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70年代皇家海軍艦隊型航空母艦

攝於1950年代、服役初期構型的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艦隊型航母,該艦完工時設有角度5.5度的斜角甲板。

飛行甲板上是海鷹式噴射戰鬥機、塘鵝式螺旋槳艦載攻擊機等機種。注意到左舷有一部舷外升降機,

這是英國第一艘裝備舷外升降機的航空母艦,但在1959年改裝時拆除。

皇家方舟號艦隊型航 母,攝於1967至1971年。此時的艦載機隊包括FG.1幽靈式與

加勒比海盜式 (後),這是皇家方舟號除役前的最後艦載機組合。搭配幽靈式與加勒比海盜式重型攻擊機使

皇家方舟號在服役後 期成為美國以外西方最具威力的艦隊型航空母艦。注意艦橋頂部、艦島後部的桅杆

各裝一座Type 965 AKE 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由後方看 皇家方舟號。1970年開始搭載FG.1幽靈式機開始,皇家方舟號成為美國以外,西方國家海軍戰力最強的航空母艦。

 

俯瞰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此為服役後期,甲板上排放著加勒比海盜攻擊機(前)以及FC.1幽靈式戰鬥機。

四艘英國、澳洲的航空母艦編隊,照片攝於皇家海軍鷹號(HMS Eagle R05),甲板上是加勒比海盜攻擊機群。

其後依序是皇家海軍半人馬級輕型航空母艦堡壘號(HMS Bulwark R08)、皇家澳洲海軍莊嚴級

輕型航空母艦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以及皇家海軍凱旋號(HMS Victorious R38)

皇家方舟號的飛行甲板作業,一架FG.1幽靈式戰鬥機正以中央升降機傳送。皇家方舟號原始設計的

中央升降機面積有限,

一架FG.1幽靈式戰鬥機正從皇家方舟號斜角甲板彈射升空。

鷹號(HMS Eagle R05)航空母艦,攝於1960年代後期。鷹號在二戰以後一直是皇家海軍最大型、最倚重的艦隊型航母。

可惜由於國防經費緊 縮,改裝鷹號來搭載FG.1幽靈機的計畫遭到取消。 此照片攝於1960年代改裝後,

具備8.5吋夾角的飛行甲板,艦橋頂部裝有一具大型的Type 984 3D雷達。

正面看鷹號。攝於 1960年代改裝後,具備8.5吋夾角的飛行甲板。艦島頂部裝有一座巨大的Type 984三維追蹤雷達,

皇家方舟號接受改良 時就沒有使用Type 984雷達。

一張攝於1970年代的照片,皇家方舟號(後)行經除役封存的姊妹艦鷹號(前)附近。

皇家方舟號在1978年除役後,暫時停放於達文波特(Devonport)水域,最後在1980年拆解。

 

──by captain Picard


 

前沿:二戰後英國航母兵力

在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皇家海軍的現役航空母艦陣容包括四艘光輝級(Illustrious class)、兩艘怨仇級(Implacable class)等六艘艦隊型航空母艦,輕型航空母艦則有獨角獸號(HMS Unicorn  I-72)以及四艘1942年設計規劃的巨像級(Colossus class)等五艘,是當時全世界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航母使用國。二戰結束時,皇家海軍現存最老舊的百眼巨人號(HMS Argus I49 ex-D49,1918年服役)與光榮級(Glorious class)航空母艦狂怒號(HMS Furious)都不在現役艦隊,兩艦分別在1946與1948年拆解。

除了現役航母之外,英國在二次大戰期間以怨仇級為基礎推出勇敢級(Audacious class)艦隊型航空母艦,戰爭結束時有二艘已經開工建造,另有兩艘尚未開工而遭到取消。而1942年規劃建造的16艘輕型艦隊航空母艦之中,前10艘 為巨像級(Colossus  class),而後6艘為改良的莊嚴級(Majestic class)。巨像級之中,六艘在二次大戰結束前進入皇家海軍服役,其中四艘維持航空母艦的身份,另有兩艘改以航空維修艦的身份完工,但全都趕不上任何主 要作戰行動。10艘巨像級最後都在1950年之前建成,但有4艘因為艦隊規模裁減而在1940年代中到1950年代初轉售他國。而六艘莊嚴級雖然都在 1944到1945年下水,但只有五艘完工而且全數轉手盟國(加拿大與澳洲各二艘,印度一艘),還有一艘未完工者放棄,最後沒有一艘進入皇家海軍服役。而 英國還繼續以巨像級/莊嚴級的設計為基礎而放大推出半人馬級(Centaur class),總共訂購八艘,其中四艘在1944到1945年間安放龍骨,戰爭結束時都來不及下水,這四艘在1950年代陸續進入皇家海軍服役;而另外四 艘還沒開工的半人馬級則遭到取消。此外,英國在二次大戰期間還進一步規劃比勇敢級更大的馬爾他級(Malta class)艦隊型航空母艦,排水量56800噸,戰爭結束時還沒完成細部設計工作,自然直接遭到取消。

隨著二次大戰結束以及大英帝國國勢衰微,皇家海軍的航空母艦陣容自然無可避免地逐漸縮水,二次大戰時代的航空母艦自然率先除役,也有 多艘戰後完工的航空母 艦如巨像級、莊嚴級在服役短短數年或完工後就直接轉手他國(法國、荷蘭、澳洲、加拿大等)。為了適應重量更大、起降速度更快的噴射艦載機,皇家海軍數艘仍 保存的航空母艦經過大規模翻修改裝(但不是每一艘都經過相關改造),包括加強甲板強度、引進斜角起降甲板 (增加一個朝外延伸的起降動線,與艦體中心線有一定夾角,避免艦載機降落時撞進停放在艦首的機群),使用力道更強的蒸汽彈射器取代二戰時代的液壓彈射器強 勁、更強力的新型攔截索以及協助噴射機降落的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等。 斜角甲板首先是在1951年8月9日英國皇家飛機設計所的會議中被提出,隨後從1952年起進行了一系列起降測試。蒸氣彈射器同樣由英國率先發展,首先安 裝在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英仙座號(HMS Perseus R51)輕型航空母艦進行測試(英仙座號先前在1946年5月17日除役封存,1949年加裝實驗型蒸氣彈射器,1950年重新服役)。斜角甲板、蒸汽彈 射器、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等都是英國首創的 新技術,堪稱航空母艦進入噴射機時代的代表性特徵,之後都被美國引進。

到1960年代,皇家海軍還剩下三艘艦隊型航空母艦與二艘輕型航空母艦現役;其中,只有光輝級艦隊型航空母艦勝利號(HMS Victorious R38) 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該艦經過大幅度改裝來適應噴射艦載機),其餘都是二次大戰期間開工建造、戰後下水完工的航空母艦,包括原屬勇敢級艦隊型航空母艦的 鷹號(HMS Eagle R05)與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而四艘二次大戰結束後才陸續下水服役的半人馬級輕型航空母艦之中,兩艘在1960年代初期轉為突擊型航空母艦(Commando carrier)來支援皇家海軍陸戰突擊隊作戰,另外兩艘則繼續以正規航空母艦的身份服役 。到了1960年代,當時的噴射艦載機的尺寸、重量與速度,皇家海軍基本只有鷹號與皇家方舟號才能有效操作,對於其他更老舊的艦隊型航空母艦而言就太過勉 強。雖然實力大幅衰弱,但此時英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航空母艦使用國,僅次於美國海軍。

以下就分別簡介三艘英國在1960到1970年代的艦隊型航空母艦:

 

1.勝利號

 

(上與下) 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光輝級航空母艦勝利號(HMS Victorious R38)航空母艦,

戰後接受大幅度改裝,加裝斜角甲板以及配合操作噴射機 的相關設備。

正準備從樸次茅茲出航的勝利號,甲板上載著海鷹式、海雌狐噴射戰鬥機,以及塘鵝預警機等。

勝利號航空母艦正接受補給,攝於1966年;畫面上方是春潮號(RAF Tidespring A75)艦隊油船,

下方是迪昆斯堡號(RAF Fort Duquesne A229)航空物資補給艦。

勝利號航空母艦通過英吉利海峽,攝於1958年4月剛完成加裝斜角甲板的工程。

勝利號的艦島近 照,此為現代化改良之後,艦橋頂部Type 984三維雷達的巨大天線十分醒目。

此時該艦正全速前進,煙 囪冒出濃濃黑煙。

正在熱帶地區作業的勝利號,攝於1960年代。甲板上有海雌狐戰鬥機、加勒比海盜攻擊機、塘鵝預警機等。

一架加勒比海盜式低空飛過勝利號。

勝利號在1965年造訪澳洲雪梨。


勝利號(HMS Victorious R38) 是第三艘光輝級(Illustrious class)艦隊型空母艦,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廠(Vickers Armstrong)建造,1937年1月13日簽約訂購,同年5月4日安放龍骨,1939年9月14日下水,1941年5月14日服役。完工時,維多利 亞號水線長205m,全長230m,舷寬29m,吃水8.5m,標準排水量23207ton,滿載排水量29500ton,推進系統為六具海軍部 (Admiralty)三鼓式鍋爐與三具帕森斯(Parsons)排檔渦輪引擎,總功率111000馬力,三軸推進,最大航速30.5節,航速14節時續 航力11000海里,標準編制的人員是817名船艦官兵與394名航空人員,然而這是以原始設計(搭載36架飛機)為準,二次大戰期間由於機隊與防空砲火 陸續擴充,艦上實際總人數高達2200人。機庫四周與整個飛行甲板都有裝甲保護,三吋厚的飛行甲板裝甲能承受1000磅炸彈的命中,然而較重的裝甲配置也 縮減了機庫容積。在二次大戰期間,艦上自衛武裝包括八座雙聯裝BD Mk.II 4.5吋(114mm)高射砲塔(砲身為QF  4.5吋 45倍徑Mk.III高射砲)、八座四聯裝Mk.VIII 40mm高射砲塔(砲身為QF 2 Mk.VIII 40mm60倍徑快砲)以及總數21管的QF Bofors 40mm 60倍徑快砲(分置於兩座四聯裝Mk.II砲塔、兩座Mk.I雙聯裝砲塔與九座Mk.III單裝砲塔)以及45門Oerlikon  20 mm防空機砲(砲座為單管的P Mk.III)。艦載機方面,原始設計的標準編制為36架,機種為英國Fairey生產的管鼻燕(Fulmar)戰鬥機、旗魚(Swordfish)雙翼 轟炸機以及劍魚(Albacore)雙翼魚雷攻擊機。勝利號 採用單層機庫,機庫容積相當於美國約克鎮級(Yorktown class)的85%,但標準搭載機數只有後者的一半,主要是因為美國航空母艦很早就將部分飛機停放在甲板上,而同時期英國航母沒有類似設計,飛機只能收 容在機庫裡。二次大戰戰爭期陸續換用機種包括英國Fairey的梭魚(Barracuda)轟炸機、霍克飛機(Hawker Aircraft)的海颶風(Sea Hurricane)戰鬥機、超級馬林(Supermarine)生產的海火(Seafire)戰鬥機,以及美國錢斯.渥特(Chance Vought)F-4U海盜(Corsair)戰鬥攻擊機、格魯曼(Grumman)的F-4F野貓(Wildcat)戰鬥機、F-6F地獄貓 (Hellcat)、TBF復仇者(Avenger)魚雷轟炸機等,機對規模在戰時也擴大為54架(戰爭後期在甲板上仿效美國在飛行甲板上增加飛機停駐 點,使搭載機數得以增加);到19445年戰爭結束時,艦載機隊大致為45架TBF與F-4U。

在二次大戰期間,勝利號曾參與1941年圍剿德國戰艦俾斯麥號(Bismark)的戰役,隨後加入大西洋航線的護航工作,配屬於 馬爾他島護航艦隊 (Pedestal convoy to Malta),在1942年底參與美國協同入侵北非的火炬作戰(Operation Torch)。在1942年12月聖塔克魯茲戰役後,美國太平洋艦隊只剩一艘帶傷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6)航空母艦,因此向英國租借勝利號,並暫時命名為羅賓號(USS Robin)。被美國租借的羅賓號在諾福克短暫整修並搭載美國艦載機之後,在1943年1月從美國東岸啟航,經過蘇伊士運河後於1943年3月底達珍珠 港,隨即與剛修復魚雷損傷的美國薩拉拖加號(USS Saratoga CV-3)航空母艦編成第36.3特遣艦隊(Task Group 36.3)。然而此時日本已經從瓜達康納爾島敗退,所羅門群島的緊繃情勢獲得根本性地舒緩,而美國新造愛賽克斯級(Essex class)艦隊型航空母艦也正快速地完工,所以羅賓號參與1943年8月美軍進攻新喬治亞( New Georgia)戰役之後,就返回英國,並於1943年12月至1944年3月進行大修,換裝新雷達。在1944年上旬,勝利號參與對德國戰艦鐵必制 號(Tirpitz)的空襲,在1944年下旬則編入東方艦隊(Eastern Fleet),支援在印尼等地對日本的戰事。隨著盟軍登陸諾曼地、納粹德國節節敗退,英國在1944年11月底成立英國太平洋艦隊(British Pacific Fleet ),在遠東水域的勝利號也隨即加入。在1945年上旬的沖繩戰役中,勝利號5月4日和9日都遭到日本神風自殺飛機直接命中,但憑藉著厚實的飛行裝 甲甲板,都沒造成嚴重的損傷,只有三名人員喪生、19人受傷,在第一線稍事整修後就繼續作戰。勝利號曾在1945年5月沖繩戰事告一段落後至雪梨、墨 爾本進行短暫整修,隨後英國太平洋艦隊正式編入TF38特遣艦隊,並繼續支援攻擊日本海面運輸與島嶼,直到戰爭結束。

從二次大戰結束到1947年之間,勝利號曾換裝霍克飛機公司(Hawker)的海狂怒(Sea Fury)螺旋槳戰鬥機。 二次大戰結束後,勝利號在1947年10月降為備役,並於1950至1957年於樸次茅茲(Portmouth)的船塢進行大規模改裝 (最終方案在1953年11月5日的內閣會議確定)。此次改裝中,勝利號納入操作噴射艦載機的能力;由於噴射機體型更大、更重且降落速度更快,維多利 亞號增加了機庫高度(原始設計為4.88m),並在飛行甲板左側增加斜角甲板 ,並且以兩具BS-4蒸氣彈射器(皇家海軍第一種實用化艦載蒸氣彈射器)取代原本的液壓彈射器;由於勝利號艦體長度較短,因此BS-4彈射器的軌道行 程只有145英尺(44.2m),略低於皇家方舟號BS-4的151英尺。配合飛行甲板與機庫尺寸的增加,勝利號艦體加長、加寬且加深,改裝後全長增 為238m,舷寬增為31.5m,飛行甲板全寬為47.8m,吃水增為9.5m,標準排水量增為30530噸,滿載排水量增為35500噸。改裝之後維多 利亞號仍有裝甲設計,兩舷裝甲帶厚4吋,機庫側避裝甲厚4吋,飛行甲板裝甲厚3吋,機庫甲板厚2吋。推進系統也予以翻新,以FosteRWheeler鍋 爐替換原本的海軍部鍋爐。武裝方面,勝利號拆除所有4.5吋高射砲、20mm機砲與大部分40mm快砲,改裝六座雷達導引雙聯裝3吋(76mm)50 倍徑自動快砲,並保留六座單管Bofors 40mm 60倍徑快砲。改裝完成的勝利號配備Type-984三維對空搜索/追蹤雷達(位於艦橋頂)、Type-974與Type-293Q雷達,艦上編制 2400人。依照原始設計,英國希望完成改裝的勝利號能搭載50架各型艦載機,然而由於噴射艦載機的尺寸重量迅速攀升,使勝利號實際上只能操作 28架艦載機與直昇機(實際編制約36架)。改裝完成的勝利號曾操作塘鵝式(Gannet)螺旋槳反潛/預警機、彎刀(Scimitar)噴射戰鬥 機、海雌狐(Sea Vixen)噴射戰鬥機與加勒比海盜(Buccaneer)噴射攻擊機等。原本皇家海軍還打算把另一艘同屬光輝級的無畏號(HMS Formidable R67)進行與勝利號相同的改裝,但遭到放棄,無畏號在1947年除役,1953年拆解出售。

在1963到1966年,英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1963年9月獨立)、紐西蘭在內的英聯邦國家聯合對抗印尼共產黨對馬來西亞的滲透與侵略,稱為印馬衝突(Konfrontasi Indonesia-Malaysia或Indonesia–Malaysia confrontation);在印馬衝突期間,五個英聯邦國家總共派遣80艘海軍艦艇在馬來西亞周邊水域進行警戒與威懾勤務,阻止印尼共產黨從海路對馬來半島增援,而勝利號也有投入勤務。在1966年初,勝利號離開遠東艦隊,在年中進入船廠進行整修作業。 在1968年初,即將完成整修的勝利號航空母艦發生一場規模不大的意外火災 ,雖然估計整修費用只要不到100萬英鎊,但工黨政府在1968年1月16日決定在1972年將皇家海軍所有航空母艦除役,所以立刻宣佈放棄整修維多利亞 號,該艦直接除役。勝利號的艦長直到原訂勝利號重回現役的前一天,才被告知該艦將遭到除役,因此原訂舉行的重新服役典禮轉為與該艦告別的儀式。維 多利亞號在1968年3月13日除役,隔年出售拆解。

 

2.皇家方舟號/鷹號

由側面看鷹號 (HMS Eagle R05),攝於1950年代該艦的原始面貌,尚未加裝斜角甲板。

鷹號 的艦島,攝於1955年。注意艦島前、後部各有一個拋物面天線的Type 983測高雷達,

此外還有兩部Type 982  Hayrake對空警戒雷達;艦島前、後各有一部用來導控4.5吋艦砲的

Type 275雷達射控儀,而艦島上方後半部的兩個白色物體是指揮40mm防空機砲的Type 262 CRBF射控儀。

 

從飛機升降機看鷹號的雙層機庫。攝於1965年1月。

鷹號(HMS Eagle R05,前)與半人馬級輕型航空母艦阿爾賓號(HMS Albion R07)和堡壘號(HMS Bulwark R08)

一同航行。照片攝於1950年代左右。

(上與下)鷹號(HMS Eagle R05)正面,上圖為原始構型,下圖是經過1959~1964年大規模改裝之後的照片。

經改裝之後,鷹號擴大斜角甲板,距離中心線角度從原本5.5度增為8.5度,並以BS-5蒸氣彈射器取代液壓彈射器。

電子系統也大規模升級,包括換裝一部Type 965 AKE-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位於艦橋頂的Type 984大型三維雷達,

取代了原本的Type 982  Hayrake對空警戒雷達以及Type 983測高雷達等。

經過1959~1964年改裝後的鷹號(HMS Eagle R05  

(上與下)鷹號正由拖船帶離樸次茅茲軍港的碼頭。畫面 右側可以看到港內的勝利號(HMS Victory)

風帆戰艦的桅杆。此照片攝於1960年代鷹號改裝之後。

一架塘鵝預警機飛過 鷹號。攝於1970年代初,距離鷹號除役已經不遠。

 

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航空母艦,此為服役初期的構型,斜角甲板夾角只有5.5度。

。此時艦面上艦載機 為1950年代的海鷹(Sea Hawk)噴射戰鬥機。注意此時左舷一部舷外升降機,在1959年拆除。

皇家方舟號正準備起飛作業;艦尾海鷹式戰鬥機群正在發動,戰機啟動時的輔助動力系統冒出的白煙遮蓋了整個後甲板區。

此照片是服役初期構型。

大約攝於1950年代的皇家方舟號飛行甲板, 甲板上的海鷹(Sea Hawk)噴射戰鬥機隊正在發動。

注意畫面後方還有若干螺旋槳艦載機。

一架海鷹式戰鬥機停在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艦島旁。艦島前方裝有一具用來導控4.5吋艦砲的Type 275雷達射控儀

服役初期的皇家方舟號甲板與艦島一景。艦島前 方是A-1天襲者攻擊機,後方則有若干海鷹戰鬥機。

艦橋頂以及艦島之後 的桅杆各裝有一具Type 982  Hayrake對空警戒雷達。

一架加勒比海盜攻擊機正在皇家方舟號的彈射器 上整備。後方一架FC.1幽靈式機正進場準備降落。

皇家方舟號正在接受補給;其右舷(較近處)是 艦隊油船奧米達號(RFA Olmeda A124),左舷是一艘萊尼斯級

(Lyness class)物資補給艦(較遠處)。最近處是Type 21亞馬遜級巡防艦安提羅普號(HMS Antelope F170)

英國的複製古帆船五 月花二號(MayflowerII)行經皇家方舟號附近。

皇家方舟號訪問紐約。攝於1957年。

1963年2月7日,霍克西利P.1127  V/STOL原型機在皇家方舟號降落。P.1127就是日後獵鷹/海獵鷹V/STOL戰機的前身。

在1970年9月北約在北海婚禮(Nothern Wedding)演習期間,一艘偽裝成拖網漁船的蘇聯間諜船(右)穿插進入

皇家海軍編隊。此照片由皇家方舟號拍攝,前方是一艘皇家海軍航空母艦與一艘巡防艦。參與北方婚禮

演習的包括美國、英國、荷蘭、挪威、德國、丹麥、加拿大、比利時的海空兵力。

(上與下)在1970年11月9日,皇家方舟號正在地中海克里特島附近進行聯合演習時,遭到一艘蘇聯驅逐艦柯特林級

(Kotlion class)勇敢號( Bravyy)危險逼近,最後兩船擦撞,皇家方舟號艦首被撞中,而蘇聯驅逐艦則有7人落海

,其中5人獲救,2人失蹤。

在1977年皇家方舟號前往參與北約演習的路 上,蘇聯海軍1134A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Адмирал Макаров)巡洋艦

在後方尾隨監視。

一張皇家方舟號的照片,此為服役後期的構型, 注意艦首甲板停放一架FC.1幽靈式戰機,

艦尾甲板停放多架加勒比海盜式重型攻擊機。

一張皇家方舟號破浪前進的照片,攝於1967至1970年的改裝以後。艦上停放多架FC.1幽靈式戰機與加勒比海盜式

重型攻擊機。

俯瞰皇家方舟號,攝於服役後期。艦上停放多架FC.1幽靈式戰機與加勒比海盜式重型攻擊機。

相較於鷹號在1959至1964年的改裝,皇家方舟號並未加裝Type 984 3D雷達;而皇家方舟號

改裝後左側彈射器前方有一個向前突出艦首的延長段,也是鷹號所不具備的特徵。

一架FG.1幽靈式戰機正通過皇家方舟號的升降機運送。皇家方舟號原始設計的舷內升降機面積,

面對FG.1幽靈式這樣的艦載機力不從心,只能通過折收機鼻雷達罩的方式勉強擠進去。

一張皇家方舟號的照片,此為服役後期,甲板上有皇家海軍的FC.1幽靈式戰機、加勒比海盜攻擊機、塘鵝反潛機,

以及美國海軍的F-4戰機和A-6闖入者攻擊機(美國海軍的軍機塗裝是白色)。

皇家方舟號的飛行甲板照片,畫面中可以看到FC.1幽靈式戰機、加勒比海盜攻擊機、塘鵝反潛機、海王直昇機等。

皇家方舟號在1975年進入美國海軍佛羅里達州梅港(Mayport)海軍基地的畫面。

皇家方舟號與美國第一艘超級航母──滿載排水 量76000噸級的佛瑞斯塔號(USS Forrestal CV-59)並排航行。

此時皇家方舟號已經經過1960年代後期的改 裝作業,雖然滿載排水量比佛瑞斯塔級少了二萬多噸,

但皇家方舟號是美國海軍以外,西方唯一能起降 操作F-4幽靈式等級重型艦載機的航空母艦。

皇家方舟號在1972年訪問紐約市。背景是當時還沒完工的世貿中心雙塔。

皇家方舟號與郡級飛彈驅逐艦恩特林號(HMS Antrim D18)並排航行。攝於1975年。

 

在1972年8月9日,已經停役、拆除可用設備與油料彈藥的鷹號被拖船脫離樸次茅茲港,前往達文波特基地水域停放。

在1979年,鷹號的船體被拖離達文波特前往拆船廠拆解。

 

起源:二次大戰時代設計的勇敢級航空母艦

基於怨仇級(Implacable class)艦隊型航母,皇家海軍修改了設計,推出勇敢級(Audacious class)航空母艦,在1942至1943年共有四艘安放龍骨。相較於怨仇級,勇敢級不僅艦體規模放大,也記取先前光輝級、怨仇級機庫高度不足的經驗而 加高了機庫 (勇敢級延續怨仇級的雙層機庫設計),以容納更新、更大型的艦載機。

在1944年原始設計中,勇敢級機庫預計容納78架當時的螺旋槳艦載機,包括超級馬林海火(Supermarine Seafire)以及費爾利螢火蟲(Fairey Firefly)等,如果加上停放在甲板上的數量則增至90架。其飛行甲板長242.3m,寬31.2m,面積7560平方公尺,飛行甲板前部裝置兩部BH-V液壓彈射器;裝備兩部方形舷內升降機,面積尺寸是54 x 44英尺(16.45m x 13.4m),承載能力30000磅(13607kg)。雙層的下甲板機庫位於艦體「裝甲箱」(armoured box)防護區內,每一層高5.3m,總面積4840平方公尺,總容積25652立方公尺。艦上能攜帶10萬3300加侖燃油(約46萬5000公升)。

這四艘勇敢級之中,首艦勇敢號(HMS Audacious)在1942年10月24日於哈蘭和伍爾夫( Harland and Wolff )造船廠安放龍骨,不可抵抗號(HMS Irresistable)在1943年5月3日於坎姆雷爾造船廠(Cammell Laird,Birkenhead)安放龍骨;在1942年8月,與史汪.杭特造船廠( Swan Hunter, Wallsend-on-Tyne)簽約建造鷹號(HMS Eagle),同年12月將建造合約轉移至維克斯.阿姆斯壯廠(Vickers-Armstrong)。在1943年7月12日,與法爾福廠 (Fairfield, Govan)簽約建造非洲號(HMS Africa),不過稍後此艦的訂單被變更為進一步放大的馬爾他級(Malta class)。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皇家海軍在10月15日取消鷹號與非洲號的訂單;施工中的勇敢號與皇家方舟號也告停工。

隨後這兩艦恢復工程,皇家海軍將首艦勇敢號改名為原本用於三號艦的艦名鷹號(HMS Eagle R05),二號艦不可抵抗號則改名為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以紀念1941年11月14日被納粹德國潛艇擊沈的舊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為了適應噴射艦載機,皇家海軍打算大幅變更這兩艘未完成航空母艦的設 計,包括增設與中心線夾角5.5度的斜角飛行甲板、新研發的鏡式輔助降落系統 、能處理更大型艦載機的舷外升降機、新型電子裝備、配合噴射艦載機的後勤整補設施等等 ,並以兩部新開發的BS-4蒸氣彈射器(皇家海軍第一種實用化艦載蒸氣彈射器)來取代原始設計的BH5液壓彈射器。然而,施工進度較前的鷹號一開始來不及 套用這些改進,只能在服役後陸續實施改裝。

鷹號在1946年3月19日下水,此時該艦仍維持原始設計的長方形飛行甲板,並在1951年10月5日服役。皇家方舟號在1950年5月3日下水,1954年6月開始試航,1955年2月22日服役。

整體而言,在服役生涯中,鷹號艦體資材以及機械設備的狀況,比皇家方舟號好得多;皇家方舟號經常發生故障。

鷹號(R05)服役初期

在完工時,鷹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6800 tonne(37400ton),滿載排水量46000tonne(47000ton),全長247.4m,水線寬34.4m,最大寬度,吃水 10.13m。鷹號的推進系統為八具海軍部(Admiralty)三鼓鍋爐(分置於四個鍋爐室)、四具Parsons排檔蒸汽渦輪機,四軸推進,總功率 152000馬力最大航速31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艦上編制2500名人員(最多可達2750人)。鷹號的水線裝甲帶厚度4.5吋 (100mm),飛行甲板裝甲在堡壘區(citadel)厚度是4吋(102mm)加上甲板結構本身1吋(25mm),非堡壘區裝甲厚度為1.5吋(37mm);機庫側面裝甲帶 厚度1.5吋(37mm),機庫甲板厚度介於1~2.5吋(25~62mm);彈藥庫、轉向機構艙間的保護裝甲在側壁有2至4.5吋(51~114mm),水平向4吋(102mm);水線以下縱向艙壁裝甲厚度2.5吋(63mm)。

武裝方面,鷹號完工時,裝備包括八座MK.6雙聯裝4.5吋(114mm) 45倍徑快砲以及總計61管Bofors 40mm快砲(分置於八個MK.6六聯裝、二個MK.5雙聯裝與九個MK.7單裝砲塔),其中4.5吋艦砲由Type 275雷達射控儀指引,40mm快砲由Type 262 CRBF射控儀導引;偵測裝備包括一座Type 960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一座Type 982  Hayrake對空警戒雷達、一座Type 983測高雷達、Type 974 (Decca 12)導航雷達等。服役初期,鷹號能搭載約60架各型艦載機,艦上設置兩部靠近艦體中線的舷內飛機升降機,斜角甲板夾角是5.5度。

攝於 1951年的鷹號,此時該艦剛投入服役。可以看到艦體中線上前、後各有

一部舷 內升降機。

在1953年,鷹號參與伊利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登基的加冕閱艦式(Coronation Fleet Review)。 在1954到1955年,鷹號接受進一步的改裝;最初皇家海軍打算在鷹號上套用類似勝利號的改裝方案,但由於太過昂貴,因此改為一個相對簡化的方案, 不過最後價格依舊昂貴。在這次改裝中,鷹號換裝夾角5.5度的斜角飛行甲板(擁有2.5吋厚的裝甲)。此次改裝後,鷹號的標準排水量上升到 43060tonne(43750ton),最大寬度(含飛行甲板)41m。雖然此次改裝後鷹號增加了配合噴射機降落的鏡式輔助降落系統,但仍維持原始設 計的兩具液壓彈射器,因此只能使用早期較為輕型的噴射機。完成改裝重新服役後,鷹號旋即投入1956年埃及片面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Suez Crisis),此時鷹號的艦載機隊包括Westland的飛龍式(Wyverns)戰鬥機(英國最後一種螺旋槳艦載戰鬥機)、美國道格拉斯 (Douglas)A-1天襲者(Skyraider)螺旋槳攻擊機 與預警機、Havilland的海毒式(Sea Venom)噴射戰鬥機與Hawker的海鷹(Sea Hawk)噴射戰鬥機等。

1953年6月15日伊利莎白二 世(Queen Elizabeth II)登基的加冕閱艦式(Coronation Fleet Review)畫面,

畫面下方中央就是鷹號(HMS Eagle R05)航空母艦。

 

皇家方舟號(R09)服役初期

皇家方舟號的設計修改與建造過程則與鷹號不盡相同;在1950年5月3日下水時,皇家方舟號就已經具備了新設計的5.5度斜角飛 行甲板,該艦是皇家海 軍第一艘下水時就有斜角甲板 、蒸氣彈射器(BS-4型,艦首安裝兩部) 、舷外升降機(一座,位於左舷中中部;此外仍保有原始設計的兩部中央升降機)、鏡式輔助降落系統的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在1955年2月25日服役,此時 該艦全長245m, 水線寬34m,吃水10m,標準排水量36800ton,滿載排水量43060ton,裝甲配置與鷹號相同。皇家方舟號的推進系統與鷹號相同,最大航速 31.5節,航速14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航速24節時續航力5000海里。

武裝方面,皇家方舟號完工時配備與鷹號相同的八座雙聯裝MK-6 4.5吋(114mm)45倍徑快砲,Bofors 40mm快砲總數則只有52管(分置於六個六聯裝MK.6、二個雙聯裝MK.5與12個MK.7單裝砲塔);由於皇家方舟號一開始就裝備5.5度夾角斜角甲板,因此原始計畫預定安裝在左舷的4.5吋高射砲就取消了,左舷40mm防空砲數量也比鷹號減少。與鷹號相同,皇家方舟號的4.5吋艦砲由 Type 275雷達射控儀指引,40mm快砲由Type 262 CRBF射控儀導引。皇家方舟號的偵測裝備包括Type 960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兩部Type 982  Hayrake對空警戒雷達、兩部Type 983測高雷達、Type 974 (Decca 12)導航雷達等。艦上編制2250人(最多可達2640人)。

皇家方舟號的BS-4蒸氣彈射器軌道行程151英尺(約46m),能將起飛重量30000磅的飛機加速到105節,或將15000磅的飛機加速到130 節,理想情況下單一彈射器的彈射間隔約30秒,因此兩部BS-4彈射器交替運作時每15秒就能彈射一架飛機升空。

服役初期的皇家方舟號,飛行甲板夾角5.5度。

從後方看皇家方舟號的艦島。這是服役前期的照片。

 

服役初期,皇家方舟號編制50架飛機,包括Hawker的海鷹噴射戰鬥機、Havilland的海毒式噴射戰鬥機、Fairey的塘 鵝式(Gannet)螺旋槳反潛/預警機、道格拉斯A-1天襲者螺旋槳攻擊機 與預警機以及若干直昇機等。1956年 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爆發時,皇家方舟號仍在整備,尚未形成戰鬥力,因此皇家海軍只有一艘大型艦隊航空母艦鷹號投入作戰 ,加上兩艘半人馬級(Centaur class)艦隊輕型航空母艦阿爾賓號(HMS Albion R07)與堡壘號(HMS Bulwark R08),以及兩艘專門搭載皇家陸戰突擊隊的巨像級(Colossus class)艦隊輕型航空母艦海洋號(HMS Ocean R68)與特修斯號(HMS Theseus R64)。

在1956年,皇家方舟號前部的兩座4.5吋快砲與配套的Type 275都遭到拆除,以增加飛行甲板的可用調度面 積。 在1959年,皇家方舟號進行了若干改裝工程,撤除前部右舷的6吋4.5吋艦砲,並拆除了左舷的舷外升降機來擴大機庫容積;同時移除的還有兩座六聯裝40mm快砲與六座單管40mm快砲。在1964年的改裝後,兩座後部4.5吋快砲仍然保留,直到1967年的改裝才拆除。在1961年,皇家方舟號安裝降落投射指示器(deck-landing projector sight)。

在1960年時,皇家方舟號的艦載機編制包括14架超級馬林(Supermarine)的彎刀(Scimitar F.1)噴射戰鬥機、6架哈維蘭(De Havilland)的海雌狐(Sea Vixen)FAW.1噴射戰機、4架費爾利(Fairey)的塘鵝(Gannet)AEW.3螺旋槳運輸機、至少14架偉斯特蘭(Wesltland)旋風(Whirlwind)HAS.7直昇機、1架偉斯特蘭蜻蜓(Dragonfly)HR.5搜救直昇機。

1956年投入收復蘇伊士運河作 戰的鷹號航空母艦的甲板,可以看到海毒( 畫面近處)與

海鷹噴射戰鬥機、飛龍螺旋槳戰機 (艦島後方)與天襲者螺旋槳攻擊機(飛行甲板尾部)。

鷹號的升級(1959~1964)

在1959年,鷹號進入達文波特船塢(Devonport Dockyard )展開大規模改裝,並在1964年5月完成,整個改裝工程耗資3100萬英鎊。在這項大規模改裝中,鷹號換裝新的斜角飛行甲板,與中心線夾角增為8.5 度,因此艦體全寬增為51.8m,吃水增為11m,標準排水量增為44100ton,滿載排水量增為50786tonne (53390~54100ton);為了適應更重型的新型艦載機,以兩具最多能彈射30000磅(14000kg)軍機的BS-5蒸汽彈射器取代原有液壓 彈射器;其中,一部BS-5安裝在艦首左側、行程151英尺(約46m),第二部安裝在斜角甲板上,行程199英尺(約61m),並換裝能承受噴射機降落力道的DAX I攔截索 。BS-5是英國第二代艦載機彈射器,相較於第一代的BS-4做了不少改進,包括延長彈射行程、採用新的迴轉式彈射閥(BS-4為旋轉式),並使新的濕蒸 氣接收器(wet accumulators)來取代原本直接引進主機鍋爐過熱蒸氣的「乾」蒸氣接收器,提高效能。

這次改裝也更新了鷹號的電子系統,改用一部Type 965 AKE-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一部Type 963 CCA航空管制雷達(美製AN/SPN-35),以及一部位於艦橋頂、外型巨大的Type 984 3D CDS三維目標搜索/追蹤雷達(能同時追蹤、標定100個目標);為了安裝Type 984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艦島完全重新建造。因應新電子系統的供電需求,鷹號換裝新的交流發電機與直流電機來擴大發電量。武裝方面,鷹號拆除所有的 40mm快砲,但仍保留全部八 座MK.6雙聯裝4.5吋快砲(日後又拆除四座),並增加六具GWS.22海貓(Seacat)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經過此次改裝後,鷹號成為皇家海軍最 大的航空母艦。這項改裝也對鷹號的艦體結構與機械進行翻修和延壽,使其役期能增加約20年(至1980年代中期)。

完成改裝後,鷹號的艦載機隊 Blackburn的加勒比海盜式(Buccaneer)噴射攻擊機、Havilland海雌狐(Sea Vixen)噴射戰鬥機、Supermarine彎刀式(Scimitar)噴射戰鬥機與Fairey塘鵝式(Gannet)螺旋槳反潛/預警機等。雖然 鷹號改裝後排水量增加,但機庫容積未變,面對海雌狐、加勒比海盜這樣更大更重的新艦載噴射機,載機數量降至45架。在1966年初,鷹號在達文波特將艦上 的第三道攔截索換成新的DAX II(其他仍為DAX I),並在1967年重新服役。在1963到1966年印馬衝突(Konfrontasi Indonesia-Malaysia或Indonesia–Malaysia confrontation)期間,鷹號曾被派往當地,參與英聯邦海上軍力(含英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紐西蘭),對抗印尼共產黨對馬來西亞的滲透與侵略。

完成1959-1964年改裝之後的鷹號,一架加勒比海盜正在起飛;艦上還停了許多海雌狐戰鬥機。

配合FG.1幽靈式戰鬥機的改裝 

早在1950年代末,皇家海軍就開始規劃新一代的艦隊型航空母艦,並從1962年開始稱之為CVA 01;然而,英國財力日漸困窘,加上主張裁減軍費、強化社會福利的工黨在964年10月上台,使英國各軍種都面臨極大的壓力。在1966年2月22日,工 黨公布新的國防白皮書, 正式取消CVA 01,導致皇家海軍航空母艦部隊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稍後,皇家海軍提出為皇家方舟號進行大規模改裝 的要求,將該艦提升至與鷹號類似的規格, 並且增加操作幽靈式戰機的能力。在當時,皇家海軍要求能繼續保有鷹號、皇家方舟號與競技神號這三艘航空母艦,其中鷹號、皇家方舟號上將部署幽靈式戰鬥機 (競技神號則只能操作加勒比海盜式),為此進行相對應的改裝。

對於二次大戰時代設計的航空母艦,鷹號與皇家方舟號的改裝實在是相當勉強:原本二戰型英式航空母艦採用雙層機庫,機庫內部高度、升降 機等都是配合當時的活 塞螺旋槳軍機,進入噴射機時代之後機庫高度就嚴重不足。在噴射機大型化的時代,升降機最好採用舷外設計,對於飛機調度的動線較為理想(如果是二戰型的中央 升降機,飛機的調度動線必須在機庫中央,對於戰後的大型噴射機就會浪費太多空間),而且舷外升降機對於艦載機尺寸成長的餘裕較大;然而鷹號的兩個升降機都 是在中心線附近(一個位於前部,一個位於後部),在使用大型噴射機之後機庫空間運用效率低下,皇家方舟號唯一的舷外升降機 (在1959年拆除)則只有到上層機庫,只有中央升降機能通往下層機庫,這使得機庫中間不得不騰出空間作為調度通道,整個機庫的運作效率降低。由於使用不 便,下層機庫之後都被當作倉庫使用,導致可用機庫面積大減。

由於英式航空母艦的強度甲板(艦體主結構)一路到飛行甲板,也意味著原始設計屬於飛行甲板結構的舷內升降機難以更動,很難適應尺寸與重量越來越大的噴射機。例如在更換行程更長的BS-5蒸氣彈射器時,就因為原本的彈射器軌道後方就是中央升降機(下方是機庫),無法直接安裝在原本艦首的兩個彈射器的位置。在中央升降機無法更動的情況下,艦首只能以靠左舷外側的方式安裝一部BS-5彈射器,彈射器末端(起飛整備區、擋焰板)設置在中央升降機左側,並且深入了斜角甲板的降落跑道前部,意味著當回收飛機著艦時由於需淨空跑道(以防需要複飛),起飛的飛機就不能使用前部彈射器。由於中央升降機右側就已經緊鄰艦島,所以無法比照處理,在艦首安裝第二部BS-5彈射器;為此,第二部BS-5彈射器安裝在艦體中部左舷、沿著斜角甲板的位置上。這兩部彈射器的位置安裝都盡量偏向左舷外側,以避免擠佔機庫空間。 除了前面的中央升降機之外,鷹號、皇家方舟號的後部舷內升降機則在斜角甲板降落跑道上,一使用就會阻斷艦載機降落回收作業。這兩部升降機面積對於FG.1幽靈式的艦載機都嫌太小,機鼻雷達罩得打開向後折來縮減長度,使其勉強擠上皇家方舟號的升降機,每次只能載運一架。 

反觀美國二戰時建造的艾賽克斯級(Essex class)航空母艦以及二戰末期建造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強度甲板只到機庫,機庫以上到飛行甲板的空間有更大的改裝空間來安裝行程更長的蒸氣彈射器,甚至是沒包括在原始設計的舷外升降機,改裝的困擾相對小於英製航空母艦。例如,1959年 完成SCB-27C改良程序(包含斜角甲板、蒸氣彈射器、兩部舷外升降機等)的美國艾賽克斯級航母奧斯卡尼號(USS Oriskany CVA-34),滿載排水量39000噸,由於艾賽克斯級原始設計並非如英式航母配備重裝甲,加上採用單層機庫設計,改裝完可用的下甲板機庫面積有 4000平方公尺,航空燃油攜帶量2500噸,裝備兩個長度65m的C-11-1蒸氣彈射器。而1967年狀態的鷹號雖然滿載排水量55000噸,但可用 的下甲板機庫面積只有3400平方公尺,攜帶航空燃油1600噸,兩個彈射器中一個長61m(左側斜角甲板),另一個只有46m。

由於美國海軍經費充裕得 多,在1950年代以來陸續建造滿載排水量75000噸以上的佛瑞斯塔級(Forrestal class)、超過80000噸級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與小鷹級(Kitty Hawk class)等超級航空母艦,原始設計與空間能輕易相容於F-4等重型噴射艦載機,因此沒有必要在二次大戰時代建造、戰後陸續改裝的艾賽克斯級上部署F- 4等機種;然而英國的國防經費短缺,遲遲未能執行的CVA01艦隊航空母艦最後還是遭到取消,因此雖然鷹號、皇家方舟號的條件要操作F-4、加勒比海盜等 重型艦載機也嫌勉強,但英國沒有選擇的餘地。為了在有限的彈射器長度內讓加勒比海盜、F-4等機起飛,英國做了許多特殊處理,包括為英國版F-4增長機鼻 起落架來增加仰角,加勒比海盜式機起飛時也需要將機鼻起落架整個舉起離地。 

從鷹號甲板拍攝的皇家海軍編隊,攝於1965年1月。

皇家方舟號的升級(1967~1970)

皇家方舟號的改裝工程 獲得英國政府批准,並在1967年3月展開, 至1970年2月完成,總經費3250萬英鎊。與鷹號相同,皇家方舟號在此次改裝中也換裝夾角8.5度的斜角甲板、兩具BS-5彈射器等。與鷹號改裝的模式相同,皇家方舟號兩部BS-5彈射器一部位於艦首左舷(軌道長46m),第二部位於左側斜角甲板(軌道長61m)。相較於鷹號,皇家方舟號在此次改裝時艦首增加一個突出的角結構來容納1號彈射器的軌道,據信其長度比鷹號的第1號彈射器稍長一些。皇家方舟號剩餘 的後部4.5吋高射砲以及全部的40mm快砲,在此次改裝也完全拆除;原本預定安裝四座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但實際上從未安裝,這使得改裝後的皇家方舟號 完全沒有自衛武器。

電子裝備方面,皇家方舟號在此次改裝中並未安裝Type 984三維追蹤雷達,而是裝備兩座Type 965 AKE-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以及一部Type 963 CCA航空管制雷達;而其他雷達包括Type 974 X波段導航雷達、Type 993型中程S(E/F)頻測距雷達、與Type 965同步工作的Type 986雷達、2部Type 987測高雷達等。由於沒有使用Type 984三維雷達,因此皇家方舟號艦島的改造方式與鷹號不盡相同。此外,皇家方舟號飛行甲板後部左側增加一塊向外延伸的區域,使飛機可用的停放調度空間,而 鷹號就沒有這項設計。

最重要的是,為了配合發動機推力更大的FG.1幽靈式(Phantom,F-4的英國版)戰機與加勒比海盜Mk.2戰機,皇家方舟號 在此次改裝時換裝了水冷式的新型折流板,可承受這些大推力飛機起飛時的發動機高溫噴焰;而鷹號在改裝時仍維持原有的舊型純鋼板折流板,無法承受這樣的高 溫;此外,皇家方舟號也將攔截索全部DAX II,以適應幽靈式戰鬥機。經過此次改裝後,皇家方舟號全寬(含飛行甲板)增為50m,滿載排水量增為53060tonne(53900ton)。

在 1970年皇家方舟號完成改裝重回現役時,艦上通常編制39架飛機,通常包括12架FG.1幽靈式、14架加勒比海盜MK.2、4架塘鵝MK.3預警機以 及一架塘鵝COD Mk.4、6架海王(Sea King) HAS Mk.1反潛直昇機、2架威賽克斯(Wessex) HAR Mk.1搜救直昇機。

在1977年皇家方舟號除役前,艦上艦載機陣容為14架FG.1幽靈式、12架加勒比海盜MK.2、5架塘鵝AEW.3預警機、6架海王(Sea King) HAS Mk.1反潛直昇機、1架威賽克斯(Wessex) HU.5搜救直昇機。

裁撤艦隊型航空母艦 / 鷹號升級工程被取消

原本皇家海軍也爭取經費,為鷹號實施進一步改裝,使之能操作幽靈式戰鬥機;在先前的改裝中,鷹號已經安裝 BS-5蒸汽彈射器,因此只需要換裝水冷折流板以及DAX II攔截索即可,估計只需花費500萬英鎊。

然而到1967年7月18日,英國工黨政府再度發表一項國防政策補充報告(Supplementary Statement on Defence Policy),明確宣示將完全廢除皇家海軍的傳統起降航空母艦;依照當時工黨的時程規劃,勝利號預定在1969年除役,競技神號在1970年除役, 而鷹號與皇家方舟號則在1970年代中期除役。此外,工黨政府也 正式決定放棄在蘇伊士以東的軍事存在,從馬來西亞、新加坡、亞丁等地撤軍,從1971年起實施 ;由於少了蘇伊士以東的武力投射需求,工黨政府認為以後根本不需要維持攻擊型航空母艦,而投射兩棲實力的突擊型航空母艦也可以刪除。

 三架屬於皇家海軍第899航空中空隊(899NAS)的海雌狐戰機飛越鷹號,攝於1960年代末。 

 

緊接著在1968年1月16日,工黨政府正式決定在1972年將皇家海軍所有航空母艦退出現役,此後皇家海軍航空隊操作幽靈式與加勒 比海盜式機隊則轉移給皇家空軍;同時,皇家空軍打算購買的美製F-111K打 擊機也被工黨政府取消。 在這項決策之中,鷹號的改裝預算遭到工黨政府否決,因此只剩下正在改裝的皇家方舟號能夠裝備幽靈式機。原本皇家海軍訂購來裝備鷹號、皇家方舟號的48架 FG.1幽靈式機,也被工黨政府將20架轉移給皇家空軍, 只留下28架 來裝備皇家方舟號。總計到1969至1970年,工黨政府砍掉英國軍方將近4億英鎊的研發預算。相當諷刺的是,鷹號所需的改裝經費遠低於皇家方舟號,而且鷹號在服役生涯中,設備與資材狀況向來比皇家方舟號好得多,因此皇家海軍對於這種結果自然相當不滿。在當時,甚至就連在船塢中進行改裝的皇家方舟號都可能停工直接除役,因為改 裝工程到1970年才能完成,距離工黨政府1972年完全廢除航空母艦的期限不遠。

雖然無法部署幽靈式,但鷹號也還是曾進行FG.1幽靈式的起飛測試,此時艦上的舊式折流板不能升起,而是在彈射器後方增加一塊臨時的 擋焰板(耐熱度高於艦 上的折流板);當幽靈式起飛後,艦上消防隊員必須立刻在這塊擋焰板上噴灑消防泡沫來降溫,而此時下一架飛機就趁空檔準備彈射作業。 由於皇家海軍航空母艦的起飛跑道和彈射器長度低於美國航空母艦,英國版幽靈式的機鼻起落架在起飛前會抬高40吋,使飛機獲得更大的攻角與升力,以便在較短 的距離升空,但這也使發動機噴流以更大的角度沖向飛行甲板,因此皇家方舟號也必須配合在飛行甲板相關部位強化防護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皇家方舟號還在進行 改裝工程時,皇家海軍的FG.1幽靈式先在美國海軍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60)進行換裝訓練,結果由於幽靈FG.1使用的勞斯萊斯.史佩發動機推力比原版F-4的J-79更大,加上起飛時機鼻抬高導致發動機尾流對飛行甲 板沖擊更嚴重,導致薩拉托加號的飛行甲板因而受損。

在美國海軍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上 進行訓練的皇家海軍FG.1幽靈式(後)。由此圖可

輕易觀察英國FG.1起飛前起落 架額外伸長,機鼻上仰角度明顯高過美國海軍原版F-4(前)。

皇家海 軍航空隊的FC-1幽靈式在美國海軍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上準備起飛的畫面。

完成1970年的改裝以後,皇家方舟 號也能讓當時美國海軍主力艦載機起降。

圖中皇家方舟號甲板上是美國A-6E闖入者攻擊機(前)與F-4J戰鬥機(後)。

皇家方舟號甲板上的機隊,近處兩架為美國海軍的F-4,遠處為兩架皇家方舟號本身的FC.1幽靈式,

左邊有一架加勒比海盜式。

皇家方舟號正準備讓美國海軍的F-4戰機起飛。注意英式的起飛折流板採用兩片的楔型。

鷹號除役

在1970年10月的國會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當時,保守黨政府原則同意皇家海軍繼續保有至少兩艘航母的規模,並同意海軍訂購首艘規劃中的指揮巡洋艦 (TDCC),即後來的無敵級(見下文) 。不過,保守黨的重新上台也無法阻止國防預算刪減以及皇家海軍持續衰微的頹勢,保守黨政府還是在1971年決定將鷹號除役,作為皇家方舟號的備料來源。由 鷹號 的整體狀況良好,仍足以繼續值勤至少10年,因此皇家海軍仍繼續為保存鷹號而努力。然而, 當時打算裝備鷹號的幽靈式已經交給皇家空軍使用,此時已經不可能向皇家空軍討回這批飛機,而皇家空軍也在迫切等待接收鷹號的加勒比海盜式機隊,而鷹號的海 雌狐機隊則除役在即。由於沒有飛機可以裝備,鷹號還是只能在1972年1月26日除役 ,艦上的加勒比海盜式機隊隨即轉移給皇家空軍。

皇家方舟號的最後時光

由後方看皇家方舟號,攝於 1970年代。甲板上由遠而近是加勒比海盜機隊、海王直昇機、FC.1幽靈式機隊

以及塘鵝AEW.3預警機隊。 

一同停泊的皇家方舟號(左)與美 國海軍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在1970年代,皇家方舟號

是美國以外西方最強大航空母艦, 但在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尼米茲號面前依舊顯得渺小。

俯瞰皇家方舟號,甲板上停滿FC.1幽靈式、加勒比海盜等機隊。

在1970年初 ,皇家方舟號搭載著幽靈式與加勒比海盜式機隊繼續服役,成為皇家海軍最後一艘艦隊型航空母艦 。由於FG.1的籌載能力與性能,加上加勒比海盜重型攻擊機的打擊能力與投擲戰術核武的能力,皇家方舟號成為當時美國之外西方海軍作戰力最強的航空母艦, 而且當時美國主力艦載機種如F-4與A-6攻擊機也能在改裝後的皇家方舟號起降。在1973年,皇家方舟號作為霍克西利(Hawker Siddeley)新開發的P.1127垂直/短場起降(V/STOL)實驗機的上艦測試平台,此機後來發展成獵鷹(Harrier)系列V/STOL攻 擊機。 在1976年,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除役已經排入日程之際,北約的大西洋區指揮官、美國海軍小艾札克.紀德少將(Rear Adm. Isaac Campbell Kidd, Jr.,他同名的父親就是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時在亞利桑納號上陣亡的紀德少將)特地親筆寫信給皇家海軍,表示「我們需要八個航母戰鬥群來支援歐陸作戰,還需要不只一個航母戰鬥群來支援挪威海.....我們需要皇 家方舟號」。而當時皇家方舟號的艦長愛德華.安 森(Captain Edward Anson)也努力爭取讓皇家方舟號服役到1980年代以後,不過皇家海軍仍在1970年代結束前就將皇家方舟號除役。

在1976年8月起,英國廣播公司一台(BBC 1)開始放映一系列長達12集的皇家方舟號紀錄片「航行」(Sailing),紀錄皇家方舟號在1976年2月至7月西太平洋部署期間的艦上運作與生活。 此系列紀錄片的 主題音樂是歌手洛史都華(Rod Stewart)在1975年發行、大受歡迎的「航行」(Sailing)的管樂版本,這首歌隨後就與皇家方舟號以及之後繼承這個艦名的無敵級 (Invincible class)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7)的形象結合。

1977年6月28日慶祝伊利莎 白二世登基25週的大英聯邦閱艦式(Silver Jubilee Fleet Review),

右下最靠近的航空母艦就是皇家方 舟號,在此次閱艦式中擔任旗艦。皇家方舟號下方是

搭載伊利莎白二世以及皇室成員的 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HM Yacht Britannia)。

皇家方舟號上方的是競技神號(HMS Hermes R12)輕型艦隊航空母艦。

皇家方 舟號在隔年就從退出皇家海軍現役。

1977 年6月28日,皇家方舟號參與伊利莎白二世登基25週的大英聯邦閱艦式(Silver Jubilee Fleet Review),並擔任受校艦隊的旗艦。皇家方 舟號在1978年12月4日 解除戰備任務,1979年2月14日正式除役,皇家海軍自此喪失了最後一艘艦隊型航母,剩餘的幽靈式與加勒比海盜式機隊全數轉移皇家空軍,皇家海軍航空隊 也結束了操作傳統起降噴射艦載機的時代。在1980年3月29日,英國國防部宣布出售皇家方舟號,放棄保存計畫。 隨著皇家方舟號的除役,鷹號也在1978年10月被拖去拆解。在1980年9月22日,皇家方舟號被拖離達文波特(Devonport),拖往蘇格蘭拆 解。

在1980年9月22日,皇家方舟號被拖船拖離達文波特(Devonport),前往蘇格蘭拆解。

依照後續資料,英國在1980年將皇家方舟號拆解,是促成當時阿根廷軍政府加里鐵里(Leopoldo Fortunato Galtieri)在1982年4月就入侵福克蘭(Falklands)的重要原因之一。假使皇家方舟號在1982年仍在服役或仍在封存,或許阿根廷將不 敢發動戰爭。而如果皇家海軍在福克蘭戰爭中仍擁有皇家方舟號這樣的傳統起降艦隊航空母艦,或許皇家海軍就不會打得如此辛苦;皇家方舟號上的FC.1幽靈式 戰鬥機與加勒比海盜式的籌載、作戰半徑(FC.1的防空攔截半徑1450km,攻擊半徑1600km,加勒比海盜的攻擊半徑有1800公里)都遠遠勝過 1982年皇家海軍的海獵鷹/獵鷹STOVL戰機,能提供更強大的艦隊空中防禦以及攻擊能力,更不用提皇家方舟號還擁有塘鵝AEW.3空中預警機,而 1982年皇家海軍派遣的兩艘輕型航母競技神號((HMS Hermes R12)與無敵號(HMS Invincible R05)都沒有這樣的機種。由於戰鬥空中攔截與預警能力有限,皇家海軍在福克蘭戰爭中不得不將競技神號與無敵號部署在阿根廷本土空軍的打擊範圍外以策安 全,並把幾艘Type-42飛彈驅逐艦部署在遠離艦隊前方靠近福克蘭島的水域充當前方哨戒, 結果這些前方哨戒艦在阿根廷空軍的攻擊下首當其衝,最後導致雪菲爾號(HMS Sheffield D80)與科芬特里號(HMS Coventry D108)的折損以及格拉斯哥號(HMS Glasgow D88)的受創。而如果英國遠征艦隊的航空母艦仍擁有FC.1幽靈式與塘鵝AEW.3預警機,維持足夠的防空保護傘,就能掩護遠征艦隊推進到阿根廷本土空 軍作戰半徑以內,則福克蘭群島也會籠罩在加勒比海盜式攻擊機的攻擊半徑以內,就能為登陸的英國部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壓制阿根廷的機場、灘頭和其他防衛 戰力,加快收復福克蘭群島並減低英軍的傷亡。

皇家方舟號的艦載小艇,攝於2012年11月朴次茅茲歷史船塢。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