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化武報告
By小步兵
在近代史上的首次化武使用一般公認為1915年德軍在伊普爾會戰中施放的氯毒氣瓦斯,此後橫亙四年的歐戰中,交戰雙方皆大量使用化學武器於戰場上,影響的層面可說是為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歐戰結束後,經由派駐歐洲觀戰武官的建議,日本也開始了化學武器的研製與開發。最初是由陸軍著手進行,並且派遣技術人員赴歐調查。至於海軍則是在1922年開始注意到化學戰同時於艦政本部中設置了相關的研究機構,翌年發展成為海軍技術研究所化學兵器研究室,正式展開日本海軍化學武器的技術開發。1930年轉移陣地到相模海軍工廠,由其平塚海軍火藥廠挪出部分用地,另外開設平塚出張所,並在次年升格為化學研究部,爾後為了戰爭的需要,1942年起陸陸續續開發了海軍專用的化學武器,包含防毒兵器、發煙器、稍夷劑、艦船消化劑、特藥等。其中所謂的特藥即是毒氣瓦斯,目前所知的有催淚劑刺鼻劑潰爛劑以及致死性的一∼四號特藥,在海軍原本的構想裡也有打算必要時計畫將其裝填到艦砲用彈丸中運用到海戰上,不過因為後來海戰型態改變和戰局惡化的緣故,海軍所擁有的化學武器被當局保留下來,當成是本土決戰時的一道必殺王牌,所以一直到敗戰都沒有在實戰中登場的機會。
以下是一號∼四號特藥的簡介
一號特藥(N劑) 以氯化酮苯酚為主要成分製成的藥劑,所謂的催淚藥劑。陸軍叫做綠一號。本藥劑一旦滲入眼睛內即會引發激烈的刺激而淚流不止,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急速減弱,不會有什麼嚴重殘留的傷害;不過要是過量的吸入還是會造成輕微的肺水腫。因為殺傷力較小,到現在已從軍用化武轉換跑道,作為警方鎮暴武器而被大量使用中,在日本學生運動如火如荼的年代裡頻頻登場,也有被稱作「胡椒瓦斯」的個人防身武器而可以合法取得。 日本海軍最初是考慮在海戰時裝填在特別的小型砲彈裡,陸戰的場合則是另外用催淚筒施放。對抗的方法則是準備了以錳酸鉀為主成分的一號除毒劑配發部隊。 二號特藥(S劑) 二苯基氰化毒劑為主要成分的藥劑。又被稱作刺鼻劑、誘發刺鼻嘔吐劑等,陸軍則叫做赤一號。人體一旦吸入之後,就會對呼吸系統展開傷害,強烈刺激鼻喉黏膜引起噴嚏、嘔吐等症狀。另外因為血液中的氧氣吸收機能遭到麻痺,而有頭痛的現象,嚴重的話會有演變成深度性機能障礙的可能。 和一號特藥相比,擁有較強的殺傷力和致死率,因此研發之初就是完全考慮用在正式戰鬥,而非治安用途。基於安全和效率考量而沒有在國內登場。日本海軍計畫用在何處不明,似乎是有考慮過裝填在小型炸彈的樣子。對抗方法則是準備了氯和四氯化碳混合的二號除毒劑。
三號特藥(T劑) 以芥子氣為主成分的藥劑。陸軍則稱作黃一號。相對於一號二號算是無力化的用途,三號特藥可說是正牌的化學武器,一旦接觸到皮膚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狀似灼傷的症狀,如果進入眼中就會有失明的危險,進入肺裡則會引起肺水腫的重症,大量沾染就會和全身重度灼傷一樣造成死亡。因為本劑而引起的灼傷之治療相當緩慢,而且極為容易併發其他感染症,白血球減少、遺傳因子障礙等可說是相當危險的物質。 日本海軍的計畫混合在長時間的砲擊中和一般炸彈混用,阻害敵軍復歸作業而導入此劑,整備了30公斤的特殊彈。防制方法為晒粉的除毒劑,以及全身包覆防毒衣。 四號特藥 以光氣為主要成分的藥劑,又被叫做窒息劑或致死劑,陸軍稱為青一號。效能方面和一號及二號特藥接近,同樣會有流淚和咳嗽不止的症狀,但是殺傷力卻是強到只要少量就會引起肺水腫窒息死亡。 日本海軍計畫使用於何處不明,但可確定的是一直到終戰都還保有相當的數量,一般認為應該是要用在本土決戰時的地面作戰上,然而日軍的防護能力卻是令人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