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間之潛艦交通
整理編譯:安國寺
本文資料來源:日本防衛廳戰史海軍軍戰備(二)
前言 自從昭和十六年(1941)六月德蘇開戰以來,日德兩國間的陸路交通路線即告斷裂,之後只有昭和十八年(1943)三月派出一次「遣獨伊聯絡使」四名[1](即遣德義聯絡使)由西伯利亞經土耳其至德國。除了陸路以外,空路方面,唯一成功的只有一次從義大利起飛的一架聯絡機能成功到達日本[2],日本方派往歐洲方面的長距離運輸機卻在途中失去聯絡[3]。因此,只剩下海路可行,其中德國方面曾經以前所述之「柳船」商船運輸,不過在盟軍掌握印度洋制海權的情形下已無法運用,至此,只剩下以潛艦交通一法。 在二次大戰中由日本方派出,攜帶技術人員以及軍需物資前往德國的潛艦共有五艘,其中只有三艘成功到達德國;另外有一次是在印度洋上與德國潛艦會合交換人員物資等。由德國方面派往日本的潛艦有四艘,但是其中只有一艘能成功到達,義大利也曾向日本派遣潛艦,不過四艘中也只有一艘能到達新加坡。另外,在印度洋執行通商破壞戰的德義潛艦也曾有幾次在日本佔領下的新加坡、檳榔嶼、泗水等地入港整備,也算有限度的交流。以下 參考日本防衛廳戰史【海軍軍戰備(二)】中的資料,就二戰中軸心國間僅有的幾次潛艦交通狀況逐一作較詳細的介紹。
一、派往德國的日本潛艦 (1)伊號第三十潛水艦(遣德第一次) 根據昭和十七年(1942)四月的大海指第七七號,伊號第三十潛水艦在艦長遠藤忍少佐的率領下於四月二十二日由檳榔嶼出發,在非洲東岸參與所屬潛水戰隊的小型潛艦甲標的作戰[4]後於六月二十日與友隊分離單獨前往歐洲,並於八月五日到達德國佔領下的法國羅利安港[5]。在到達羅利安港後該艦將攜帶之日本航空魚雷設計圖轉交德軍,另外也將艦上搭載的一架零式小型偵察機送給德國。八月二十二日由羅利安港出發,帶著派在德國學習雷達技術的鈴木親六海軍技術員以及雷達設計圖、魚雷方位盤等歸國,於十月八日到達檳榔嶼,轉至新加坡後於十月十三日出港歸國,但卻在同一天於新加坡外觸雷沉沒,所搭載之貨物大多隨之沉沒,日後日本海軍展開捕撈行動取回其中一部分的物件。
(2)伊號第二十九潛水艦特別行動 根據昭和十八年(1943)二月的大海指,責成伊號第二十九潛水艦(艦長伊豆壽中佐)於四月五日由檳榔嶼出發,於四月二十八日在印度洋上與德潛艦U180號會合交換兵器及人員,日本方派出潛艦出身的江見哲四郎中佐伴隨著友永英夫技術少佐帶著他所發名的潛艦自動懸吊裝置、油露洩防止泵的設計圖及說明書、甲標的乙型、新中型潛艦(S-53)的設計圖以及計畫書,另外還有一枚九三式氧氣魚雷移行至德國潛艦一同回到德國,而德國方則是提供了小型潛艦的設計圖面,以及反戰車砲的特種砲彈給日本,另外,印度政治工作員強多拉•博斯以及一名隨從則是由德潛艦移行伊二十九號。該艦於五月十三日回到檳榔嶼。
(3)伊號第八潛水艦(遣德第二次) 昭和十八年(1943)二月德國元首希特勒總統贈送日本兩艘潛艦,其中一艘由德國海軍派員駕駛航行前往日本,另一艘則由日本海軍派員駛回,為此日本方派出伊號第八潛水艦(艦長內野信二中佐)帶著回航員以及一些順道攜帶的機密兵器等派往德國。根據昭和十八年五月大海指第二三二號,該艦於六月二十七日於吳港出發,經新加坡於六月二十七日從檳榔嶼出發,途中冒著敵軍嚴密的警戒險經印度洋、大西洋,於八月三十一日到達德軍佔領下的法國不列斯特港,並於十月五日從不列斯特港出發,於十二月五日到達新加坡,並於十二月二十一日回到日本本土吳港,是大戰中唯一成功完成全程之交通潛艦。 該艦於前往德國途中攜帶駕駛第二艘贈日潛艦之駕駛員乘田貞敏少佐以下五十名,以及派往德國進行技術調查之西原市郎中佐(機關科)、小林一郎軍醫少佐,以及派往駐歐武官室上任的翻譯員、暗號員共四名。回程搭載了結束駐德任務的橫井忠雄駐德海軍武官、細谷資芳駐法武官等八名,另外還有從德國派往日本的德國陸軍武官一名、技術員三名(雷達方面一名、聲納方面兩名)。 在兵器方面,該艦攜帶回萊茵鋼鐵13mm機槍MG131(並附有彈藥包通常彈、穿甲彈、演習彈各二十發)、毛瑟20mm機砲與彈藥包、較新型轟炸瞄準器、俯衝轟炸瞄準器PZA1型、20mm四連裝機砲、電波探信儀、魚雷艇用戴姆勒•賓士發動機等多樣德國高科技兵器,堪稱是數次技術交流中收穫最豐富的一次。
(4)伊號第三十四潛水艦(遣德第三次) 根據昭和十八年(1943)九月大海指第二七三號,伊號第三十四潛水艦(艦長入江達中佐)於九月十三日由吳港出發,預計經過新加坡到檳榔嶼後轉向歐洲方向,卻於十一月十三日在檳榔嶼入港前於港外遭受敵潛艦攻擊而沉沒。本來預計隨該艦前往德國的人員都在檳榔嶼等待乘艦,只有在新加坡就上艦的有馬正雄少佐(造船科)隨艦沉沒。
(5)伊號第二十九潛水艦(遣德第四次) 本艦與伊三十四號同受大海指第二七三號派往德國,預計接著伊三十四號之後出發。伊號第二十九潛水艦在著名艦長木梨鷹一[6]中佐的率領下於昭和十八年(1943)十一月五日從吳港出發,於十一月十四日進入新加坡進行一個月的整備,後於十二月十六日從新加坡出發,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印度洋上與德國油船會合補給燃料後於隔年(昭和十九年,1944) 三月十伊日到達德國佔領下的法國羅利安港。昭和十九年(1944)四月十六日該艦從羅利安港出發,七月十四日到達新加坡,並於七月二十二日從新加坡出港回航日本本土,但卻在七月二十六日於馬尼拉近海遭受敵軍潛艦攻擊沉沒。 搭乘該艦前往德國的有新任駐德武官小島秀雄少將、赴任西班牙葡萄牙駐在武官的無著仙明中佐、派駐德國進行技術調查的扇中佐、池田晴男主計中佐、小島正己中佐(航空瞄準器)、中山義則中佐(指揮兵器)、皆川清技術中佐(火藥)、今里和夫技術中佐(水雷)、玉井廉人技術少佐(火砲)、梅崎鼎技術少佐(機體)、永盛美夫技術少佐(機體)、田丸直吉技術少佐(雷達)、川北健三技術少佐(航空兵器)、蛟島龍雄教授(翻譯),此外還有書記兩名共計十六名。 而隨該艦返回日本的則有松井登兵大佐(電氣兵器)、巖谷英一技術中佐(機雷)、中谷滿夫技師、卯西外次技師、丹野舜三郎技手等技術人員,以及之前遣德連絡使的小野田捨次郎大佐、結束駐德義任務回國的安住榮七主計大佐、酒井佐敏囑託、坂戶智海大正大學教授、吉田又彥陸軍中佐、花岡實業陸軍中佐、柴弘之陸軍中佐,以及來日的德國人四名。 隨該艦回日的人員由於在新加坡即行退艦後經由空路歸日,所以並沒有隨著伊號第二十九潛艦的沉沒而一去不返。
(6)伊號第五十二潛水艦(遣德第五次) 根據昭和十九年(1944)一月的大海指第三二二號,伊號第五十二潛水艦(艦長宇野龜雄中佐)於同年三月底從吳港出發,經由新加坡於四月二十三日於同地出發,預計於八月一日到達德軍佔領下的法國羅利安港,但是由於六月六日盟軍在諾曼地展開大規模登陸作戰,無法進入該海域,於是決定於六月二十三日在海上與德國潛艦交會將駐德國海軍連絡員等載回,但是由於諾曼地登陸作戰讓德軍陣腳大亂,加上該艦油料嚴重不足,於八月一日後即判定失聯。戰後美軍的資料則是記載該艦於六月二十四日遭受飛機攻擊而沉沒。隨該艦前往德國的主要是民間公司的技術員[7],以及派往武官室的暗號員,全員隨艦戰死。
二、遣日的德國、義大利潛艦 (1)德國寄贈日本的兩艘潛艦 昭和十八年(1943),德國元首希特勒總統下令贈送兩艘UIX-C型潛艦給予日本,希望日本能以此兩艦為參考大量建造德式潛艦,以大舉進入印度洋,給予盟軍痛擊,以分攤北非戰局的壓力。這兩艘潛艦在未到達日本前被賦予「さつき一號」[8]以及「さつき二號」。其中「さつき一號」,即原德國海軍U511號,是由德國海軍官兵操作,於昭和十八年(1943)五月十日自羅利安港出發,七月十六日到達檳榔嶼,於八月七日到達日本本土吳港,並於九月十六日正式過籍給日本海軍,同時被賦予「呂號第五百潛水艦」[9]的制式編號。連同該艦一起返國的是駐德軍事首席委員野村直邦海軍中將、杉田保海軍軍醫少佐以及三名德籍技師。[10] 「さつき二號」原為德國海軍U1224號潛艦,該艦是由遣德第二次行動伊號第八潛水艦所帶到德國的日本海軍官兵駛回日本,艦長為乘田貞敏少佐。日方的官兵再昭和十九年(1944)二月十五日於德國接受該艦之贈與,並且在三月三十日從基爾軍港出發,預定在七月中旬到達檳榔嶼,但在大西洋航路中卻於五月十一日後失去聯絡。根據戰後盟軍的紀錄,該艦於五月十三日遭受美軍兩艘護衛驅逐艦的攻擊而沉沒。日本方面則是在八月二十六日認定該艦乘組員全部陣亡。 「さつき二號」在回航日本本土時還順道帶了一些日本軍官回國,包括在伊號第二十九潛水艦特別行動中於海上移乘德國潛艦到達德國的江見哲四郎大佐、機關科的山田精一大佐、造船科的根木雄一郎技術大佐、負責機體相關資訊的吉川春夫技術中佐。
(2)德國的遣日潛艦 昭和二十年(1945)三月上旬,德國潛艦U234號帶著派往日本的德國將官三名等共十三名的德國軍官,以及兩名日本技術人員,從基爾軍港出發駛往日本。該艦搭載的兩名日本技術人員分別為在伊號第二十九潛艦特別行動中於印度洋上轉乘德國潛艦前往德國的潛艦專家友永英夫技術中佐,以及在德修習有關噴射機相關技術的庄司元三技術中佐。不巧的,五月上旬德國投降,該艦也在航行途中於五月十三日向美國海軍投降。艦上的兩位日本技術人員背負返國傳達技術的使命,好不容易冒著風險到達德國,歷經辛苦終於學成,卻無法成功歸國完成使命,悲憤之下,雙雙在艦內自決壯烈成仁。隨著兩位技術人員欲運送回國的許多重要技術資料也因此無法送抵日本。 昭和二十年(1945)二月下旬,另一艘德國潛艦(型號不明)自挪威出發航向日本,艦上搭載了學成雷達技術欲歸國的大和忠雄海軍技師以及三菱商事的中井敏雄海軍囑託。三月上旬,該艦被認定在冰島與挪威間的海域被擊沉。日本方在同年三月五日認定該兩名乘員戰死。
(3)義大利的遣日潛艦 義大利海軍在戰爭中曾派出四艘潛艦赴日,但是其中只有一艘到達日本的南洋佔領地。義大利的芮基•托利號潛艦於昭和十八年(1943)六月十六日從波爾多出發,在八月三十日成功到達新加坡。隨該艦赴日的有日本陸軍的佐竹金次技術中佐,以及一名召聘的義大利雷達技師,並且帶著射擊用瞄射雷達的製造設計圖。
四、日本從德義兩國接收的潛艦 墨索里尼的義大利軸心政權在1943年九月垮台,此時在新加坡正有三艘參與印度洋作戰的義大利潛艦在作整補,日本方於是接收此三艦,不過在同年十月即轉送給德國海軍。 1945年五月,德國納粹政權也告瓦解,此時共有六艘德國潛艦正停泊於日本佔領下的馬來、爪哇方面,分別是U181號、U862號、UIT24號、UIT25號、U219號、U195號。日本於是順手接收這六艘潛艦,分別編成伊號第五百一、五百二、五百三、五百四、五百五、五百六等六艘,這六艘在同年七月十五日分別兩艘兩艘被編到吳鎮守府、第一南遣艦隊、第二南遣艦隊。 [1] 該次遣德義聯絡使一行包括陸軍參謀本部二部長岡本清福少將、陸軍參謀本部十五課長甲谷悅雄中佐、海軍軍令部一部甲部員小野田捨次郎大佐、外務省書記官與謝野秀等四名。
[2] 昭和十七年(1942)七月二日,一架從德國佔領下的克里米亞半島起飛的義大利轟炸機降落在日本佔領下中國本部的包頭飛機場。
[3] 日本方面採用立川/帝大航研設計的超長距離聯絡機Ki77(A26)作為日德間的空路交通聯絡計畫,該機實驗最大續航距離為16435公里。該機搭載陸軍參謀本部歐美課課長西義章大佐以及課員香取幸輔中佐,於昭和十八年(1943)六月三十日由本土起飛,七月一日到達新加坡,經過油料補給後於七月七日起飛經印度洋上空往歐洲方向航行,但是在印度洋上空途中失去聯絡。
[4] 該作戰目標為英軍佔領下之東非馬達加斯加島北端第亞哥蘇勒士港,戰果為重創戰艦Ramillies號以及擊沉一艘運油艦。
[5] 羅利安港(Lorient),位於法國不列塔尼半島南側 [6] 木梨鷹一艦長曾率領伊號第十九潛水艦於昭和十七年(1942)九月十五日一場遭遇戰中一舉擊沉美軍航艦黃蜂號(Wasp, CV-7),一艘驅逐艦並擊傷戰艦北卡羅來納號。 [7] 包括日本光學的永野一郎(對空射擊高射裝置)、富士電機的岡田誠一(對空射擊用機槍射擊裝置)、東京計器的荻野市太郎(對空射擊用安定裝置陀螺儀)、愛知時計電機的諸井保治、永尾政宣(射擊盤)、三菱電機的蒲生鄉信、槀谷武(魚雷艇技術導入)、海軍技師前田敏、海軍軍令部囑託森脇富爾夫、暗號員須永忠正、橫山良一、熊本政敏、清田吉太郎、奧竹秀孝。
[8] 「さつき」發音為Sa-Tsu-Ki。其中Satsuki一號原名U511,二號原名U1224。
[9] 日本海軍潛艦中,伊號為大型潛艦,呂號為中型潛艦,波號為小型潛艦,德國在狼群作戰中大放鋒芒的潛艦如UVII型或是UIX型在日本的分類中都算中型潛艦。
[10] A•G•WESER,BREMEN公司負責船殼設計的Muller技師、負責艤裝的Heberlein技師,以及專長於電氣焊接的德國海軍技師,施密特(Schmidt)博士。 本文資料來源:日本防衛廳戰史海軍軍戰備(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