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列車砲的發展歷程(2)

                                         作者: Kirov 

 

圖片說明:泰爾多列車砲剪影呈現出的輪廓,它雖然是一項失敗的產品,但是仍然為後來的重型(210mm以上)列車砲打下基礎,例如底盤的構型設計及彈藥吊臂等等,都在這裡開始有較固定型式。

 

    德國第一種具備大幅改造、改良海軍艦砲的列車砲是薩摩耶(Samuel)列車砲,薩摩耶列車砲口徑170mm,是從巡洋艦上拆解下來的火砲改裝而成,雖然老舊,但是已經達到當時一般陸軍使用的野戰砲最佳水準同級(當時野戰砲最大射程在16~17km上下,而薩摩耶超過20km),它除了是既有的砲身改良之外、為了它改造出的鐵路載具也讓它成為真的專門為了鐵道砲兵發展的第一種列車砲。緊接著在薩摩耶之後的是彼德阿達貝特(Peter Adalbert)列車砲,因為已經有薩摩耶的經驗,讓210mm彼德阿達貝特雖然沒有突出的表現、龐大的數量,但是它的整體傑出規劃與設計成為了標竿,也為後世的知名列車砲立下標準,基本構造都不脫彼德阿達貝特的設計。

    泰爾多 布魯諾(Theodor Bruno)列車砲(會在之後的文章中詳細描述,在此不予贅述,以免混淆)在德意志帝國誕生,它是沿襲於『莎福特計劃』(Sofort program;註1.)的成功產物,而它與其它同為二戰時期出現的280mm布魯諾家族(前後共有四款型號,同樣會在以後文章中詳細描述)都是從失敗的『莎福特計劃』中的泰爾多列車砲(240mm K (E) Theodor;只生產3門)衍生出的成功作品;而280mm布魯諾家族更是成功的一群,它擁有內建式(Built-in)的可旋轉砲架直接裝設於鐵路載具中,讓280mm布魯諾家族的成員都可以作360度旋轉/攻擊,而它們雖然不夠精細先進的設計使得精準程度不足,但是相對地也帶來操作方便、整備迅速的優點,它們在快速移動到陣地或基地後,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射擊前所以需要的整備動作。當時德國最重型的列車砲是380mm的麥克斯(Max)大砲(大貝爾塔雖然也靠鐵路移動,但她沒有列車狀態射擊的能力),在與知名的大貝爾塔搭配下,將「凡爾登砲臺」要塞大半從地表抹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車砲技術的高速發展期,當時研發出的不少科技都為後來的列車砲及其它重型火砲打下非常厚實的基礎,而這些新發明的著眼點多是解決這些重型、超級火砲的砲身回旋和抵消巨大後座力一類的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後來火砲都受益的設計方式;第一個是滑動型後座力吸收系統,首要的重點是將重心壓低,讓砲架等系統更接近地面/軌道,以如此來省略在砲架上裝設更多的後座系統,採用此一方式的列車砲會在發射後藉著軌道緩緩向後移動(此時支援用的列車車廂要駛遠離以避免擦撞),接著要發射下一發打擊同一地區的話,需用人力或本身承載系統的動力移動回原來位置,而原來位置的標示是在一開始到達時由定位的士兵計算好位置後、打入作記號用的木樁;但是第一類的設計對於後座力過於強大或砲管太長的列車砲責效果不佳(砲膛後端將觸及地面造成損壞),此時就要在砲架底座加裝油壓系統以用來增加後座緩衝距離(加高高度),如果該砲不適用這種方式,就要用第二個方案-特殊煞車系統,在列車載具上裝設改良過的煞車系統,讓列車往後滑動、砲架和砲膛往後/下方作用時以煞車系統將列車砲加快停止移動的速度;第三種方式則屬於更後期的發明了,應該只在開始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的列車砲時才開始設計,該系統設計是一個外架穩定器(註2.),主要是讓裝設旋轉砲架或旋車盤的列車砲在砲口朝側面作橫向射擊時,不會因為產生橫向後座力的關係而造成列車翻覆。

 

德國陸軍655砲兵連正在某處鄉間的鐵路調車站展開陣地,你可以看到列車載具的四周底下,有油壓外架穩定器。

 

    列車砲發展的也越來越巨大化,所以開始了利用鐵路彎曲段進行不同方向目標的攻擊戰法,以往提供列車砲360度攻擊角度的旋轉車盤(註3.)已經不足以搭載尺寸越發巨大的火砲系統,列車砲在作戰時,必須利用鐵路彎曲段調整此時只能對正面目標射擊的列車砲砲口指向目標;因為火砲的後座力會讓整個列車系統往後退,再依前一段提到的瞄準木樁歸定位,讓列車砲能維持一定的攻擊精度。這種作戰方式大大地影響到整個戰役的戰術彈性,直到華格雷(VOGELE)旋車盤(註4.)的設計出現,德國鐵道砲兵已經很少利用彎曲段鐵軌遂行作戰。

    華格雷旋車盤的問世,使得這一項德國將列車砲革命性地裝備使得德國列車砲可以在巨大威力、長遠的射程與戰術彈性間取得了較其他國家更好的平衡,它能夠乘載火砲本身重180噸以下的列車砲,由於可以360度全向位地旋轉,提供了能夠裝備華格雷旋車盤的列車砲極高的使用彈性,再加上列車砲的大口徑所具備的強大威力、較一般野戰砲更長的射程,使得列車砲在二次大戰時期,只需要比一般野戰砲兵更少的人及火砲數量,就能充分火力增援野戰部隊、甚至於是一般野戰砲兵;在配合一些強化工事及措施後(包括掩體、偽裝..等等),就能控制廣大戰爭區域。

 

一門德國列車砲在1944年,於安其奧地區對盟軍灘頭陣地發動砲擊。

 

1. 『莎福特計劃』(Sofort program),是1904年德意志帝國提出的將海軍閒置大砲移作陸上大口徑火砲支援計劃,但是因為當時德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野戰砲兵武力還沒有不足的壓力,所以這個計劃失敗了;另一個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海軍艦砲的後座力超過當時車輛、野戰砲架的承受範圍,射程不足(計劃要求需超過20公里,因為要可以打擊多佛海峽對面的英國),讓該計劃的火砲系統將前進部署至格利內角(Gris-Nez;法國北部一海角,伸入Dover海峽),而造成事前損失評估成績不佳。 

2. 這個系統的加裝最好辨認,它就像現代吊車一類的大型工程車輛,都會在工作前『伸』出四隻油壓腳架(使用油壓設計是為了適應地形)撐著地面,並且有千斤頂的功能,讓吊車的吊臂工作時不會因為吊掛、移動重物而使得車輛翻覆;同時這個系統因為它功用的重要性而被廣泛使用。

3. 簡單地說,旋轉車盤設計很像砲塔,只是沒有包覆在外面的裝甲、砲盾(少數中等口徑的火砲會有),旋轉車盤的寬度都與列車車體約略相當,顯露出的外形就是一個大圓盤

4. 華格雷(VOGELE)旋車盤是由德國華格雷公司(主要產品是高級行車道路鋪設用的大型機具)發明的大幅改良、甚至可稱為全新型式的旋轉車盤,原始的旋車盤外形類似一個大圓盤,而華格雷旋車盤則不是,它從側面看比較像一個變形的印刷體大寫V字,其中夾角角度非常大(約在120度左右),而V字頂端的兩側橫槓往兩旁延伸,往兩旁延伸的部份,平時固然在車體上、讓旋車盤+火砲系統與車體聯成一體,戰時可以先旋轉到所需角度後,再將附加的油壓式千斤頂伸出傾斜(或垂直)支撐在地上(抑止不穩定的力量),之後進行射擊,但因為沒什麼這方面的資料外流,所以實際運作方式無法細斷。

 

泰爾多列車砲(240mm K (E) Theodor)性能諸元:
口徑:238mm/40倍徑
砲身長:9.55m
砲彈重:148.33kg
射速:每小時約15發
砲口初速:810m/sec
最大射程:26750m(設計目標值,但似乎無法達成,實際值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