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SS-N-12反艦巡航飛彈
SS-N-12
是蘇聯切羅梅伊設計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SS-N-3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第二種艦射長程反艦用超音速巡航飛彈,主要用於對付美國航母編隊等海上威脅目標,有艦射和潛射兩種型號,艦射型於1967年初具作戰能力,潛射型1973年研製成功。由於SS-N-12和SS-N-3一樣潛射型仍不能實現水下發射,潛艇發射時仍需浮出水面,從飛彈在潛艇和水面艦上的安裝方式看,可能也仍無扇面發射能力,因而發射平臺的射前生存能力較低,易於遭受敵方反艦武器的搶先攻擊,在具有水下發射能力的SS-N-7潛射反艦飛彈和新的反艦用巡航飛彈SS-N-19研製成功後,SS-N-12己陸續被它們取代。
有關SS-N-12飛彈的氣動外形特徵信息至今仍知之甚少,報導的性能數據也不全相同,從公開資料看到的多是其裝備於潛艇或水面艦上的發射箱體照片,從這些發射箱的外形照片看,其氣動佈局和外形尺寸可能與SS-N-3十分相似,很可能是由其改進設計而成的,據推測,該飛彈的射程、速度均比SS-N-3有所提高,尺寸和發射質量也相應有所增加,其內部艙段佈置估計也與SS-N-3大致相同,彈內各分系統性能估計有所改進。
1975年開始取代SS-N-3,裝備蘇聯海軍的潛艇和巡洋艦、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蘇聯解體後這種飛彈及其發射平臺分別屬於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目前俄羅斯裝備SS-N-12“沙箱”飛彈的潛艇包括675M型E1級和J級巡航飛彈潛艇共7艘;水面艦有1143,1143M型2艘改進型“基輔”級航母,3艘1164型“光榮”級飛彈巡洋艦,裝備總量約320枚(包括彈艙備用彈)。
水面艦近距目標探測時,“基輔”級航空母艦和“光榮”級巡洋艦均直接用艦載三座標對海/對空組合雷達-E/D波段“頂舵”雷達探測目標;火控系統,兩者用均F 波段“活門板”或“前門板”制導雷達;攻擊超視距目標時.探測目標和引導飛彈的中繼修正指令多由艦載直升機“Ka-25”(激素B)或海洋監視衛星通訊網絡(SATCOM)提供,Ka-25直升機載雷達在1200m高度巡邏時,可發現周圍185km處的水面目標,海上預警和監視衛星可提供450km以外的水面目標信息,E2級和J級潛艇均用水上監聽器和“魔盤”雷達進行對海搜索,火控系統用“前門板”雷達對飛彈進行中制導,在潛載SS-N-12飛彈制導雷達處裝有一個大的衛星通訊網絡接收天線,用於接收衛星向飛彈提供的目標信息及其與目標的相對位置。
水面艦和潛艇均用長13m,寬4.4m,高2.5m,箱徑1.8m的雙聯箱式發射裝置,“基輔”級航母裝4具8枚飛彈,改進型“基輔”級航母裝6具12枚,平時均平臥安裝在前甲板處,發射時起豎至預定仰角,傾斜式發射;“光榮”級巡洋艦裝8具16枚飛彈,分置在主艦樓兩側甲板的4個成固定仰角的臺階式支架上;潛艇的發射箱安置在艇身後部兩側,E2級每艘裝4具8枚,J級裝2具4枚,平時平臥在背面與艇身外表面齊平,發射時起豎至預定傾角,傾斜式發射。
受60年代蘇聯的發射技術水平限制,SS-N-12飛彈潛射型和SS-N-3一樣仍不能在水下發射,發射時潛艙先浮出水面,發射箱從平臥狀態起豎至預定傾角,助推器點火後,被迅速加速爬升至發射段最高點,助推器燃料燃盡後拋掉,飛彈轉彎下滑至10km以上的高空巡航高度,以2.5Ma的最大速度飛向目標,在巡航飛行過程中,不斷地接收從直升機或衛星通訊網絡傳來的修正指令,修正航向,至距目標100∼80km時,飛彈降低巡航高度至幾百米的低空,速度也因中氣阻力增加而下降至1.7Ma左右,當飛彈飛至末制導雷達作用距離時,雷達開機搜索目標,捕捉並鎖定目標後,俯衝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