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 輕巡洋艦
長良號
諸元表
建造所 | 佐世保海軍工廠 |
起工 | 大正九年九月九日 |
下水 | 大正十年四月二十五日 |
竣工 | 大正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
基準排水 | 5170噸 |
全長 | 162.15m |
全幅 | 14.2m |
速力 | 36節 |
航續力 | 14節/時5000浬 |
兵裝 | 14cm50倍徑主砲七門 |
7.6cm40倍徑高角砲二門 | |
61cm魚雷發射管八門 | |
水偵一機 | |
滑走台一基 |
喪失:昭和19年(1944)八月七日
艦名由來:因為是輕巡洋艦,所以依河名來命名,由來是長良川,以岐阜縣西部的大日岳為源流,在農尾平原蜿蜒蛇行後注入伊勢灣.
太平洋戰爭中的艦長:
直井俊夫 | (海兵47期) | 昭和16.9.10 |
田原吉興 | (海兵43期) | 昭和17.7.10 |
筱田勝清 | (海兵44期) | 昭和17.12.17 |
北村昌幸 | (海兵45期) | 昭和18.8.16 |
近藤新一 | (海兵49期) | 昭和19.4.7 |
中原義一郎 | (海兵48期) | 昭和19.5.8 |
輕巡洋艦長良號是長良級輕巡的首艦.長良級可以說是輕巡球磨級的改良版.在球磨級之後,日本海軍打算在建造六隻五千五百噸級輕巡洋艦,這就是長良級,其中在八四艦隊計劃擺了三隻,八八艦隊計劃又擺了三隻.可以說是日本舊型輕巡的基本型,也是八八艦隊時代巡洋艦的主力. 隨著水雷戰隊任務的複雜化,水雷戰隊的偵蒐能力也就成了大問題.驅逐艦太小了,無法搭載水上偵察機,所以只能搭載在巡洋艦上,但是當時水上機用彈射器尚未開發出來,所以只能由巡洋艦用吊車把水上偵察機吊到海面,然後再讓偵察機滑行起飛,如此一來就必須讓巡洋艦靜止於海面,這在以機動為第一生命的水雷部隊來講是接近不可的.所以當時在長良型的新巡洋艦上配備了艦上偵察機滑走台.該台架設於艦橋至第一二炮塔之間,是一個極短的跑道,艦上偵察機能在此發艦,執行偵查任務,但是任務完畢後卻不能飛回母艦,因為母艦沒有降落的地方,而艦上偵察機又是使用輪子而非浮桶,更不能降落在水面.所以飛行員必須將偵察機飛至鄰近的陸上基地,使用起來可說是麻煩透頂.所以當水偵彈射器開發成功後,各艦也都換上了彈射器. 作為球摩級的改良級,長良級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換上了六十一公分的魚雷發射管,如此一來,就能發射威力驚人的九三式酸素魚雷,也就是後來震驚英美的"長矛"魚雷,這使得長良級更具備了艦隊決戰巡洋艦主力的地位. 輕巡洋艦長良號在中日戰爭爆發後就被派出去支援廣東登陸作戰和海南島的登陸作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就和重巡足柄號,輕巡球磨號組成了第十六戰隊,擔任高橋伊望中將第三艦隊的主力,連續參加了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攻略. 之後,在中途島之役中,本艦擔任第十艦隊的旗艦,在南雲中將的座艦赤城號被擊沉後,就以長良號為旗艦,而長良號也因此翻上了中將旗.在中途島慘敗後,轉進了所羅門戰區,參加了所羅門海戰,南太平洋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等.昭和十八年(1943)二月後轉往土魯克參與隊基地的輸送活動,並於當年七月十五日在新愛爾蘭島卡比延(Kavieng)近海觸雷而受損. 最後,在昭和十九年(1944)六月,擔任向沖繩輸送陸軍部隊的任務.當年八月七號,在九州天草西方十公里處,受到美軍潛艦的雷擊而沉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