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
中島G8N"連山"
作者:安國寺
未能完成的四發大型陸上攻擊機-連山
性能諸元(G8N1) | |
全長 | 22.93m |
全幅 | 32.54m |
全高 | 7.20m |
自重 | 17400kg |
全備重 | 32150kg |
極速 | 593km/hr |
升限 | 10200m |
翼面積 | 112米平方 |
發動機 | 中島譽二四型ル(NK9K-L)複列十 八汽缸氣冷式引擎2000hp |
乘員數 | 七名 |
續航距離 | 3950~7470km |
武裝 | 13mm機槍四挺(機首兩挺、機身左右各一挺) |
20mm機砲六門(機身上下砲塔及尾部各兩門) | |
炸彈4000公斤 |
一、連山的研發背景 1.本格的日本四發重轟炸機 擁有優美名稱的中島四發重轟炸機「連山」,是日本海軍繼首次嘗試設計的四引擎重轟炸機「深山」後開發的第二款大型陸上攻擊機。如果說「深山」是日本試圖參考現有的四引擎飛機以獲得經驗的實驗作品的話,那麼「連山」就是真真正正從開始設計到建造完成都是由日本獨立完成的大型攻擊機代表作。相較於從參考DC-4客機而開始設計的深山,連山從頭到尾都由日本獨立完成,不但性能優越,而且充滿了日本獨有的設計風格,可以說是日本四引擎轟炸機的決定版。有人認為連山是拷貝美軍的B-17而來,實際上並非如此,或許因為同是四引擎轟炸機,讓人直覺上感覺有些地方有所類似,但是連山是日本航空界獨自完成的作品,不管在武器配置、機體結構、還是機翼、引擎等方面的設計,都有獨到之處,並非抄襲B-17之作。何況B-17的作戰定位是在戰略轟炸,而連山的任務則包括了轟炸以及魚雷攻擊等項目。
2.初次的四發重轟炸機計畫:十三試大攻 日本海軍在昭和十三年(1938)基於雙引擎陸上攻擊機的運用經驗,提出了性能較雙引擎陸攻更上一層的四引擎大型陸上攻擊機計畫,這是日本海軍首次計畫開發一款搭載四具引擎的大型攻擊機計畫,稱為「十三試大攻」。為了設計出日本首架四引擎陸基攻擊機,日本以航空商業公司的名義向美國購買了當時正在試做的道格拉斯DC-4四引擎大型客機,在經過詳細的秘密解體調查後,獲得了大體上的設計資訊,於是由中島發展出了日本第一架四發陸攻-深山。深山雖然在許多地方都以DC-4的設計為基本,如機翼以及機身等,不過仍有些許改良,另外,在外型上跟DC-4也相去甚多。雖然說深山並非直接拷貝DC-4生產,但是對於從未有四引擎陸上轟炸機設計經驗的日本來說,DC-4的資料是極為珍貴的設計經驗指標。我們知道,萬事起頭難,要一個沒有四引擎轟炸機設計經驗的公司自力作出日本的第一架四發陸攻,是需要相當多的時間精神的,而且必定經過數次的嚐試─失敗(Try and error)才能得到一些設計上的寶貴經驗。相較於第一款轟炸機,接下來開發的第二款轟炸機,在設計上由於有第一款的經驗,在許多地方都能節省更多的時間。這就好像寫數學或是物理作業一樣,要從頭到尾自己完全推導出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與精力,但是如果偷看了同學寫好的部分作業,以其作為基本繼續寫下去,除去他的錯誤,增加自己的見解,很快就能將作業完成。
3.深山的失敗 雖然取得了相當珍貴的設計經驗,但是深山的一號機仍花費了三年以上的長久時間,於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三十日才正式完成並交付給海軍方面,此時已經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二十幾天。經過了長久時間的設計,十三式陸攻一號機的性能並未達到計畫中的理想值,由於機體較設計值超重許多,使其發動機出力明顯力不從心,影響到了他的整體性能,根本無法達到大型陸攻應有的性能。為此,深山於昭和十七年(1942)上半年更換了發動機,雖然提升了出力,但是性能仍未能達到計畫值,加上發動機的妥善率欠佳,日本海軍方面於昭和十八年(1943)終於放棄大型攻擊機計畫,而將深山轉用為運輸機。
四發陸攻的失敗作-G5N深山
二、連山的誕生 1..新型大型攻擊機計畫的誕生 當深山在昭和十七年(1942)夏季更換發動機進行性能測試之時,日本海軍發覺這款轟炸機即使在此時順利完成並服役,可能也因為性能不足而無法在戰場上生存,在日後的戰場上,美軍的重轟炸機兵力將更加的強化,屆時爆發的航空戰鬥必定極為殘酷,因此,有必要開發一款新型的高性能陸上攻擊機,這款攻擊機除了具有長大的續航距離得以攻擊敵人航空基地以外,將擁有超過往日轟炸機的速度以及重防衛武裝,在戰場上的生存力大幅上升,甚至足以進行沒有戰鬥機護航的遠程奔襲作戰。昭和十七年(1942)十一月,海軍最高技術會議提出了新型大型陸上攻擊機的研發提案,其初步的性能要求如下:最高時速667公里以上、續航距離1,1112公里以上、載彈量四噸以上、擁有淺角度俯衝轟炸能力。以1942年的戰機水準來說,這個性能要求可以說充滿了日本軍方在提出戰機性能要求時的最大特色─不考慮現有研發能力,輕易提出極為理想化的超高性能。667公里的時速已經高於當時的一般戰鬥機,而1,1112公里的續航距離更是沒有任何護航戰鬥機能夠達到,可見軍方的想法是讓這款新型轟炸機在沒有戰機護航的狀況下執行長程攻擊作戰,在敵人攻擊半徑外圈發動攻擊,一舉擊滅遠方的敵人轟炸機基地。跟四年前開始研發的深山比較起來,這個提案在性能的要求上有大幅度的提升,在時速上為其一點五倍、續航距離為其一點三倍,載彈量則為其兩倍。
2.日本的次世代陸攻繼承者 在這之前,海軍曾向三菱跟川西要求設計一款新型的雙引擎陸攻來代替現有的一式陸上攻擊機,其中三菱的是十六試中攻「泰山」,川西的則是十七試陸攻K100(川西的社內編號),不過由於性能要求過於嚴苛,兩家廠商都無法在雙引擎機的條件下完成設計。因此,除了第二代四引擎攻擊機的使命外,海軍也將未能完成的雙引擎陸攻的希望放在這款新型大型攻擊機上,既然高性能的雙引擎無法完成,就以此款新型四引擎陸攻取代其位置,因此,這個四引擎陸攻的計畫一定要成功完成,因為他同時肩負了充當失敗的深山以及舊式化的雙引擎一式陸攻後繼機的使命,也就是說,在戰爭中後期,日本海軍將以此型陸攻作為其主力。
三、連山的研發過程 1.較合理的性能要求 昭和十七年(1942)十二月末,海軍向擁有前一代四引擎陸攻深山開發經驗的中島提出了新型四引擎陸攻的試作計畫,在中島社內的計畫編號為N40(中島飛行機Nakajima第四號試作計畫,末尾的零沒有意義)。中島內部以曾經負責設計深山,擁有豐富大型機設計經驗的松村健一技師為中心組成了研發小組,另一方面,由海軍空技廠、航空本部、航空隊以及中島的相關負責員,在昭和十八年(1943)出開了許多場討論會議,在三月舉行了N40的初期計畫研究會議,四月到六月間則是陸續舉辦了幾次計畫要求書的審議會議,八月十四日,計畫送交進行一般審查程序。一個月後,於九月十四日,好不容易完成了「十八試陸上攻擊機計畫要求書」,並正式向中島發布四架試作機的製作要求。計畫要求書上記載的性能如下:
)一、最大速度:於高度8000公尺發揮時速593公里。 這個性能要求與之前於昭和十七年(1942)末由海軍最高技術會議提出的要求比起來,是合理的多,雖然比深山的性能要求高出許多,至少仍在有可能達成的範圍。與此相比,海軍最高技術會議發表的提案只從戰術觀點出發,強調各方面性能的突出,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研發能力,以當時日本的航空研發能力來說,即使再過個三年五年也未必能成功的研發出性能如此高超的四引擎轟炸機。
2.設計過程 為了早日讓這架大型攻擊機能服役,在進行計畫要求書審議過程時,中島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一些零星的設計事項。昭和十八年(1943)五月十二日,審查了機體前方機槍架的木製模型,同月三十日開始準備機體的木製模型審查,六月下旬,開始製作設計圖,並於七月底實施第一次的木製模型審查,並且開始著手製作一些零件以及所需要用到的加工器具。九月初,實行了第二次的木製模型審查,到了月底實施第三次的木製模型審查,軍方在此時正式發布訂製試作機,機能測試以及強度試驗也在此時開始執行。此後,到年底為止,又進行了另外三次的木型審查。由於十八試陸攻在五月時成為陸海軍共同試作機,所以最後一次還有陸軍方面的人士參加。另外,十八試陸攻被賦予「連山」的名字,新規的日本戰機命名規則裡,陸上攻擊機應以山字為名,如之前的「深山」、「泰山」(未成雙發陸攻)。連山的意思是連綿不絕的山峰,既優美又富有四發大型陸攻的氣勢,是一個很好的名字。
3.松村技師的九項原則 連山肩負成為日本新一代陸攻的沉重任務,但在他的研發計畫開始進行時,戰局已經日漸對日本不利,擁有熟練飛行員的盟軍新式戰機陸續登場,曾經以攻擊菲律賓克拉克機場、擊沉威爾斯王子號等戰役風光一時的一式陸上攻擊機,在這時也成了水裡游的鴨子,而且充分的暴露出他防禦上的缺點,變成了盟軍口中的一點即著打火機。前線部隊以及軍方高層無不引頸期盼新型的強力陸攻能早日投入戰局,因此,連山的研發不但必須早日完成足以投入戰局,而且絕對不能失敗,一但失敗,恐怕再也沒有機會與時間研發另一架大型陸攻,為此,中島以松村技師為中心的研發小組承擔了極大的壓力。 四發重轟炸機,即使在擁有研發經驗的國外,也有許多失敗的機種,何況是在戰時惡劣條件下,又沒有多少設計經驗的日本,要達到一擊研發成功實在是難上加難。為此,松村技師立下了九項研發原則,將其運用在設計理念上,並且要求設計小組全部配合此九條原則。其內容如下:
)1.選定發動機、螺旋槳以及構造、機構等設計時,務必選擇具有具體資料之物。 這些原則都是為了能落實設計、避免失誤並且減少設計時間而提出。日本軍方在提出試作機計畫時往往將性能訂的太高,這是軍方的不對,而交道廠商手中後,廠商卻又往往犯了上述的幾個原則,導致試作機遲遲未能完成。其中第一項尤為常犯,一架計畫機常常被安裝上尚未開發完成的引擎,這使得引擎的研發延誤直接影響到計畫機的完成時間以及性能。第三項之所以不考慮未來性能加強版的設計,為的是節省空間以及時間,集其力於一發,務必使連山能早日完成,不讓加強版的設計以及預留的性能空間來拖累。第四點尤其醒目,前作深山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機體超重導致性能大幅下降,對於此點在中島的工程師眼中特別重要,有了前車之鑑,絕不能再犯。第六項則是鑒於一式陸攻在戰場上的慘狀而特別要求,絕不再設計出一架打火機。
日本新世代大型陸上攻擊機連山
四、連山的各項資料以及設計特色 1.引擎 為了貫徹松村技師提出的九原則,連山所使用的引擎必須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完成度,在挑選了昭和十八年(1943)初的各種已經實用化或是正在研發中的引擎後,研發小組決定採用中島自己的譽二四型(NK9K)為基礎,再附加上廢氣渦輪增壓器的譽二四型ル(Ru)(NK9K-L)。 「譽」是中島的得意之作,十八缸星型複列氣冷式,以僅1180mm的直徑與830kg的重量,達到2000馬力級的離昇出力,可謂發動機設計的奇蹟。譽的特色在於他的馬力遠超過他的尺寸,也就是說,在輸出大功率的前提下,擁有輕量小型的優點,這無疑的是最適合戰鬥機的引擎。對於轟炸機,尤其是雙發以上的轟炸機而言,所選用的發動機通常只須考慮穩定性、大出力,不需要像戰鬥機般要求輕量、小型,因為發動機的重量以及直徑上的缺失會被大型的機體給「稀釋」掉,相較於大型轟炸機,通常只裝備單發的戰鬥機就需要戰戰兢兢的去選用馬力/尺寸比更高的引擎,所以一般的引擎可分為兩種:戰鬥機用以及轟炸機用,戰鬥機用的如前所述,需要壓榨更多的性能,中島的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轟炸機用的則通常不須在直徑上考慮太多,只要出力夠大就可以,例如專門給轟炸機使用的大直徑大出力引擎如「火星」、「護」等。以此觀來,連山只需要選擇一個大直徑大出力的轟炸機用引擎就好,為什麼要去選擇戰鬥機用的譽呢? 這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連山的性能要求不低,其593km/h的時速跟同時期表現的最好的日本戰鬥機,如紫電改,表現相去不遠,更不用說是遠超過以前的幾型陸攻了,這主要是因為軍方希望能研發出一款擁有與戰鬥機速度相近的轟炸機,以速度提高他的生存率,因此連山的速度性能十分被重視,所以,選用戰鬥機用高性能小直徑引擎來大幅減少重量以及引擎截面積。其二,譽是中島的得意作品,中島意圖讓海軍統一使用這種引擎,海軍也十分喜愛這款引擎,在新世代的艦上戰鬥機烈風、艦上攻擊機流星、艦上偵察機彩雲,以及新式陸上爆擊機銀河等許多下一代戰機上都要求統一使用譽作為發動機,中島在連山上選用自家的得意引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號稱是奇蹟的譽發動機,到最後卻問題百出,可以說是一個失敗作。設計者從引擎上榨取了太多的性能,問題頻發的情形是可以預見的,再加上戰爭末期量產狀況失調,生產出來的譽往往根本無法輸出2000匹級的馬力,升空後往往降至1500匹馬力甚至更低,這使得生活在戰後的我們,在聽到譽的名字時,腦筋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這個爛引擎。但是,當連山選定譽作為其引擎時,並未發現這些問題,譽仍然是中島的奇蹟引擎,而且新型戰機一架接一架的採用其作為發動機,連山會選擇這一顆體質衰弱的引擎,也是有其背景因素的。 連山搭載的譽二四型ル(NK9K-L)是大量被使用的譽二一型的發展型,最主要的相異點在於為了使用更大直徑的螺旋槳,將其引擎減速比從0.5降至0.422,另外型號尾巴的日文片假名ル(ru)字代表了這顆引擎裝有廢氣渦輪增壓機,渦輪增加機的形式是日立九二型廢氣渦輪增壓器。為了減少空氣阻力,引擎整流罩前方的開口盡可能的縮小,各式冷卻器的進氣速率則由設置於引擎前方的強制冷卻風扇加強。連山的一號機的潤滑油冷卻器、增壓器、中間冷卻器等進器口設於整流罩內部,如此一來引擎艙截面積就能大幅度縮小,但是由於進氣效率問題,從二號機以後,就在引擎整流罩引擎冷卻空氣進器口的下方另設進氣口,供給潤滑油冷卻器等使用。 連山採用的螺旋槳是日本前所未見的大型螺旋槳,在試作機上測試的有兩種規格:直徑4公尺的G8-P1以及直徑4.1公尺的G8-P2,原本預計在試作機上測試,但直到戰爭結束都未能決定使用哪一款螺旋槳。 2.翼面 連山的主翼分作七個部分,分別是貫穿機體的中央翼以及左右的內翼、外翼以及先端翼等部份。全翼幅32.5公尺,由於性能要求中的強大續航距離,採用高展弦比,其數值達到9.4之譜。在翼面荷重方面,一般的轟炸機為了求起降方便,通常採取低翼負荷設計,但是連山為了達成性能要求中最重視的速度性能,採用了高翼面負重的設計。在同樣的機體重量下,翼面負重越大表示翼面積越小,減少翼面積有助於減少空氣阻力以增加速度。連山的翼面積為112平方公尺,在攻擊正規狀態下的翼負荷計算值為250公斤/平方公尺,攻擊過荷重狀態下為300公斤/平方公尺,偵查過荷重狀態下為298公斤/平方公尺,但是由於設計小組成功的降低機體重量,翼面積所需要負擔的重量減少,其中在攻擊過荷狀態下的翼負荷減低到295公斤/平方公尺,偵查過荷狀態下減低至287公斤/平方公尺。但是即使是減輕機體後得到的值,仍比一式陸攻的160公斤/平方公尺以及陸上爆擊機銀河的191公斤/平方公尺超出許多。 高翼負荷雖然能減低空氣阻力,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起降性能大幅降低,為此,連山裝備了能在起降時提供高升力、高阻力的新型襟翼─雙重間隙式子母式襟翼,這種襟翼分成 前後子母兩部分 ,打開時能提供很大的襟翼面積。連山的子母式襟翼,母翼的部分是全金屬製,子翼方面前緣是金屬製成,後緣則是張貼帆布架成。整個襟翼佔了翼弦長的百分之二十五,長達7.6公尺,由於有引擎艙佔據分割翼面,所以連山的襟翼也被分作內外兩部分。在進行飛行測試時,發現這種襟翼的確能增加起降性能。 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減低風阻,最早預定使用的是較小型的尾翼,但是後來在風洞實驗中證實不敷使用,於是改成了較大型的尾翼。連山的水平尾翼全幅12公尺,面積為21.324平方公尺,垂直尾翼高4.5公尺,面積9.125平方公尺。 在舵面操作的設計方面,通常的方法是完成後由試飛員進行試飛的時候,感覺操作的順利與否,落地後在進行修正,如此重複數次後取得最佳的數值。但是,由於如同本機般的大型機,在舵面修改上遠較一般的小型機為困難,在加上需要加緊完成以赴戰局,所以並沒有多少時間來作反覆的人工舵面修改,因此,設計組員必須在一開始設計時就達到讓飛行員滿意的程度。另外,一般的大型機在操舵上多有油壓機或是電動機與以輔助,但是連山並沒有如此的裝置,設計員又必須在空氣力學上多加著墨以減輕操作員的負擔。雖然有以上幾點困難之處,不過在測試飛行時,判定操舵方面的性能大致上良好,這真是辛苦了相關設計人員。 3.機體 連山在機體構造上最特殊的一點就是採用了在艦偵彩雲上試驗成功的「厚板構造」。普通的戰機機體構造,是由大量的縱樑配上較薄的外蒙皮構成,而厚板構造的設計則是採用較厚的外蒙皮,以減低縱樑的數量,如此一來,在製造上更方便,機體的圓滑度更大,所需的鉚釘數也大幅減少,因此,生產所需要的時間也大為降低。以零式艦戰為例,生產一台零戰所需要的鉚釘數為23萬支,雙引擎的陸上爆擊機銀河則需要38萬支,相對於此,單發的新型艦偵彩雲只需要10萬支,而四引擎的連山則可以控制在40萬支左右。除了減少生產時數外,更重要的是厚板結構能減輕機體重量,這對於極力避免連山超過設計重量的中島設計團隊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採用厚板設計的連山機體是全金屬構造,雖然沒有加壓氣密室,但是考慮到未來可能加裝,所以採用正圓截面設計。外蒙皮的厚度在機體與機翼相交處最厚,達1.6mm,其前後附近的厚度約1.2mm,整個機體最前端跟最後端的蒙皮最薄,只有0.8mm。 在機體內部的機組員配置方面,總數七位的乘組員中除了尾部機槍操作手外,其他六位都集中在機首部分機艙。在機首的最前端設有偵查員座,在其後方駕駛艙內部儀表板前右方是正駕駛座,左方是副駕駛席,在這兩個位置的正後方分別是機長座以及通信員座,在這兩個座位的中間位置有一個較小的隨機整備員座位。在進入戰鬥狀態時,除了駕駛以外,都各自前往分配的轟炸手位置以及機槍操作位置。乘組員在起降時由機體前後部下方的升降口出入,在機體上半面則有通到主翼上方的出入口以及位在駕駛座上方的緊急逃出口。駕駛艙的玻璃本來預計使用一般戰機用的有機玻璃(類似壓克力),但是為了加強防護力,採用了強化玻璃,正前方採用3mm跟4mm的強化玻璃雙層相疊,其他部位則是採用5mm厚的強化玻璃。 4.射擊防衛武裝 連山被要求能在沒有戰鬥機護衛的狀況下進行長距離穿透轟炸任務,為了提高他的生存能力,除了加快他的速度、加重防禦措施以外,就是加強他的自衛火力。連山一改過去日本轟炸機火力貧乏的缺點,總共裝上了四挺13mm機槍以及六門20mm機砲,在日本戰機中算是火力十分強大的了。其中機首前方有一座13mm連裝機槍座,稱為十八試13mm前方動力銃架,裝備了兩挺二式13mm機槍,每挺攜帶200發的彈藥。兩座圓塔型20mm連裝機砲座分別配置在駕駛座後的機體上方以及後部機體下方,位在機體上方的稱作十八試20mm連裝上方機銃架,每挺攜彈量300發,設置在後部下方的則稱作十八試20mm連裝下方銃座,每挺攜彈量200發,機尾則是一座20mm連裝機砲座,每挺攜彈量300發。這些20mm機砲都是九九式20mm二號固定機銃四型。另外在機體後部側方則左右各有一挺13mm單裝迴旋機槍,制式稱作側方13mm手動迴旋銃架,跟機首一樣裝備的是二式13mm機槍,每挺攜彈量300發。 除了機體側方的單裝13mm迴旋機槍以外,其他的自衛火力都是由動力輔助驅動,原本預計使用電力遙控管制為最佳,但是由於技術力不夠,於是採用油壓跟電力合併的方式的直接操控槍座。 5.轟炸裝備 連山擁有四噸的最大籌載量,他的炸彈配置法是在選用兩百號炸彈(2噸炸彈)時搭載兩發,選用一百五十號炸彈(1.5噸炸彈)時搭載兩發,八十號炸彈(800公斤炸彈)時三發,二十五號炸彈(250公斤炸彈)時四發,六號炸彈(60公斤炸彈)時十八發,使用演習炸彈時也是十八發。炸彈艙位於機腹下,裡面的構造跟一般的日本轟炸機類似。
此外,各標準攻擊狀態的炸彈/油料標準搭載重量配置法如下:
照片中的連山為後來運輸到美國的連山四號機,攝於日本本土追濱基地
五、連山短暫的生涯 1.一號機誕生 經由中島設計團隊不眠不休的誓死工作之後,連山終於在昭和十九年(1944)四月二十九日開始了一號機的組裝,這一天正好是天長節(天皇誕辰)。到了六月中,一號機的組裝工程到達百分之五十的進度,生產製作圖紙也都準備齊全,六月十三日到十五日間實施了材料審查以及第一回構造審查。接著,七月三十日,當工程進行到百分之七十五時,舉行了第二回構造審查。九月五日、六日舉行了第三回的構造審查,此時工程進度已達百分之九十,終於,經過了近兩年的辛苦努力,眾人引頸期盼的連山一號機終於在九月底完成,並於十月一日進行完工審查。 2.試飛成功 十月十日,連山一號機開始進行滑行試轉,在完工兩週間陸續進行了地上測試後,於十月十三日在小泉飛機場實施了第一次的試飛,結果十分成功。兩個月後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行了進空式,駕駛員是高橋飛行士。四日後,試作二號機完成,在交到海軍手上之前,於社內進行了幾次的飛行試驗以及機內艤裝的研討。昭和二十年(1945)的一月十二日,連山一號機交付給海軍領收,由海軍空技廠飛行實驗部主務部員大平吉郎少佐實施了領收飛行,這次的飛行已經是完成後的第八次飛行。 之後一號機漆上「コ-G8-1」(ko-G8-1)的編號,飛行到追濱的橫須賀航空隊飛行場進行速度計誤差試驗,五月,飛行到三澤基地進行飛行測試,其間,在一號機領收後第五次飛行時發生了飛行意外,降落後機身產生扭曲,這是連山所有試飛中唯一的一次事故。二號機的初飛行日是四月十二日,跟一號機一樣在追濱實施速度計誤差測試後轉往三澤基地跟一號機一起實施飛行試驗。 3..連山的兩個奇蹟 為了讓連山的開發作業順利完成並一舉成功,開發首腦松村技師提出了前述的九項原則,其中反應最明顯的就在於連山的重量,在完成後達成了比性能限制重量更輕的目標。在性能計算裡面,連山的重量為自重19噸,全備重在正規狀態是28.5噸,攻擊過荷狀態下是33噸,偵查過荷狀態下是33.4噸,但是在完成後一號機的實際測量結果卻是自重17.4噸,全備重在攻擊正規狀態是26.8噸,攻擊過荷狀態下是31.85噸,偵查過荷狀態下是32.15噸,相較於計畫值有大幅度的下降。不僅是日本,在國外的許多設計案例上都是超重而影響性能,連山的重量能夠減輕到比計畫限制值更低,這都要歸功於松村技師的原則要求,還有厚板構造上,減輕的重量大大有助於戰機的性能提升。中島之前在於開發雙發機「月光」以及四發機深山上都苦於設計超重而使得完成後的戰機性能大減,這次終於痛下苦心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連山的第一個奇蹟。 其次,連山的試作計畫是在昭和十八年(1943)初開始,一號機試飛成功則是在昭和十九年(1944)十月,期間僅一年又十個月,在重轟炸機的開發上算是十分短的時間,以美國極欲派至戰場的B-29為例,從開始發布試作命令到第一次試飛完成也要兩年八個月的時間。連山僅一年十個月的開發時程對於不熟於大型轟炸機研發的日本來說,也算是個奇蹟,而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中島辛勞的相關技師們。 4.連山的生產 海軍當局向中島發布的生產命令是試作機六架,增加試作機十架,並於昭和二十年(1945)上半年生產32架的數量,但是實際上到戰爭結束前只完成了四架的試作機,其中三號、四號機在昭和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完成,四號機在六月完成,不久後因為戰局已無可挽回,海軍當局決定停止連山的生產計畫,此時五號機接近完成,而六號機到八號機也正在組裝中。 海軍計畫中將一號機拿來作低高度的基本試飛,確認機體以及引擎的性能,二、三號機則是拿來試驗在連山上面新開發的相關零件,四、五號機預計作真正的高高度飛行試驗,最後以六號機裝上完整的武器兵裝,實施真正的性能極限測定。但是,在六月進行第一次試飛的三號機由於美軍艦載機攻擊日本本土而遭到炸燬,四號機也因為敵機的機槍掃射而損毀。 在戰爭結束後,美軍利用擄獲的一、二號機零件來整修四號機,並將日丸旗塗去,漆上美國國鰴,運送到美國本土實施飛行測試,由於戰爭中的毀損,美國方面的整修也相當的困難,何況沒有正式的說明書引導。結果,在美國實施飛行試驗時,四具引擎中只有三具能運轉,無法達到全力運轉,所以飛行試驗只舉行了兩次。集眾人之力焚膏繼晷辛苦設計製作的連山,最後竟沒有機會驗證他的最大實力,真是令人萬分惋惜。 六、未成的連山相關計畫 連山雖然隊最後都只停留在試作階段,但是在戰爭結束前以機有了幾個性能改良以及衍生型的計畫,以下分別介紹之: 1.櫻花特攻機母機 櫻花(MXY7)是特別為自殺攻擊而開發的火箭推力機,乘員一名,能攜帶炸藥1200公斤,本身就是顆大炸彈,雖然毫無運動性能可言,但是卻有很高的速度,在具有必死決心的駕駛員控制下,一但命中敵艦,必能造成很大的損失,1200公斤的炸藥量遠較一般的500公斤炸彈或800公斤炸彈為大,對於中小型的船艦足以達到一彈擊沉一艦的強大威力。但是,由於是火箭推進,續航距離太短,只有約37公里,必須由母機攜帶逼近到敵艦隊前施放,當時使用作為母機的是老舊的一式陸攻,該機本來性能在戰爭末期就已經遠不及當時的水準,何況機腹下掛了一架重約兩噸的子機,其運動性能之拙劣可想而知。因此,在戰爭末期發動的幾次櫻花機自殺攻擊幾乎都是慘敗,一式陸攻機群在還沒能靠進到發射距離前都被全部擊落,沒有幾架櫻花機能順利的從母機上起飛,枉費了特攻駕駛員的性命。 因此,櫻花機急需要一款性能更強大、生存能力更強的母機,作為一式陸攻的後繼機,擁有速度重武裝的連山當然是當仁不讓。計畫中的連山櫻花母機型的型號是G8N1A,攜帶的子機是經過改良,改搭載日本國造ネ20(Ne20)噴射引擎的專屬子機櫻花三三型,由於改用噴射引擎,載彈量減少到800~900公斤。不過到最後櫻花三三型連設計都還沒完成戰爭就結束了,而連山的櫻花母機計畫也只停留在計畫階段。 2.G8N2 G8N2是連山的性能改良版,引擎換成出力更大的三菱ハ四三(Ha43)一一型ル(ru),ハ四三是以同社的十四汽缸「金星」為基礎加以十八汽缸化而來的兩千匹馬力級大出力戰鬥機用引擎,相當於「譽」在中島的地位。該引擎較譽大上一圈,但是馬力比較大,離昇出力為2200馬力,不過相較於譽,ハ四三的研發進度較為緩慢。ハ四三一一型是預計搭載於新式艦戰烈風一一型上用的引擎,而ハ四三一一型ル則是加裝了廢氣渦輪增壓機的型式。另外,G8N2的翼展也被加大到了34.6公尺。G8N2也只有計畫而以,未能實現。 3.鋼製連山 由於大戰末期材資缺乏的情形十分嚴重,貴重的鋁材漸漸不敷使用,許多開發中的機體都同時進行了木造化或鋼造化的衍生計畫,如陸軍的四式戰鬥機疾風就同時有木造化與鋼造化的計畫。連山也在昭和十九年(1944)的五月到六月間進行了鋼造化的研發計畫。主要負責人是中島的仲正男技師,加以海軍艦政本部的技術員支援,協力開發鋼製連山。他們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生產質地均勻的鋼板,其次是主翼樑由於承擔極大應力,需要高張力鋼來製作。昭和十九年秋,位於九州的八幡製鐵所答覆製作這些戰機用鋼板應該沒有問題,在經過設計的過程後,海軍於昭和二十年二月十三日設置了連山委員會,專門處理有關鋼製連山的相關事項。不過,到戰爭結束前仍未能有所進展。
4.連山改(G8N3)
G8N3是接續G8N2之後的連山改良型,由於在許多地方多作了更動,名稱改為「連山改」。連山改的主翼較G8N2更為大型化,全幅增加到35公尺,翼面積達到116.5平方公尺,引擎仍是使用跟G8N2一樣的ハ四三一一型ル,自重增加到21.8噸,全備重在正規情況下為31.2噸,過荷重狀況下為37.5噸,因此性能上有所縮減,最大時速降至585公里,續航距離也變短,正規攻擊狀態下為3241公里,攻擊過荷狀態下為6538公里,偵查過荷狀態下則為7075公里。由性能上的降低可知,或許連山(G8N1)仍存在著些許的問題,有可能是機翼負荷太高,或是譽引擎出力不足,才會犧牲些許性能去加大翼面積並換裝引擎。由於戰爭最末期日本本土的空襲密度增高,中島飛行機公司不得不分散開來躲避空襲,連山的相關設計人員也在四月進入熊谷的高等女子學校躲避空襲,在此處繼續進努力的行鋼製連山與連山改的設計。但是,由於戰局持續惡化,為了因應本土決戰的準備,長距離轟炸機似乎沒有用武之地,加上生產大型轟炸機所需的資材極大,整個連山的相關計畫在六月十日遭海軍撤銷,六月二十二日,連山委員會也遭到取消,所有有關連山的相關衍生型計畫都在此時結束。 七、結論 連山是一款日本風味相當濃厚的大型攻擊機,並非抄襲而來。不管是軍方還是技術人員都十分期待這一架高性能的大型陸上攻擊機能早日登場,與盟軍決一死戰,因此,每個人都作了相當大的努力:海軍方面努力的降低自己那向來無視於現實狀態的性能要求,中島的技師們痛下決心,記取深山開發失敗的教訓,誓言一次開發完成。結果在僅有的幾次試飛中,證明了中島相關技術人員的苦心沒有白費,試飛一舉成功,操控性能良好,機體重量低於要求限制,成就了一架高性能的四發攻擊機。不過,唯一可惜之處就是沒有能真正的實施過全力性能測驗,紀錄下他的性能極限,如自豪的最高速度,對於中島的技師以及後世的戰機愛好者而言,實在是永遠的遺憾。但是,從另一方面想,譽引擎在戰爭末期的差勁表現,以及日本對於廢氣渦輪增壓機開發上的問題,加上戰爭末期的惡劣環境,即使中島技師們以必死的決心不眠不休的在一年又八個月這樣緊急的時間內完成了連山的試作機,仍然無法真正的實用化,或許連山實在是太晚登場了。這也是日本海軍方面以及後世戰史研究者永遠的遺憾。
附錄:市面上連山的模型: 由於連山到戰爭前都沒有真正的量產,市面上能入手的連山模型也十分有限,就筆者找尋數年,只有長谷川有一盒1/72的連山模型,由於該模是70年代的舊模,以今日眼光視之品質十分差勁,密合度完全談不上,尤其是引擎艙的接合,落差達數mm,根本需要重塑外型,筆者當年看到這架連山後欣喜若狂,馬上買下,開盒後親身體驗到舊模折磨人的威力,他甚至是凸線模,筆者甚至為了刻線去購買P型刀慢慢雕刻改成凹線,經過兩年間有意無意的零星苦戰,只完成兩片主翼以及尾翼的凹線。現在該架連山仍停放在筆者的棲身處,只怕是永遠沒有機會完成了。
長谷川1/72連山模型盒面,版權所有:長谷川模型公司 另外最近Pit-Road公司推出的1/700戰機模型「日本海軍機三」套件中的連山則是筆者的新發現,同套件內還有烈風、流星、震電等未成戰機,看在熱愛未成機的筆者眼中自然是如獲至寶,馬上就買下了。1/700戰機跟十元硬幣大小差不多,他的存在是為了因應配合1/700的統一水線規模船艦模型,但是P社近年來特別喜歡出1/700的戰機、甚至戰車,而且越作越細,靜岡三社(田宮、長谷川、青島)的1/700水線船聯合配件根本難以望其項背,以單引擎戰機為例,靜岡三社的共同艦上機套件一架戰機只以一個零件表現,而且所附水貼紙只是點到為止,一片紅色的狗皮藥膏。相較於此,P社的單引擎戰機就分成螺旋槳、機體、兩隻起落架,另外還附有可拋式副油箱、炸彈等零件,其精細度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組合,一般人可能認為太小,但這種模型正對筆者的口味。該盒中附有連山四架,分模情形為機體、四個螺旋槳、三隻腳架、垂直尾翼,雕工精細無可挑剔,如果有和筆者同樣興趣的朋友不妨購買一盒來挑戰自己的耐心極限。
Pit-road公司1/700連山完成品,圖片來源:Pit-road公司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