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  四式中戰車

CHI-TO

作者:小步兵

戰後遭盟軍擄獲的四式中戰車,搭載日本未見的長倍徑戰車砲

 

 

 

三式中戰車諸元:

全長 5.73m
全幅 2.33m
全高 2.61m
重量 18.8噸
乘員 5名
武裝 75mm三式戰車砲一門

7.7mm97式機槍一挺

速度 39km/h
裝甲 砲塔前面50mm/78度傾角
砲塔側面20mm/80度
砲塔後面25mm/90度
砲塔上面12mm/0度
車身上部前面50mm/72度
車身上部側面25mm/55度
車身上部後面20mm/90度
車身上部上面10mm/0度
車身下部前面50mm/75度
車身下部側面25mm/90度
車身下部後面20mm/85度

 

一式75mm戰車砲性能諸元

距離(m) 穿甲值(mm)
100 80
200 79
300 77
400 76
500 74
600 73
700 71
800 70
900 68
1000 67
1100 65
1200 64
1300 62
1400 61
1500 59
1600 58
1700 56
1800 55

 

 


  
1937年九七式中戰車制式化之後,日本陸軍技術本部開始推動數種後繼中戰車的開發計畫,而正式的定案是在對美開戰翌年的1942年。新式的中戰車計畫共有二種,其一為裝備47mm砲的中戰車,其二為裝備長砲身57mm砲的新規中戰車,後者即是四式中戰車。

  四式中戰車與從九七式中戰車一路發展至三式中戰車不同,完全是全新設計的新式戰車,其設計已經捨棄了自中日戰爭以來的支援步兵作戰的觀念,改以對戰車作戰為主要目的。這樣的構想主要來自於1939年的日蘇諾蒙罕事件的影響,在該事件中,日軍戰車因為無法擊破俄軍戰車而陷入了苦戰。另一方面,太平洋戰場上,美軍也投入了M4中戰車逐漸取代了M3輕戰車,而日軍此時的主力,裝配47mm砲的九七式中戰車改卻無力對抗。因此,日軍急需開發強武裝、重裝甲的新型中戰車,這就是四式中戰車「Chito」。

  本車的開發由陸軍技術本部第六技術研究所擔任監督,製作則由三菱重工東京機器製作所丸子工廠負責。1942年9月完成了第一輛試作車,但是其所搭載的57mm戰車砲經過種種測試,而被判定裝甲貫穿力不足。於是到了1943年被變更為搭載75mm砲,伴隨而來的還有引擎、砲塔等改修,結果重量比原先規劃的二十噸增加許多。

  本車所搭載的五式75mm戰車砲基本上是以四式75mm高射砲為基礎修改而來的,而該砲則是仿自波佛斯公司的75mm高射砲。在中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大量配備此砲,對日軍航空隊來說是一種讓人苦惱的武器,日軍在擄獲了此砲之後,得知其優秀的性能而加以仿製。新製作的五式戰車砲,砲口初速850m/s,可在1000公尺的距離貫穿75mm厚的均質鋼板。

  五式戰車砲到完成試作以經是1944年10月了,經過測試後裝配到完成的車體上則是1945年2月,在這時候的日本,寶貴的鋼材大多分配到對空武器的增產上,而無力兼顧戰車砲了,所以直到戰爭結束時都沒有生產出一輛量產車型,最後只完成了二部試作車。戰爭結束後,本車就被美軍擄去,送往馬里蘭州的亞伯丁兵器試驗場展示。
 

被擄獲的四式中戰車,雖然上面漆著Type5,但是實際上是四式中戰車。

By 小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