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陸戰隊概說

By 小步兵


 

 

  一提到舊日本海軍,大部分人的印象如果不是停留在以聯合艦隊為代表的艨艟巨艦,要不然就是被稱作海天之鷲的航空部隊。鮮少人會注意到日本海軍裡面還有一個拿著和陸軍相同兵器專門從事地面戰鬥的「陸戰隊」存在。

  原本日本海軍的任務在於洋面行艦隊決戰奪取及維護制海權,保障本土安全與航道暢通,不過有時也會有需要對敵方要塞軍港發動攻擊,進行局部性地面作戰的時機出現。因此,日本海軍乃有編組地面兵力的必要。因為近代日本海軍的建立是師法英國海軍而來的,所以陸戰隊系統就比較接近英式典範,也就說尚停留在萌芽期,和我們目前所熟知已經分化完成有另外獨立系統的美軍陸戰隊不同,基本上是由軍艦士兵任務編組而成,最初是隨艦隊擔負武力展示、叛亂平定、海外維護、外僑救援、非戰鬥人員撤離等型態的任務。經歷明治期的西南戰爭、日清戰爭、義和團事變、日俄戰爭,大正期的青島之役、西伯利亞出兵,昭和期的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而與近代日本戰史共同交溶於戰火之中。

 

大致上日本陸戰隊的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 艦船上岸的任務編組

  最初日本海軍士兵在海兵團施行入伍訓練時不分兵科都會施以一般的陸戰訓練,使士兵可以具備步兵的基本技能和常識,之後再根據需求進行分科教育分送各兵科的士兵到海軍各兵科技術學校學習專門的知識,至於軍官幹部則在海軍兵學校由專門教官擔任陸戰教育的訓練,而上艦的官兵在具備了陸戰技能的同時,在海上勤務中亦會藉由各種機會對陸戰技能予以訓練。所以從士兵到將校對於地面作戰都具有基本的概念與知識,足以完成上述的任務。

在這個時期裡,歷史上首次作戰是在1874年的佐賀之亂中,由被派遣的艦隊裡用任務編組的型態編成並立下戰功,並且在此之後的第二年開始以「陸戰隊」的稱呼取代原先使用的「海兵隊」。隨後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時,面對西鄉軍破竹的攻勢,陸戰隊憑藉著壓倒性優勢的海軍機動力在各地登陸和陸軍協力大為活躍讓西鄉軍大吃苦頭,後來就以此戰的經驗作基礎而逐漸發展成正式的戰鬥部隊。

 

  1866年根據海軍省命令制訂了「陸戰隊概則」,在第一條中規定「從艦隊或艦船上陸從事地面作戰的銃隊,稱為陸戰銃隊,另砲隊稱為陸戰砲隊而總稱為陸戰隊」於是陸戰隊的定義始以明文規定。不過此時仍稱作「軍艦XX陸戰隊」,或是在聯合時叫做「第X艦隊聯合陸戰隊」,也仍舊是任務編組的型態。舉例來說,義和團事件時在海軍軍令部的命令下,由佐世保鎮守府所編成的陸戰隊兵力300人作為一大隊,同時以海兵團副長擔任指揮官,在笠置號上用增加定員同艦搭乘的方式,以臨時特遣隊的姿態稱為「軍艦笠置陸戰隊」,向中國出發投入大沽砲台的攻略戰。

 

  到日俄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是1904年6月的海軍陸戰重砲隊編成且正式投入戰鬥在旅順要塞的攻擊中協助陸軍作戰。參加一次大戰後也有所謂的第二艦隊附屬聯合陸戰隊的編組加入了對青島德國海軍設施的攻擊,後來由第一外遣艦隊的船艦編成而來的陸戰隊就在中國各地擔任保護日僑的工作,這些單位都是以各軍艦裡抽調大約20名上下的兵力編成一小隊後再集合而成的。

 

第二時期 以各鎮守府海兵團為中心編成的陸戰隊

  所謂鎮守府海兵團乃是指海軍各軍區的新兵訓練中心,如前所述的,海軍新兵在此完成步兵基本訓練後,可根據海軍的兵力需求將兵力撥入海勤或是陸上的單位在人力資源的運用上可說是極具彈性。進入了昭和年代的這個時期,著名的一二八上海事變後,制定了「海軍特別陸戰隊令」,特別陸戰隊和船艦陸戰隊的差異在於前者有固定設置的地區,所以也就在名稱上加上地名。上海陸戰隊是最初的設置,盧溝橋事變之後該部隊也投入上海以外的漢口、青島、廈門等地的作戰。

  後因中日戰爭長期化及緊接而來對美關係風雲告急使大量整備海軍地面戰鬥部隊成了必要且急切的問題。於是原本僅在橫須賀砲校進行的基礎陸戰教育也就不敷所需,終於在1941年4月開設館山砲術學校專門培訓陸戰和地面防空的基層幹部人才,訓練的兵科涵蓋步兵、砲兵、裝甲兵甚至還有傘兵。從此之後,日本海軍除了從艦船抽調的任務編組及上海特別陸戰隊外,開始陸陸續續擁有更多量的陸戰隊了。這些陸戰隊的編成大都是以轄有3∼4中隊的大隊規模編成。舉橫須賀鎮守府海兵團陸戰教練時的編成為例,在指揮機關陸戰隊本部之下轄有銃隊、砲隊、附屬隊等,若和陸軍單位各自比較,前二者即是步兵、砲兵後者則為後方支援部隊的通信、工作、運輸、醫務、主計等。其與陸軍的差異點在於,沒有各自獨立而完整的支援機構,只能附屬軍艦或艦隊來運用。

 

第三時期 擴大編成的根據地隊

  為了防衛守備日本海軍在廣大太平洋中所取得的各要地島嶼,必須整合海軍擁有的各項資源所以編成根據地隊,在根據地隊中特別陸戰隊僅佔一部份,以配合各單位作戰發揮整體戰力為主。1941年制定了「海軍特別根據地隊令」根據此令由各鎮守府的海兵團為基礎,因應任務需要,以鎮守府陸戰隊、警備隊、防空隊為名依次編成加以整合。從開戰時的7隊到敗戰時的262隊達到高峰,大多數的單位在編成和裝備上均不一致,其概略的戰術等級相當於陸軍的大隊和聯隊。這些單位代替了因攻略作戰而移防的陸戰隊,進駐把守各島。因大多數單位以守備為主故火砲兵裝較陸軍同級單位要來得充實,以橫須賀第七特別根據地隊為例,1800人的兵力就有12cm砲8門,8cm砲16門,7.5cm高砲4門,確實要較陸軍來得強。許多單位於戰爭後期以瓜島攻防戰為轉折點與優勢的敵人苦鬥,在數次的逐島戰役中悲壯的以全軍覆沒為終結。

 

第四時期 本土決戰時的聯合特別陸戰隊

  這是日本海軍陸戰隊最大規模的編制,1944年日軍自絕對國防圈敗退後

,開始了本土決戰的整備。總共編成7個聯合特別陸戰隊高達111,682人的龐大兵力。其中除了包括將海軍旗下的鎮守府、警備府改編而來的陸戰隊之外尚有千餘名以上兵力的海軍工廠基地隊被編成,預定在海上特攻結束後,和鄰近各單位參加地面決戰。不過因為日本的投降,這些單位就沒有上場的機會了。

 

  這就是日本海軍陸戰隊從明治初期到太平洋戰爭末期炫麗活躍和聯合艦隊相始終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