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 戰艦


比叡號

艦橋造型與三艘姊妹艦截然不同的比叡號

 

諸元表

建造所 橫須賀海軍工廠
起工 明治四十四年十一月月四日
竣工 大正三年八月四日
排水量 26330噸
全長 214.58m
全幅 28.04m
速力 27.5節
航續力 14節/時8000浬
兵裝 36cm45倍徑主砲八門
15cm副砲16門
7.6cm砲12門
53cm魚雷發射管八門

 
 

練習戰艦改造後

昭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練習戰艦改裝完了
排水量 19500噸
速力 18節
航續力 16節/時10000浬
兵裝 36厘米主砲六門
15厘米副砲16門
12.7厘米高角砲八門
7.6厘米砲四門
40毫米機砲一門


戰艦改裝後

昭和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戰艦改裝完了
排水量 32350噸
全長 221.78m
全幅 31.97m
航續力 18節/時1,0000浬
速力 29.7節
兵裝 36cm45倍徑主砲八門
15cm副砲14門
12.7cm高角砲八門
25mm機槍20挺
水偵3機
射出機一基

 
 
喪失:昭和17年(1942)11月13日

艦名由來:由於本來是巡洋戰艦,所以用山名命名.所謂的比叡山是分布在京都到滋賀之間山地的最高峰.自古就以比叡山延歷寺著名,延歷寺是守護國家和宮城的聖地,是天台宗的總本山.

太平洋戰爭中的艦長: 

西田正雄 (海兵44期) 昭和16.9.10

  

比叡號金剛級的第二號艦.金剛號是最後的英製軍艦,而比叡號是第一艘國產36厘米砲巡洋戰艦,是日本的造艦技術脫離模仿西方路線獨立成長的里程碑.但是,在尚未能完全成長獨立之前,性能及要目仍是參考英製艦金剛號.只有在外觀上於煙囪處和金剛號有所差別.
    當倫敦軍縮會議締結後,比叡號在昭和六年由巡洋戰艦改造成練習戰艦,解除了一部份的武裝,這使得排水量只剩19500噸,而速度則變成了18節的超低速.但是或許是因禍得福吧,在拆除了一個主砲塔及一些武裝後,艦內空間變得十分寬廣,這使得比叡號有幸能成為觀艦式或大演習中的天皇御召艦.
    但是在滿洲事變後,日美關係日漸惡化,日本海軍一方面等待倫敦條約的期限,一方面也秘密的進行改造工程,昭和十一年(1936)十一月二十六日,吳海軍工廠開始再度武裝比叡號.在經過了三年又數個月的工程後,直到昭和十五年(1940)一月末才完工.此時甦醒的比叡號是一艘排水量32350噸,在同型艦中最大的一艘戰艦.本艦的艦橋和其他姊妹艦差別很大,很具有日本艦的風格.
    起工時是巡洋戰艦,竣工時是練習戰艦,最後又搖身一變成為堂堂的戰艦,比叡號是一艘經歷數次變遷的軍艦.從它的演變史我們可以看到軍艦技術的變遷以及軍縮條約的影響.而它後來又成為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一號沉沒戰艦,真是充滿了傳奇性.
    在戰爭初期,比叡號擔任由南雲忠一中將所領導的機動部隊中第三戰隊的旗艦而參加了珍珠港的攻擊任務.接著又參加了臘包爾的攻略以及印度洋方面的機動作戰.在中途島喪失了航空母艦後,比叡號被派去阿留申群島支援.然後在昭和十七年八月進入所羅門海域.參加了第二次所羅門海戰以及南太平洋海戰.
    昭和十七年(1942)十一月十二日,比叡號在砲擊瓜達卡那爾島機場的作戰中,和美澳聯合部隊展開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比叡號受到猛烈的炮火攻擊,發生大火,陷入了操舵不能的困境.第二天,在沙弗島附近四點六海浬處遭受敵機的雷擊,大破,自沉.是日本海軍第一艘喪失的戰艦.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日方喪失了比叡號霧島號,而美軍則喪失了巡洋艦亞特蘭大號,朱諾號及五艘驅逐艦,是所羅門海域中最激烈的遭遇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