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陸戰隊概述
                                         作者: 小步兵

 

   二戰時期的德國其實也有陸戰隊的組織。因為德國傳統陸權國家的地理因素,所以海軍規模很小,尤其一戰時挑戰英國海權的世界政策失敗,海軍更是退回了通商破壞的「巡洋艦戰爭」領域,連帶的更不可能去發展陸戰隊,即使碰到渡洋作戰的場合,也是由陸軍把任務包下來,在這種大陸軍政策主導和沒有需求空間的情況下,德國海軍於是只擁有一支超小型的陸戰隊。以下概述德國海軍陸戰隊的清況:

一.負責基地警備的陸戰隊

  這是正式的編制,直接隸屬海軍的地區指揮部,分為海軍步兵和海軍砲兵兩種,部署在海軍基地的內部及週邊地帶擔任守備任務,前者的工作性質類似衛兵和憲兵,負責門禁安全、軍紀糾察和高級軍官的護衛,作戰時還要兼任損害管制的工作;後者類似陸軍的海防砲兵,不過規模較小只佈置在海軍管制區內,操作的岸砲形號也是由艦砲衍生而來的。一次大戰時的青島之役,參戰的兩營德軍官兵就是隸屬海軍的步兵營和砲兵營。這批官兵投降後被送往日本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返回德國。

二.負責軍艦保安的陸戰隊

  這也是正式的編制,德國海軍建立時模仿英國而來的制度,巡洋艦等級以上的大型軍艦,為了防範水兵叛亂發生海上喋血事件,所以都有安全組的編制,擔任組長的安全官通常是陸戰隊上尉,直接聽從艦長的指揮。這其實就是第一類陸戰隊的微型化,做的工作也差不多,同英國一樣,如果碰到必須下船戰鬥而組織地面分遣隊時(例如護僑),安全組就是當然人選。二戰時大家所熟知的俾斯麥號上就有一個35人的安全組。

三.海軍山地步兵

  這不是正式的編制,而是1940年4月挪威戰役時發生在海軍驅逐艦隊官兵上的傳奇故事。北極圈內的那維克(Narvik)是挪威和瑞典北方交通線上的重要港口城市,位於挪威的最北端,是瑞典北方通過斯基阿連山脈前往大西洋唯一的孔道,對控制瑞典的鐵礦出口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成為盟軍和德軍都欲爭奪的戰略要地。1940年4月9日,德軍第3山地師139團2000餘人在海軍10艘驅逐艦的掩護下登陸並佔領那維克。次日,英國海軍就向德驅逐艦隊發動攻擊,到了4月13日,德國海軍10艘驅逐艦不是被擊沈就是自沈,船上2500名海軍官兵上陸後與佔領那維克的139團會合,並接收了由山地步兵團繳獲的挪威軍武器,這支臨時由山地步兵和海軍水兵組成的部隊統一由第3山地師師長迪特爾中將指揮(Generalleutnant Eduard Dietl)。此後,由英、法、波三國部隊組成的聯軍共25000人陸續登陸那維克海岸,向駐守該城的德軍發起進攻,因為眾寡不敵兵力懸殊,到了4月17日,希特勒於是準備下令那維克守軍撤往瑞典境內,經參謀長約德爾力諫才作罷,而陸軍總司令布勞齊區則懇求無論如何也要將迪特爾從那維克接走(此人參加過納粹早年的「啤酒館起義」,如果被俘對納粹打擊甚大),可見當時情勢之兇險。在盟軍的強大攻勢下,德軍於4月底開始逐漸向那維克附近的山區撤退。在此期間德第2山地師計畫解圍但未能成功,激戰了近一個半月後,盟軍才大致佔領了那維克,只有城東部分地區仍在德軍手中,這是德軍爲獲得補給而死命防守的地段。後來因受挪威政府投降和法國戰局的影響,盟軍被迫於6月8日全部撤出挪威,那維克的德軍這才逃過一劫。

四.海軍步兵師

  這是戰爭末期的產物,性質與空軍野戰師有些類似,空軍的地面戰鬥部隊除了傘兵師和裝甲師比較有戰力外,所謂的空軍野戰師其實只是地勤人員、守衛兵力、失去飛機的飛行員的綜合體,沒兩下就消耗殆盡。海軍步兵師亦然,德國在45年2月面臨本土的保衛戰時,搜刮了所有的人力資源,在希特勒的命令下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十一、第十六等五個海軍步兵師及若干獨立勤務部隊。人力來自於海軍的教導團、海軍術科學校、軍港的勤務人員和失去軍艦的水兵等,這其中除了第二海軍步兵師在西線有優異的戰績被譽為「藍色黨衛軍」外,其餘各師在東線的戰鬥則黯淡得多,柏林會戰結束後各自星散,只有第二海軍步兵師向英軍投降。另外,也有一萬名海軍士兵被編成幾個步槍團配屬給陸軍的219師和703師作為補充兵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