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 航空母艦

 沖鷹號

作者:小步兵/安國寺

1943年5月,泊於土魯克的沖鷹,請注意甲板上搭載的是雙發夜戰「月光」

 

諸元表

改裝所 吳海軍工廠
改造起工 昭和十七年八月十日
竣工 昭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基準排水量 17830噸
公試排水量 20000噸
全長 180.24m
水線幅 22.5m
飛行甲板 162m x 23m
格納庫 1層
速力 21節
軸馬力 25200馬力
飛行機 常用26架
兵裝 12.7cm八九式連裝高角砲 四基共八門
25mm機銃三連裝十基共三十挺

 

 

喪失:1943年12月4日


  空母沖鷹號,是由豪華客輪新田丸改造而來的輕型空母。昭和十二年(1937)九月,日本郵船公司在日本政府優秀船舶建造補助法案的資助之下,決定建造三艘日本最新最大的豪華客輪,用於歐洲-日本航線,打算跟各國最新銳的歐洲-遠東客輪爭一高下,並且驕傲的宣布將以日本郵船公司英文簡稱NYK三個字母為首來給三艘客輪命名,其中新田丸(Nittamaru)正是這三姊妹之首。一方面,這三艘豪華客輪由於受政府補助,所以在戰爭的時候一但受軍方徵召,即需回到船塢中接受緊急改造,成為特設航空母艦。

  

沖鷹的前身:太平洋航線豪華客船新田丸

  新田丸型客輪排水量達17150噸,主機出力25200hp,能搭載283名旅客,發揮22.474節的速度馳騁大洋,一等二等公室全部設有冷暖氣空調,船上設備充足,吸煙室、社交廳、橋牌間、圖書室、游泳池,其規模屬日本前所未見,內部裝潢相較於日本郵船公司的前一級客輪淺間丸級更為豪華,並且大膽採用新銳建築師設計,較舊式的古典裝潢更顯現代風格與氣派。

  但是,在新田丸級客輪竣工之時,太平洋上卻戰雲密佈,歐洲大戰已經爆發,原先預定的歐洲航路已經無法實現,只得改航日本-美西間的太平洋航線,不過不久,三艦就陸續受到海軍徵召,未能在太平洋上一展雍容的豪華客船將背負著航空甲板,成為浴血奮戰的航空母艦。


  沖鷹是姊妹艦中最後進行改裝的,時為昭和十七年(1942)八月十日,於吳工廠進行改裝。由於歷經中途島海戰的失利,吸取了作戰的經驗又再度進行了改修。飛行甲板比大鷹、雲鷹延長了10公尺,達到172公尺之長,寬度也增加了約20公分。對空兵器的配置也較大鷹、雲鷹二艦為充足,兩艦配備有12公分單裝高角砲6基,相對的沖鷹則裝有12.7cm連裝高角砲4基、三連裝25毫米機銃10基,比起姊妹艦要強上許多。格納庫也變更了設計,大鷹、雲鷹為常用搭載機23架,而沖鷹則有26架(補用機不明)。

  沖鷹在同年年11月25日即完成了改造工事,速度之快,僅三個半月,相較於大鷹的四個月,雲鷹的六個多月,為同型艦中最快者。除了因為擁有改裝前二艦的經驗外,工程上也較為簡化,包括廢除發動機試運所以及發動機調整所,改為使用機庫末端的一角空間進行引擎的整備工作。

  竣工之後的沖鷹馬上在12月4日開始投入往土魯克輸送戰機的任務,此時艦上的訓練仍尚未完熟。沖鷹作為空母的生涯當中,跟其他姊妹艦一樣大多是從事於橫須賀與土魯克之間的飛機輸送任務,充當飛機運輸船之用,這是由於其航速根本跟不上正規艦隊的運動速度之故。 以這種低速輕航艦運送戰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太平洋前線諸島有許多缺乏港口設施的基地,要以普通運輸艦載運戰機卸貨不易,如果是輕航艦,則不必靠港,直接從飛行甲板起飛再降落到各基地即可。1943年一月,一隊運往前線的戰機就直接從沖鷹號起飛降落到卡比延基地。

  昭和十八年(1943)9月24日,姊妹艦大鷹號在父島東方遭受美軍潛艦的魚雷攻擊,命中艦尾導致喪失航行能力,幸好由沖鷹為之曳航帶回橫須賀,才保住一命。

  不過厄運不久就降臨到沖鷹身上,1943年11月30日,沖鷹與空母瑞鳳、重巡摩耶一起從土魯克出發向橫須賀航行,12月3日深夜在八丈島東方遭到美軍潛艇旗魚號(Sailfish,SS192)發射的魚雷攻擊,命中了左舷艦首,造成艦首附近的飛行甲板破裂落海。不過雖然浸水,但機關仍然可以運轉,於是在驅逐艦浦風的護衛下繼續向橫須賀航行。到了翌晨黎明再度遭旗魚號攻擊,這次命中左舷機械室,大量浸水造成航行不能。到了早上8點41分又被魚雷三發命中,經過一陣大火終於沈沒。這是商船改造空母的初喪失。

遭美潛艦雷擊受損,喪失行動力的沖鷹,請注意艦首飛行甲板已經塌陷

 

By小步兵/安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