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級多機能護衛艦-圖片集
在2000年代前期,日本「世界艦船」雜誌出現的新一代小型高速作戰艦體概念圖,採用當時美國雷松集團(Rathyeon)
競標美國LCS的水面效應船(Surface Effect Ship,SES)設計。當時雷松與通用、洛馬集團的設計進入LCS第一階段概念設計,
最後美國海軍選擇通用與洛馬的設計,雷松落選。
在2012年11月,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準備與美國合作,以美國LCS多功能濱海戰鬥船艦的技術為基礎,
發展供日本海自使用的新一代小型高速近海護衛艦。此為同時期日本展示的基礎船型概念,採用三體船設計,
艦首採用類似美國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的穿浪逆船舷形式。
2014年3月號日本世界艦船雜誌公布的多機能護衛艦(DEX)想像圖,估計在平成26至30年度(2014至2020年)
進行開發;船型設計類似美國自由級(Freedom class)近海戰鬥艦,排水量2000至3000噸級,最高航速估計達40節。
在2015年6月,三菱重工在一個防衛航太簡報中公布30DX護衛艦想像圖
。注意採用整合式桅杆,上面裝有幾種小型相位陣列雷達的天線。
日本防衛省與三菱重工在2015年10月於澳洲太平洋2015(Pacific 2015)海事展中首度展出30DX
多機能護衛艦模型,這是海上自衛隊在研發階段實際用來測試平衡性能的模型。
2016年1月號世界艦船公布的另一種版本30DX想像圖。
2017年8月9日防衛裝備廳公布獲選的新護衛艦三菱重工方案,基準排水量3900噸。
在三菱重工長崎廠建造的首艘30FFM,攝於2020年7月下旬。
在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中的30FFM二號艦(FFM-2),攝於2020年8月。
在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中的30FFM二號艦(FFM-2),攝於2020年8月底,整合式桅杆已經就位。
(上與下)配套30FFM巡防艦的USV正在試航。攝於2021年8月。
在三井重工玉野廠艤裝中的熊野號(FFM-2),攝於2021年3月上旬。
注意OPY-2相位陣列雷達已經安裝到桅杆塔上,艦首MK-45 Mod4五吋艦砲也已裝妥。
艤裝中的熊野號(FFM-2)桅杆特寫,可以看到OPY-2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的主陣面,OPY-2陣面上/下都是
NOLQ-3E電子戰系統的截收天線。主桅杆頂的粗大圓柱天線是NORA-50「獨角獸」整合無線電射頻桅杆
(UNICORN),結合了通信以及戰術空中導航(TACAN)等射頻天線,六角型底座整合了OAX-3光電系統的
六部攝影機,其下則是敵我識別器(IFF)的環形天線。此照片攝於2021年8月中旬。
試航中的熊野號
2021年12月10日,最上級四號艦三隈(FFM-4)在三菱重工海洋系統(原三井重工)玉野廠下水。
三井重工的軍艦部門在2021年10月正式併入三菱重工集團,成為三菱重工海洋系統;而三隈號
是三菱重工海洋系統為日本海自下水的第一艘作戰艦艇。
熊野號(FFM-2)停泊在橫須賀的泊位,旁邊是一艘摩耶級飛彈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