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戰爭歷史

By巫莫夫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已經有大約幾十個國家在20次區域性戰爭或軍事衝突中使用了化學武器,目前約有20至30個國家擁有進行化學戰的能力,一戰時人類首次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1914年9月,德軍違反1899年和1907年海牙會議協定,對協約國軍隊使用了刺激性毒劑,1915年1月3日,德軍在東部戰場用炮彈施放一種催淚性毒劑,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地區首次對法軍使用氯氣,德軍用5730個鋼瓶向法軍陣地施放了180噸氯氣,造成15000名法軍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2400多人被俘,法軍陣地輕易被突破,英軍不甘示弱,也在同年的9月25日對德軍陣地發射了氯氣炮彈,不料風向突然轉移,反而害了自己人,1915年12月19日德軍首次向英軍使用窒息性毒劑光氣,隨著毒劑的提升,德軍在比利時戰場也對英法聯軍首次使用了糜爛性毒劑芥子劑,1916年7月法軍首次向德軍使用血液性毒劑氫氰酸,由美國人亞當氏合成的刺激性毒劑亞當斯劑也被法軍率先使用在西歐戰場上,在伊普爾的這場化學戰引發交戰雙方之後使用化武的規模越來越大,並視化武為主要的攻擊與報復手段。

在一戰中的1916∼1917年戰事最激烈的時候,交戰雙方總共有1萬7700人死於化武攻擊,交戰雙方共生產出芥子劑有13500噸,其中12000噸用於實戰,希特勒也曾在一戰中遭到英軍的芥子劑攻擊而眼睛受到損傷,參戰國共生產了約18萬噸的毒劑,其中有11.3萬噸被用在戰場上,約有130萬的士兵被毒劑殺傷,因恐懼化武而失去作戰能力的人員將近有260萬,而當時所使用的毒劑主要有三大類,即是糜爛性、窒息性及刺激性毒劑。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隨著科技的進步,毒劑的種類也就更多了,但這次納粹德國並未在戰場上使用毒劑,反而用毒劑來屠殺猶太人,在德國的集中營裡約有250萬名戰俘和平民被氫氰酸殺死,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出動了30萬軍隊入侵非洲的衣索比亞,在戰爭中義軍在首次大規模使用了化學炸彈和佈灑器,共進行了19次的大規模化武攻擊,使用了多達415噸的芥子劑,以及263噸的光氣,也使用了少量的刺激性毒劑,共投下化學炸彈多達1萬1千枚,在當時用軍機施放毒劑是一種新的戰術,義軍在軍機上安裝佈灑器,使軍機能夠在大範圍內施放毒劑,由於衣索比亞軍民對化武幾乎沒有任何防護手段,所以傷亡相當慘重,在戰爭中衣索比亞軍隊死亡1萬5千人,占軍隊死亡總人數的30%,之後義軍又繼續對衣索比亞遊擊隊和平民使用毒劑。

義軍連續使用毒劑之後,衣軍的抵抗意志也開始動搖,然而衣索比亞軍民仍然繼續以遊擊戰來對抗義軍,導致義軍不得不以25萬軍隊駐守,實施反遊擊戰,衣索比亞軍民的抵抗嚴重削弱了義軍,他們雖然一時連續用毒,但由於衣索比亞軍民的頑強抵抗,義軍最終要面臨到失敗,現今在波羅的海中約有27萬噸的德軍化武沉入,一旦在洩漏後情況就有可能像車諾比核電廠爆炸那樣慘烈,但波羅的海周邊國家卻置之不理,俄羅斯一個人權組織的發言人表示,那些裝載化武的鐵桶經過多年之後,在波羅的海海床中深處慢地開始破損,很可能漏出劇毒物質,這些化武是當年盟軍將它丟棄在海中。

在二戰中日本為了侵略他國也開始發展化學武器,日軍的化學戰裝備和手段,大多為一戰時歐洲各國所廣泛使用過的,1918年時日本陸軍省兵器局設立臨時毒氣委員會,開始研究化學戰,1919年日本陸軍成立陸軍技術本部,下設陸軍技術研究所,其中第2科負責研究化學戰,1923年時日本海軍技術研究院的化學部開始進行化武的研究,1925年6月日本代表人員在日內瓦簽署了《關於禁止使用毒氣或有毒物質及細菌作戰的議定書》,日本陸軍的技術研究所第2科升級為第3部,研究出光氣和芥子劑,並進行試驗,到了1927年日本開始生產化武,確定了化學戰勤務的編制。

1927年也是日軍部隊裝備了防毒面具的一年,1930年的時間日本的化學工業已初具規模,已有數個電解製氯廠,年產氯約250噸,日軍也開始進行化學航空炸彈的試驗,10月日軍在鎮壓臺灣霧社地區的高山族時,曾派軍機投下催淚性毒劑炸彈,1931年起日軍部隊正式裝備芥子劑、路易氏劑、光氣及苯氯乙酮等化學戰劑,氯氰酸毒劑是在1937年正式裝備部隊,1932年日本陸軍成立了習志野學校,專門培育化學戰軍官、士官,到日本投降時共培訓出1萬多人,1934年日本的化學工業擴大到十幾個廠,年產氯達2000噸,1945年時日本帝國投降,部分的日軍化學戰犯轉而為美國服務,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化武給中國軍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顯示出當時中國在化學戰的防禦方面有很大的漏洞。

在1962年至1971年越戰期間,美軍不僅對越南進行轟炸之外,也使用了落葉劑-橙劑及其他毒劑攻擊越南,美國利用軍機噴灑落葉劑來殺死越南的穀物,切斷了他們的經濟來源,使越共無法躲藏在叢林中攻擊美軍,另一種失能性的毒劑-BZ,美軍也曾多次使用,當時戰場上有許多越共士兵因中毒後失能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美軍將自己刺死,在戰後幾十年中,這些毒劑嚴重地破壞了越南的自然生態環境,而且還使得接觸過到毒劑的人處於長時間的毒害狀態,毒劑不僅傷害了越南人,當年參與越戰的軍人當中有許多人患有神經錯亂、血液循環有障礙等病症,這些受害者的下一代有某些出現肢體殘缺或弱智,成為社會和家庭中的沉重負擔。

在越戰過後,一些區域衝突中也有化武的影子,1979年中越邊界衝突中,雙方均大量使用了化學戰劑,均造成對手的重大傷亡,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使用了神經和糜爛性毒劑對伊朗軍隊進行化武攻擊,一次造成數百甚至是數千人傷亡的化武攻擊就有15次以上,完全扭轉了伊軍在戰爭中的被動狀態和不利情勢,在1981年伊軍向伊朗軍的陣地發射了裝有塔崩毒劑的炮彈,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1984年2月伊軍在對伊朗軍隊多次反攻無效後,再次使用了神經性毒劑攻擊,造成2700多名伊朗士兵傷亡,其中1700多人死亡,1995年3月,日本發生了震驚全球的地下鐵毒氣事件,奧姆真理教分子將沙林毒氣散佈到東京的地下鐵系統,造成13人死亡,5500餘人輕重傷的悲劇,從此毒劑成為了恐怖分子的恐怖利器。

武器無法決定戰爭的勝負,化武也是如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質與量應該成比例,不能僅滿足於擁有,必須需要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戰力,才能確保有效的威懾能力,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也應特別注意攻守方面的平衡,任何一種失衡都會降低整體戰力水平的發揮 ,武器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它的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