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陸軍T-44/85 中戰車

T-44/85 medium tank

T-34的真正後繼者,也是二戰後俄系戰車的始祖-T-44/85中戰車

 

T-43中戰車諸元

全長 6.86m
全幅 3.00m
全高 2.6m
全備重 34.1噸
乘員 4名
引擎 V-2-34 4衝程V型12汽缸柴油引擎
最大出力 500hp/1800rpm
最高速度 50km/h(路速)、40lm/h(越野)
武裝 76.2mm/L41.6 F-34戰車砲一門,備彈量98發
7.62mm DT機槍兩挺(同軸、車身)

裝甲資料

裝甲部位 厚度(mm) 與水平軸夾角
砲塔前部 90 round
砲塔側部 90 70
砲塔後部 90 80
砲塔頂部 20 0
車體上部前面 75 20
車體上部側面 45 0
車體上部後面 45 45

 

主砲諸元(F34 76.2mm/L41.6戰車砲)
*針對傾角零度之裝甲

距離(m) 穿甲彈裝甲貫通力(mm)
100 70
200 69
300 68
400 66
500 65
600 64
700 63
800 62
900 60
1000 59
1100 58
1200 57
1300 55
1400 54
1500 53
1600 52
1700 51
1800 49
1900 48
2000 47

 

  T-34的後繼車種有不少試作案,包括外型跟T-34相差很多的T-34M,以及加強裝甲、更換扭力桿承載系統的T-43中戰車,不過這些計畫大多沒有全面性的性能提升,更接近測試新技術的試作車,因此都沒有被紅軍認可作為繼T-34後大量生產的主力中戰車。T-34的真正傳人直到1944年才出現,那就是T-44中戰車,他不但繼承了T-34的豐功偉業,也開啟了俄國戰車的一個新時代,日後的T-54、T-55乃至於更新的俄國戰車都應奉他為始祖。

  1943年末,俄軍開始構思設計T-34的後繼車輛,這個被稱為Object 136的計畫是由莫洛佐夫(Morozov)設計局(183號工廠)負責,預計於1944年秋季配發戰場。這輛新戰車擁有超越過去俄國戰車世代的新穎設計,同時也是俄國戰車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可以說是二次大戰俄國中戰車的集大成。他就是日後的T-44中戰車。

  T-44中戰車的特點如下:在底盤方面,它採用了在T-43中戰車上測試過的扭力桿承載系統,這種新式的承載系統在性能上較過去T-34使用的克莉斯蒂承載更佳,除行駛起來更平穩外,也大幅增加車內的空間,這對一直為俄國戰車車內空間狹小惡名所困的俄國戰車兵而言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改善。T-44每邊使用六個路輪,在試作型上第一路輪跟第二路輪間有一個較大的間隔,在生產型上這個間隔則是位於第二跟第三路輪間。

T-44/85的側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路輪跟第二路輪間有一個較大的間距。

  在動力系統上,本車所採用的V-44 12汽缸液冷柴油引擎因為裝備有更好的燃油供應系統,所以功率由T-34的500hp提升為520hp。引擎的布置方面,俄軍從本車開始將引擎懸吊改為橫式,成為至今為止俄系戰車的典型。因為變更了空氣濾淨器的位置,引擎室的高度被有效的降低,T-34車身後部隆起的問題得到改善。另外,本車擁有一套改良版的冷卻系統、以及一組新的5速變速齒輪箱。

  在武裝方面,砲塔直接採用T-34/85的鑄造砲塔加以改裝,因為車身變大,不需要屈就T-34那狹小的車身砲塔環,因此原本特別設計給T-34合用的砲塔「頸」被砍掉,將其上的砲塔部分直接裝置在車身上,另外,在側面以及後方的裝甲厚度有所增加(75mm->90mm、52mm->75mm)。因為車身後部引擎室的高度被降低,不需要像T-34一樣把砲塔往前擠,跟德國戰車一樣,T-44的砲塔被裝置在車身中心,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增加射擊時的精確度。本車採用的火砲是跟T-34/85相同的ZIS-S-53戰車砲一門,備彈量58發。  

  在車身裝甲方面,正面裝甲的厚度從T-34的45mm一舉增加到120mm,傾角維持在30度(與水平線),側面裝甲由於車體高度減小,沒有露出那麼多的側面,因此沒有採用傾斜佈置,不過厚度也從原來的45mm增加到75mm。為了增強防護力,原本在正面裝甲開個大洞的駕駛艙蓋被移往車頂,而原來位於車身右側的機槍砲位則被裁撤。

一張很清楚的T-44前照,我們可以看到車身前部的機槍座被裁撤、駕駛艙蓋也移往較高的位置。

  從1944年秋天起,T-44開始在卡爾可夫第75號工廠量產,到1946年為止總共生產了約980輛,本來紅軍打算從1944年秋天起T-44發配前線部隊,但是因為兩個主要的原因,T-44沒能在二戰末期大顯身手:首先,德國這個時候已經呈現明顯的敗相,前線並不急需一輛全新的中戰車-原來大量生產的T-34/85等已經足以服役到戰爭結束,而且紅軍預想在戰爭結束後,將有可能與西方盟軍產生衝突,因此還不急在這個時候把T-44拿到前線使用,可以給未來跟英美間的對決作準備。其次,戰爭已經快結束了,前線使用已久的各型戰車的後勤維修體系都已經十分完備,在不急需新型中戰車的狀況下,沒有必要硬是把T-44推出來,為了一輛不必要的新戰車去建立另一套新的維修體系、訓練新的戰車兵增加自己後勤系統上的困擾,這一點或許是德俄裝甲部隊間一個很大的差別。不過還是有三輛T-44加入了「第100特別戰車連」,在東線上作了些實際的戰場測試。

  雖然是一款全新的中戰車,但是T-44由於只沿用了T-34/85的火砲,因此引起軍方想給他換裝更具威力戰車砲的念頭,T-44除了這門85mm ZIS-S-53戰車砲外,還曾換裝過85mm D-5T戰車砲、122mm D-25T戰車砲以及100mm D-10T戰車砲,不過都因為戰爭結束前後時機上的因素或是運用上的問題的,並沒有大量的生產。

  雖然在戰爭結束前沒機會上戰場,戰後又被後輩T-54排擠下去,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T-44服役於紅軍中,而他的量產也一直維持到1947年為止。在1960年代以後T-44退到第二線單位擔任訓練之類的用途,1961年蘇軍將T-44的維修系統跟T-54進行了整合,一些經過現代化改良的T-44M以及T-44S一直在紅軍中服役到1970年代結束。有許多T-44的底盤被拿來作自走砲、戰車拖曳車、工程戰車等。  

 

By安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