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國共主要海戰(1)

 

──by captain Picard


(1)  (2)  (3)

1951年

頭門山海戰

在1950年代初期,國民政府尚掌握浙江東部沿海的幾個主要島嶼如上下大陳島、一江山島和漁山列島等。國府海軍艦艇以這些外島 (包含大陳、金門、舟山、海南島等等)為依托,經常對鄰近的溫州灣、台州灣、三門灣一帶進行海上封鎖與襲擾 ;除了封鎖航道、港口、島嶼之外,也劫掠、破壞浙江、福州沿海的漁業活動與貨運航行等,包括搶劫、砲擊、捕捉過往的商船與漁船,或進行策反、心戰活動。

在1951年6月23日,屬於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的3艘運糧船由坡壩港南駛海門,另有在嵊泗漁場捕魚的900多艘漁船也南下返回台州,中共上級遂命令駐防 石浦的解放軍海軍溫台巡防大隊執行護航,而該大隊則派出411艇、413艇、414艇、416艇組成編隊執行任務,防備國府海上力量可能的襲擊。在6月 24日凌晨1時30分,這4艘中共砲艇由石浦啟航;為了收奇襲之效,中共砲艇編隊沒有採取直接護航的方式,而是停泊在南澤、北澤海面錨泊待機,等待國府船 艦出現。上8時,共艇察覺西南方向的頭門山海面傳來槍聲,414號遂隻身朝該方向前去探查;隨後,414號艇發現一艘大型三桅杆帆船攔截住三艘運糧船,此 外有三艘機帆船正將運糧船押向海岸,準備搶劫(這些帆船可能是來自國府的海上力量)。414艇遂全速衝上去,用艇首25mm機砲朝敵帆船開火。這幾艘帆船 隨即丟下運糧船,朝國府控制的大陳島方向逃逸,而414艇立即朝前往大陳島必經的頭門山海域直去。在頭門山海域,414艇單艇攔截住這四艘機帆船,冒著炮 火抵近100m的距離,以艇上各種輕武器猛烈射擊,而原本待機的三艘友軍砲艇416、411、413艇也已經前來支援;四艘共軍砲艇合作之下,一艘雙桅杆 機帆船被擊沈,另外三艘受到損傷,擊斃約30名敵人,擊傷至少20名敵人,而中共砲艇隊僅414艇有6人受傷。此一交火被中共稱為「頭門山海戰」。

在1951年6月24日頭門山海戰中立功的414號砲艇,被授予「頭門山海戰英雄艇」的頭銜,

除役後收藏於北京軍事博物館。

由於先前414號砲艇在披山、檀頭山、東磯列島等海上清剿海上劫掠破壞的戰鬥中屢建戰功,在此回頭門山海戰中又隻身深入敵群,戰功顯赫,華東軍區海軍遂於 1951年10月7日發布命令,授予414號艇「頭門山海戰英雄艇」的榮譽稱號,分隊指導員陳立富、槍砲兵王維福也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414號艇退役 後,被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展陳。

1954/1955年:大陳作戰

在1950年代前期,浙江省沿海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仍在國府控制之下。當時國府海軍對中國大陸沿海實施封鎖經常派艦靠近中國沿岸襲擾航運、漁業活動等。1953年韓戰停戰後,解放軍將更多原本在朝鮮半島方面的兵力轉移到台灣方面,而國府在中國東南沿海仍控制的島嶼,自然是解放軍首要目標。1954年1月起,國府海軍派往大陳方面的特務艦隊(司令為劉廣凱)不斷深入浙江沿海航道,搶劫來往商船、襲擾作業漁船,並攻擊中共護漁炮艇等。

從1950年起,解放軍在上海等地建設可供Mig-15噴射戰鬥機操作的機場,並強化沿海海軍基地建設、火砲陣地等。依照當時國府在大陳方面特務艦隊司令劉廣凱的記載,到1954年時,附近中共海軍基地近有三門、海門,北有舟山、定海,解放軍海軍船艦從定海出發到達大陳,航程不過十餘小時;國府海軍也屢次發現中共魚雷快艇與潛艇,對駐防於大陳地區的國府艦隊威脅日增,中共攻取大陳的企圖亦日趨明顯。

第一次菜花歧海戰(1954/4/28)

從1954年1月4日起,從解放軍空軍第17師51團基礎上組建的海航2師進駐浙江寧波機場,這使得當地解放軍海軍獲得強有力的支援;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派較大型軍艦南下展開護漁作戰,伺機與大陳方面的國府特遣艦隊決戰。從1954年3月18日起至5月20日,華東海軍在浙東沿海貓頭洋進行了一系列護漁戰。首先在4月20日,解放軍8艘砲艇在小鵝冠海面擊傷國府掃雷艦1艘。

不過,當時中共向蘇聯購買四艘退役的07型驅逐艦加強實力,青島組建驅逐艦第51大隊,解放軍海軍要求華東海軍輸送一批有作戰經驗的優秀骨干前往接收驅逐艦。第六艦隊黨委考量全局,抱持著「寧肯軍艦癱瘓在碼頭不航行,也全力以赴保證海軍的接艦任務」的宗旨,選送出650名優秀骨干人員,占艦隊官兵總數的約百分之三十,包括大隊指揮員兩名、艦長兩名、部門長20名、業務長4名。這次非戰鬥減員根本性地削弱了艦隊的作戰實力,戰鬥骨干減少了一半;而補充進來的人員是442名剛從海軍學校畢業和新入伍的人員,大部分都沒看過軍艦。

在1954年4月24日,華東軍區正式啟動作戰計畫,派遣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的護衛艦瑞金、興國進至檀頭山海面待命,支援前方的砲艇;而第6艦隊廣州、開封護衛艦則由上海推進到舟山,待命支援舟山基地戰艦大隊;負責指揮這次作戰行動的指揮員馮尚賢坐鎮廣州艦。這四艘護衛艦都是當時華東軍區最強大的艦艇,其中瑞金、興國兩艦原是美國陸軍二次大戰期間使用600噸級小型沿海貨輪,開封號原二次大戰期間英製花級反潛護航艦,廣州艦原是二次大戰英製城堡級反潛護航艦;這些船艦在戰後由英美釋出給中國,後來國府潰敗時都落入中共手中,重新武裝成為解放軍海軍1949年4月23日建軍時的兵力。此時,這四艦除了廣州艦之外,其他都有實戰經驗;不過火力最強大的是廣州艦,配備三門俄製130mm艦砲。這些水面船艦由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第6團(使用Mig-15戰鬥機)提供空中掩護;Mig-15戰鬥機的航程有限,為了避免艦艇作戰時脫離空中保護,華東海軍司令部規定,此次艦隊作戰範圍不超過魚山經度線以東、小鵝冠山島緯度線以南的海區,原則上不出公海作戰。

在4月27日夜間,解放軍的護漁作戰計畫正式展開;廣州、瑞金、開封、興國四艦在燈火管制駛離定海往南航行,廣州、開封兩艦趁夜色在檀頭山北部停船待機,而瑞金、興國兩艦按計劃,次日進至南田島菜花岐島以南7海里處巡邏。依照作戰計畫,瑞金、興國兩艦伺機引誘國府大陳艦隊交戰,然後往北航行;廣州、、開封兩艦隱蔽於檀頭山海面機動待機,等著瑞金、興國兩艦引誘敵艦北上,然後出擊合圍。

在次日(4月28日)上午,瑞金、興國兩艦以090至270度航向巡邏;上午7時58分,兩艦在北澤海域位於菜花岐島方位174度、距離3.3海里處,發現國府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DE-23)在小鵝冠山島正東11海里處,正航向北北東,航速18節。瑞金、興國編隊的海上指揮觀察後,認為這是難得的殲敵良機;瑞金艦隨即發特急電報給廣州艦上(超短波無線電失靈),但是由於電報字數多、譯報速度慢,費時35分鐘後才將報文交到編隊指揮員馮尚賢手中。

上午8時24分,國府太和號在興國艦方位150度、距離60鏈,興國艦航向060,航速10節。在8時34分,雙方距離45鏈時,國府太和號提高航速,發信號命令興國艦停車;興國艦不予理睬,於是太和號首先開砲;約一分鐘後(8時35分),瑞金、興國兩艦開始,雙方艦砲都是美製76.2mm(三吋)火砲。雙方接觸10分鐘後(上午8時45分),瑞金、興國兩艦位於菜花岐島方位067度,距離國府太和號4.8海里。太和艦並未持續交戰,而是轉向漁山列島脫離。

在廣州號上,延遲的電報送到指揮員馮尚賢手上之後,馮尚賢命令瑞金、興國兩艦繼續誘敵北上,同時命令廣州、開封兩艦起錨接敵。然而,此時國府的太和號已經調頭向漁山方向駛去,與友艦信陽號驅逐艦(DD-15)、太康號(DE-21)護航驅逐艦1艘永字號掃雷艦會合,中共編隊失去了圍殲敵單艦的良機。

在上午9時36分,廣州、開封兩艦趕到泥螺礁正南1.2海里,此時早失去戰機。隨後在上午11時,瑞金、興國兩艦在小鵝冠以東海域,於菜花岐島方位88度,距離3.8海裡處,發現了前述國府海軍艦隊位於小鵝冠山島正東14海里處,航向026度,航速19節。國府編隊也發現中共瑞金、興國兩艦,在上午11時11分,編成單縱隊向共軍兩艦駛來;隨後,國府海軍編隊又加入了逸仙號。在上午11時45分,廣州、開封兩艦在位於菜花岐23度,距離4.1海里處,以航速12節接敵。

在上午11時55分,國府信陽號驅逐艦以127mm主砲開始向瑞金、興國兩艦射擊,瑞金、興國兩艦立刻用76.2mm主砲還擊。中共編隊指揮員馮尚賢命令瑞金、興國兩艦轉向070度,與敵艦保持同航向,但由於執行命令遲緩,兩艦仍以026度航行。上午11時59分,仍在待機的廣州、開封兩艦航向195度,航速12節,廣州艦上的指揮員馮尚賢命令瑞金、興國艦打擊敵2號艦;但此時旗艦廣州艦人員發錯信號,發出「打敵1號艦」,興國艦在距離敵1號艦60鏈距離上僅發射炮彈6發。上午12時,廣州、開封二艦從泥螺礁出擊,對國府編隊形成兩舷夾擊態勢;在距離69鏈上,中共編隊指揮員馮尚賢下令,集中火力對敵艦編隊1號艦(太和)集中射擊,並稱一發砲彈擊中太和號艦首右舷水線以上(另有說法是擊中信陽號)。國府編隊立即向南轉向,採用機動曲折航行向外海撤離;依照中共方面說法,國府艦隊意識到中共130mm艦砲的威力,立刻迴避脫離戰鬥。

此時,共軍編隊應隨國府編隊轉向進行同航向射擊,但中共編隊仍維持與國府編隊反航向運動,導致雙方距離迅速拉大。中共指揮員馮尚賢命令瑞金、興國兩艦轉向090度,以與敵艦保持同航向,並打擊敵2號艦;但旗艦廣州號再次錯發信號成「打敵1號艦」,且瑞金、興國兩艦執行再次遲緩,興國轉向後只來得及發射了6發砲彈,國府編隊早已離開射程;而瑞金號始終沒有轉向,一直向後撤,一砲未開。在12時18分,雙方距離拉開到85鏈,廣州、開封兩艦停止射擊,調轉航向110度,繼續向前接近。在12時33分,雙方距離縮短至77鏈,廣州、開封艦航向再次向國府編隊開火,國府編隊調轉航向090度,加速規避。在12時41分,中共編隊停止射擊,戰鬥結束。瑞金、興國兩艦繼續留在海面巡邏,廣州、開封兩艦返回南韭山錨地。清點戰果後,中共艦隊發射130mm炮彈88發、100mm炮彈26發、76.2mm炮彈142發,共命中9發,命中率3.515%,人員無傷亡。此次海戰日後被中共稱為「第一次菜花歧海戰」,國府方面則沒有關於這次交戰的記載。

這次作戰,解放軍編隊沒能達成預定作戰目標,尤其是未能引誘合圍一度單艦活動的國府太和號。這次作戰暴露出解放軍編隊許多問題,不僅通信不及時,指揮與編隊運動發生許多失誤,火砲命中率也很低。依照華東海軍參謀長馬冠三戰後講評中的部分原畫內容:「當時情況判斷、誘敵部署正確....敵信陽號等艦進至菜花岐以南5海里,對我極為有利,編隊陣形正確,廣州艦與開封艦南下,瑞金艦、興國艦迅速北上,創造了有利陣勢...7時58分發現敵艦,廣州艦8時33分才運動南下,失去了打擊敵單艦(太和)的良機。採用編隊異航向(反航向)射擊,影響了命中率,(敵艦外逃時)未能轉同航向射擊是錯誤的。瑞金艦、興國艦脫離敵艦過遠,沒有與敵艦保持膠著狀態,而且沒有執行編隊命令,延遲轉向是錯誤的。瑞金艦始終未能轉向,一直向後撤,一炮未發射,只派興國艦外出進行射擊(僅發射6發),指揮上嚴重失誤……」。此外,還有一些教訓,講評中沒有提到,例如當時通信聯絡超短波失靈,只能以電報通信發出43份,電報文字冗長(達5000個字),都嚴重殆誤戰機。

中共參戰者鄒吉才晚年認為,派瑞金、興國兩艦執行「誘敵深入」,這個作戰計畫本身就存在缺陷;瑞金、興國兩艦均為商船改裝,設備陳舊,最大航速為12節,速度遠低於國府驅逐艦;「一個跑的慢的人怎麼能趕到一個跑的快的人前面去呢?」,而引誘過程中很容易就被敵艦追上,造成被動挨打局面,十分危險。最後,當時華東海軍從第六艦隊抽調650名骨幹人員北上青島加入驅逐艦第51大隊,接收蘇聯至07式驅逐艦,以442名新進人員補充,導致第六艦隊作戰實力根本性下降,導致此次作戰失誤百出。

 

頭門海戰(1954/5/16)

為了徹底解決國府掌握的大陳一帶島嶼的威脅,在1954年上旬,解放軍決定首先拿下由國府控制、堪稱大陳島門戶的一江山島,然後準備進攻大陳島。至1954年5月,中共海軍東海艦隊許多艦艇從舟山南下,集结於三門灣、海門灣及大陳島以北之海面(依照當時國府海軍估計,共軍集結於此海域的艦艇包括四艘裝備5吋艦砲的DD俄製驅逐艦、六艘裝載三吋砲的FS巡邏艦、十餘艘砲艇等,但實際上共軍此時尚無驅逐艦),籌劃一場大型作戰的跡象甚為明顯。

在1954年5月15日夜,解放軍海軍以12艘護衛艇組成警戒隊,掩護18艘登陸艇輸送解放軍陸軍一個團,登陸國府控制的東磯列島諸島,將鯁門、頭門山、高島等島嶼占領,斃敵7名,俘虜60餘名。在華東戰區的廣州艦等6艘中型軍艦組成掩護隊,擔任登陸輸送隊的側翼警戒。

共軍在1954年5月15日夜間攻佔東磯列島諸島之後,國府海軍也隨即反應;次日(5月16日)0時25分至17日7時30分前後21小時,解放軍海軍與國府海軍在大陳海域連續爆發7次海上戰鬥。 

依照國府方面資料,在5月15日,國府大陳防衛司令部以電報告知海軍,根據海門情報人員的報告,當天共軍調動頻繁,多數船艦集中於海門港內待命,疑似將有行動。同日晚間8 時,國府海軍再接獲大陳防衛司令部報告,共軍已於晚間分别於頭門、鯁門兩無人島嶼登陸,且仍持續進行運輸,另有多艘作戰艦艇在這兩島附近配合掩護。此時, 國府海軍派遣在大陳海域的特種任務艦隊包含太康(DE-21,旗艦)、太和(DE-23)、永順(PCE-44)、永定(PCE-45)、沱江(PC- 104)及雅龍(PC-106)六艦,由海軍特種任務艦隊司令劉廣凱指揮;劉廣凱隨即部署作戰,親自坐鎮旗艦太康,率領艦隊前往與中共艦艇交戰。

在作戰計畫中,太康、太和兩大艦和沱江艦組成打擊部隊(因三艦航速相同)實施威力搜索,由一江山南部海域向西駛往頭門方向,劉廣凱的旗艦太康領頭,太和和嘉陵以一千碼的距離成單縱隊形跟隨,航向正西,航速10節;此外,永順、永定兩艦殿後掩護打擊部隊,雅龍 艦則在披山海面警戒;各艦均在一級備戰狀態中,燈火全熄滅,隊形只以雷達管制。

在5月16日凌晨黎明之際,國府旗艦太康正向北轉向,朝頭門與鯁門兩島間之水道航行,此時發現頭門海域以西出現兩艘共軍艦艇(判斷為FS 型巡邏艦,實際上是中共海軍在此警戒的瑞金、興國兩艘護衛艦)也向北航行,雙方距離約六千碼,劉廣凱隨即下令各艦加速至15節。太康艦開始朝第一艘中共艦艇開火,而太和艦與沱江艦也以三吋砲火集中攻擊第二 艘中共艦艇;兩艘中共艦艇也立刻展開還擊。雙方交戰約十分鐘後,在太康艦橋上以望遠鏡觀察戰局的劉廣凱發現第二艘中共艦艇中彈起火,隨後第一艘也中彈起 火;太康艦此時前後左右亦落彈甚多,水注四起,不過只有士兵住艙中一彈,並無大礙。劉廣凱認為戰況有利,遂另各艦快速射擊。緊接著,劉廣凱發現兩艘中共艦艇拖著濃煙往西轉向海門灣離去,正打算追 擊,突然發現附近中共據有的積谷山上數門重砲已經朝國府艦隊射擊,由於其口徑、射程大於國府艦艇,不宜與之交戰,且天色已亮,劉廣凱遂下令撤退,太康、陀 江回大陳港整補。

這場海戰被國府稱為頭門海戰,是國府方面記載第一次與中共較大型水面艦艇的交戰。

魚山海戰(第二次菜花歧海戰)(1954/5/16)

緊接著在頭門交戰之後,劉廣凱也懷疑三門灣附近可能有共軍艦艇集結;雖然此時天色已亮,但由於敵情緊急(大陳島距離台灣200海里,臨時申請空軍從本島起飛實施空中支援緩 不濟急,而且飛機抵達大陳空域之後的滯留時間也有限),事關大陳特務艦隊的存亡,劉廣凱隨即令太和艦從頭門島海域前往魚山列島海面進行巡邏,相機實施威力搜索。

而依照中共方面的資料,5月16日凌晨瑞金、興國與國府艦艇交戰(即頭門海戰)之後,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司令員邵震覺得國府海軍可能會再度反撲,就便率領旗艦南昌以及廣州、開封(原二次大戰期間英製花級反潛護航艦)、長沙(原日製二號型海防艦)等四艦由檀頭山北錨地起航,到達菜花岐以北1海里處待機。此次共軍打算採用和第一次菜花岐海戰類似的戰術,邵震命令開封艦進至菜花岐以南6海里處偵察巡邏,如果發現國府船艦則誘敵向北,其餘三艦在菜花岐附近預先佈陣等待國府艦艇前來,再一同合圍。記取第一次菜花岐海戰的教訓,共軍以航速相對較快的開封號護衛艦誘敵;如果誘敵船艦航速太慢,反而可能在引誘敵軍進入火力口袋之前先被消滅。 

在5月16日上午8時左右, ,太和艦發現北方兩萬碼的距離有兩個大型目標朝南移動中。劉廣凱在太康艦上獲得此一情報後,下令太和艦接近偵察(此時該海域有霧,能見距離只有 5、6海里),太和艦隨即加速至15節戰速前進。在上午8時50分,太和艦回報發現兩艘中共大型艦(當時判斷是DD驅逐艦,然而實際上中共首批四艘鞍山級 驅逐艦從1954年10月才開始陸續交付)成縱隊向南航行,太和艦隨即準備接戰。

依照中共方面的資料,負責誘敵的開封號護衛艦在上午10時50分(與國府方面記載時間不一致),用雷達發現了國府海軍太和艦,遂奉命誘敵北上。中共艦隊指揮員邵震立刻命令長沙艦從側翼迂回,準備切斷太和艦後路,南昌、廣州艦在菜花岐島後隱蔽待機;各艦務必聽從指揮,嚴禁擅自開火。在上午11時36分(中共方面記載),開封艦與敵艦進入目視距離,開封艦確認對方是太和號護航驅逐艦,方位171度,距離53鏈(9540米)。太和艦推進至漁山以西海域後似乎有所警覺,停滯不前;此時開封艦距太和艦只有53鏈,數次請示射擊(蘇聯製100mm米炮最大射程有兩萬公尺,完全在有效射程內),但邵震想等到長沙艦插入敵艦背後,所以嚴令其繼續誘敵,不準開火。因此,太和艦回報發現的中共艦艇,應該是負責誘敵的開封艦,以及打算從後包抄的長沙艦。在11時48分(中共記載),長沙艦向東南方側翼迂回,準備與開封艦夾擊太和艦,斷其南逃的後路;而南昌、廣州二艦繼續以菜花歧島為掩護隱蔽待機。
  
依照國府方面的敘述,在5月16日上午9時,雙方距離8000碼之際,太和艦轉向270度橫向中共編隊艦 首,以爭取「T字優勢」,讓艦上四門三吋砲都能開火。依照中共方面的敘述,在11時59分,太和艦不再跟開封艦交戰,轉舵向南撤退,距離很快拉大到73鏈;中共推測太和艦似乎意識到到戰局跟第一次菜花岐海戰很像,共軍可能已經設下埋伏等待誘敵深入。旗艦南昌號發現太和艦轉向南下後,才開始下令攻擊。

依照國府方面敘述,太和艦展開射擊,而中共編隊的先頭艦也立刻還擊,中共二號艦由於先頭艦的遮蔽而無法射擊,當時太和 艦判斷中共艦艇的火力為五吋砲。而依照中共方面記載,南昌、廣州兩艦看到太和艦要逃跑,兩艦的五門130mm砲開始射擊;在12時3分(中共記載),開封艦完成轉向後,在73鏈(13520m)的距離上以100mm火砲猛烈射擊太和艦,擊中太和艦後甲板,太和艦立刻加速至19節撤退。而長沙艦由於戰鬥準備不夠,前主砲撞針歪偏、後主炮射擊角度不夠,待角度夠時又沒有裝彈,所以一砲未發。

依照國府方面記載,太和艦跟共軍交戰初期,目視判定中共先頭艦遭數發三吋砲彈命中;然而在砲戰展開10分鐘後,太和艦右舷水線以上遭命中一彈,炸開一個直 徑約5英尺的洞;當時雙方距離只剩6000碼,而兩艘中共艦艇也向後轉向,意圖與太和艦展開平行砲戰,如此兩艘中共艦艇都能以全部火砲打擊太和艦,形勢太 和艦十分不利。於是太和艦長立刻改變航向至225度快速脫離,兩艘中共艦艇也未追擊,轉向西北方向而去。而依照中共方面資料,當時總共有開封、南昌、廣州三艦在對太和艦射擊,南昌、廣州兩艦的第一次齊射就對太和艦形成夾射,太和周圍的海面升起了數個高大的水柱;若繼續修正彈著射擊就很有希望命中目標。然而,南昌、廣州二艦為保持與敵艦同航向運動,兩次轉向,轉向時射擊只能暫停;由於中共船艦航速較慢(9至14節),轉向耗時較長,從而失去了效力射的成果。而中共艦隊也發生其他失誤,開封艦本來是慢速誘敵,當機電長聽說敵艦(太和艦)要逃跑時,擅自將主機轉數加了三轉,反而導致開封艦的彈著點擴散;因為中共編隊射擊是統一指令,主機轉速加了這三轉,測距計算就錯了,彈著點誤差隨之增大,命中率自然降低。依照中共記載,太和號在接敵後朝難轉向,以19節航速脫離;在12時7分,太和號濃煙騰升,航速減至15節;再分鐘後,雙方距離擴大到93鏈,再射擊已經無意義,中共方面遂停止射擊。這場海戰歷時19分鐘,共軍消耗130mm炮彈146發、100mm炮彈26發,只命中1發,推測是距離最近的開封艦的100mm砲。

當時駐防魚山島的國府陸軍官兵也目睹此一戰況,但 由於在岸砲射程以外,無法對太和實施支援。這場交火被國府稱為「魚山海戰」,中共則稱為「第二次菜花歧海戰」。兩次菜花歧海戰是國共之間比較少見的大型艦艇相互交戰。

 

鯁門島海戰(1954/5/17)

1954年5月16日下午3時左右,大陳防 衛部參謀長胡炘少將、副參謀長陳振夫海軍上校與美國CIA情報單位西方公司(Western Enterprise)主任西維特(Mr. Severt)突然蒞臨大陳海域的特務艦隊旗艦太康,親自拜訪特務艦隊司令劉廣凱,表示在前一天(5月15日)夜間共軍登陸鯁門島之際,潛伏在島上的國府與美方情報 工作人員共30餘人來不及撤出。此時這批人員等仍潛伏於該島上東南方的一個由先前海盜鑿成的山洞中,漲潮時海水封閉洞口,僅低潮時人員能夠出入;此時這批 人員尚未被中共發現,但所携帶之糧食飲水僅夠二日,處境十分危險,向大陳防衛部以無線電求救,希望位於大陳的海軍能派遣艦艇前往營救(當時胡參謀長只是向 劉廣凱司令告知此事請求援助,但大陳防衛部並未強制命令特務艦隊派艦前往救援)。

此時國府特務艦隊連日與中共艦艇交火,官兵甚為疲憊,許多艦艇中彈需要修 理。劉廣凱司令隨即命令作戰參謀葉昌桐上尉和施祖德上尉先查潮汐表,發現本區今晚最低潮為次日(5月17日)凌晨2時左右,且正值滿月,海面平静無風,正 好對營救工作相當有利;此外,劉廣凱也判斷共軍前晚才登陸鯁門島,情況較為混亂,立足未穩,國府海軍的行動有機會收奇襲之效。經過10分鐘考慮之後,劉廣 凱正式同意派艦前往救援。為此,劉廣凱發電召回駐防於披山的雅龍號(106)巡邏艦,向胡炘少將借調大陳防衛部海上突擊總隊所屬的機帆船80號,並約定於 18時在太康艦召開作戰會議。在會議中,劉廣凱下達作戰計畫,雅龍艦與機帆船80號於16日22時航向鯁門島,須於17日凌晨2時低潮前抵達,並接運中美 情報工作人員返航;兩艦可採取迂迴航路以欺敵,從東磯島以東先向北航行,然後轉向西接近三門灣,最後再相機南駛鯁門島;沿途無無線電絕對靜止,必要時才發 報;附近海域中共艦艇眾多的情況下,絕不能使80號艇與雅龍艦落入敵手,萬一戰鬥到最後一刻,要開啟海底門自沈。

雅龍艦與機帆船80號在16日晚間22時啟航,航行途中於17日零時30分發現一艘中共大型艦艇由東磯以東向西航行;兩艘國府艦艇為了避免暴露行蹤,遂略 微轉向東方迴避,穿越高島繼續前進。在17日凌晨2時,兩艦準時抵達鯁門島海域的指定會合點;20分鐘後,80號機帆船搭載的兩艘接駁用小舢舨二艘前往情 報人員所在的小島接運,而雅龍號則在鯁門、高島間海面往返巡邏(依照中共方面資料是田嶴島和雀兒嶴島)。在凌晨3時53分,雅龍號的雷達發現四艘中共砲艇從小鵝冠東北方呈横隊隊形而來,航向 180,航速六節。至4時15分,四艘中共砲艇中的三艘接近雅龍艦2000碼,隨即向雅龍艦展開猛烈射擊;為了避免營救行動曝光,雅龍艦艦長梁天价上尉決定忍耐不還擊,使得共軍砲艇以為誤擊友艦,第一艘共艇開啟燈號詢問雅龍艦,而梁天价艦長也交代信號兵以燈號回應;此招果然奏效,共艇隨即停止射擊(但中共方面並無此項交火紀錄)。

在4時40分,80號機帆船靠向雅龍艦報告:「小舢舨仍未折返,另於港內發現匪砲艇三艘,正向登陸處接近,請示應否回航?」「是否工作人員隱藏的山洞已被 匪方所偵破?工作人員已否被俘?或许兩艘舢舨已载著情報人員安然撤離但未與80號艇取得聯絡?或許匪利用我方被俘人員發出呼救信號,誘我接近,使我艦自投 羅網?究應等侯?抑是回航?」等一連串的疑問,然而雅龍艦梁艦長仍下定決心等待舢舨,並掩護機帆船80號再駛回目的地接應。

在4時54分,雅龍艦雷達發現鯁門港有大型目標,由望遠鏡目視判斷,可能為共軍驅逐艦、巡邏艦等級目標,由於任務優先,雅龍艦也決定不予理會;依照中共方面的資料,這兩艘大艦是解放軍海軍瑞金和興國兩艦,此時正在雀兒嶴島附近。這時東方雖已發白,但因為大霧彌漫,中共兩艦沒有裝備雷達,所以並未發現雅龍艦。

在凌晨5 時左右,80號機帆船接近鯁門島登陸處,此時東方海面已經出現曙光,海面濃霧正在散去。80號機帆船被鯁門島左側的共艇發現,共艇隨即展開射擊;隨後,另 外兩艘共艇也加入射擊,80號機帆船隨即向雅龍艦求救,並報告被命中一彈,2人受傷。眼見形跡已經暴露,雅龍艦立刻命令80號機帆船加速向一江山方向返回 大陳,同時準備迎戰。在5時5分左右,海面濃霧已經散去,天色大亮,停泊在鯁門島的中共砲艇隊發現雅龍艦之後紛紛起錨出港前來交戰;此時雅龍艦梁艦長決定 單艦吸引所有共艇交戰,盡可能掩護80號機帆船撤退。交戰開始時,雅龍艦才首度向大陳的旗艦報告,劉廣凱隨即回電雅龍艦長「沉著、果敢、戰鬥、相機回 航」。

依照國府方面的說法,當時中共總共有9艘砲艇圍繞在雅龍艦周圍,此外還有一艘在東磯島海面,總兵力達10艘;此時共艇從四面包圍雅龍艦,擠在一個狹小海域,各艇一 時無法組織成有效隊形,而且雅龍艦夾雜在共艇之中,共艇有誤傷友軍的顧慮,無法全力攻擊。危急之中雅龍艦看準這點,遂採取逐一逼近一艘共艇、全力攻擊的戰 術,同時在共艇之間極力迴旋規避砲火,連續擊傷數艘共艇;而沒有隊形的共艇不僅無法集中火力齊射,還要擔心友艇擋住射界或砲火誤傷友軍,因此無法對雅龍艦 造成決定性的傷害。雙方激烈交火至5時22分,雅龍艦已經三度接獲返航命令,但梁艦長鑑於當時情況必須掌握主動,所以仍伺機在共艇重圍中迴旋交戰。在脫離 戰場時,雅龍艦判斷已經擊沈三艘共艇,並擊傷至少2艘。

在上午7時4分,雅龍艦返回大陳並靠泊在旗艦太康外檔。由於始終沒得知小舢舨下落,加上途中嚴守無線電靜默,雅龍艦上人員始終不知道任務是否達成。直到回 港後,該艦人員才得知負責接運情報人員的兩艘小舢舨早已在凌晨4時平安歸來;由於當時鯁門島仍在夜色籠罩,附近海域國府與中共艦艇身影交雜,難辨敵我,於 是兩艘小舢舨便自行向魚山列島行駛,隨後折返大陳。至於雅龍艦所掩護的80號機帆船也在兩艘小舢舨之後返抵大陳,由於雅龍艦吸引所有共艇交戰,80號機帆 船一路上都未遭到攔阻。

這場為了營救情報人員而導致的海戰被稱為「鯁門島海戰」,冒死營救的雅龍艦官兵在險境中沈著機智且勇敢,孤身與大量共艇交戰,遂獲得表揚,全艦官兵全部晉升一级,雅龍艦長梁天价更獲頒青天白日勳章,由海軍總司令馬紀壯在一星期後蒞臨大陳時親自在艦上頒發。由於這項戰功,雅龍號全艦官兵均獲選1954年的國軍戰鬥英雄。

然而在中共的文獻記載中,並沒有提到鯁門島的交戰紀錄。依照中共方面的資料,在5月17日5時,解放軍海軍瑞金、興國艦以及2艘砲艦,在蔣兒嶴東北海面與敵砲艦一艘、機帆船3艘交戰,俘虜機帆船1艘,並擊傷敵炮艦(應是指雅龍艦)。因此,依照中共方面的資料,此次海戰只是一次小規模海上交火,解放軍方面只有兩艘護衛艦以及兩艘砲艦在場,沒有國府所謂「十艘」之多。

成疑的「銅山港大捷」

1954年8月9日,國府海軍安德安、永泰(PCE-41)、永康(PCE-54)三艘巡邏艦掩護兩艘裝載火艦的登陸艇聯智(LSSL-271)、聯仁 (LSSL-272)襲擊汕頭、廈門之間的中共海軍基地銅山港,並宣稱擊沈八艘砲艇,國府稱為「銅山港大捷」; 但是,在中共方面找不到任何相關記載。

 

擊沈太平艦(1954/11/14)

停放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的158號魚雷艇,該艇發射的魚雷擊沈了國府太平號(DE-22)護航驅逐艦。

國府太平號(DE-22)護航驅逐艦,是歷年國共海戰中被擊沈的最大型艦艇。

太平號沈沒的瞬間,拍攝於太和號。

為了徹底解決國府掌握的大陳一帶島嶼的威脅,在1954年,解放軍決定首先拿下由國府控制、堪稱大陳島門戶的一江山島。為此,解放軍海軍配合作戰行動,伺 機以魚雷艇突擊國府在大陳、一江山之間的巡邏航線,力求擊沈若干國府艦艇來重挫其士氣,並奪取制海權。

在1954年5月,原駐防在青島的東海艦隊魚雷快艇 第31大隊第三支隊六艘P-4型魚雷艇(155~160)南下進駐舟山,並展開訓練。在9月24日夜間,第31大隊魚雷艇進行夜間魚雷攻擊訓練時,兩艘魚 雷艇不慎觸礁損壞,只剩四艘(155~158)。在1954年11月1日夜,中共海軍利用護衛艇拖帶魚雷艇的方式,將這四艘P-4型魚雷艇由浙江定海拖帶 部署到高島錨地;在部署行動中,這批護衛艇正對國府雷達站航行,艦身因而隱蔽了後方拖帶的魚雷艇,而這些護衛艇在繞行高島時,利用高島的掩護與遮蔽放下魚 雷艇,使國府沒能察覺共軍魚雷艇已經部署到這片海域。同時,中共海軍還在高島雷達站設立了岸上指揮所,由第31魚雷艇大隊副大隊長紀智良負責指揮,而這支 編隊的指揮艇則為155號艇,由中隊指導員朱洪禧和副中隊長鐵江海指揮。在 11月3日,第31大隊第三支隊首次接獲上級通報,有一艘國府大型艦艇向預定戰區駛來;這四艘魚雷艇立刻出擊,然而由於海上天氣轉壞,風浪過大,無法使用 魚雷攻擊,只好放棄行動。由於接近冬季,海上風浪轉為惡劣,不再適合使用魚雷艇攻擊,因此中共艇隊原訂等待到11月15日撤離高島錨地。

在1954年11月14日 凌晨0時5分,共軍高島雷達站發現國府艦艇經過,研判為太字級護航驅逐艦,而實際上此為國府海軍太字級的太平號(DE-22,排水量1150ton),航 向62度,航速12節。依照共軍的歸納,以往國府太字號軍艦在大陳、漁山列島一帶海域巡邏時,會先由南向北巡邏一遍,然而此時太平號則一直向東北的漁山列 島開去,與平時的行徑不同(依照日後國府海軍軍官回憶,當夜太平艦前往漁山島,接送勞軍的康樂隊回大陳島)。此外,以往太字號多半在18至19時從大陳島 啟航前往漁山列島,並趕在次日天亮之前返回大陳島,而此次太平艦的啟航時間卻較晚。因此,原本共軍計畫在太字級軍艦返航時與以襲擊,但位於高島指揮所的指 揮員判斷太平艦這次可能不會返回大陳島,遂立刻命令這四艘待機的魚雷艇隊出擊。

在1時25分以後,太平艦進入高島雷達站盲區,共軍艇隊隨即改為目視搜索;在1時28分,共軍艇隊指揮艇155號發現右舷海面出現燈光,距離2至3海里 (20至30鏈),隨後共艇即朝太平艦加速而去,115艇上的副中隊長鐵江海並下令由155、156號兩艇主攻,157、158兩艇擔任阻擊策應,四艇組 成左梯隊接敵。在1時30分,155號艇正式下達攻擊命令。此時,155號艇因為某種原因向右轉向,可能想佔據太平艦舷角90至100度的發射陣位,或者 避免妨礙其他三艇的動作;然而,緊鄰的156號艇卻認為敵舷角已適合魚雷攻擊的條件,仍按預定的提前角接敵,而未配合155號艇機動。因此,156艇與 155號艇的距離逐漸拉開,而隨後的157號艇即插入155號艇與156號艇之間,而尾隨157號艇的158號艇也插入155號艇與156號艇之間,整個 隊形成為一個不規則的弧形,無法進行四艇齊射。

在1時35分30秒,155號艇在距離太平艦1海里(10鏈)的距離上發射兩枚魚雷,同時施放煙霧、打開消音器,以35節的最大航速撤出戰鬥。跟在155 號艇旁的157艇於1時34分50秒向左轉向縮小敵舷角,並1時36分20秒、距離太平艦0.5海里(5鏈)的距離上發射兩枚魚雷,同時也施放煙霧並高速 撤離戰鬥。而位於157艇右側的156艇則在1時36分40秒發射兩枚魚雷。而最後一艘158艇則跟著157艇轉向,打開消音器並以35節高速衝向太平 艦,在1時37分距離太平艦0.5海里(5鏈)、提前10度的角度之下發射兩枚魚雷。八枚魚雷之中,只有最後一艘158號艇的魚雷命中太平號艦首。

依照中共方面的記載,太平艦直到中共魚雷艇對陸續發射之際才驚覺遭到攻擊,然而仍不確定來襲的敵人方位,遂朝對空盲目發射曳光彈;而依照國府的記載,太平 艦在1時30分左右就發現四個快速接近的目標,隨後並以艦上1/3的火力予以射擊,但由於中共魚雷艇體積小、速度高而無法阻擊。完成攻擊後,共軍艇隊立刻 撤退。受重創的太平艦癱瘓在海面上,兩小時候國府海軍的救援編隊才抵達;1小時後,友艦太和(DE-23)拖帶著太平艦回航。由於魚雷造成的破口過大,難 以搶救,太平艦還是在拖帶途中於11月15日上午7時24分左右沈沒。這是解放軍魚雷艇擊沈國府大型艦艇的首例 ,嚴重打擊了國府海軍的士氣。 隨後中共方面授與擊中太平艦的158號魚雷艇「功勳魚雷艇」的頭銜,該艇除役後存放於北京軍事博物館裡保存。

雖然首戰告捷,但由於缺乏經驗,此次共軍魚雷艇隊接戰過程無論編隊、戰術機動都存在許多缺陷,放雷距離也嫌太遠。

擊沈靈江艦

1954年11月14日太平艦被擊沈後,國府在大陳地區的戰利迅速萎縮,只能固守各島嶼,失去控制海上的主動權。1954年11月起,解放軍戰機先後空襲大陳及一江山。

在1955年1月10日,中共空軍與海軍航空隊在白晝轟炸大陳軍港,迫使當地國民黨海軍艦艇躲避至大陳西南方向,至黃昏時才返航回港;在下午5時45分, 中共白岩山雷達站發現在白岩山東南海域以9節太湖向大陳行駛的國府1100噸級太湖號(APD-25)巡邏艦,隨後 東海艦隊共軍魚雷艇第一大隊第一中隊四艘P-4艇101、102、105、106艇冒著冬季惡劣的海向啟航;然而由於風浪過大,105、106艇掉隊返 航,101、102艇又因速度過快而一度超過太湖艦,被白岩山雷達站提醒後向右修正航道,於晚間7時1分發現太湖號,7時5分展開射擊;然而,由於中共魚 雷艇在出航前便依照教範、卸除魚雷管口的保護蓋,導致海面上大浪不斷湧入各艇敞開的魚雷管,使得發射藥受潮,結果102號艇的右側魚雷故障未能射出,該艇 左雷與101艇的兩雷則因為發射藥受潮而射出速度過慢,魚雷出管後都碰到甲板而落海失效;剩下一枚魚雷的102艇在排除故障後繼續追擊太湖號,直到太湖號 接近大陳島東口附近才被迫返航。然而,太湖號回港後報告遭遇魚雷艇襲擊,於是台灣方面便派遣兩百噸級巡邏艦靈江號(PC-103)出海巡察,而大陳方面則 派出兩艘永字號掃雷艇接應。從大陳出發的兩艘永字號馬上就被白岩山雷達站偵獲,於是共軍立刻派出先前返航的105、106兩艘P-4魚雷艇前往攔截,此外 先前仍有一枚魚雷未射出、艇身嚴重失衡的102艇也在艇長主動請戰之下,歪著身子勉強出航。

在22時47分,白岩山雷達站在積谷山東北4海裡處發現正在接近大陳的靈江號,判定是一艘很難以魚雷攻擊的小型艦艇 (當時雷達站判斷是一艘永字號),因此命令105、106艇停航待命,等該艦通過後再繼續朝東南航行、攔截原訂的目標;105、106艇不瞭解上級意圖, 擅自返航,而102艇則未接到命令,仍照原計畫航行;在23時左右,迎著月光的102艇突然發現左前方有一艘船艦,並在望遠鏡中識別出國府的青天白日滿地 紅國旗,該艦就是靈江號,而102艇立刻上前接戰; 鑑於目標艦艇吃水不深,加上為確保唯一的一雷命中,102艇一直突進到距離200m左右才發射;由於距離過於接近,102艇射出魚雷後緊急停車,然後原地 倒車、高速後退。這枚魚雷在23時19分命中靈江號 ,強大的爆炸威力當場將102魚雷艇的所有玻璃與燈罩震碎。受重創的靈江艦立刻求援,國府海軍永嘉號(PCE-47)、甌江號(PC-102)隨即趕來, 並趕走四艘前來俘虜靈江艦倖存官兵的中共 護衛艇。

先前未能捕捉目標的共軍105、106號魚雷艇仍強行出戰,在 1月11日凌晨1時47分與兩艘國府艦艇接觸;在兩艘國府艦艇的砲火中,105、106號魚雷艇在2時4分發射四枚魚雷,但都沒有命中,兩艇安然返航。由 於與共艇交戰,永嘉號與甌江號未能在靈江艦沈沒前及時趕到,該艦於2時27分沉沒於格嶼東南4海裡處,艦長王名城少校等43人獲救,副長張世達上尉以下 32人陣亡。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方面的戰史通常稱靈江艦為「洞庭艦」,這是1954年4月1日改名之前,該艦的艦名。

1955年1月14日,共軍第一魚雷艇大隊101、102、105、106艇以魚雷攻擊國府海軍由兩艘永字號掃雷艇與、兩艘砲艇組成的艦隊,結果由於國府艦隊發現並採取迴避和反擊,共艇的攻擊角度與距離都不理想,八枚魚雷無一命中。

擊毀鄞江艦

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在激戰後攻陷大陳前方的一江山島;失去一江山這個屏障後,大陳島直接暴露在解放軍火炮射程內,防守變得更加困難。隨後,解放軍海軍一面準備支援攻佔大陳島的行動,一面切斷台灣與大陳之間的海上補給;為此,共軍東海艦隊派出 魚雷艇31大隊159、160兩艇和由青島南下的魚雷艇41大隊175、178兩艇,在頭門山島和東磯山島之間的五棚嶼待命。在1月19日,解放軍派遣3個轟炸機大隊70架飛機,大舉轟炸大陳。

在1月20日凌晨3時15分,共軍高島雷達站發現兩艘國府艦艇由大陳東口駛出;接獲情報後,這四艘共軍P-4魚雷艇立刻出擊。在4時30分,共艇發現朝台 灣方向航行、排成一列的國府艦艇,前方為永康號(AM-54)掃雷艦,後方則是鄞江號(PC-101)砲艦。共艇指揮將四艘快艇分成兩組,指揮挺159艇 與160艇攻擊後方的鄞江號,其他2艇協同作戰。發現共軍魚雷艇後,兩艘國府艦艇立刻採取迴避運動並以砲火射擊。在4時47分,共軍159艇占領有利位置 並發射兩枚魚雷,一枚命中鄞江號艦橋以下的水線部位,該艦當場失去動力;其餘三艘共艇由於過度倉促,沒有先佔領有利陣位,便在20秒內把六枚魚雷全部射 出,結果無一命中;在混亂的後續攻擊中,射畢後撤的159艇甚至從178艇發射的雷跡上通過,幸好由於吃水淺而沒被擊中。受重創的鄞江號由永康號拖回大 陳,後來又拖至台灣檢修,由於受創過重無法修復,遂除役解體。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方面的戰史通常稱鄞江艦為「寶應艦」,這是1954年4月1日改名之前,該艦的艦名。

在1955年1月30日,解放軍下達攻佔大陳列島的命令。當天,解放軍空軍20師Tu-2轟炸機大隊第二次空襲大陳,造成軍民數十人傷亡;大陳的唯一水庫被炸毀,庫存淡水流盡。由於大陳陷落只是時間問題,在1955年2月7日,國府總統蔣中正正式宣佈,將上/下大陳、漁山、披山島等四個島上軍民撤回台灣,行動代號為「金剛計畫」,由國府以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合作執行,美軍第七艦隊負責在撤退過程提供空中掩護,並支援海上運輸。從大陳撤退的行動從1955年2月8日到2月26日執行完畢。

台山列島海戰(1955/2/17)

1955年2月解放軍佔領了國府撤離的大陳的同時,也決定派兵進駐台山列島(位於浙江、福建以東海面的台州灣,距中國大陸本土15海里)。台山列島是國府軍機對中國大陸沿海襲擾的導航地標,中共決定在台山列島部署防砲予以對應。首批進駐台山列島的兵力包括步兵103師307團2營的四、五、六連、機炮連、戰防炮連等。

在2月17日,解放軍海軍溫州巡邏大隊第2分隊全部4艘53甲型(黃埔級)50噸巡邏炮艇547號、548號、549號、550號,掩護陸軍300噸級美製登陸艇7艘、機帆船1艘,運載第二批部隊(一個高炮營與一個炮兵連)前往台山列島。當天國軍空軍偵察到台山列島海域有解放軍艦艇活動,台山島上也在構築工事;當時國府也準備將南麂島的部隊撤離,台山島位於南麂島以南四十浬,解放軍可能以此阻擊南麂島撤退。因此,國府海軍在2月18日派出艦隊,對增援台山列島的解放軍實施攻擊,牽制解放軍對南麂島撤退的威脅。

國府派出的艦隊包括四艘太字號護航驅逐艦(排水量1150噸),分別是太康(DE-21)、太倉(DE-24)、太湖(DE-25)、太昭(DE-26),這些船艦無論火力或航速,對上解放軍溫州巡邏大隊的四艘50噸級砲艇都有極大優勢。四艘船艦在2月18日清晨急駛向溫州軍港,隨後就與解放軍海軍編隊展開交火。國府艦隊仗著船快砲大的優勢,很快就佔據上風;到上午8時10分,解放軍四艘砲艇的還擊以經減弱。國府海軍把握機會發揮優勢,兩艘太字號(應為太湖、太倉)在上午8時19分繞到中共登陸艇對後方,實施第二回合砲擊,另外兩艘太字號(應為太康、太昭)則牽制台山島上共軍的海岸砲兵。戰鬥一開始,解放軍登陸艇還用艇上的20mm火砲還擊,然而速度與火力優勢的國府太字號隨即進行猛烈攻擊。解放軍砲艇合登陸艇一面還擊,一面往淺水島礁叢退避,吃水較大的國府船艦在此水域行動受限;同時,解放軍台山島岸砲也實施支援射擊,國府編隊只能在上午8時30分暫時向西南撤退,退出岸砲射程。

當中共艇隊准備變換隊形再戰之際,又發現台山東北3海里處,有2艘國府的800噸級永字號炮艦向西北方向航行。溫州巡邏大隊第2分隊四艇隨即分成兩組應戰,第一組位於北台山西北,在台山島海岸炮支援下,繼續攻擊國府太字號編隊,第2組則朝台山東北前進,迎戰前來的永字號編隊。此時,共軍登陸艇隊暫時撤至台山以西8海里,國府太字號驅逐艦編隊再次繞至共軍登陸艇隊側後方實施攻擊,緊接著國府兩艘永字號炮艦也加入了第三回合的攻擊。解放軍第1艇組判斷,國府海軍企圖繞到台山以南,阻擊解放軍登陸艇隊,隨即進入台山以南加以掩護,與噸位與火力都佔優勢的國府海軍船艦交火。之後,中共砲艇趁勢進入國府大艦不能進入的淺水島礁叢中,在台山島海岸火砲支援下,利用有利地形與敵艦繼續周旋。所有戰鬥於2月18日上午8時55分基本結束。在三回合交戰中,共軍八艘登陸艇分別中彈,但終於突破防線,於上午9時全部抵達台山各嶴口,成功搶灘登陸。

共軍登陸艇隊於台山列島搶灘成功後,砲艇第2分隊也撤至台山列島。國府海軍船艦也向南麂山方向撤離,停留在台山列島海域,封鎖了共軍編隊返艦航道,並呼叫國府空軍支援,實施空中打擊。在上午11時46分,國府2架F-84型噴射戰鬥機出現在台山列島上空,盤旋偵察之後,即由東向中共549號、547號砲艇攻擊,中共砲艇隨即對空射擊。中共方面記載,交戰中一架國府F-84機尾被擊中,墜落於中台山東南2海里海面。在此次交戰中,共軍一艘炮艇艇尾被擊中,輕傷3人。在國府方面,太湖艦和太昭艦都中彈,死1人傷3人。根據部分當年參戰共軍人員回憶,當天共軍在與國府機艦的攻擊中,有一、兩艘小型漁砲艇沈沒,並蒙受若干傷亡,但增援部隊成功登陸上島。

此次海戰被稱為「台山列島海戰」;依照國府方面的說法,這場海戰打擊了解放軍往台山島的增援,保障了隨後國府從南麂島撤退的安全。在2月21日,蔣中正總統正式決定撤守南麂,由國府軍隊獨立執行「飛龍」計劃(此次美軍拒絕參與),至2月22日順利將南麂島上4500名軍民與物資撤離到基隆。在2月26日,解放軍進駐南麂島。

負責指揮「台山列島海戰」的海軍副總司令黎玉璽中將在事後宣稱「擊沉砲艇5艘、登陸艇8艘、潛艇一艘(實際上當時應無中共潛艇在場)、武裝機帆船8艘等總計22艘,全殲登陸艇上1600餘名部隊」,稱此役為「台山大捷」。這些數字當然過於誇大;多年後台灣國防部的官方數字則修改成「擊沈砲艇三艘、登陸艇八艘,共軍死傷約千餘人」。

在2000年代台灣近代史研究院的專訪中,當年的太康號艦長池孟斌表示:「事實上當時在台山列島的共軍艦艇都是小船,根本沒有大船,我覺得我沒有打到船。 砲擊由旗艦指示方向、距離,不過若未擊中船艦,對其岸上也有嚇阻作用」。池孟斌反覆強調,他本人在戰役後的報告只說「重創匪艦11艘」,從未提到「擊 沈」,沒想到黎玉璽一上報就成為「擊沉22艘」;結果到了1990年代根據新資料考證,「22艘」這個數字比共軍實際在場兵力多出一倍,於是台灣國防部只 好修改為「擊沉11艘,一艘脫逃」,也就是目前「擊沈砲艇三艘、登陸艇八艘」之說。池孟斌表「台山大捷」的作戰報告完全由黎玉璽中將完成,他本人對此一無 所知;而他本人更是在1997年前後才知道 ,台灣國防部已經將所謂「台山大捷」的數據向下修改成「擊沉共軍11艘艦艇」。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