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福特角級遠征船塢運輸艦/劉意士.普勒級遠征基地艦

蒙特福特角級(Montford Point class)機動登陸平台艦(MLP)想像圖,其構型與半潛舉升船相當。

低下去的甲板作業區前可停放三艘LCAC登陸艇 ,其後是一個供物資轉運等作業的平台。

在2005年9月舉行的第一次機動登陸平台艦概念測試,由大公僕1號(MV Mighty Servant 1)半潛舉升船扮演MLP,

負責接收華特森級戰略預置艦華特金斯號(USNS Watkins T-AKR-315)轉移的物資,在大公僕1號上裝載於LCAC

氣墊登陸艇然後出發。一系列利用半潛舉升船的MLP概念測試都圓滿完成。

剛下水的首艘機動登陸平台艦蒙特福特角號(USNS Montford Point T-ESD-1 ex-T-MLP-1)。

建造中的首艘機動登陸平台艦蒙特福特角號。

建造中的蒙特福特角級二號艦約翰.格連號(USNS John Glenn T-ESD-2 ex-T-MLP-2)

約翰.格連號在2014年1月展開海試。

航行中的蒙特福特角號

蒙特福特角號在2014年6月13日進行測試,一旁停靠一艘戰略預置艦。此時蒙特福特角號中部作業平台搭載了

可容納三艘LCAC氣墊登陸艇的作業區域 ,並且處於降低船體的狀態,準備讓LCAC進入。

(上與下) 在2014年6月13日的測試中,蒙特福特角號首度實現與LCAC氣墊登陸載具對接操作,LCAC駛上蒙特福特角號

中部作業平台並實施物資與車輛的裝卸。

在2014年6月13日的測試中,LCAC駛上蒙特福特角號的瞬間

兩艘LCAC停在蒙特福特角號號上

在2014年6月13日的測試中,停在蒙特福特角號上的LCAC正卸下AAV-7兩棲登陸載具。

在2014年6月13日的測試中,AAV-7兩棲工兵車直接從蒙特福特角號出發。

在2014年6月13日的測試中,戰略預置艦正在部署車輛坡道,與蒙特福特角號的作業平台對接,讓車輛直接開進、開出。

(上與下)戰略預置艦傍靠蒙特福特角號進行轉移作業。

蒙特福特角號甲板上的AAV-7車隊。

正與一艘戰略預置船傍靠對接的蒙特福特角號

蒙特福特角號在測試中傍靠聯合高速艦米利諾基特號(USNS Millinocket JHSV-3 )

原訂蒙特福特角級第三、四號艦(T-MLP-3、4)改以浮動前進基地(AFSB)的規格建造,

艦體中部改裝一個供直昇機起降的大型平台,可操作2到4架CH-53直昇機。AFSB的主要任務

是進行空中掃雷與特種作戰的基地,能讓直昇機、特戰部隊駐艦並攜帶作戰所需物資。

 

(上與下二張)首艘劉意士.普勒級浮動前進基地(AFSB)劉意士.普勒號

(USNS  Lewis B. Pulle T-ESB-3 ex- T-AFSB-1),AFSB在2015年改稱為遠征基地艦(ESB)。

在2017年8月,劉意士.普勒號被編入美國海軍服役,這是第一艘從軍事海運指揮部(MSC)

轉入海軍作戰序列的同型艦,因此艦名前綴改為USS,並去除舷號最前面的前綴T,

成為USS  Lewis B. Pulle(ESB-3)

俯瞰劉意士.普勒號

劉意士.普勒號正面。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蒙特福特角級遠征船塢運輸艦/劉意士.普勒級遠征基地艦

/美國

(Montford Point class/Lewis B. Puller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National Steel and Shipbuilding Company (NASSCO) shipyard ,San Diego, California.(General Dynamics)
尺寸(公尺)

長233.1~239 寬50 吃水7.9~12

排水量(ton) 載重噸60000以上(DWT)

滿載排水量78000~83000噸
動力系統/軸馬力 整合電力推進

MAN/B&W中速柴油機*4/32184(24MW)

雙軸

艦首輔助推進器/2682(2MW)

航速(節) 15
續航力(海里) 9500/15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人員 原始配置:民間雇員34

編入海軍後:5名軍官、96名水兵、民間雇員44名
航空機 T-AFSB-1、2:CH-53C直昇機*2(最多4架)
登陸載具 T-MLP-1、2:LCAC氣墊登陸艇*3
姊妹艦

蒙特福特角級機動登陸平台艦:2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T-ESD-1 ex-T-MLP-1 Montford Point 2011/5/27 2012/1/19 2012/11/13 2013/5/14交艦 MLP構型
T-ESD-2 ex-T-MLP-2 John Glenn 2011/5/27 2012/4/17 2013/9/15 2014/3/12交艦 MLP構型
劉意士.普勒級遠征基地艦:6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ESB-3 ex-T-ESB-3 ex-T-AFSB-3  ex-T-MLP-3 Lewis B. Pulle 2011/5/27 2013/11/5 2014/11/6

2015/2/7洗禮

2015/6/12交付

2017/8/17進入美國海軍
ABFS構型
T-ESB-4 ex-T-AFSB-4  ex-T-MLP-4 Hershel "Woody" Williams 2014/12/19 2016/8/2 2017/8/19下水

2017/10/21洗禮
2018/2/22交付

2020/3/7進入美國海軍
ABFS構型
T-ESB-5 Miguel Keith 2016/6/2 2018/1/30 2019/10/19洗禮 2019/11/15交付 ABFS構型
T-ESB-6 John L. Canley 2019/8/23 2020/11/17 2022/5下水

2022/6/25洗禮
2024/2/17 ABFS構型
T-ESB-7 Robert E. Simanek 2019/8/23 2021/12/1切割第一塊鋼板

2022/10/21安放龍骨
2024/5/4洗禮   ABFS構型
T-ESB-8 Hector A. Cafferata Jr. 2023/8/8

    ABFS構型

 


 

起源

在2000年代前期,美國海軍和陸戰隊基於快速反應作戰,提出「海上基地」的新概念。在2002年7月,美國海軍提出21世紀海上力量構想,以及包括「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等三種核心作戰概念。其中,「海上基地」指將聯合作戰能力置於海上,使聯合部隊能夠從海上投送武力(包含進攻與防守)、從海上實施作戰機動和後勤補給,進而最大幅度地降低聯合作戰行動對對岸基設施的依賴,提高海軍的獨立作戰能力。在2004年8月,美國海軍進行了名為「整合登陸平台「(Integrated Landing Platform,ILP)的概念展示,ILP能與海上預置船與車輛運輸船(T-AKR)對接,透過側舷的車輛坡道以及裝卸貨物吊臂來接收這些車輛與物資,此外還能讓LCAC氣墊登陸艇駛上並停靠;而ILP就是機動登陸平台艦(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的前身;機動登陸平台是一個具備各種兩棲操作機能的浮動基地,作為兩棲作戰行動中集結人員、裝備與載具的中繼平台。

 在2005年,美國海軍提出「海上基地:聯合一體化概念」,描述是「從海上完成聯合作戰武器力量的部署、集結、指揮、投送和再部署,不依托陸上基地為聯合作戰區域內的作戰部隊提供持續的戰鬥支援、維護和力量投送」。之後十幾年,美海軍發佈的各類文件中都沒有使用「海上基地」之類的術語,但是文件中都出現有類似前述文件的概念;而而美國也在MLP項目持續以建構「海上基地」能量進行努力。

在「海上基地」的構想下,美國海軍會在戰區外圍海面上,組織一個可以集結兵力(包括空中火力、登陸載具、部隊以及後勤務資)、分配登陸所需的人員與後勤物資並籌劃發動登陸作戰的基地,擺脫以往對陸上基地設施以及港口的依賴。長久以來,兩棲登陸作戰一直需要一個現成的港口碼頭(例如在敵方海岸開闢一個灘頭堡,或從敵國攻佔一個港口,或者循波灣戰爭模式,在鄰近敵國的美國盟邦港口裝卸),將兩棲、運輸艦艇上的武器裝備及人員轉移到登陸戰區。如果前述條件都無法成立,就沒辦法在整場兩棲戰役中確保將人員、裝備持續送上敵國海岸。

「海上基地」就是為了徹底解決前述問題而生,提供一個能任意在敵國沿海部署的海上中轉基地,再也不需要在灘頭開闢並鞏固灘頭堡;如此,美國及其盟國能夠最有效地利用國際海域,克服在海外用兵的限制,減少對岸上後勤設施的依賴,降低戰爭或衝突初期對戰略運輸能力的需求;透過海上基地,美國海軍陸戰隊不僅更能實施快速部署、並盡快在任務區展開作戰,完成任務後的撤離與重新部署也增快許多。而如果海事基地擁有強大的指揮與控制、監視、偵察以及支援(包括後勤、醫療等)能力,在部隊上岸以後,海上基地還是可以發揮後勤節點的作用,作為來自本土的補給與後續投入兵力的整備中轉樞紐。

海上基地的力量由航母打擊群、兩棲遠征打擊群以及海上預置部隊組成;先前美國海軍已經有載運量龐大的戰略預置船隊,但它們只是純粹的海上裝備運輸艦,只負責在設施良好的港灣進行裝卸,本身不具備基地所需的後勤保障、物資分配以及組織集結攻勢的能力。而新發展的機動登陸平台(MLP)就是「海上基地」的關鍵中樞裝備,作為海上預置部隊、後勤補給艦隊、兩棲登陸艦隊各類運輸、補給船舶,以及前沿戰區打擊群的連接器,為前沿部隊作戰提供兵力投送、後勤補給和機動作戰能力。

MLP是一個供各種與兩棲灘岸連結的海、空載具停靠的中繼基地,包括包含在海上航行的LCAC登陸艇、AAAV兩棲戰車、直昇機與MV-22傾斜旋翼機等,可執行大規模的物流運送任務(包含人員與裝備)。這些兩棲載具一開始並非由MLP載運至戰場,然而在戰區作業期間在MLP停靠(或降落),進行必要的中繼轉運等作業 。以往的兩棲作戰需要先奪佔港埠碼頭,才能讓大型運輸艦、滾裝船隻停靠並地卸下重型裝備,而這些船隻很難直接透過本身設備(如起重機)在搖晃的海面上為搖晃的登陸載具(登陸艇、LCAC等) 實施裝載;有了MLP之後,過去需要在良好深水港才能停靠卸下裝備的大型運輸船隻(例如戰略預置船)就能與MLP對接,將裝備物資卸載到龐大而穩定的MLP上,再透過MLP將裝備物資轉移到登陸載具進行搶灘。MLP具有靈活的補給能力,通過模組化的物資處理方式,確保對各類物資包、力量包做出精確的識別和投送,使得指揮官可以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在不同方向、不同地點精確分配部隊、裝備和補給,加快作戰或人道救援任務的節奏,節約時間,並盡量精減任務所需的資源(裝備和人員)總量。

在作戰時,MLP被部署於戰區外的水域,而其他兩棲艦艇便將作戰所需的裝備、車輛、物資與部隊透過水面載具(包含JHSV聯合高速船、戰略預置船等美軍運輸船隻、LCAC氣墊登陸艇等)以及空中載具(直昇機等)先集結到MLP上,然後再以MLP為基地, 透過可停靠MLP的LCAC氣墊登陸艇與AAAV兩棲突擊車等載具將部隊與物資投送到登陸區的目標。有了MLP之後,由不同船艦帶來的兵員、車輛、裝備、物資就可以集結在MLP上,裝載於 來自其他兩棲突擊艦/船塢登陸艦的LCAC登陸載具與直昇機上,大致可以取代過去需由岸邊港口負責中轉的工作。在一些小規模的兩棲軍事行動中,透過MLP的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完全不需要依賴地面基地的支援。

 結合各垂直起降航空運輸資源(CH-47、MH-53、MH-60直昇機以及MV-22傾斜旋翼機等)以及LCAC氣墊登陸艇、兩棲登陸載具等各種輸送裝備組合,MLP可將各種戰爭資源通過戰略海運和自主部署,迅速到達目標地區的任意多個地點,大幅加快部隊投送(含接收、分段運輸、向前輸送)的進程進程;這種機動能力使得美軍可充分掌握戰略主動,增強了進攻的突然性和隱蔽性。

「海上基地」讓美軍投射武力時,擺脫對其它國家地面基地設施的依賴,因為有時就連盟邦也因政治因素而拒絕出借適當的基地供美軍當調集兵力物資的中繼站;例如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時,土耳其始終不同意借到開闢北部戰線,導致裝載在船上的美國陸軍第四機械化步兵師始終無法登陸,最後船隊不得不放棄登陸計畫,影響了整個作戰計畫。而由於「海上基地」可部署在公海上,不僅可遠離敵方打擊範圍,也能讓美軍擺脫政治上的干擾或盟邦的不配合。  

除了支援兩棲作戰外,MLP也能相當程度取代港口基地的保障與轉運功能,減少美軍在海外投射時對外國港口的依賴,例如例如讓海軍船艦停靠重新裝載彈藥(尤其是為垂直發射器重新裝填飛彈,一般只能在港口進行)與物資。這在因政治環境使美國無法取得他國港口進行作業,或者重大天災而使當地港口設施嚴重毀損(例如2010年海地大地震)時,就顯得格外有價值 。

最初MLP打算納入操作直昇機的能力,然而由於預算刪減,MLP約在2009年中經過簡化(見下文),取消了這項能力。

依照2006年3月美國海軍規劃的海上基地,總共由14艘船艦組成,包括兩艘LHD/LHA兩棲突擊艦(由陸戰遠征旅指揮與控制)、1艘多用途兩棲攻擊艦(由航空單位指揮/控制)、3艘 戰略預置船隊的大型中速滾裝船(LMSR)、3艘路易斯&克拉克號(Lewis and Clark class)級乾貨彈藥運輸船(T-AKE)、3個MLP機動登陸平台。在「海上基地」的架構中,在靠近前線處部署的「海上基地」,會接受後方約2500海里的地面「中繼基地」的支援。

概念測試

在2005年9月,美國海軍展開MLP的作業概念測試,利用民間的大公僕1號(MV Mighty Servant 1)半潛舉升船作為MLP的代用平台,另外再調用一艘華特森級戰略預置艦華特金斯號(USNS Watkins T-AKR-315)載運兩棲作戰所需要的裝備和物資。第一項測試中,大公僕1號與華特金斯號首先於普吉灣(Puget Sound)海面連結,透過華特金斯號的舷側起重機以及滾裝坡道等手段相互傳輸物資;確認兩船能在平靜的海上進行傳輸作業後,大公僕1號與華特金斯號開往聖地牙哥,華特金斯號在此將貨物轉移到大公僕1號上,而以大公僕1號為基地的LCAC氣墊登陸載具再將物資由大公僕1號上載往岸上。在操作LCAC時,大公僕1號注水使中部搭載區泛水,使LCAC能開上船體中部的搭載區。

概念測試中的大公僕1號(MV Mighty Servant 1)半潛舉升船以及華特森級戰略預置船

華特金斯號(USNS Watkins T-AKR-315),兩艦正由華特金斯號的跳板艙連接。

第二項測試在2006年10月由大公僕3號(MV Mighty Servant 3)與另一艘華特森級戰略預置艦瑞德.克勞德號(USNS Red Cloud T-AKR-313)在維吉尼亞的諾福克基地( Norfolk, Virginia)海域一同進行,此時兩艦在半路上就並排航行,車輛由瑞德.克勞德號轉移至大公僕1號,然後再將車輛裝上LCAC氣墊登陸艇 ;在此次實驗中,美國海軍測試了自動化裝載和恢復系統的效果,同時首度實驗以兩船自身動力來在海上定位。

在2010年2月,大公僕3號又與另一艘華特森級戰略預置艦索德門號(USNS Soderman T-AKR-317)在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進行進一步測試;在此次測試中,索德門號與大公僕3號連接,各型車輛(從M-1戰車到悍馬載重車)由索德門號傳輸到大公僕3號,隨即就裝載於LCAC登陸艇並從大公僕3號出發,而且整個作業都是在四級海象下完成。

在2018年7月11日,聖地牙哥NASSCO造船廠建造的USNS Miguel Keith (ESB-5)浮動前進基地艦的乾塢發生意外,用來隔絕外部海水的外牆突然崩塌,海水淹沒正在建造的USNS Miguel Keith乾塢工地;這次意外導致USNS Miguel Keith的艦體從墩坐基座上浮起;由於此時艦體有一些為了固定在墩坐基座的開口,尚未形成水密,海水因而湧入艦內。這次意外並未造成人員傷亡,而USNS Miguel Keith的艦體也保持穩定。

 

設計與建造

在MLP預備階段的概念設計中(約在2004年下旬開始),通用動力規劃的方案能搭載六艘LCAC,並配備車輛轉移系統(Vehicle Transfer System,VTS),包含在艦體兩側的駛進/駛出艙門和連接浮橋,左右兩舷能同時各與一艘友軍船艦連結並讓車輛進出,此外浮橋還能抵銷兩船在航行之間的相對運動,使得車輛轉移作業能在航行移動之中進行 ,在三到五級海象下仍能進行轉移作業。此種MLP航速可達20節,續航力9000海里,每艘價值15億美元。然而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美國財政困難,並從2011財年起刪減國防預算,通用集團被迫在2009年中縮減MLP設計的規模;在新的方案中,通用集團參考NASSCO一家次承包商建造的阿拉斯加級油輪(Alaska class,載重噸為185286噸)為基礎修改成一艘駛進、浮出(float-on/float-off)的半潛船隻,希望能將每艘造價控制在5億美元。經過修改後,MLP取消了起降直昇機的能力 (由擁有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的路易斯&克拉克號級乾貨彈藥運輸船作為直昇機操作平台),原本能在航行間進行車輛轉移的VTS系統被縮減為傳統的舷側車輛斜披道系統,只能在停泊時, 由左舷透過車輛斜坡道系統與一艘大型中速滾裝船(LMSR)連接並進行車輛轉移 (此作業能在三級海象以內進行),而LCAC的搭載量也減為三艘;此外,最高航速降至15節,不過續航力則略提升為9500海里。

 依照設計需求,蒙特福特角級接到任務後,能在30天內備便並從美國本土出發航向任務海域,能持續以15節的航速連續航行40天,艦上的物資與燃料足以支應在戰區海域不停機動與作業一個月。它可以在30天內從本土出發到達任意指定的海域執行任務;可以以15節的速度在海上連續航行40多天;艦上儲備的補給物資足夠滿足它在戰區不停機動一個月。艦上能容納1000名部隊,以及100輛輪型車輛。下甲板空間的艙區可以根據不同的威脅環境和作戰任務,迅速變換配置構型;艦上作業艙區甲板可以隨時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來安裝不同的任務模塊(裝在標準集裝箱內)。例如,透過加裝大量集裝箱醫療模塊,並配置救災運輸直昇機以及對應的醫療單位人員,MLP就能迅速轉換成一種籌載量大、能提供空中直昇機運補、床位與設備充足的救災醫院船。

在2009年,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與通用動力集團(General Dynamics)旗下位於聖地牙哥的國家鋼鐵造船廠(National Steel and Shipbuilding Company,NASSCO)簽署價值350萬美元的合約(編號為N00024-09-C-2229),展開MLP的設計工作。

在2010年8月,NASSCO 在先前合約的基礎上再獲得美國海軍價值1.15億美元的修訂合約,為第一艘MLP 進行先期備料採購以及細部設計工作。在2011年5月27日,美國海軍正式與NASSCO簽署建造三艘MLP的固定價格加激勵條款合約 ;三艦合約總值共計7.44億美元,由於大量運用成熟的民船技術,這個價格只有美國海軍最初預想的1/3。MLP將部署於美國軍事海運指揮部(MSC),由民間雇員操作。在2011年6月30日,MLP的建造工作正式展開,三艦的命名在2012年1月4日正式公布。首艦蒙特福特角號(USNS Montford Point T-MLP-1)在2012年1月19日安放龍骨,同年11月13日下水,2013年5月如期、如預算交付,2015月3日正式服役,全部三艘預定在2018年交艦完畢。在2012年8月,美國海軍表示考慮增購第四艘蒙特福特角級機動登陸平台艦,隨後在2014年12月正式簽約。

蒙特福特角級的構型與民間半潛舉升船相同,艦體中部一塊廣大甲板區域的乾舷極低,作為兩棲轉運的作業區;作業區前部設有三個供LCAC氣墊登陸載具 或AAV-8兩棲運兵車停靠的位置,並以連接橋相連;LCAC停放區後方是一個高出一層的平台,作為 物資轉運處理和停放車輛等用途,而船樓、煙囪等則位於船尾。進行LCAC或AAV-7兩棲運兵車作業時,蒙特福特角級的底部壓載艙會充水,使艦體下沈,讓LCAC作業區泛水,使LCAC登陸艇 或AAV-7能夠進出。為了與友軍其他輸送船隻並排停靠,艦上還儲存有大型錨具防撞墊(平時存放於船樓前方)。蒙特福特角級艦上擁有總面積2322平方公尺的作業甲板來停放登陸載具,並可容納1439立方公尺的JP-5航空燃油。

蒙特福特角級採用整合電力推進系統(Integrated Power Systems,IPS),由Converteam公司整合開發, 負責包括發電、推進與自動操作控制系統(含諧波濾波器、發電機、高壓配電盤、變壓器、自動化設備、具備在海上動態定位能力的艦首側向輔助推進器),主機是四座功率24MW的MAN/B&W中速柴油發電機組,而由變頻驅動的串聯式推進電動機則由英國設計建造,雙軸螺旋槳推進。 此外,艦首還配備功率2MW的橫向輔助推進器。服役初期,蒙特福特角級編制34名民間雇員來操作。

在2020年5月27日,Vestdavit公司獲得合約,為規劃中的第六與第七艘遠征基地艦(T-ESB-6以及T-ESB-7)提供2TDB-7000吊艇起重機系統;此系統能承載14000kg,可收放7m與11m長的RHIB作業艇。2TDB-7000具有單點和雙點掛載模式,在雙點掛在模式下兩個吊艇臂可自動化同步作業。2TDB-7000具有雙重的獨立舉升絞盤,升降速度可達每分鐘40m;每個吊艇臂具有反墜落系統(anti-pendulation system)、自動絞盤機(automatic wire hauler)以及一個衝擊吸收器。相較於先前ESB艦使用的吊艇系統,2TDB-7000能在更高的海況下更安全地收放小艇。

 

浮動前進基地(AFSB)(劉意士.普勒級)

針對在波斯灣水域對付伊朗方面的威脅,美國海軍也在2000年代後期提出一個名為浮動前進基地(Afloat Forward Staging Base,AFSB)的概念;此一概念是在前線部署一艘作業母船,作為當地的小型船艇的浮動基地。美國海軍計畫以MLP為基礎來建造AFSB, 在艦體中部的半潛平台上裝設直昇機庫與起降平台,此外還增加艦上容納人員的起居空間,不過就犧牲了搭載LCAC的功能。與MLP相同,AFSB能讓其他艦船靠泊,能儲存燃料和後勤維修設備,並設有維修空間。AFSB的主要功能是進行空中掃雷作戰、特種作戰任務,或者作為長期海上維和、反海盜、人道救援與救災的海上基地(前述任務都十分倚賴直昇機),艦上機庫可容納2架MH-53直升機(含起降甲板空間,最多能容納四架),儲存任務裝備的空間能儲放最多四條由CH-53直昇機拖帶的MK-105掃雷索,此外還能讓250名特戰隊員駐紮。 在過去,操作掃雷直昇機的任務先後由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仁川號(USS Inchon MCS-12)改裝成的掃雷指揮艦,或者是快捷號(USS Swift HSV-2)高速穿浪運輸船來擔任。

在2012年1月24日,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MSC)提出將奧斯汀級船塢登陸艦朋斯號(USS Ponce LPD-15)改為一個海上前進基地(Afloat Forward Staging Base,AFSB),用來搭載MH-53掃雷直昇機,並支援水雷反制艦艇作業;完成改裝後,朋斯號的舷號也改為AFSB(I)-15,其中(I)意味著過渡性質(interim),軍事海運司令部主要使用這艘即將除役的舊船測試相關運用和概念,隨後則建造全新的AFSB艦。

在2012年3月,美國海軍要求在2014財年編列MLP-3與MLP-4的經費,並且都以AFSB的規格建造;然而,採購AFSB的提案遭到眾議院否決,並表示AFSB不應在美國海軍主要項目的經費中。在2012年底,美國海軍湯姆.卡普曼少將(Vice Adm. Tom Copeman)遞交給海軍作戰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約翰.格林奈特上將(Adm. Jon Greenert)一份名為「2025年水面艦隊」(Vision for the 2025 Surface Fleet)的備忘錄;依照事後部分消息透露,湯姆.卡普曼少將建議美國海軍未來應更多仰賴MLP與AFSB這樣的海上基地來部署、操作海軍陸戰隊,並以之取代現有的船塢運輸艦。 在2013年3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仍舊提案購買兩艘MLP與兩艘MLP-AFSB的方案 ,最後這個方案獲得落實,因此原訂第三、第四艘蒙特福特角級(T-MLP-3、4)就改以AFSB的規格建造,編號也改成T-AFSB-1、2。

在2014年1月16日水面海軍船艦協會(Surface Naval Association)的全國研討會中,NAVSEA的戰略與戰區海運計畫(Strategic and Theater Sealift program)主管亨利.史蒂芬上校(Captain Henry Stevens)宣布,將會評估在AFSB上操作起降MV-22傾斜旋翼機的可行性,不過他也表示目前F-35B STOVL戰機目前不在AFSB的考量範圍,這是因為現階段F-35B在美國海軍兩棲艦艇上操作時,發現垂直向下的噴射尾流對飛行甲板造成侵蝕。

在2013年6月,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The 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NAVSEA)授予NASSCO船廠一紙價值1120萬美元的合約,以蒙特福特角級的設計為基礎設計AFSB。在2014年3月,NAVSEA授予NASSCO船廠價值1.285億美元,將原本的T-MLP-3設計、建造城AFBS構型。首艘AFSB艦劉意士.普勒號(USNS Lewis B. Pulle T-AFSB-3  ex-T-MLP-3)於2013年11月5日安放龍骨,2014年11月6日下水,試航後於2015年交付並取代朋斯號的勤務;而美國海軍也把AFBS構型的後續艦稱為劉意士.普勒級(Lewis B. Pulle class)。在2014財年,美國海軍NAVSEA授予NASSCO船廠對於T-AFSB-2的長期備料合約,價值6400萬美元,並允許先期採購該艦所需的整合電力推進系統、艦橋系統、通信系統等相關設備;在2014年12月19日,NASSCO獲得美國海軍價值4.98億美元的合約,進行T-AFSB-2的細部設計與建造工作,於2015年第四季展開建造,2018年3月完工。在2016年6月,美國海軍又與NASSCO簽署第三艘劉意士.普勒級浮動前進基地的建造合約。

在2015年1月中,美國海軍部長雷.馬布斯(Ray Mabus)表示,將會重新歸類幾個近年新出現的艦種,包括 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聯合高速船艦(Joint High Speed Vessel,JHSV)、機動登陸平台(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浮動前進基地( Afloat Forward Staging Base,AFSB)等,以符合海軍慣例的傳統艦種來歸類,而不是把最初專案計畫的名稱直接變成艦種。 在2015年9月初,美國海軍公布以上對應的新艦種,其中JHSV改為遠征快速運輸艦(Expeditionary Fast Transport,EPF),MLP改為 遠征船塢運輸艦(Expeditionary Transfer Docks,ESD),AFSB改為遠征基地艦(Expeditionary Base Mobile或Expeditionary Sea Base,ESB) 。美國海軍在討論重新分類的過程中,一開始MLP考慮的範圍包括載具登陸船(vehicle landing ship,LSV或LVD),而AFSB考慮的範圍則包括水雷反制支援艦(mine countermeasures support ship,MCS)、多用途補給船塢(multipurpose replenishment dock,AFSD)等 。

 

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最初美國海軍將蒙特福特角級ESD/ESB部署於軍事海運指揮部(MSC),有需要時才編入美國海軍作戰艦隊;配屬於軍事海運指揮部時,蒙特福特角級並非作戰艦艇,艦上也沒有武裝且人員多為民間雇員,依照美國武裝衝突法(laws of armed conflict)相關規定,只能執行自衛作戰(武裝衝突法保障在作戰期間於海外執行致命性任務的正規軍事人員,但不包括美國海軍的民間人員,因此維持MSC船艦的身份會造成困擾)。而一旦配置在美國海軍作戰序列,就能依照作戰需求執行各類型軍事任務。

在2017年8月,美國海軍首先將蒙特福特角級三號艦劉意士.普勒號(USS Lewis B. “Chesty” Puller,ESB-3) 納入作戰序列,納入中東的第五艦隊;劉意士.普勒號加入美國海軍的成軍儀式於2017年8月17日在巴林舉行,是美國海軍第一艘在海外舉行成軍儀式的船艦。美國海軍發言人表示,考慮到在中東地區的實際作戰需求與威脅,將劉意士.普勒號永久性轉入作戰序列可以消除該艦身份與任務上的模糊性,利於當地美國海軍系統的指揮控制程序(以中東的環境,第五艦隊所有船隻都可能需要執行攻勢任務,而不只是消極自衛)。

在2020年1月,美國海軍正式決定將陸續全部五艘蒙特福特角級ESD/ESB都納入正規作戰艦隊,首先是正在進行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ost-Shakedown Availability,PSA)維護作業的四號艦哈薛.威廉斯號(USNS Hershel "Woody" Williams T-ESB-4),該艦在2020年後期正式編入美國海軍作戰序列並展開首次部署,而此時正進行交付後試航作業的五號艦USNS Miguel Keith(T-ESB-5)隨後也在3月7日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美國海軍新聞社(USNI)透露,這些新編入海軍作戰序列的ESD/ESB會沿用與劉意士.普勒號相同的人力配置方式,由海軍上校(O-6級)指揮,海軍金/藍班正規人員輪調(含5名軍官、96名水兵)執行作戰任務,此外仍配置44名MSC的民間雇員來操作、維持船上系統(艦上至多可容納約298名編制人員)。美國海軍發言人Tim Pietrack上尉對媒體表示,在美國武裝衝突法的規定下,將所有ESB艦都編入正規作戰艦隊,可以為指揮官提供更大的作戰彈性。將五艘蒙特福特角級都納入服役後,美國海軍前線作戰艦隊的數量達到295艘。


納入LOCE與EABO作戰

2021年1月11日美國海軍水面艦協會論壇的線上年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 2021)中, 美國海軍水面艦隊(Naval Surface Forces)指揮官Roy Kitchener中將表示,美國海軍正著演於把LCS濱海作戰船艦以及遠征基地艦(ESB)整合到現在美國海軍推動的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DMO)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爭議環境的近海作戰」(Littoral Oper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 ,LOCE)以及「遠征先期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EABO)等作戰概念中。在這樣的作戰概念下,美國海軍陸戰隊配備機動式遠程反艦飛彈系統,搭載規劃中的輕型兩棲船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s,LAW)在作戰區域的離島快速轉移。

在2022年5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2030軍力設計(Force Design 2030)的年度報告中,打算研究利用現有的遠征快速運輸船(EPF)以及遠征運輸船塢(ESB)等現有平台,作為輕型兩棲船艦(LAW)項目被推遲數年的過渡性替代方案。

美國海軍打算提前除役ESD

在2022年3月28日,美國海軍公布2023財年的預算申請書;其中,海軍計畫在2023財年汰除24艘船艦來節省36億美元,包括四艘惠德比島級船塢登陸艦(LSD-42、44、46、48),以及兩艘服役還不到10年的蒙特福特角級遠征船塢運輸艦(T-ESD-1、T-ESD-2)。這似乎意味在美國海軍認為在陸戰隊的轉型計畫中,作為登陸作戰中轉基地的ESD,作用不如以航空操作為主的ESB大,在預算有限的時候只好被優先放入除役名單。在先前服役期間,兩艘ESD都只曾配合美國海軍陸戰隊操作,從未如原始構想般裝載或中轉過陸軍與海軍的裝備。

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申請中大砍兩棲登陸船艦資產,而且打算將建造中的LPD 17 Flight 2船塢登陸艦的數量大砍到三艘,引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強烈不滿;24位退役陸戰隊將領包含前國防部長詹姆士.馬蒂斯(James Norman Mattis)聯名抗議這項決定,認為一口氣除役四艘LSD加上兩艘珍貴的ESB海上基地船,會迫使陸戰隊更加倚賴岸上設施進行裝卸、中轉等重要後勤作業;一旦美軍不能鞏固安全的裝卸港口,就會嚴重影響陸戰隊的作戰能力。 

在2022年6月16日,參議院武裝部隊子委員會(The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公布參議院版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關於海軍退役船艦的計畫,此版本駁回了海軍原本申請除役的24艘中的12艘,包括全部六艘兩棲船艦(四艘惠德比島級LSD與二艘蒙特福特角級ESD)、五艘自由級LCS以及即將完成升級工作的神盾巡洋艦維克斯堡號(USS Vicksburg CG-69);而12月6日參眾兩院協商出爐的版本也維持這樣的內容,隨後獲得白宮通過。

在2025財年預算中,美國海軍申請除役19艘船艦,其中10艘尚未屆齡;其中,提前除役的包括蒙特福特角級二號艦約翰.格連號(USNS John Glenn ESD-2)。

依照2024年8月22日USNI新聞的報導,由於人力不足,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MSC)正打算將17艘現役後勤支援船艦 停役,此一「重大重設」(great reset)計畫需由海軍作戰部長(CNO)批准。依照8月21日MSC官員向USNI透露,MSC會將兩艘路易斯與克拉克級(Lewis and Clark class)乾貨彈藥補給艦、一艘艦隊油船、兩艘遠征浮動基地船(ESB)以及12艘先鋒級(Spearhead class)遠征運輸艦(EPF)轉入「延長維修」(extended maintenance)階段停用,並把操作這些船艦的700多名民間雇員轉移到其他MSC船隊中,舒緩MSC船隊海員不足的窘境;而這兩艘被停航的遠征基地艦是屬於中央區司令部、駐防在巴林的劉意士.普勒號(USS Lewis Puller ESB-3)以及駐防在希臘蘇達灣(Souda Bay)的赫舍爾.伍迪.威廉斯號(USS Herschel “Woody” Williams ESB-4)。

ESB的可能衍生應用

2023年1月SNA2023期間,NASSCO船廠展出一些ESB擴充應用的改裝方案;

此為無人航空載具 (UAV)母艦,在艦尾設置起降平台來操作各型垂直

起降UAV;艦體中部原有的大型承載平台 可起降陸戰隊各型有人的懸翼機等。

在2022年4月海上、空中、太空論壇(Sea Air Space Symposium 2022)中,NASSCO船廠就提出了幾種根據ESB發展的構想,以符合海軍與陸戰隊未來的需求,例如EABO、DMO以及LOCE等。 在2023年1月美國海軍水面艦協會年會(SNA 2023)期間,NASSCO進一步提出幾種ESB的發展構想,包括加裝艦尾起降甲板來讓無人航空機(UAV)起降操作、加裝額外的維修工廠來支援艦隊作業等。

有兩種構想的修改規模最大,將ESB轉變為無人水下載具(UUV)的母艦,或者容納包括F-35B STOVL戰鬥機、MV-22傾斜懸翼機、CH-47/53運輸直昇機在內的陸戰隊各型航空機。ESB上已經擁有完善的指管通情設施(有40個用來制訂與實施作戰計畫的顯控台位),這是ESB能改成無人載具母艦的一大重要原因。

作為水下無人載具(UUV)母艦時,ESB艦上裝置滾動式UUV施放/回收系統

(RULARS) ,圓柱形外艙裡有一個內艙,UUV被起重機

放入內艙後出發離開外艙,返回時 也先從外艙進入內艙。

作為為UUV母艦時,艦上會安裝滾動式UUV施放/回收系統(Rotary UUV 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RULARS);此系統有一個圓柱形的收放艙,艙內還有一個圓柱形內艙;外艙頂部有個艙門來放入UUV。施放UUV時,RULARS收放艙頂部打開,起重機將UUV放入RULARS的內艙,UUV隨後從內艙出發進入外艙,然後離開船艦;回收UUV時,UUUV先進入RULARS外艙,然後進入內艙打開艙門,由起重機吊出。RULARS使船艦在較高海況下,都能自動化進行UUV的施放與回收工作。RULARS可以處理美國海軍規劃中的超大型水下無人載具(XLUUV)。

NASSCO船廠在SNA2023展出的ESB擴充構想,艦體中部起降平台經過抗高溫

噴焰的 強化處理,可以起降F-35B STOVL戰鬥機;下方主甲板可承載多種集

裝箱模組。

而關於搭載F-35B戰鬥機的能力,NASSCO方面表示,ESB並非設計成直接操作F-35B戰鬥機,但可以運送F-35B到前線再轉送到兩棲艦上。 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雖然加入全面搭載F-35B戰鬥機的「閃電航母」作戰模式,但這不會改變原本LHA在兩棲待命群( 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以及陸戰遠征團(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的地位;因此,LHA的運用包括在常規ARG/MEU以及「閃電航母」兩種模式之間快速切換。因此在美國海軍陸戰隊EABO作戰中,必須有另一個前進基地,暫時停放LHA上被換下的機隊,例如從常規LHA模式轉移到「閃電航母」模式時需要收容LHA原本的懸翼機隊,反之則讓F-35B戰鬥機機隊暫時停靠。而具有大型平台的ESB如果甲板經過耐噴焰強化,就可以完全勝任這種中轉角色。完成起降平台的強化之後,F-35B在輕載情況下(只搭載少量必要油料、無武裝)理論上可從ESB垂直起飛,飛往兩棲攻擊艦上。另外,前線作業的F-35B或陸戰隊懸翼機在必要時(如故障、受損或沒有油料返回母艦),改裝後的ESB也可提供一個額外的備降場所。

NASSCO船廠發展配合海上精準彈藥輸送(ASPL)的方案,使ESB能支援在

前線水域重新裝填 船艦垂直發射器(VLS)的工作。為了在開闊海面上安全

地進行飛彈傳輸,配套的技術包括 環境與船身動態預測(ESMF)

、動態補償起重機(MoComp)以及先進浮泊系統(AMS)。

飛彈容器裝在集裝箱模組裡進行海上輸運。

ESB還有一種修改構想,是支援海上精準彈藥輸送(At-Sea Precision Lift,ASPL)。ASPL是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ONR)發展中的能力,為第一線作戰艦艇的垂直發射系統(VLS)進行海上運補/再裝填作業。從1990年代美蘇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作戰艦艇就必須回到港口基地重新裝填VLS,此外也沒有發展更新一代的海上裝填VLS技術。進入2020年代,隨著中國軍力擴張,美國海軍再度著重於高強度制海作戰,因加快第一線船艦飛彈整補速率的需求也跟著提高,希望船艦能在靠近前線的水域就可以重新裝填VLS,省去往返基地的時間。依ASPL構想,再補給的飛彈容器(與MK-41相容的密封容器)儲存在集裝箱模組裡,由ESB運送到前線與補給船傍靠,經由處理系統把這些集裝箱模組傳送到補給船上,之後由補給船為第一線的作戰艦艇重新裝填VLS。當然,ESB本身應該也能直接為第一線作戰船艦重新裝填VLS。ONR在發展ASPL海上重裝填作業時,提出了三項需要開發的關鍵技術(NASSCO的構想也使用相同的術語),分別如下:

1.環境與船身動態預測(Environmental & Ship Motion Forecasting, ESMF):這是一套通用介面系統,輸入傳感器所得的風力、海浪等影響船身動態的因素,來預測船體在海上的動態狀況,輔助海上傳輸的作業,包括決定動作執行/不執行(go/no-go)以及動態調整起重機操作。

2.動態補償起重機(Motion Compensating Crane,MoComp):在傳輸裝卸彈藥模組時,能根據ESMF提供的資訊來調整操作(角度、絞盤出力、纜繩張力等),自動抵銷船身因波浪、風力而造成的搖晃起伏,把儲彈模組平穩地傳送到受補給船艦上。

3.先進浮泊系統(Advanced Mooring System,AMS):目的是讓補給船與受補船在開闊海上並排停靠時,能固定雙方的距離,避免海浪或風使兩船遠離或碰撞。AMS包括幾支設置在艦體側面的伸縮機械臂,與受補給船隻在海面上並排靠泊時能自動伸出,連接對方船體。此系統高度自動化,將部署時所需的人力需求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