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  五式中戰車

CHI-RI

作者:小步兵/安國寺

日本陸軍各式未成主力戰車中最強的一款:五式中戰車(注意:砲塔是被轉向後方、未裝著主砲)

 

 

五式中戰車諸元:

全長 7.30m
全幅 3.05m
全高 3.05m
重量 37.0噸
乘員 6名
武裝 75mm/53五式戰車砲一門(100發)

37mm/46一式戰車砲一門(102發)

7.7mm九七式機槍 兩挺(5020發)

速度 45km/h
裝甲 砲塔前面75mm/72度傾角
砲塔側面50mm/74度
砲塔後面50mm/90度
砲塔上面20mm/0度
車身上部前面75mm/72度
車身上部側面35mm/74度
車身上部後面50mm/90度
車身上部上面20mm/0度
車身下部前面75mm/70度
車身下部側面35mm/90度
車身下部後面50mm/80度

 

五式75mm戰車砲性能諸元(裝甲傾斜0度時)

距離(m) 穿甲值(mm)
100 90
200 89
300 87
400 86
500 84
600 83
700 81
800 80
900 78
1000 77
1100 75
1200 74
1300 72
1400 71
1500 69
1600 68
1700 66
1800 65
1900 63
2000 62

 

 


  
五式中戰車是日本陸軍為了逆轉戰局而秘密開發的戰車,在叫喊著本土決戰的準備時期,作為和列強戰車比起來亦不遜色的「決戰兵器」被開發。

  隨著時代的進展,日軍的戰車製造哲學也從過去的步兵支援轉換為戰車對戰的思想,因此乃要求心戰車必須搭載大口徑、高初速砲,同時也要求裝甲的增強,另一方面考慮到東亞特有的濕潤、稻作眾多的地形,而要求一定的機動力,以此而開出了主砲75mm等級、重量30噸的條件。 以此為基礎,兵器行政本部開史動員技術人員開發,製作則由三菱重工東京機器製作所負責,並命名為「Chiri」車。

  五式中戰車是日本有史以來火力最強的中戰車,本車在砲塔上裝配了五式75mm戰車砲,在車身正面左側又裝配一門一式37mm副砲,車載重機槍則有二挺,一挺位於37mm砲的同軸,另一挺則作為防空之用。車內乘員還另外配有二挺百式衝鋒槍作為自衛之用。

  雖然車體比四式中戰車大上一號,但是主砲仍然採用相同的五式75mm戰車砲,這是缺乏優秀日本戰車砲以及戰車砲研發能力的一個例子。但是,即使是五式75mm戰車砲,也沒有辦法真正的大規模量產,就是連五式戰車砲的原型四式75mm高射砲(模仿自波佛斯75mm高射砲),在戰爭結束前也才生產了70幾門而已。

  計畫中也有裝配88mm戰車砲的改良型,九九式88mm砲是日軍在南京擄獲的德製88mm砲仿製而來,當時已生產將近一千門,如果情勢許可,應有部分可以修改使用,實用的情況可能比五式75mm砲好很多。

  不過這門88砲跟當年威震八方的Flak18 88mm/56高平兩用砲、虎式戰車使用的KwK36 88mm/56以及虎王式使用的88mm/71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德國海軍的8.8cm SKC/30高射砲,僅45倍徑左右,威力是絕對比不上以上幾門世界戰史中著名的88砲的。

  相較於四式中戰車由四片鑄造件焊接起來的砲塔,五式中戰車的砲塔採用鋼板直接焊接,在外觀上簡潔有力,有德國重戰車的味道,製作起來也方便多了。由於五式75mm戰車砲附有半自動裝填機構,需要更大的砲塔內空間,因此砲塔後部明顯的向後張出。在車身裝甲防禦上,仍然採用老舊的兩段式正面設計而非先進的單面傾斜裝甲,在厚度上跟四式中戰車相差無幾。

  在底盤的承載方面,由於扭力桿的設計還沒能實現,仍然採用從九五式戰車一脈相承的剪式減震系統(水平減震彈簧),將路輪兩兩以搖臂結合,然後再以平行於車身的水平彈簧將搖臂兩兩結合。在路輪上,比四式中戰車每側多出一個路輪,每邊有八個路輪。另外,因為本車比之前的日本戰車都大上一圈,所以採用了較以前更寬的履帶,以免在迴轉的時候發生困難。

  在動力系統方面,由於國產的柴油引擎已經不敷使用,在25噸的四式中戰車上使用的400hp氣冷柴油機已顯吃力,更找不到馬力足夠的柴油引擎來作為重達35噸五式中戰車的動力源。為此,只好使用舊式化的川崎的BMW V型12汽缸航空用液冷氣油引擎來作為動力,出力達550hp,因此,雖然重量增加了10噸,但是速度仍能保持跟四式中戰車相同的45km/h。另外,變速機也跟四式中戰車一樣,因為人力已經難以控制,所以採用油壓伺服動作。

  如果日軍真的來的及部署此型戰車,那美軍可能必須動用到M-26才可壓制。五式中戰車最後在1945年3月完成一輛試做車,在等待主砲的情況下迎接了戰爭的結束。戰後,本車被美軍送往馬里蘭州的亞伯丁兵器試驗場展示。
 

By 小步兵/安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