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減邀擊作戰的破滅

By 安國寺


 

在日俄戰爭結束後,(1907年四月)根據當時確定的「帝國國防方針」與「用兵綱領」(註一)(日本帝國海軍就將其假想敵國從俄羅斯改成了太平洋彼端的美國,所以在與美國開戰前,日本海軍已經對這場未來發生的戰爭籌畫了數十年。但是,打響這場戰爭的第一炮─珍珠港攻擊─卻是在離開戰前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形成的,而且,在本質上與原來策劃了數十年的計劃完全相反。日本海軍原本的計劃是所謂「漸減邀擊作戰」(註二),也就是所謂的「九段作戰」,準備以潛艦、陸基戰機、艦載戰機、水雷戰隊、巡洋艦夜戰隊等部隊在太平洋面上層層消耗來攻的美國艦隊兵力,最後再以戰艦群與其剩餘力量作最後的決戰。這個計劃以及其衍生的作戰的前提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將會在開戰後由西岸或珍珠港啟航,前往屬於日軍領土的馬紹爾群島進行登陸攻擊,然後次次擊破日軍的海上島群防衛鏈,最後以攻抵日本本土為目標。這個作戰的基本精神在於讓艦隊處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能擁有被動的優勢,在太平洋面上次次的消耗美國海軍的兵力,最後讓美國失去戰爭意願,進而結束戰爭。從大體上看來,這個作戰似乎十分理想,相對於日本方的被動守勢,美軍需要擁有倍於日軍的兵力,才足以進行戰爭,單就航空機一點來看,日軍將在日屬內南洋群島部署數量可觀的陸基戰機,而美軍由於處於攻擊方,將難已獲得己方陸基航空隊的支援,所以艦隊的空防幾乎就只能依賴航艦,但是,此時日軍也擁有數量相同的航艦。也就是說,如果美國艦隊衝進了日軍在太平洋上精心佈置的大陣,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毀滅性打擊。

  這個將被動作戰發揮到極至的漸減邀擊作戰,似乎十分完美,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很高,並受到日本海軍中大多數的支持,所以,從日本開始以美國為假想敵準備戰爭時,就是以這個漸減邀擊作戰作為藍圖,來發展他的艦隊。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海軍在開戰時擁有性能極為優秀的陸基戰機,更重要的是其乘組員都受過嚴格的對艦攻擊訓練﹔日本擁有航程極遠足以直達美國西岸作戰的大型潛艦,準備在戰爭爆發時擔任第一線部隊,襲擊從本土或珍珠港出發的美國艦隊﹔日本擁有性能超過其他海軍國家的驅逐艦,並配有前所未見的優秀魚雷,足以與敵人主力艦一搏死生﹔日本擁有過度發展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經過嚴密的夜戰訓練。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日本海軍的裝備,訓練,造艦計劃都是以這個漸減邀擊作戰作為前提而發展的。

  結果,太平洋戰爭卻是由一個與漸減邀擊作戰思想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攻擊行動開啟的。這當然就要談到一個人,著名的聯合艦隊長官山本五十六。漸減邀擊作戰從1907年一直發展到開戰前,在型態上已經有了蠻大的調整。最早的「決戰戰場」分別是小笠原群島和本土近海,在一次大戰結束,日本獲得所謂「內南洋群島」後,就將其決戰地點移到小笠原到馬里亞納群島以西的海面,而在1940年代山本上任後,更是推進到了以馬紹爾群島到加羅林群島作為消耗戰場,而以土魯克島為中心的海域作為決戰海域(註三)。不過,不管決戰海域多麼向前延伸,對山本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他要一口氣將決戰海面推進到夏威夷。奇襲珍珠港計劃的發展過程在此不加以敘述,我們應該從戰略的轉折點來看這兩種作戰的差別。大致上來說,漸減邀擊作戰可謂防禦作戰的極至,而珍珠港奇襲作戰則可謂攻擊作戰之極至。漸減邀擊作戰的中心思想是利用防守方的地利之便,次次消耗實力強大的敵軍,然後再以主力與之一決勝負﹔而珍珠港攻擊的想法則是注重於在開戰之初即給予敵軍強烈攻擊,使其戰力在一瞬間瓦解,更希望能以此對其士氣給予強烈打擊。

  以保守的軍事觀點來看,當然,珍珠港攻擊作戰似乎是一個孤注一擲,投機性相當大的作戰,即使在今日看來,也難以相信這種作戰有成功的可能性,而相較之下,漸減邀擊作戰不只具有誘敵深入、發揮己方最大作戰能力、運用地利之便的優點,而且遠較珍珠港攻擊作戰為踏實。所以,當攻擊珍珠港計劃被提出時,自然是到處碰壁,難以被接受。難道真的是山本固執己見到這種地步嗎?甚至以去職作為威脅來護送珍珠港攻擊案?這是何等的蠻橫!不過,我們必須了解,為何山本要這樣做。日本的物資來源,大多是靠國外進口,尤其是石油,本國幾乎沒有生產,在這種情況下,以開戰等於切斷石油來源的前提來講,漸減邀擊作戰就等於是不可能實行的了,但是該作戰是以美國為假想敵,難道沒有考慮到美國會將日本對外石油來源切斷的問題嗎?有的。漸減邀擊作戰(發展至最末期)的初點就是迅速佔領菲律賓,馬來亞,荷印油田等地,從荷印的蘇門達臘,英屬的婆羅乃等地開採石油,然後才轉過身來面對太平洋正面來襲的美軍。這對山本來說,無疑的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作戰計劃。要一口氣攻略菲律賓、馬來亞、荷印等地必定需要強大的海軍兵力,而且所費的時間至少不會短於三個月,難道美國海軍會乖乖的等到日本攻略南洋完畢後才從夏威夷出發來跟匆匆趕到決戰海面的日本海軍作消耗戰嗎?要是當日本主力艦隊都往南方去攻略必須獲得的資源時,美國艦隊從夏威夷啟程,不到一週內就可以讓馬紹爾等日本前線基地陷入消滅的危險中。或許讀著們會想到日後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逐島攻略的困難─日本首軍極其頑固,防禦工事極其完備,讓美國登陸部隊大吃苦頭,但是,在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情形完全不是這樣。由於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註四)的限制,日美英三國在太平洋上所保有的基地都必須保持在條約簽定時的規模,不准加強其防禦工事,並且不得增加海軍基地的設施。雖然日本軍方仍暗中增加內南洋群島的防禦力,不過在開戰之前,預定作為決戰場所的內南洋群島,事實上只有土魯克島附近具有較完善的設施和航空設備。1937年初,美國駐日海軍武官曾申請到日屬內南洋群島旅遊,日本海軍並未批准,其原因並不是害怕他看到日本秘密發展的軍事設施,而是怕他發現當地連基本的軍事設施都沒有(註五)如此一來,日本海軍想像中的美國海軍在內南洋群島遭受基地航空隊和艦隊圍剿的景象恐怕難以出現,何況,美國到底在開戰後會不會闖進內南洋這個大陣還不一定知道。

  我們可以模擬一下漸減邀擊作戰的實際情形。首先,如果美國不闖進內南洋,則日本艦隊就可以大肆進攻南方資源地區,這似乎蠻理想的,但要是美國一直不闖入內南洋,那日本海軍又能拿美國艦隊怎樣呢?要是美國艦隊經由夏威夷─中途島進而直攻日本本土,那將會造成如何的後果呢?或許沒有辦法佔領或登陸日本本土,但是如果美國的航艦群對日本發動空襲,或是戰艦群砲轟並封鎖港口,那將會是多麼令人難堪?尤其是這時候艦隊的主力還留在南方資源地帶,進行尚未完成的攻略作戰。而即使美國艦隊真的如同日本預料般在開戰之初即闖入內南洋,則以該處之基地設施來說,也難以抵抗美軍艦隊的攻擊,更不用說消耗敵軍兵力了,而且,必須馬上將艦隊主力由南方資源地帶調回內南洋去「消耗」,則南方資源地帶的攻略─關係到石油的取得─將大受影響,何況還要考慮到西邊英國艦隊的威脅。要是日軍遲遲無法取得南方資源地帶的物資和石油,則太平洋面的消耗作戰也難以支撐。所以,在開戰前看來,漸減邀擊作戰的確已經變成一個內在因素互相矛盾的作戰計劃,但是,日本海軍仍將此作戰奉為圭臬,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這些困難點,即使有想到,仍然以自大而且含糊的話語帶過。畢竟,很少有人勇於和「正統思想」搏鬥,尤其是以日本海軍這種以傳統自居的組織而言。這種艦隊決戰的觀念在大正年代或許還稱得上是務實,不過到了1940年代就變得十分落伍,不只如此,因為海軍以這套作戰作為「正統思想」已經有幾十年,雖然發展途中有經過許多次的刪定和更改,不過由於他是「正統思想」,所以一切修改也就僅止於細節的部分。尤其是到後來,理論和務實方面漸漸脫節,更是讓這個作戰計劃迅速腐爛的原因。

  所以,山本主張完全放棄這個作戰,而在開戰初期以積極的進攻,尤其是注重在打擊敵人艦隊兵力,來讓敵人失去戰鬥意志,進而結束戰爭。雖然與保守的漸減邀擊作戰比起來,夏威夷攻擊案的風險的確太高,不過,這也是為了贏得戰爭的唯一辦法。山本深知美國國力,美國的造艦能力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製造飛機的能力則是日本的十倍以上,而且,美國本土物資充足,足以應付長期戰爭。就有形戰力看來,日本似乎永遠無法擊敗美國,何況是所謂的消耗作戰?所以,如果真的須開戰,唯有訴諸奇襲之道,才能在美國尚未完成其戰爭準備前,消滅他在太平洋上的作戰能力,如此一來,日軍將在戰爭初期獲得一段美軍戰力的「空窗期」,而就能夠在南方資源地帶為所欲為了。  

 

註一: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原光人社 實松讓 到珍珠港前的365 5

註二:世界文化社 聯合艦隊日米決戰篇 3033

註三:風雲時代出版社 王書君譯 伊藤正德 聯合艦隊的覆滅 第50

註四:太平洋戰爭博物館附設戰爭研究所 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內容

註五:黎明文化 朱成祥譯 阿川弘之 山本五十六大將與日本海軍 212

 

 

 

回太平洋戰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