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I攻擊型核潛艇/09II戰略核潛艇(2)

1970年12月26日,中國首艘09I攻擊核潛艇(401艇)下水儀式的歷史時刻。 

 

首艘09I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401艇)浮航的照片

 

09I攻擊核潛艇三號艇長征3號(403艇)在青島的潛艇基地。403艇根據前兩艘的設計進行改進

,長度增加8米,並增加鷹擊-82反艦導彈。

09I攻擊核潛艇三號艇長征3號(403)

1988年4月30日,09I的長征4號(404)完成深水試驗任務返航,總設計師黃旭華(後排左一)和其他

參與深水試驗的科研人員合影。長征4號在這次試驗中締造了潛航深度302米的紀錄。

09I的長征5號(405),是最後一艘09I

200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的海上閱兵上,09I的長征3號(403)首次在中國官媒公開。

浮航的09I。在2000年代改裝升級後,09I的顏色從早期的海軍藍改成中國潛艇部隊標準的黑色。

停在碼頭邊的09I

兩艘停泊在碼頭的09I,此時都已經經過現代化改良。

浮航中的09I近照

一艘09I正進行海上靠泊補給。

一艘浮航中的09I攻擊核潛艇

09I攻擊核潛艇與一艘054A導彈護衛艦一同航行。

(上與下)中國首艘09I攻擊核潛艇(401)除役後經過移除反應堆等工程,在2016年進駐

青島海軍博物館,隨後開放參觀。 

 

艦名 09I漢級攻擊核潛艇

(Han class,Type-09I)

使用國/船廠 中國/渤海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90(401、402)/98(403~405)  寬10 吃水7.5  
排水量(ton) 浮航4500(401、402)

潛約5000(401、402)  /約5500(403~405)

動力系統/軸馬力

壓水反應器*1/12000

蒸氣渦輪*2

單軸螺旋槳

航速(節) 浮航12

潛航25

續航力(海浬)
最大潛深(公尺) 約3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潛望鏡組

水面搜索雷達

921-A型雷達截收警告系統

水下偵測系統 603型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聲納

H/SQ2-262B主/被動聲納
(403~405升級後)
作戰系統  
乘員 75
艦載武裝 533mm魚雷發射器*6(攜帶18件武器使用魚-3/魚-6導向反潛魚雷、魚-4導向反艦魚雷)

鷹擊-82反艦導彈發射器(403~405)
數量

共5艘

型號 編號 開工時間 上船台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09I 401(長征1號) 1968/11/23 1969/11/6 1970/12/26 1974/8/1 2000
09I 402(長征2號) 1970/7/25 1971/12/21 1977/12/20 1980/12/30 2000
09I-2 403(長征3號) 1971/10/21 1972/12/26 1983/10/31 1984/12/25  
09I-2 404(長征4號) 1975/9/10 1977/8/20 1985/12/26 1987/10/27  
09I-2 405(長征5號) 1977/9/19 1978/11/30 1990/4/8 1990/12  

 

──by captain Picard


 (1)  (2)  (3) 

首艘核潛艇建造

在1967年,二機部核動力潛艇研究所完成潛艇核動力裝置擴大初步設計,1969年完成潛艇核動力裝置全部施工圖。1968年2月,國防科委成立核潛艇工程辦公室,由海軍、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和六機部的人員組成,負責處理研製核潛艇的日常工作。

在1968年5月,中國第一艘09I反潛魚雷核潛艇(即攻擊型核潛艇)在遼寧省大連葫蘆島的431廠(渤海造船廠)開始放樣,11月23日開始總體建造;1969年6月,核潛艇第一個立體分段完成,1969年11月6日上船台,1970年3月總體分段完成。

(上與下二張)中國第一艘核潛艇──09I攻擊核潛艇正在緊鑼密鼓地建造中,

船廠工人忙著在狹小的艇體空間焊接各個鋼板結構。

 

核潛艇開工後,國務院與中央軍委在1969年10月成立了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海軍),由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國家計委、海軍及有關工業部的領導組成,海軍政委李作鵬任組長,羅舜初、周希漢任副組長,在中央專委領導下工作,組織建造核潛艇的各項活動。1971年,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改由海軍政委蘇振華擔任組長,余秋里、方強、錢學森、周希漢任副組長。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多次聯合召開核動力裝置科研攻關,以及設備、材料試制協調會,組織落實重大項目的協作任務。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或辦公室協調下,包括中國科學院、有關高等院校、海軍、一機部、二機部、六機部、冶金部、化工部、四川、黑龍江、上海、武漢等有關部門和地區,形成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效率比較高、動轉比較龐大而又靈活的管理協調和協作攻關體系。

在1969年7月,中國組建第一支核潛艇艇員隊(十一艇員隊)共36人,艇長為楊璽,政委為崔桂江,這是之後將接收操作首艘中國核潛艇的第一批人員。

核潛艇研製工作極為複雜,全艇設備、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4.6萬多台件,電纜總長90多公里,管道總長30多公里。項目包括研製緊湊可靠的核動力裝置、選定適於水下高速航行的艇體線型,以及能保障艇員長期水下工作和生活的空調、空氣再生、淨化系統,以及潛艇運作與作戰所需的水下導航定位系統、遠距離隱蔽通信系統、包含水下遠程警戒/搜索/偵察/通信/目標定位的聲納系,以及反潛魚雷武器系統。

在客觀上,1960到1970年代中國生產工藝比較落後,要想將這麼復雜的工程結合起來一次研製建造成功,在核潛艇有限的耐壓殼內布置數以萬計的設備、儀表、附件,並鋪設管道電纜,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困難極大。研製過程中,719所的設計人員和核潛艇制造廠雙方密切協同,用一年多時間建造了一個1:1全尺寸鋼、木質的核潛艇模型。負責設計與安裝人員以及部隊使用人員通過在1:1核潛艇模型上進行現場設計、模擬安裝、模擬操作等,不斷調整,發現和解決了大量關於安裝、維修、操縱等方面的問題,確定了全艇設備與儀表的布置,管路、電纜的走向及耐壓艇體上1000多個開孔位置,保證總體施工設計的一次成功。當時,所有要裝艦的設備都由一位木工先製造木質模型,裝上這個1:1潛艇模型裡實際測試。

當時中國還沒有計算機,核潛艇的研究人員拿著算盤和量尺,在不停計算的計算下,將核潛艇的所有數據算了出來,為了保持正確率,這些人員會分成三組,計算好幾遍,如果幾次三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才會採用;如果有一次出現不同,他們就必須重新計算,找出為何結果不同的原因。在研製過程中,核潛艇圖紙畫了45000多份;如果一點小細節重新設計,就得重畫,其中枯燥不言而喻。 

攻擊核潛艇首艇下水、試航與交付成軍 

核動力反應堆試驗成功後,隨即進行首艘攻擊型核潛艇的組裝與下水;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完全都是中國國產,連一顆外國螺絲釘都沒有。 1970年3月,第一艘核潛艇總體分段完成,隨即在4月4日進行首次總體試水,開始設備安裝。總裝測試完成後,又提出年底(1970年)一定要下水,並決定在12月26日毛澤東77歲生日當天舉行下水儀式;為此,船台上開始日夜不間斷地趕工,所有人員都在船台上奮戰,「吃在船台、幹在船台、拼命在船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為黨爭光,為毛主席爭光」。

在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儀式上,錢學森激動地說:「毛主席交代我們的任務,終於完成了,不要一百年、五十年,十年不到我們就研製出來了」!。首艘攻擊型核潛艇最初舷號為1701,後改為401。隨後,核潛艇在船塢中完成了最後的安裝收尾和初步調試工作;接下來的程序是碼頭繫泊試驗,然後是動態航行試驗。

1970年12月底,中國第一艘09I攻擊核潛艇在廠房裡完成建造,及將出廠下水。

1970年12月26日,中國首艘09I攻擊核潛艇(401艇)下水儀式的歷史時刻。 

1970年12月26日,從渤海船廠大廳推出的401艇準備下水,

命名為長征1號。

在1971年4月,401號核潛艇開始進行繫泊試驗。試驗開始之前,周恩來再次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彙報。李先念、余秋里副總理等參加彙報。聽完彙報後,周恩來對於這次試驗的指導思想、組織指揮、任務分工、步驟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都一一作明確的指示,再次強:「試驗先碼頭、水面、淺水,然後再深水,分四個階段,每階段都要把試驗工作做好,要組織好」、「碼頭試驗由六機部管,邊疆(六機部副部長)你要負責,不要以為船下水就沒有事了,要把碼頭、水面、淺水、深水四個階段的試驗做完,搞好了才能交船」、「二機部對反應堆要負責,你們要派人到那裡去幫助檢查,要共同負責把這件工作做好。搞一件事就要搞成」。

1971年4月1日起,401號核潛艇展開繫泊試驗,並開始在艦上反應堆裝填核燃料。在 4月30日,艇上反應堆安裝工作完成;到了6月,401艇第一次進行全艇聯合試驗,包括核反應堆啟動並達成臨界。在6月25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就核潛艇碼頭啟堆試驗問題指出「中國第一次搞核潛艇,試驗工作要穩當一些,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一些時間充分準備,取得經驗...」。在 7月1日,401艇首次以核能發電,進行了主機試車和動力裝置聯試的初步考核。繫泊試驗在8月16日完成,隨即展開動態試航。

09I核潛艇試航的畫面。

在1971年8月15日,在經過一系列仔細檢驗和測試後,中國第一艘核潛艇(401艇)首次啟航,駛向試驗海區展開航行試驗;在8月23日上午7時40分,091型首艇從應急推進電機,轉換為正式以核動力航行狀態,正式展開核動力試航;試航持續進行到1972年4月23日,總共出海試驗20多航次,累計航行6000多海里,期間進行超過200次各項技術實驗,完成了絕大部分試驗項目。在測試中,401艇多次發生險情。其中第16次出海試驗時,發生蒸氣產生器腐蝕導致部分冷卻液洩漏的重大險情,隨後返港緊急修理。

1971年9月24日,國產化的魚-1型熱動力自控魚雷設計、生產定型。

在1971年9月,首艘核潛艇正在進行航行試驗時,發生了震驚全中國的「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先前在1970年3月,在中共高層擬定新憲法草案時,毛澤東與中共中央政治局部分委員之間關廢除國家主席這一職位產生爭執。毛澤東主張廢除國家主席但林彪主張維持;後來毛澤東在多數政治局委員要求設立國家主席的情況下,以個人權威壓倒集體決議,林彪也受到毛澤東猜忌而逐漸失勢(一說是「林彪陰謀設立國家主席以篡黨奪權」)。隨後,林彪及其兒子林立果與其親信密謀策劃,在林彪的根據地上海制準備政變,但最後沒有實現,政變失敗。一說是1971年9月8日至10日之間,毛澤東曾在上海險些遭到襲擊;此前公安部就已經接到情報,稱林彪正在預謀一起重大政治陰謀,軍中一批林彪的親信正在接受特殊軍事訓練。發生上海的襲擊陰謀完全證實了該情報。五天後,9月13日晚,林彪帶妻兒等人從隸屬海軍的山海關機場乘256號三叉戟飛機(日後研究,可能是準備逃往蘇聯伊爾庫茨克),飛機在沒有副機長和領員、跑道燈未開的情況下強行起飛,最後在蒙古境內溫都爾汗失事,林彪及其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駕駛員潘景寅在事故中喪生。這是震驚全中國的九一三事件,同一天北京的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林彪事件。直到9月14日林彪墜機的消息才傳到北京,當年10月1日的天安門國慶慶祝活動也被取消。

林彪叛逃事件發生後,有人又把核潛艇工程與林彪集團掛鉤,說核潛艇是「黑工程」。軍委葉劍英副主席知道後立即向周恩來總理彙報,並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上,葉副主席氣憤地說,「研製核潛艇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周總理親自抓的一項重要工程,是紅工程,誰說是黑工程呀!」,並當面指示列席會議的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等領導,指示你們要繼續支持核潛艇工程。李先念、余秋里副總理也補充插話。余秋里還對列席會議的周希漢副司令員,要「繼續抓好核潛艇工程,有什麼困難,可直接找我幫助」。就這樣,中央領導對核潛艇項目的堅定支持,讓項目免於受到林彪事件波及,核潛艇航行試驗得以正常進行。

林彪事件後,葉劍英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繼續把核潛艇工程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在1972年,由於過去親自抓核潛艇項目的周恩來總理罹患癌症,葉劍英便分擔核潛艇抓總工程,並且抓得更緊、更具體。1972年3月31日,葉劍英、李先念和李德生等軍委辦公會議成員聽取關於反潛魚雷核潛艇航行試驗情況彙報,並觀看了記錄核潛艇研製和航行試驗等情況的影片。影片一放完,葉副主席就首先站起來鼓掌,高興地向在場的科研人員說:「核潛艇搞出來了,人民感謝你們」。

1972年6月,核潛艇計劃進行到規劃水下發射試驗導彈模型彈。在試驗前的6月4日,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李先念等召集軍委辦公會議成員聽取彙報,並指示「就按你們的計劃進行試驗。試驗一定要組織好,不要出事故,不要砸了艇,把艇砸壞了就起不來了,打撈救生船要准備好。」。在7月4日,葉劍英又一次召集軍委辦公會議,聽取核潛艇研制情況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的彙報,研究反潛魚雷核潛艇定型問題。他進一步強調說:「核潛艇研制成功了,是參加這項工作的工人、設計人員、科學工作者、海軍和各方面人員努力的結果。你們把試驗情況寫個報告。核潛艇定型問題,是海軍的事,調查組回來了,海軍黨委同意定型就寫報告。我們討論之後,還要報告總理和主席,中央點頭批准了就可以定型生產」。

1972年8月12日,國家主席毛澤東簽發電報,批準核潛艇進行擴大航行試驗。401艇在1972年8月20日到10月31日進行了擴大航行試驗;期間在9月21日,葉劍英視察渤海造船廠。在1972年11月到1973年12月,完成航行測試階段的401艇進塢維修,並進行必要的工程修改。

塢修完成後,401艇在1974年1月至4月第三階段檢驗性航行試驗。在前後三個階段航行試驗中,401艇共出海試驗26次,試驗項目174個,反應堆共運行2705小時,累計航程6072海里;整個海上試驗表明,中國自行研製的潛艇核動力裝置是成功的。於是中央軍委決定,中國第一艘核潛艇1974年8月1日交付海軍使用。8月1日交接儀式上,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宣讀了中央軍委命令,國產第一艘核動力魚雷潛艇(401艇)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征一號艇」,編入海軍序列;六機部副部長劉放、海軍副司令員高振家分別在交接書上簽字。第一任艇長楊璽從高振家手中接過軍旗,將它插在「長征1號」的指揮塔上。1974年8月7日,長征1號交付海軍使用。 

1974年8月19日上午8時,人民解放軍主要締造者之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高齡84歲的朱德在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與副司令員劉道生陪同下,搭上中國自行研製的051導彈驅逐艦首艦(舷號223號,後來命名為濟南艦),在秦皇島海區檢閱水面艦以及潛艇部隊;這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交付部隊使用後,首次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09I核潛艇401艇在朱德委員長面前進行各種操演,前進倒退運動自如,操作熟練。朱委員長高興地問,「這艘艇完全是我們自己制造的嗎?」,肖勁光司令員回答:「這就是我國自力更生製造的核潛艇,艇上所有設備,沒有一件是進口的」。朱德高興地說道:「海軍現在有很大變化了,這是走自力更生這條路的結果,我們要繼續走這條路,把海軍建設推向前進」。隨後朱德揮筆題詞:「增強革命團結,加速海軍建設」。

在1975年2月,北海艦隊第一支核潛艇支隊成軍。1975年8月3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設計、生產定型。

1981年6月,解放軍海軍第一個核潛艇基地(位於青島)主體工程竣工。

在1981年11月18日,首艘攻擊核潛艇401艇開始中期維修(401工程),經過近六年漫長時間,1987年1月17日重新下水,12月8日交付海軍。

在1983年,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在09I攻擊核潛艇已經服役多年、首艘第一代戰略核潛艇(09II型)建成準備服役之際,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轉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從主持負責核潛艇工程轉為主持負責和平開發利用核能核電站建設工程,參與包括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以及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電站等。而黃旭華繼任為中國核潛艇第二任總設計師。

09I攻擊核潛艇後續艇建造與測試

第二艘09I核潛艇(長征2號,402)下水儀式的畫面。

第二艘09I核潛艇(402)浮航的照片

中國首艘核潛艇開工二年後,第二艘09I攻擊型核潛艇(長征2號,402艇)在1970年7月25日開工,1971年12月21日上船台,1973年12月25日試水,1977年12月20日舉行下水儀式,1978年5月5日展開繫泊試驗,1980年9月6日展開航行試驗,1980年12月30日服役。為了檢驗核潛艇和裝備在海上長期運行的可靠性,402艇在1981年11月展開中國核潛艇的首次長航行試驗(814任務),從1981年11月16日直到12月17日,共31個晝夜,航程6272.6海里,其中累計水下航行共25天。此任務總指揮是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曲振侔,402艇艇長是李金奎。1983年10月至11月,402艇進行長航訓練共35天。

第三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征3號,403艇)於1971年10月27日開工,1972年12月26日上船台,1975年3月18日試水,1983年10月31日下水,1984年3月15日開始系泊試驗,1984年8月28日開始航行試驗;403艇試航時第三天就遇上八級風浪,艇上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出現問題;測試的第29天,反應堆主冷凝器出現問題,隨後多次出現斷電、反應堆停堆、螺旋槳停止、發電機停止等情況,只好多次上浮進行維修。403艇在1984年12月25日入役。長征3號依照前兩艘的經驗,艇體加長8米,增加鷹擊82反艦導彈。

09核潛艇項目配套發展的聲自導魚雷由西安精密機械研究所(705所)負責研製,項目在1965年11月通過國防科工委審查,命名為魚-3型魚雷雙平面聲自導深水反潛魚雷(外界推測是參考蘇聯SET-65E),1975年完成設計定型。經過漫長的研發,在1984年12月19日,魚-3型完成生產定型,1985年8月3日完成定型,是中國首種實用化的主/被動聯合聲導的反潛魚雷;09I首艇下水14年後,中國核潛艇終於有了水下的武器。日後還有魚-3B和魚-3C型等改進型,綜合性能進一步提高。魚-3採用電池推進,最大射程15公里,最大航速40節,彈頭重量205kg。

09I核潛艇四號艇長征4號(404),是第一艘定型的09I艇,改善了

艇上設備的可保養性以及艇上人員居住條件。

而第四艘,也是09I攻擊型核潛艇定型的第一艘(長征4號,404艇)在1975年9月10日開工,1977年8月20日上船台,1978年12月10日試水,1985年12月26日下水,1986年1月17日至1987年3月進行繫泊試驗,1987年5月17日開始航行試驗,1987年10月27日服役。404艇的設計參考前三艘先前使用與測試的各項經驗,包括改善艇上人員居住條件、提高設備工作可靠性、改善維護保養性等。

在1988年,703所研制成功魚-3甲反潛魚雷。同年,魚3的改進型魚3乙完成深水發射試驗。

09I核潛艇五號艇長征5號(405)1990年4月8日下水,是是最後一艘09I 

浮航中的長征5號(405)

09I第五艘(長征5號,405艇)在1977年9月19日開工,1978年11月30日上船台,1980年4月26日試水,1990年4月8日下水,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蒞;下水前一日,江澤民主席為核潛艇題詞:「加強核潛艇部隊建設,壯我國威,壯我軍威」;4月8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渤海造船廠並為船廠題詞:「團結求實,開拓奮進」,為719所題詞:「為核潛艇研制事業再立新功」。當時中國進入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時期,採取優先發展經濟、軍事讓位的策略,因此人民解放軍的軍費受到很大影響。405艇是09I項目最後一艘,下水儀式時,江澤民表示「核潛艇不能斷線」。在1990年12月,405艇入役。

受限於中國潛艇工藝技術限制,以及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經濟與科研生產的破壞等因素,09I核潛艇後續艇的建造速率極為緩慢,往往都需要十年以上才能建成服役。

技術性能

中國第一艘建成的09I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401)水上排水量約4500噸,水下排水量約5000噸;全長98米,寬10米,吃水7.5米,反應堆功率約90MW級,每次裝填燃料可使用七年,最高水面航速12節,最高水下航速25節,最大潛深300米,乘員75名。武器裝備為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艦上總計攜帶18枚(一說20枚)魚雷,包括魚-1型魚雷、魚-3型聲自導反潛魚雷以及魚-4聲自導反艦魚雷,或者攜帶36枚水雷。

長征1號裝備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電子與聲吶系統,包括603型大基陣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艦殼聲納,此外還有仿蘇聯的I波段水面搜索雷達、921-A型雷達截收警告系統、超長波收信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等。

09I採用水滴線形、雙殼結構,佈局包括錐尾、艇尾末端單軸單槳、圍殼舵與十字型尾舵面布局,與當時最現代化的美軍淚滴型核潛艇類似;艇艏部分呈圓鈍的紡錘形,水聲系統導流罩突出於艏端上甲板,其下依次是拖纜孔、六個魚雷發射口和聲納基陣。09I採用雙殼設計,全艇由前而後分成7個水密艙,分別是魚雷艙、指揮艙、前輔機艙、反應堆艙、後輔機艙、主機艙和艉艙;艇上主要設備都位於第二層甲板,包括潛望鏡、艦載雷達、通訊和衛星導航設備等。

09I艇首魚雷艙內的六門533mm魚雷發射管。

09I操縱席的方向舵。

09I二號艇長征2號(402艇)在1971年開工,1982年12月底入列,參數與長征1號基本相同,但是在聲吶和電子系統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主要包括換裝法國DUUX-5低頻被動偵測聲納、MRK-50(Snoop Tray-2)I波段水面搜索雷達和ESM 921A型雷達告警器。

09I首艇(401艇)在1970年12月26日下水,前2艘艇(401、402)從建造、系泊試驗和試航都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服役以後也一直飽受各種問題的困擾,常面臨各種故障,往往維修時間比在航時間還多。不過,09I的反應堆本身相當可靠,服役到目前為止從未出現重大的洩漏事故。前兩艘09I交付解放軍海軍的前十幾年內,都沒有配套的魚雷,加上噪音大、經常發生故障,所以只是解決了中國核潛艇的有無問題,實際戰力長期以來都是零。直到1984年12月底入役的09I三號艇長征3號(403),整體配套與設計才相對成熟完善,配套的魚-3甲聲自導魚雷也是在此時才完成生產定型。 

09I核潛艇裝填配套的魚-3聲自導魚雷

在1984年12月19日,配套攻擊核潛艇的魚-3型雙平面聲自導深水反潛魚雷(外界推測是參考蘇聯SET-65E)完成生產定型,1985年8月3日完成定型;09I首艇下水14年後,中國核潛艇終於有了水下的武器。魚-3採用電池推進,最大射程15公里,最大航速40節,彈頭重量205kg,是中國第一種實現主/被動聲納尋標的反潛魚雷;日後還有魚-3B和魚-3C型等改進型,提高了聲自導能力等綜合性能。 

1980年開工建造的09I三號艇長征3號(403號艇)做了較大的設計變更,據說型號為09I-II,納入國產鷹擊-82反艦導彈,並針對前兩艘(401、402艇)航行時產生過大噪音的問題加以改進。長征403在維持原有武裝的基礎上,又加裝了潛射型鷹擊-82(YJ-82)反艦導彈和配套的火控系統,發射筒位於指揮台圍殼後;為了加裝鷹擊-82,艇體長度因而增加8米,達到106米,水下潛深增加到了5500米。降低噪音方面,長征3號首度在艇體外部敷設消聲瓦,降低敵方主動聲納回波。據說長征3號的噪音由原先約160-170分貝,降低到140-150分貝。

後續定型的長征4號(404)與長征5號(405),大致維持與長征403的平台設計。200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的海上閱兵上,長征3號亦是核潛艇編隊的組成部分,這是09I首次在中國官方媒體公開。

頭兩艘09I攻擊核潛艇(401、402艇)於1980年代末接受了升級改裝,在2000至2001年退役,很可能是由於這兩艘最早期型號的艇配套設計不完善且年事已高,所以率先功成身退。剩餘三艘改進型09I(403~405)在1998年進行了進一步升級,安裝了效率更高的新消聲瓦,並可能改進武器系統,包括魚-6熱力發動線導魚雷和改進型魚-3魚雷,並具備水下發射鷹擊-82型反艦飛彈的能力。電子裝備也經過升級,換裝613廠的H/SQ2-262B聲納。

403艇最大自持力考驗

從1985年11月20日至1986年2月18日,由北海艦隊潛艇基地第十一艇員隊操作的09I攻擊核潛艇403艇進行了最大自持力考核試驗,總指揮是核潛艇基地副司令員楊璽,艇長為孫建國。

為了這次訓練,艇長孫建國在出航前與官兵一起設想了許多應急預案,對每一項預案都進行細化並反復操演,以便發生故障時能夠在第一時間排除;長航開始一個月後,第一個疲勞周期開始發生,艇員飲食減少,持續的機械噪音不僅干擾睡眠,且讓人心煩意亂,人員體能也明顯下降;同時核潛艇的設備也在長時間運轉過程中陸續出現各種故障,甚至一度嚴重到需要靠岸檢修的程度;依靠艇員的努力,最終這些故障都被排除。

在70天之後,中國核潛艇已經打破法國核潛艇的67天水下長航紀錄,但95%的艇員都投票支持挑戰90晝夜的長航紀錄。由於艇內沒有白天黑夜之分,越到後來,艇員的生物鐘錯亂得越厲害。多數人吃不下,5公斤大米熬出來的粥,全艇上百人吃了一頓,竟然還剩下一半。最終,403艇在黃海、東海海域達成了90晝夜長航任務,總航程達23625海里,其中在水下航行總計69天(航行18868海里),其中最長一次水下持續航行25天。

此次航行打破了美國海軍雷達哨戒型核潛艇梭尾螺號(USS Triton SSRN-586)在1960年2月24日到4月25日締造的持續航行記錄(83日9小時,中間只上浮一次,期間包括連續60天21小時潛航)。在返港下艇時,403艇全部官兵沒有一人使用擔架,也不要人攙扶,一個個自己走下舷梯。

在1994年7月10日,黨中央發布命令,授予海軍北海艦隊潛艇基地第十一艇員隊「水下先鋒艇」榮譽稱號,表彰1986年的90天水下耐航記錄的事蹟。

404艇深水試驗任務

1988年4月30日,09I的長征4號(404)完成深水試驗任務返航,隨艦參與試驗

的總設計師黃旭華離開潛艇登岸的照片。

1988年4月,09I的四號艇長征4號(404艇)在南海海域成功進行深水試驗(982任務),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也登艦參與;在4月21日第一航次進行深度180米預潛試驗,實際潛至193米;4月29日第二航次深潛試驗,下潛至300米極限深度;5月12日,第三航次進行水下全速試驗,達到22節;5月25日第四航次,大深度發射反潛魚雷(魚-3)試驗。此趟試驗總指揮楊璽,艇長為王福山。在4月29日的最大潛深試驗中,當潛艇深度來到230米時,艇內陸續發出響聲和出現漏水,個別支撐角鋼彎曲;艇長王福山沉著冷靜,指揮若定,艇員均堅守崗薇;核潛艇最終下潛到300米時,艇體不再發出響聲,漏水亦未加劇。王福山在確認各艙水密情況良好後,下令「上浮、前進二,艉傾五度」;由於核潛艇在大角度艉傾調整時,因引力作用下沉約兩米深度再加速上浮,該艇也因此創造302米的下潛紀錄。

服役經歷

西方國家以中國古代朝代的名稱為中國潛艇取代號,將09I攻擊核潛艇稱為漢級(Han class)。

作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受限於中國技術水平,09I設計上對於靜音降噪並無著墨,水下噪音顯著;依照美國海軍的監測,09I是全世界最吵雜的核潛艇。此外,艇上的聲納系統的水平也明顯落後。

091型攻擊核潛艇通常在中國近海活動,有時也會前出到敏感海域。所有的09I型核潛艦都部署在北海艦隊,以青島為母港。

在1984年8月20日,來中國訪問的美國海軍部長約翰.萊曼(John Lehman)一行在小平島參觀中國核潛艇,這是核潛艇首次接待外軍官員參觀。

1984年9月21日 ,「人民日報」在題為「人民解放軍向現代化邁進」一文裡,提到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核潛艇已加入了保衛海防的行列」,這是中國官方媒體首次公開報導核潛艇的紀錄。1987年,由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為顧問、副司令員楊國宇為主編的「當代中國海軍」一書出版,書中首次比較詳細地披露了我國核潛艇創業的過程。

1987年5月13日7時至13時16分 ,一艘09I攻擊核潛艇進行了水下全速試驗,核潛艇的航速達到設計值,此時反應堆功率仍有不少餘量,整個動力裝置的熱效率比設計值高2%。隨後在5月25日,一艘09I攻擊核潛艇成功地進行了大深度發射魚雷試驗,共發射4枚魚雷。

1991年5月29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向江澤民主席等轉呈海軍核潛艇部隊建設情況報告,特別強調要「持續保持科研發展」和「認真做好核安全工作」等。據此,海軍從規章制度、技術管理和監督檢查等方面,加速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有效核安全機制。

1994年10月27日至29日三天,09I三號艇403艇在黃海公海海域與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發生長達72小時的對峙(詳見小鷹級航空母艦一文);過程中,小鷹號的反潛兵力含三艘驅逐艦與S-3艦載反潛機對403艇緊咬不放,總共發動七次模擬攻擊;403廳在水下堅持60多小時都沒上浮,直到中國海軍航空兵與空軍前來支援後,才得以脫離並回到安全地帶。

2004年11月10日,一艘09I型核潛艦入侵日本的石垣島與多良間島之間的日本領海被發現,海上自衛隊派出護衛艦和反潛機進行了監視。日本政府在事發三小時後才下達海上警備行動命令,引起日本國內軒然大波。此事件被日本稱為漢級核潛艦穿越事件,中國隨後對此發表聲明,表示這艘潛艇是由於技術故障誤入日本領海。

在2009年4月23日,長征403號潛艇出現在中國海軍60周年閱兵儀式中,這是09I首次在公眾媒體曝光。

在2015年4月26日,09I核潛艇參與亞丁灣護航任務,並與中國海軍的護航艦艇組成編隊航行,任務持續時間長達2個多月。

中國首艘09I攻擊核潛艇(401)除役後經過移除反應堆等工程,在2016年進駐

青島海軍博物館開放參觀。 

2016年10月15日,早已退出現役的09I首艇長征1號(401)經過徹底的去核化處理後,進駐青島的中國海軍博物館碼頭,於2017年完成相關參觀設施建造後開始對公眾開放;這標誌著中國核潛艇從研製生產、使用管理到退役處置形成全壽命保障能力。

中國第二代核潛艇(09III、09IV)

在1980年代09II戰略核潛艇與巨浪-1潛地導彈試射都還在進行時,中國海軍就已經開始規劃第二代的攻擊核潛艇與戰略核潛艇,其中一個主要重點是發展功率更高的新反應堆。由於1980年代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以發展經濟優先,軍事發展讓位,因此第二代核潛艇的進度相當緩慢。

在1994年,中國中央軍委和中央專委決定,將新型魚雷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列入國家專項,也就是中國第二代攻擊核潛艇09III與第二代戰略核潛艇09IV,由位於武漢的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719所)設計,據說項目在1997年左右正式展開。在1999年美國誤炸南斯拉夫大使館之後,中國海軍幾個驅逐艦、護衛艦計畫都加快了進度,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也立刻指示重新啟動第二代核潛艇(09III、09IV)。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