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陸軍T-43 中戰車

T-43 experiment medium tank

蘇維埃陸軍T-43試作中戰車

 

T-43中戰車諸元

全長 6.86m
全幅 3.00m
全高 2.6m
全備重 34.1噸
乘員 4名
引擎 V-2-34 4衝程V型12汽缸柴油引擎
最大出力 500hp/1800rpm
最高速度 50km/h(路速)、40lm/h(越野)
武裝 76.2mm/L41.6 F-34戰車砲一門,備彈量98發
7.62mm DT機槍兩挺(同軸、車身)

裝甲資料

裝甲部位 厚度(mm) 與水平軸夾角
砲塔前部 90 round
砲塔側部 90 70
砲塔後部 90 80
砲塔頂部 20 0
車體上部前面 75 20
車體上部側面 45 0
車體上部後面 45 45

 

主砲諸元(F34 76.2mm/L41.6戰車砲)
*針對傾角零度之裝甲

距離(m) 穿甲彈裝甲貫通力(mm)
100 70
200 69
300 68
400 66
500 65
600 64
700 63
800 62
900 60
1000 59
1100 58
1200 57
1300 55
1400 54
1500 53
1600 52
1700 51
1800 49
1900 48
2000 47

 

  雖然設計概念先進的T-34在戰爭之初的確給德軍帶來不小的衝擊,但是紅軍不久之後就警覺到必須發展一款新的中戰車來作為T-34的後繼車型。為此,紅軍方面提出新型中戰車的研發要求,希望能在最小的增重下提升更多的防護力,這個計畫就是日後的T-43中戰車。

  繼承了T-34的整體結構,T-43的外型除了換裝一個更大的砲塔外,跟T-34看起來差異不大,不過實際上,有兩個主要的改進點。第一,裝甲變的更厚,原先45mm的前裝甲一口氣增強為75mm,砲塔前盾也從原來的45mm增強到90mm。第二,為了改善T-34車內空間狹小的問題(俄國戰車的通病),將原來的克利斯蒂承載系統改成了佔用空間更小的扭力桿承載系統,使他成為蘇俄第一輛採用扭力桿的中戰車。在砲塔方面,採用了類似T-34/85的鑄造砲塔,搭載一門跟T-34相同的76.2mm F-34戰車砲。

  1943年三月,兩輛T-43原型車完成,隨即在NKSM(人民軍需會機械局)進行了戰鬥測試,結果發現本車在機動性上較T-34有所退步,這是因為本車重量較T-34增加近4噸,但發動機出力仍跟T-34一樣的緣故。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本車以一個容量較少的車首油箱代替了T-34裝置於車身側部的八個油箱,因此在作戰半徑上較T-34減少了100km。比較值得高興的是,由於換裝了扭力桿式承載系統,本車在行駛時更為穩定,而且車內空間的加大也獲得戰車兵的好評。

雖然從照片中看不出來,但是T-43換裝了扭力桿承載系統。

  雖然本車擁有較T-34更佳的防護力以及承載系統,但是在機動力、續航力的表現上並不理想,另外,他的主砲仍然採用跟T-34相同的76.2mm F-34戰車砲。最糟糕的是,除了承載系統有較大的變革外,他更像是台T-34的改造版,而非一台接續T-34的新世代中戰車,在車體的發展潛力上已到極限,未來大概沒有辦法在這底盤上做什麼更多的發展,因此,T-43並未成為T-34的接班人。不過紅軍至少在本車上得到扭力桿系統的發展經驗,並在日後運用在T-34真正的接班人T-44上。

By安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