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核戰力發展
By巫莫夫
在
1964年10月中共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加快了中國本身的核子工業發展,這次試驗耗資2億美元,動員超過18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1965年5月,中共利用蘇聯Tu-4轟炸機進行了第二次的核子試爆,爆炸威力達到3萬5千噸TNT,顯示出中國已擁有航空核炸彈,中共在掌握鈾-235的生產之後,於1963建造出氘化鋰-6的生產線,並在1965年9月製出第一批完成品,表明中共具有開發熱核炸彈(氫彈)的能力,1966年10月27日中共第一次成功地試射裝備核彈頭的飛彈,核彈頭在預定的高度及地域爆炸,爆炸威力達1萬2千噸TNT,接著中共於1967年的6月驗爆了第一顆氫彈,威力高達330萬噸TNT,使用轟-6轟炸機作為核武載具,1969年9月也進行了類似的試驗。![]() |
中共東風五型飛彈 |
中共在研製核子彈的同時,也在進行載具的研製工作,在核武計劃一開始中共並沒有相應的技術和財政資金,落後於先進的核子強權,但同時致力於幾種載運方式
(陸基彈道飛彈、戰略飛彈潛艇及轟炸機)的研究是有很大的困難,因此中共先選擇了陸基彈道飛彈這條路,1960年,中共開始自行研製中短程彈道飛彈,1962年3月試驗第一枚飛彈時失敗,在1964年6月才試驗成功,到1966年10月成功試射裝備核彈頭的中短程彈道飛彈,這一時期中共的飛彈技術發展從仿製轉變為可自行設計,1967年中共成功試射中程彈道飛彈,使得戰略飛彈技術日益成熟,為日後的長程及洲際彈道飛彈研製打下基礎,中共利用中程飛彈的技術成果來研製射程更長的飛彈,長程飛彈為兩級火箭,第一級的火箭是由中程飛彈修改而成,第二級的火箭是新設計的,1969年11月,中共的第一次中長程彈道飛彈試射失敗,中共的科學人員在經過這次教訓並做了相關改進後,於1970年1月成功試射,之後也進行了增加射程及改變發射方式的相關研發,在1976至80年,中共針對地下發射井的方式作了多次試驗,均為成功的結果,中國表明已掌握多級火箭的技術。1965年3月,中共作出研製洲際彈道飛彈的決定,當時是要開發液態燃料的洲際飛彈,由於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研製工作的進展緩慢,到1975年,中共中央提出要爭取時間,儘快研製出洲際彈道飛彈,從1978年11月起,中共先後進行了多次不同發射方式及飛行彈道的試驗,1980年5月18至21日,中共成功地試射射程達12000公里的東風5型洲際彈道飛彈,此型飛彈為兩級液體火箭,配備一枚4至500萬噸TNT的核彈頭,在1995年5月,中共試射了新型的洲際彈道飛彈-東風31型,此型飛彈採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以車載機動方式部署,即使敵方發動第一次核子攻擊,仍具有較高的生存能力進行反擊,射程達8000公里以上,對美國本土具有一定的威脅,
![]() |
中共東風四型飛彈 |
東風系列飛彈的發展其實就是中共飛彈發展的縮影,中共雖然曾研發出東風
1型 ,但並未實際部署,其後來的東風2型於1966年裝備解放軍部隊,射程為1300公里,飛彈本身有一些缺點,主要是射程短、起飛重量大、命中精準度差,液態燃料的生產和保存不易,為了彌補這些缺點,中共研製了東風2型 甲中程飛彈,改進了一些性能,於1970年服役,可攜帶一枚2萬噸TNT的核彈頭,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第二炮兵部隊的主力,這型飛彈目前已被除役,被更佳的東風3型及21型所替代,在70年代中共完成了東風3型和東風4型的研製工作,前者的射程為3000至4000公里,彈頭為一枚300萬噸TNT的核彈頭,後者為4500至7000公里,彈頭為一枚300萬噸TNT的核彈頭,現今還有少數在服役,東風4型飛彈的體積較大,可替代長征-2C型運載火箭發射人造衛星,其中包括軍用及民用衛星,1974年前中共建立了飛彈作戰指揮系統,二炮戰略飛彈部隊成為中國武裝力量的獨立軍種,其組織結構為飛彈基地、旅(團)及營等單位,最初中共在北方和東北地區建立飛彈基地,後來隨著東風4型飛彈服役後,才開始在中國中部及南部建立基地,中共為了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在1975年通過了為陸軍研製戰術飛彈的計劃,主要集中在研製東風61型液態燃料飛彈,射程為600至1000公里,1980年前計劃改變,將目光移到研製固態燃料飛彈,1990年中共順利完成了東風11及15型戰術飛彈的試驗,這些型號的飛彈有助於減輕第二炮兵部隊的作戰任務,完成當前賦予的任務,從而提高使用的靈活性。![]() |
中共巨浪一型飛彈 |
中共在70年代後半將彈道飛彈的發展集中在提高核彈頭的當量及增加射程,以達到洲際彈道飛彈的水平,東風5型飛彈的試射成功及在中部地區部署,使中國飛彈系統易受敵方非戰略性武器打擊的許多問題得到解決,以至美國、蘇聯及印度境內的目標都在射程攻擊範圍之內,中共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核武大國,此外,東風5型在商業上也被用來發射衛星,從70年代中期,中共在繼續發展洲際彈道飛彈的同時,1970年12月26日,中共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核子潛艇下水,到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將核潛艇命名為長 征一號,編入海軍作戰行列,1972年第一艘漢級核子攻擊潛艇在渤海造船廠下水,第二艘則作為巨浪一型潛射彈道飛彈(射程為2700公里)的試驗載具,於1977年下水,1981年第一艘夏級戰略飛彈核潛艇下水,裝備有12具飛彈發射裝置,1985年第一次試射巨浪一型(JL-1)潛射彈道飛彈時失敗,在1988年9月從水下成功試射後,這艘潛艇便在海軍中服役,該型飛彈是使用固體燃料,配備一枚200萬噸TNT的核彈頭,它的最大弱點是在於射程短,必須靠近敵國海岸才能進行攻擊,因此容易受對方的反潛力量攻擊,中共也根據巨浪1型飛彈發展出東風21型,它是中共第一種機動固體燃料彈道飛彈,射程為1800公里,攜帶一枚20至30萬噸TNT的核彈頭,新一代的巨浪二型(JL-2)潛射彈道飛彈是陸基東風31型飛彈的潛射型,中共領導人稱之為東風下海,這種飛彈射程約為8000公里,預計裝備16枚在新的094型戰略飛彈潛艇上,具有重要的核子威懾作用,如果研製成功,則本身的戰略飛彈潛艇就可在遠離敵國海岸的深海進行攻擊。
![]() |
中共強五攻擊機 |
中共空軍在60年代末期將部分的轟炸機和攻擊機改裝為可攜帶核子武器的飛機,轟-5、轟-6、強五、轟七等機種均可以投射航空核炸彈,不過前三種都是50、60年代研發出來的產品,轟-6及強五這兩種飛機也沒有配備攜帶核彈頭的長程巡弋飛彈,因此能實際發揮的核戰能力其實有限,轟-6在任務性質上是屬戰略航空軍,雖然戰略航空軍不斷地現代化,但在掌握現代化防空體系方面仍落後於西方,轟-6缺少領航及投彈高度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及空中加油體系,其餘的運載飛機是作為戰術手段,運載核子彈,每一架只能運載一枚核飛彈或一套常規武器系統,新的戰轟機轟-7於1995至96年服役於部隊後,某些缺點將有所改善,中共空軍的核武載機約有600多架,性能雖然不佳,但由於可快速重新瞄準和重複使用,被認為是完成戰略及戰術的有效機動手段,中共從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開始,在30年的時間裡已擁有了陸基,海基彈道飛彈和機載核子武器的三位一體戰略核武力,自1997年7月宣布暫停核子試爆為止,中共總共進行了45次核試,經過了30幾年的研究,中共所累積的核武戰力,雖然無法與美國相較,但已頗有可觀,往後中共將會大大縮小與美俄等國核子武力的差距,進一步加強本身的戰略核武能力,並擴大在國際舞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