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武發展與殺蟲劑之關連

1918-1945)

By小步兵



  眾所皆知的,殺蟲劑與化學武器兩者在歷史上的關係,是為互相影響而一路發展而來的。特別有名的例子就是,納粹德國G.Siyuleuta的有機磷殺蟲劑之開發。其他像是一次大戰中的美國或其後的日本,殺蟲劑的研究和化武的開發彼此也都是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日本的化武研究主要由陸軍來主導實施,第一次大戰時以陸軍軍醫學校的小泉親彥為中心所成立的臨時毒瓦斯調查委員會作為化武研發的開端。1919年以後,陸軍的化武開發才改由新設立的陸軍科學研究所接手。另一方面,戰前的害蟲防治研究都是以官方的農事試驗場來所負責實施,這其中就以昆蟲部昆蟲學者的研究特引人注目。

  氯化苦味酸則是最初由軍方轉向民間的化武技術,這是歐戰中經常被使用的毒氣之一。戰時美國農業部昆蟲局的昆蟲學者們,受軍方化學戰部門的邀請,對氯化苦味酸進行研究,證實了該藥劑確實是一項有效的殺蟲劑,於是開始了軍方技術的轉移。

  而將氯化苦味酸引近日本的,則是理化學研究所的農藝化學家山本亮的主要成果。對氯化苦味酸的效能有相當認識的山本和當時在昆蟲部服務的木下周太一起利用該藥劑進行了殺蟲試驗,在爾後陸陸續續進行的殺蟲試驗中,陸軍方面的小泉也提供了研製的防毒面具供其使用。因為當時氯化苦味酸的製造方法乃是軍事機密的關係,所以後來就由陸軍化學兵器研究部的朽木綱貞協助研究,以示陸軍方面的重視。在接受軍方技術援助下,氯化苦味酸於1921年作為日本最初的化合殺蟲劑由三共製藥販售。

  和氯化苦味酸的情況相反,從原本的殺蟲劑轉用為化武的藥劑則是青酸。當時陸軍雖然知道青酸是用Sailoma的商品名稱在市面上販售,但卻不清楚該項藥劑是由昆蟲學者協助開發的。而民間技術研究和軍方的有系統整合,是在農事試驗場昆蟲部部長木下周泰受軍方囑託同時兼任陸軍科學研究所的工作,從事化學武器的學理性研究之後才開始的。軍方的對口工作則是陸軍科研所的技師青山虎彥的派遣,和農試場昆蟲部進行了數次的聯合試驗。另外青山本人也單獨對有機砒化合物的殺蟲力進行了調查和研究。青酸和有機砒化合物於1930年代先後被陸軍做為兵器採用,這可視為殺蟲劑研究作為化武開發一環的證據。但是,陸軍科研所的殺蟲劑研究從1935年後就沒有再繼續了,原因是研究的重點已經從青酸殺蟲劑轉移到實戰性青酸兵器的研究。木下本人到1937年都還可確認受到陸軍的囑託,一直到1945年才從化武研究中離開。

  殺蟲劑和化武兩者的關聯就軍方來說,平時扶持殺蟲劑產業,戰時則作為動員化學武器供應的基盤。對民間來說,則是昆蟲學者和化學學者的學術交流。故和昆蟲學相關的殺蟲劑研究實與化學武器之發展密不可分,兩者乃是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