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二號戰車D/E型

Panzerkampfwagen II Sd. Kfz. 121  Ausf D/E

 

圖中者為二號戰車D型,請注意他的懸吊系統跟A系列的差別。

 

 

諸元(二號戰車D型)

全長 4.64m
全幅 2.30m
全高 2.02m
全備重 10.0噸
乘員 3名
引擎 梅巴赫HL62TRM直列6汽缸液冷氣油引擎
最大出力 140hp
最高速度 55km/h
武裝 20mm55倍徑機砲KwK30一門
7.92mm MG34同軸機關槍一挺

 

裝甲資料

裝甲部位 厚度(mm) 裝甲角度(degree)
砲塔前部 15 圓弧
砲塔側部 15 68
砲塔後部 15 68
砲塔頂部 10 0
車體上部前面 30 81
車體上部側面 15 90
車體上部後面 15 70
車體上部頂面 10 0
車體下部前面 30 81
車體下部側面 15 90
車體下部後面 15 90

 

主砲諸元(KwK30 20mm戰車砲)
*針對傾角零度之裝甲

距離(m) 穿甲彈裝甲貫通力(mm)
100 40
200 38
300 36
400 33
500 31
600 29
700 27
800 24
900 -

 

   二號戰車D/E型是二號戰車系列發展中的一個分枝,他主要的發展目的是作為一輛高速戰鬥車輛(Schnellkampfwagen-fast fighting vehicle),目的在擔任輕裝師中騎兵的角色。本車由戴姆勒.賓士公司負責設計,於1938年開始開發工作。

  除了砲塔跟之前的二號戰車系列相同外,二號戰車D/E型的車身以及上部構造物都跟之前的二號戰車型號有所不同。車身是完全的新設計,雖然車內配置跟之前的型號差不多,但是在前方駕駛員以及無線電員的並列座位上,兩個人都有滑移式的視察窗。

  在武裝方面,由於沿用舊有的砲塔,所以武裝跟二號戰車以前的型號相同,擁有一門55倍徑的2公分機砲以及一挺7.92mm MG34同軸機槍。在裝甲方面,有較大的改進,車體前方的裝甲從原有的15mm一舉倍增為30mm厚,其他部位的裝甲則沒有什麼改變,因為裝甲變厚,本車的重量也從8.9噸增加到了10噸。由於部分設計參考了同是賓士公司出品的三號戰車,二號戰車D/E型在車體外型上跟三號戰車有些許神似。

 

上圖為二號戰車D型,下圖為A型,可以看出其懸吊系統的差異。

 

  二號戰車D/E型跟之前的型號差異最大的點就在於他的懸吊系統,改成了以扭力桿加上四個大型路輪構成的Famo/Christie式的懸吊系統,這種懸吊系統只有路輪,並沒有上方的支撐輪,常見於英國或俄國戰車上,讀者可從圖上清楚看出跟之前的懸吊系統的差別。二號戰車D/E型採用新的懸吊方式,意圖在於度幅度增加其越野性能,使其能勝任快速戰車的任務。

  本車的引擎使用的是梅巴赫HL62TRM直列六汽缸引擎,跟之前的型號使用的一樣,出力140馬力,但是本車的最高速度有所增加,從原來的40km/h增加到55km/h以適應其快速戰車的任務。本車使用的減速齒輪箱為梅巴赫VG102128,擁有前進七段,後退三段的性能,較之前所使用的SSG45(前進六段,後退一段)改善不少。

  至於D型跟E型之間的區別,兩型之間的差別並不大,E型算是D型的小改良版,在懸吊系統上有所加強,主要是所使用的履帶、路輪、惰輪以及驅動輪的型式不同。

  二號戰車D/E型是眾人期盼的新型高速裝甲車輛,但是他的表現卻明顯無法滿足眾人的期望。雖然最高時速較原來的二號戰車快上15kmm,但是他的越野能力卻明顯的大幅下降。因此,設計完成後由MAN公司生產的本車型,從1938年五月到1939年八月間只生產了43輛就告停止。原本預計裝配至於輕裝部隊的位置也都由其他型號的二號戰車代替。

  雖然性能不理想,但是既然生產了,也只好硬著頭皮用下去。生產出來的二號戰車D/E型大多配置在第十裝甲車的第八戰車旅,參加了波蘭戰役,結果該部隊果然對本車傳回不好的回應評語。1940年五月,一些殘存的二號戰車D/E型被送入工廠,改造成二號噴火戰車紅鶴式(Flammpanzer II Flamingo Sd.Kfz.122),但是這種噴火戰車性能也是不甚理想,最後也都退下來,跟一些剩餘的D型戰車一起廢物利用改造成貂鼠二型自走反戰車砲(Marder II Sd.Kfz.132)

By安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