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21水面艦計畫/武庫艦計畫
洛馬集團提出的武庫艦草案,除了垂直發射器之外還有四座MLRS多管火箭,後來還追加一門155mm艦砲。
注意艦首72的舷號是接在1943年7月取消的第二艘蒙大拿級戰鬥艦(USS Louisiana BB-71)之後。
(主要參考資料:尖端科技雜誌278~281期──DDG-1000松華特級驅逐艦──起源、沿革與技術特性,張明德著)
──by captain Picard
新時代的水面艦艇 當柏克級神盾驅逐艦的基 本設計在1983年定案後,美國海軍緊接著展開下一階段的驅逐艦規劃。首先對未來美國海軍水面艦艇發展提出概念的是曾參與進攻格瑞那達戰役的美國海軍水面 戰副作戰部長(Deputy CNO)麥特卡夫中將(Joseph Metcalf III),他認為新型神盾戰鬥系統與艦射戰斧巡航飛彈的出現,已經對水面艦艇作戰型態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不下於1906年英國無畏級 (Dreadnought class)戰鬥艦登場時造成的震撼。麥特卡夫認為,軍艦設計的最終目的,不外乎是把武器投射到敵人頭上,以此觀之,軍艦設計唯一需要關心的應該是作戰效 能,其他附屬裝備與慣例的必要性,都需要仔細重新思考。麥克卡夫進一步指出,最大型的民航客機與神盾巡洋艦、驅逐艦同樣以四具燃氣渦輪發動機作為心臟,但 一架大型客機只需要2名駕駛員外加1到2名飛行工程師就能滿足駕駛需求,為何水面艦艇卻需要設置一個偌大的艦橋,並安置這麼多人員才能完成航行操作,又還 需要在輪機艙配置這麼多人員?(一位美國空軍飛行員曾打趣地推算,以一架單座戰鬥機的儀表數量,依照海軍艦艇每個儀表前都要站一個人的慣例,就需要375 名人員來看操作)。麥克卡夫認為,如果照傳統思維架構新一代艦艇,就會造成艦艇體積越來越大、與戰鬥無關的累贅裝備卻越來越多,導致武器籌載密度越來越低 的情況。 於是,麥克卡夫下令成立 麥克小組(Group Mike),專門研究新技術對艦艇設計與作戰型態造成的影響。麥克小組在1987年啟動了水面艦作戰特性研究(SOCS)與水面戰鬥武力需求研究 (SCFRS)兩項計畫,於1989年完成。其中,SOCS主要目的是探討未來新一代艦艇的理念與構想,而SCFRS則是以SOCS為基礎,進一步研究未 來水面艦隊滿足作戰任務所需的結構以及數量。SOCS展開時仍為美蘇冷戰末期,所以SOCS將艦艇抗戰損能力以及艦艇系統受損後的備援降級運作能力放在很 高的優先次序。 首先,SOCS展現了麥克考夫先前對艦艇人力配置的質疑,首先是把指揮官以及幕僚從艦橋上移到指管通情機能最完善的戰情中心(CIC)裡, 並將戰情中心移到艦體深處,而不是如許多艦艇為了指揮官的便利而將戰情中心設在緊鄰艦橋之處。這麼做的好處是讓艦橋僅負擔最基礎的航行控制機能,可大幅縮 減其容積與編制人員,降低上層結構尺寸並增加自動化程度;而讓戰情室遠離艦橋後,就能迫使指揮官與幕僚盡可能待在戰情室中,而不是基於「海軍傳統」而霸著 艦橋上的大位,如此不僅使戰鬥效率提高,也能讓指揮中樞受到周圍艦體最高程度的保護,有效地提升了戰損後的存活率。其次,SOCS建議採用整合式全電力推 進系統(詳見DDG-1000松華特級驅逐艦一文),不僅能將艦上動力管理分配的效率提升到最高、節省人力需求,也不受傳統船艦主機/推進系統對艦船設計 的種種不利限制。 在精簡人力方面,SOCS建議提高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例如以平台管理系統取代人力監視輪機運作、以攝影機網路取代衛哨)、使用更耐久而維 護需求更少的新材料,甚至是自動化的維修機器人,最大程度地降低艦艇日常維護所需的人力,此外也可模仿英國,在船艦靠岸或特定環境下,讓簽約的民間專業雇 員登艦執行非戰鬥性質的維護保養任務,降低正規艦艇人員的工作負荷。匿蹤方面,雖然美國海軍的海影號(Sea Shadow IX-529)匿蹤實驗船在1980年代開始海上測試,但美國海軍認為匿蹤無法完全讓艦艇免除被偵測與攻擊的可能,而且艦體外型在設計階段確定的外型在日 後也難以更動,對於後續升級的彈性十分不利,更別提匿蹤造型導致可用甲板面積的縮小,造成系統配置的難題以及排水量的上升,因此SOCS並不要求新一代艦 艇擁有比柏克級更全面的匿蹤程度。 至於基於SOCS的SCFRS的最重要研究結論,就是美國海軍必須發展新艦來接替現役派里級飛彈巡防艦的船團護航任務; 由於SCFRS認為派里級這種小船在威脅日趨嚴重的未來戰場上效益欠佳,還不如將資源集中投注在真正堪用能戰的第一線高性能艦艇上,因此派里級的後繼者不 會是同等級的小船。SCFRS的研究結果導致美國海軍在隨後10年內,幾乎對巡防艦等級的小型艦艇不感興趣(雖然美國海軍在1980年代中期參與了北約各 國合作的NFR-90新型巡防艦計畫,但美國海軍對這種不到五千噸級的艦艇興趣不大,此一合作計畫也在1990年代初期破裂),將資源集中在超過 8000ton級的大型艦艇上。 麥克卡夫於1987年退 出現役,但仍大力提倡他的新艦艇概念,又以退役海軍中將的身份在1988年1月號的Proceedings雜誌上發表一篇名為海洋革命 (Revolution at Sea)的文章。麥克卡夫在文中強調,結合處理資訊能量大增的新型電腦、新一代寬頻通信傳輸技術以及射程超過1200海里的戰斧飛彈之後,水面艦艇就必須 採用全新的思維來設計,以充分活用新技術帶來的優勢。他還在該文中描繪一種配備大量垂直發射系統的新艦艇,稱為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此種艦艇採用極低的乾舷與厚實的船殼,艦面構型極為單純,寬廣的甲板配置大量垂直發射器(主要配置戰斧飛彈),造型極度單純化的上層結 構表面附貼著相位陣列雷達以及通信用的適型天線,並採用升降式艦橋。由於造型低矮獨特,麥克卡夫又稱之為龜甲船(Turtle Ship,名字取自16世紀朝鮮名將李舜臣設計的鐵甲戰船,在歷次與日本的海上作戰中表現出色),而這種極端追求匿蹤與陸攻能力的艦艇堪稱是日後武庫艦/火力艦概念的鼻祖。 冷戰結束的衝擊 就在 SOCS/SCFRS計畫完成的同時,東西方全面和解、柏林圍牆倒塌等國際局勢的巨變接踵而來,持續40年的美蘇冷戰走到盡頭;短短兩年後,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 的最大假想敵蘇聯便土崩瓦解。由於冷戰消失得無影無蹤,大規模高強度作戰的發生機率驟降,美國海軍便對SOCS/SCFRS提倡的新型驅逐艦興趣大 減,決定暫時以繼續建造柏克級飛彈驅逐艦並進行批次改良(即Flight 2/2A),作為美國海軍任務轉型期內的過渡方案。 由於蘇聯海軍的威脅蕩然無存,原本將遠洋制海與反潛作戰放在第一位的美國海軍頓失其定位,1991年的 波灣戰爭更明顯展現了這個問題。當時美國海軍雖然在波灣集結了六個航母戰鬥群的龐大兵力,但是真正開戰之後,水面艦艇之中只有配備戰斧飛彈的9艘神盾巡洋 艦、5艘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對伊拉克境內目標發射了總計112枚戰斧飛彈,其餘艦艇大部分時間都無所事事,頂多執行封鎖、攔檢等例行的二線任務 ;在波灣戰爭期間,美軍絕大部分的鋒頭都被空軍搶去。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 將來美國海軍在軍種爭奪中的經費來源、員額結構甚至存在意義都會受到質疑;為此,美國海軍極思從冷戰時代以大洋反潛、爭奪大洋制海權為核心的戰略導向。 在1992年9月,美國 海軍計畫-政策-作戰分部(Navy Plans. Policy and Operation Division)公布了一篇「從海上來」(From the Sea)的戰略綱領白皮書,是美國海軍從「冷戰結構」邁向新時代的轉型起點。在這份白皮書中,提到美國海軍應該建立海上遠征武力(Naval Expeditionary Forces),陸軍、空軍進行聯合作戰,同時加強與海軍陸戰隊之間的協同作業,一方面有效執行沿海與海上機動作戰,同時也控制遠洋通往近岸的海上通道, 使得友軍能順利遂行對地作戰與登陸,而艦隊還需要能從海面上直接火力支援沿岸的地面攻勢。在1994年9月,海軍部長約翰.道頓(John H. Dalton)、海軍作戰部長布爾達上將(Admiral J.M. Mike Boorda)以及海軍陸戰隊司令小卡爾.蒙迪上將(General Carl E Mundy. Jr.)聯名發佈「前沿...從海上來」 (Forward.....From the Sea)文件,除了將近岸作戰與對地支援放在未來美國海軍的首要任務之外,更具體提出「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戰」等新概念並納入美國海軍戰略綱 領,同時要求艦隊必須直接對深入海岸線100海里(185km)範圍的友軍地面戰事提供直接支援 ,而這個數字也成為日後AGS先進艦砲系統的射程參考。同時期,美 國海軍陸戰隊 也提出「從海上進行作戰運動」(Operational Maneuver from the Sea,OMFTS)等方針。 在1991年4月,美國 海軍作戰部長(CNO)凱爾索(Frank B. Kelso II)首先下令展開驅逐艦改型研究計畫(Destoryer Variant,DDV),針對仍在量產中的柏克級提出設計修改,成為後來的Flight 2/2A。然而,這只是美國海軍轉型期間的過渡計畫,凱爾索隨後在1992年指示展開另一向名為「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Twenty-First Century Destory Study)」,發展名為DDX的新一代驅逐艦,並計畫從2005年開始訂購。新的DDX將揚棄柏克級的既有架構從頭設計,擁有嶄新的匿蹤構型、應用 COTS商規組件的開放式架構新型作戰系統、全電力推進以及高度自動化等技術。在1992年10月,也就是美國海軍提出「從海上來」概念後的一個月,21 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正式完成,隨後被美國海軍作為制訂一系列新型未來水面艦艇的基礎研究,這個計畫稱為21世紀水面作戰(Surface Combatant of the 21th Century,SC-21)。 SC-21 SC-21著眼於取代史 普魯恩斯級、派里級等1970年代成軍的艦艇,除了反應前述美國海軍作戰理念的轉變之外,也必須考量到冷戰結束後日漸緊縮的軍費規模。為此,SC-21規 劃的新一代美國海軍水面艦艇採用提高共通性、設計「家族化」等理念來節省不必要的研發支出。為了發展SC-21,美國海軍成立了聯合需求審查委員會 (JROC),負責評估其基本任務需求與設計概念。在1994年9月2日,JROC完成了SC-21的任務需求報告(Mission Need Statement,MNS),為整個SC-21的發展定義了框架與方向,列舉新艦艇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全新的動力系統、戰場制空/指揮/控制/偵察能 力、聯合作戰、生存/機動能力、執行非戰鬥任務能力等等。MNS是SC-21後續具體發展應用的基礎指引,也就是費用與作戰有效分析(Cost and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alyssis,COEA)或稱「選擇分析」(AoA),而進一步將COEA結果落實成具體技術規格的則是首要需求(Top level Requirement,TLR),之後承包商便根據TLR的規範來提出參與競標的設計。在1995年1月18日,國防部採購委員會(DBA)批准讓SC -21進入里程碑0(Milestone 0),也就是方案探索與擬定階段,並依照MNS的要求成立了COEA小組,在同年10月於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成立了專門負責SC-21的艦艇 計畫管理組織──PMS400R。 SC-21的COEA小 組在審查時,曾詳細研讀了蘭德公司(RAND)在1993年提出的一份報告:「新計算:聯合戰區戰役中空權角色變化分析」(The New Calculus Anlyzing Airpower's Changing Role in Joint Theater Campaigns),這份報告指出,只要使用精確導引武器擊毀敵方部隊20%的車輛與載具,就能遏阻敵方部隊的入侵作戰行動,因此穿透能力佳、籌載量大 的空軍B-2轟炸機是美國面對類似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類的軍事危機時,最佳的應對策略;不過這種轟炸行動必須持續數天,才能對敵軍累積足夠的傷 害。而SC-21的COEA小組則認為攜帶大量飛彈的水面艦也能產生類似效果,而且艦艇的彈藥攜帶量遠大於空軍機隊,又能持續在目標區外海逗留,所以打擊 能更快奏效。因此,COEA小組認為這種配備大量飛彈的艦艇將是戰區指揮官的一大利器,很符合後冷戰時代陸攻至上的環境需求。 雖然SC-21的目標是發展史普魯恩斯級與派里級的後續艦,但由於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的作戰環境已經大幅改變,因此SC-21並非在既有艦艇思維之下分別發展史 普魯恩斯級與派里級的對應艦艇,而是全盤思考未來海軍兵力結構與任務需求,重新定義未來需要的水面艦艇類型與規格,並依此提出一系列未來海軍艦艇 方案。為了滿足新的作戰概念,NAVSEA的設計人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能任意探索各種概念的運用。起初設計單位曾提出多種不同的艦型,包括利用兩棲艦艇到巡防艦的艦體設計搭載大量陸攻飛彈,或者利用超級油輪來發展陸攻艦艇,透過超級油輪堅固的雙層殼體來提高生存性。 經過半年多的概念研究後,COEA小組提出三種SC-21基本概念供海軍選擇,每種概念又有數種具體設計: SC-21 COEA 1: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艦艇,延長服役壽限。
SC-21 COEA 2:以現有艦艇設計建造新的衍生型,又分為以下幾型: 1.SC-21 COEA 2A:基於柏克級Flight 2A的多用途衍生型。 2.SC-21 COEA 2B:同為利用柏克級基本設計發展的升級版。 3.SC-21 COEA 2C:以當時準備建造的LPD-17船塢運輸艦為基礎,強化航空能力,加大飛行甲板,可搭載4~8架STOVL戰機,並作為對地武力投射時的前線指揮平台。
SC-21 COEA 3:一個全新的艦艇系列,也是SC-21最重要的提案。美國海軍為SC-21 COEA 3系列規劃了共通的電機/動力系統、感測系統與武器系統,視方案的不同而採取搭配。動力方面,全電力推進系統分為四個模組: 1.代號PGM-1的燃氣渦輪發電機組,每具的輸出功率達29040馬力,採用中段冷卻再加熱(Intercool Regenerative ,IRC)方式運作,將廢熱回收利用而達到更好的運作效率。 2.代號PGM-3的輔助發電機,功率3000kW等級。 3.代號PMM-4的分離式輔助發電機,功率亦為3000kW等級。PMM意味著永磁同步馬達(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PMM),是一種新時代的電機科技,詳見德國海軍區212型潛艦一文。 4.代號PMM-1的主電動推進馬達,專門負責驅動推進系統。 系統運作時,先由PGM-1主機驅動PGM-3發電機或PMM-4發電機,PGM-3輸出的電力經由輸配電網路提供給PMM-1電動推進馬達帶動推進器,或是供應艦上所需的電力。為了增加生存性,上述四種不同電機都布置在不同艙間。SC-21 COEA 3的推進系統仍為傳統的雙軸螺旋槳,並未採用電動囊莢推進器等嶄新概念。 感 測器方面,SC-21 COEA 3系列最重要的系統,就是一套雙波段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包括一組S/C波段長程雷達與一組X波段短程雷達,各有四面天線;其中,S/C波段雷達負責廣區 域對空搜索與目標指示,天線孔徑達3.66m;而X波段雷達用於水平掃瞄、精確追蹤與飛彈的射控照明,天線孔徑2.29m。這套雷達屬於AESA主動式電 子掃瞄雷達,天線由輕量化的收/發元件(T/R)構成,並整合於封閉式的桅杆塔構造中,不僅利於艦體的匿蹤外型設計,較高的設置位置也利於改善雷達的水平 搜索距離。除了雙波段雷達外,其他規劃中的先進感測系統還包括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輕型寬頻可變深度(LBVDS);而除了成本最低、體型最小的的SC -21 COEA 3C4之外,其餘方案的艦體聲納大多以SQS-53C為基準。電子戰方面,當時SC-21鎖定正在研發的先進整合電戰系統(AIEWS,後來改稱SLY- 2,最後遭到取消),唯COEA 3C4基於成本仍沿用現役沒有主動干擾能力的SLQ-32(V)2。武裝方面,SC-21 COEA 3 主要採用現役武器系統或發展中的衍生型,例如當時剛開始測試的MK-45 Mod4 5吋62倍徑增程艦砲就被列為標準配備,其他如MK-41、48垂直發射系統與標準SM-2、海麻雀ESSM等防空飛彈都是現成系統或者研發中的現有系統 改良版。 SC-21 COEA 3又分為四個系列: SC-21 COEA 3A:集合防空、反潛、陸攻等功能於一身的高性能艦艇系列。又分為三種子型: SC-21 COEA 3A1:這 是3A系列的基本船型,是一種兼具防空、反潛、對地能力的大型水面艦艇,並具有反彈道飛彈能力。3A1標準排水量為12436ton,滿載排水量 15134ton,全長194m(水線長186m),全寬24.9m(水線寬22.5m),吃水6.9m,採用雙船艛上層結構,兩個船艛都裝有塔式桅杆, 配備高性能雙波段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武裝包括首尾各一的MK-45 Mod4 5吋62倍徑艦砲、四群各64管的MK-41 垂直發射器(艦首與艦尾各一群,艦體中段兩群,共計256管),艦尾設有雙直昇機庫,搭載兩架LAMPS III之類的反潛直昇機。3A1的主機為三具PGM-1燃氣渦輪,分置於前後兩個機艙,位於主船艛下方的前主機艙(MR1)裝有兩具,第三具位於第二船艛 下方的後主機艙(MR2)內(同機艙內還有一具PGM-3輔助發電機),總功率87120馬力(其中62226馬力用於推進);此外,艦首垂直發射器下方 的輔助電機艙(APM)設有兩具PMM-4輔助發電機,負責推進的兩具PMM-1電動馬達分別位於直昇機甲板/機庫下方的兩個推進機艙內(MR3與 MR4)。艦尾設有寬敞的起降甲板,能夠承受MV-22傾斜旋翼機的起降,以支援特種作戰。 SC-21 COEA 3A2:一 種比3A1更大型的全能航空巡洋艦,滿載排水量增至23588ton,其武裝與前述的3A1相同,但騰出艦尾空間,營造出包含6至10個直昇機起降點的航 空甲板,所以256管MK-41 VLS、兩門MK-45 Mod4艦砲都集中到艦首,第一門艦砲位於艦首VLS之前,第二門艦砲位於VLS後方與艦橋之間。3A2採用單一式上層結構,仍維持兩個塔式桅杆,艦內機 庫容積擴大,能以並排方式容納12架SH-60等級的直昇機,艦上並能支援V-22傾斜旋翼機與STOVL戰機的操作。動力方面,3A2的動力、電機大致 與3A1相同,艦首垂直發射器下方的輔助電機艙(APM)配備兩具PMM-4發電機,艦橋下方的前主機艙(MR1)設有兩具PGM-1燃氣渦輪,後主機艙 (MR3)設置了PGM-1與PGM-3各一,位於機庫下方,而兩個推進馬達機艙(MR2與MR4,各設有一座PMM-1)分別位於MR3的前、後方。 3A2的輸出功率與3A1相當,最大航速26節,艦上編制403名人員。3A2的造價十分高昂,在當時估計為19億美元,逼近一艘超級航空母艦的殼體價 格。 SC-21 COEA 3A3:是 前述3A2的簡化版,也可視為3A1的航空作業版。3A3恢復與3A1類似的雙船艛上層結構,排水量減至16300ton,將MK-41 VLS減至128管(兩群各64管,都位於艦體中段),兩門艦砲以背負方式集中在艦首,艦尾機庫只能容納2架直昇機,飛行甲板的停機點為2至6個。此外, 鑑於兩棲作戰的重要性日漸提高,3A3還在艦尾增設一個塢穴,可容納一艘LCAC氣墊登陸艇。3A3的主機/電機/推進系統與機艙配置大致與3A1相同, 最大航速28.1節,編制288名人員,擁有60天的海上自持力。 雖然SC-21 COEA 3A的初步設計都使用MK-45 Mod4艦砲,但也預留足夠空間換成當時正在發展的155mm先進垂直發射艦砲(VAGS)。 SC-21 COEA 3B:堪 稱SC-21 COEA 3A的廉價版本,以「負擔得起」為首要指標,首先去除最昂貴的區域防空能力,保留反潛與陸攻能力。SC-21 COEA 3B1是這個系列的基準船型,定位與史普魯恩斯級相似,具備對地攻擊與反潛能力,防空則限於短程的自衛。3B1採用單一上層結構與配備雙波段相位陣列雷達 的單一封閉塔狀桅杆,引進艦體匿蹤技術,全長178m(水線長169m),全寬21.2m(水線寬18m),吃水5.7m,滿載排水量9441ton,略 高於柏克Flight 2A。武裝方面,3B1配備兩門MK-45 Mod4艦砲(首尾各一)、兩群各64管的MK-41 VLS(共128管,首尾各64管)與兩門25mm機砲,艦尾直昇機庫可搭載兩架SH-60等級的反潛直昇機;武裝方面,3B1配備陸攻的戰斧巡航飛彈與 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但未配備標準SM-2區域防空飛彈。3B1的動力系統包括兩具PGM-1燃氣渦輪、一具PGM-3發電機與兩具PMM-1推 進馬達,其中兩具PGM-1燃氣渦輪位於主艦舯底部的主機艙(採用縱列安裝),PGM-3發電機位於機庫下方的推進器艙前部,其後則設有兩具PMM-1推 進馬達與雙軸推進器,總輸出功率87120馬力,編制402名人員。 SC-21 COEA 3C:是一種比3B更陽春、更強調廉價的版本,縮小了艦體規模與任務範圍。SC-21 COEA 3C有兩種大不相同的基準船型,第一種是武裝版超級油輪,能提供陸攻火砲、飛彈支援,並停放2至6架直昇機來支援特種作戰。第二種基準船型則是名為敏捷(Agile)的水面艦艇,堪稱柏克Flight 2A的縮小、匿蹤化版本,又分為多種船型: 最高檔的SC-21 COEA 3C1稱為海上作戰艦艇(Maritime Combatant),具有陸攻與反潛能力,全長151.6m(水線長146.5m),全寬19.9m(水線寬16m),吃水5.6m,標準排水量 5566ton,滿載排水量7210ton,武裝包括64管MK-41垂直發射系統(位於艦首)、一門MK-45 Mod4艦砲,艦尾機庫可容納二架SH-60等級的直昇機,單一船艛上配備一座容納雙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的塔式桅杆。動力方面,3C1配備兩座PGM01燃 氣渦輪(位於艦舯下方的主機艙,MR2),此外還有一具PGM-3發電機(位於艦首垂直發射器後方的機艙內,MR1)、一具PMM-4輔助發電機(位於垂 直發射器下方的輔機艙,AMR),主機艙(MR2)後方的推進器艙(MR3)設有兩具PMM-1推進馬達與雙軸推進器,總輸出功率58080馬力(其中 34202馬力用於推進),最大航速28.3節,持續航速約26.8節。 COEA 3C系列中最低階的是COEA 3C4,稱為聚焦任務區域作戰艦艇(Focused Mission Local Area Combatant,FMLAC),或稱為制海戰艦(Sea Dominance Combatant),主要任務包括近距離制海、反潛與反水雷作戰,被視為派里級的後繼者。3C4的尺寸為巡防艦級,全長123m,全寬13.9m,滿載 排水量4260ton,整體低跡訊程度較低,相當於法國拉法葉級巡防艦,艦上編制212人。為了節省成本與重量,3C4未配備雙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系統,改 採用現役的MK-23目標追蹤系統與SPQ-9B追蹤雷達(安裝於AEM/S封閉桅杆內)。3C4的武裝包括艦首一門MK-45 Mod4艦砲、安裝於機庫結構的四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裝填ESSM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兩門25mm機砲等,最初直昇機庫只能容納一架反潛 直昇機,後來增為2架。反潛方面,3C4配備一具中型艦首聲納、高頻(HF)聲納與LBVDS低波段可變深度聲納。主機方面,艦上配備兩具PGM-1燃氣 渦輪(位於艦舯下方的主機艙內,MR1),艦首下方的輔機艙(APM)配備一具PGM-3發電機,主機艙後方設有一個推進器艙(MR2),裝有兩具PMM -1推進馬達與雙軸推進器,最大航速約30節。 SC-21 COEA 3D:這是一系列採用模組化設計的艦艇,能藉由選擇不同的模組來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例如COEA 3D1遠征部隊支援艦(Expeditionary Force Support Ship)可選擇配備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模組、掃雷模組、4~6具先進遙控載具模組、作戰支援模組等。而COEA 3D2海上支援艦(Tailored Maritime Support)則可裝置32管垂直發射器(配備區域防空飛彈)、中口徑艦砲模組、特戰支援模組等。 大容量飛彈艦 除了前述SC-21各版 本之外,同時間COEA還在規劃「大容量飛彈艦」,基本概念來自於前述麥特卡夫在1987年提出的「未來打擊巡洋艦」,主要的目地是為戰區聯合指揮官提供 來自航空母艦或兩棲艦艇以外的陸攻火力來源 。在1988年1月,已經退役的麥特卡夫在美國海軍Proceedings雜誌上刊登一篇名為「Revolution at sea」的文章,進一步鼓吹這種概念;在這篇文章中,提議建造一種低乾舷、無傳統上層結構的飛彈艦,埋入式的主機排氣口設置在艦體後部甲板上,整個艦體中 段全用來搭載數百管垂直發射飛彈,艦體周圍布置相位陣列雷達等天線,前部有一個低矮的可升降式的艦橋,無直昇機起降甲板。
已退役的麥特卡夫中將(Joseph Metcalf III)在海軍Proceedings雜誌1988年1月號刊登一篇名 為「Revolution at sea」的文章,提議建造一種沒有上層結構、配備大量飛彈的艦艇,而這種 概念就成為日後「武庫艦」的先聲。在此想像圖中,前部裝置低矮的升降式艦橋,艦體中部 塞滿幾百管垂直發射器,也沒有煙囪結構,主機排煙口直接設置在艦尾甲板上。艦體周遭 設置相位陣列雷達天線。
最初COEA小組設想的 大容量飛彈艦配備500管左右的VLS,排水量達到20000ton,粗估造價為7.5億美元。後來COEA把這個構想指派給2位派遣至NAVSEA交流 的法國籍船艦設計學員,並作為他們在法國國立高等軍備技術研究工程師學院(ENSIETA)的年度研究計畫報告兼 博士論文。兩位法國學員在1993年6月提交了各自的報告,其中一個方案採用作戰艦艇的標準設計,可選擇IRC式燃氣渦輪、柴油機作為動力系統,滿載排水 量18500ton左右,持續航速約21節,其垂直發射系統依照軍規安全防護標準來配置,安裝於具備防彈能力與抗震功能的隔離艙室中,並配備整體核生化防 護系統;另一種設計則依照輔助艦艇(如補給艦)的規格來設計,排水量14500ton,可選用一般的燃氣渦輪或柴油機為動力,持續航速20節,安全設計如 垂直發射器的隔艙等未如第一個標準軍艦設計般完善,不過也擁有整體式核生化防護系統。 以這兩個由法國籍學員設 計的方案為基礎,COEA又在SC-21之中添加幾個「大容量飛彈艦」的方案。為了壓低成本,這種大容量飛彈艦的功能極為單一,艦上唯一的武器就是裝填陸 攻飛彈的大量垂直發射系統,唯一的功能就是對地投射武力;此外,本身不配備感測系統,所有對外界偵測資訊與艦上飛彈所需的目標參數完全來需要仰賴友軍單位 透過網路傳輸來取得,艦上也沒有自衛裝備,完全倚賴友軍艦艇的保護;當然,大容量飛彈艦也犧牲了高速航行的能力,盡可能壓低成本。由於功能單純、自動化程 度極高,這種大容量飛彈艦僅需少數人員就可操作,也節省了人力開支。 第一種納入SC-21的 大容量飛彈艦是SC-21 COEA 3A6,全長164.7m,寬21.35m,標準排水量9715ton,滿載排水量13412ton,僅編制50名人員。3A6捨棄了艦砲與直昇機裝備, 所有空間用來裝載高達512管的MK-41垂直發射器(分八群,每群64管),只有一個低矮的上層結構(無雷達)。為了節省成本,3A6捨棄整合式電力推 進系統,採用四具PC4.2V10 Pielstick柴油機,搭配四組2500kW級的Fairbanks-Morse柴油發電機組,最大航速僅23節,相當於兩棲突擊艦的航速。除了設計 極端的3A6之外,還有一種功能較為完整的SC-21 COEA 3A5,增加了VSR廣域搜索雷達、SPQ-9B目標追蹤雷達以及自衛用的海麻雀ESSM防空飛彈;雖然3A5擁有自身的感測裝置,不過缺乏為ESSM提 供照明的射控雷達,所以仍須藉由當時仍在發展的協同接戰能力(CEC),依靠友艦來提供飛彈的導引作業,所以仍不具備獨立的自衛能力。 此外,NAVSEA還設 計了SC-21 COEA 3B5飛彈艦,基本概念與VLS數量和3A6相同,不過採用更好的艦體防護措施,包括可提升抵抗水下爆炸能力的箱型大樑,VLS周圍增設功夫龍防彈裝甲。 由於強化了防護措施,3B5的長度增為228m,寬度為28.8m,標準排水量24980ton,滿載排水量高達29894ton,是SC-21各種方案 中噸位最大者。3B5的動力系統可能為兩具PGM-1燃氣渦輪或柴油機,功率為58080馬力,由於艦體較長而獲得較佳的流體力學構型,因此最大航速可達 26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10000海里。 為了兼顧性能、數量與成本的要求,COEA建議海軍採用高/低比例為7:3的兵力搭配,也就是以七成具備完整作戰能力的高端艦艇,搭配三成的低端艦艇。其中,第一種高端艦艇很快便選擇了較為折衷的COEA 3B1方案,著重於沿海作戰,取代現有的史普魯恩斯級,後來成為DD-21;而當時美國海軍也初步規劃以DD-21的艦體為基礎,衍生出取代提康德羅加級的CG-2新一代防空巡洋艦,就像以前從史普魯恩斯級衍生出提康德羅加級一樣。至於低端部分,一開始暫訂選用COEA 3C4方案。然而,當COEA完全定案之前,當時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布爾達上將(Admirl Jeremy Boorda)明確表示優先發展COEA草擬的大容量飛彈艦,後來成為武庫艦(Arsenal Ship)或火力艦(Bombardment Ship),由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與國防部先進計畫研究暑(DARPA)共同研發,而原本的SC-21/DD-21便遭到暫時擱置。 急速竄紅的武庫艦 由於冷戰結束後國防預算持續刪減,布爾達要求與NAVSEA與DARPA採取各種降低成本的措施。當時分析軍艦成本上揚的主因包括三點: 1.艦體與次系統採用嚴謹的軍用規範建造,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2.日趨複雜昂貴的艦載電子系統導致成本水漲船高。 3.艦上龐大人力需求的高昂人事費用。 針對以上第一點, DARPA獲得特別授權,可以嘗試在武庫艦的艦體設計中納入商用規格來降低成本。對於第二點,武庫艦省略了感測系統與指管射控裝備,雖然最大幅度地降低了 這方面的支出,但是飛彈、發射器的支出依舊無法避免。美國海軍評估,武器系統的來源包括現成系統或全新開發,雖然新系統可以增進作戰效率,但顯然必須支付 一筆額外的開發費用。因此,美國海軍讓競標廠商可以選擇使用現成技術,或者開發全新技術,研發費用由廠商負擔;如果廠商的設計在原型階段獲勝,並順利進入 實際建造階段,則美國海軍會在當時至少六艘的武庫艦合約中補償廠商開發新系統的費用。 以垂直發射系統為例,當時部分美國海軍工程師建議以一種同心式 (concentric)垂直發射系統取代MK-41,這種同心式VLS的每個發射管都有自己的廢氣排放管,反觀MK-41則是每個八聯裝單元共用同一組 排氣管,因此同心圓式VLS在數量配置上比較具有彈性(因為MK-41的最基本單位就是一個八聯裝模組)。不過美國海軍並沒有建造、測試同心圓VLS的經 費,因此希望藉由參與武庫艦的廠商來讓此種新型VLS實用化。換而言之,廠商如果願意捨棄現有MK-41,負擔開發同心圓VLS的費用,則對於競標有加分 的作用,更容易獲得海軍青睞。 在人力部分,NAVSEA在競標作業展開前,粗估每艘武庫艦需要約200名船員,這個數字雖然已經比提康德羅加級或柏克級 低了50%以上,但考量到武庫艦沒有獨立的指揮管制能力,只需編制操艦、動力、通信、損管的人力,理論上只需要數十名船員就能操作。當時美國本身已經在自 動化整合艦橋系統(IBS)領域研究多年,而武庫艦的性質已經與大型貨輪類似(只是籌載的貨物換成「飛彈」),許多比武庫艦更大的現代化貨輪、油輪都只需 十幾名人員操作,因此理論上武庫艦只需數十人就能維持運轉。 在正式發展武庫艦之前, 美國海軍也評估了另外三種概念類似、攜帶大量飛彈的方案,第一是以俄亥俄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改裝成巡航飛彈潛艦,第二種採用柏克級的艦體放大而來,第 三種則是以現成大型油輪改裝成飛彈艦。經過評估後,海軍認為俄亥俄級潛艦擁有最佳的匿蹤能力,並能攜帶足夠的飛彈(150~160管),但是每管VLS的單位 成本過高。柏克級方案受限於尺寸,只能容納150管左右,考量其他因素(匿蹤、生存、成本)等,也不是划算的設計;至於超級油輪雖可攜帶數百管VLS,抵 抗戰損的能力也不錯,但由於當時美國手頭上可用的大型油輪不多,改造後的使用壽命有限;最重要的是油輪航速過慢,難以滿足美國海軍的作戰需求。因此美國海 軍在1996年4月正式發佈的武庫艦作戰概念(The Arsenal Ship Concept of Operations)中,表示全新設計的艦體才是最佳選擇。 在布爾達的強力推動下,美國海軍在1995年秋季正式提出武庫艦的研發預算要求,並正式列入 1997預算年度中。在1996年3月,NAVSEA與DARPA簽署合作發展武庫艦的協定稍後向美國各個主要國防廠商發出邀標書。在邀標書中,美國海軍 要求武庫艦需配備500管左右的垂直發射器,並將人力需求降至50人以下,艦體採用商規標準的雙層殼體,全長約250m,採用燃氣渦輪發電的推進系統,最 大持續航速25節,艦上不配備任何感測器與作戰系統,所需的一切戰術情報或攻擊目標資料全部透過協同接戰能力(CEC)網路提供。隨後,DAPRA總共收 到洛克西德.馬丁、諾斯洛普.格拉曼、巴斯鋼鐵(Bath Iron Works,BIW)等廠商的回覆。 諾格集團的武庫艦提案,採用半潛式艦體,並配備壓載水櫃來調整吃水深度。 BIW廠的武庫艦提案,採用大角度傾斜艦首與穿浪逆船舷設計。 圖畫中旁邊是一艘柏克Flight 2A飛彈驅逐艦。 New Port News廠的武庫艦提案。 值 得一提的是,以往美國海軍典型的艦艇開發流程,都是先由NAVSEA研究不同作戰需求對設計與整體成本造成的影響,然後制訂具體的需求並完成一系列草案, 再發包給民間廠商,依照NAVSEA的草案進行細部設計與原型艦建造。然而在武庫艦計畫中,美國海軍首度讓民間國防廠商參與計畫概念定義階段,最後獲得了 比NAVSEA原始定義更好的方案。各競標廠商的提案都有一些顯著的共通特色,首先是極端重視匿蹤性能;由於武庫艦省略了感測系統與自衛武 裝,連帶使得艦上的配置變得極為單純,因此各廠規劃的武庫艦都擁有十分低矮簡潔的上層結構,大幅降低了雷達截面積(RCS)。諾格集團的設計還擁有壓載水 櫃,將浮出水面的乾舷高度控制在1.5m左右,當飛彈射出、重量減輕後便注水彌補;如此低矮的乾舷不僅可降低RCS,而且比各國掠海反艦飛彈高度還低,使 得飛彈直接命中的困難度增加,如使用感應近炸起爆,則飛彈破片只能對厚實的船殼造成輕微破壞。而BIW的提案則採用極具特色的穿浪逆船舷設計(Wave Piercing Tumblehome),擁有向內傾斜的船舷以及大幅度向上逆傾的艦首,具備極佳的低RCS能力(更多回波往上方反射)。 防護方面,武庫艦雖然採取商規製 造,但汲取了民間超級油輪的設計,在兩伊戰爭中,超級油輪的雙層厚實船殼被證明擁有極佳的防護效益,勝過當時美國海軍的水面作戰艦艇。除了雙層船殼外,艦 體內部也設有大量水密隔艙,垂直發射器周圍採用凱夫勒裝甲;而為了因應人力的大幅減少,艦上還配備自動化程度極高的消防損管設施。依據實戰經驗,西方飛 魚、魚叉等級的中型第二代反艦飛彈的威力等級(戰鬥部重量不超過500磅),將很難對武庫艦造成嚴重威脅。 洛馬集團的武庫艦提案較新版本,除了四座MLRS之外, 艦首還增加了一門155mm艦砲。 武裝方面,當時美國海軍 評估能與武庫艦搭配的武裝包括155mm先進艦砲(AGS,使用增程導引砲彈的最大射程達185km)、戰斧巡航飛彈(TALM,射程 1250~1650km)、陸攻標準飛彈(LASM,射程280km)、陸軍戰術彈道飛彈(ATACMS)的衍生型(射程110~295km)、SLAM 艦載衍生型(射程超過80km)、支援區域防空與彈道飛彈防禦的SM-2 Block 4/4A防空飛彈(由CEC透過友艦導引)、ESSM改良型海麻雀防空飛彈等。當時美國海軍給各廠商很大的自由度,能根據自己的理念選擇武裝配置,例如洛 馬的武庫艦方案是唯一配備VLS以外武器的設計,艦首艦尾各裝有二組艦載版MLRS多管火箭發射器等,可發射陸攻火箭或ATACMS飛彈,稍後又在艦首追 加一門155mm先進陸攻艦砲。 值得一提的是,洛馬集團在其武庫艦草案的想像圖與模型上,刻意使用72的舷號,接續在先前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戰鬥艦之 後。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戰鬥艦是四艘愛荷華級(Iowa class,BB-61~64),本級艦的五、六號艦(BB-65、66)在二戰其期間建造途中遭到取消,而原本接在愛荷華級之後獲得授權建造的五艘蒙大 拿級戰鬥艦(Montana class BB-67~71)也遭到腰斬,美國海軍從此將主要生產力量用於建造大量的航空母艦,進而擊敗日本帝國海軍。洛馬武庫艦使用72的編號(接在蒙大拿級五號 艦路易斯安納號之後,USS Louisiana BB-71),暗示武庫艦是戰鬥艦的接班人。 通訊傳輸方面,美國海軍 預計武庫艦在服役初期將透過神盾艦艇進行指揮,採用的網路傳輸系統包括用於傳輸戰斧飛彈目標資訊的TADIXS/OTCIX衛星資料交換系統,以及與艦隊 協同作戰的Link-11/16戰術資料鏈;等到其他新型寬頻戰術網路發展成熟後,武庫艦還能與E-2/3預警機、E-8 J-START聯星機、地面指揮中心或前線火力協調單位的管制,由遠端直接遙控武庫艦發射飛彈打擊特定目標。而武庫艦也可發射SM-2或ESSM等防空飛 彈,透過CEC傳輸能力,由其他友艦進行導引,支援艦隊的防空作戰。 武庫艦的研發、建造、測 試、服役分為六個階段,階段I為時6個月,邀請數家廠商提出概念設計,透過各個概念方案使武庫艦的發展概念、規範明確具體化;階段II為期12個月,選定 2至3組競標團隊進行初步設計,並在1998年1月從階段II的競標廠商中選擇獲勝者,進入為期33個月的階段III,也就是進行細部設計與建造驗證用的 原型艦;原型艦建造完成後,就進入為期12個月的階段IV,也就是實際海上測試。階段IV的高潮是一項為期90天的作戰測試,科目包括驗證通信/資料傳輸 系統是否滿足武庫艦的需求,並進行遠端指示發動攻擊、防空作戰、火力支援等測試科目,具體項目包括:3分鐘內連續發射3枚戰斧飛彈攻擊位置已知的固定目 標、透過CEC由遠端的友艦導引武庫艦發射一枚SM-2防空飛彈接戰對空目標,以及先透過地面單位標定目標,將資訊透過空中平台中繼傳輸給武庫艦,再由武 庫艦發射戰斧飛彈攻擊這個目標,此外還有透過海軍水面艦火力任務控制系統(NSFSCS)呼叫武庫艦發射飛彈等等。 如果階段IV一切順利, 武庫艦原型艦預定在2000年達成初始戰鬥能力(IOC),並隨後展開階段V,依據測試結果對原型艦進行修改,完成最終量產型武庫艦的細部設計,而最後的 階段VI則是武庫艦服役後的服役生涯後勤維護支援。成本方面,NAVSEA與DARPA估計在階段III中建造的原型艦需要4.5億美元(含研發費用), 國會設定的預算上限是不得高於5.41億美元;這筆預算分別編列於DARPA與海軍之中,其中DARPA佔3.7億美元,海軍則為1.7億美元。而後續建 造的四至六艘武庫艦的平均造價估計為每艘5億美元,只有當時一艘航空母艦的1/10,也僅相當於一艘柏克級的70%。而在大幅減少人力需求後(某些設計方 案僅需編制22名人員),六艘武庫艦的人力編制比一艘柏克級還低,每年維護費用僅需數千萬美元。 武庫艦的爭議 然而,武庫艦過於單純的功能,以及為了盡可能降低成本而採用的種種極端簡化設計,也成為這型艦艇的致命傷。首先,武庫艦完全沒有獨立的偵測、指揮管制與自 衛能力,這在瞬息萬變、狀況不斷的戰場上是極具風險的,萬一來自友軍的資料網路因為各種因素而中斷,武庫艦就會喪失作戰能力,成為毫無作用且束手待斃的海 上廢鐵。武庫艦的低人力需求雖然降低了人事開支,但也代表船艦幾乎沒有應付突發緊急狀況或自動化系統故障的情況;軍艦需要執行作戰任務,所需的值班人力比商船(只需要航行到目的地)更多,且無論在海上遇到裝備故障自力維修或損害管制,都需要大量人力;萬一艦上自動系統故障,人力短缺的武庫艦很容易陷入癱瘓或無法控制災情的地步。此外,如果武庫艦遭遇海盜或恐怖份子攻擊,短缺的人力也會使艦艇無 法有效自衛。 就整體任務成本觀之,雖然以相同的飛彈攜帶量觀之,一艘武庫艦可抵六艘柏克級,總成本低得太多,但是武庫艦也無法單靠本身運作,仍需要其他艦艇的協助才能 形成有效戰力;此外,柏克級還可進行其他各種任務,並能獨自運作,而武庫艦除了單純的發射飛彈之外,根本毫無用處。雖然後冷戰時代美國海軍第一要務是對地 攻擊,但不代表反潛、防空等需求就此蕩然無存。從實用性來看,武庫艦的飛彈攜帶量龐大,但是在前線海上進行飛彈再裝填是一件困難而複雜的工作,遑論是將 500管飛彈填滿,因為海上作業非常緩慢而麻煩(反觀航空母艦的機載彈藥補給便相對容易多了);如果武庫艦離開戰區進行補給再重返,又會浪費許多時間。且由於武庫艦航速太慢,無法跟隨航母戰鬥群機動,然而武庫艦卻需要仰賴友艦幫助才能有效遂行作業,這意味著武庫艦平時就必須部署在前線的危險 區域,才能對突發危機作出及時反應。 與 航空母艦相較,在任務方面,武庫艦唯一的攻擊手段就是飛彈,在發射後不能取消攻擊或更改目標(日後出現的戰術型戰斧飛彈才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攻擊彈性不 如航母,例如無法應付飛毛腿飛彈發射車這種無預警出現的機動目標。而航母艦載機能攜掛各式尺寸、功用、價格不同的彈藥,單機就能攻擊許多目標,並能應付許 多突如其來的狀況或新發現的目標,這都是遠距發射飛彈所不能相比的;而戰斧飛彈雖然射程頗長,但打擊範圍仍不敵能深入敵後的轟炸機,更別題飛機還能透過空 中加油來延長航程。經過實際分析後,武庫艦相對於艦載機聯隊或空軍聯隊的優勢越來越低。 經費上,武庫艦艦體本身雖然便宜,但是搭載的飛彈卻相當昂貴,如果將艦上五百多管飛彈通通填滿,總經費將超過5億美元,相當於武庫艦本身的造價,而這個數 字比海空軍機隊在相同火力前提下的彈藥成本高出許多。 從整個兵力結構來看,武庫艦本身雖然有許多降低成本的設計,但對於整個艦隊兵力結構而言,海軍還是需 要建造其他艦艇來承擔其他任務(防空、反艦、反潛、護航等),而武庫艦也需要在友艦的掩護與配合下才能發揮作用,整體而言反而是一種花費更大、更不划算的 選擇。 武庫艦之死 在強調任務多元化與反應 速度的後冷戰時代,武庫艦的特性可說是完全背道而馳,所以在美國海軍內部始終有反對的聲浪,尤其是航母派對武庫艦最為感冒,深怕其威脅航母在美國海軍中的 地位。當時甚至有以武庫艦全面取代航空母艦的傳聞,雖然布爾達接受訪問時公開否認,不過也顯示武庫艦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在美國海軍中,唯一力挺武庫艦的 就只有布爾達,這也意味著武庫艦計畫能否實現,完全仰賴特定高層人物的支持;一旦相關人物去職失勢,並未獲得美國海軍內部一致支持的武庫艦,就立刻會面臨 「人亡政息」的窘境。 在1996年3月, DARPA選擇洛馬、諾格、通用、BIW、李頓.英格斯造船廠(Litton/Ingalls)等廠商進入階段I,分別給予100萬美元的經費來發展概念 設計。然而就在階段I發標前夕,武庫艦最重要的靠山布爾達上將,卻在1996年5月16日自殺身亡,這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V字勳章墜飾事件:當時一名新聞 週刊(News Week)記者、曾在越戰中多次獲得勳章的退伍軍人David Hackworth質疑布爾達在公開場合配戴的勳章之中,在海軍成就勳章(Achievement Medal)與海軍褒揚勳章(Commendation Medal)勳表上的兩枚V字墜飾與其在越戰的經歷不符。V字墜飾(美國海軍稱之為傑出戰鬥勳章,Combat Distinguishing Device)只有實際參與交戰行動者並有特殊英勇表現者才有資格配戴。布爾達其中一枚V墜飾章是來自1973年營救被擊落飛行員的軍事行動,此一授勳沒問題;另一枚則是1965年越戰初期參與砲擊越南的戰鬥而授勛,因為這是遠距離朝北越開火,沒有直接與北越軍方遭遇與交戰,因而出現爭議。事後調查顯示布爾達上將在新聞週刊記者調查之前大約一年就停止在公開場合配戴V字墜飾,因為海軍通知他並未授權他配戴(若需要配戴V字墜飾,需要由海軍授權並下達正式的書面許可文件)。 雖然布爾達在越戰時代的上司、前海軍作戰部長松華特上將立刻出面澄清布爾達獲得授權配戴V字墜飾,但美國海軍記錄管理委員會最終仍裁決布爾達資格不符。當 時美國媒體炒作此一新聞,並且查出布爾達入伍時竄改出生日期(他17歲就入伍),導致布爾達面對沈重的壓力與名譽危機。1996年5月16日,布爾達上午 接到五角大廈新聞部主任的通知,說下午有兩個新聞週刊記者預約採訪他,而布爾達吃了午飯之後就在辦公室裡舉槍自盡。 布 爾達自殺後,美國海軍內部對武庫艦興趣大減。由於布爾達生前的大力推廣,美國國會、國防部與海軍都有一些武庫艦的支持 者,使這個計畫仍得以持續進行,但是接替布爾達的新任海軍作戰部長、航母飛行員出身的傑強生(Jay Johnson)上將上任後,立刻宣布重新採納先前暫時被凍結的SC-21 COEA 3B1/DD-21造艦計畫。在1997年1月,DARPA選定分別由通用、洛馬與諾格等三家廠商領導的三個競標團隊進入階段II,各給予1500萬美元 的研發經費;其中,通用團隊包括BIW(BIW後來被通用購併)、雷松與科學應用國際公司(SAI),洛馬團隊包括李頓.英格斯廠與新港紐斯(New Port News)造船廠,諾格團隊包括國家鋼鐵船廠、Vitro、洛克威爾(Rockville)等。在1997年初。,眾議院國家安全委員會認定武庫艦與重新 啟動的DD-21為兩個各自的獨立軍艦發展計畫,在國防部提出的預算申請要求並不衝突。然而,接著武庫艦立刻面臨了「人亡政息」的壓力,在1997年4月 被美國海軍改名為「海上火力支援驗證艦」(Maritime Fire Support Demonstrator),失去了原有的獨立計畫地位,成為SC-21計畫之中的海上技術實驗平台,作為DD-21、CVX新一代航母等計畫的技術儲 備。 在1997年10月,參 議院、眾議院聯席會議審查1998財政年度預算時,拒絕了海軍部提出撥給MSFD計畫的1.15億追加預算,僅僅同意原訂的3500萬美元經費,然而這筆 追加預算對於即將決定獲勝團隊並進入階段III的武庫艦,卻是不可或缺的。由於經費不足,MSFD計畫注定難以為繼,國防部遂在12月1日的公報上宣布 MSFD取消,而階段II的合約遂在12月31日終止,海軍與DARPA合組的武庫艦共同計畫室宣告解散,而這顆一度被寄予厚望成為在未來替代航母功能的 明日之星從此銷聲匿跡。 結語 原始DD-21在1997年復活後 ,以前述概念3B1為基礎重新出發,隨後發展成今日的DD(X)/DDG-1000;至於原本SC-21規劃用來取代派里級的小型艦體設計,幾經演變(包括Street Fighter計畫),在2001年成為LCS多功能近岸戰鬥船艦。由於另有專文介紹DD(X)與LCS,在此便不予贅述。 可惜的是DDG-1000仍難敵預算水漲船高以及美國海軍主要需求轉變(著重反彈道飛彈能力,而DDG-1000針對陸攻優化的功能並非必要)的趨勢, 最後僅僅獲准建造三艘,而LCS也飽受時程落後、成本飛漲所困擾。 雖然武庫艦遭到取消,美國海軍在2001年決定將四艘解除戰略核威懾任務的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SSGN-726~729)轉換成搭載大量巡航飛彈與特戰支援潛艦(SSGN),改裝後每個彈道飛彈發射管能裝填七枚戰斧巡航飛彈,艦上至多能攜帶154枚戰斧巡航飛彈,等於實踐了武庫艦的理念,並且融合了核子潛艦絕佳隱蔽航行能力。
(上與下)2015年5月號美國海軍Proceedings雜誌刊登的文章「Breaking the anti-access wall」中, 再度探討以武庫艦的概念擊敗一些國家以武力拒止美軍進入特定地區的企圖。此種新版 武庫艦同樣機無上層結構,中部搭載768管MK-57垂直發射器,艦尾有直昇機起降甲板, 本身沒有相位陣列雷達等感測器,純靠CEC等手段從友軍獲得情資與射控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1月首度刊登武庫艦概念的美國海軍Proceedings雜誌,在2015年5月號又刊登一篇名為「擊破反拒止之牆」 (Breaking the anti-access wall)的文章中再次提及類似武庫艦的概念,探討這種艦艇用來擊敗一些國家(尤其是中國)以軍事手段拒止美軍進入的企圖。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武庫艦概念 與1988年1月麥卡夫刊登的那篇文章的構想類似,幾乎沒有上層結構,前部設置低矮的航行艦橋,中部設置大量MK-57垂直發射系統(總共12群,每群有 16個四聯裝MK-57發射管,總共有768管,全部裝填戰斧飛彈時相當於五艘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艦),艦尾設有直昇機起降甲板,同樣沒有煙囪結構,主機 排煙口設置在飛行甲板之前。不過,新版武庫艦並不像1988年1月麥卡夫文章一樣設置相位陣列雷達,純粹靠著資料鏈以及協同接戰能力(CEC)等信息基礎 建設來獲得目標情資與射控(在1980年代時尚無CEC)。新版武庫艦不僅能在高強度戰爭中滿足對地打擊的火力需求,還能透過CEC由友軍其他單位(如神 盾艦)提供目標參數和射控,擔任防空、反彈道飛彈任務的「載彈卡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