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甲/黃埔級/汕頭級護衛艇

建造中的53甲型黃埔級砲艇。

55型汕頭級砲艇,在國府遷台早年,此型砲艇頻頻參與國共之間的海上戰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52甲型砲艇 黃埔級砲艇/中共

(Huangpu class,Type-53甲)

汕頭級砲艇/中共

(Shantou class,Type-55甲)

建造國/建造廠 中共/江南造船廠 、青島造船廠 中共/江南造船廠 、黃浦造船廠 中共/上海求新廠、上海滬東廠、大連造船廠、廣州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21.34  寬3.81  吃水1.75 長24 寬4.25 吃水1.8 長25.1 寬6 吃水1.8
排水量(ton) H846、H847:42

量產型:50

滿載50.19

滿載80
動力系統/軸馬力 GM柴油機*3/495

GM-6-71柴油機*3

三軸

柴油機*4

四軸

航速(節) 12 13 22.5
續航力(海里) 量產艇:500 400(10節) 750
乘員   25 17
武器裝備 H846、H847:12.7mm機槍*3

量產艇:25mm機砲*2、12.7mm機槍*2

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2

單管或雙聯裝37mm機砲*2

14.5mm機槍*2

備註 原型艇H846、H847由江南造船廠建造。

量產艇:江南廠建造20艘,青島廠建造6艘,全數在1952年建成。目前皆已除役。

總共建造82艘,1952至1955年陸續服役。目前皆已除役。 總共建造76艘,1955年陸續服役。目前皆已除役。

 


  

 

52甲型砲艇

中共海軍建軍之初,從敗退的國府手中接收了大批抗戰結束時日本投降的25ton砲艇,並曾在國共內戰期間多次上陣。在1950年代,中共開始設法自行製造砲艇,由於技術實力不足加上經費短缺,一開始係採用庫存舊機械來製造。

首先在1950年12月, 海軍江南造船廠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利用庫存的舊型輪機(從國民黨繳獲的美製道奇10輪卡車的GM發動機)試製兩艘砲艇──試驗艇H846與H847,排水量42噸,全長21.34m,舷寬3.81m,型深2.52m,吃水1.75m,主機為三具GM柴油發動機(功率各165馬力),三軸推進,航速12節,武裝為三挺機槍。首艇H846在1951年3月8日下水,二號艇H847隨後在3月24日下水,但由於重心過高、壓艙物不足,一下水就翻覆沈沒。;經過必要改裝後,H846與H847兩艇分別在1951年10月與11月交付中共海軍。

依照H846與H847的經驗,江南造船廠修改了後續艇的設計,長度與寬度都予以放大,排水量增為50噸,武裝也大幅強化。在195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批准了中共海軍建造30艘小型 護航砲艇的計畫;從同年5月起,江南造船廠分四批共建造20艘依照H846/H847修改而來的量產型50噸級砲艇,稱為「52甲型」,在1952年底全數完成。此外,海軍青島造船廠也在1952年初試製了一艘43ton級砲艇,隨後也依照江南廠提供的設計圖而加入生產52甲型砲艇的行列,於1952年6月起開工建造6艘,同年底全部完工交付。量產型的52甲砲艇排水量50噸,長度增為25.64m,舷寬4.25m,型深2.44m,吃水1.16m,三軸推進,航速12節,續航力500海里,艇上武裝包括兩門俄製25mm機砲、兩舷各一挺12.7mm機槍。52甲型砲艇的在主甲板下設有7個艙室,分別是儲物艙、前士兵艙、無線電室及艇長室、主機艙、後士兵艙、後彈藥艙和尾尖艙;而油、水櫃則設在艙底。

作為中共第一種量產的國產砲艇,52甲航速過於緩慢,難以在海上主動追擊目標。

53甲型黃浦級護衛艇

在1952年9月,中共海軍船艦修造部 成立,由該部造船設計室(爾後改稱設計處)的總設計師親自操刀 ,結合先前試製50ton砲艇的經驗,並參考先前中共25ton級巡邏艇在歷次國共海上戰事中的教訓,推出了新的50ton級巡邏砲艇設計,交由江南造船廠試製,並利用利用國府撤退時遺留在江南造船廠的一批美援GM-6-71柴油機作為輪機,終於獲得成功,於是旋即在1952年底投入量產,稱為「53甲型護衛艇」或「50ton級新砲艇」, 西方稱為黃埔級(Huangpu class),這也是中共海軍成軍後自行設計的第一種作戰艦艇。
                  
黃埔級滿載排水量50.19ton,配備三具GM-6-71柴油機,三軸推進,最大航速13節,只以雙機雙軸驅動時航速達11.5節,艇上存有9ton燃油,續航力則有400海里,艇上編制25名人員,武裝為首尾各一的 俄製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 ,艦上並擁有無線電通訊設施。此種25mm機砲係將兩門2M-3M型25mm 60倍徑砲身以縱列方式安裝於開放式砲塔內,全砲塔重量1735kg,砲塔內彈箱容量65發,砲位編制一名射手,砲口初速890m/s,單砲身射速400~450發/分,對水面與對空射程約2.8km,砲身俯仰範圍-10~+85度,砲塔可360度水平旋轉。中共從1959年 首度要求仿製此型25mm機砲,工作於1961年展開 ,由於當時中共相關基礎薄弱而遇上不少 難題,包括易砲口炸、零件易斷裂等問題,又針對火砲閉鎖機、撥彈機、上搖架、座圈、砲尾、液壓裝置等進行研改,解決了許多問題,並減低火砲高低手所需的施力,最終在1964年定型量產,稱為61式,日後廣為中共各艦艇採用 ,彈種包括WB705PG曳光燃燒彈與WB711P穿甲彈,均採用I-23引信。黃埔級的設計特別針對中共原有25ton級在海戰中展現的缺點進行改進,其乾舷較高,以改善耐航能力(尤其是在風浪較大的南海),以中/小口徑機槍砲為主要武裝,同時注重艇上的彈藥攜行量。

由於中共南方海域需要砲艇來保護珠江口和瓊州海峽等地,但是這些在華中建造的砲艇無法通過當時由國府控制的台灣海峽,因此改在上海造船廠製造出船段,再由火車運往 建造能力較弱的廣州黃埔造船廠進行組裝 ;為此,江南造船廠在1955年4至11月於黃埔廠設置了工地,該工地所需的人員與器材也多由江南廠支援,總計有16艘砲艇以此種方式完成並進入南中國海的艦隊服役。為了適應南方濕熱的氣候,為南方建造的這16艘黃埔級的設計經過少許修改。 至1955年,中共總共建造了82艘黃埔級。

55甲型汕頭級護衛艇

由於黃埔級的航速實在太慢,難以應付高強度的海上戰事,中共上海設計院二室又在1954年利用前蘇聯P-6魚雷艇的設計圖進行修改,發展出一種75ton級巡邏艇,稱為55甲型 護衛艇, 西方稱為汕頭級(Shantou class),上海求新、上海滬東、大連、廣州黃埔等造船廠均參與了承造工作,從1955年起陸續服役,總共生產了76艘。 其中,廣州黃埔廠從1956年11月開始建造汕頭級,該廠共建造34艘此型艇,其中前22艘由大連廠製造船段再由鐵路運至黃埔廠組裝,後12艘則完全由黃埔廠建造,全部於1959年完工。相較於使用木製船殼的P6,汕頭級改採 鋼製船殼, 利用全電焊技術製造,工程難度較高;不過此時中共的艦艇產業已經累積依定的經驗,例如708所已經完成了測試船型的拖曳水池,能進行較高速船型的船模測試;而在1953年,中共船舶工業也開始從蘇聯引進ST3S、ST4S、ST4L等船用含碳鋼材,因此足以勝任建造如汕頭級的艦艇。汕頭級的建造工作係先建造平面與立體分段,然後運至船台上組合,對當時的中共造艦業是一 個創舉。汕頭級滿載排水量80ton,採用四具柴油機,總功率48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速度22.5節,燃油籌載15ton,續航力750海里,艇上編制17人,武裝包括兩座單管或雙聯裝37mm快砲以及兩挺14.5mm機槍 ,此外艦上配備的電台通訊系統也已標準化,可靠度與通信距離都比黃埔級更為精進。

實戰紀錄

在1953年6月,黃埔級護航砲艇投入了與國府爭奪浙海大小陸山等四島的戰事,是本級砲艇首次參戰記錄 。從1954年大陳海戰到1958年金門砲戰期間的若干海戰,黃埔級、汕頭級都有參與。其中,汕頭級參與的最著名戰役,就是1958年9月2日的「九二海戰」(詳見「歷年國共主要海戰」 一文);戰後,參與攻擊沱江艦、作戰中負傷不退的汕頭級砲艇隊指揮艇558號被授予「海上猛虎艇」的榮銜。在1959年2月,三艘隸屬東海艦隊的汕頭級(舷號565~567)擊沈了國府海軍一艘舷號62的砲艇。

結語

黃埔級與汕頭級是中共量產型砲艇的先聲,不過以航速而言皆沒有稱做「快艇」的資格,因此很快就把主力位置讓給了機動力與火力均十分強大的上海級驅潛艇。 至1990年代初期,所有的黃埔級與汕頭級快艇均退出現役,部分拆除武裝後釋出給民間使用。此外,中共隨後又以黃埔級的設計進行放大,發展出滬新級巡邏/交通艇供海上民兵與武警單位使用,總共建造了20艘左右。湖新級滿載排水量165ton,長28m,寬4.2m,吃水1.6m,以兩具柴油機帶動雙軸螺旋槳,最大功率1000馬力,航速13節,以10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400海里,艇上編制25人,武裝為兩做雙聯裝14.5mm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