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R-4/4.5系列飛彈快艇

一艘SAAR-4飛彈快艇發射天使II型反艦飛彈。此製照片是SAAR-4的早期構型。

由SAAR-4/4.5級飛彈快艇改良而來的箭簇級,無論是電子裝備或武器都經過升級,火力強大。

注意位於艇尾加百列飛彈與煙囪之間的閃電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以及具備匿蹤能力的塔式桅杆。

一艘箭簇級,艦體後部安裝多個加百列反艦飛彈發射器。

(上與下)從正面看箭簇級

一艘箭簇級

一艘箭簇級正發射武器

箭簇級的蘇法號(Sufa)

箭簇級的桅杆特寫,主桅杆兩翼裝有電子截收裝置,主桅杆第一層平台右側裝有一具EL M-222l射控雷達,

上層平台裝置一座Elta EL/M-2218-S  3D搜索/追蹤雷達,其上有一具Elbit Elop MSIS整合式光電偵測系統。

(上與下)從艦尾看一艘箭簇級 。從主桅杆之後裝置大量發射器,包括誘餌發射器、兩組雙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

以及兩組傾斜安裝的發射器(應為C-SOME防空武器系統)。

轉賣給智利的SAAR 4,兩艇分別為 Angamos(LM-31,ex Reshef)與 Casma(LM-30,ex Roma)。

智利海軍將此型艇漆上近海的深色塗裝。

2023年以色列海軍與希臘海軍進行Noble Dina 2023聯合演習的照片。畫面中有兩艘以色列SAAR-5巡邏艦

,注意後方一艘經過現代化升級,主桅杆頂換成EL/M-2258相位陣列雷達,此外這兩艘艦尾都加裝美國

L3Harris的Model 980 ALOFTS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

 

──by captain Picard


回上頁

SAAR 2清單(共6艘)

艦名 艦名英譯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Mivtach(311) Reliance 1967 已除役
Miznag(312) Jet branch 已除役
Mifgav(313) Stronghold 已除役
Eilath(321) 1969 已除役
Hiafa(322) 1969 已除役
Akko (323) 1969 已除役

 

SAAR 4清單(共10艘)

艦名 艦名英譯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Saar(331) Tempest 1969 1970 已除役
Soufa(332) Storm 1969 1970 已除役
Ga'ash(333) Volcanic Storm 1969 1970 已除役
Herev(341) Sword 1969 1970 已除役
Hanit(342) Spear 1969 1970 1988售予智利,成為Iquique(LM-32)
 
Hetz(343) Arrow 1969 1970 1988售予智利,成為Covadonga(LM-33)

 

 

以色列SAAR4/4.5系列飛彈快艇諸元
艦名 SAAR 4型飛彈快艇 SAAR 4.5型飛彈快艇 回歸級飛彈快艇(Alyia class) 箭簇級飛彈快艇(Nirit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以色列/Haifa shipsyard
尺寸(公尺) 長58.1  寬7.62 吃水2.8 長61.7  寬7.62 吃水2.8 長61.7  寬7.62 吃水2.8 長61.7  寬7.62 吃水2.8
排水量(ton) 標準390 

滿載445

標準430 

滿載488

標準430 

滿載488

滿載500以上

 

動力系統 MTU 16V 538 TB91柴油機*4

四軸

MTU 16V 538 TB91柴油機*4

四軸

MTU 16V 538 TB91柴油機*4

四軸

MTU 16V 538 TB91柴油機*4

四軸

軸馬力 13520 13520 13520 13520
航速(節) 33 33 33 33
續航力(海浬) 4000/19節

2000/30節

4800/19節

2200/30節

4800/19節

2200/30節

4800/19節

2200/30節

偵測/反制系統 Thomson CSF TH-D-1040 Neptune S.P.S對空/平面搜索雷達

MN-53電子支援系統

電子反制系統

Elbit DESEAVER干擾彈發射器(12聯裝4~6、單管*8)

Thomson CSF TH-D-1040 Neptune S.P.S對空/平面搜索雷達

Elisra NS9003電子支援/反制系統

Elbit DESEAVER干擾彈發射器(12聯裝4~6、單管*8)

Thomson CSF TH-D-1040 Neptune S.P.S對空/平面搜索雷達

電子支援/反制系統

Elbit DESEAVER干擾彈發射器(72聯裝*1、12聯裝4~6、單管 *8)

Elta EL/M-2218-S  3D自動化飛彈偵測雷達(AMDR)*1 (2016年起被ALPHA取代)

EL/M-2258先進輕量相位陣列雷達(ALPHA)*1 (2016年起換裝)

導航雷達*1

Rafael SHARK - Shipborne電子反制系統

Tadiran NATACS-2000通訊截收系統

多頻譜電子支援系統

Elbit DESEAVER干擾彈發射器(72聯裝*1、12聯裝4~6、單管 *8)

聲納 EDO 780 VDS可變深度聲納*1(反潛型選配)
射控/作戰系統 Selenia RTN-10X射控雷達*1 Selenia RTN-10X射控雷達*1 Selenia RTN-10X射控雷達*1 IAI/MBT 戰鬥管理系統

Elta EL M-222l目標追蹤/射控雷達*2

Elbit Elop MSIS整合式光電偵測系統*1(整合有第三代FLIR、CCD攝影機、雷射測距儀)

乘員 45 50 53 45
艦載武裝 早期:

OTO 76mm快砲*2

20mm機砲*2

12.7mm機槍*2~4

加百列MK II反艦飛彈*6~7

後期: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1

20mm機砲*2

12.7mm機槍*2~4

加百列MK II反艦飛彈*4~6

魚叉反艦飛彈*4~6

OTO 76mm快砲*1(反潛型無)

反潛魚雷發射器(反潛型)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1

20mm機砲*2

12.7mm機槍*4

加百列MK II反艦飛彈*4~6

魚叉反艦飛彈*8

OTO 76mm快砲*1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1

20mm機砲*2

12.7mm機槍*4

加百列MK II反艦飛彈*4

魚叉反艦飛彈*4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1

20mm機砲*2

12.7mm機槍*4

加百列MK II反艦飛彈*6

魚叉反艦飛彈*4~8

八聯裝閃電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4

OTO 76mm快砲*1

 

艦載機 AB-206或HA-665A輕型反艦/反潛直昇機*1
數量 10 4 2 8

 

SAAR 4清單(共10艘)

艦名 艦名英譯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Reshef Spark 1973 1973/2 1997/6/1售予智利(更名為LM-34 Angamos)
Keshet Bow 1973 1973/10 1981/1售予智利(更名為LM-31 Chipana)
Romah Lance 1974 1974/3 1979/12售予智利(更名為LM-30 Casma)
Kidon Javelin 1974 1974 1994重建為Nirit型,將裝備拆至新艦體,原艦體沈入水中當作紀念碑。
Tarshish   1975 1975 1995重建為Nirit型,將裝備拆至新艦體。

原艦體售在1997年予智利成為LM-35 Papudo

Yaffo 1975 1998重建為Nirit型,將裝備拆至新艦體。
Nitzahon Victory 1978/7 1978/9 後改為反潛構型

2014/1/15除役

Atzmaut Independence 1978/12 1979/2 後改為反潛構型

2014除役

Moledet Homeland 1979 1979/5 後改為反潛構型

2000/12/9售予斯里蘭卡,更名為SLNS Suranimala (P-701)

Komemiyut Sovereignty 1980 1980/8 後改為反潛構型

2000/12/9售予斯里蘭卡,更名為SLNS Nandimitra (P-702)

 

SAAR 4.5清單(共4艘)

艦名 艦名英譯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Aliya Homecoming 1980/7 1980/8 加裝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2004/1售予墨西哥,更名為ARM Huracán(A-301)
Geoula Salvation 1980/10 1980/12/31 加裝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2004/1售予墨西哥,更名為ARM Tormenta(A-302)
Romach Lance   1981/1/10 日後升級為Nirit型
Keshet Bow   1982/11 日後升級為Nirit型

 

箭簇級(共8艘)

艦名 艦名英譯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Hetz(ex-Nirit) Arrow 1990/10 1991/2 最初為SAAR 4.5設計,1984安放龍骨,後來大幅變更設計成為新的一級。
Romach Javelin 原SAAR 4.5
Keshet Bow 原SAAR 4.5
Kidon Javelin 1994 原SAAR 4,重建時將原有裝備移到新造艦體
Tarshish 1995 原SAAR 4,重建時將原有裝備移到新造艦體
Yaffo 1998/7/1 原SAAR 4,重建時將原有裝備移到新造艦體
Herev Sword 2002/6 新造艦
Sufa Storm 2003 新造艦

 

到了1970年代初,以色列海軍獲得12艘SAAR-2/3飛彈快艇後,在地中海方面算是擁有了足夠的兵力;然而,在南端紅海方面 仍顯捉襟見肘。1973年,以色列當時只部署了四艘35ton的Dabur級巡邏艇和若干登陸艇,然而埃及在該處卻部署至少3艘驅逐艦、3艘潛艦、4艘飛彈快艇以及多艘巡邏艇,以軍紅海支隊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而想要抽調部分SAAR-2/3飛彈快艇前往支援 也非常不便,首先由於蘇伊士運河被埃及掌握,以色列海軍船艦只能繞過整個非洲大陸,進入被埃及嚴密監控掌握的紅海,才能抵達以色列南端的艾拉特港(Eilat)。就算能部署在艾拉特港,SAAR-2/3的續航力也不足以掩護整個紅海航道。

SAAR-4型飛彈快艇早期的面貌,配備六枚加百列-I型反艦飛彈以及兩門OTO 76mm快砲。

於是在外購之餘,以色列緊接著便開始自行設計SAAR-4型飛彈快艇。由於以色列人員在駐法監督SAAR-2/3飛彈快艇建造時學到諸多技術與經驗,才能在短短數年間由外購轉為自製;一旦國防能夠自主,便不 需要仰人鼻息,再也不用擔心像法國禁運這樣的倒楣 情況,這對國際處境困難的以色列而言殊為寶貴。另外,據說以色列從西德呂森造船廠(Lurssen)得到了FPB-57巡邏艇的設計,成為SAAR4.5的母型。

從1973至1980年,以色列總共建造了10艘SAAR-4型飛彈快艇配備於以色列海軍。事實上,前兩艘SAAR4 閃光號(INS Reshef)與弓號(INS Keshet)在1973年10月贖罪日戰爭爆發時就已經能夠作戰;首艇閃光號(INS Reshef)於1973年2月19日下水,1973年4月成軍,第二艘弓號(Keshet)則於1973年8月下水。由於這是在以色列本土建造,因此建造過程中武器和電子設備都已經安裝,下水時已經接近能夠服役的程度。兩艘SAAR-4原本預定在10月中要向西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繞過整個非洲大陸 ,再經紅海來到西奈半島南端(因為無法在埃軍砲火下通過蘇伊士運河), 增援以色列紅海支隊的骨幹;不過由於贖罪日戰爭爆發,兩艇仍留在地中海參加所有的作戰行動

在贖罪日戰後,以色列大力強化紅海方面的兵力;到1981年時,以色列海軍建造的8艘SAAR-4級飛彈快艇中,有7艘部署在紅海方面的艦隊。不過真正扭轉局勢的事件是1975年以色列與埃及在美國居中協調之下和談,以色列將六日戰爭時佔領的西奈半島還給埃及,雙方締結和平條約,此後以色列才能有效地使用南部的艾拉特港,並利用蘇伊士運河在以色列南、北兩端調動艦隊。 在1978年和1982年,SAAR4都曾投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武裝衝突,以76mm火砲轟擊黎巴嫩沿岸的巴解組織據點,也曾遭岸炮擊傷。

SAAR-4由 面臨地中海的海法造船廠(Haifa shipsyard,目前為以色列造船公司,Israel Shipyards ltd.)建造,標準排水量增至390ton,使得續航力增為SAAR-1/2的兩倍,更能滿足在紅海、地中海上作戰的需求。除了耐航力大增之外,SAAR-4也藉由體型增大之便配備了更強的武裝,包括6至7枚加百列-I型反艦飛彈、兩門OTO 76mm快砲以及若干20mm機砲與12.7mm機槍。引進高射速的OTO 76mm快砲後,使SAAR-4在近距離的情況下,不用反艦飛彈也能有效摧毀敵方小型艦艇。雖然強化了續航力與武裝,體型變大變重的SAAR-4還是在航速方面付出了代價,33節的最大航速較SAAR-1/2低了不少。SAAR-4的艇體由鋼製造,上層結構以鋁合金建造,動力系統為四具MTU 16V 538 TB91柴油機,四軸推進,電子系統包括一具Thomson CSF TH-D-1040 Neptune S.P.S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一具負責導引加百列飛彈與76mm快砲的Selenia RTN-10X射控雷達、MN-53電子支援系統、義大利製I頻主動式電子反制系統以及為Elbit製DESEAVER干擾彈發射器,干擾火箭則由Rafael生產。

南非:總理級

南非的SAAR-4飛彈快艇SAS Makhanda(P-1569)

南非的SAAR-4飛彈快艇SAS Isaac Dyobha(P-1565)。其艦首、艦尾各設一門OTO 76mm快砲。

南非在1974年 與以色列國防工業公司(Israeli Defence Industries)簽約,訂購9艘 修改後的SAAR-4型,該國稱之為總理級(Minister class),全部以南非歷任總理命名;除了前三艘在以色列海法造船廠建造之外,後續六艘全部轉移技術由南非的山達克.奧斯塔造船廠(Sandock Austral shipyard, Durban)承造 。聯合國在1977年11月4日開始對南非進行軍火禁運,作為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制裁,不過此案仍在高度機密的情況下繼續完成,全部9艘於1986年到齊。

與原裝的SAAR-4相較,南非的總理級設計經過若干修改,艦體長62.2m,寬7.8m,吃水2.4m,滿載排水量450噸,主機為四具Maybach MTU 16V 965 TB91柴油機,4軸推進,最大航速32節,航速30節時續航力1500海里,以經濟航速航行時續航力3600海里,艇上編制52名人員(含7名軍官)。艦上的電子裝備包括ADS Diamant作戰指揮系統、一具Elta EL/M-2208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一具Selenia RTN-10X射控雷達、Delcon電子戰系統、四具ACDS誘餌發射器等。艦上武裝包括兩門OTO-Melara 76mm 62倍徑快砲(前後各一)、2門Oerlikon GAM-BO1 20mm機砲、2挺12.7mm機槍以及最多8枚Skerpioen(南非對加百列飛彈的稱呼)。

在1990年代南非結束種族隔離後,由於時空環境變遷,這批總理級都被重新命名,成為勇士級(Warrior class)。至2010年,還剩三艘本級艇在服役,分別是SAS Isaac Dyobha(P-1565, ex-SAS Frans Erasmus,1979年3月16日下水,1979年7月27日服役)、SAS Galeshewe(P-1567, ex-SAS Hendrik Mentz,1982年3月26日下水,1983年2月11日服役)以及SAS Makhanda(P-1569, ex-SAS Magnus Malan,1986年3月27日下水,1986年7月4日服役)。

 

改良後的SAAR-4,不僅加裝魚叉飛彈,艦首OTO 76mm快砲也被MK-15方陣CIWS取代。

SAAR-4的後續改良

在1980年代以來,SAAR-4陸續接受了翻修改良,武裝經過調整與強化。首先,配備為數驚人的反艦飛彈,包括4~6枚加百列-II型反艦飛彈以及4~6枚美製魚叉反艦飛彈。魚叉飛彈採用渦輪發動機推進,射程超過130km,大幅增加了本級艇的打擊距離。擁有兩種射程不同的反艦飛彈後,SAAR-4能透過友軍單位提供的遠距離目標資訊,以魚叉飛彈先發制人,在追擊至近距離時還有加百列-II型飛彈與OTO 76mm快砲等凶猛火力。此外,艇首的OTO 76mm快砲被一門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取代,成為西方第一種擁有CIWS的飛彈快艇。

一般而言,多數國家的海軍不會在飛彈快艇上裝備昂貴的近迫武器系統,包括成本或船艦空間都不一定允許;但是 對小規模的以色列海軍,SAAR-4是主力艦艇,所以在船上已經備有大量反艦飛彈與76mm火砲之餘,仍然裝置CIWS;更何況,新一代蘇聯反艦飛彈已非昔日冥河飛彈可比,如果單靠以往閃避、電子反制等「軟殺」手段不一定保證能全身而退。由於方陣CIWS相當高聳,為了避免讓其頂端的白色雷達罩擋住艦橋的視線,SAAR-4的艦橋後方增設一個木製平台,艇長在進出港口時便站在這個木台上指揮航行。

四艘SAAR-4(Nitzahon、Atzmaut、Moledet、Komemiyut)被修改 為反潛構型,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拆除艦尾OTO 76mm快砲,換裝一套EDO 780 VDS可變深度聲納系統,艇上還加裝反潛魚雷以及反魚雷誘餌等裝備 ,誘餌發射裝置也更加充實,包括艦體中段一座72聯裝旋轉發射器、上層結構兩側各可裝4至6組12聯裝發射器以及八座單管發射器。

三艘售予智利的SAAR-4,採用特殊的深色近岸塗裝。

進入1990年代後,SAAR-4型飛彈快艇逐步退出現役,除了勝利號(Nitzahon)、標槍號(Kidon)、迦法號(Yaffo)三艦在1995至1998年陸續重建為 與箭簇號(Hetz)相同的水平 (把裝備轉移到新造的艦體)之外,其餘則陸續出售給其他國家。三艘SAAR-4型的槍矛號(Romah)、弓號(Keshet)、閃光號(Reshef)先後售予智利,智利海軍 分別將其命名為 Casma(LM-30,ex Romah,1979年12月移交成軍)、Chipana(LM-31,ex Keshet,1981年1月移交成軍)以及Angamos(LM-31,ex Reshef,1997年6月1日移交成軍);此外Tarshish重建為Nirit型 之後留下的原艦體也轉售給智利,命名為Papudo(LM-35) 。在2000年12月9日,祖國號(Moledet)與主權號(Komemiyut)移交斯里蘭卡海軍,分別成為SLNS Suranimala (P-701,ex-Moledet)與SLNS Nandimitra (P-702,exKomemiyut-)。三艘SAAR 4在2004年初左右 轉手給希臘海軍(部分可能來自於被重建成箭簇級的舊艦體),被希臘拆除OTO 76mm快砲與反艦飛彈,只保留艇首的30mm機砲以及艇尾的20mm機砲,當成普通巡邏艇來用。

在2014年,最後兩艘還在以色列海軍服役的SAAR 4(反潛構型)勝利號(Nitzahon)與獨立號(Atzmaut)除役。

反潛構型的SAAR-4,注意艇尾加裝變深聲納以及反潛魚雷。

SAAR-4.5相當於SAAR-4的加長版。

SAAR-4.5

繼SAAR-4之後,以色列海軍開始建造SAAR-4.5型飛彈快艇,基本上是SAAR-4的拉長版,艦體增長3m,標準排水量增至430ton,首批四艘從1980至1982年陸續服役。SAAR-4.5仍沿用與SAAR-4相同的動力系統與武裝,日後進行了與SAAR-4相同的武裝升級工程,改良後裝備包括一具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兩門20mm機砲、4挺12.7mm機槍、加百列- II型反艦飛彈4~6枚、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以及一門OTO 76mm快砲。部分SAAR-4.5型在往後的改良中還加裝颱風(Typhoon)遙控穩定武器系統,以因應反恐怖任務。颱風武器系統是一種附有穩定基座並與艦上戰鬥系統整合的遙控武器,能控制35mm以下的機砲、機槍、誘餌發射器或一些小型的反艦、防空飛彈。颱風武器系統能選擇全自動操作模式,也就是從感測器發現目標、計算射擊資料到開火都完全自動化,或者能由戰情中心的人員以遙控方式操作。由於配備精良的穩定系統與射控電腦,颱風遙控武器系統擁有極高的命中率。颱風系統另一大優點就是重量輕、體積小巧,很適合小型艦艇使用,或者整合大型艦艇上的近距離自衛系統。
 

回歸級:能操作直昇機的最小戰艦

加裝直昇機庫的 回歸級飛彈快艇,圖為二號艇救贖號(INS Geoula)

爾後,以色列海軍將頭兩艘SAAR-4.5型──回歸號(INS Aliya)與 救贖號(INS Geoula)進行大規模改裝,在艇體中段加裝一個直昇機庫,艦尾改成直昇機甲板,能搭載一架美製AB-206噴射游騎兵(Jet Ranger)或法製HA-665A海豚式之類的輕型直昇機,成為全球唯一一種能容納、操作直昇機且噸位不滿500ton的艦艇;而改裝之後的這兩艇也改稱為 回歸級。一般認為在飛彈快艇這類小船上安裝直昇機庫與飛行甲板是降低耐波力與減弱武裝的行為,而以色列海軍之所以進行如此大膽的嘗試,主要還是基於對飛彈快艇偵搜能力的重視。由於飛彈快艇桅杆高度有限,又無法容納大型高功率搜索雷達,故本身的偵測距離相當有限;如果飛彈快艇必須接近到發現敵艦才能攻擊,不僅奇襲效果大打折扣,往往還會被偵測距離佔優勢的敵方大型艦艇或航空器率先發現,反而先遭到還擊。因此在贖罪日戰爭時期,以色列飛彈快艇往往有配備直昇機的登陸艦伴隨,利用直昇機在前方搜索敵艇,再通知友軍飛彈快艇備戰;而在擁有射程長達130km的魚叉飛彈之後,以色列飛彈快艇更需要直昇機先行標定水平線以下的目標,才能發揮魚叉飛彈的射程優勢。除了目標搜索、指示與識別之外,直昇機還可用於協調各艇之間的作戰。鑑於陸基反潛機航程有限,不可能隨時隨地都在飛彈快艇前方搜索,而以往搭載直昇機的登陸艦速度又太慢,跟不上飛彈快艇的行動,故以色列海軍的對策就是改裝少量飛彈快艇,成為飛彈快艇隊的直昇機起降平台。為了配合這項大手術, 回歸號與救贖號的武裝遭到刪減,配置方式也經過更動:四具加百列-II型飛彈發射器移至艦橋前方,方陣快砲則往前移至一個突起的砲位上,主桅與直昇機庫之間裝置兩組雙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此外配備2門20mm機砲與4挺12.7mm機槍,OTO 76mm快砲則遭到捨棄。

在1990年代末期,排水量1200噸級、擁有完整直昇機收容操作能力的SAAR5巡邏艦陸續服役,以色列海軍就再也不需要勉強在SAAR-4.5這樣的小艇上操作直昇機。在2004年1月,配備反潛直昇機庫的回歸號與救贖被移交給墨西哥海軍,其他兩艘一般構型的SAAR-4.5則升級為 箭簇級。

SAAR 4.5改良型:箭簇級

箭簇級的正面。

(上與下)箭簇級的艦體中段,可以清楚觀察艦上武器、雷達與射控裝備的配置。

在1980年代後期,以色列繼續發展一種改良的SAAR-4.5,由以色列造船公司與Elbit Systems Ltd進行系統整合工作。第一艘使用此種規格建造的艦艇原本規劃為SAAR 4的Nirit號(日後更名為箭簇號(Hetz)號),1984年安放龍骨,但隨後由於經費不足而擱置;之後以色列 以新的設計來完成該艦,於1989年建成移交以色列海軍,經過兩年的測試之後,在1991年2月12日正式進入以色列海軍服役。此後,以色列將兩艘沒有直昇機起降設施的SAAR 4.5級槍矛號(Romach)與弓號(Keshet)升級到與Hetz號相同的規格,在1994到1998年將三艘SAAR4勝利號(Nitzahon)、 標槍號(Kidon)、迦法號(Yaffo)重建到與箭簇號相同的水平(將可繼續使用的裝備拆下,裝在新造的艦體上,並仍使用原有艦名),隨後又在2002與2003年分別建成兩艘同型艦 劍號(Herev)與蘇法號(Sufa)。

箭簇級的艦體尺寸規模與先前SAAR-4.5相當,但是設計有不少改良,改用封閉式桅杆結構,具有一定程度的雷達匿蹤性。艇上的電子裝備全面翻新,換成以色列國防工業的最先進產品,包括一具Elta的EL/M-2218-S  3D自動化飛彈偵測雷達(Automatic Missile Detection Radar,AMDR)、兩具Elta EL M-222l目標追蹤/射控雷達 (設置在主桅杆兩側)、一具Elbit Elop的MSIS整合式光電偵測系統、Rafael的SHARK - Shipborne電子反制系統、Tadiran NATACS-2000通訊截收系統、多頻譜電子支援系統、導航雷達等。全艦的作戰中樞是IAI/MBT 開發的戰鬥管理系統(Combat Management Systems),以電腦網路系統整合艦上所有感測裝備、通訊與武器系統,由戰情中心內的整合式顯控台來集中操作。前述的監視與射控雷達、電子反制/支援系統等電子裝備都收容於封閉式桅杆內,能避免海浪、海風的侵蝕,並降低整艘艦艇的雷達截面積。封閉式桅杆內裝有空調系統,確保內部電子系統能正常運作。事實上,箭簇級的封閉式主桅杆結構與1990年代以色列委由美國建造的SAAR-5飛彈巡邏艦十分相似,應為共通的部件。

EL/M-2218-S 是一種S頻脈衝都卜勒3D多功能雷達,能同時進行遠距離對空監視與對海搜索,並具有快速偵測反艦飛彈的能力;此外,還能支援艦砲與防空飛彈的射控,並測量適當的干擾絲投射位置。而Elta EL M-222l目標追蹤/射控雷達(Search,Track & Guidance Radar ,STGR)則是一種X/Ka頻單脈衝雷達,用於艦砲導控以及反艦飛彈、防空飛彈的雷達照射,在嚴重海岸雜波與電子干擾的環境下仍可有效運作。Elbit Elop的 MSIS整合式光電偵測系統整合有第三代紅外線熱影像儀(FLIR)、CCD攝影機、自動目標追蹤系統以及穩定系統,此外還能加裝雷射測距儀。MSIS與艦上戰鬥系統完全整合,能全天候地獲得清晰的目標監視影像,並透過網路傳輸至戰鬥系統的顯控台螢幕,或經由資料鏈傳給其他友艦。Tadiran NATACS-2000通訊截收系統整合有四個陣列天線,分別負責接收HF DF、VHF/UHF DF、 HF COMINT、VHF/UHF COMINT等不同頻率信號,將訊號傳至系統的超高速寬頻處理器以及方位指示系統,能迅速地截獲敵方各式電子訊號並分析其方位與類型;此外,艦上多頻譜電子支援系統截收的訊號也經過同一處理系統整合,傳送至艦上戰鬥系統,如此便能完成艦艇周遭的戰術態勢圖像,整套系統只需要兩個人操作。如果收到以往未曾截獲的訊號,這套系統內建的數位頻率紀錄器就會將之紀錄下來,作為日後分析比對之用。Rafael的SHARK - Shipborne電子反制系統整合有兩具多頻譜傳輸陣列(Multi Beam Array Transmitters,MBAT),涵蓋360度全方位,能同時干擾或欺騙多個目標,並以高功率發射(Effective Radiated Power,ERP)完成傳輸頻帶的立即確定。艦上的電子支援系統擁有多頻譜接收陣列天線(Multi Beam Array Transmitters,MBAT)以及最佳化的功率管理,能有效截獲敵方電子反制、高功率電波傳輸以及快速跳頻等電子訊號。艦上設有多組干擾彈發射器,分別設置在艦橋前方、船艛兩側,艦體後部還有一座具備水平/垂直旋轉基座的干擾彈發射器。

一艘箭簇級的閃電-1型防空飛彈正發射升空。

武器方面, 箭簇級最重要的改良,是加裝IAI與Rafael合作研發的閃電(Barak)-I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艦上4組八聯裝垂直發射單元位於艇尾加百列飛彈與煙囪之間。閃電飛彈射程介於500m∼10km,以指揮至瞄準線(Command Line Of Sight,CLOS)方式導引,配備22kg的高爆彈頭,擁有彈側噴氣技術以便垂直射出後立刻轉向目標,靈活度極高,除了攻擊敵機外也號稱擁有攔截掠海反艦飛彈的能力。除了閃電飛彈之外, 箭簇級幾乎維持了SAAR-4.5型的全部武器,包括一具MK-15 CIWS、兩門20mm機砲、4挺12.7mm機槍、六具加百列-II型反艦飛彈、4至8枚魚叉反艦飛彈以及一門OTO 76mm快砲,不僅是目前世界上防空、反艦飛彈數量最多的飛彈快艇, 其強大而齊全的武裝連許多千噸級輕型巡防艦都比不上。

在升級建造與修改箭簇級的同時,以色列又從美國購買了三艘SAAR-5型千噸級巡邏艦,雖然噸位比飛彈快艇大多了,不過仍延續SAAR-4.5型那種盡可能在艦上塞滿武器的配置風格。 從1990年代到2010年代,箭簇級與SAAR-5一直是以色列海軍水面艦隊的主力中堅。

一艘經過升級的箭簇級,主桅杆頂換裝了一座EL/M-2258 ALPHA單面旋轉

相位陣列雷達,取代了原本的EL/M-2218-S。

在2016年起,以色列海軍展開箭簇級的升級計畫,換裝以色列Elta公司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列的輕型版本EL/M-2258 ALPHA(單面旋轉相位陣列天線),並包括升級後端作戰、射控系統等。此外,以色列也從美國引進L3Harris的Model 980 ALOFTS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裝備於兩艘SAAR 4.5上。

在2016年8月初,以色列正式宣布向美國購買一批由義大利OTO Melera授權美國生產的76mm快砲(美國編號為MK-75)超級快速型,用於升級現有的SAAR 4.5箭簇級(Hetz class)、SAAR 5巡防艦以及之後的SAAR6巡防艦上,強化與眾多小型砲艇交戰(如伊朗海軍)的能力。以色列研議向美國購買OTO 76mm快砲超級快速型,已經有約10年的時間。 換裝76mm快砲超級快速型,意味著箭簇級艦首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將被移除。 在2017年4月底,美國國防部公布這筆軍售案,以色列向美國購買13座76mm艦載快砲、相關零組件、技術支援服務等(合約總值4.4億美元),用來換裝現有箭簇級飛彈快艇以及準備用於建造中的SAAR6巡防艦。

在2019年11月13日,以色列國防部與以色列造船廠(Israel Shipyards Ltd.,ISL)簽署合約,設計新一代飛彈巡邏艦來取代服役20多年的箭簇級,新艦的名稱為閃光級(Reshef Class)。閃光級以ISL在2013年首度公開展出的SAAR S-72巡邏艦為基礎發展而來。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