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三帝國空軍梅賽希密特 Bf-109H/K型

Messerchmitt Bf-109 H/K

 

從線圖可知,Bf-109 H系列的翼展和輪距明顯大於其他機型的Bf-109

 

諸元

型號 H-1 K-4/R4
機種 單座高空戰鬥機 單座高空戰鬥機
全長 8.85m 8.9m
翼展 11.92m 9.92m
全高 2.6m 2.59m
空重 1900公斤 2722公斤
全備重 3800公斤 3375公斤
引擎 戴姆勒•朋馳DB605 A型液冷倒V型12缸發動機 戴姆勒•朋馳DB605 D型液冷倒V型12缸發動機
最大出力 1475hp 1550hp
最高時速

685km

729km

實用昇限 14600m 12500m
爬升率 6000m/7分45秒 1470m/分
續航力 700km 1000km
武裝 兩翼MG131 13mm機砲各1門 兩翼下各外掛1個MG151/20 20mm機砲筴艙
發動機上方MG131 13mm機砲2門 發動機上方MG151/20 20mm機砲2門
機鼻Mk-108 30mm同軸機砲1門 MK108 30mm同軸機砲1門
機腹中線掛架可掛副油箱1個
乘員 1名 1名

 

    早在盟軍轟炸機對德攻擊之前,德國空軍便在1942年5月對國內兩大戰鬥機製造廠梅賽希密特和福克•烏爾夫提出改良現役兩款主力戰機使其可以升任高高度攔截機的任務,這主要是考量到生產及飛行員適應的問題,因此要求由現役戰機的設計中修改。從1942年8月開始,以美國第八航空軍為主的盟軍日間轟炸機群開始對德國進行一連串的轟炸行動中,更發現德軍戰機對高高度轟炸機的反制能力令人擔心,因此高高度攔截機的計劃便如火如荼的展開

    為了因應高高度攔截機的要求,Bf-109 H-0以當時性能最佳的Bf-109 F-4/Z為藍本,將主翼和水平尾翼做了延長翼展的修改,由於平尾的長度增加,新戰機的尾部又增加了可以增強平尾強度的支柱。另位為了因應高空飛行的要求,梅賽希密特在原先使用的DB-601E發動機上裝設了能在高空中提供發動機足夠氧氣的一級兩速機械增壓器,並裝有GM-1氧化亞氮注入裝置以在必要時提升輸出馬力。另外由於主翼面積增大,外收式起落架也索性的向外移動,這使得離著陸的性能也跟著提到了一定的提升,後續的H-1則融合了H-0和G-5的設計,換上1475匹馬力的DB-605A發動機,並且採用MK108 30mm同軸機砲,必要時也可以在機翼下各掛上1具MG151/20 20mm機砲筴艙。由於H-0和H-1試驗的性質較濃厚,因此僅只有少量生產

    而梅賽希密特的工程師在H-2上除了把MG17 7.92mm機槍換成MG131 13mm機砲外,兩翼內也各安裝了一門MG151/20 20mm機砲或MK108 30mm機砲。另外為了更進一步加強高空性能,H-2同時對1750匹馬力的Jumo213E及1900匹馬力的DB-603發動機進行評估,不過由於Jumo213E發動機的尺寸集重量較大,採用這種發動機的機型必須要在尾部加重配平。另外H-2也有高空偵察機衍生型H-2/R2,它在機身後方裝有Rb 50/30或Rb 75/30空用相機。H-3、H-4和H-5則同樣使用H-2的機身,只是分別換用DB-605E、Jumo213E和DB-605L發動機,另外在武裝上H-3和H-4將兩門MG131拆除僅使用MK108,而H-5則卸掉了機翼內的機砲,其他的部分幾乎完全相同

    雖然H-1的出場時間比競爭對手Ta-152H還早,不過由於在測試中H-1加大的主翼俯衝時有嚴重震動的現象產生,雖然經過多次的修改,但是震動的情形仍然相當嚴重,加上Bf-109K、Fw-190D及Ta-152H三款戰機在1944年已經開始投產,性能也比H-1更優秀,因此H-1在1944年就結束研發,後續的H-2、H-3、H-4和H-5也未生產,僅只停留在設計圖上罷了

 

Bf-109 K系列是Bf-109在大戰中最後的量產機型,優異的性能和其他的後起之輩相較起來毫不遜色

 

    由於盟軍的轟炸機群不斷的重創德國的工業,因此德國的戰機生產方式改為由其他的小工廠協助製作零件,最後在由大型製造廠進行裝配,這雖然增加了產能,但卻使得戰機各部的零件失去標準,因此當時生產出的G系列對後勤來說相當的困擾。為此,梅賽希密特重新以G-10為藍本制定了一套標準,並對機身做了些許的改良,而成為較新的K系列。由於當時輕金屬的產量不足,K系列普遍改採用木製的機尾以節省輕金屬的使用量,在後期G系列採用的格蘭特座艙罩和30mm同軸機砲也改列為列為標準配備。在這些改善下,K-0在許多方面上都比G-10發揮出更優秀的戰力。後續的K-1和K-2幾乎採用和K-0相同的設計,K-3則裝置MW-50水/酒精注入裝置以測試其可能性,不過事實上這些設計裡也只有K-0和K-2各製造了一架,隨後梅賽希密特就投入了K-4的生產,K-1和K-3在紙上便宣告放棄了

    K-4才是K系列中第一款量產機型,K-4沿用了K-0的設計,並裝有增壓座艙和GM-1氧化亞氮注入裝置以應對高空攔截的需求。K-4/R1則是由K-4衍生的戰鬥轟炸機型,它裝有ETC-500/IX掛架以用來掛載500公斤炸彈或是300公升副油箱。K-4/R2是改裝MW50水/酒精入注裝置來提高馬力的偵查機型,K-4/R3則是沿用K-4的機身設計,在機副下加掛了300公升副油箱的中程戰鬥機型。重武裝的K-4/R4則在主翼下各加掛了一具MG151/20 20mm機砲筴艙以提高攔截任務時的攻擊力,特殊的K-4/R6則是在K-4上加裝了新式的BSK 16照相槍

    隨後的K-6則是以K-4/R6為藍本,換裝MW50並加強火力的重武裝攔截機。K-6在兩翼上各加裝換成了MK108 30mm機砲,使得火力強化為3門MK108和2門MG131,不過這種超重火力使得戰機的重量從3374公斤增加到3596公斤,連帶的使得速度和迴旋性能下降,因此K-6的產量並不大。而K-8則是衍生自K-6的重武裝偵查機型,這種偵察機除了裝有Rb 50/30空用相機外,也能夠執行一些攔截的任務。K-10則是在K-6的機身上換裝了2000匹馬力的DB605 ASCM或DB605 DCM發動機,以對飛行性能做出提升,而K-12則是卸掉了K-10上的武裝並加裝RB 10-A無線電的雙座教練機,不過事實上K-8、K-10和K-12並沒有投入生產,這是因為更優秀的機型K-14開發的速度較快,因此性能較差的K-8和K-10就被取消了,K-12則是因為沒有武裝,在戰場上實用性不高而被取消

    而Bf-109在德國長達10年的生產線最後推出的量產機型就是K-14。K-14沿用了K-4的機身設計,不過在機翼處各加裝一門MK108 30mm機砲以加強火力,並且換用了裝有強力機械增壓器的DB605 L型發動機,螺槳也改成了恆速四葉式,這使得K-14的性能大幅提高,在飛行性能上的表現和K-4不相上下,絲毫不因為機身加重導致性能下降。儘管K-14的性能表現相當優異,但是它也到了1945年初才開始出廠服役,而真正有出戰紀錄的只有兩架JG 52的K-14,其他的K-14戰機並沒有參戰的紀錄

    K系列戰機沒有進入大量生產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德國空軍已經將主力放到了性能更好的Me-262、Ta-152、He-219和Do-335等新式戰鬥機上,機身較小而無法在大改進的Bf-109已經逐漸的減產,另外K系列戰機的投產時間也太晚,到了1944年時德軍事實上已到達強弩之末的狀況,縱使K系列戰機的性能優良,但是在資源短缺的狀況下產量一直大不起來,這些狀況也同樣出現在Fw-190D和Ta-152H等高性能戰機上

註:由於Bf-109在G系列後有和G系列同步研發的H系列,I系列則在設計圖中便宣告放棄,J系列是梅賽希密特為西班牙組裝的G系列戰機,因此更新的戰機被命名為K系列 

By Ch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