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列車砲的發展歷程(1)

                                         作者: Kirov

 

圖中是一門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210mm榴彈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良(有的加裝小發動機,方便在戰地轉移),巴黎大砲的的前身,巴黎大砲就是為了彌補它(及其他重型野戰砲)而誕生﹔圖中是已經過改良的型號。

    德國從19世紀開始到現在,都一直是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歐洲國家、乃至於全世界工業力量名列前矛的強權,具備高度的工業技術水準及和最密集優良的鐵路網絡,在在均顯示德國從19世紀就擁有使用列車砲的優良先天條件,但是德國當時早已發展出素質良好、規模龐大的野戰砲兵武力系統,對於當時尚屬於新興產物的列車砲需求就沒那麼急迫了,只有克魯伯公司已經設計、製造出少量列車砲外,一直到1914年之前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此類(列車砲)的深入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於很短的時間內動員了數百萬兵力參戰,因為戰爭的慘烈與膠著程度超乎當初發動者的預料,本來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德國野戰砲兵武力的威力發揮和調度也漸漸顯示出左支右絀的窘態,讓極欲強化砲兵火力的高層找遍各種已有一定成熟度的砲兵產品,最後決定提出設立鐵道砲兵專責單位的需求,以期用更強大的火力、更長的射程來支援包括野戰砲兵在內的單作戰位。於此一要求之下,德國工業界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應急設計方案,綜觀這些設計,絕大多數是將海軍閒置的戰艦、巡洋艦主砲一類的重型火砲改裝,稍微地修改砲身、砲彈、推進火藥、再裝上鐵軌載具而成(英國、法國研發的列車砲亦都大致相仿),使得德國早期發展的列車砲系統所用的火砲,均是使用由老舊大型軍艦上的火砲或是海軍戰備倉庫中庫存的剩餘砲身(有時包含配套的零件及砲彈)而成。位於埃森(Essen*註1.)的克魯伯兵工廠,因為同時也是德國海軍重型艦砲砲身的主要供應廠家,所以自然負起德國鐵道砲兵系統幾乎所有的研發、設計和生產的工作,事實上,在德國的列車砲發展史中,克魯伯一直是唯一的製造商(只有極少部份的火砲砲架/複近系統由萊茵金屬公司製造),所有克魯伯生產製造的列車砲都有有系統的命名,也方便了部隊及後進研究者的分類與火砲分級。

 

 

「大貝爾塔(Thick Bertha)」攻城榴彈迫擊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保衛戰(Verdun battle)最搶眼的重型火砲,它是用鐵路移動到陣地附近,再轉移到陣地中(但是從一般鐵路轉移至陣地中仍是用鐵軌移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慘烈的一次戰役-凡爾登保衛戰(Verdun battle),當時德國高層給予的代號:「處決地」似乎成了預言﹔為了準備實現德皇威廉二世的儘快得到「巴黎的鑰匙」-凡爾登的願望,新上任的總參謀長法金漢不愧被人稱「眼睛一直盯著西線的人」,與俄國媾和後,馬上從俄國前線、巴爾幹半島和克魯伯的各家工廠集結了一千四百多門重型火砲,在1916年2月21日清晨第一砲彈擊出了﹔往後的十個多月的廝殺中,「凡爾登砲臺」被德國夷為平地,其中僅僅十三門的「大貝爾塔(Thick Bertha)」就發揮了震天動地的巨大威力﹔「大貝爾塔(Thick Bertha)」,主其事的設計人、就是克魯伯公司創辦人Thyssen Krupp,「大貝爾塔(Thick Bertha)」這個名字是用他妻子(Bertha Krupp)的小名來命名。

    雖然大貝爾塔擁有如此無人匹敵的傲人破壞力、在此之前英國海軍戰列艦13.5吋(340mm)主砲是全世界最具威力的大砲,但是,她的射程太短了(約9英里),也只能剛好符合當初的設計級別-攻城榴彈迫擊砲!除了攻城作戰之外,幾乎別無其餘用途,而當時攻打法國卻已經是迫在眉睫,而法國此時還擁有至少超過2300門的各式重型火砲,讓無法接近巴黎德國部隊的野戰武力討不了多少便宜,更不用說笨重加腿短的大貝爾塔和麥克斯(Max)大砲*註2.﹔巴黎大砲在此時出現了,它是由艾貝哈德博士(Dr. Von Eberhard)所研發設計,並且得到了當時海軍武器部門(Naval Weapon Department)的洛戈上將(Admiral Rogge)支援和全力幫忙下製造生產。

 

巴黎大砲(Paris Gun)。此圖是它已經完全展開的戰備姿態,砲身上的剛性支架都是為了防止其因為自身重量『下垂』

 

    巴黎大砲(Paris Gun)是由艾貝哈德博士所研發設計,大名鼎鼎的克魯伯公司製造,艾貝哈德透過了物理、數學等公式的運算,建立了一套砲彈、推進火藥量、地球表面曲率等等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設計出一具12層樓高的砲身﹔巴黎大砲一開始設計出雛型作測試時,先是發現他的長徑比(即砲管長除以口徑寬,約172)對於當時鋼材的負擔太大,在頭幾次測試中,沒打幾發就讓砲管因熱及砲管太長的因素而下垂,艾貝哈德博士為了在測試期間儘快地解釋這個問題,設計了一個簡易支撐系統,就在大砲的兩側豎立起兩根高二十幾公尺的鐵架,再用數條鋼索綁在鐵架與砲身上、但是可以從鐵架調整鋼索、以方便在進行不同角度試射時的需要,最後在量產時為了使用上的方便性(整備時間要儘量短),這項支撐系統簡化為如同上圖的剛性支架﹔再來又碰到一個大問題-整體系統太重,砲身加砲膛就已重達125噸,整體系統更高達375噸重(光是支撐用的支架及其配套物件就占超過一半 ),當時的各種車輛沒有一種能搬運其中的任一次系統(同樣地是為了整備時間不能托太長,所以無法拆的太細以供搬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還是靠艾貝哈德博士,他在巴黎大砲的底座加裝了自己專門設計出的特殊路輪,使得巴黎大砲能夠運用鐵路系統快速移轉陣地,這也讓巴黎大砲成為列車砲的族系中、能夠第一個擁有超長程打擊火力的一員。

 

克魯伯公司旗下的某處兵工廠,正在組裝的巴黎大砲

 

    1918年3月某日,有三門巴黎大砲從克魯伯公司的兵工廠中拖出,緩緩地往西方運送﹔3月23日清晨7點多,位於聖戈班森林深處的巴黎大砲發出了它的第一聲怒吼,120公斤出頭的纖細砲彈拔空而起,它職衝藍天,先飛到了40公里高的同溫層,作了幾秒中的低阻力飛行,借助著地心引力往巴黎市方向作出了優美的弧形下墜﹔『碰!』一聲巨大的聲音在巴黎城北部發出、就在巴黎大砲發射後的170秒鐘響起,爆炸的瞬間,附近一兩百公尺內建築物為之震動,窗戶也都震碎了﹔20分鐘後,正當當地居民還在納悶怎麼會有如此可怕的地震發生在此地時,距離第一次爆炸地點一公里開外的地方,發生了第二次的大爆炸;第二次爆炸地方的命運就沒那麼好了,一共有8人當場死亡,13人受重傷。事後軍方與警方的現場堪察發現,不像是一般炸彈造成,現場鑑識人員認為應該是砲擊的成果,但是軍方對這個結論非常不解,因為當時他們掌握情資顯示:不管是任何種類的大砲,最大射程都不超過會35公里,而巴黎最接近的戰爭前線距離也在百餘公里之遙。實際上如同先前所述,正是巴黎大砲所為,它們所位於的聖戈班森林深處陣地距離巴黎120公里。

    因為沒有任何瞄準的輔助措施,巴黎大砲的彈著精準度奇差無比,需要派觀察人員冒險潛入法國控制地區,觀測砲彈落點,以便修正工作。七門巴黎大砲的短暫一生中,總共發射了351發砲彈(一說370發),殺死256人,重傷620人,其中最好的一次戰績是:一發砲彈擊毀一座教堂,正在那間教堂的作禮拜的信徒加神職人員共156人,其中88人死亡(有不少是因為砲擊造成的天花板坍塌而死),另外的68人重傷﹔以如此戰績對比德國付出的心血,實在是不成比例。

 

1. 埃森/Essen,德國西部Ruhr地區的工業城市,同時是數條鐵路的交匯點。

2. 麥克斯(Max)大砲,完全由海軍用艦砲改裝而成,曾用於凡爾登和敦克爾克(Dunkirk)作戰﹔制式型號:38cm SK-L/45,它的口徑380mm。

 

大貝爾塔(Thick Bertha)性能諸元:

口徑:420mm

砲身長:6.72m

操作所須人員(每門):285人

砲彈重:約1020kg

射速:每小時約8發

砲口初速:220m/sec

最大射程:14450m

生產數量:13門(一說5門)

製造廠商:克魯伯

 

 

麥克斯(Max)大砲 38cm SK-L/45 性能諸元:

口徑:380mm

設計:1913年1月1日

服役:1916年1月1日

射速:每分鐘2.5發(理論值)

砲管長:17.1m

砲彈重:750kg

系統重:140噸

平均加速度(砲管內):18.713 km/秒平方

砲口初速:800m/sec

最大射程:23200m

生產數量:16門

製造廠商:拜恩(Bayern)GR

 

 

巴黎大砲(Paris Gun)性能諸元:

口徑:210mm

設計:不明

服役:1918年

砲管長:36.1m

砲彈重:120~126kg

系統重:375噸(砲身加砲膛重125噸)

砲口初速:1676.4m/sec(5500英尺/秒)

最大射程:131km(設計時推算的理論值是120km,備註-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進火藥)

生產數量:7門

製造廠商:克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