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斯特.薛曼級驅逐艦

 

薛曼級驅逐艦的畢格羅號(USS Bigelow DD-942),維持最初的面貌,主武裝包括三門MK-42五吋艦砲

與兩門MK-33雙聯裝76mm快砲。

薛曼級驅逐艦的胡號(USS Hull DDG-945),此為服役初期的構型。

薛曼級的貝瑞號(USS Barry DD-933),此為服役初期的構型。

1962年10月古巴飛彈危機期間,薛曼級的貝瑞號(USS Barry DD-933)正跟蹤載著彈道飛彈前往古巴的蘇聯貨輪。

薛曼級驅逐艦首艦薛曼號(USS Sherman DD-931),此時76mm快砲都已經拆除。

(上與下)薛曼級的布萊德雷號(USS Blandy DD-943)在1960年代改裝為反潛構型後的模樣,艦尾一門五吋砲遭

拆除,換成一具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艦尾增設VDS變深聲納。

破浪前進的薛曼級驅逐艦艾德森號(USS Edson DD-946)

薛曼級的莫頓浩(USS Morton DD-948),此時已經改裝成反潛構型。

薛曼級的索門號(USS Somers DD-947)在1967年改為飛彈驅逐艦,加裝一套MK-13韃靼飛彈發射器,

只在艦首保留一門MK-42五吋艦砲,舷號也更改為DDG-34。

(上與下)薛曼級的胡號(USS Hull DD-945)在1974到1975年間在艦首安裝新開發的MK-71八吋(203mm)

55倍徑艦砲的原型砲進行測試,不過MK-71最後遭到取消,並未進入服役。

迪卡圖號(USS Decatur DDG-31 ex-DD-936)在1980年代末期除役後,轉為美國海軍水面作戰研究中心(NSWC)

的防衛系統測試艦(SDTS),為美國海軍測試發展的防空系統進行逼近實戰環境的實彈測試。此照片攝於2003年,

次年迪卡圖號就被除役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保羅.佛斯特號(ex-USS Paul F. Foster DD-964)接替。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佛斯特.薛曼級驅逐艦/美國

(Forrest Sherman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DD-931~933、940~942、945~947:Bath Iron Works Corporation, Bath, Maine

DD-936~938、943、944: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 Quincy, Massachusetts

DD-948、949:Ingalls Shipbuilding Corp., Pascagoula, Mississippi

DD-950、951:Puget Sound Bridge & Dredging Company, Seattle, Washington

尺寸(公尺) 長127(初始)/129(改良後之反潛型) 寬13.7 吃水6.7
排水量(ton) 標準2800

滿載3800

(DDG-31~34,DD-933、937、938、940、941、943、948、950在1960年代改裝時,增加100~250ton)

動力系統/軸馬力 Babcock & Wilco(DD-937、DD-938、943、944、948)/Foster-Wheeler(其餘各艦)1200psi鍋爐*4

Westinghouse(DD-931)/GE(其餘各艦)蒸汽渦輪*2/70000 

雙軸

航速(節) 33
續航力(海里) 45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早期型:

AN/SPS-39 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1

SPS-48C 3D對空搜索雷達*1(DDG-31~34,1966年換裝)

其餘不詳

聲納 SQS-4低頻艦首聲納*1(1960年代陸續換裝SQS-23)

SQS-35可變深度聲納*1(DD-933、937、938、940、941、943、948、950在1960年代加裝)

射控/作戰系統

MK-56艦砲射控系統(含SPG-53射控雷達)*2(DDG-31~34於1966年拆除 一具)

MK-74飛彈射控系統(含SPG-51照明雷達)*2(DDG-31~34,1966年 加裝)

乘員 333
艦載武裝 MK-42 54倍徑五吋艦砲*3(DDG-31~34在1966年撤除其中2門, (DD-933、937、938、940、941、943、948、950在1960年代撤除其中一門)

MK-33雙聯裝三吋50倍徑艦砲*2(1960至1970年代拆除)

MK-10/11反潛刺蝟砲*2(1960至1970年代拆除)

MK-112/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DDG-31~34、DD-933、937、938、940、941、943、948、950在1960年代加裝)

四聯裝533mm反艦魚雷發射器*1( 最初裝備,改良時拆除)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改良時加裝)

艦載機
姊妹艦

共18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備註
DD-931 Forrest Sherman 1951/3/10 1953/10/27 1955/2/5 1955/11/9 1982/11/5 1990/7/27 2006年作為紀念艦
DDG-32 ex DD-932 John Paul Jones   1954/1/18 1955/5/7 1956/4/5 1982/12/15 1985/11/30 1967/3/15改為飛彈驅逐艦

2001/1/31作為靶艦擊沈

DD-933 Barry 1952/12/15 1954/3/15 1955/10/1 1956/9/7 1982/11/5 1983/1/31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84年做為紀念艦

DDG-31 ex DD-936  Decatur 1954/9/13 1955/12/15 1956/12/7 1983/6/30 1988/3/16 1966/9改為飛彈驅逐艦

除役後改做武器測試艦,2004年6月22日解除任務。

DD-937 Davis 1955/2/1 1956/3/28 1957/2/28 1982/12/20 1990/7/27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90/7拆解

DD-938 Jonas Ingram 1955/6/15 1956/8/7 1957/7/19 1983/3/4 1983/6/15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88/7/23作為靶艦擊沈。

DD-940 Manley 1954/7/30 1955/2/10 1956/4/12 1957/2/1 1983/3/4 1990/6/1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92/12拆解

DD-941 Du Pont 1954/7/30 1955/5/11 1956/9/8 1957/7/1 1983/3/4 1990/6/1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99/2拆解

DD-942 Bigelow 1954/7/30 1955/7/6 1957/2/2 1957/11/8 1982/11/5 1990/6/1 2003/4/2作為靶艦擊沈
DD-943 Blandy 1954/10/23 1955/12/29 1956/12/19 1957/11/26 1982/11/5 1990/7/27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92/12拆解

DD-944 Mullinnix 1954/10/23 1954/6/5 1957/3/18 1958/3/7 1983/8/11 1990/7/26 1992/8/22作為靶艦擊沈
DD-945 Hull 1956/9/12 1957/8/10 1958/7/3 1983/7/11 1983//11/15 1998/4/7作為靶艦擊沈
DD-946  Edson 1956/1/27 1956/12/3 1958/1/4 1958/11/7 1988/12/15 1989/1/31 作為紀念艦
DDG-34 ex DD-947 Somers 1957/3/4 1958/5/30 1959/4/9 1982/11/19 1988/4/26 1967/3/15改為飛彈驅逐艦

1998/7/22作為靶艦擊沈

DD-948 Morton 1956/1/27 1957/3/4 1958/5/23 1959/5/26 1982/11/22 1990/2/7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93拆解

DDG-33 ex DD-949 Parsons 1956/1/27 1957/6/17 1959/8/17 1959/10/29 1982/11/19 1984/12/1 1967/3/15改為飛彈驅逐

1989/4/25作為靶艦擊沈

DD-950 Richard S. Edwards 1956/1/27 1956/12/20 1957/9/27 1959/2/5 1982/12/18 1990/2/7 1960年代改為反潛型。

1997/5/12作為靶艦擊沈

DD-951 Turner Joy 1956/1/27 1957/9/30 1958/5/5 1959/8/3 1982/11/22 1990/2/13 1991/4/10指定作為紀念艦

主要參考資料:全球防衛38期──薛曼級驅逐艦(張文林著)

全球防衛383期:紀德級驅逐艦的誕生與發展part 2(張明德著)


 

 起源

在二次大戰末期的1944年,美國海軍就開始規劃建造更新一批的驅逐艦;根據太平洋戰爭的經驗,新一代的驅逐艦需要更大的艦艇來獲得更好的耐海性,並安裝更多的裝備,所以美國海軍當時傾向更大型且更昂貴的設計。

美國海軍二戰時代的主要艦隊驅逐艦──兩千噸級的佛來契級(Fletcher class)、亞倫桑那級(Allen M. Sumner class)、基靈級(Gearing class),由於航速與耐海力不足,往往會拖累整個航艦編隊的行動:即便在天候良好時,這些驅逐艦的持續航速仍低於愛賽克斯級航空母艦,造成艦隊運動的不便 ,更不用提海象惡劣之際,為了防止驅逐艦的艦體被風浪損壞,整個艦隊的速度必須降至令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海軍認為新的艦隊型驅逐艦的標準排水量至少必須在3650ton以上,才能在絕大部分天候海象之下為航艦編隊提供有效的護航 ,並容納至少四座新開發的五吋艦砲。最初美國海軍提出的方案,是一種滿載排水量4400ton、輸出80000軸馬力,配備新一代5吋54倍徑火砲的放大版基靈級驅逐艦,當時美國稱之為 終極驅逐艦(Ultimate Destoryer)。二戰結束後,蘇聯潛艦成為美國海軍一大威脅,因此美國海軍又打算推出一種噸位介於巡洋艦與驅逐艦之間的新艦種,專門負責航艦戰鬥群的反潛護衛工作,稱為獵殺型輕巡洋艦(Hunter-Killer Cruiser,CLK);而上述理念都成為美國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建造的首批驅逐艦的基礎。

第一艘CLK是1949年安放龍骨的諾福克號(USS Norfolk CLK-1),標準排水量5600ton,噸位相當於二戰時期的亞特蘭大級防空輕巡洋艦。美國海軍本來還要建造第二艘諾福克級(CLK-2),不過 由於過於昂貴而遭到取消。 緊接著出現的是1948年8月訂購的四艘米契爾級驅逐艦(Mitscher class DD-927~930),原本打算作為新一代艦隊驅逐艦的原型,標準排水量達3650ton,而這兩型共五艘艦艇都是美國海軍最早採用新一代1200psi(磅/平方寸)/華氏950度高 溫壓蒸汽渦輪系統的艦艇 (二戰時代美國海軍使用600psi/華氏850度蒸氣推進系統,而從1939年左右開始研究1200psi高壓蒸汽渦輪系統)。但由於米契爾級的噸位比二戰建造的兩千噸級驅逐艦佛來契級(Fletcher class)、亞倫桑那級(Allen M. Sumner class)、基靈級(Gearing class)都大,價格昂貴,根本不可能以等比例汰換二戰型艦隊驅逐艦,因此美國海軍軍令部長佛瑞斯特.薛曼(Forrest P. Sherman)拒絕將米契爾級列入驅逐艦的編號,在1949年10月3日將建造中的諾福克號以及四艘米契爾級通通轉為一種新的艦種──領導驅逐艦(Destoryer Leder,DL)。 此外,由於技術不成熟之故,這五艘領導驅逐艦的1200psi高壓蒸汽推進系統都面臨給水與鍋爐管等嚴重的技術問題;整體而言,這些美國二戰結束後建造的首批驅逐艦,並不能滿足新一代艦隊驅逐艦的綜合考量。

因此,美國海軍降低了需求,將新一代艦隊驅逐艦的標準排水量降至2800ton,依照此標準的美軍戰後第一批標準型艦隊驅逐艦就 命名為佛斯特.薛曼級(Forrest Sherman class)。

基本設計

薛曼級滿載排水量3800噸,最大航速可達33節 ,持續航速31節(海象良好時),雖然尚無法滿足特遣艦隊的最理想需求,但已經足以趕上艦隊型航空母艦,而20節速度下4500海里的續航力也比以往理想得多。薛曼級在艦型設計上比二戰型驅逐艦更重視耐海能力,其艦首乾舷較高,舷緣外傾並採用外飄設計,艦體剖面豐潤,使得前方甲板在風浪中的浸水面積大幅減少,堪稱同時期美國海軍艦艇中耐海性最理想的艦型設計,遠優於二戰型驅逐艦(根據經驗顯示,以往美國二戰型驅逐艦在快速航行時,海水經常沖過艦首灑在艦橋上)。

除了良好的艦型之外,薛曼級的設計建造也有其他方面的突破,例如主甲板以上的構造物大量採用輕量而延展性好的鋁合金製造,有助於降低艦體重心,使艦體擁有更大的裝備配置餘裕,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而鋼質的艦體與鋁合金上層結構之間的異種金屬結合,則由於材料科學與建造技術的進步而得以實現。當時造艦界只 注意到鋁合金材料易遭穿透的問題,但這可以靠高強度、輕量化的功夫龍裝甲來彌補。不過, 然而,鋁合金結構不僅材料與施工費用比較昂貴,而且與鋼質船體不易結合,隨著服役日久就會發生問題,顯示鋁合金結構帶來的好處不足以抵銷它的缺點。由於鋼和鋁合金的物理特性 的差異(強度、彈性、延展性、氧化等),隨著服役時間日久、船體受各種應力以及日曬熱脹冷縮影響,鋁合金上層與鋼質船體之間的結合處很容易率先發生破裂與鏽蝕。另外,1975年美國海軍貝克納普號(USS Belknap CG-26)飛彈巡洋艦與甘迺迪號航空母艦相撞後發生大火,導致整個船艛完全焚燬,以及1982年英阿福島戰爭中英國幾艘艦艇中彈後鋁合金上層結構發生大火甚至完全融毀,鋁合金材料易融易燃的問題因而被造艦界所重視。以上實用性與安全性的問題,使得1980年代以後美國海軍設計的船艦開始揚棄鋁合金船艛,改回使用鋼質上層結構。

薛曼級另一值得稱道之處,就是首度將艦上人員的適居性納入設計考量,不僅艦內乘員生活空間比二戰型驅逐艦曾大,並在起居艙房內加裝空調、床頭燈、個人置物櫃等,而艦上的餐飲、休閒設施、衛生與醫療設備也達到新高的水平,顯示美國海軍開始重視長期巡航時艦上人員的士氣。

在測試過程中,薛曼級的艦體設計也曾做出修改。頭三艘本級艦被發現了若干問題,而後續艦都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首先,艦上甲板艙房之間採用固定式安裝,結果三號艦貝利號(USS Barry DD-933)某次在北大西洋遭受暴風雨襲擊後,甲板上的縱舷緣板受力而完全扭曲,因此後續建造的本級艦都在甲板之間設置伸縮接頭;其次,這三艘艦艇以最高速航行時,舵面因海流影響而產生異常振動,這個問題透過調整舵角使其與中心線呈-6度夾角而解決;第三,蒸汽渦輪的葉片不夠堅實,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之後,透過換裝更重的渦輪葉片與螺旋槳罩筒而得到改善。從三號艦貝利號開始,因為加裝艦首聲納之故,艦首採用更大的傾斜角度;從四號艦迪卡圖號(USS Decatur DD-936)開始算起的七艘本級艦的艦首乾舷增高90cm,一直到艦首五吋砲位才縮回原本的船舷;而從胡號(USS Hull DD-945)開始的最後七艘本級艦,艦首乾舷更進一步增高。

推進系統

動力方面,薛曼級使用改進後的1200psi蒸汽渦輪系統,比稍早建造的諾福克號/米契爾級等領導驅逐艦的1200psi推進系統更為精進可靠,系統匹配程度較佳。薛曼級的主機包括四具1200psi鍋爐與兩具蒸汽渦輪,驅動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3節。其中,五艘本級艦(DD-937、DD-938、943、944、948) 採用Babcock & Wilco製造的鍋爐,其餘本級艦則採用Foster-Wheeler廠的鍋爐;而除了首艦薛曼號(USS Forrest Sherman DD-931)採用西屋(Westinghouse)生產的蒸汽渦輪之外,其餘本級艦都改用通用電機(GE)提供的蒸汽渦輪。薛曼級的蒸汽渦輪系統採用自動給水控制裝置,給水控制反應時間比舊式系統更短;此外,主給水泵與給水加力泵都一併配置在鍋爐艙中,以減少佔用的體積,使得這套1200psi蒸汽鍋爐的爐水體積比二戰型驅逐艦的600psi蒸汽推進系統還小。

薛曼級總共有兩個鍋爐艙與兩個機艙,採用縱列配置,由前而後分別是前鍋爐艙、前機艙、後鍋爐艙與後機艙,兩個鍋爐艙/機艙組合各負責驅動一根大軸;每個鍋爐艙配置二具鍋爐,而每個機艙則設有一套蒸汽渦輪機(含高速與低速/倒車功能)、連結至大軸的減速齒輪箱、兩套500kW渦輪發電機以及開關裝置、一套主潤滑油系統、供主渦輪機與渦輪發電機使用的分立式冷凝系統、海水蒸餾單元、主發動機節流與監控站等等。推進系統與電子設備艙的主控制系統安裝於前機艙內,可進行發動機的分割或交替操作。若以單一鍋爐交替驅動兩具蒸汽渦輪,則薛曼級能在平靜的海面上達到20節的速度;如果採用雙鍋爐分割操作,最快能加速至27節;而如果欲加至全速33節,四具鍋爐必須同時運作。以甚為成功的1200psi蒸汽渦輪系統為基礎,美國海軍從1952年開始進行先進推進系統研發計畫,不過由於許多求好心切的構想不切實際,最後宣告失敗。

武器系統

武裝方面,薛曼級配備三門新開發的MK-42單管五吋54倍徑艦砲,其中一門位於艦首,兩門位於艦尾。相較於佛來契級的五門單管五吋砲與基靈級的三座雙聯裝五吋砲,薛曼級的火砲數量明顯減少;然而,由於MK-42擁有新開發的自動化砲閂機構、自動化進彈機械,射速比舊式五吋砲更佳, 而且艦上配備兩套新型的MK-56砲射擊指揮儀(Gunfire Control Director,分別位於艦橋頂與二號煙囪後方),包含SPG-53射控雷達,能同時導控火砲對多個目標進行防空與反 水面作戰,使得薛曼級的整體作戰效能反而優於火砲數量多得多的基靈級。除了五吋艦砲之外,早期薛曼級的艦橋前方與第二根煙囪後方後方的砲位各裝一門MK-33 雙聯裝三吋(76mm)50倍徑快砲,這種由雷達導控、自動裝填給彈的快砲在當時是一種防空能力頗強的武器,比起諾福克號與米契爾號的76mm 70倍徑快砲更加成熟。 薛曼級在完工時,仍然裝備一座傳統的四聯裝533mm反艦魚雷發射器,日後則遭到拆除。

反潛方面,薛曼級最初設置兩門傳統的MK-10/11無導引反潛刺蝟砲,必要時艦尾還能加裝深水炸彈發射軌。反潛偵測方面,薛曼級安裝了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首種新推出的艦首聲納──AN/SQS-4,其頻率比二戰時代的QHB Searchlight聲納更低,音鼓更大,使主動模式的搜索距離幾乎達到後者的二倍(約9000m)。SQS-4能在密切監視某一目標的同時,繼續保持對其他方位的搜索,並具備被動聽音能力。

在1960年代,薛曼級陸續將MK-33三吋火砲與MK-10/11刺蝟砲拆除,並在兩舷各安裝一座新開發的MK-32三聯裝324mm反潛魚雷發射器。此外,在定期翻修時 ,也陸續以新的SQS-23低頻艦首聲納取代SQS-4,其主動搜索距離進一步增至18000m。

防空改裝(SCB 240)與反潛改裝(SCB 255/221)

薛曼級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種全艦砲驅逐艦;而在薛曼級開始服役的數年內,水面艦隊面臨的作戰與威脅型態都開始有劇烈的轉變,尤其是反艦飛彈與防空飛彈系統的日漸普及,對水面艦領域的衝擊最大。

在1959年,美國海軍就研擬為薛曼級驅逐艦、諾福克號(USS Norfolk DL-1)與米契爾級(Mitscher class)領導驅逐艦加裝防空飛彈系統,希望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迅速獲得一批擁有韃靼(Tartar)/小獵犬(Terrier)防空飛彈的艦艇,同時也讓這些全火砲艦艇能跟上時代。

一開始,美國海軍船艦局(BuShip)提出兩種薛曼級的改裝方案:第一種在保留反潛作戰能力的情況下增添一定防空作戰能力,在上層結構後部設置一座搭載韃靼防空飛彈的輕量化單臂防空飛彈發射器(是MK-13的簡化版,彈艙容量從原本的40枚減為12枚),艦尾設置可變深度聲納(VDS)或用來發射反潛導向魚雷的MK-25型533mm發射器,此種改裝方案成本粗估1600萬美元;第二種方案則配備原構型的MK-13發射器,攜帶40枚韃靼飛彈,但是完全沒有反潛裝備,改裝成本預估1700萬美元。這兩種方案都會撤除後部兩座MK-42五吋艦砲以及兩座MK-33三吋快砲,只保留艦首A砲位的一座MK-42五吋艦砲,此外加裝一座SPS-40二維對空搜索雷達、一座SPS-39三維對空搜索雷達、一套SPG-51韃靼飛彈射控雷達,並以新的SQS-23艦首主/被動聲納取代原本的SQS-4。

雖然美國海軍在1959年就規劃將前述這三種全火砲艦艇改為防空飛彈艦,但直到1963年初颱風(Typhoon)艦載防空系統面臨嚴重困境時,美國海軍才正式啟動這項改裝計畫,打算為全部18艘薛曼級、四艘米契爾級與諾福克號都進行改裝,其中薛曼級與米契爾級配備韃靼飛彈系統,排水量更大的諾福克號則加裝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改裝計畫獲得國防部長麥納馬拉的批准。在1963年1月,美國海軍公布接下來三個財年的防空艦艇改裝計畫,首先在1964財年先編列經費改裝5艘薛曼級與兩艘米契爾級,在1965財年編列其餘13艘薛曼級與2艘米契爾級的改裝預算,最後在1966財年編列諾福克號的改裝預算。

在1964財年美國國會批准的國防預算中,這個防空驅逐艦改裝計畫獲得撥款1.83億美元;不過隨後美國海軍又變更了需求,在這些接受升級的艦艇上使用新推出、功率更強的SPS-48三維對空雷達,代替原訂使用的SPS-39三維雷達;因此,薛曼級的雷達組合就從原本SPS-40/SPS-39改成SPS-37/SPS-48,其中SPS-37的功率比SPS-40更大。由於SPS-48比原訂的SPS-39更昂貴,使改裝成本提高,使得原訂1964財年編列五艘薛曼級的計畫縮減為四艘,分別是約翰.保羅.瓊斯號(USS John Paul Jones DD-932)、迪卡圖號(USS Decatur DD-936)、蘇莫號(USS Somers DD-947)與帕爾森號(USS Parsons DD-949),接受的改裝程序為SCB 240;其中迪卡圖號首先在1966年9月展開改裝,其餘三艦則是在1967年3月15日展開改裝,所以這四艘防空版薛曼級之後被稱為迪卡圖級,也分別被重新賦予DDG-31~34的舷號。帕爾森號受限於預算,仍使用功率較低的SPS-40二維雷達,不像其他三艦使用SPS-37。原訂在1964財年進行防空升級但後來遭到排除的薛曼級是貝瑞號(USS Barry DD-933),後來進行一項較為便宜、只針對反潛能力的改裝,稱為SCB 255。

與1959年時的首度規劃相較,付諸實行的SCB 240同時盡可能兼顧最大的反潛與防空能力,在艦體後部設置一座容量40枚的MK-13韃靼飛彈發射器(而不是最初規劃的輕量版),艦橋前方01甲板(原MK-33快砲位置)兩側設置兩組三聯裝MK-32 324mm魚雷發射器,二號煙囪後方設置一座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最初美國海軍在二號煙囪之後設置操作DASH遙控反潛直昇機的機庫與起降甲板,但最後放棄設置DASH無人直昇機,因此原本的DASH起降甲板就用來裝設ASROC反潛火箭,DASH機庫就用來容納ASROC的再裝填機構。而用來導引韃靼飛彈的SPG-51C射控雷達(是MK-74飛彈射控系統的一部分)則安裝在ASROC再裝填庫房頂端。為了承載SPS-37與SPS-48對空雷達,SCB 240方案也換裝更大型的前、後格子桅。與1959年的規劃相同,SCB 240也包括換裝SQS-23艦首聲納,除了艦首A砲位的MK-42五吋艦砲之外,另外兩座MK-42以及兩座MK-33 三吋艦砲都被拆除。原本薛曼級擁有兩套MK-56艦砲射控系統,由於改裝後只剩一座MK-42五吋艦砲,因此只保留位於前方的一座(艦橋頂),且升級為MK-68。經過SCB 240改良之後,排水量比原本增加100~250ton。

至於貝瑞號接受的SCB 255改裝程序則包含與SCB 240相同的反潛項目,包括換裝SQS-23艦首聲納、加裝一座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與兩座MK-32 324mm魚雷發射器;此外,在艦尾設置一座獨立運作的SQS-35可變深度聲納(IVDS),這是美國海軍較少見的SQS-23艦首聲納/SQS-35變深聲納組合(一般而言SQS-35都配合更新型、尺寸更大的SQS-26艦首聲納)。為了容納ASROC發射器,艦尾一座MK-42五吋艦砲(Y砲位)被拆除,全艦仍保留兩門MK-42,而兩座MK-33三吋快砲也全數拆除。與SCB 240相較,SCB 255用來容納ASROC再裝填機構的庫房設置在二號煙囪後方,其後是ASROC發射器,射界涵蓋艦尾方向200度,而設置ASROC位置的甲板也經過拓寬,與船舷齊平。原本SCB 240艦尾後方最佳射界必須留給MK-13韃靼飛彈發射器,ASROC發射器就安裝在二號煙囪後方與ASROC庫房之間,而SCB 255就能將ASROC發射器安裝在後方射界較佳的位置上。為了容納這些改良,SCB 255的艦體長度略為增加了183cm。

原本美國海軍希望這些改裝計畫以低於建造新艦的成本來獲得更多防空飛彈艦,但實際上薛曼級的改裝計畫成本效益並不理想。由於改用最新的SPS-4C8雷達導致成本攀升,SCB 240改良程序的每艘花費接近一艘新造的亞當斯級(Adams class)飛彈驅逐艦;但是薛曼級只有空間安裝一套SPG-51C射控雷達,一次只能導引一枚韃靼防空飛彈進行接戰(亞當斯級則擁有兩套SPG-51射控雷達)。雖然美國海軍透過修改艦橋上方的SPG-53射控雷達(屬於MK-68艦砲射控系統),為韃靼防空飛彈提供第二個照射頻道,但SPG-53先天上功率無法滿足韃靼的照射需求,有效使用距離較短;因此薛曼級接受SCB 240改良之後,防空作戰能力充其量只有亞當斯級的2/3。此外,SCB 240只保留一門五吋艦砲,水面與岸轟作戰火力只剩亞當斯級的一半(亞當斯級有兩座)。而為了節省成本,薛曼級改裝計畫刪除了加裝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TDS)的預算,導致SCB 240雖有最新型的SPS-48對空搜索雷達,獲得的資料卻需要透過傳統的無線電程序才能與其他作戰艦艇進行交換 ,降低了反應速度。

在1964年編列四艘薛曼級、兩艘米契爾級之後,美國海軍就取消了後續所有薛曼級、米契爾級、諾福克號的防空升級計畫。隨後,美國海軍打算對其餘13艘未接受防空升級的薛曼級則執行反潛能力改裝計畫,稱為SCB 221,類似先前SCB 255的改裝程序;然而由於預算吃緊,SCB 221實施時間延後,而且實施規模縮減。美國海軍在1967與1968財年分別為2艘與6艘薛曼級編列SCB 221的升級預算,其餘五艘原訂在1970到1971財年編列,但隨後遭到取消。而在1968財年排定執行的六艘之中,畢格羅號(USS Bigelow DD942)的升級作業也被刪除,因此最後只有七艘薛曼級(DD-937、938、940、941、943、948、950)接受SCB 221升級,加上原本接受SCB 255升級的貝瑞號,總共有八艘薛曼級經過了反潛升級。

經過SCB 240改裝的四艘迪卡圖級只保留一門五吋艦砲,而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則仍擁有兩門五吋艦砲,這種區別在越戰期間明顯地展露:火砲較強的亞當斯級在越南東京灣不僅能執行防空監視,亦可進行對岸上的火力支援,而只有一門五吋艦砲的迪卡圖級就只能擔負防空監視任務。

服役生涯

薛曼級在服役生涯中參與過美蘇冷戰期間的多次衝突與戰爭,包括1950年代台灣海峽八二三砲戰時期的台海巡航、古巴飛彈危機、中東以阿戰爭乃至於越戰等等,足跡遍及全球各大海域。由於1950~1960年代適逢電子科技進步、海戰飛彈化、潛艦核能化等海軍技術革新浪潮,使得身為末代全艦砲驅逐艦的薛曼級迅速落伍,其升級餘裕太小,即便換裝防空飛彈系統,艦上的舊式佈局也無法提供防空武器最理想的射界,此外也 無法攜帶地位日行重要的艦載反潛直昇機。雖然如此,薛曼級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海軍規模急速縮減之際,仍維持了水面艦艇設計建造能量(雖然18艘的總數遠遜於先前的二戰型驅逐艦),為航艦戰鬥群提供了可靠的護航兵力,同時為日後基於飛彈化時代理念的更新一代驅逐艦提供良好的設計基礎。而在技術上,薛曼級重視耐海性與適居性的成功,以及促使1200psi蒸汽渦輪推進系統的實用化,都在當時美國造艦技術領域上奠定了難以磨滅的地位。

在1964年5月6日,迪卡圖號(USS Decatur DD-936)與香普蘭湖號(USS Lake Champlain CVS-39)發生碰撞意外,迪卡圖號上層結構幾乎全毀。由於迪卡圖號排定進行SCB 240防空改裝程序,因此該艦直接降入備役,並在1965年6月15日正式除役。隨後兩年時間,迪卡圖號在麻州波士頓海軍船廠(Boston Naval Shipyard,Massachusetts)進行大規模改裝,重建上層結構並加裝防空飛彈系統,在1966年9月改為飛彈驅逐艦,並被賦予新的舷號DDG-31。

從1970年代開始,日漸老舊的薛曼級開始擔任各種美國海軍新系統的測試平台,例如本級艦的胡號(DD-945)在1970年代加裝新開發的MK-71八吋艦砲進行測試,不過此砲的發展在1978年取消;由於另有專文介紹MK-71火砲,在此不予贅述。

 迪卡圖號在1983年退出現役,1988年從備役名單中除名。在1980年代末期,迪卡圖號為美國海軍水面作戰研究中心(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的防衛系統測試艦(Self Defense Test Ship,SDTS),舷號改為EDDG-31;美國海軍各種艦載防禦武器系統進行最終的作戰測試評估(Operational Testing & Evaluation,OT&E或發展與作戰測試(Developmental Testing/Operational Testing,DT/OT)等項目,都會利用SDTS測試艦進行,測試時SDTS後方150英尺(45.7m)拖曳著一個設有雷達角反射器的水上標靶,來襲武器就朝著標靶進攻(這是防止武器直接擊中SDTS測試艦)。依照美國海軍的規定,在實彈測試時,模擬反艦飛彈的飛靶不能接近到有人艦艇的4000碼距離以內,然而無人操作的SDTD則可讓飛靶接近至100碼,因此能更逼真地模擬反艦飛彈的威脅。迪卡圖號轉為SDTS測試艦之後,在1980年代後期進行RAM防空飛彈的OT&E,在1990年代末期進行RAM Block 1防空飛彈的DT/OT,1994至1998年間測試了新開發的艦艇自衛系統(SSDS)Mk-1(整合了SPS-49對空搜索雷達、MK-23 TAS目標獲得系統、SLQ-32(V)3電子戰系統、一具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等),在2000年代初期進行發展型海麻雀(ESSM)防空飛彈的DT/OT,直到2004年6月22日才由除役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保羅.佛斯特號(ex-USS Paul F. Foster DD-964)接替此一任務。 在作戰測試SDTD。本級艦的畢格羅號(USS Bigelow DD-942)也在1970年代轉為美國海軍武器測試艦,於1977年拆除X砲位的五吋艦砲,加裝新開發的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進行最終測試。

從1982至1983年,本級艦除了愛德森號(USS  Edson DD-946)之外都陸續除役,而愛德森號亦在1988年12月15日退出現役 。由於薛曼級設計比較老舊,並未像美國海軍其他一些反潛護航艦艇般,除役後用於軍援其他友邦。 在1980年代,台灣曾向美國爭取諾克斯級反潛巡防艦,當時美國只願意提供四艘迪卡圖級飛彈驅逐艦,由於設計老舊,台灣海軍並沒有接受。

總共有四艘薛曼級艦(DD-931、933、946、951)陸續獲得保存作為紀念艦,其餘則遭到拆解或作為實彈演習時的靶艦擊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