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尾螺號核子動力雷達哨戒潛艦

梭尾螺號(USS Triton SSRN-586)雷達哨戒潛艦一度是美國海軍最大的核能潛艦。

(上與下)浮航中的梭尾螺號

下水之後仍在建造的梭尾螺號。注意船型的設計。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梭尾螺號核子動力雷達哨戒潛艦/美國  

(USS Triton SSN-586 ex-SSRN-586)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General Dynamics Electric Boat, Groton, Connecticut
尺寸(m) 長136.4 舷寬11.3 吃水7.16
排水量(ton) 浮航5963長噸(6049ton) 潛航7773長噸(7898ton)
動力系統/軸馬力 S4G反應爐*2/45000

蒸汽渦輪*2

雙軸

航速(節) 潛航27 浮航30
最大潛深(m) 700
水面偵測/電子戰系統

BPS-10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1962年拆除)

BPS-2平面搜索雷達(1962年 換裝)

聲納/射控系統

AN/BSQ-4主動聲納

AN/BQR-2被動聲納

MK-101魚雷射控系統

人員 原始(雷達哨戒任務):172

改為SSN之後:159

艦載武裝

MK-59 533mm魚雷管*6 (攜帶MK-14/16/37/48魚雷等)

備註 1955年10月簽約訂購,1956年5月29日安放龍骨,1958年8月19日下水,1959年11月10日服役,1969年5月3日除役 ,1986年4月30日除籍。

 


 

在1954年完成鸚鵡螺號之後,美國海軍繼續建造幾種原型艦來驗證尚未成熟的核能潛艦領域。當時美國海軍規劃建造一種雷達哨戒潛艦(Radar Picket Submarine,SSR),部署在航母戰鬥群前方進行防空 偵測警戒。雷達哨戒潛艦的尺寸、排水量都比一般攻擊潛艦更大,以提供較佳的浮航性能與自持力,持續在艦隊前方提供早期預警。為了長時間跟隨航艦戰鬥群行動,SSR必須擁有持續高速航行的能力,而核子動力自然是最佳選擇。

在1954到1955年,通用動力電器船舶已經開始設計雷達哨戒核能潛艦(SSRN),最初的規劃艦體長約400英尺(120m),舷寬38英尺(12m),浮航排水量4800噸,潛航排水量6500噸,有三層甲板,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核能潛艦;而由於配備長程雷達擔任哨戒任務,也是美國海軍第一種設置戰情中心(Combat Intelligence Center,CIC)的核能潛艦,CIC設置在中間一層甲板。在1955年1月的初期性能評估中,這種新SSNR估計配備總功率34000軸馬力的雙壓水反應器推進系統,水面航速27節,潛航速率23節,粗估造價7800萬美元;隨後由於雙反應器推進系統的體積重量加碼,SSNR的尺寸也進一步增大,最後潛航排水量超過7700噸級。最初SSNR打算配備雙雷達系統,由BPS-2平面搜索雷達與BPS-3測高雷達組成,1950年代建造的兩艘旗魚級(Sailfish class)雷達哨戒柴電潛艦就使用這種雷達組合,但隨後美國海軍改用AN/SPS-26三維掃描雷達(美國海軍第一種三維雷達,首裝於諾福克號(USS Norfolk DL-1)領導驅逐艦上),雷達波束能以電子方式在垂直向掃描,因此不需要安裝第二座雷達來測高,而雷達操作室位於指揮室的下方;最後裝艦的潛艦版AN/SPS-26的編號為BPS-10。在1955年10月,美國海軍與通用電器船舶簽署 一艘SSNR的建造合約(此設計稱為SCB-132),1956年5月29日安放龍骨,1958年8月19日下水,1959年11月10日服役,命名為 梭尾螺號(USS Triton SSRN-586),實際造價1億900萬美元(1959年幣值),超過最初估計的最初估計的一倍。

除了核子動力的 梭尾螺號之外,美國海軍也在1950年代中期建造兩艘旗魚級(Sailfish class)雷達哨戒潛艦,但她們完全無法滿足持續在水面高速航行、部署在航母戰鬥群前方的要求。依照1955年12月的美國海軍長程建軍規劃,打算建造五個航空母艦戰鬥群,每一個戰鬥群配屬兩艘SSR潛艦,因此總共需要建造10艘SSR(包括兩艘柴電推進的旗魚級與八艘核子動力的SSRN);但由於梭尾螺號建造期間價格大幅上漲,這個計畫在1957年修改,SSRN建造數量減少一半為4艘,用來配合一艘當時規劃中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後來的企業號),而另外四個傳統動力航空母艦戰鬥群則配屬八艘柴電推進的SSR(每個戰鬥群配備兩艘)。 不過,同時期美國也發展由飛機搭載雷達而成的早期預警機,由航空母艦起降操作,監視範圍與實用性遠高於龐大而昂貴的雷達哨戒潛艦,因此美國海軍在兩艘旗魚級以及梭尾螺號之後,並沒有繼續建造雷達哨戒潛艦。

為了長時間跟隨航艦戰鬥群行動,美國海軍設計梭尾螺號時採用兩個核子反應器,雙軸推進 ,到今天仍是除蘇聯之外全世界唯一一種配備兩座反應器的核能潛艦。梭尾螺號配備兩具GE與美國海軍共同開發的S4G壓水反應器 (在陸地測試階段編號為S3G),應用了GE在高功率反應器計畫(High Power Reacto,HPR)的經驗(HPR計畫衍生出D1G、D2G等艦用壓水反應器,D2G用在班橋號(USS Bainbridge CGN-25)、特魯克頓號(USS Truxtun CGN-35)、加利福尼亞級(California class)與維吉尼亞級(Virginia class)等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上)。兩具S4G原訂的額定總功率34000軸馬力(25000KW),最後實際上可輸出45000軸馬力(34000KW),兩個反應器各負責驅動一具螺旋槳推進器 ;由於功率超過標準,梭尾螺號無論浮航與潛航速率都超過原始設計預期,最大持續潛航速率高達27節 ,遠超過先前建造的其他美國核能潛艦;在1959年9月27日的試航,梭尾螺號跑出30節的 浮航速率。此外,厚實的船殼使其潛航深度高達700m。

為了有效執行雷達哨戒任務,梭尾螺號採用刀狀的艦首,艦體細長,提供較佳的水面持續航行穩定性。在1980年代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出現前,梭尾螺號一直是美國海軍艦體最長的潛艦。梭尾螺號擁有高達30%的預備浮力,至今仍居於美國海軍核能潛艦史上之冠,艦上總共有22個壓載水櫃;當浮航時,由於預備浮力大,水櫃排空時吃水淺,提供梭尾螺號較佳的浮航高速性能。梭尾螺號是美國海軍最後一種在帆罩上設置瞭望台的潛艦,其帆罩尺寸也居於美國海軍潛艦史上之冠(長21m、寬3.7m、高7.3m)。梭尾螺號艦內設有兩個獨立的軍官艙房,以及一個有96個舖位的大型士官兵艙間。梭尾螺號配備六具MK-59 533mm魚雷管,其中四管位於艦首,兩管位於艦尾,而梭尾螺號也是美國海軍最後一種設置後向魚雷管的潛艦。

由於梭尾螺號龐大的空間,在下水之前,美國海軍內部都在討論如何進一步擴充該艦的功能。美國海軍內部一份備忘錄提出過四種梭尾螺號可以發展的任務潛力,第一是運用艦上充裕的指揮艙室空間而成為指揮潛艦(SSCN),用來指揮艦隊或戰役編隊;第二是加裝獅子座(Regulus)巡航飛彈,第三是作為佈雷潛艦,第四是搭載先進聲納作為艦隊遠程偵察潛艦。最後,這些延伸構想只有作為指揮艦獲得落實。

梭尾螺號下水時的畫面。

浮航中的梭尾螺號。

梭尾螺號的戰情中心。

指揮梭尾螺號在1960年進行環球遠航的愛德華.畢琪中Commander Edward L. Beach, jr.

梭尾螺號在1959年11月服役,由著名的愛德華.畢琪中校(Commander Edward L. Beach, jr.)擔任首任艦長,日後畢琪的著作「Run Silence,Run Deep」成為海軍名著。從1960年2月15日,畢琪率領梭尾螺號從紐倫敦(New London)展開成軍巡航(shakedown cruise),此趟航行代號為噴沙行動(Operation Sandblast),在2月24日通過聖彼德與聖保羅礁石(St. Peter and St. Paul Rocks)展開航行並環球一週的壯舉,整個航程依照16世紀初期葡萄牙大航海家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環球遠航的航線來航行 ,橫跨大西洋行經非洲南端合恩角(Cape Hor),向西橫越太平洋,並於5月10日返回新倫敦,全部航程84天19小時、共41500海里 ;在這趟航行中,從2月24日到4月25日的海上巡航階段,梭尾螺號幾乎都處於潛航狀態(平均潛航速率18節),中途只在3月6日為了將一名重病的船員轉送重巡洋艦麥肯號(USS Macon CA-132)而上浮一次,締造連續潛航60天與21小時的紀錄,整個航程的總潛航時間達83日9小時。因此,梭尾螺號成為全世界第一艘環繞地球的潛艦, 充分驗證了美國苦心研發的核子動力長時間運作的可靠度,而艦上官兵在漫長航程中適應各種不同大洋地理、水文情況的操作表現也備受肯定;此外,這次長時間航行也獲得了官兵長時間在封閉的潛艦艙間值勤生活的身心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對日後美國海軍長時間部署核能潛艦奠定了基礎。為了表彰這次行動,艾森豪總統在梭尾螺號返航後授予其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

在1958年美國格魯曼公司E-1B空中預警機開始服役後,立刻取代了雷達哨戒艦與哨戒潛艦的任務。因此,梭尾螺號在1961年3月1日轉為核能攻擊潛艦,舷號改為SSN-586,並於1962年9月至1964年1月進行 大翻修工程,包括重新裝填爐心燃料,並拆除BPS-10三維雷達,改用傳統的BPS-2平面搜索雷達,並擔任位於諾福克的美國潛艦部隊旗艦,直到1967年6月為止。之後,由於 梭尾螺號過於龐大笨重,維護費用昂貴(因為擁有兩個反應器),所以在1967年之後都僅福泊於諾福克軍港,甚至一度被美國海軍戲稱為「白象」(意味大而無用之物)。原本美國海軍打算將艦上龐大的戰情室空間用來作為艦隊備用指揮中心,但由於預算刪減而無法實現。

由於梭尾螺號擁有完善的指揮艙室,加上核子推進能長時間潛航、不受核戰影響的隱密性優勢,因此也被考慮作為國家海上緊急指揮計畫( National Emergency Command Post Afloat,NECPA)的選項,在緊急情況或戰爭爆發時(例如核戰)作為美國總統的海上指揮中心,而實際擔任此項任務的包括二戰期間安放龍骨、1953年以指揮巡洋艦構型服役的北安普頓號(USS Northampton,CLC-1)以及同樣在二戰期間建造、戰後服役的賽班級(Saipan class)輕型航空母艦萊特號(USS Wright,CC-2 ex-CVL-49) 。不過,最後並不清處梭尾螺號是否有進行過任何關於NECPA的改裝。

失去價值的 梭尾螺號在1969年5月3日除役,是美國海軍第一艘除役的核子潛艦,不過該艦仍保留在美國後備艦隊中一段時間,直到1986年4月30日才除籍。 梭尾螺號在1993年8月起就放置在普吉灣海軍基地(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PSNS)的船塢等待回收,2007年10月展開回收拆解作業。梭尾螺號的指揮塔被卸下,在2009年底放置到新成立的梭尾螺號潛艦紀念公園( USS Triton Submarine Memorial Park),位於華盛頓州的Richland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