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級直昇機驅逐艦

2009年9月初公布的平成221年度直昇機驅逐艦(22DDH)想像圖,係由先前的日向級 直昇機驅逐艦放大修改而成。

 22DDH(上)與先前的日向級(下)的比例對照想像圖。22DDH體型與飛行甲板面積大增,升降機與防空武裝也有

所不同,省略了ESSM防空飛彈系統與ASROC反潛火箭。

接近下水的22DDH首艦,攝於2013年7月13日。由於海自幕僚監部文書作業疏失,原本應該在

下水日(8月6日)才公布的艦名提前在7月17日曝光,該艦命名為出雲號(DDH-183)。

2013年8月6日下水典禮當天的出雲號。

試航中的出雲號

俯瞰停在船廠裡的出雲號

2015年3月25日,首度前往設籍母港橫須賀並舉行成軍儀式的出雲號。

出雲號的上層結構特寫,攝於2015年3月25日成軍典禮當天。

(上與下二張)航行中的出雲號

航行中的出雲號,起降區同時有五架SH-60反潛直昇機。

從後方俯瞰出雲號

2015年11月底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自的年度聯合軍事演習中,參演的美國第七艦隊艦艇與

日本海上自衛隊聯合編隊。畫面近處為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其後是日本的出雲號(DDH-183)與日向級的伊勢號(DDH-182)直昇機驅逐艦。

2015年11月底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自的年度聯合軍事演習中的出雲號(DDH-183,前)與日向級的

伊勢號(DDH-182,後)直昇機驅逐艦。此照片攝於雷根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

由左而右:美國海軍核子航空母艦、出雲號、日向號(DDH-181)。此照片可比較出雲級與日向級的尺寸差別。

在2017年6月,美國海軍雷根號航空母艦與出雲號一同在南中國海作業的畫面。

出雲號對伴隨的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實施橫向加油補給。

(上與下)2015年8月27日舉行下水典禮的出雲級二號艦加賀號(DDH-184)

在2017年3月22日,加賀號在JMU橫濱廠舉行成軍典禮。背景碼頭線橋另一側停靠的是出雲號(DDH-183)。

加賀號(DDH-184)與皇家澳洲海軍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DG-39)飛彈驅逐艦一同操演,攝於2020年9月。

攝於2021年6月下旬的出雲號,這一輪改裝工作(從2020年開始)即將告一段落。在這次改裝中,出雲號飛行甲板重新塗裝

,艦內燃油供應系統經過升級,飛行甲板前部的舷號改為低可視度。原本艦上兩座MK-15 Block 1A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被升級為Block 1B。而在下一輪五年期維修作業(預定在2024到2026年進行),出雲號艦首就會大幅改造,

把艦首處飛行甲板從梯型改成矩型(類似美國兩棲突擊艦),增加可用的跑道長度,能安全地讓F-35B戰鬥機起降。

2021年9月10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領軍的CSG21編隊、日本海上自衛隊編隊以及加拿大船艦在西太平洋舉行

太平洋皇冠21-3(Pacific Crown 21-3)聯合演習。 畫面中由近而遠是日本海自日向號(DDH-182)、伊麗莎白女王號

(HMS Queen Elizabeth R08)以及出雲號(DDH-183)

 

(上與下)2021年10月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首次在出雲號進行起降測試。這不僅是出雲號首次起降

F-35B戰鬥機,更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成立以來,首次進行固定翼艦載機起降作業。

 

2021年12月中旬,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編隊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進行例行

航行訓練,日本海上自衛隊派遣出雲號(DDH-183)進行跟蹤監視,從12月15日遼寧號

編隊通過宮古海峽進西太平洋之後一路跟蹤到12月25日遼寧號編隊再次通過

宮古海峽朝青島基地返航。此為12月30日中國央廣軍事公布的照片,一架J-15戰鬥機

正從遼寧艦滑躍升空;一艘054A導彈護衛艦在出雲號後方密切監控。

(上與下二張)2022年6月中旬,網路上出現加賀號(DDH-184)在JUM吳工場進行改裝工程的照片,艦首

上部以及飛行甲板前部被拆除,準備換裝新的方形艦首結構,擴大飛行甲板前端面積來讓F-35B戰鬥機起飛。

2022年12月27日,加賀號的艦首改裝工程基本完成,新的艦首更為厚實且為方形。

 

2023年4月20日,完成艦首改裝工程的加賀號出塢,移到碼頭繼續剩餘工程。

停泊在橫須賀基地的出雲號,攝於2023年10月13日。再過一星期,出雲號就進入船廠進行翻修改裝

,改換與加賀號一樣的擴大型方形艦首。 

(上與下三張)停泊在橫須賀基地的出雲號,攝於2023年10月13日

(上與下)完成「空母化」改裝的加賀號(DDH-184)在2023年11月13日進行首次海試的新聞畫面。

注意艦首飛行甲板擴大為四方形,且甲板上漆上了耐熱塗層以及F-35B戰機起降跑道動線標示。

完成「空母化」改裝的加賀號正在試航,攝於2023年12月。

 

艦名/使用國 出雲級直昇機驅逐艦/日本

いずも型/Izumo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MU,原石川島播磨重工橫濱廠)

尺寸(公尺)

艦體長248 全寬38 型深23.5 吃水7.3

飛行甲板:長245 寬38

排水量(ton)

基準19500

滿載:約27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LM-2500 ICE+燃氣渦輪*4/112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乘員 船員470,另可搭載500人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50 3D主動相位陣列對空搜索/射控雷達*1(固定式陣列天線*4)

OPS-28E C波段低空/平面搜雷達*1

OPS-20E導航雷達*1

NOLQ-3D-1電子戰系統

MK-36 SRBOC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6

OLQ-1魚雷反制系統( 包含MOD自走式誘餌發射器、FAJ浮動式音響誘餌發射器等)

聲納 OQQ-23主/被動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12戰術情報處理裝置
艦載武裝

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海公羊(Sea RAM)近程防空飛彈系統*2

艦載機

標準編制(推測):

SH-60K反潛直昇機*7

MCH-101掃雷/運輸直昇機*2

機庫可容納14架直昇機

姊妹艦

二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H-183 出雲(いずも/IZUMO) 平成22(2010) 2012/1/27 2013/8/6 2015/3/25
DDH-184 加賀(かが/KAGA) 平成24(2012) 2013/10/7 2015/8/27 2017/3/22

 

──by captain Picard


(出雲級圖片集)

繼兩艘日向級之後,日本防衛廳繼續規劃建造後續的大型直昇機驅逐艦,來取代兩艘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在2009年8月31日,日本防衛省 完成平成22年度(2010年)防衛預算的編列,其中包括建造標準排水量19500噸的22DDH大型直昇機驅逐艦 (19500噸型護衛艦),預算規模為1139億日圓(約10.4億美元),排定在平成26年(2014年)服役,接替屆齡的白根號(DDH-143)直昇機驅逐艦。在2011年10月初,防衛省編列在平成24年度(2012年)編列一艘22DDH的同型艦 (24DDH),預算規模1190億日圓,用來取代白根級二號艦鞍馬號(DDH-144)。 在2012年1月27日,DDH-183在位於橫濱的石川島播磨海事公司(IHIMU)橫濱事業所磯子廠安放龍骨(在2012年11月1日,IHIMU與環球京濱廠合併為日本海事聯合公司 ,Japan Marine United,JMU) ,2013年8月6日下水。 日本海自艦艇的命名向來在下水日才公諸於世,然而由於海上幕僚監部公文作業疏失,導致22DDH的艦名在7月17日提前曝光,依照日本古國而命名為出雲號(DDH-183)。

根據2013年7月下旬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海自一度有意將22DDH命名為長門號,不僅因為這是過去二次大戰時代日本帝國海軍著名的戰艦(二次大戰開戰時是日本帝國海軍旗艦),而且此時日本自民黨籍首相安倍晉三的故鄉就在日本古國長門境內;然而為了避免引發中國等鄰國過度聯想,這個較為敏感的艦名最後遭到放棄。 出雲號在2015年3月25日在橫須賀舉行交艦成軍儀式,成為第一護衛群的新旗艦;原第一護衛群旗艦日向號(DDH-181)轉調舞鶴作為第三護衛群旗艦,原第三護衛群旗艦白根號(DDH-143)退役。 出雲級的二號艦加賀號(DDH-184)在2013年10月7日於JMU橫濱磯子廠安放龍骨,2015年8月27日下水,2017年3月22日成軍,擔任部署於吳的第四護衛群的旗艦,原本第四護衛群旗艦日向號(DDH-182)調往佐世保成為第二護衛群旗艦,原第二護衛群旗艦鞍馬(DDH-144)除役。

船艦設計

出雲級是日向級的 放大改良版,仍沿用全通式飛行甲板、右舷艦島等類航艦佈局,全艦長增至248m(比日向級長51m),飛行甲板長245m(比日向級增加50m),飛行甲板寬38m(比日向級 增加5m),飛行甲板可用面積比日向級增加50%,標準排水量達19500噸 (日向級為13950噸),可容納14架直昇機(日向級為11架),可同時起降操作五架直昇機(日向級為4架) 。為了因應艦體尺寸的增加,艦上的四具LM-2500 IEC(Integrated Engine Controls)燃氣渦輪的推力比日向級 的LM-2500提升(LM-2500 IE以數位電子式燃油控制系統取代原本的機械式),單機功率由25000馬力增為28000馬力,使最大航速維持在30節的水平 。出雲級艦上的電力由GE LM-500燃氣渦輪發電機組提供,每個機組功率約3400KW(先前日向級使用四部川崎重工M1A-35主燃氣渦輪發電機,單機功率2400KW) ,其中第一、二號機組設置在第一發電機組,第三、第四號機組分別設置在第二、第三發電機室;LM-2500燃氣渦輪主機與LM-500燃氣渦輪發電機都由美國GE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IHI)生產。 艦上所需的淡水由三部海水蒸餾機提供,每部機組每天能供應60噸淡水。

與日向級相較,出雲級的升降機布置經過變更, 前部升降機仍位於上層結構前端左側,尺寸是20x13m(與出雲級的後升降機相同);而出雲級的後部升降機則移至艦島後方右舷外側 (舷外升降機對航空機的尺寸寬容度較大), 尺寸為15x12m。出雲級下甲板機庫長125m,寬21m,高7.2m,分為前、後兩區,中間設有防火隔門;出雲級的機庫以下設有三層甲板,比日向級多出一層。 

出雲級另外增設日向級所無的車輛滾裝(RORO)甲板(跳板艙門高7m、寬4.5m),可容納陸上自衛隊3.5噸級卡車50輛,並可輸送400名陸上自衛隊部隊 ;艦上的RORO跳板、艦內車庫車道設計還可用來運送航空自衛隊的愛國者PAC-3防空飛彈系統,不過無法用來載運主力戰車等重型裝甲車輛。艦上還儲存3300千公升的補給用燃油,能為三艘海自護衛艦進行海上燃料補給( 包括橫向與艦尾縱向補給)。 艦上編制470名官兵,艦內生活設施能容納至多500名其他人員(如部隊兵員、指揮單位等);艦上有三部淡水蒸餾機,每日能產生60噸淡水供艦上人員使用。有資料宣稱 出雲級最多能容納4000人,但這個數字顯然只可能是非常狀況(撤僑或救災)情況下以最大密度運輸平民 。 出雲級艦上設有完善的醫療設施,包括一個擁有35張病床的醫院(日向級只有8張病床)、手術室、牙醫診療室等,可支持兩棲作戰或人道支援勤務;而一但發生重大災難,能在48小時之內利用艦上機庫空間成立野戰醫院。 

2010年6月號世界艦船公布的22DDH想像圖(並以日向級為對照)。相較於日向級,

22DDH省略了ESSM防空飛彈系統與配套的X波段照明陣列。

出雲號在2013年8月6日在聯合海事橫濱廠下水的畫面,正被移到艤裝工事的船席。

加賀號(DDH-184,右)在2017年3月22日舉行成軍典禮當天。畫面左側是姊妹艦出雲號。

作戰裝備

作戰裝備方面,由於日本希望出雲級的預算能控制在只比日向級增加11%,但出雲級排水量卻比日向級足足增加40%左右,因此出雲級的作戰裝備經過簡化,以降低成本。 相較於日向級,出雲級取消了MK-41垂直發射器(等於取消了ESSM防空飛彈與ASROC反潛火箭)與艦載的HOS-303 324mm短魚雷發射器;上層結構 設置四個相位陣列雷達 天線,稱為OPS-50對空雷達系統,是FCS-3A的衍生型,只保留原本的主陣列,省略用來導控飛彈的X波段照明陣列 以及後端的Type-00射控系統,主要擔負對空搜索/監視以及航空管制;相較於FCS-3改,OPS-50經過進一步改良,最大搜索距離增加到360km以上 。 值得一提的是,出雲級直昇機驅逐艦加裝了OPS-28E型C波段對海/低空搜索雷達(先前日向級並沒有裝備),可能是因為FCS-3雷達先前使用經驗顯示對低空、海面目標探測效能欠佳,因此補裝了較傳統的OPS-28E雷達來補強。

出雲級擁有完善的指揮設施,包括日本構建的「海幕」衛星資料傳輸/指揮系統以及多種與海自、美軍相容的數位資料傳輸和通信系統,除了本艦的戰情中心(CIC)之外,還有旗艦司令部作戰中心(FIC),而多功能艙室可作為統合任務部隊司令部,可容納100名幕僚人員。 在2014年度,日本又編列預算,進一步修改、完善出雲號的電子會議室的指管通情設施 ,作為2014年新組建的「水陸機動團」(兩棲作戰兵力)的指揮中樞,以因應日本日益重視的「離島奪還」作戰。

自衛防空方面,出雲級配備兩座海公羊(Sea 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以及兩座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這兩種近迫防禦系統採用共同的基座與感測器,唯一差別是方陣系統的武器是一座六管20mm火神機砲而海公羊則將此換成一個11聯裝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這四個近迫防禦武器分別 設置於前段艦島底部右側的舷外平台、艦體前部左舷外平台以及艦尾兩側的兩個舷外平台。 在2011年9月初,美國海軍與海公羊的供應商雷松簽訂合約,購買六套海公羊(Sea RAM)11聯裝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其中四套是來自日本海自的訂單,準備用於 出雲級上,另外兩座則裝備於LCS的第六、第八號艦(LCS-6、8,屬於獨立級)上。 出雲號(DDH-183)剛服役時,裝備的兩座方陣近防系統是較舊的庫存MK-15 Block 1A,直到2020年的改裝才升級成Block 1B;而加賀號(DDH-184)一開始就始用MK-15 Block 1B。除了簡化防空系統之外,出雲級的艦首聲納護罩比16DDH短,顯然只保留前端的主/被動聲納,而沒有後段的低頻被動陣列聲納 。

由以上觀之,出雲級本身的正規作戰裝備較日向級簡化,但增加了能有效支援國際維和與人道支援任務的設施,使其不再如過去海自的DDH一樣,專門針對艦隊反潛作戰進行優化而已。

出雲號的NOLQ-3D-1電子戰系統。攝於2019年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出雲號改裝、運用F-35B戰機的研究與實現

有人推測出雲級已經納入了美製F-35B SVOTL匿蹤戰機的起降操作能力 ,理論上其甲板長度甚至可讓F-35B在沒有滑跳甲板的情況下起飛 。然而,對照義大利加富爾號航空母艦(MM Conte de Cavour C-550)與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Juan Carlos I class)戰略投射艦,這兩者艦體長度都在230m以上,但是也都配備滑跳甲板來讓滿載油彈、全副武裝的F-35B起飛 。以22DDH的設計,如果要納入F-35B戰機,可能也只具備有限程度的運用能力;例如,要增加F-35B起飛籌載量,就必須加裝滑跳甲板,此舉勢必導致艦首重量大幅增加,屆時如何重新配重平衡就是一大問題(22DDH艦首已經裝有沈重的大型聲納系統)。

出雲級的飛行甲板配置並非針對操作STOVL機種優化,例如前升降機位置靠近艦體中線,讓F-35B起飛時跑道動線勢必通過前升降機,此時前升降機無法進行輸送,使飛行甲板的運轉效率受限。此外,F-35B在甲板上起降操作時的高溫噴流強大,對起降甲板的侵蝕將遠超以往的STOVL機種如AV-8B,例如2010年代美國海軍新造的美利堅號(USS American LHA-6)兩棲攻擊艦原始設計就已經考慮操作F-35B與MV-22等推力強大的新型艦載機,但測試結果仍發現這些機種的引擎噴流對甲板、上層結構與艦面裝備造成超乎預期的侵蝕,需要更進一步的修改,而22DDH從未進行過相容F-35B的詳細設計與測試,如果要讓F-35B上艦,之後勢必要進行許多修改與補強。依照日本外界的初步估計,考慮到需要保留飛機調度區域以及維修空間,出雲級能收容進入機庫的F-35B數量不超過10架。再者,即便改裝出雲級、使之能讓F-35B戰鬥機起降,但以出雲級的體型噸位,艦上恐怕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支持足夠的油料、彈藥來支持F-35B持續作戰(F-35B比F-15重型戰鬥機還大,燃油需求不斐)。

在2011年12月下旬,日本政府內閣會議正式決定購入空軍型F-35A聯合戰術打擊機來裝備航空自衛隊,隨後決定首批購買數量42架,取代航空自衛隊老舊的F-4S與三菱F-1支援戰鬥機,在2024年交付完畢;爾後在2013年7月中旬,消息傳出日本正在評估購買F-35B並搭載於航空操作護衛艦上;美國海軍陸戰隊則從在2017年開始在日本部署F-35B(配置於山口縣岩國基地) 。在2013年7月中旬,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則可能在2020年代後半引進F-35B並部署於艦上,不過隨後防衛省公開否認當前有此計畫。在2013年12月17日,日本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與新的《防衛計劃大綱》等文件,闡明未來五年把國防開支增加5%,再增購100架F-35。。 除了操作F-35B的可能性之外,由於日本在2015年開始編列預算引進美製MV-22傾斜旋翼機,因此 出雲級日後勢必要搭配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日本自衛隊的MV-22(在2012年6月,美國海軍陸戰隊MV-22已經在日向號上進行起降與操作測試) ;相對於F-35B戰機,讓MV-22上艦操作的技術難度較低。

在2017年12月25日,日本共通社報導,日本防衛省正在認真考慮引進F-35B,可能選項是將已訂購的42架F-35A中部份數量改成F-35B,或者另立一個新的F-35B採購案,評估結果應該可能會出現在2018年底發佈的新防衛計畫大綱(2019到2023年)之中。隨後在12月26日,讀賣新聞也引用多位日本政府官員的消息,表示海上自衛正在研究在出雲級上部署F-35B的可能性,設定在2020年代前期執行,屆時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戰機配合,基於防禦離島的作戰為主,加強美日軍事合作,強化制海與制空能力,防備中國與朝鮮的威脅。讀賣新聞表示,日本政府依然會維持以往「不擁有攻擊型航空母艦」的原則。此報導估計,如果在滿載排水量26000噸的出雲號上部署F-35B,大約能搭載10架;為了配合F-35B,出雲號必需進行必要的工程改裝,包括對甲板實施防熱處理,以承受F-35B起降時發動機的高溫熱流,此外也可能加裝前部滑躍甲板。當然,防衛省方面隨即否認目前正在研究在出雲級上部署F-35B。

在2018年2月8日,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在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透露,海上自衛隊已於2017年春天委托日本海事聯合公司研究在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上搭載某種「最近開發的新飛機」,可能就是指F-35B。2016年12月,海上自衛隊就提高直升機搭載型護衛艦(出雲級、日向級)的航空運用能力等相關研究項目進行公開招標,包括對出雲級直昇機護衛艦搭載「新型飛機」的必要功能進行探討;隨後海上自衛隊在2017年4月與建造出雲級的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MU)簽署這項調查合約,合約費用378萬日元(約合3.5萬美元)。隨後在2018年3月2日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防衛相小野寺五典進一步說明,此時正在研究調查F-35B STOVL戰機部署在出雲號上操作(短場起飛、垂直降落)的可能性,而相關研究還包括RQ-21無人偵察機、MQ-8B無人直昇機等;小野寺五典表示,這項研究調查並非以引進F-35B為前提。

在2018年4月27日,防衛省公布前述由JMU提交、關於出雲號搭載「新型飛機」可行性的調查報告,然而公布的300頁的報告中大部分內容都塗黑。依照日本放送協會(NHK)等新聞披露這份報告的部分內容,其中設定的情境包括讓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 STOVL戰機降落於艦上以及短距離起飛,想定的數量是一架,評估內容包括讓F-35B垂直降落之後對甲板與設施可能造成的損傷、事後修復所需要的時間與成本等等。依此份報告,出雲級的飛行甲板厚度與強度完全適用於F-35B的短場起飛/垂直降落操作,但是飛機升降裝置等甲板設施需要改裝。因此,目前已知出雲號運用F-35B的其中一個情境,是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作業,例如在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自聯合操作訓練,或者美軍F-35B在緊急狀況下需要迫降在艦上;然而,這份報告其他內容是否包括讓出雲級直接支持F-35B的作戰行動,目前不得而知。

在2018年11月27日,日經新聞報導,日本打算在現已購買的42架F-35A之外,再增購100架F-35系列戰鬥機(日本在2014至2018年版防衛大綱中就提到打算增購100架F-35),所需經費超過1兆日圓;這項決策是基於對應急速升高的中國軍事威脅,並且回應美國川普總統要求日方購買軍備、減低貿易赤字的壓力。依照日經新聞報導,增購100架F-35的決策會在緊接著處理的2019年版防衛大綱(2019至2023年)中落實,包含F-35A與F-35B兩種。這篇日經新聞報導也提到,配合購買F-35B,防衛省也會落實改裝出雲級,使之搭載運用F-35B STOVL戰機。在2018年12月5日,日本政府向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民兩黨的工作組提交新版「防衛計劃大綱」與「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的概要,其中包括增購至多100架F-35戰鬥機的方案,並獲得執政黨聯盟同意;日本政府購買F-35的方針是,以F-35替換航空自衛隊現有約200架F-15戰鬥機中難以繼續延壽升級的約100架(其餘100架則進行升級)。日本政府在會議上稱,在許多沒有長跑道的島嶼,能以短跑道起降操作的F-35B會很有效。日本政府增購100架F-35之中,F-35B採購數量有20至40架等不同方案。然而,關於在出雲號護衛艦上部署F-35B,自民黨與公民黨卻無法形成共識;公民黨質疑,將出雲號改裝成「攻擊型航母」就違反日本專守防衛的憲法,因此;日本放送協會(NHK)等媒體報導,自民黨與公民黨無法對此達成共識,雙方組成的工作小組三度擱置此一討論。

在2018年12月11日,日本政府與自民黨承諾,不會在出雲級護衛艦上設置常設的戰鬥機單位,對F-35B戰機維護與整補的能力也將與攻擊型航母有所區別,以符合日本政府長期以來不發展「攻擊型航空母艦」的政策。日本防衛大臣岩屋毅在12月11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國際對「航空母艦」一詞沒有明確定義,而根據日本憲法第九條的解釋,攻擊型航母應包括「用於攻擊任務的常設艦載機單位」以及「具有對其他國家造成毀滅性破壞能力」等特徵。而改裝出雲號使之能起降F-35B戰鬥機,只是為相關單位執行任務提供方便性,而不是作為真正的攻擊性航母,例如用來運輸F-35B戰鬥機前往遠方基地、讓駐紮在日本的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必要時能夠著艦,或者開戰後陸地機場受威脋或被摧毀的情況下,作為預備的海上起降平台。在12月5日的會議上,有與會者發言表示,「母艦」將令人聯想到航空母艦;因此,大部分意見是傾向採用「多機能護衛艦」這一名稱。

在2018年12月18日,防衛省正式公布平成31至35年度(2019~2023,後改為令和元年至5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其中包括購買45架F-35A/B戰鬥機,其中18架是能在離島短跑道起降的F-35B STOVL戰機(增購的F-35A/B總數目標是105架,其中F-35B為42架,加上先前已經購買的42架F-35A,使日本F-35A/B總數達147架);此外,也打算修改出雲型護衛艦、使之必要時可操作F-35B。若進行修改後,出雲型就改稱為多機能護衛艦,擔負防衛以及大規模災害對應等多樣化的任務。自民黨籍的防衛省政務官大野敬太郎表示,日本防衛政策轉變是因應時代變化、認清現實,抵禦中國軍力擴張;如果不需要因應中國威脅,日本根本就不需要發展航空母艦。 在2019年8月17日,日本防衛省正式決定引進F-35B STOVL戰鬥機。

在令和2年(2020年)防衛預算中,防衛省編列購買9架F-35,包括3架F-35A(310億日圓)以及6架F-35B(846億日圓),這是日本首次編列預算購買F-35B。在令和2年度防衛預算中,也為出雲號搭載F-35B戰鬥機編列了31億日圓修改預算;出雲號在2020年上半展開定期維修工程,就包含一部份為了適應F-35B的改裝,主要包括新的抗熱甲板塗層、更改燃油補給系統等。 

在2020年7月9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項可能軍售,出售日本105架F-35聯合戰術打擊機,總價值估計231.1億美元;105架之中,63架為傳統起降的F-35A,42架為STOVL的F-35B,並加上110具普懷(Pratt & Whitney)F135發動機(其中5具為備用)。日本訂購的F-35B STOVL戰機預估從2023財年開始交付。

依照2020年10月8日詹氏防務(Janes)的消息,日本海上自衛隊發言人在當天對媒體透露,已經決定了兩艘出雲級的改裝方案,艦首部位飛行甲板會從現在的梯型,改成類似美國海軍兩棲突擊艦的長方形,以增加飛行甲板左側起降跑道的長度,讓F-35B戰鬥機能安全地起降,同時與艦島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而先前外傳的改裝艦首滑躍台,並沒有納入改裝方案中。海上自衛隊發言人表示,出雲號與加賀號這項升級改裝會配合兩艦既有的翻修改裝週期(五年為一期),分兩階段進行。例如,出雲號在2020年上半展開定期維修工程,就 先執行一部份適應F-35B的改裝,包括新的飛行甲板塗層、更改燃油補給系統、升級電子系統等,此外還將原本兩座MK-15 Blcok 1A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升級為Blcok 1B等,飛行甲板前部的舷號改為低可視度。等再下一期改裝(預估2024到2026年),出雲號才會改動艦首甲板結構。

在日本令和3年度(2021年)防衛預算中,為出雲級編列231億日圓的改裝升級費用。從2019年來,日本防衛裝備廳就持續與美國海軍簽約,引進關於在艦上操作F-35B的必要技術,咸信包含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使用的Thermion TH604熱噴塗防滑塗層(Thermal Spray Non-skid Deck Patch,TSN Deck Patch)。這些合約包括2019年5月23日簽署的6300萬日元合約、2019年6月28日的3900萬日元合約、2020年10月22日的5500萬日元、2021年3月5日的6600萬日元合約等。出雲號在2020到2021年的維修作業中,飛行甲板重新塗裝後可能就是這種能抵抗F-35B戰機熱噴流的熱噴塗防滑塗層。

在2021年9月1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大衛.畢格上將(Gen. David Berger)透露,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戰鬥機單位從11月起會在日本海自兩艘出雲級直昇機驅逐艦上操作;大衛.畢格上將表示,陸戰隊F-35B單位不會實際部署在日本出雲級上,但會在兩艦上進行各項作業。在2021年10月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首次在出雲號上起降,進行F-35B在出雲號上操作的資質認證。 

在2021年10月12日,英國航太系統集團(BAE Systems)在日本召開記者會,宣佈將在2021年年底到2022年初在日本成立分公司;BAE Systems副總裁Thomas Reich向日本媒體透露,在日本成立分公司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是配合英國與日本強化戰略關係的政策,使英國脫歐之後配合盟邦關係,強化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第二則是加強BAE Systems在印太地區市場的影響力,除日本之外還包括對印度等。日本正強化國防投資來因應中國的威脅,項目涵蓋太空、信息密碼、電子戰、人工智能(AI)等,這些都是BAE Systems拓展在印太盟邦市場影響力的好機會。當然,日本海自因應中國海軍的擴張,對航空母艦有更高的潛在需求,這也是BAE Systems的可能機會。雖然日本出雲級直昇機驅逐艦設計之初就有考量搭載F-35B STOVL戰鬥機,並從2020年代展開改裝,但受限於原始設計(排水量、機庫空間、無滑越甲板等),出雲級即使搭載一定數量的F-35B戰鬥機,運用還是相當受限;因此,英國有可能向日本提供伊莉莎白女王級(Queen Elizabeth class)航空母艦的相關技術以及操作F-35B的經驗和數據(另一潛在市場是印度),作為強化英日戰略伙伴關係、共同抗衡中國威脅的合作項目之一。  

在令和4年度(2022年)防衛預算中,防衛省編列了67億日元(約6000萬美元)為兩艘出雲級進行升級改裝作業(2021年12月24日正式通過時編列了61億日圓),其中36億是為出雲號加裝美製聯合精準進場與降落系統(Joint Precision Approach and Landing System,JPALS)來配合F-35B等航空機操作,有12億日圓(約1080萬美元)是美國執行的技術支援費用,還有13億日圓(1170萬美元)用來修改加賀號(DDH-184)的航空管制室。在2023年2月8日,美國國防部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美國海軍及日本海上自衛隊代表在2022年12月與承包商雷松情報與太空(Raytheon Intelligence & Space)簽署價值860萬美元的合約,為出雲號提供JPALS;此項目由美國海外軍售管道(FMS)執行,負責履約的單位是海軍航管系統項目辦公室(The Naval Air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s Program Office,PMA-213)。

在吳工場進行「航母化」改裝的加賀號,注意正在吊裝新造的艦首分段。

2023年4月初,加賀號新艦首已經安裝且塗裝完成。

2022年6月中旬起,加賀號(DDH-184)在日本聯合海事(JUM)吳工場(原IHI吳工廠)船塢改裝的照片在網路上曝光,此時該艦正在卸下艦首上半部到飛行甲板前端部位;這顯示加賀號率先進行艦首結構改裝工程,以操作F-35B戰鬥機。 加賀號的艦首改裝工程在2022年12月下旬基本完成,在2023年4月20日完成改裝工程出塢,同年11月展開試航。

在2024年4月24日,防衛省發佈出雲號艦首改裝工程的契約希望者募集要項(RFI)。

 

服役經歷

2016年4月日本熊本地區發生地震後,剛服役的出雲號立刻投入救災支援任務,在4月19日將日本自衛隊在北海道的北部方面隊160名救災兵力以及40輛車輛,從北海道小樽港載運到九州災區。

在2017年5月1日,防衛大臣稻田朋美正式對海自發出命令,包含出雲號在內的海自編隊奉命執行對美國海軍補給艦的護衛任務,執行地點是從房總半島到四國之間的太平洋海域。在5月1日上午,出雲號的編隊由橫須賀基地出港,在東京灣以南洋面與美海軍彈藥乾貨補給艦李查.拜爾號(USNS Richard E. Byrd,T-AKE-4)會合,並一路護航到四國海域,而李查.拜爾號是前往朝鮮半島附近的水域,為正在警戒朝鮮飛彈試射活動的美國海軍編隊實施補給。這次護航是日本政府依照2016年3月開始實施的「安全保障關聯法」(取代了先前「集體自衛權禁止之後」廢止之前使用的「周邊事態法案」),首度賦予海上自衛隊的任務。依照「安全保障關聯法」,日本自衛隊可透過共同演練或或彈道導彈警戒監視等方式,護衛美軍艦船。日本放送協會(NHK)表示,這項護航是體現安倍內閣因應當下朝鮮半島局勢,對內外彰顯日美強大而穩固軍事同盟的舉動。

2021年12月中旬以及2022年5月,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編隊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進行航行訓練,日本海上自衛隊均派遣出雲號(DDH-183)對遼寧號編隊實施近距離持續跟蹤監視。

在2022年6月10日,出雲號(DDH-183)、高波號(DD-110)驅逐艦與一艘親潮級潛艦從橫須賀啟航,展開日本海自首次印太部署(Indo-Pacific Deployment 2022,IPD22),首先參與6月29日到8月4日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22),接著繼續在西太平洋水域與美國和其他盟邦海軍一同操作,直到2022年10月初才返回橫須賀,結束IPD22第一階段(Phase 1);在返回橫須賀前,這支日本印太部署編隊與美國海軍、加拿大海軍一同在南中國海水域進行尊貴渡鴨22-2演習(Noble Raven 22-2);在演習中,出雲號為加拿大參演演習的巡防艦溫尼伯號(HMCS Winnipeg FFH338)提供航行間燃油補給,這是2018年日本-加拿大採辦與聯合勤務協議(Japan-Canada Acquisition and Cross-Servicing Agreement,ACSA)簽署後,雙方首次依照協議進行的聯合後勤活動。



出雲號甲板上的航空機調度作業車

(上與下)出雲號右舷的車輛滾裝(RO/RO)坡道,能直接讓車輛駛進與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