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64D的長弓雷達可以拆卸,通常一支機隊裡只需要一部份裝備長弓雷達的機型,透過資料鏈系統讓整個機隊分享情資。

台灣陸軍AH-64E機首的ATS/APS箭頭先進光電系統。攝於2016年11月12日 高雄左營海軍基地

台灣陸軍AH-64E機首的ATS/APS箭頭先進光電系統。攝於2023年8月12日台中清泉崗基地

台灣陸軍的AH-64E,攝於2023年8月12日台中清泉崗基地。展出的武裝構型是短翼掛載四枚地獄火

反戰車飛彈、2.75吋19聯裝火箭發射器,翼尖掛載雙聯裝刺針短程防空飛彈。

台灣陸軍的AH-64E,攝於2023年9月23日湖口基地。展出的武裝構型是短翼掛載四枚地獄火

反戰車飛彈以及19聯裝2.75吋火箭發射器。注意四枚地獄火反戰車飛彈中,上兩枚是雷射導引型,

下兩枚是使用長弓豪米波雷達主動尋標器、「射後不理」的AGM-114L

 

AH-64D

前文已經介紹了麥道1990年開始研發的長弓阿帕契直昇機的計畫起源。最初美國陸軍打算將這種大規模航電升級的阿帕契分為AH-64C/D二種,其中只有AH-64D配備APG-78長弓豪米波雷達以及推力提升後的T-700-GE-701C發動機(抵銷雷達罩所帶來的額外重量與空氣阻力),其餘項目如機體結構、航電架構均完全相同。美國陸軍打算將277架AH-64A升級為AH-64D,其餘521架左右的AH-64A則升級為AH-64C,兩者總數748架,總共可裝備26個攻擊直昇機營,每個攻擊直昇機營下轄三個攻擊直昇機連,每個攻擊直昇機連由3架AH-64D與5架AH-64C組成,構成高低搭配;運用時,由配備雷達的AH-64D透過ATHS,將雷達獲得的目標標定資料傳給其他沒有雷達的AH-64C,而AH-64C再經過座標位置轉換,便能作為機上AGM-114L豪米波地獄火飛彈的座標初始化之用。

在1993年,美國陸軍取消了AH-64C這個型號,統一稱為AH-64D;其中,277架配備長弓射控雷達(Longbow Fire Control Radar)/APR-48A無線電干涉儀者另稱為長弓阿帕契(Longbow Apache),其餘未配備雷達者稱為阿帕契。整套長弓雷達系統以及配合增加推力抵銷雷達阻力的T-700-GE-701C發動機都能輕易地在各AH-64D之間輪流拆裝,所有作業能4小時內於前線基地於完成。美國陸軍在1994年6月進行了相關的實驗,將一架AH-64D的長弓雷達/APR-48A系統與T-700-GE-701C發動機拆換到另一架未安裝的AH-64D,隨進立刻進行30分鐘的飛行,證實此概念的可行性。正因為能快速轉換角色,所以就不需要AH-64C這個編號了。

 

生產與部署

依照最初的計畫, 美國陸軍不打算在此一改良計畫中生產任何新的機體,所以即便是AH-64D的原型機也是由現有的AH-64A改裝而來。在製造AH-64D原型機前,麥道公司首先改裝AH-64A的第二架量產型機(序號82-2336)的主旋翼,在旋翼頂端加裝一具長弓雷達的雷達罩模型,以驗證長弓雷達基座與旋翼系統的整合以及加裝雷達罩對氣動力特性的影響,此機在1991年3月11日進行首度試飛;第一架AH-64D原型機 (由序號89-0192的AH-64A改裝而來)於1991年9月1日首度亮相,1992年4月15日進行首次試飛。麥道總共建造了六架AH-64D原型機 ,除了第一架原型機外,後續五架從1992年11月至1994年4月間陸續進行首次試飛。其中,二號原型機是首架裝備實體長弓雷達的原型機,並在1993年8月20日首次搭載實體長弓雷達進行試飛;至於分別在1994年1月與4月進行首次試飛的第五與第六號原型機原本是不裝備長弓雷達的AH-64C頭兩架原型機,但出廠時AH-64C這個型號已經被取消,統一稱為AH-64D。

第一架預量產型AH-64D在1995年9月29日進行首次試飛,美國國防部於10月13日批准其進入全速生產階段。美國陸軍在1995年12月14日與麥道簽訂首批18架量產型AH-64D的改良型,稍後數量增至24架。在1995年1月30日至2月9日,6架AH-64D原型機在中國湖測試場進行了作戰評估與實驗(OT&E),期間並有AH-64A原型機進行相同的測試;結果 擁有長弓雷達與豪米波地獄火飛彈的AH-64D機隊在10天的測試中總共確認擊毀300個裝甲目標,本身只被擊落7個架次,並向後方戰術中心傳送15份作戰評估報告與15份戰情報告,反觀AH-64A機隊只摧毀75個目標,發生34起誤擊友軍事件,本身折損28個架次,向後傳輸的報告量也只有AH-64D的一半 。此外,AH-64D的長弓雷達與其他航電系統在測試時,其平均失效間隔(MTBF)比美國陸軍的要求高出2倍 。根據美軍的整體測試報告,AH-64D的平均殺傷效能是AH-64A的四倍,生存性為7.2倍;後勤維修方面,由於許多航電系統的翻新,AH-64D每1個飛行小時所需的維修時間僅3.4工時,且可靠度達91%,高於美國陸軍原本要求的80%。在1995年11月,美國陸軍將頭兩架準備進行改裝的AH-64A交給麥道,並從1996年初展開改裝工程,首架改裝完的AH-64D於1997年3月17日進行首次試飛。

美國陸軍新一代的攻擊直昇機──AH-64D,頭頂上的圓盤就是長弓豪米波雷達 ;

此外注意機首兩側的航電艙增大不少,也是AH-64D與AH-64A另一個重要的外型區別。

在1996年8月16日,也就是前述第一架進行改裝作業的量產型AH-64D移往最終組裝區的後一天,美國陸軍與麥道簽署第一份 為期五年度的生產合約,將232架的AH-64A改裝為AH-64D(包含前述的首批24架),總值19億美元 ,從1997至2001年交機,波音稱這個梯次為Lot1~5,美國陸軍則稱之為AH-64D Block 1;緊接的第二份生產合約則預計改良298架,於2001至2005預算年度執行。美國陸軍最初預計將748架AH-64A升級為AH-64D,並搭配採購227套APG-78長弓雷達以及13311枚AGM-114L豪米波地獄火反戰車飛彈;但由於預算緊縮,美國陸軍在1999年不得不暫時擱置前述兩份生產合約之後的進一步改良計畫,因此AH-64D的總數便減為530架,不過長弓雷達的購買數量則增至500具(最後實際訂購的數量只比原訂的227套略增一點)。 在2000年9月29日,美國陸軍與波音簽署AH-64D的第二份多年度生產合約,不過數量從原訂的298架降至269架,波音稱之為Lot 6~10;美國陸軍方面,52架Lot 6仍稱為AH-64D Block 1,其規格完全比照Lot 1~5的232架(只更換幾個LRU),Lot 7以後的217架則稱為Block 2,因此AH-64D Block 1總計有284架(232架舊機改裝,52架全新生產)。美國陸軍在2007至2009年度再編列11億美元,進行第三批96架的升級計畫,波音稱為Lot 11~13,美國陸軍稱之為AH-64D Block 2 Extended,使AH-64D總數達到597架;而美國國防部則打算在2008預算年度編列第一批AH-64D Block 3的預算。由於訂購的數量刪減,所以組建的AH-64D直昇機營也從最初預定的26個降為22個,其中17個為現役單位,全數於2006年底前完成部署並達到戰備狀態,此外還有3個營隸屬國民兵單位(2007年8月完成訓練並開始戰備),另2個營為屬於預備役(2008年7月達成戰備)。第一架AH-64D於2997年3月31日移交美國陸軍,首批24架於1998年3月4日全數交機,而第一個AH-64D攻擊直昇機營則在2002年成軍。Block 2方面,第一架(Lot 7)於2003年2月交付美國陸軍,最後一架Block 2則在2006年8月9日交機,所有AH-64D的改裝作業(至Lot 11~13的96架Block 2 Extended)在2009年全部完成。除了前述597架由舊機翻新的AH-64D外,美國陸軍又在2005至2007預算年度分三批訂購45架全新製造的AH-64D(分別為16、11與18架),以補充阿富汗與伊拉克戰事中的耗損並維持波音生產線的運作,於2009年起交機 ,這批新機亦屬於Block 2 Extended規格。至於剩下未被升級的AH-64A將在2015年左右 全面退出第一線部隊,經過某種延壽工程後,轉交國民兵以及後備單位。

AH-64D最主要的升級重點在於航電與武器系統,包括豪米波雷達以及與之搭配的AGM-114L豪米波地獄火飛彈、數位資料傳輸以及全新的座艙顯控介面等,使其成為適應未來戰場的數位化機種 。由於大幅強化了戰場資訊獲得、資訊傳輸整合、多目標同時攻擊與電子截收能力,與AH-64A相較,AH-64D的攻擊能力是其四倍,戰場存活能力是其七倍。以下便分別介紹AH-64D的升級項目。

 

AN/APG-78長弓雷達系統

台灣陸軍AH-64E的長弓豪米波雷達天線,攝於2014年7月19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AH-64D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引進主動感測器──AN/APG-78長弓多功能豪米波(millimeter-wave)射控雷達(Fire Control Radar,FCR),使其擁有較光電偵蒐系統飛越成長的多目標搜索/接戰能力,並賦予飛行員廣區域的環境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SA),增加對戰況、戰場環境的掌握度 ,同時受氣候、煙霧干擾的程度也比光電系統大幅降低。由於上文已經簡述了長弓雷達計畫的起源與經緯,在此便不予贅述。長弓豪米波射控雷達由美國馬丁.馬里塔以及兩家公司合作發展 。

長弓射控雷達的操作頻率約35GHz,屬於Ka頻段(26.5~40GHz);而一般軍機用雷達操作頻率則在X波段(8~12GHz)或Ku波段(12~18GHz),頻率比長弓雷達低一些。電磁波在充滿各式介質的大氣層內在被消耗殆盡之前所傳遞的距離,牽涉到其遇上不同尺寸障礙物時會產生繞射抑或反射,而電磁波的波長就與之高度相關。波長較長的雷達波能繞過較大的障礙物,所以在大氣層內消耗的速率比較慢,因此適用於遠距偵測,但是較小的物體就比較不能有效探測到;短波雷達則相反,遇到較小的物體便會反射,所以在偵測小型物體方面 擁有更高的解析度,但是有效使用距離也因而大幅下降。對於攻擊直昇機而言,低空近地面作戰環境複雜,地形與障礙物起伏,而且需要識別地面上相對較小的目標物(如敵方車輛載具、武器設施等),顯然以短波雷達較為適合。

長弓雷達系統的硬體由四個可外部抽換組件(LRU)構成,包括旋翼軸安裝套件(Mast Mounted Assembly,MMA)、可程式化信號處理器(PSP)、低功率無線電頻率組件(LPRF)以及APR-48A無線電頻率干涉儀(RFI,詳見下一節敘述)。其中,MMA就是位於主旋翼頂端的圓盤狀雷達外罩 ,也是AH-64D外觀上最顯眼的部分,雷達罩內設有固態無線電射頻(RF)發射機/接收機以及附屬的電源、基座、托架等,整個套件重量約113kg,並安裝於套在主旋翼軸頂端的一個反轉套件上;這個反轉套件中央為一個貫穿旋翼軸的軸管,用於容納MMA所需的電源與訊號線路。至於PSP則位於機頭左側的航電艙內,負責接收雷達傳來的數位訊號,並執行目標偵測、分類等工作所需的訊號處理作業。LPRF是提供長弓雷達所需射頻訊號的產生器,也是對雷達信號進行轉換的雙通道處理器,安裝於機頭右側的航電艙,與PSP的安裝位置係左右對稱。由於完全以LRU構成,因此任何一架AH-64D都能在四小時內完成長弓雷達系統的裝卸。

AH-64D的長弓雷達安裝位置極佳,位於全機最高處,不僅可進行360度全方位水平掃瞄,而且能如OH-58D般將機體與旋翼隱藏在障礙物後方,僅露出長弓雷達進行觀測;不過桅頂配置在偵測上也不是樣樣完美,其俯視角度便由於主旋翼干擾阻擋而受到限制。長弓雷達採用相位陣列天線,不僅可大幅增加波束的精確度,也能利用兩種不同的操作模式來偵測移動或靜止目標;在追蹤移動目標時,長弓雷達能以 虛擬隨機頻率的脈衝都卜勒模式來過濾低速目標,而偵測地面靜止目標(或是存在地物干擾的情況)並進行外型測繪時,則 使用頻率捷變、極化轉換波形。兩種波形模式交替掃瞄時,能最大程度地縮短目標截獲反應時間,並能同時有效偵測地面上的移動與靜止目標。長弓雷達對地面移動目標的最大有效偵測距離為8000m,對靜止目標則約為6000m(因為沒有都卜勒效應可資利用);雖然以長弓雷達發射機功率的能耐,其最大偵測能力實際上不止於此,但由於與之搭配的AGM-114L豪米波雷達導引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的最大射程亦只有8000m,因此現階段美國陸軍認為長弓雷達不需要更長的偵測距離。當然,只要更換控制軟體的模組,長弓雷達就能發揮更大的偵測距離。

在可程式化信號處理器(PSP)的支援下,長弓雷達每次能在機身前方5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標定其中1024個目標,並將其中128個空中、地面目標 (軟體升級後可提升為256個)初步分成五大類(係依照雷達回波特徵判斷其是否有轉動的輪子、移動軌跡與速度等參數):履帶地面車輛、輪型地面車輛、防空 單位(ADU)、空中高速定翼機以及空中旋翼機,並為每個目標賦予代碼、威脅程度以及建議的攻擊模式,這些資訊都會顯示在前、後座的多功能顯示器上 ,並自動標出其中16個評估後威脅程度最高的目標。長弓射控雷達可同時導控豪米波雷達導引的地獄火飛彈攻擊十六個最具威脅的目標,或選擇將目標的各種數位參數如時間、方位、速度與相對位置等,經由資料鍊傳送給其他友軍火力投射平台與指揮單位。

長弓射控雷達具有三種基本操作模式,分別是對地(GTM)、對空(ATM)以及地貌測繪(TPM)等三種模式。在 GTM模式下,長弓雷達會對機身縱軸兩側各135度的扇面(合計270度)進行掃瞄,波束移動速率為90度/6秒,因此對搜索範圍內的目標更新週期為18秒,每次掃瞄最多能同時標定128個不同目標 (軟體升級後提升為256個);此外,長弓雷達也能選擇對45、30甚至15度的扇面進行密集掃瞄,以增加特定區域的資料更新速率,或者減少雷達波的洩漏範圍 。根據英國陸軍WAH-64的戰場操作經驗,長弓雷達在使用GTM模式時,解析度足以分辨敵方步兵使用的重型機槍,更能有效對付空軍戰機無法處理的小型目標,在掩護友軍地面部隊時格外管用。在ATM掃瞄模式下,長弓雷達將以脈衝都卜勒模式進行每10秒360度的全方位搜索,同樣亦可將範圍縮減為180、90或30度進行密集掃瞄;此模式不僅能掌握周遭的固定翼機,也能精確標定速度慢得多的旋翼機。由於操作性質迥異,長弓雷達無法同時進行對空與對地兩種模式,需由長機、僚機分配各自的掃瞄工作。TPM模式則是因應美國陸軍在惡劣天候下進行地貌飛行(NOE)的需求,用於隨時偵測航道前方的地貌,並計算所有障礙物的高度,一旦有碰撞危險便自動 發出障礙物警告,提醒飛行員進行閃避動作。在地貌模式下,長弓雷達將視AH-64D的飛行速度自動切換掃瞄範圍,以取得合理的資料更新速率(飛行速度越高時,就需要更快的目標更新速率,以免來不及閃避地物 而一頭撞上去)。當飛行速度低於50節(92.6km/hr)時,掃瞄範圍為前方180度扇面(機身縱軸左右各90度);速度高於50節時,便自動將掃瞄範圍降至前方兩側各45度(合計90度)。地貌測繪模式所得的地形影像有二種顯示模式,第一種是將前方0.1~2.5km的雷達地貌影像投射在多功能顯示器上,第二種則是將影像投射在飛行員的頭盔顯示器上,並與PNVS獲得的影像進行重合處理。

為了降低敵方電子支援裝置(ESM)察覺的可能,長弓雷達採用展頻等低截獲率技術(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以較多低功率的射頻取代高峰值的能量(例如其固態發射機的功率只有16W),大幅降低敵方ESM從背景雜訊中直接察覺長弓雷達主波瓣的機會 ;而為了讓雷達能分辨出本身的低功率峰值回波,長弓的雷達波也採用特別的編碼技術。由於長弓雷達波長/孔徑比低,又採用相位陣列技術,所以 能聚焦出非常集中的筆狀波束,不僅解析度高,且旁波瓣極低,使得敵方ESM難以偵測。其實先天上,由於傳統形式ESM主要都是針對波長X到Ku頻段的射控雷達,截收頻率最多只到18~20GHz(Ku頻段),不適合對應長弓雷達的Ka(35GHz)頻段。此外,長弓雷達也能在瞬間掃瞄後立刻停機,將掃瞄中獲得的目標資訊儲存在記憶體中,並搭配GPS分析資料,在減低被發現的機率時同樣讓飛行員立即掌握戰場情況。

雖然長弓射控雷達有諸多明顯的優勢,但也並非處處完美毫無限制:首先,雖然長弓雷達具有低截獲技術以及瞬間掃瞄/凍結模式,但終究還是一種主動式感測器,在未來充斥各式高科技電子戰裝置的戰場環境裡,難保不被敵方察覺與標定,尤其是針對長弓雷達之類的Ka波段截收裝置也會日漸普遍。此外,在一些敵我混亂的場合如兩棲登陸的灘頭等,誤擊的顧慮較大,仍需要在較近的距離內以影像系統進行確認 。

總之,長弓雷達系統能提供以往直昇機用光電式被動感測裝置所不具備的360度全方位戰場環境監控能力以及讓後者望塵莫及的多目標接戰能力 ,並將目標搜獲-瞄準標定的時間大幅縮短70%;搭配資料鏈之後,長弓雷達更能提供戰場指揮官許多有用的戰場即時資訊,大幅增加美國陸軍對戰場的掌握情況以及勝算。拜長弓雷達之賜,AH-64D能在數秒之內完成半徑8km的全方位搜索,換做是其他只配備光電偵蒐系統的攻擊直昇機,要完成同等級的完整搜索至少需要一小時,而且不能保證已經掃瞄的區域在這一小時內有沒有變化。 此外,長弓雷達在雲、雨、霧乃至於惡劣天候中的表現優於光電偵蒐系統(光電系統的工作波段是波長比雷達波短得多的紅外線甚至可見光,在雲霧水氣較多的環境下,有效距離下降得十分劇烈),使擁有長弓雷達的AH-64D的全天候戰力勝過其他無豪米波雷達的直昇機。

根據1995年的初始規劃,美國陸軍打算採購277具長弓雷達供AH-64D使用。在1996年4月,英國率先購入67套長弓雷達以裝備於英國採購的WAH-64D上。在1997年2月,美國陸軍簽約購買首批20具長弓雷達,並於1998年開始安裝於AH-64D機隊。在測試過程中,美國陸軍發現長弓雷達部分組件在低溫環境下性能表現不良,必須進行費時費力的人工調校作業才能達到合於要求的輸出訊號;因此在1997年,馬丁.馬里塔重新設計了雷達發射機,新舊兩種雷達發射機能直接互換使用。在1997年11月,美國陸軍簽約購買207套長弓雷達,分5年交貨,總值5.65億美元。

AN/APR-48A無線電頻率干涉儀

AN/APR-48A無線電頻率干涉儀(Radio Frequent Interferometer,RFI)是一種電子截收裝置,運作方式為干涉式,也是配合長弓雷達的重要次系統。雖然APR-48A的性質屬於電子戰系統中的ESM,但此系統在實體上整合於長弓雷達系統中,兩者的運作高度相關 ,拆裝也是在一起的。APR-48A是為AH-64與OH-58D所研製,此外也能設置於固定翼機上,不過至今也只有AH-64D配備此一系統。APR-48A的原承包商為Loral公司,爾後成為洛馬集團系統整合部門的Owego分部。

APR-48A由天線與接收機(LRM)以及處理單元組成,系統全重13.4kg。LRM由八個接收單元組成, 安裝於長弓雷達天線底部的四周;其中,四個粗測向天線陣列布置於長弓雷達天線的內側,四個方位各一具,可涵蓋360度的水平範圍;而靠近雷達天線罩外側則裝有四個長基線干涉儀,其水平視角(FOV)合計只有90度,但能提供高於1度的測向精度,並能藉由旋轉來涵蓋所有的水平方位。APR-48A的四頻道接收機具有瞬間側頻(IFM)能力,至於處理單元(採用PowerPC 603e處理器)則是一個LRU單元,安裝於機體左前的航電艙內。處理單元另外附有一個可抽換的模組化資料單元(UDM),用來儲存目標種類與電磁波訊號的比對資料,包括目標分類資料、延遲序列控制表以及可程式化搜索表;當發現新的信號類型時,便能透過UDM的更換來更新RFI資料庫,以因應敵方裝備的更新。

透過資料庫比對,APR-48A能分析超過100種電磁輻射訊號,精確地標定電磁波來源的敵我相對方位角,同時在座艙的多功能顯示器上顯示至多10個電磁波發射源。APR-48A的靈敏度極高,能在直昇機從地貌掩蔽物後方高速突升(Hop-Up)再下降的極短時間內,蒐集並分析周遭戰場環境的電磁波參數(波形、方位、距離等)。ARP-48A以及長弓雷達所偵獲的參數均透過資料匯流排傳輸給長弓雷達系統的PSP進行整合,例如將ARP-48A獲得的電磁波方位、目標類型與雷達獲得的目標資訊進行融合 ,然後把相關資訊一併顯示於多功能顯示器呈現的目標資料中。

長弓雷達與ARP-48A的操作是互補的,例如長弓雷達搜獲目標後,能根據ARP-48A提供的目標電磁波信號作為排定威脅優先順序的參考,或者反過來由ARP-48先偵測到特定方位來源後,系統自動將此方位設為長弓雷達的窄區域密集掃瞄中心,對目標進行快速精確偵測。由於ARP-48A精確度高,因此AH-64D在面對敵方防空系統或反砲兵雷達時,能完全關閉長弓雷達,在保持電磁波零外洩的情況下,單靠ARP-48A提供的方位來進行目標鎖定與武器瞄準。在實戰中,一架配備長弓雷達的AH-64D搭配三架沒有雷達但以APR-48A進行電磁波截收的AH-64D,透過資料鏈傳輸進行被動式多角定位,便能同時標定並攻擊超過20個敵方地面雷達訊號源,堪稱低空版的防空壓制機(SEAD)。

日後AN/APR-48A的改良型號為AN/APR-48B現代化雷達頻率干涉器(Modernized Radar Frequency Interferometers,M-RFI)。

電戰自衛系統

電子戰方面,AH-64D保留了AH-64A大部分的電子戰設備,包括AN/ALQ-136電子干擾器、AN/APR-39雷達警告接收器(RWR)、AN/AVR-2雷射預警接收器、AN/ALQ-144紅外線反制系統、M-130熱焰彈發射器等等。此外,為了有效因應下一代的戰場威脅,洛馬集團的Sanders公司為A-64D等直昇機研發了AN/ALQ-212先進威脅紅外線反制系統(ATIRCM),而ITT則研發了AN/ALQ-211(V)整合式射頻電子反制套件(Suit Integrated RF Countermeasure,SIRFC),後者是下一代美國陸軍所有直昇機的標準配備。

ATIRCM整合有傳統的氙氣弧光燈光源干擾器、採用雷射光源的新一代定向紅外線反制系統(Directed Infrared countermeasures,DIRCM)以及使用紫外線波段的AAR-57通用飛彈接近警告系統(Common Missile Warning Systems,CMWS)。運作時,AN/AAR-57負責提供來襲飛彈的預警與標定工作,並在兩種紅外線干擾器進行照射時提供目標導引;依據目標類型的不同,ATIRCM能選擇以氙氣弧光燈光源來干擾傳統非成像式紅外線尋標器,或者以DIRCM對付新型紅外線成像尋標器。在測試中,ATIRCM成功地反制了距離3~5km以外的紅外線導引飛彈。至於ALQ-211則整合了各式射頻的接收與反制系統(應該也包括ATIRCM),能靈敏地偵測敵方任何電達、雷射裝置對自身的鎖定並主動地對其進行反制,反制的範圍從紅外線至一般的雷達系統。AH-64D配備的ALQ-211(V)1,此外如CV-22傾斜旋翼機、新一代MH-60K與MH-47E特戰直昇機以及遭到取消的RAH-66,都預定配備ALQ-211(V);而ALQ-211(V)4則將配備於F-16戰鬥機。

座艙航電

長弓豪米波雷達與新武器系統使得AH-64D的資訊處理量激增,加上迎合21世紀網路化資訊戰場的趨勢,AH-64D也不忘換裝一套嶄新的 數位化座艙航電顯控介面,稱為人力與人員整合(Manpower and Personnel Integration,MANPRINT)。在此系統中,前後座駕駛台各加裝兩具6X6吋的多功能顯示器,以取代原本的大部分傳統指針式儀表,而新的人機介面具備互動式選單功能(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chnical Manual ,IETM)。多功能顯示器經由切換,就能取代許多種傳統儀表的功能;而透過此種強大的圖像化呈現能力,搭配由電腦系統整合處理過的戰場資訊,更能讓機員輕易地理解整個戰場態勢。不過即便如此,AH-64D仍保留少部分傳統儀表,作為預防故障的備用系統,此外後座飛行員席還擁有一具利頓加拿大分公司(Litton Canada)製造的小型顯示器,專門顯示導航資訊。AH-64D的原型機與早期量產機型使用漢緯(Honeywell)的單色CRT顯示器,從第27架量產型開始則換成漢緯製造的彩色液晶平面顯示器(AMLCD)。

此外,MANPRINT也大幅改善了人機操作介面,包括引進手不離桿總距桿與變距桿(Hands on Collective And Stick,HOCAS),其概念與戰鬥機的HOTAS類似,在直昇機的總距操縱桿與週期變距操縱桿上整合了多達18個開關(AH-64A只有7個),機員不需將手離開操縱桿就能執行多種操作機能;而其他沒有裝在HOCAS上的控制開關也都改布置在總距桿、變距桿與顯示器四周,原先位於飛行員艙頂部的控制面板則被取消,開關總數亦由AH-64A的1200個大幅降至200個左右。由於HOCAS的使用加上更為合理化的操縱介面布置,使得AH-64D的人員不像以往AH-64A般,需要手忙腳亂地低頭伸手去操作座艙兩側或頂部的開關,從而無法兼顧直昇機的操縱以及觀察座艙外面戰場情勢的變化。

總而言之,MANPRINT提供了效率大幅提高的操作介面、簡潔直觀而功能強大的顯示系統,大幅減輕了飛行員花在操作與資料判讀時的負荷,並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作戰任務的思考與判斷上。

通訊傳輸/導航系統

雖然AH-64A+已經對通訊系統進行了若干改良,然而AH-64D仍舊對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新。AH-64D在通訊與資料傳輸方面最重要的改進,是增設一套MD-1295A改良型資料數據機(IDM),能透過UHF/VHF無線電系統,在配備相容傳輸協定終端機的各平台間傳輸數位戰術資料,傳輸速率高達16kbps,遠超過原本AH-64A的ATHS(1200bps)。IDM從友軍單位接收到目標資料後,馬上餽入處理器,轉換成圖像格式並顯示於機上的多功能顯示器。除了AH-64D外,美國陸海空三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許多飛行器也擁有IDM,空軍包括E-8C JSTARS、F-16C Block40/50戰機、O/A-10觀測機,海軍則有E-2C空中預警機、EA-6B電戰機,而陸軍除了AH-64D外還有OH-58D戰搜直昇機、UH-60Q通用直昇機以及業已取消的RAH-66武裝斥候直昇機等。然而,一開始不同軍種的IDM使用的傳輸協定並不相同,例如美國陸軍使用戰術火力系統(TACFIRE),美國海軍與陸戰隊使用戰術資料系統(MTS),美國空軍則使用應用程式發展協定(AFAPD)以及航行內資料鏈(IDL),其中TACFIRE、MTS與AFAPD都用於空中與地面平台間的資料交換,主要用於近即時的目標追蹤資料交換,以協調空地整體作戰以及砲兵火力支援等作業。日後美國這四個軍種的IDM將採用統一的聯合可變信息格式(JVMF),就能使所有配備IDM的作戰平台以及指揮單位都能進行信息傳輸,達成完美的三軍協同作戰。IDM在AH-64D上與航電系統之間係透過資料傳輸模組(Data Transfer Module,DTM)來整合,DTM能根據機上系統來自動管理必要的傳輸工作,不僅能隨時同步接收其他單位傳來的任務情資,還會一併調整機上各相關次系統的參數以配合任務需要。除了IDM外,AH-64D也以兩具新一代的ARC-201D SINCGARS-V數位保密無線電系統,一口氣取代原本AH-64A的2具就是ARC-201 SINCGARS、兩具KY-58保密通信機、2套資料速率轉接器等六個LRU。而AH-64A原有的ARC-164 Havy Quick II跳頻UHF無線電機、ARC-186 VHF-AM無線電機以及附有KIT-A加解密編碼器的APX-100敵我識別詢答器等裝備,仍然被AH-64D繼續沿用。

導航方面,AH-64D,AH-64D以新的ASN-157輕型都卜勒導航系統取代AH-64A的AS-137,不僅重量減輕了30%,平均失效間隔時間也獲得延長。此外,原本的李頓(Litton)ASN-143捷聯式姿態航向參考系統(AHRS)也與GPS整合成為內嵌式GPS/慣性導航單元(EGI),並且合併在一具LRU內,而AH-64D左右兩側的航電艙內各裝有一套這樣的EGI互為備援。由於EGI甚高的精確度,AH-64D在自身定位、設定目標座標、設定航線與參考點時,擁有20m以內的精確度。而部分消息指出,ASN-143原本內建的AR-80慣性參考單元已經被更換成LN-100慣性導航單元,後者使用環形雷射陀螺儀,精確度比前者增加10倍 ,可靠度則提升3至4倍。此外,AH-64D仍繼續沿用AH-64A的ARN-89自動測向器(ADF)。

資訊整合能力

A H-64D強大的戰場情蒐能力、資料整合處理能力以及傳輸能力,使其成為適應未來網路化戰場的先進機種。長弓雷達賦予的優異偵蒐能力賦予AH-64D精確掌握周遭戰場環境的能力,大幅降低了戰場死角;充裕的資料傳輸能力使A-64D與友軍各單位能隨時分享最新情資,進而擁有最為完整而真時的環境意識,將己方所有作戰資源做最高效率的發揮,並給予敵方最沈重的打擊;而各級戰場指揮官也能即時獲得遠較以往更全面且更正確的戰場資訊,迅速且適當地地下達命令。至於強大的資料整合能力則可自動處理來自於自身感測系統以及友軍傳輸的各式戰場資料,融合成讓飛行員一目了然並能迅速瞭解戰場態勢的完整資訊圖像,而不是大量漫無章法的資訊洪流。

AH-64D的航電系統能根據自身感測裝備(包括長弓雷達、APR-48A等)以及友軍從IDM傳來的各種戰場資訊,整合成周詳的周遭戰場態勢圖(包括目標位置、類別判定以及威脅程度等),並進一步將戰場劃分出幾個優先攻擊區(PFZ)或者非攻擊區(NFZ)等(不同的PFZ也有優先程度高低之分),以集中火力優先對付高威脅目標,並減少誤傷友軍或無辜的可能;此外,還能透過IDM將這些定義出來的PFZ與NFZ傳送給友軍單位作為參考。AH-64D透過IDM傳送的戰場情資大致分為四種:第一是敵軍、友軍與地形障礙物等目標座標資料,第二是長弓雷達與APR-48A獲得的目標相關情資 (目標方位、威脅順序、電磁參數等),第三是NFZ與PFZ等作戰區域的座標與優先順序,第四則是評估攻擊過後目標受損狀況的戰鬥損害評估(BDA)。由於IDM強大的傳輸能力,使得A-64D機隊中只需要一架開啟長弓雷達進行偵測,並將目標資訊傳輸給其他未配備雷達或保持雷達靜默的友機,在把自身洩漏電磁波降至最低的情況下發動攻擊,或者是傳輸給地面友軍指揮單位作為戰情彙整或戰場協調之用。

在作戰任務中,AH-64D的飛行員只需要按兩個按鍵,就能將多種資訊透過IDM傳輸給編隊中所有的友軍直昇機,包括通訊頻率、呼叫暗號、密碼查證、敵我識別碼、進攻航道、撤退航道、戰區分佈、已知敵我目標的座標、加油站與重新裝彈站等,讓編隊中每架攻擊直昇機都能明確瞭解本身承擔的任務、基本的戰場態勢以及攻擊計畫等戰場資訊。而編隊中任何一架AH-64D標定了某個目標並準備進行攻擊時,顯示器便會將該目標予以標示,讓飛行員區別戰場上哪些目標已經完成攻擊、哪些還沒攻擊,而這種攻擊記錄也會透過IDM傳輸給編隊的其他友機,使整個單位在戰鬥結束後能進行有效的作戰任務評估以及彙整作業。而透過EGI導航系統提供的高精確度定位資料,AH-64D能將航線、預設標定點、區域以及其他地理資訊搭配電子地圖,顯示於機上的四具多功能顯示器,地圖比例則能在1:5000至1:50000之間進行選擇,機員並能選擇顯示器的資訊精細程度。

其他航電相關裝備

AH-64D在航電上的其他改良項目包括:加裝兩具1750A型處理器、內建式自我診斷系統(Built-In Test Equipment ,BITE & 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改良後的都卜勒雷達空速儀(DOPPLER Velocity Rate Sensor,DVRS)等 ;其中,ATE與DTM資料傳輸模組整合,在飛行中便直接將機況或不正常/故障的資訊傳回地面單位,使得地勤人員在飛機返航前就能得知直昇機的狀況並判斷原因,飛機返航時就能備便修護,不用等到回到停機坪之後才來拆卸設備找原因。AH-64D換裝漢米爾頓標準公司(Hamilton Standard)的新型32位元射控電腦,不僅能因應機上新航電架構所需的資料處理量,未來也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為了因應嶄新的數位化航電架構,AH-64D的1553B資料匯流排增為四具,以之連結機上所有的航電系統。AH-64D機頭兩側的航電裝備艙的容積也比AH-64A明顯加大,以容納數量激增的各式新航電裝備,尤其是左側航電艙一直延伸到與武器短翼切其的高度,其體積明顯大於右側航電艙,成為AH-64D相較於AH-64A在外觀上一大明顯不同,也是識別無長弓雷達的AH-64D與A-64A的重要依據。同樣為了應付激增的航電設備,AH-64D換裝新的環境控制系統(ECS)與電源供應系統來改善散熱能力,新的改良型電力管理系統(IEPMS)能滿足AH-64D約90kVA的尖峰功率需求,而新還控系統的空調管路也經過重新規劃、定位,並改用新的R-134a環保冷媒。此外,在將AH-64A升級為AH-64D的改良工程中,原有的舊電纜都被新的輕型導線(LWW)取代,並改用複合材料連接器,整個配線也經過改良,以減少線路系統的體積與重量。AH-64A原本配備Sperry公司的大氣資料感測器(配套的後端大氣資料系統由Pacer公司製造),位於旋翼頂端,至AH-64D則以BAE System研發的新系統加以取代,安裝位置也改到兩具發動機艙的頂部,以將旋翼頂端的空間讓給長弓雷達。

飛控與動力系統

為了增加可靠度並降低成本,麥道公司重新設計了AH-64D飛控系統中的飛控電腦軟硬體以及電氣設備。新增的飛行管理電腦(FMC)是AH-64D飛行控制系統的核心,能提供包括操縱穩定增益系統(SCAS)、電子備用控制系統(BUCS)以及包括空速管、全向空速感測器(ODAS)在內的所有大氣資料處理與管理功能。此外,新的飛控軟體也能提供兩種主要的自動駕駛模式,分別是姿態保持與高度保持;兩種主要自動飛行模式各有數種子模式可供選擇,當主模式啟動後,子模式便能自動接通。姿態保持模式的子模式包括位置保持、速度保持、姿態保持等三種子模式,當對地速度9.25~74km/hr時能使用速度保持模式,至74km/hr以上則改為姿態保持模式;而高度保持模式則擁有雷達高度保持與氣壓高度保持這兩種子模式,當速度為0~74km/hr時使用雷達高度保持,速度在74km/hr以上後便採用氣壓高度保持模式。除了前述改良之外,AH-64D飛控系統所有的機械零件、控制連結、操縱穩定增益系統(SCAS)的制動器以及配平裝置仍沿用AH-64A的系統。

動力方面,如同前述,從1990年交機的第604架AH-64A開始,後217架AH-64A都改用T-700-GE-701C發動機 ,遂全部成為長弓雷達的優先搭載機;而在這之前建造的AH-64A在升級為AH-64D時,仍會繼續維持原有的T-700-GE-701發動機,這就是在輪流拆換長弓雷達時,可能必須連T-700-GE-701C發動機一併移植的緣故。美國陸軍總共有227架AH-64D使用 T-700-GE-701C發動機,正好就是長弓雷達的總數。T-700-GE-701C的推力比T-700-GE-701增加11%左右,可彌補AH-64D因新增裝備而增加的200kg重量以及加裝長弓雷達後增加的飛行阻力 ,此外也可提高直昇機在高溫酷熱以及氣壓稀薄的高原環境的操作性能。此外,AH-64D還加裝蒸氣循環冷卻系統,供機上航電系統在地面測試時使用。

經過實際經驗顯示,AH-64發動機排氣口的黑洞冷卻裝置,效果已經不足以應付較新型的紅外線導引防空飛彈,因此美軍遂將AH-64D的黑洞排氣裝置從原本直接向後排氣陸續改為向上排氣,減少地面單兵防空飛彈能接收到的熱訊號,並讓廢氣直接對準旋翼下洗流來加快降溫速度。

武器系統

在武裝方面,AH-64D最大的精進,便是增加了AGM-114L豪米波地獄火飛彈的運用能力,並且可配備空對空飛彈。AGM-114L的開發始於1990年12月,1993年7月展開測試,1994年12月展開初期低速生產,並在1996年12月正式服役。AGM-114L係由半主動雷射導引的AGM-114K發展而成,最大的不同就是以一具豪米波主動雷達尋標器以及搭配的彈鼻球型雷達罩,取代了AGM-114K原有的雷射尋標器以及玻璃飛彈頭罩,此外也安裝了搭配豪米波雷達系統的導航與控制系統。相較於AGM-114K,AGM-114L的彈體長度略增15cm,重量增加4.3kg,導引模式為中途慣性導航+終端主動豪米波雷達歸向,可選擇配備與地獄火-2系列相同的縱列高爆穿甲戰鬥部或雙用榴彈(DPHE)。雖然地獄火II與豪米波地獄火的射程、速度、彈頭威力等指數完全相同,但AGM-114L具備真正的射後不理以及多目標接戰能力 ,此外豪米波雷達尋標器對抗雲、雨、霧、煙塵的能力也遠高於雷射導引。在長弓射控雷達的導引/控制下,一架AH-64D能同時將滿載的16發AGM-114L豪米波地獄火飛彈通通射出,一口氣接戰十六個地面目標;反觀以往的雷射導引地獄火飛彈則是需要在多個友軍照射單位的緊密協調下,才可能發揮同時接戰16個目標的能力。

AGM-114L沿襲了雷射導引地獄火的射前鎖定(lock-on-before-launch,LOBL)與射後鎖定(lock-on-after-launch,LOAL)等兩種操作模式,但實質意義上不太一樣;其中,LOBL模式在發射後全程以主動豪米波雷達導引, 適用於對付地面移動目標或近距離固定目標,不過這種模式只有配備長弓雷達的AH-64D才能使用;而LOAL模式則由發射母機事先將目標座標輸入飛彈的慣性導航系統,發射初期飛彈先依照慣性導航系統設定的座標飛行,等尋標器鎖定目標後再切換成主動雷達導引模式,適合對付距離較遠的目標。在LOAL模式時,即便是沒有長弓雷達的AH-64D,仍能透過IDM自配備長弓雷達的其他AH-64D獲得目標的資料,進而完成AGM-114L飛彈慣性導航系統的初始化設定並發動攻擊,整個目標資料轉發到飛彈發射之間完全不需要使用無線電語音通信。在1994年11月的一次測試中,AH-64D便實驗了這種能力;當時兩架AH-64D來攻擊一輛T-72靶車,測試時的氣象條件相當惡劣,使兩架AH-64D均無法透過TADS觀測到友機與目標,唯一可用的感測器是其中一架AH-64D的長弓雷達。而這架AH-64D利用長弓雷達搜獲靶車後,便透過IDM將目標座標資訊傳給另一架未使用雷達的AH-64D,然後由這架AH-64D以LOAL模式發射一枚AGM-114L將目標摧毀。此種攻擊模式使整個AH-64D機隊只需要一架透過長弓雷達或其他偵測手段鎖定目標(例如一個車隊),再透過資料傳輸使整個機隊都能攻擊同一批目標,而其餘AH-64D根本不需要親自搜獲這些目標。 此外,美國還有名為地獄火III型的計畫,包括干擾歸向、反制主動防禦系統等技術指標。

空對空飛彈方面,AH-64D的兩個短翼尖端 各增加一個1760A資料匯流排的介面接點,此處可加裝一個掛架來掛載空對空飛彈,或者是加裝額外的感測器等裝備。其實AH-64在設計之初的確考慮過加裝AIM-9空對空飛彈 ,以便與敵方直昇機交戰奪取低空制空權,或與定翼機進行自衛式對抗;但是美國陸軍與空軍很早就達成共識,嚴格劃分兩者的「勢力範圍」,空優部分完全要交給空軍處理,陸軍不準越雷池一步。此種協議恐怕是由於美國空軍起先就是從陸軍獨立出來的,所以亟思擺脫陸軍的影響力,爭取自己的獨立性 。因此,如果美國陸軍的直昇機具備空戰能力,就等於是對美國空軍的「侵犯」。所以除了部分武裝型OH-58D配備ATAS刺針空對空飛彈之外,美國陸軍的直昇機幾乎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空對空飛彈,頂多在必要時以拖式、地獄火等反戰車飛彈、空射火箭、機首機砲 等現成對地攻擊武器朝敵方直昇機射擊,當然效果都不甚良好;由於美國現役攻擊直昇機的機砲都不具備針對空戰射擊的一些必要設計,不足以應付直昇機空戰。至於對直昇機空戰能力有所要求的美國陸戰隊則因經費之故,無力採購AH-64A;所以AH-64A直到1987年11月才進行AIM-9M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的試射,並於1989年掛載AIM-28 ATAS刺針空對空飛彈進行試射,但仍因未獲美國陸軍重視而不了了之。

不過由於固定翼噴射戰機與直昇機在本質上實在相差太大,加上地形對雷達的干擾,美國空軍戰機目前無法有效地攔截敵方直昇機,也無力增添專業的空戰直昇機,因此逐漸「默許」美國陸軍自行為其直昇機增添空戰能力,而在2004年初遭到取消的RAH-66斥候/攻擊直昇機就成為美國陸軍第一種在設計之初即加入空戰能力的攻擊直昇機。不過到目前為止,美國陸軍對於直昇機空戰 並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至今仍未決定是否要為其AH-64D配置空對空飛彈或者使用的彈種,因此目前出現過的AH-64D構型對此也沒有定論。目前較常見的兩種掛載為在AH-64翼尖裝設一個滑軌式發射架以掛載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或者在相同地方加裝一組雙聯裝空對空刺針飛彈發射器。倒是英國以經決定將其自製的Helstreak空對空飛彈(星紋(Starstreak)肩射防空飛彈的衍生型)裝置於英國陸軍購買的AH-64D上;而英國在確定採購阿帕契之前,已經開始將此一設計向美國陸軍推銷,希望能配備於美國陸軍本身的AH-64D上,甚至一度將其作為英國陸軍採購AH-64D的交換條件。不過英國最後還是沈不住氣,在美國還未對此做出決定之前便下了AH-64D的訂單。 總計美國陸軍曾在AH-64上測試AIM-9響尾蛇、ATAS刺針空對空飛彈、英國Helstreak以及法製西北風(Mistral)等空對空飛彈,不過始終未將此種武器列為正式配備。

其他 武器方面,AH-64D機首的M-230機砲也經過改良,換裝新型 側向裝填機構(Sideloader),能大幅減少砲彈裝填上膛與彈殼排除的時間;這個裝填機構由裝彈機與排彈機組成,安裝於機體左前方電子設備艙的右前處。此外,機砲砲彈的剩餘彈藥計數器(RCMC)也經過重新設計,並改稱為側面裝填機彈艙控制器(SMC) 。更新裝填機後後,AH-64D機砲彈藥補充作業所需的地勤人員從以往的2人減為1人,裝填時間也從原本的20分鐘縮短為10分鐘以內。此外,AH-64D能使用由AIM-9改裝而來的AGM-122反輻射飛彈,能對付敵方短程防空飛彈或防空火砲的雷達系統。

飛安改進

從1999年以來,美國陸軍以及國外客戶使用的AH-64機隊傳出多起失事意外,造成至少兩次全面停飛。經過分析後,美國軍方認為這些意外事故中,除了1999年一架隸屬老鷹特遣隊、在阿爾巴尼亞失事的AH-64必須歸咎於人員操作疏失,其餘飛安事故都是由於偉旋翼固定螺栓、尾旋翼軸承以及傳動系統中的某個離合器的磨損所造成,因此美國陸軍花費3000萬美元更新這些組件,包括由AH-64A升級而來的AH-64D機隊。

A-64D後續修改/升級計畫

即便是換裝長弓雷達的AH-64D,仍有諸多進一步改良的空間,而且無論是 由舊機升級而來的AH-64D或還沒改良的AH-64A也都必須進行機體與組件的檢修。AH-64D的改良與檢修計畫分為AH-64 MOD(AA6605)以及LONGBOW APACHE MOD(AA6607/6608)兩部分,前者是針對所有AH-64D機隊,後者則專門針對配備長弓雷達的機型,而這兩部分是一起進行的。

在2000年11月,美國陸軍展開一項阿帕契改進計畫,主要項目包括改進光電系統的偵蒐能力、提高夜間飛行能力以及縮短部署時間。這些改良是鑑於已經有20年歷史的TADS/PNVS無論是解析度、使用距離都嫌不足,而且其第一代FLIR也已經難以滿足惡劣天候下的運作需求。而根據1999年老鷹特遣隊在阿爾巴尼亞的操作經驗,AH-64A在長距離戰略部署能力、續航力以及惡劣天候飛行性能也存在著相當的不足。隨後,美國聯邦總審計局(GAO)以美國陸軍訓練與準則教令司令部(TRADOC)、美軍歐洲司令部以及陸軍歐洲司令部針對老鷹特遣隊的檢討報告為基礎,於2001年3月19日提出一份關於阿帕契改良的建議案。此建議案提出了107項建議,在陸軍結構方面包括要求陸軍修正聯合作戰準則、調整兵力結構、改善訓練措施、建立包括機載戰場指揮管制中心(A2C2S)在內的C4I系統;而在AH-64A/D的硬體方面,主要建議包括:換裝第二代紅外線熱影像儀來改善夜視能力;增加衛星通訊能力,使AH-64能直接下載衛星影像;改進敵我識別能力以及GPS接收器;提升發動機的功率。

針對以上建議,美國陸軍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提升AH-64D的性能,首先更新AH-64D的航電、通信相關基礎架構(即AH-64D Lot7開始的Block 2),替將來的升級進行鋪路,接著在前述AA6605/6607/6608等升級計畫中陸續進行Mod 4/6/7/10來改善機上光電系統、提升燃油攜帶量、翻修機上主要次系統等。至於發動機功率提升的需求,則與UH-60一同進行T-700-GE-701D發動機升級案。

在AH-64 MOD(AA6605)部分,總共有Mod 1、4、6、7、10、11等項目,以下便分別簡介。

Mod 1:從1996年度展開,項目是改善TADS/PNVS檢修與維護的效率,此計畫適用於全部597架AH-64D Block 1/2。

Mod 4: 以波音與洛克西德.馬丁合力研發的新型箭頭目標瞄準/飛行系統(Arrowhead Targeting System/Arrowhead Pilotage System,ATS/APS)(或稱TADS/PNVS 2000)取代原有的TADS/PNVS,並以配合ATS的目標指示/控制單元(TEDAC)取代原本光學瞄準儀的ORT/DU,請見下文。Mod 4方案於2004年完成發展與驗證階段(SDD),美國陸軍並於2004預算年度購買首批四組升級套件,並從2005年度開始安裝,隨後並於2005與2006年分別訂購6套與146套。美國陸軍預計將557架AH-64D進行Mod 4改良,其餘40架則在AA6607/6608方案中追加M-TADS/PNVS。

Mod 6:加裝波音開發的內載預備燃油系統(Internal Auxiliary Fuel System,IAFS)。發展IAFS的動機源於1999年,當時美國陸軍派往科索沃的AH-64A暴露出航程不足的問題。IAFS係在原本屬於30mm機砲彈艙的空間增設一個容量為77.5加侖的模組化防彈自封油箱,可增加30~45分鐘的滯空時間。安裝IAFS時,原本位於此處的1200發彈藥箱必須拆除,換成IAFS與一個容量246發的 小型彈藥箱。美國陸軍在2006年度訂購210套IAFS,接下來的2007與2008年度分別訂購45與48套,全部303套在2007年初至2009年底交運完畢,而美國陸軍預計採購的總數為425套 ,此外英國也購入此一系統來裝備於本身的WAH-64。

Mod 7(最初分為Mod 7/8):此計畫稱為AH-64機隊可靠度、安全性與選定部件翻新(R&S/Recap),主要內容是將AH-64D的旋翼、傳動、齒輪箱、液壓等系統進行檢測與翻修,而選定部件翻修則包括高頻(HF)無線電系統、影像紀錄器等。最初在2005年,這個檢修計畫被分為兩個部分,AH-64A的檢修計畫稱為Mod 7,數量為203架;至於A-64D的部分則為Mod 8,於2008~2010年度執行,數量為212架,後來兩個部分統一合併至Mod 7。總計執行Mod7的AH-64A/D總數達到425架,其中321架在2006至2009財政年度執行。

Mod 10:針對AH-64的訓練裝備進行升級。在長弓雷達的成員訓練模擬器(LCT)的部分,換裝新的圖形產生器,以模擬新的威脅環境;用於航電/武器電子設備維護訓練的MAVWEST-L7模擬器方面,汰換一些已經停產的舊式元件;此外,將長弓指揮顯示與任務選擇模擬器(LCDSTT)改良至與AH-64D Lot 10的構型。這個階段也開始為更新一代的AH-64D Block 3規劃長弓訓練裝置套件(TDS)。

Mod 11(2005年之前稱為Mod 13):即前述的96架追加升級的AH-64D Block 2 Extended,以Lot 10的航電規格為基礎,增加若干利於未來升級為Block 3的修改(例如ARC-231可程式化多模式無線電等),詳述於AH-64D Block 2一節。

至於針對長弓阿帕契的AA6607/6608部分,AA6607包含前兩個多年度合約(Lot 1~10)的全部501架AH-64D Block 1/2,項目包括除了APG-78長弓雷達以及APR-48A無線電干涉儀以外的各項共通性改良,包括MANPRINT座艙顯控系統、導航、通信設備的修改;此外,也替40架未執行AA6605 Mod4的AH-64D補裝M-TADS/PNVS,以及相當於AA6605中各項關於維護性的改良。而AA6608則是針對安裝長弓雷達者實施,包括安裝長弓雷達、APR-48A以及配合抵銷空氣阻力的T-700-GE-701C發動機,這些裝備都能在短時間內在不同的AH-64D之間進行拆換。

ATS/APS箭頭先進光電系統

台灣陸軍AH-64E機首的ATS/APS箭頭先進光電系統攝於2014年7月19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雖然AH-64D擁有了長弓豪米波雷達,但原本1980年代水準的TADS/PNVS光電系統日益老舊,科索沃等實戰經驗也顯示其性能不敷未來需求,所以美國陸軍也亟思謀求替代的系統,於是推出了TADS/PNVS的現代化計畫(M-TADS/PNVS), 代號為箭頭(Arrowhead),正式名稱為 先進標定系統/先進操縱系統(Advanced Targeting System/Advanced Pilotage System,ATS/APS),又稱為TADS/PNVS 2000依照原始計畫,美國陸軍希望ATS/APS的操作效率能比原本的TADS/PNVS提高150%,目標辨識能力提高175%。在2000年10月,美國陸軍選擇由洛馬與波音集團作為ATS/APS的承包商;歷經3年的工程研發階段(EMD)後,美國陸軍在2003年12月批准波音與洛馬開始生產首批14套ATS/APS,接著在2005年2月訂購97套,合約總值2.47億美元,第一套於2005年5月交付美國陸軍,次月安裝於AH-64D上進行測試。在2005年5月,英國訂購67套ATS/APS以裝備該國購買的67架WAH-64上。至2007年初,ATS/APS累積的訂單已經超過560套,包括美國陸軍自用以及國外客戶的訂單。美國陸軍最初預定購買704套ATS/APS,不過現階段只規劃了597套的預算。

箭頭系統之中,ATS又稱現代化目標獲得系統(Modernized Target Acquisition and Designation Sight, M-TADS) ,軍方編號為AN/ASQ-170,取代原有的TADS,安裝於原本TADS所在的下旋轉塔中; 而APS又稱現代化飛行員夜視系統(Modernized Pilot Night Vision System,M-PNVS),軍方編號為AN/AAR-11,取代原有的PNVS,安裝於原本PNVS所在的上旋轉塔中。 ATS/APS(又稱M-TADS/PNVS)的外部尺寸與結構與原有的TADS/PNVS完全相同,故能直接整合於AH-64機首的兩具感測器旋轉塔中,換裝時不需進行任何機體方面的修改, 而換裝後水平與俯仰旋轉範圍均未改變。無論是AH-64A或AH-64D都能直接換裝ATS/APS,除了更換旋轉塔內的感測器之外,更換幾個相關的LRU單元(包括位於砲手席的TEDAC)就能完成安裝,整個換裝作業只需8小時。ATS由使用第二代FLIR技術紅外線熱影像儀、日間CCD攝影機、雷射測距/標定器與雷射追蹤器 組成;而APS則包括第二代FLIR技術的熱影像儀以及影像強化攝影機(12 TV)組成,而這具影像強化攝影機的觀測窗就是識別APS與PNVS的重要外觀特徵(原本的PNVS只有FLIR的觀測視窗,而APS的FLIR與影像強化攝影機各有一個觀測窗)。ATS/APS的第二代FLIR採用雙頻(高頻/中頻)操作, 解析度為1000萬個畫素,並使用新型數位影像修正/強化技術與穩定補償演算, 具有三種視野選擇(30X40度~30X52度之間),並自由選擇電子影像的放大倍率。APS的第二代FLIR解析度比起PNVS的第一代FLIR提高160%,以探測纜線的能力來比較,PNVS的FLIR只能看到很粗的電纜,而APS則能看到頗細的電話線與高壓電線;此外,飛行員也能透過APS的FLIR看到水中的樹影、玻璃窗戶等目標細節 。經過實際的測試評估後,美國陸軍判定ATS/APS的操作效率比TADS/PNVS提高180%,目標辨識能力提高200%,雙雙超過美國陸軍的原始要求,而操作維護成本則減少57%,平均失效間隔時間(MTBF)是TADS/PNVS的2.2倍,在整個 服勤生涯的維護費用較TADS/PNVS節省10億美元。TADS/PNVS每次只能持續追蹤/標定同一個目標,而ATS/APS不僅能同時追蹤1個主要與5個次要目標,還能利用雷射編碼技術同時為數個不同目標進行標定。 而比起RAH-66使用的光電系統,ATS/APS也增加了40%的性能以及130%的可靠度。

為了配合ATS/APS,AH-64D的IHADSS頭盔顯示瞄準系統經過改良,砲手席並增設一具目標指示/控制單元(TEDAC), 以此取代原本配合TADS的ORT/DU。TEDAC包含一具單色5吋LCD液晶顯示器以及位於兩側的控制把手,整個單元分成數個各自獨立的模組,維修時能輕易拆換。原本砲手 在觀看TADS的光學影像時,眼睛必須緊盯著ORT/DU的 接目鏡,此時便失去了兼顧周遭其他狀況的能力;而採用LCD顯示器的TEDAC除了能提供清晰的目標影像之外,也能讓砲手在觀看影像同時保持對外界環境的警戒。此外,TEDAC的維修工作量也比ORT/DU減少了50%。

主旋翼葉片折疊系統

為了強化戰略部署的便利性,美國陸軍在2002年11月要求波音為AH-64發展一種能迅速拆裝的旋翼系統。原本AH-64以海運或空運進行戰略部署時,最麻煩的作業就是主旋翼系統的拆裝 ;例如,雖然一架C-5銀河式運輸機能同時載運六架AH-64,但由於它們必須拆除主旋翼,所以還需要動用另一架C-5來專門攜帶這六架AH-64拆卸後的旋翼(放在專屬的旋翼儲存箱中)、組裝工具以及所需的勤務人員,運抵目的地後尚須花費很長的時間進行旋翼組合與測試調整;而當AH-64D出現之後,新增的長弓雷達天線也需要額外的儲存空間與拆裝工作。 由於麥道在1980年代研發海軍阿帕契的時候便已經研究過主旋翼折疊機構的解決方案,所以波音便能很快地提出符合要求的旋翼系統,這就是新的半自動主旋翼葉片折疊系統(Main Rotor Blade Fold System,MRBFS)。MRBFS的折疊方式與一般的艦載直昇機類似,主旋翼葉片沿著機體軸向進行折疊,完全不需要任何專屬的起重裝置與工具,且旋翼葉片展開後無須測試便能直接運轉;而長弓雷達天線在運輸時則自旋翼頂端卸下,放置於阿帕契的機背上,不需要動用額外的儲存空間。首批24套折疊旋翼系統在2003年3月交付美國陸軍,4月又交付了另外24套。根據美國陸軍對MRBFS的測試,一支地勤人員小組能在40分鐘之內將折疊的主旋翼完全展開,而且一架C-5運輸機便能攜帶完整的6架AH-64D以及所屬的空、地勤人員與相關工具配備,能節省一半的空勤能量消耗。

接下頁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