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的保加利亞
                                         作者: Von Guo

 

  在1940年時,人口有六百三十四萬壹千人的保加利亞,是巴爾幹半島上直到1939年時唯一尚未獲得版圖匡正的一次大戰戰敗國. 由於這個原因,加上當時德國是保國的主要外貿國,又是其武器供應國,促使保加利亞強烈傾向軸心勢力. 然而,主宰保國外交政策的國王Boris III並未真正準備要倒向那一邊. 他只試圖保持中立,並希望在巴爾幹半島捲入戰火之前,英德能夠達成停火協議. 1939年8月德蘇之間的李賓特洛甫-莫洛托夫協定使他的立場一時還不至於為難---保加利亞百姓親蘇,軍官團親德,雙方都還擁護他這種中間的作法.
 

 

壹. 加入軸心國
  在1940年9月7日,保加利亞藉由Craiova條約,在德國撐腰下,從羅馬尼亞手裡收回了她第一筆的失土,南得布盧加(Dobruja). 爾後,德國促其加入三國軸心協定的壓力驟增.
而當Boris III獲悉在李-莫協定中,他的國家被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時,他接受德國壓力的意願也相對提高. 由於英國軍事介入希臘的可能,以及希特勒的攻蘇準備,增加了保加利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而Boris III的政府在那時決定了在未定的將來加入軸心集團.
隨後德國發動了入侵希臘的Marita作戰,展開對巴爾幹半島用兵的序幕,但德軍首先須穿過保加利亞. 所以保國首相Bogdan Filov在1941年3月1日於維也納代表保加利亞簽署了同意書,保國正式加入了三國軸心. 當時,德軍已陳兵多瑙河北岸羅馬尼亞境內;隔天,即渡過多瑙河,假道保加利亞,進入了希臘. 結果,招徠了英國在3月5日與保國的斷交,但保國一直拖到12月13日(珍珠港事變後)才向英,美宣戰; 保加利亞徒然一廂情願地希望,對英美只會是一場象徵性的戰事. 另外,保國始終未向蘇聯宣戰.
  Boris III對德國人堅持的理由是,他軍隊的裝備不適合現代的機械化戰爭; 他軍中那些農家子弟也無法遠離家鄉在外地好好打仗; 此外,保軍也要留在國境內防範土耳其隨時可能的出擊; 加上域內的反遊擊戰,以及反盟軍在巴耳幹半島的登陸計劃云云. Boris III同時也擔心他國內的極右份子可能利用一位有威望的將軍發動一場政變,趕他下台,宣佈共和,成立法西斯政權.

註:
1. 交叉線區為 南得布盧加.
2. 西水平線區為 馬其頓.
3. 南水平線區為 希臘的色雷斯.
 

註: 色雷斯; Drama在該區的西北角

貳. 佔領活動
  雖為軸心國成員,但保加利亞侷限它本身的利益和活動在巴爾幹境內. 保軍參加了入侵南斯拉夫的行動,在其後的分割中,保國分得了一大塊南斯拉夫的馬其頓(Macedonia); 至於該區整個的取得,則須待軸心國征服世界,與盟國簽訂停火協定之後再由德國決定. 希臘被征服後,保國也取得了希臘境內的東馬其頓與大部分的西色雷斯(Thrace),但希臘境內大部分的馬其頓,包括Salonika,卻仍在德國人的手中. 觀念中, 保國一向認為馬其頓應是她的勢力範圍. 所以到手後,對其引進教育體系,甚至包括在Koplje設立一所大學, 教會系統也跟著進來涵蓋馬其頓. 但保國人撈過了頭.
過度的中央集權,貪汙腐敗,使得剛上任不久的保加利亞官員們也變得與他們的塞爾維亞前任一樣不受歡迎. 至於在色雷斯,連段蜜月期都沒有過. 到1941年9月,保加利亞的嚴厲措施激起了當地以Drama為基地的反抗活動,也接著招來了保國人凶殘的鎮反.

參. 軍事幫凶
  從軍事的角度,在德國征服巴爾幹的過程中,保加利亞扮演的只是小爪牙角色. 在Marita作戰中,保軍配合德軍一個裝甲師在行動中擔任左翼的掩護. 而在南斯拉夫和希臘的戰事結束之後,三個保加利亞師分別進駐馬其頓以及色雷斯,使徳國人能把部隊用在他處. 當德國試圖說服Boris III派人員或志願軍到東戰場時,尤其是在史達林格勒之役後,被遭到斷然拒絕. 而在1943年夏天以後,Boris III甚至拒絕延長保軍在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的反遊擊活動. 在黑海上,保國海軍的少數艦艇僅擔任護航任務.
 

肆. 對納粹種族政策的應付之道
  正如對外未全力配合納粹的征戰,在對內措施上,保加利亞也不睬希特勒的歐洲新秩序.但仍無法避免地做了些妥協. 在1940年7月,特別是為了搪塞納粹一再促其加入三國軸心的壓力,保國同意對境內猶太人採取行動. 首先,共濟會被允許解散會所.這引起一陣不小的尷尬,因為包括首相Filov在內的大部分內閣成員是共濟會會員[譯註]. 而猶太人問題則未能如此輕易過關. 實際上,在保加利亞境內的反閃族情緒很低,猶太人僅佔總人口的1%. 但在德國的壓力下,保加利亞在1940年10月頒布一個’國家防禦法案(Defense of the Nation Act)’. 該法令12月經國會通過. 在其中禁止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發生婚姻內或外的性關係; 猶太人不能擁有土地,不能服兵役,以及從事某些行業,包括出版業; 而對從事自由業者則加諸種種的限制. 但因對於猶太人的界定是根據宗教,而非種族,所以不少人藉著迅速的改教得以脫離限制. Boris III無可耐何地接受了這個立法 --- 自己幹,總比外人來幹的好. 要求對猶太人進一步的迫害接踵而至. 卻因在1943年的2月和3月裡,Boris III受到除極右翼以外的全國各界大力的擁護,堅拒遣送猶太人出境. 在保加利亞佔領區(指馬其頓與色雷斯)內的12,000名猶太人在劫難逃. 但在保國境內的55,000名猶太人藉著被下放到勞工營做苦工得以倖存茍活.



伍. 國內政治情況
  在國內政治上,保加利亞採獨裁但非極權統治. 首相Filov和他的閣員其實是被Boris III和他左右的一小撮顧問所控制; 在國會中,則鮮有聽到反對的聲音.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Barbarossa 作戰以後,共黨的顛覆叛亂活動昇高,保國政府對此的反應毫不留情. 在1943年2月,一戰英雄,親德將領Hristo Loukov被謀殺, 極右翼深受打擊. 但真正發生在保加利亞國內的重大政治事件則屬1943年8月28日,國王Boris III的猝死. 當時他只有49歲,在柏林剛與希特勒有過一場激烈衝突的晤面後於8月15日歸國,因此謠言盛傳他是被下毒的. 但從無官方關於爭吵的記錄或任何下毒的證據, 只是Boris III在返國後顯得異常的疲憊與抑鬱. Boris III的驟然辭世使保加利亞的前途陰影重重. 之前Boris III已經在為保加利亞尋覓一條出路脫離戰爭; 繼任的攝政政府雖然仍遵循他的路子,但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它缺少了Boris III那份手段,經驗,與威望, Dobri Bozhilov替代Filov擔任了首相. Bozhilov加緊與西方連繫,但同時又得格外小心, 避免遭受到與匈牙利及義大利試圖跟納粹分手時的類似命運.



陸. 苦日子的降臨
  國王Boris III去世不久,戰爭很快真正光臨到保加利亞百姓的身上. 從1941年起,索非亞和其他的人口集中區陸續有些來自盟國的小空襲, 但直到1943年11月19日之前尚未發生過較大規模的;
從該日以後, 則情形每下愈況. 在一場1944年3月30日的大轟炸之後, 首都索非亞市的大部分人口都疏散到鄉下避難去了. 1943年後期開始,保加利亞的都市人口開始遭遇缺糧問題. 早在1940年5月,保國政府即已成立了一個民間動員管理會(Directorate of Civilization Mobilization), 被廣泛授權在戰時徵收民間企業. 一個月後,繼續又成立了一個外貿管理會. 另外,早在30年代起就設置的一個由中央統一運籌的穀物收購機構, Hranoiznos. 此時也擴充編制,並增加糧食收購的種類.
  1941年3月之後, 穀物收成被集中調度意味著被徵收後將外銷德國或配發保軍作為糧秣. 結果農夫們因為收成被徵收過多,尤其經過1942年的一場嚴重乾旱, 紛紛迅速轉種不在管制之列且產量較大的農產品,如馬鈴薯,豆類等. 麵包配給與無肉類日等管制方法均被引用. 1944年的索非亞,官方食物價格上漲到達了1939年的5.63倍;而在黑市中,價格更高達7.38倍. 消費者的生活日用品開始出現短缺, 因為保國的工業已被轉型生產軍用品,而同時進口項目上,軍火所佔的比例又不停地增加.



柒. 紅潮沒頂
  雖然保加利亞的地形非常適於從事叛亂活動,但初時未見狼煙四起的情形. 1941年曾有股共黨份子出現,但很快便被殲滅. 一些零星的謀殺與破壞事件屬於無組織的活動, 至少在1944年春天之前,對人心沒有什麼影響. 但到了1944年春天,祖國陣線(Otechestven Front)共指揮了11個總隊(brigade),總計18,000名的游擊隊. 該陣線成立於1941年,結合共產黨,左派分田土改者,Zvenari,以及民主社會主義者(Social Democrats). 其中,Zvenari是一個獨裁團體,要為曾在1934年發生過的一次武裝政變負完全責任. 由於盟國頻增的轟炸,紅軍的逼近,加上1944年4月以後蘇聯施加給索非亞的外交壓力促其早日脫離軸心集團, 祖國陣線在保加利亞愈來愈受到歡迎. 1944年7月,首相改由Ivan Bagrianov出任.新首相以親西方著稱. 他所安排使保加利亞在蘇軍到達多瑙河之前脫離戰爭的計劃,因羅馬尼亞8月23日的一場政變而粉碎. 蘇軍提早完成佔領羅馬尼亞.
  雖然保加利亞已先後在8月17日宣佈中立, 並於25日要求境內德軍離境, 但這些措施拯救不了她沉淪的命運. 從1944年9月初起,蘇聯向其施展泰山加頂的壓力. 其中包括9月5日對保加利亞宣戰. 剛換上來的另一位首相Konstantin Muraviev在9月8日同意對德宣戰. 同一天,蘇軍越過多瑙河,進入保加利亞. 保軍則奉政府命令,不得抵抗.
 

捌. 戰爭結束
  9月9日,祖國陣線在一股游擊隊的助威之下,在首都索非亞發動一場不流血政變. 過程中,共黨份子取得中央的司法和內政部門的控制權. 至於各省份地區的祖國陣線份子則在當地掀開一片腥風血雨,搞起秋後算帳. 自9月10日起,.分別來自保加利亞第1,2,以及4軍團, 為數約三十三萬九千名的保軍部隊擔任托布欽(Tolbukhin)元帥的第三烏克蘭方面軍左翼在巴爾幹半島上西進, 先南斯拉夫,繼而匈牙利,最後於1945年4月,保軍在奧地利的Klagenfurt與英軍會師; 對德宣戰後,總共陣亡了約32,000人, 大多數是在布達佩斯攻防戰, 以及1945年3月德軍在南Balaton湖發動的逆襲中喪生的. 保軍也被依照俄軍編制整編. 1944年9月20日, 各級助理指揮官,亦即所謂的政委被指派到部隊. 接下來的數週內,陸續有800名保軍軍官因政治背景被撤職. 1944年12月,一位在俄軍中服役多年的Ivan Kinov上校被指派為三軍總司令. 當歐戰結束之際,共黨份子已如瀉地水銀,在保加利亞境內上下各部無孔不入了.
 

主要取材自:
http://www.ucc.ie/staff/jprodr/macedonia/bulmodw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