4G天鷹式機隊。

從1969年的改裝後,墨爾本號操作的標準航空團編制包括4架A-4G、6架S-2E與10架威賽克斯反潛直昇機;至1972年,威賽克斯被更新型的海王(Sea King)直昇機(英國Westland生產的版本)取代,編制仍為10架,而艦上配屬的A-4也增為8架;此外,艦上仍保留2至3架威賽克斯直昇機來擔任搜救工作。 在1976年12月5日,皇家澳洲海軍位於阿巴托斯基地(HMAS Albatross)海軍航空站發生大火,一口氣將13架S-2E中的12架燒毀;之後澳洲又向美國購買16架S-2G反潛機來替代,墨爾本號在1977年駛往美國接回這批飛機。

一架皇家澳洲海軍的A-4G攻擊機正降落於墨爾本號上。

墨爾本號於1982年6月降為備役,阿巴托斯(HMAS Albatross)的海軍航空基地也在7月2日停止運作,操作A-4的第805飛行隊併入724飛行隊,而816飛行隊則併入851飛行隊;而A-4攻 擊機繼續執行支援水面艦艇的任務,而S-2則轉作為陸基的海洋巡邏機。在1984年, 皇家澳洲海軍航空隊固定翼機隊正式裁撤,A-4在1984年6月30日除役,S-2E則在8月31日除役;S-2進行除役前進行最後一次飛行時,向已經除 役的墨爾本號致敬。在墨爾本號服役生涯中,總共有30架以上的飛機因意外事故而折損或受損,其中以在航空母艦附近失事墜海為主,也有些因為彈射器或攔截索 失效而折損。

歷年翻修

服役初期,墨爾本號通常在每年9月展開年度維修,並在次年1至2月完成,每次耗時至多4個月;隨著艦齡日高,墨爾本號的維修時間逐漸延長,而進行大規模翻 修的次數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也日漸頻繁。在1959年的維修之中,墨爾本號拆除其中四座Bofors 40mm單管快砲,使Bofors火砲的數量降至21管。在1967年12月,墨爾本號在花園島造船廠(Garden Island Dockyard)展開第一次大規模現代化改裝,主要項目包含增加操作美製S-2追蹤者(Tracker)反潛機與A-4天鷹(Skyhawk)攻擊機的 能力,強化飛行甲板強度、增加蒸汽彈射器力道並換用更強的攔截索,以適應更快、更重的新噴射艦載機型,改良航空燃料儲存/補給系統、改善船員適居性(包含 加裝空調)、加裝液態氧製造系統,更新飛行管制系統、導航系統與雷達系統,包括拆除兩座Type 293Q測高雷達(只保留一座),加裝一具荷蘭Signnal LW-0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以及一具美製SPN-35航空管制雷達來協助軍機降落,並增設戰術航空無線電導航系統(TACAN)以及電子反制系統,同時整 修了艦體與推進系統,這項改裝耗資850萬澳幣,而這也是當年花園島造船廠執行過最龐大的工程。完成改裝後,墨爾本號在1968年2月14日重回現役。

在1969年,墨爾本號展開第二次大規模改裝,包括再次強化飛行甲板、改進空調系統效率,此外利用購自加拿大除役的波那文特號(HMCS Bonaventure CVL22)與美國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42)航空母艦的彈射器組件來重建墨爾本號的彈射器 (軌道行程延長9英尺,成為112英尺,約34.14m),並配合澳洲新購的A-4天鷹式攻擊機與S-2E反潛機部署上艦。最初莊嚴級航空母艦的通風系統 是基於北大西洋、接近北極的寒冷海域而設計,然而墨爾本號主要卻是在熱帶水域操作,導致通風換氣的能力明顯不足,而在1969至1971年的改裝計畫就包 括改空調與通風系統,然而改裝幅度有限,最後顯示幾乎沒有效果,船艙內部的溫度仍高於攝氏65度,甚至有出現攝氏78度的紀錄。這次改裝在1971年完 成,改裝完畢後由於飛行甲板長度增加2.43m,墨爾本號艦體總長度達到213.97m;武裝方面,墨爾本號繼續減少Bofors 40mm快砲的數量,從先前21門減為12門,此時只保留四個雙聯裝砲座與四個單管砲座。

在1972年11月至1973年8月,墨爾本號進行翻修,繼續針對彈射器進行施工。在1975年4月到1976年6月,墨爾本號進行第四次翻修,主要是延 長結構壽命,使期能服役到至少1985年。完成1977年至英國參與伊莉莎白二世加冕25週年(Silver Jubilee)的活動後,墨爾本號在1978年底至1979年8月再次進行改裝,包括進一步擴大飛行甲板與更新電戰系統。原本墨爾本號預定在1981年 底進行下一次大翻修,但澳洲政府在1981年9月決定要購入一艘新航空母艦來替代墨爾本號,因此墨爾本號原訂的翻修工程就在1982年1月遭到取消;此 時,澳洲政府宣布將從英國購買無敵號(HMS Invincible R05)輕型航空母艦來代替墨爾本號。在1980年,墨爾本號拆除了剩下四座雙聯裝Bofors 40mm砲塔,只剩下四座單管Bofors 40mm快砲。

服役生涯

在1956年5月完成處女航後,墨爾本號隨即進入船廠檢修,並修正一些處女航時發現的問題。同年9月至11月,墨爾本號展開服役後第一次航行,航行至東南 亞水域,菲律賓總統Ramon Magsaysay也在此時訪問該艦;在11月中旬墨爾本回航時,墨爾本號抵達墨爾本支援即將開幕的1956年夏季奧運,兩百名墨爾本號的船員擔任信號 手、司儀、木匠以及醫療支援等工作。隨後在1958年2月至7月,墨爾本號展開一次長達25000海里的巡航,出訪新加坡、香港、菲律賓、日本、珍珠港與 斐濟等地。在1959年初,墨爾本號曾在墨爾本支援拍攝電影On The Beach,隨後該艦在雪梨外海進行演訓,接著在3月至5月支援遠東戰略預備(Far East Strategic Reserve)的部署。

在1960年3月,墨爾本號的航空機隊因意外而有四架海毒式受損,其中3個肇因於人為疏失,另一個則是降落時煞車失效;此外同年內還有2架塘鵝式在操作時 因意外事故受損。在1961年部署中,墨爾本號前往印度洋,行程中造訪印度孟買(Bombay)、巴基斯坦喀拉蚩(Karachi)與斯里蘭卡亭可馬里 (Trincomalee),這是 皇家澳洲海軍第一次派遣旗艦進入印度水域;完成這趟航行後,墨爾本號在6月回到澳洲水域,並在6月15日與17艘艦艇一齊參與慶祝皇家澳洲海軍成軍50週 年的活動。在1962年上旬的部署中,墨爾本號曾造訪日本、關島、馬弩斯島(Manus Island);在同年下旬,艦上彈射器達到彈射第10000架次飛機升空的里程碑。在1963年4月,墨爾本號完成地20000架次飛機降落(一架塘鵝 式飛機)。在1964年,修復同年2月與航海家號驅逐艦相撞(見下文)造成的損傷之後,墨爾本號在6月至9月部署於南亞海域;在菲律賓蘇比克灣水域時,墨 爾本號與美國海軍航空隊合作,測試S-2追蹤者反潛機與A-4攻擊機的起降操作。測試結果顯示非常成功,促使澳洲政府在同年11月正式決定採購A-4與S -2來替換現有的海毒式與塘鵝式機隊。

在1965年3月至1967年中旬,墨爾本號數次部署於東南亞水域,並於1965至1966年多次馬來西亞外海進行演習;此時正值印尼馬來西亞衝突(Indonesia–Malaysia confrontation)期間,而墨爾本號在當地部署與進行演習的作用之一,就是參與大英聯邦支援馬來西亞的活動,對印尼形成威懾。由於介入印馬衝突的行動並沒有真正升級為軍事攻擊,因此一開始墨爾本號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榮銜;直到2010年重新編修的 皇家澳洲海軍紀錄系統,墨爾本號的紀錄才被增添「Malaysia 1965-66」的榮銜。

此外,在1965至1966年,墨爾本號曾參與護衛雪梨號(當時已經改裝為快速運輸船)支援越戰運補作業的航行,墨爾本號參與了雪梨號第一、第三與第四次 至越南航行的部分航程。在越戰初期,澳洲也曾打算運用墨爾本號擴大對越南戰事的介入,但由於墨爾本號的機隊功能以反潛為主,在戰爭初期用處不大。在 1966年3月,由於美國第七艦隊在東京灣外海洋基場站(Yankee Station)區域反潛作業調度發生困難,皇家澳洲海軍內部有軍官建議派遣墨爾本號支援;然而,以墨爾本號的能力,每次只能在洋基場站海域執行一個單一 的10天巡航任務,大概只有美國航空母艦的1/3。在1967年4月,第七艦隊軍官也曾建議探討運用墨爾本號的問題,但從未付諸實行。此外,澳洲與美國也 曾考慮利用墨爾本號當作浮動直昇機起降平台,但該艦當時的設施只能對英製威賽克斯直昇機實施整補;更重要的是,無論將墨爾本號作為反潛直昇機母艦或直昇機 操作平台, 皇家澳洲海軍都必須派出至少二艘艦艇護航,而當時皇家澳洲海軍的兵力不足以支持這樣的調度。於是,墨爾本號直接投入越南戰事的計畫就不了了之。

在1967年9月,墨爾本號前往美國接收澳洲向美國新購的14架S-2E追蹤者與10架A-4G天鷹式攻擊機,隨後墨爾本號也在1967年12月展開大規 模改裝,以接收這批美製飛機。在在1967年5月, 皇家澳洲海軍決定派遣新訓練的A-4G飛行員與維修人員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部署在越南戰場的A-4攻擊機單位;但澳洲購買的A-4G並未投入戰鬥,這是因 為A-4G係針對防空進行優化,而非戰鬥攻擊任務,加上澳洲購買的A-4G數量有限,禁不起在越南戰場上的消耗。不過由於這些澳洲A-4G機隊的人員訓練 作業發生延遲,因為 皇家澳洲海軍優先將相關訓練支援裝備與零件交給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4機隊,而如果進一步派遣飛行員將導致墨爾本號本身機隊換裝工作進一步延遲,所以澳洲 這項部署計畫並未成行。

在1971年中墨爾本號正在整修之際,澳洲聯合軍事計畫委員會 (Joint Planning Committee)考慮使用墨爾本號執行運兵任務,支援即將進行的越南撤軍行動。澳洲陸軍支持這項決議,但皇家澳洲海軍則反對將唯一一艘航空母艦改為運 輸用途,聲稱這將是嚴重的資源錯置,而且使墨爾本號無法參加接下來幾場重大軍事演習。在1971年底,墨爾本號照原計畫完成大修,隨後墨爾本號在1971 年結束前參與了由美國主辦的第一次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71)。在1972年,墨爾本號連同皇家澳洲海軍、紐西蘭皇家海軍、美國海軍、菲律賓海軍與泰國皇家海軍艦艇一同進行了海鷹演習(Exercise Sea Hawk),隨後又在8月參加1972年度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72);演習結束後,墨爾本號訪問日本,並在菲律賓海域參與SEATO演習。而在這次航行中,墨爾本號的主配電盤發生火災意外。

在1974年4月,墨爾本號駛往舊金山,接收12架澳洲皇家空軍新購的CH-47契弩克(Chinook)運輸直昇機與5架UH-1伊洛廓伊(Iroquoi)直昇機。同年11月,墨爾本號參與一項救災演習;然而就在12月24至25日,颶風翠西(Cyclone Trac)重創了達爾文市,墨爾本號立刻展開行動,裝運補給物資,在12月26日離開雪梨,參與由皇家澳洲海軍組織、投入13艘船艦的拯救達爾文行動(Operation Navy Help Darwin);在任務期間,雪梨號充當指揮總部與救災/運輸用直昇機的起降平台,一直到1975年1月18日。在這次任務中,艦上7架威賽克斯直昇機總共執行了2493飛行小時的勤務,載運7824名人員與107噸物資。在1975年結束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75)之後,墨爾本號在雪梨維修期間,曾在1976年8月16日與特倫號(HMAS Torrens DE53)護航驅逐艦一同協助在昆士蘭外海協助MV Miss Chief號。

在1977年4月底,墨爾本號前往英國,參與伊莉莎白女王加冕25週年(Silver Jubilee)的慶祝與校閱活動,同行的艦艇還包括皇家澳洲海軍布里斯班號(HMAS Brisbane D41)驅逐艦與紐西蘭皇家海軍坎特伯里號(HMNZS Canterbury F421)巡防艦。在航程中,墨爾本號於5月9日在印度洋折損一架海王直昇機,飛行員被布里斯班號救起。在5月25日,墨爾本號的S-2E反潛機協助標定 一艘在波斯灣失去動力的荷蘭船隻因怕拉公主號(Impala Princess),並指引一艘法國驅逐艦前往救援。隨後墨爾本號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在6月2日訪問希臘克里特島,這是1941年6月以來澳洲艦 艇第一次抵達克里特。這趟部署的高潮自然是1977年6月28日的女王加冕25週年艦隊校閱,隨後在7月與皇家海軍一同進行海伍德演習(Exercise Highwood )。

墨爾本號在1978年同樣參與了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78),當時美國海軍派出將近九萬噸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航空母艦;由於企業號綽號是Big E,而墨爾本號是當時全世界最小的現役航空母艦之一,遂獲得Little M的綽號。結束演習後,墨爾本號在1978年7月展開大修;在隔年3月3日,艦上一個鍋爐發生爆炸,1人受傷,並導致維修工程多少延後;該艦在1979年 8月3日結束維修重回現役,接著連續參與三項演習,包括在紐西蘭威靈頓外海的Tasmanex演習、塔斯曼海(Tasman Sea)的海鷹一號演習(Sea Eagle I )以及在珊瑚海的袋鼠三號(Kangaroo III )演習;在Tasmanex演習中,墨爾本號遭遇惡劣風浪,LW-02雷達天線脫落墜海,此外一架天鷹式機也落入海中。

在1980年2月至3月,墨爾本號以第二戰鬥群( Battle Group Two)的身份參與1980年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80),隨後在4月初造訪所羅門群島。在4月中旬至8月中旬,墨爾本號停留在雪梨港,慶祝該艦服役25週年。在8月15日,皇家澳洲海軍在墨爾本號上舉行慶祝的雞尾酒會,稱為海軍上將之夜(The Night of the Admirals)。隨後在9月8日,墨爾本號與柏斯號(HMAS Perth D 38)驅逐艦、達爾文號(HMAS Derwent DE 49)與史塔瓦特號(HMAS Stalwart D 215)巡防艦、奧塔馬號(HMAS Otama SS72)潛艦以及補給號(HMS Supply AO-195)補給艦組成澳洲編隊(Australian Squadron),啟航前往印度洋方向展開航行部署。在10月2日與21日,墨爾本號分別折損一架天鷹式。在10月24日,墨爾本號的S-2反潛機監視了兩艘尾隨澳洲艦隊的蘇聯海軍克里瓦克級(Krivak class)巡防艦史托羅季沃號(Storozhevoy)與伊凡,羅格號(Ivan Rogov)登陸艦。在1980年11月,澳洲編隊完成任務返回,這是二次大戰以來 皇家澳洲海軍艦隊 規模最大的一次外洋作戰部署。

結束1980年部署後,墨爾本號進行六個月時間的整修,隨後在1981年投入一項為時兩個月的南海部署;在這趟部署中,墨爾本號在6月21日於南中國海救 援了一艘搭載99名越南人的難民船;隨後,墨爾本號參與了海鷹(Sea Hawk)與Kangaroo 8演習。結束這次部署後,墨爾本號原訂要在1981年底進行整修,然而澳洲政府在此時正式決定展開墨爾本號的替代計畫,所以維修計畫取消;因此,1981 年的部署成為墨爾本號服役期間最後一次部署。之後墨爾本號停留在花園島;在1981年12月,墨爾本號在鍋爐停機時,負責操作的軍官過於倉促,沒有將水泵 浦關閉,第二天維修人員才發現艦上已經進水180噸。隨後墨爾本號在1982年初進塢。在1982年6月30日,墨爾本號正式退出現役,轉入備役,而 皇家澳洲海軍操作航空母艦的歷史也劃下休止符。

在墨爾本號服役期間,總共進行35次海外部署,造訪過22個國家。

 

意外事故

不像雪梨號,墨爾本號服役期間並沒有實際參與任何戰鬥任務。然而,墨爾本號服役期間,卻以多次發生碰撞意外而聞名,其中又以兩起撞沈驅逐艦的意外(分別於1964與1969年)最為嚴重。由於這些意外事故,墨爾本號 被許多人視為掃把星。

在1957年10月28日,墨爾本號阿德萊德港(Port Adelaide),墨爾本號遭到史塔蘭卡號(MV Straat Lanka)民船碰撞,造成輕微損壞,這是墨爾本號遭遇的第一次碰船事故。在1970年墨爾本號前往日本參加Expo 70演習前,在花園島海域遭到渡輪South Steyne碰撞,造成輕微損壞。在1974年亞11日,一艘客輪奧斯特利斯號(SS Australis)在雪梨港撞上墨爾本號,造成輕微損壞。參與1975年環太平洋演習後,墨爾本號停泊在雪梨港整修時,於7月24日被日本貨輪Blue Andromeda意外撞擊。

 

航海家號事故

在1964年2月10日,墨爾本號與皇家澳洲海軍驅逐艦航海家號(HMAS Voyager D-04)在傑維斯灣進行演習時,航海家號當天晚上在機動時通過墨爾本號正前方航道,被墨爾本號攔腰撞斷,航海家號迅速沈沒,艦上共有82人喪生;這次航海家號碰撞事故(Voyager collision,詳見皇家澳洲海軍宿怨級驅逐艦一文)是墨爾本號發生的第一次嚴重撞船意外。墨爾本號的艦首在撞擊事故中被撕下,周邊區域也受到毀損。之後墨爾本號回到庫卡特島( Cockatoo Island Dockyard)船塢進行修復工程。

富蘭克.伊凡號事故

在演習中與墨爾本號發生衝撞事故的美國海軍驅逐艦富蘭克.伊凡號

(USS Frank E. Evans DD-754),撞擊時富蘭克.伊凡號當場被撞成兩半,艦首段

很快便沈入海底。浮在水上的艦尾段後來拖至蘇比克灣,在1969年10月10日於當地

作為美軍標靶擊沈。

撞擊富蘭克.伊凡號的墨爾本號,艦首傷痕顯著。

在1969年5月底,墨爾本號參與和美軍聯合的SEATO exercise Sea Spirit演習,地點於南中國海執行;在演習中,五艘美國、紐西蘭與澳洲驅逐艦被指派為墨爾本號的護航艦艇。在演習展開前,墨爾本號的艦長約翰.菲利普.史蒂芬(John Phillip Stevenson)邀請五艘驅逐艦的艦長參加晚餐,晚餐中提及之前的航海家號碰撞事故,提醒各驅逐艦在航空母艦附近操作時需注意的事項,並提供關於演習中如何避免碰撞的航行手冊。同時,墨爾本號上的 皇家澳洲海軍指揮約翰.卡伯少將(Rear Admiral John Crabb)也再三叮囑,在這場反潛操作中,驅逐艦一系列迴旋與改變陣位的動作,都會包括一些會遠離墨爾本號的轉向。然而當演習展開後,5月31日清晨就發生艦艇拉松號(USS Larson)在進入飛機引導位置時與墨爾本號發生接近的事件,由於後續雙方一系列避碰操作而避免了碰撞。隨後史蒂芬再度提醒各艦在航空母艦附近操作的危險性,並將護航艦艇與航空母艦的距離拉開至2000至3000碼(1800~2700m)。

在6月2日至3日,墨爾本號與美國海軍驅逐艦展開一連串反潛操練;在這項操演中,墨爾本號讓S-2反潛機起飛時,美國海軍驅逐艦富蘭克.伊凡號(USS Frank E. Evans DD-754)都變換到飛機指引位置,墨爾本號並將航行燈全開;前三次操演都沒有任何問題,在展開第四次操演時,富蘭克.伊凡號在墨爾本號左側前方,然而 當轉向運動開始時,富蘭克.伊凡號朝右進行順時鐘大迴轉,並接近墨爾本號的前方航道;墨爾本號隨即以無線電告知富蘭克.伊凡號的艦橋與戰情中心,該艦在墨 爾本號的碰撞航道上,富蘭克.伊凡號也接收到信號。然而,富蘭克.伊凡號卻沒有任何改變航向的操作,完成180度順時鐘大迴轉之後筆直地開向墨爾本號艦 首;於是史蒂芬艦長命令墨爾本號向左側迴轉避碰。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已經與墨爾本號對向而來的富蘭克.伊凡號也展開大角度的緊急迴旋避碰(雙方都宣稱變更 航向之後就立刻告知對方自己的新航向),然而該艦選擇的方向卻是向右轉,將原本該艦已經偏離墨爾本號正面的航道(由墨爾本號右側前方通過)又改回到墨爾本 號的新航向上。結果在上午3時15分,富蘭克.伊凡號被墨爾本號攔腰撞上;與當年航海家號類似,富蘭克.伊凡號被當場碾成兩半。

碰撞意外發生後,墨爾本號立刻停船,並展開海難部署。航海家號的前半段快速沈入海中,而艦尾段則沒有沈沒,後來被美國海軍塔瓦薩號(USS Tawasa AT-92)遠洋拖船拖去蘇比克灣。富蘭克.伊凡號所有生還者在碰撞發生後12分鐘內都被標定位置,半小時內被墨爾本號救起。然而,富蘭克.伊凡號273 名人員中,仍有74人死亡,其中多數是隨著快速沈沒的艦首段而沈入大海。事後發現碰撞意外發生時,富蘭克.伊凡號的艦長阿伯特.麥可李墨中校 (Commander Albert S. McLemore)當時不在職班,而在艦長艙房中就寢,而由兩名資淺的海軍中尉Ronald Ramsey與James Hopson在艦橋擔任航行值更官,其中Ronald Ramsey在先前的航海測試中沒有過關,而James Hopson更是第一次隨艦出海。碰撞事故發生後,艦首嚴重受損的墨爾本號退出演習,在6月6日駛入新加坡,對受損的艦首實施緊急維修;之後墨爾本號在6月27日 離開新加坡,在7月9日返回雪梨,並回到庫卡特島( Cockatoo Island Dockyard)船塢進行修復,修復工作在11月完成;諷刺的是,五年前墨爾本號與航海家號碰撞事故後,墨爾本號就是在庫卡特島船塢進行整修。

墨爾本號與富蘭克.伊凡號相撞事故後,美澳雙方展開聯合調查。這個調查小組由六名美國與皇家澳洲海軍軍官組成(澳洲、美國各半),然而主席卻是參與 SEATO演習的美國海軍少將傑羅摩.金(Rear Admiral Jerome King);很自然地, 傑羅摩.金在調查中將矛頭指向墨爾本號的史蒂芬艦長以及其他皇家澳洲海軍人員;在調查一開始時,傑羅摩.金甚至將一名參與調查的皇家澳洲海軍軍官從顧問降 為觀察員,而且訪視美軍目擊者的同時,卻沒有等量地對 皇家澳洲海軍目擊者實施訪查。而在聽取口供時,關於碰撞事件與後續救援行動被分開處理;美國海軍人員要求兩部分的口供一起進行,使相關人員盡快返回工作崗 位,然而史蒂芬艦長的相同請求卻被傑羅摩.金駁回。此外, 皇家澳洲海軍人員進行口供時,都會遭受傑羅摩.金的嚴厲逼問,然而對美國海軍人員卻完全照另一種標準。此外,調查小組還強烈懷疑墨爾本號的導航燈光發生錯 誤。最後,調查委員會一致認為,縱使富蘭克.伊凡號有部分責任,但是墨爾本號沒有即時採取避碰行動,而且在國際海上避碰慣例中,較大型的船艦需維持固定航 道,而由較小船艦執行機動。這項調查結果與調查過程中許多證據相互矛盾,而一項指控指責墨爾本號導航燈光從開啟到全額亮度花費太長時間,則根本是偽造的紀 錄,而其他幾項紀錄也有被竄改的痕跡。由於傑羅摩.金惡劣的態度與行徑引發澳洲方面強烈不滿,加上澳洲方面批評由傑羅摩.金擔任主席明顯違反利益迴避原 則,因此這個調查委員會的活動被認為減損了當時美澳的外交關係。爾後美國海軍方面有人私下向其他國家海軍透露,整個事件主要責任完全在富蘭克.伊凡號上, 使外界也開始質疑美軍驅逐艦在碰撞事件中的責任。

調查結果公布後,墨爾本號的史蒂芬艦長在1969年8月15日被指控兩項罪名,分別是沒有對富蘭克.伊凡號下達清楚的避碰指令,而且沒有及時將推進器改為 全速逆轉(調查認為如果當時墨爾本號即時下令全速逆轉,則碰撞不會如此劇烈)。然而在法庭深入調查中,確認為史蒂芬在整個避碰過程中並沒有犯錯,而且做到 了每一件該做的事。關於堅持起訴史蒂芬的理由,一種說法是因為美國方面的威脅;因為美國海軍已經起訴富蘭克.伊凡號的艦長以及兩名碰撞事故發生時值勤的中 尉, 而如果澳洲沒有對史蒂芬採取法律行動,美國海軍船艦將退出與澳洲的聯合作業。而另一種說法則是皇家澳洲海軍企圖將所有的責任推到史蒂芬一人頭上。縱使最後 這兩項針對史蒂芬的指控因為證據不足而遭到撤回,史蒂芬卻遭到降職,而這項調職決定是在史蒂芬遭到起訴之前,在史蒂芬赴美國接受調查時宣布。之後史蒂芬申 請辭職,並聲稱他再也不願意為自己不再尊敬的國家服役;一開始史蒂芬的辭呈遭到拒絕,稍後才被批准。

由於救援富蘭克.伊凡號生還者的行動,操作威賽克斯直昇機的皇家澳洲海軍817航空隊接獲總統單位表揚(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此外有五名皇家澳洲海軍人員因奮勇搶救生還者而獲得表揚,包括一個喬治勳章(George Medal)、一個大英帝國成員獎章(Memb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MBE)、一個空軍十字(Air Force Cross)以及二個大英帝國勳章(British Empire Medal)。

在1999年,當年指揮富蘭克.伊凡號的阿伯特.麥可李墨中校公開表示這次碰撞事故是他的責任,他在緊要關頭讓兩名資潛軍官在艦橋上值班,並在夜色中進行這些複雜的操作,進而導致悲劇。在2012年12月,仍健在的史蒂芬宣稱其家人接獲澳洲政府的道歉信, 信中對於當年澳洲政府未能公平對待他表示歉意。

 

未成的汰換計畫

進入1970年代以後,皇家澳洲海軍維持日漸老舊的墨爾本號逐漸力不從心。作為1950年代建造的航空母艦,該艦許多重要零件來源到此時都已經斷絕,整修 推進系統時,許多零件都必須來自於報廢的二戰時代軍品。而在1970年代,墨爾本號每次大修的時間都逐漸延長,而且整修次數越來越頻繁,每次大規模翻修都 要花費超過250萬澳幣。

早在1956年皇家澳洲海軍考量替換日益老舊的海毒式噴射機時,就曾考慮獲得一艘更大型的航空母艦來替代墨爾本號,可能的考量包括購入滿載排水量24000ton的英國半人馬級(Centaur class)航空母艦不列顛號(HMS Albion R07)或購入三萬噸以上的美國艾賽克斯級(Essex class)艦隊航空母艦。然而考量到這將耗費鉅資,並且需要比墨爾本號還多的人力進行操作,所以這類方案在1959年都遭到否決。

在1960年代,美國有意提供汰除的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給澳洲,以增進雙方的軍事同盟,澳洲只需要負擔翻修改裝的費用;而在1960年代末,英國提出了類似的方案給澳洲,將改良型半人馬級航空母艦競技神號(HMS Hermes R12)提供給澳洲(在1966年工黨的國防白皮書中,打算裁減皇家海軍航空母艦,將競技神號事出給澳洲)。在1968年,競技神號參與了與 皇家澳洲海軍的聯合演習,澳洲政府與皇家澳洲海軍高層軍官在此次演習中都參觀了競技神號,而墨爾本號的A-4與S-2機隊也在競技神號上起降。不過,由於皇家澳洲海軍沒有足夠的經費與人力,無論是購買艾賽克斯級或競技神號的方案都沒有獲得批准。

1970年代後期,隨著墨爾本號逐漸老化以及每次翻收的成本逐漸攀高,汰換墨爾本號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在1977年6月,澳洲防衛發展會議(Defence Force Development Committee)表示,將正式研究以新一代垂直/短場起降(STOVL)戰鬥機與直昇機的輕型航空母艦來取代墨爾本號;此時,英國正在建造無敵級(Invincible class)輕型航空母艦,操作新開發的海獵鷹STOVL戰機,取代先前1950年代完工服役的傳統起降航空母艦。經過通盤考量(包括可負擔的成本與人力)之後,至1979年8月,這項研究已經將選擇範圍縮小到三種方案,第一是購買二手的美國硫磺島級(Iwo Jima class)直昇機突擊艦並改裝為STOVL航空母艦,第二種是義大利新推出的加里波底號(Giuseppe Garibaldi C551)STOVL輕型航空母艦,以及由美國設計、此時正在西班牙建造的至海艦(Sea Control Ship),即後來的亞斯都里亞親王號(Principe de Asturias R11),同樣操作STOVL戰機與直昇機。至1981年2月,澳洲最傾向購入美國硫磺島級的方案。

在1981年7月,英國向澳洲提議,願意以1.75億英鎊(2.85億澳幣)的價格出售無敵號,價格可以再商量。原本澳洲在考量時已經把無敵級排除,但考 量到該艦已經完工,僅僅服役一年,無論艦體結構或動力系統(使用燃氣渦輪)都遠比老舊的硫磺島級(使用蒸汽渦輪)新穎,加上英國提議的價格相對低廉,對於 澳洲政府極具吸引力。幾經討價還價之後,澳洲政府正式在1982年2月25日表達購買無敵號的意願 ,並取消先前已經進行的澳洲航空母艦替代計畫;當時澳洲有意在接收無敵號之後,改名為澳大利亞號(HMAS Australia),服役初期先操作直昇機,之後再洽談向英國購買海獵鷹戰鬥機。 然而1982年4月爆發的福克蘭戰爭改變了幾乎成為定局的交易;在這場戰爭中,英國政府意識到航空母艦的價值,遂決定保留全部三艘無敵級航空母艦。在 1982年7月福克蘭戰爭甫結束,英國就取消了出售無敵號的計畫。接著,英國以競技神號作為替代品供應給澳洲(該艦已經在1976至1977年改裝為操作 STOVL機種的構型);然而考量到競技神號年事已高,老舊的設計(例如蒸汽渦輪推進)導致人力需求過大,使 皇家澳洲海軍拒絕了此方案(爾後競技神號出售給了印度)。接著,澳洲政府重新考慮之前的方案,包括向英國或美國訂購一種能操作F/A-18戰鬥攻擊機的新 造簡易型航空母艦等等。

不過在1983年3月14日澳洲聯邦大選之中,由巴伯.霍克(Bob Hawke)領導的澳洲工黨獲勝,隨後就宣布澳洲將不再維持航空母艦,不會另購航空母艦替換墨爾本號。

處置墨爾本號

在1982年6月30日,墨爾本號降為備役,隨後被拖往布萊德雷停放至1985年拖去拆解為止。在備役期間,如有必要,墨爾本號能在26週之內完成啟封, 並作為純粹操作直昇機的反潛母艦。在1984年,雪梨民間團體有意購買墨爾本號,改裝為浮動賭場,並拖至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外的國際水域營運,不過沒有實現。

在1984年,墨爾本號出售拆解;最初該艦以170萬澳幣的價格售出,但此交易在該年6月破局。在1985年3月,墨爾本號被中國的 華聯船舶有限公司(China United Shipbuilding Company)以140萬澳幣的價格買下,該艦隨後被拖往中國拆解。在當時,部分西方專家就表示,中國可能希望能在拆解墨爾本號之前觀察該艦的結構與裝 備,為將來自行設計建造航空母艦預作準備。墨爾本號在1985年4月27日被中國拖船迪平號(De Ping)拖離雪梨水域前往中國廣州;由於拖曳纜繩斷裂,拖船與墨爾本號不得不再昆士蘭模里頓灣(Moreton Bay)暫時停留至4月30日。隨後由於拖曳裝備再度斷裂,中國方面又調來第二艘拖船支援。最後墨爾本號在6月13日來到廣州,當天澳洲政府收到中國方面 的致意電文。

之後墨爾本號進入廣州黃埔造船廠的船塢但沒有被立刻拆解;中國解放軍海軍立刻登艦,詳細考察墨爾本號的結構與裝備。照解放軍海軍少將、在國家防衛學院 (National Defence College)任教的張召忠(解放軍海軍草創時期的張愛萍將軍之子)領事後宣稱, 廣州造船廠在1985年3月透過華聯船舶有限公司,經投標向澳大利亞購得了當作廢鐵出售的墨爾本號,並與廣東中山市拆船公司一同對這艘航空母艦進行拆解。 而解放軍海軍是等到墨爾本號被拖到黃埔造船廠,才透過當地船廠的軍代表得知這件事(因此這次購買計畫純粹基於商業,並非由中國海軍背後主導);解放軍海軍 隨即對墨爾本號產生濃厚興趣,立刻組成一支30人的考察團登艦,實地考察繪測這艘航空母艦的結構與裝備。在當時,墨爾本號是解放軍海軍考察過最大的一艘船 艦。張召忠表示,為了防止中國重新啟用墨爾本號,澳洲在墨爾本號出售前將船舵焊死在固定角度,並拆走艦上的武器與機電設備;然而,登艦考察的解放軍海軍人 員驚訝地發現艦上的BS-4蒸汽彈射器、攔截索系統與鏡式輔助降落系統都沒有被移除解放軍海軍自然詳細考察了墨爾本號的飛行甲板與艦內構造,並拆走所有與飛航相關的設備進行深入研究。

此外,也有消息宣稱,解放軍海軍曾向 皇家澳洲海軍要求提供蒸汽彈射器的藍圖,但被皇家澳洲海軍婉拒。依照解放軍前海軍副司令兼裝備部長金矛中將在2013年3月的說法,當時中國取得墨爾本號的彈射器與攔阻索並進行多項實驗,包括改裝一架殲-7戰鬥機的後起落架並加裝配合攔阻索的尾鉤。 基於研究目的,墨爾本號停留在黃埔造船廠多年,據說直到2002年才全部拆解完畢。依照2012年一篇詹氏海軍(Jane's Navy International )的文章表示,中國從墨爾本號獲得的許多裝備,對於日後中國研究組建航空母艦,無疑提供了許多助益。

位於澳洲花園島的海軍教堂的一對大型玻璃上,分別畫著墨爾本號(左),以及三艘曾使用

雪梨號艦名的艦艇,包括雪梨號航空母艦。

墨爾本號一支遺留的船錨被保存於新南威爾斯的諾拉(Nowra),紀念 皇家澳洲海軍的航空活動;另一個船錨與船鐘則被陳列於花園島的皇家海軍歷史中心(RAN Heritage Centre)。而墨爾本號曾經操作的艦載機種,也都保存於先前為阿巴托斯基地(HMAS Albatross)海軍航空站的艦隊航空博物館(Fleet Air Arm Museum)。此外,在花園島海軍教堂的一對大型玻璃窗上,左邊的花窗畫著墨爾本號航空母艦,右邊的花窗則畫著三艘曾被命名為雪梨號的軍艦(包括雪梨號航空母艦)。

加拿大:宏偉號/波納文屈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加拿大皇家海軍決定向英國購買1945年2月下水、1946年停工的莊嚴級輕型航空母艦強力號(HMS Powerful);與墨爾本號類似,強力號恢復施工後,先接受大幅度改裝來適應新一代的噴射艦載機,因此要到1950年代中期才能服役。而為了先讓加拿大皇家海軍進行訓練以及執行勤務,加拿大遂先租借巨像級輕型航空母艦戰士號(HMS Warrior R31),1946年3月加入加拿大皇家海軍服役,第一個租期為二年。然而,由於戰士號是二次大戰期間基於印度洋勤務而建造,為了盡快完工而省略了暖氣系統;然而,該艦移交加拿大後在寒冷的水域操作,很快就顯得問題叢生。此後,加拿大與英國達成協議, 待兩年租期滿後,英國另以莊嚴級航空母艦三號艦宏偉號(HMS Magnificent)來代替,而戰士號則歸還英國。於是,宏偉號在1948年完工移交加拿大(仍以租借方式提供),而戰士號則回歸英國並進入皇家海軍服役。在加拿大皇家海軍服役時 ,宏偉號仍維持原名(HMAS Magnificent),舷號為CVL 21,基於諧音被取了「Maggie」的外號。宏偉號以莊嚴級的原始設計完工,艦上操作的艦載機隊都是二次大戰結束時的螺旋槳機,包括Fairey的 螢火蟲(Fireflie)轟炸機、Hawker的海狂怒(Sea Furies)戰鬥攻擊機、海火式(Seafires)戰鬥機以及美國格魯曼TBF復仇者式(Avenger)魚雷機。

在1949年3月20日,宏偉號在加勒比海域航行時,32名飛機維修人員由於若干抱怨不滿,遂拒絕執行早上的清理工作。該艦艦長小心地處理這個問題,私下 與不滿的維修人員進行溝通,並使用「事件」(incident)而非「嘩變」(mutiny)。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宏偉號負責搭載大部分加拿 大派出的維和部隊前往埃及。完成蘇伊士運河危機勤務後,宏偉號 結束租約歸還英國;此後,宏偉號並未進入皇家海軍現役,而是留在備役,最後在1965年7月出售拆解。

至於加拿大皇家海軍新購的強力號則在1957年1月17日服役,重新命名為 波納文屈號(HMCS Bonaventure CVL-22) 。相較於莊嚴級的原始設計,波納文屈號改裝了夾角5度的斜角甲板、 一套BS-4蒸汽彈射器(射置在左舷,軌道行程103英尺,約31.4m)、更強力的攔截索與飛機升降機、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等適應噴射艦載機的設備。波納文屈號是 加拿大皇家海軍操作的第三艘,也是最後一艘航空母艦。

相較於澳洲一開始採購英製艦載機,加拿大則以美製艦載機來裝備波納文屈號,主力機種是加拿大在1950年代中期購入的美國麥克唐納(McDonnell) F2H-3 Banshee噴射戰鬥機 (加拿大原訂在1950年代初購買,由於預算困窘而延遲,此時F2H已經停產,因此購買的是39架美國海軍封存品,1955到1958年交機),具有全天 候作戰能力,裝備於VF 870與VF 871兩個艦載機中隊;此外,艦上還操作格魯曼(Grumman)授權加拿大生產的CS-2F追蹤者(Tracker )反潛機,由VF880與VF881兩個反潛機中對操作。艦上的直昇機為HO4S,由HS50中隊操作。然而,以F2H、S-2等美製艦載機的標準,波納 文屈號的起降甲板時在過短,這導致美國與加拿大聯合操作時,部分美國海軍飛行員拒絕降落在 波納文屈號上 ;而由於波納文屈號體型不夠大,如果容納F2H-3機隊,就沒有足夠空間收容S-2反潛機隊,因此每次波納文屈出海離港時,艦上通常不會攜帶F2H-3。 F2H-3在加拿大皇家海軍服役期間,總共有12架失事,幾乎佔整個機隊1/3,其中折疊翼設計不良導致結構失效是重要原因之一。在1958年, 波納文屈號執行過一項持續反潛任務,隨時維持四架CS-2反潛機與2架HO4S直昇機在空,並保持度200平方海里(69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持續反潛監 視。波納文屈號最初總共可搭載34架F-2H、CS-2固定翼機與HO4S旋翼機; 在1962年除役,加拿大決定將維護費用高昂、性能落伍且已經折損過多的F2H-3除役,此後波納文屈號就只能操作旋翼機。在1964年起,新服役的 CSHH-2海王(Sea King)反潛直昇機加入波納文屈號的艦載機陣容。以1967年完成改裝後的編制為例,波納文屈號編制16架反潛直昇機。

波納文屈號服役期間並未投入任何重大戰事,只執行過次要的非戰鬥勤務。不過在1962年10月古巴飛彈危機期間,波納文屈號參與了北約海軍主要的海上巡邏勤務。在1966年, 波納文屈號在魁北克(Quebec)的船塢進行生涯第二次的大規模翻修改裝,總共耗時18個月,耗資1100萬美元。1968年加拿大武裝力量重整計畫決定不再保有航空母艦, 波納文屈號遂在1970年7月3日除役,並在1971年拖往台灣拆解;而波納文屈號的彈射器則被拆除售予澳洲,用於當時正在翻修、重建彈射器的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上。

印度:維克蘭特號

在1957年1月,印度決定購入1946年停工的莊嚴級航空母艦海克利斯號(HMS Hercules R49),隨後該艦繼續復工,大幅修改原設計,增加滑跳甲板、一套BS-4蒸汽彈射器、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等適應噴射艦載機的新科技,並在1961年11月3日正式進入印度海軍服役,命名為 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 R-11)。維克蘭特號在服役期間於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該艦一直服役到1997年才除役,是最晚除役的一艘莊嚴級。由於另有專文介紹維克蘭特號,在此不予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