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決戰之九段作戰介紹
By 安國寺
眾所皆知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的作戰計劃是以航空母艦奇襲美軍位於夏威夷的基地為開始的.但是,在山本五十六提出突襲珍珠港的計劃前,日本海軍已經有一套跟美國決戰的計劃.其主要的思想是在作戰中保持被動,以太平洋寬廣的洋面分成九段依次擊敗進襲的美軍艦隊,由於其主戰場設定在日本脫館的所謂內南洋群島,所以筆者亦稱其為"內南洋作戰",而由其一段接一段的削弱敵人實力的特點來看,亦有人稱之為"九段作戰" 最初,在八八艦隊時期(第一次和第二次),日本打算建造八艘戰艦和八艘巡洋戰艦,展開了跟美國之間的造艦競爭,當時的決戰計劃由於限於主力艦的能力所及,所以預定在日本近海跟美軍展開一場猶如日本海大海戰一般的大艦巨炮決戰.在明治末年的計劃中艦隊大概是以奄美大島為前進基地,於本州東方和美來襲艦隊決戰,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大正到昭和初年的時候將決戰場地改成了小笠原群島方面.這時海軍的觀念還是停留在日俄海戰的模式-美國艦隊來襲,和日本艦隊在近海展開決戰. 一次大戰結束後,日軍獲得了位於西太平洋原德屬的加洛林群島,也就是日本稱的內南洋群島,而決戰場地也就由日本近海轉移向所謂的內南洋群島.這給日本決戰決策者一個很大的影響-將決戰地點盡量的遠離國內,即今日所謂境外決戰之意圖.而海軍的觀念也由一次決戰漸漸的改變成了多次漸減作戰,也就是九段作戰的前身.大致上是日軍預測一但開戰,美軍將艦隊移師夏威夷,然後進擊馬紹爾,最後攻擊加洛林群島為主.以下就來說明九段作戰: 1.美軍平日是以美國西岸為駐紮地,於日美開戰後移師夏威夷的珍珠港 2.而在敵艦隊由珍珠港駛出後,馬上以大批潛艦與以痛擊,是為第二段 3.在敵軍接近馬紹爾群島,準備登陸前,再以潛艦部隊與以一次攻擊,是為第三段 4.然後敵人以其強大兵力佔領馬紹爾群島,進擊內南洋諸島,再此時以超戰艦二到四隻加上翔鶴型空母二到四隻與以航空攻擊,是為第四段 5.第五段則是由潛艦部隊在內南洋中痛擊混亂的美軍艦隊 6.第六段則是以雄厚的內南洋陸基航空兵力大舉攻擊敵艦隊,在此一段將會使得敵軍勢力大減 7.第七段到第九段是最後決戰,其中第七段稱為決戰前夜,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夜戰部隊,包括巡洋艦二十八隻加上驅逐艦六十四隻及高速巡洋戰艦將於黑夜中痛擊敵人. 8.第八段謂之決戰黎明,是繼夜戰後的那個黎明,發動擁有八隻空母的機動部隊全力攻擊敵艦. 9.第九段也就是最後決戰,以最後的戰艦群殲滅剩餘美國艦隊. 為了實施九段作戰,日本海軍建造了大和型戰艦和翔鶴型空母,並積極強化水雷部隊,加強陸基航空隊的對艦攻擊能力,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來配合九段作戰. 但是最後,在山本五十六的堅持下,改成了偷襲珍珠港一擊殲滅敵艦的計劃.現在看來,還不知道如果實施九段作戰的話,後果會是如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