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艦上攻擊機
愛知B7A2"流星改"
作者:安國寺
集艦爆/艦攻能力於一身的新世代艦攻-流星改
性能諸元(B7A2 流星改) | |
全長 | 11.49m |
全幅 | 14.4m |
全高 | 4.07m |
自重 | 3614kg |
全備重 | 5700kg |
極速 | 543km/hr |
升限 | 8950m |
翼面積 | 35.40米平方 |
發動機 | 中島"譽"一二型空冷複列星型18汽缸.1670~1825hp |
續航距離 | 1850~3040km |
武裝 | 機翼20mm機砲二門 |
後座13mm機槍一挺 | |
800kg航空魚雷一枚,或800kg炸彈一枚,或250kg炸彈兩枚,或60kg炸彈六枚 |
昭和十六年(1941),海軍向愛知航空機只是開發一款能同時具備魚雷攻擊能力及俯衝轟炸能力的新世代艦上攻擊機,預備作B6N天山魚雷攻擊機和D4Y彗星艦上爆擊機的後續主力機種,結合了爆集合雷擊於一身,也能夠減低機種維修問題,能讓航艦戰鬥群的能力提昇.但是,因為海軍方面不管現實狀況的嚴苛要求,所以這架十六試艦攻一直到昭和十七年(1942)末才完成第一架試作機. 但是這架試作機所呈現出來的問題是重量過大,主翼型式需要改進,而機身方面也有一些小問題,所以愛知就繼續研發改良,結果到了昭和十八年(1943)中才推出增加試作機,最後在昭和二十年(1945)三月正式採用為新式艦上攻擊機流星改.流星改的特徵在於-中翼配置的一雙大型逆鷗翼,較長的起落架和內建的炸彈艙.這架新式艦攻在外表上看起來十分具有個性. 雖然這架新式艦攻的載彈量相對於天山,彗星來說並無太大的進步,但是在本機卻擁有據說不下於零戰的操控性和速度性.跟天山(極速465km/h)比起來,這架艦攻的速度可說是遠遠的把他拋在腦後(566km/h),而且也遠超過美國各式攻擊機.良好的操控性,驚人的速度,擁有彈性的載彈方式,強大的續航距離,甚至像戰鬥機一樣配備了兩門20mm機砲,流星改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中出現過的最強艦上攻擊機. 雖然擁有如此強悍的能力,但是因為開發上的困難,在加上引擎的不順,"艦上攻擊機"流星改服役的時候已經是戰爭末期,而這時日本海軍可以說連一艘能活動的空母都沒有.而且加上戰爭末期日本生產力大幅下滑,不管是因為東海大地震,還是美軍戰略爆擊機連日的來襲,還是純熟的技工相繼陣亡,都使的流星改的出現變成了幾乎沒有作用.本機生產數只有111機. 又,本機的盟軍代號為Grace. By 安國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