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級護衛/驅潛艇  

上海級的早期型,在1950至1960年代一度是中國海軍的主要戰力。

注意艦首37mm砲的前方額外裝置了雙聯裝75mm無後座力火砲。

曾在在1965年8月6日海戰中負傷的上海級611艇,被賦予「海上英雄艇」的頭銜,除役後保存於黃浦 的軍事博覽中心。

062-1上海III級驅潛艇,屬於上海級的後期型號,大幅改善了人員起居/操作環境。

艦名/使用國 上海級護衛/驅潛艇/中國

(Shanghai  class,Type-062)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大連造船廠、廣州黃埔造船廠、桂江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38.8 寬5.4 吃水1.9
排水量(ton)

標準113

滿載135

動力系統/軸馬力

0111甲型:

L-12V-180柴油機*4/4800

 

0111乙型:

L-12V-180柴油機*2/2400

L-12D-6柴油機*2/1820

 

0111丙型:

L-12V-180柴油機*2/2400

H-12V-180柴油機*2/2000

 

四軸

航速(節) 28~30
續航力(海里) 700(16節)
乘員 38
電子系統 導航雷達*1

艦底聲納*1

可變深度聲納*1(上海II級)

武器裝備

61/76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2

85mm砲*1(南方構型)

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2

深水炸彈發射器*2(備彈8枚)

五聯裝RBU-1200反潛火箭發射器*2(上海II級)

水雷*6

備註 總共315艘 ,舷號271、274、281、282、285、290、302、305、609~611、618~622、628、635~687、689~692、695、696、698、699、701、707、723~733、839等等,1960至1980年代後期陸續成軍 ,至1995年仍有110艘現役。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中國海軍成立以來,早期大量裝備黃埔級(053)與汕頭級(055)砲艇(中國稱為護衛艇),但無論排水量、續航力與航速都難以滿足海戰的需求,中國遂在1950年代後期利用當時國內能獲得的技術與裝備(尤其是輪機與武器),研發更大型、更快速新一代的護航砲艇。此案以各單位分頭研發、齊頭並進的方式展開研發,旅大地區推出0105型的設計 (建造3艘),青島地區推出0108型設計(建造一艘),上海地區推出0109型(共建造10艘),而廣州地區則是0110型 (共建造3艘),這些艦艇的排水量在100~150噸之間,艦體長度33.5~43.5m,寬5.2~5.95m,型深3.1m,航速27~30節,續航力650~1000海里(18.5~16.3節),主機均為四具M-50F-3柴油機,武裝包括一座57mm快砲、一座37mm快砲與兩座14.5mm機槍,或者是兩座雙聯裝37mm快砲、兩挺14.5mm機槍,或者是一座雙聯裝37mm快砲、兩座雙聯裝25mm機砲等構型。接著,海軍裝備部門吸收這些設計的特點,推出0111型砲艇(據說也參考了在中蘇「六、四」協定中,蘇聯提供 的201型驅潛艇設計,中國稱201型為6604型 ),首艘原型艇於1960年5月13日在大連船廠開工開工,1961年完工展開試航,並在同年11月23日服役,其滿載排水量約125~130ton。

0111型的原型艇,艦首配備的是雙聯裝57mm快砲,量產型則換成雙聯裝37mm快砲。

定型:0111甲

在1962年10月,中國海軍在青島舉辦了護衛艇定型會議,在0105、0108、0109與0111四個型號之間選擇其一(0110型由於無法穿越台灣海峽,率先出局),定型量產。在這次會議中,四型護衛艇都進行了現場展示。最後, 中國海軍選擇0111型, 隨後又進行諸多的修改,包括將艇體重量減輕為115ton、更改艙室構型、將主武裝由原型艇的兩座66式雙聯裝57mm 77倍徑快砲換成兩座61式 37mm 63倍徑機砲(1970年代又被76式取代)、改變甲板室外形等等,此一方案稱為0111甲;撤換57mm快砲的原因,是其技術尚未成熟,導致性能不穩定,故障率高。1962年12月,首批三艘0111甲型艇在大連造船廠開工,並於1963年9月全數完工,同年10月展開試航,試航時展現了30節以上的高航速;這三艘01111甲型在完成測試後,便交付了國外的買主。011型最終於1963年 獲得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核准定型,並賦予062的正式型號(雖然排水量已經減為115噸,但中國海軍內部仍稱之為125噸型),西方則稱之為上海級(Shanghai class)。

除了兩座37mm主砲外之外,0111型還裝有兩座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橫列於駕駛台後方的甲板(由於駕駛艙寬度不大,因此兩門25mm機砲均能同時迴轉至艦首方向進行射擊);艦尾設有兩具深水炸彈發射器,最多能攜帶8枚深水炸彈,此外還設有佈雷軌,能攜帶6枚水雷,故本級艇也能進行驅潛與佈雷封鎖等任務 ;艦底設有一具小型聲納,用來偵測潛艦。本級艦亦配備有一具煙幕產生器,在近戰時可提供掩護效果。0111型艇採用圓舭型艦體設計,雖然阻力大於尖舭船型,但耐波性能較佳,具有較為良好的航洋能力,此外穩定性能亦較為優良。0111型的穩定性頗佳,初穩重心距離水線只有0.7m高;根據 中國海軍的操作經驗,此型艇在大風浪中有時會傾斜到人員半躺於艙壁上的程度,但仍能輕易扶正艇身。0111型的設計能容忍兩個艙室進水而不沈沒。在1964年,部分0111型艇在艦首37mm砲前方加裝陸軍用56式雙聯裝75mm無後座力砲,在艦尾37mm砲後方加裝82mm迫擊砲,其中無後座力砲用於攻擊敵艦,而迫擊砲則主要用於夜間投擲照明彈;此外,部分0111型在服役時也加裝大型探照燈,以搜索企圖趁夜滲透上岸的敵方特務艇。

南方構型的062型配備一座85mm火砲。

由於中國南北方氣候差異頗大,上海級又分為南、北方構型,其中北方型擁有暖氣鍋爐設施以因應嚴寒氣候,而稱為0111N的南方型則擁有電風扇、冷藏室、強化的通風系統以適應南方酷熱的環境 ;此外,南方構型的上海級還擁有一座85mm火砲。在1964年,0111甲型獲得中國的國家新產品研製一等獎。除了大連廠之外,廣州黃埔廠也加入上海級的產製以滿足南海艦隊的需求。當年黃埔廠的能力尚不足以承造這樣的艦艇,但如果交由大連廠建造,則在北方完工後無法通過當時仍在掌握在國府海軍手中的台灣海峽抵達南海;於是 中國海軍決定比照先前建造汕頭級的模式,由大連造船廠直接派出技師,連同船材由火車運至廣州,在黃埔的404廠進行組裝。從1961至1965年,中國總共建造了30艘0111甲型艇,其中大連廠生產的北方型(含原型艇)共17艘,而廣州黃埔廠則從1963年8月起建造了13艘0111N南方型。

此外,一艘上海級砲艇也曾被作為中國第一種國產燃氣渦輪的測試平台。依照中蘇的技術轉移協定,蘇聯在1959年底將其第一代M-1艦載燃氣渦輪的相關資料(含藍圖)轉移給 中國。M-1曾用於蘇聯183K型魚雷快艇,功率為2941KW(3907馬力);此型燃氣渦輪的可靠度不佳,平均大修間隔僅100小時,所以在此時已經被蘇聯淘汰。獲得M-1相關資料之後,上海汽輪機廠立刻進行藍圖翻譯、消化吸收、工作準備、製造和組裝工作,僅花了11個月就完成第一台原型;然而,由於當時 中國相關經驗與工藝技術仍然薄弱,製造組件的品質與工藝不理想,加上M-1本身的設計就有問題,使得接下來的臺架試車作業相當不順利,足足耗費三年、經過大量修改之後才通過驗收測試。接著, 中國海軍改裝一艘上海級作為此種國產版M-1燃氣渦輪的測試平台,將原本4具L12V180柴油機之中的中間兩具拆除,改成兩座M-1燃氣渦輪,同時進行必要的進/排氣、燃油管路、傳動系統等進行修改,總功率增加為4706KW(6310馬力)。這艘實驗艇從1966年底展開試航,總計累積106小時運轉時數。雖然國產版M-1最後並沒有實用化,但仿製過程仍為 中國在艦用燃氣渦輪領域取得寶貴的第一次經驗。

0111乙

在往後的30年裡,中國海軍總共裝備了約315艘上海級,前後總共有多種不同的衍生改良型號,並依照中國大陸「X州」的地名來命名,例如揚州、泉州、金州等等。最早的0111甲型使用四具L-12V-180型柴油機( 由中國位於河南的407柴油機廠生產,訪自蘇聯的M-50F3,每具功率1200馬力,具有重量輕、體積緊致、功率高等特性),四軸推進,雖然擁有高於30節的航速,但輪機運轉壽命平均只有300~400小時,耗油量也較大,不利於長時間使用;因此,隨後生產的0111乙型改用兩具L-12V-180柴油機以及兩具功率各300馬力的L-12D-6小型柴油機,高速航行時使用L-12V-180驅動,平時巡航則以L-12D-6驅動。雖然0111乙型的主機配置使得L-12V-180柴油機開機的時間減少,能獲得較長的續航力與操作壽命,但也降低了航速性能,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所以只建造了16艘。

根據實際使用經驗而予以改良的0111D型。

0111丙/丁

為了兼顧航速與使用壽命的「兩難」,中國海軍特別投資數百萬人民幣給407廠,研發一種能輸出1000馬力且壽命足夠的柴油機。在1963年,新的H-12V-180柴油機研發完成,之後建造的上海級便配備此種發動機,稱為0111丙或0111V型,航速回到28節以上。在建造0111丙型的同時,由於H-12V-180柴油機產量跟不上,因此 中國又引進另一種1300馬力的柴油機當作過渡的替代品,而使用這批柴油機的艦艇便稱為0111丁型或0111M型。首艘0111丁型於1965年2月開工,同年年底完工;由於發動機功率增加,0111丁型的航速遂增加到30節以上。後期生產的0111丁型又將傳動系統的離合器由原本的電磁式改為液壓式,稱為0111丁II型或0111D型。

在1965年,0111甲型參與了三大國共海戰,並暴露出若干缺點,因此中國隨後又針對0111丙進行了若干改良,項目包括縮減駕駛台體積以減少被彈面積、加裝雷達、艇長室從駕駛台移至士兵艙區中、將電動舵改為手動舵以減少中彈受損的風險;此外,甲板艙室的材質由原本的硬鋁改為軟鋁,以減少中彈後破片四處飛散的情況,而桅杆也由原本的固定式改為可折收式,以便通過內河的橋洞或進入洞穴工事。0111丙/丁型經過上述改良程序後分別稱為0111丙H與0111丁II型,統稱為0111D型。0111丙型是上海級中生產最多的構型,其中大連造船廠建造43艘0111丙型以及110艘0111丙II型,黃埔造船廠建造兩批共23艘0111丙(其中6艘因各種原因仍採用L-12V-180柴油機,故有時被歸類為0111甲型),桂江造船廠則建造四十多艘;總計 中國建造了216艘0111丙系列,其中部分用於對外輸出。而0111丁型與丁II型共生產了85艘,其中丁型為26艘,丁II型則有59艘。

在1960年代末期,中國曾計畫將三艘0111丙型進行改裝,換用燃氣渦輪主機以大幅增加航速,此一構想稱為0111R,但最終並未實現。

供海上武警與海關緝私單位使用的0111E型。

上海II級

為了強化近海反潛能力,大連造船廠在1970年代初期又進一步以0111丙型為基礎,推出具備反潛能力的0111S型,西方稱之為上海II級。相較於0111丙II型,0111S增加了三座五聯裝RBU-1200反潛火箭發射器(艦首二座,艦尾一座),此外增加 一套Stag Ear小型 的可變深度主動反潛聲納;為了因應裝備的增加,0111S型的艇體長度與排水量略增,此外主機換回與0111甲相同的四座L-12V-180柴油機。首艘0111S原型艇於1972年初於大連廠開工,同年年底完工交艦。0111S首艇經過測試後,決定換回與0111丙II型相同的動力系統,並將RBU-1200的數量減為二座(取消艦尾者);經修改後的0111S定型稱為0111SII。0111S系列總共建造了27艘,除了前兩艘為0111S之外,後續25艘均為0111SII型。

上海III級

上海級的火力雖強,但就長期作戰與人員戰鬥力的保持(包含起居空間舒適性、耐航力)卻不理想,在容積有限的艇體上加裝大量武器後,其餘起居空間便所剩不多, ,耐航能力有限,欠缺穩定鰭使得艦體搖晃幅度較大,而艦上輪機噪音也很大、此外,艇上只存有5ton淡水(其中大部分都供給輪機使用),而且未設置空調,在炎熱的南海地區將使艇上官兵苦不堪言。

因此,中國海軍在1980年代決定繼續改良0111S的設計,以滿足南海艦隊的需求,此一改良型號稱為062-1型,主要的改良項目包括增加淡水儲存量、加裝空調系統、在艦體兩側增設穩定鰭、在後機艙設置一個相對較安靜的輪機監控室,大幅改善了艇上官兵的生活環境。首艘062-1型於1985年開工,1986年交艦,隨後並繼續生產 ,西方稱為上海III級。外觀上,062-1擁有一個造型比較現代化的封閉式駕駛台,這是與以往上海級的最顯著區別。

0111E/F緝私艇

在1980年代中葉以降,中國海軍逐漸減少了對上海級的訂單,中國造艦業遂以0111丙II型為基礎進行修改,推出0111E海岸巡邏艇與0111F緝私巡邏艇,並獲得海上武警與海關緝私艦隊的訂單。0111E的基本設計與0111丙II大致相同,不過武裝減為一座61式雙聯裝25mm機砲與一座雙聯裝14.5mm機槍,並在甲板上增設小艇掛架,以搭載臨檢用的高速快艇;而0111F與0111E的不同,在於增設一個會議室(兼休閒娛樂功能),並增加一個小型吊車,用於收放橡皮艇,同時取消了艦上武裝。

測試燃氣渦輪

在1956年,中國依照蘇聯技術轉移的第一批國產噴射機首度升空,隨後在1957年開始嘗試製造低功率陸地用燃氣渦輪。從1958年起,中國透過仿造、由手頭上航空發動機衍生以及自行設計等方式,開始嘗試發展船艦用燃氣渦輪。在1959年底,中國依照中蘇技術轉移協定而得到蘇聯M1燃氣渦輪的紙圖與技術資料,這是蘇聯最早的船艦用燃氣渦輪,功率2941KW(3943馬力),曾被蘇聯183K型魚雷艇採用,不過平均每運轉100小時就需要大翻修,在當時已經遭蘇聯淘汰。中國上海汽輪機廠依照M1的技術資料翻譯、消化、工藝準備、試製造與裝配,使用11個月就完成了第一台原型機的製造;然而,由於M1原始的結構設計就有缺陷,加上中國方面缺乏經驗與技術,製造與裝配的質量都不能滿足需要,使得接下來的平台試車作業問題重重。隨後上海汽輪機廠花費3年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設計修改,才通過驗收試驗。

隨後的海上測試使用一艘062護衛艇進行改裝,將四台L-12V180柴油機中間的兩台換成一具M1燃氣渦輪,並配合對輪機系統的進氣、排氣、油路進行重新配置。加裝M1之後,這艘062的總功率從原本四台柴油機的3529KW(約4723馬力)提高到4706KW(6311馬力)。這艘062從1966年底展開海上測試,總共累積106個運轉小時,這是中國研製船艦用燃氣渦輪首次獲得的第一手數據,雖然最後並未投入量產,但對於累積燃氣渦輪設計、製造與運轉的經驗非常有價值。

在引進M1之際,中國隨即也展開自行開發研製艦載燃氣渦輪的計畫,功率目標是4410KW,打算用於一種新的獵潛艇上。此種燃氣渦輪在1964年完成設計,期間發生渦輪葉片燒傷、主軸承損壞等問題並一一克服,最後完成500小時陸地運轉測試。雖然此型小型燃氣渦輪進行到初期小批生產,但由於研製花費的時間過長、技術仍不成熟穩定,原本配套的高速獵潛艇也被重新調整,導致此型小型燃氣渦輪未能實際裝艦運轉。雖然如此,這是中國第一種從技術到材料完全由國內進行的艦載燃氣渦輪方案,對於中國艦載燃氣渦輪產業經驗與能量(含設計、製造、試車、運轉)都頗有幫助。

上海級的外銷

除了自用外,中國也曾大量建造上海級進行外銷或軍援,主要對象為中東、非洲等國:北越在1966年5月接收8艘;坦尚尼亞在1970至1971年獲得7艘,並於1992年再獲得2 艘;幾內亞在1971年接收6艘,同年另交付北韓與巴基斯坦各12艘;在1972年,斯里蘭卡獲得5艘,至1991年再接收5艘;孟加拉在1980至1982年接收6艘 (1995年又追加兩艘),同時期阿爾巴尼亞也接收6艘;1984年4艘交付埃及,3艘交付剛果;突尼西亞則在1994年獲得3艘。 此外,羅馬尼亞在1973年獲得中國授權並轉移技術,自行生產了25~27艘本級艇。 其他獲得上海級的國家還包括喀麥隆(2艘)、柬普寨(4艘)、賽拉利昂(3艘)、薩伊(4艘)等。

在2008年,東帝汶透過中國保利公司採購兩艘改良自上海級的巡邏艇,於2010年6月初交付,作為巡邏護漁之用,這筆交易價格為2800萬美元。由於東帝汶未經公開招標即購入這兩艘艦艇,因此2002年東帝汶獨立以來一直與該國保持密切的澳大利亞,對此表示相當不滿。

揚威1965年三大海戰

雖然中國對上海級的適航性評價不佳(尤其在較惡劣的海象中),只適合在沿海作業,但仍然大量生產,成為1950至1960年代中國海軍的骨幹戰力。在1965年國共三大海戰中(包含五一海戰、八六海戰與崇武以東海戰,詳見「歷年國共主要海戰」 一文),上海級快速砲艇屢出鋒頭,表現極佳,讓國府海軍連吃敗仗。在1965年八六海戰中,負傷奮戰的上海級611號砲艇被冠上「海上英雄艇」的榮銜。

西沙自衛反擊戰

在1974年1月19日爆發的西沙自衛反擊戰中,兩艘隸屬南海艦隊的271、274艇(屬於配備85mm砲的南方構型)參戰。海戰中南越海軍怒濤號(HQ-10)巡邏艦遭到擊沈,而271、274兩艇也受到損傷。西沙自衛反擊戰詳見「撫順級遠洋掃雷艦」一文。

結語

雖然上海級的設計平實無華,但由於技術成熟、成本低,所以建造速度很快,又能輕易地大量生產。而上海級系列長達30年的建造過程也為中國造船業累積了大量的經驗,例如到了1974年,大連造船廠的上海級施工週期(從下料開工到試航交艦)已經縮短到一個月,只有最初的一半;而在上海級的生產高峰期間, 中國造艦業平均每年能交出54艘。對於原本規模與能量較低的黃埔廠而言,透過黃埔級、汕頭級與上海級等一連串的小型艦艇生產,也使該廠的生產力與管理能力有了長足進步。此外,以上海級的造價與噸位而言,其火力堪稱非常強大。總之,具備上述 特長的上海級,構成1960至1970年代中國海軍的重要攻擊力量。至1995年為止,中國還保有110艘上海級維持現役,並有170艘備役;不過至今上海級只能擔任一般的沿海、灣口巡邏任務,再也不是艦隊主力了 ;進入21世紀初期,上海級只剩下少數後期型號仍在服役,擔負輔助性質的勤務。 而在1956年於八六海戰後被賦予「海上先鋒艇」稱號的611號艇在除役後,收藏於中國海軍黃埔軍事博覽中心作為紀念艇公開展示。

上海級III級的1274艇在2016年除役之後作為水面艦隊實彈射擊的靶艦(同時除役的還有1273艇),

此為在2017年上半作為東海艦隊053H3護衛艦懷化(566)艦砲射擊標靶中彈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