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ASM遠程反艦飛彈/HALO高超音速空射反艦飛彈 

LRASM計畫一開始分為兩種構型,其中LRASM-A是一種射程500海里級的

次音速遠程反艦巡航飛彈,以洛馬集團的AGM-158B JASSM-ER為基礎。

LRASM-B是LRASM的另一種構型,是一種高高度飛行的超音速反艦飛彈。

不過此構型在2012年1月遭到取消。

一架美國海軍F/A-18E戰鬥機以及AGM-158C空射版LRASM

(上與下)F/A-18E戰鬥機一側機翼就能掛載兩枚AGM-158C空射版LRASM。

一架F/A-18E戰鬥機投擲AGM-158C空射版LRASM的瞬間。

2013年8月27日,AGM-158 JASSM首度進行空射飛行測試,由B-1B轟炸機投放(上圖),

最後成功在目標區選擇出正確的靶船,並命中預設的撞擊點(下圖)。

(上與下)在2017年12月12日,美國空軍一架B-1B連續發射兩枚AGM-158C LRASM,並成功命中海上標靶。

在2017年12月12日,AGM-158C LRASM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美國海軍先前曾擁有衍生自戰斧巡航飛彈的RGM/UGM-109B戰斧長程反艦飛彈,1970年代服役。此飛彈在1990年代退役後,美國海軍長程反艦飛彈就出現了空窗。

在200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ONR)與國防部先期防衛計畫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合作進行遠程反艦飛彈(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LRASM) 計畫,這是一種可由艦艇與軍機發射的長距離反艦巡航飛彈,主要技術特徵是使用類似自航飛行載具(UAV)的自主導引(autonomous guidance)技術,可以全天候地自主巡航,靠飛彈本身的導引決策系統獲得目標並擬定攻擊計畫,並攻擊特定類型的目標(相關能力包括自動識別目標、建 立目標動態、自動規劃彈道等)。因此,LRASM不像傳統反艦飛彈 、巡航飛彈一樣,必須由發射載台或其他單位提供精確的初始化資料(例如預設巡航彈道),並且盡量減少對外部載台提供修正資料(透過資料鏈、衛星通信傳輸 等)的 仰賴。在面對一些具有較強拒止能力的對手、美國海軍機艦迫近時可能遭受較大損失的情況下(例如面對軍力日漸強大的中國),LRASM能在更遠的距離上 (遠離對方防空網的有效作用半徑)發射接戰,在不需要其他載台冒險接近目標提供精確導引資料、或者資料鏈遭受敵方電子干擾的情況,靠自身能力有發現並效識 別特定目標,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事實上,早在1990年代之前,美國海軍就進行過一項研究何種反艦飛彈最適合攻擊水面目標,主要對向是針對沒有預警機和航空母艦戰鬥群空中防禦的水面艦艇 (單靠自身主/被動感測器來蒐集情資)。當敵方發動空對海攻擊時,水面艦艇本身通常靠著雷達偵測敵方攜帶飛彈的軍機或者支援的加油機,或者靠被動截收取得 敵方通信以及機載反艦飛彈標定雷達的信號。無論是來自空射或水面的反艦飛彈,在巡航階段都要爬升到1000公尺的巡航高度以延長有效射程,同時便於接收目 標更新資料(如果飛彈上的資料鏈只能透過船艦來傳輸,反艦飛彈就一定會在巡航階段爬高),而此時目標船艦就有機會透過雷達偵測、ESM截收敵方雷達標定信 號與紅外線偵測等方式獲得預警。依照美國海軍自身的經驗,艦艇最早獲得敵方反艦飛彈來襲的警訊,往往是被動電子截收裝置(ESM)偵測到敵方載台射控雷達 或反艦飛彈尋標器的信號;在物理上,被動截收裝置的截獲距離是雷達主波瓣對準目標時的幾十倍,更是目標在雷達旁波瓣時的數百倍 ;依照美國海軍操作經驗,光靠ESM截收雷達尋標器信號就能爭取約3分鐘的反應時間(以次音速反艦飛彈為例)。幾次反艦飛彈實戰經驗也是如此,1982年福克蘭戰爭中皇家海軍雪菲爾號(HMS Sheffield D80)在阿根廷軍機發射飛魚飛彈時因衛星通信天線頻道衝突而關閉電子截收裝置,失去偵測阿根廷超級軍旗機標定雷達信號的機會,之後艦上雷達直到飛魚飛彈距離5公里時才確認接觸,已經沒有足夠反應時間而遭命中;1987年5月美國海軍史塔克號(USS Stark FFG-31)飛彈巡防艦被伊拉克空軍幻象F-1以飛魚飛彈攻擊前,SLQ-32電子截收裝置雖截獲幻象F-1雷達的鎖定信號,但卻被艦上人員大意忽略,之後艦上雷達都沒有發現這兩枚來襲的飛魚飛彈;而在1991年2月波灣戰爭期間美國海軍密蘇里號(USS Missouri BB-63)戰鬥艦率領的盟國艦隊遭伊拉克岸防的蠶式(Silkworm)反艦飛彈攻擊,也是由護航的皇家海軍Type 42驅逐艦格拉斯特號(HMS Gloucester D-96)率先以電子截收裝置截獲岸基射控雷達信號而察覺。因此,美國海軍希望盡量透過被動截收或資料分享等方式獲得目標方為情資,避免在發射初期以射控雷達標定目標,使敵方無法透過被動截收得知反艦飛彈來襲。

另外,前蘇聯有多種超音速遠程反艦飛彈,但它們不僅中途飛行階 段高度高,而且超音速飛行摩擦空氣而產生的彈體紅外線信號是次音速反艦飛彈的100倍以上,使得遠程紅外線探測超音速反艦飛彈(可由艦艇或直昇機載感測器 負責)更為容易。因此,當時美國認為最理想的反艦飛彈,是在巡航階段以次音速飛行以延長航程並減少紅外線信號,彈道終端採用超音速衝刺來突破防禦,俄羅斯 SS-N-27俱樂部(Klub)就是採用這種模式(美國則將這類威脅稱為Threat-D)。又,如果目標水面艦擁有長距離對空搜索與接戰能力,都可以 在相當遠的距離偵測到在高空巡航的來襲敵機,進而預測反艦飛彈來襲的可能攻擊軸線並提前分配防空射控資源來防禦這些攻擊軸線,使得攻擊方要承受的風險提 高、成功率降低;而如果反艦飛彈有效射程延長(當時美國評估對於沒有空中預警與空中防禦支援的艦艇,500公里外發動攻擊就很足夠),透過雷達靜默方式進 行攻擊(包括飛彈直接搭載截收裝置來接收敵方艦載雷達信號,或者透過資料鏈由其他載台傳輸目標方位,這種資料鏈能量低、方位並非朝向目標,目標很難透過電 子截收察覺 ;彈道終端也使用被動的紅外線熱影像儀作為標定目標的手段,不發出任何電磁信號),並使用迂迴的航道,就能減少敵艦偵知飛彈來襲的機會,並增加敵艦預測攻 擊軸向的困難度。由此可發現,美國海軍先前期望的許多新一代反艦飛彈特徵,包括長射程、次音速巡航 、低可探測特徵、全程靜默的被動導引體制(包括透過資料鏈從其他載台接收情資、飛彈本身截收敵方電子信號、以紅外線成像作為終端導引)使敵方沒有信號可以 截收,都反映在LRASM計畫中。

分佈式殺傷

在2015年1月,美國海軍提出分佈式殺傷 (Distributed Lethality)概念。過去美國海軍水面艦隊的長程攻擊能力集中在航空母艦上,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主要負責防空、反潛等防禦性任務;而「分佈式殺 傷」概念則是讓 所有水面艦艇都具備長距離攻擊火力(包括對陸地和對水面目標),並使水面艦艇具備獨自發動攻擊的能力。以往美國海軍水面艦隊多半圍繞著航空母艦編組,而 「分佈式殺傷」概念下,水面艦艇能分散部署在戰區裡,每一艘都能獨力作戰、對海上和陸地目標進行打擊; 如此,一支中/小型的水面艦隊(或過去只載運登陸部隊的兩棲艦艇)就可以具備武力投射與威懾能力,過去一些一定需要航空母艦編隊在場的威懾與投射任務,今 後只需要少量水面艦就可以擔負,使美國海軍可以用更少的艦隊來影響更大的範圍,大幅增加了兵力運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分佈式殺傷」概念使得美國海軍艦 艇執行任務時能更分散地部署,減少敵方還擊時的損害風險,而且讓敵方更難判斷美軍的部署與戰術意圖,並使防禦的困難度大幅增加。「分佈式殺傷」並不會發展 新的作戰平台,而利用現有平台結合新武器 、網路化信息傳輸以及新的作戰思維,創造出更大的作戰效益。

在「分佈式殺傷」概念下,具備長距離反艦能力的LRASM以及 戰術型戰斧的反艦衍生型就是未來的重要選項;而另一種被寄予厚望的新武器就是電磁軌道砲,憑藉著超高的飛行速度與更遠的射程、更小的體積以及高於飛彈的火 力密度,廣泛部署在水面艦上,將使敵方沿岸目標很難有效防禦。 值得一提的是,分佈式殺傷的概念很類似1980年代美國海軍廣泛在巡洋艦、驅逐艦、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上部署戰斧飛彈的分流戰略(Diversion strategy),過去美國海軍只有核能彈道飛彈潛艦與航空母艦具備核子打擊能力,一旦巡洋艦、驅逐艦、核能攻擊潛艦都可能裝備核子戰斧飛彈後,蘇聯需 要對付、能發動核子攻擊的美國艦艇、潛艦數量立刻暴增,使其防不勝防。

 

LRASM(AGM-158C)

LRASM計畫始於2009年,一開始朝兩種方向發展,LRASM-A是一種次音速巡航 飛彈,以美國空軍AGM-158B聯合空對地離岸飛彈增程型( (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Extended Range ,JASSM-ER)為基礎(見下文),其射程達500海里級(約926km),配備一個1000磅(457.6kg)的戰鬥部;而LRASM-B則是一 種高高度超音速遠程飛彈,類似印度、俄羅斯聯合開發的布拉莫斯(Brahmos) ,使用先進衝壓發動機,配備一個500磅級的戰鬥部;但由於LRASM-B開發風險較高,在2012年1月遭到DARPA取消,先集中精力研發LRASM -A。

由於LRASM-A飛行時間較長,為了增加自主搜索範圍,必要時勢必會爬升到較高的高度,使其被敵方艦隊防空網偵測與攔截的機率增加,因此更智慧的 路徑規劃以及降低飛彈被偵測機率(即引用匿蹤技術)是增加突防能力的必要手段。 一般而言,LRASM會在中高度巡航,接近目標時降低高度掠海飛行以躲避雷達偵測。

飛行途中的LRASM

終端掠海飛行的LRASM

飛行中的AGM-158C LRASM

JASSM早在1995年就開始發展,是AGM-137三用離岸攻擊飛彈(Tri- Service Standoff Attack Missile,TSSAM)遭取消之後的替代品,洛馬集團的AGM-158A在1998年擊敗麥克唐納.道格拉斯(McDonnell Douglas)的AGM-159A獲得JASSM的工程發展與量產合約,1999年成功進行飛行測試,2001年12月進入作戰測試評估 (Operational Testing and Evaluation,OT&E)階段,原訂於2003年8月完成OT&E並正式量產,但在2002年至2003年面臨一系列試射失敗 (包含發動機與發射器等問題)而導致計畫延宕,美國國防部在2007年7月又投資6800萬美元改善AGM-158的可靠度,終於在2009年付諸量產。 除了美國空軍購買3700枚之外,美國海軍原本也想購買450枚,但後來取消計畫,繼續購買2000年代初期就形成戰力的AGM-84H增程距外陸攻飛彈(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SLAM-ER)。

AGM-158A JASSM長4.27m,全重1134kg,戰鬥部重1000磅(454kg),配備一具Teledyne CAE J402-CA-100渦輪續航發動機,次音速飛行,有效射程大於230海里(370km)導引機制包括中途慣性導航、GPS全球定位、終端紅外線影像識 別等,能由美國空軍與海軍各型軍機搭載,包括空軍B-1B、B-2、B-52轟炸機,F-15、F-16、F-35、F/A-18戰鬥攻擊機,P-3、S- 3反潛巡邏機等。而美國一面改進AGM-158A的同時,又繼續規劃延長射程的AGM-158B JASSM-ER(初始設計於2002年提出),改用效能更高的發動機並加大燃料艙,有效射程達到575海里(925km)以上。JASSM-ER在 2006年5月18日由美國空軍B-1B轟炸機在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白沙飛彈測試場(White Sands Missile Range)進行首次試射,在2013年達成全戰備能力並開始部署,首先裝備於空軍B-1B轟炸機隊。JASSM-ER與JASSM仍保有70%的軟體共通 以及95%的軟體共通,而JASSM-ER還有進一步的改良計畫,包括換裝新的導引系統、換裝新推進系統使射程延長到600海里級(1000km,即2019年出現的JASSM-D,見下文)、增加 戰鬥部種類如次彈械彈頭等。隨後的LRASM-A就是以AGM-158B JASSM-ER的彈體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在2015年8月獲得AGM-158C的正式型號。

LRASM的導引系統能讓飛彈半自主地追蹤、瞄準和摧毀遠處的移動目標,可在不完全依賴外來情報(例如從數位資料鏈獲得其他監視/偵察系統分享的情報)或GPS導航的情況下,也能以本身的感測器與智慧型導引系統進行感知,識別遠處移動中的一群艦船中的其中一個特定目標。LRASM的導引系統包含BAE System美國分公司整合研發的多模式感測器(包括紅外線熱影像儀、多頻譜被動雷達、寬頻電子截收裝置含ESM與RWR等)、雙向資料鏈以及 抗干擾強化型GPS接收器,紅外線影像尋標器具備數位化場景匹配區域協調(Digitized Scene-Mapping Area Correlator,DSMAC)與自動地形輪廓匹配(Terrain Contour Matching,TERCOM)能力。導引系統包含一個先進慣性導航系統,能在GPS訊號被阻斷的情況下盡量減少遠程自主飛行產生的誤差,並以新型雷達高度計 來精確地保持掠海飛行高度 ;其導引決策系統也擁有更高的人工智慧與更多的作業模式。LRASM不使用主動雷達當作探測手段,使敵方無法藉由電子截收裝置(ESM)提前探知;而敵方船艦為了預防遭到LRASM攻擊,艦上的防空相關雷達(包括搜索與射控等)必須運作,這反而為LRASM提供了線索,而LRASM因為低雷達截面積以及不發出主動電磁波等性,使敵方難以即時探測。 LRASM的導引系統被要求具有良好的目標外型識別能力,能在航運密集的海面上正確地從眾多船隻中識別出預設的特定目標,避免誤擊無辜民船或其他次要目 標。

美國軍方並未透露LRASM導引系統的具體特徵,但BAE System的工程師透露,LRASM高級感測器系統中的電磁波截收系統是基於為F-22戰鬥機、F-35戰鬥攻擊機、B-2轟炸機等空軍隱形飛機的電子支援系統(ESM)為基礎,透過全面的小型化工程安裝在LRASM飛彈內,此種設備使沒有主動雷達尋標器的飛彈也能純粹以被動無源傳感方式來探測目標以及標定方位。這套電子截收系統能截收廣泛頻寬的電子信號,從中分析出目標類型(例如某種形式的搜索、追蹤雷達或二次雷達),幫助飛彈識別與鎖定目標;這套電磁截收系統的天線搜索範圍也很廣泛,可以掃描LRASM前方較寬廣的扇區,搜索距離也高於一般飛彈上的主動雷達尋標器,進而縮小飛彈射控中的「不確定區域」(AOU,以載台發射反艦飛彈時目標接觸位置為圓心,在飛彈本身實際捕獲目標之前,目標以最大速率移動的可能範圍),大幅提高飛彈攻擊成功率並減少誤擊率。LRASM導引系統具有高度人工智慧,讓飛彈足夠聰明,根據飛彈傳感器接收到的信息迅速判斷出飛行路線上出現的新威脅、對它們進行分類,並在其周圍飛行;一旦LRASM靠近類似航母戰鬥群這樣的群體艦隊目標,就可以將根據感測器探測信息與資料庫儲存的敵方船艦特徵信息相比較,在整支編隊中辨認出航空母艦並加以攻擊,而不是鎖定周圍的護航艦艇。透過終端影像尋標系統判斷目標輪廓,LRASM的智慧導引系統可以辨別並擊中特定艦艇的特定部位(如航空母艦的艦島或驅逐艦的彈藥庫等),造成最大的破壞效果。過去傳統的反輻射飛彈尋標器通常只能截收某個特定頻段,或者在發射前必須輸入目標座標位置以及鎖定的特定輻射波段,避免飛彈被空間中大量不同的電磁波迷惑,無法擊中原先瞄準的特定目標;而LRASM則是以寬頻電磁波截收器加上具備高度人工智慧的強大計算機,海量地蒐集探測到的電磁信號,即時分析出目標類型,乃至於從艦隊中分辨出高價值目標以及攻擊弱點,乃至於判斷距離,效果幾乎相當於一架過去有人駕駛的電子戰機。

AGM-158C/LRASM的硬體基礎是AGM-158B/JASSM-ER,兩者共通程度約88%;相較於JASSM-ER,LRASM增加尋標手段(納入被動雷達等)以及更進階的導航電計算機,導致導引段的體積與重量都增加,縮減了燃料攜帶量;因此,LRASM的射程比JASSM-ER相對縮短。空射的JASSM-ER的射程在500海里級(930公里)左右,因此外界推測LRASM由空中發射時,實際射程大約為300海里級(560公里)左右。

LRASM試射工作

在2012年10月1日,洛馬集團獲得國防部合約,為LRASM A空射版本進行降低風險( risk reduction enhancements)的相關研究,包括抵抗電磁干擾能力以及確保能從MK-41垂直發射器發射的能力。在2013年3月5日,洛馬集團獲得 LRASM的空中與地面試射合約,在2013年進行三次空中試射(其中一次由B-1B轟炸機發射),在2014年進行兩次地面發射。在2012年5月, LRASM在2012年5月展開導引系統測試(由航空測試機搭載進行)。在2013年初,LRASM進行飛行測試。在2013年6月3日,洛馬集團對外表 示,LRASM的無動力模擬彈已經成功進行由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測試,連續四次發射都獲得成功,這屬於LRASM降低風險測試的一部份。在測試中, LRASM模擬彈在真實的發射速度下,都成功衝破配合MK-41的飛彈儲存箱密封罩,而且沒有對飛彈結構、前部空氣數據探測器與飛彈外部塗裝造成損害,成 功展示LRASM以垂直發射的可行性,大大地降低後續發展的風險。

在2013年9月中旬,洛馬集團進行MK-41發射器發射擁有助升火箭的LRASM模擬 彈的測試 ,使用現有的RUM-139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的MK-114助推火箭,在2014年上旬完成LRASM整合到MK-41所需的所有介面與功能 ;2014年1月的演示中,洛馬展示依靠現有的艦載武器技術,就能將LRASM整合到船艦的武器系統中(使用MK-41垂直發射器、VLA的MK-114 助推火箭、修改戰斧飛彈射控系統來控制)。在2014年下半 ,LRASM進行兩次由地面MK-41發射的測試,包括首度進行LRASM全功能測試彈由MK-41發射。

2013年9月LRASM模擬彈外接MK-114助推火箭從MK-41發射器發射升空的畫面。

2014年11月的艦載LRASM飛行測試(CVT-1)的畫面,此次搭載的船艦直接以修改後的

戰術型戰斧巡航飛彈控制系統(Tactical Tomahawk Weapons Control System,TTWCS)來控制,

由MK-41發射,外接MK-114助推火箭。

飛行中的艦射型LRASM。

 

在2013年8月27日,洛馬集團在南加州穆古角(Point Mugu)試射場首度進行AGM-158 JASSM原型彈的空射自由轉換飛行(Free-Flight Transition Test ,FFTT),主要是評估JASSM彈體飛行性能以及自主航行導引/傳感器的運作情況,由一架B-1B轟炸機進行投擲;飛彈在發射初期依照發射前預置的路 徑規劃飛行,在飛行途中切換到自主導航模式,目標區有三艘靶船, 但只有一艘符合這枚飛彈導引系統中的預設目標特徵,而這枚原型彈經由自主識別正確地挑出了要求的目標:一艘長260英尺(78公尺)的移動靶船(遙控航 行) ,並以堆疊貨櫃的方式製造出軍艦上層結構的外型特徵,而測試的飛彈順利鎖定並撞擊預設的瞄準點(沒有攜帶實際戰鬥部)。隨後在2013年11月14日, LRASM再次由B-1B轟炸機進行試射,這次LRASM在發射後於飛行途中透過資料鏈接收導航參數,隨後進入自主導引模式,飛彈依靠自身趕測器在目標區 發現預定攻擊的目標,隨後便降低高度並成功命中。

2013年11月14日空射LRASM命中靶船前夕的一瞬間。

在2014年3月,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DARPA)與洛馬集團簽署進一步開發LRASM的合約,為期2年,價值1.75億美元 ,至此LRASM正式從DARPA的技術演示項目轉成海軍正式武器計畫,預計2018年開始服役。同月美國政府也與洛馬簽署3.53億美元的採購合約,購買224枚JASSM。

在2015年2月4日,DARPA、美國海軍與空軍又成功在南加州穆古角進行LRASM 的飛行測試,一枚從B-1B發射的LRASM在飛行期間通過預設的導航轉折點以驗證飛彈氣動性能,在彈道終端也成功展示了分辨正確撞擊點的演算法,飛彈的 尋標系統追蹤檢測並且避開了故意預先放置在航道上的特定物體,擊中正確的目標。除了先期由空軍B-1B轟炸機進行測試之外,隨後進一步在海軍F/A- 18E戰鬥機上進行測試。 在2015年第三季度,洛馬展開潛射型LRASM的測試。

在2015年7月,消息傳出洛馬集團使用一架U-2間諜偵察機為平台,在機上設置一個任務控制站,為飛行中的LRASM飛彈重新設定目標。在測試中,一架 從南加州沙漠中起飛的F-22隱形戰鬥機以資料鏈將目標情資透過這架U-2測試機,然後轉發給地面上由L-3通信公司(L-3 Communications )提供的資料鏈接收端。這意味著在實際運用上,地面單位能根據F-22等戰機獲得的更新敵情,透過這種可以裝在飛機上的任務控制站作為中繼,替已經在空中 飛型的LRASM飛彈重新設定不同的目標。

在2016年1月中旬水面艦艇協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SNA 2016)國家學術研討會(National Symposium)中,洛馬集團透露正發展LRASM艦載型的甲板發射器型號,仍沿用MK-114固態助升火箭,使用與魚叉反艦飛彈相似的圓柱型傾斜發射管 ;如此,沒有垂直發射系統的船艦也能更簡易地安裝LRASM,擴展了飛彈系統的適用性。

(上與下)在2016年7月18日,LRASM在美國海軍自衛測試艦(Self Defense Test Ship)

保羅.佛斯特號(ex-USS Paul Foster DD-964)進行首次艦上發射的飛行測試,

並成功命中目標。此為LRASM透過MK-114助推火箭從MK-41垂直發射器發射升空瞬間。

在2016年7月18日,LRASM完成第一次艦上發射的飛行測試,發射的艦艇是作為美國海軍自衛測試艦(Self Defense Test Ship)的保羅.佛斯特號(ex-USS Paul Foster DD-964),洛馬集團整備了艦上MK-41發射器的一個發射管來裝填這枚LRASM(結合MK-114助推火箭),並結合修改過的戰術型戰斧武器控制 系統(Tactical Tomahawk Weapon Control System,TTWCS),測試地點是在加州外海的穆谷角測試場(Point Mugu Sea Range),而這枚LRASM也順利命中目標。洛馬集團表示,這次試射成功不僅驗證LRASM已能順利從在海上移動中的船艦發射並擊中目標,而且能完全 利用美國海軍艦隊中現有的系統與硬體(包括MK-41垂直發射系統、戰術型戰斧飛彈射控系統),只需少許軟體變更就能使用LRASM。

在2017年1月上旬,洛馬集團表示正在發展配合LCS濱海戰鬥船艦後續艦(初期稱為小型水面作戰艦艇,SSC)的獨立式LRASM艦載發射器(就是前述的甲板傾斜發射器),以及配合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的垂直發射器的版本,使得LRASM相容於美國海軍多數的水面作戰艦艇與潛艦。此時美國海軍已經有一陣子沒在潛艦上部署潛射魚叉反艦飛彈,因此潛射版LRASM可望使美國海軍潛艦部隊重新恢復超視距長程反艦能力。 在2017年3月底的海上-空中-太空2017(Sea Air Space 2017 )防衛展中,洛馬宣布LRASM已經成功由F/A-18E進行無動力假彈投擲測試。在2017年7月26日,洛馬開發的傾斜發射版LRASM在新墨西哥州白沙測試場進行了首次試射。

在2017年7月26日,洛馬開發的傾斜發射版LRASM在新墨西哥州白沙測試場進行了首次試射。

此種LRASM使用魚叉反艦飛彈的圓柱型發射管。


合約爭議

在2013年11月,消息傳出美國國防部在編列2014財年國防預算時,打算將 LRASM正式調整為正式採購的項目 ,而不是先通過競爭。早先在2012年12月時,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還主張基於戰術型戰斧巡航飛彈來加強攻擊海上移動船艦的能力,作為OASuW的選 項,然而美國國防部在制訂2014財年預算過程中的最後階段否決了這個構想,集中全力發展LRASM來滿足長程反艦需求,其中空射型優先發展;因應美國太 平洋戰區司令部的迫切需要,計畫LRASM在2018財年首先在美國空軍形成戰力(由B-1B轟炸機搭載),在2019財年在美國海軍航空隊形成戰力(由 F/A-18E/F戰鬥攻擊機搭載)。美國海軍打算在2013財年與2014財年使LRASM的各項技術成熟度由4提升到5或6,以達到進入工程製造發展 (EMD)階段前的milestone B。為了達成這樣的時間節點,美國海軍要求在美國國會審查2014財年國防預算時,將美國海軍為OASuW項目申請的1.36億美元預算只削減3000萬 美元(參議院主張),而不是眾議院主張的削減8700萬美元;美國海軍表示,如果依照眾議院主張削減8700萬美元,則LRASM在美國空軍與海軍形成初 始作戰能力的時間將分別延後到2019與2021年。

因此,編列2014財年預算時,國防部直接將LRASM變成OASuW的唯一選擇,這引 發了洛馬集團(LRASM的研發者)與雷松(戰術型戰斧的廠商)的衝突。根據某種說法,2013年美國海軍選擇雷松做為新一代AMDR艦載主動相位陣列雷 達系統主承包商,原本神盾系統承包商洛馬隨即提出申訴,隨後美國國防部與洛馬協商的結果是將洛馬LRASM直接作為OASuW,換取洛馬撤銷AMDR告 訴;因此,美國國防部在2013年底與洛馬集團直接簽署一份臨時性的合約,由洛馬作為OASuW的唯一主承包商,隨後洛馬也在2014年1月初宣布撤銷關 於AMDR雷達決議的上訴。

然而,雷松也隨即採取抗議行動,認為該公司的戰術型戰斧完全滿足OASuW的需求,但國 防部對OASuW完全迴避了該有的競爭機制。在雷松的運作之下,美國國防部又修改201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關於OASuW計畫的部分,在保留洛馬 LRASM的基礎上,在未來仍然為OASuW引進另一個競爭者;為此,美國國防部建議修改2015財年的國防部授權法案,加入洛馬集團LRASM的演示驗 證記錄項目,作為進一步評估的參考。然而,這項修改又面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反對,認為2015財年應該延續原本的非競爭機制,否則進一步的評估會延緩 OASuW計畫,進而導致美國空射攻擊性武器數量的下降。參議院國防委員會表示,2015財年會有一個為期5年的飛彈採購計畫,花費15億美元購買110 枚飛彈,而國防部修改OASuW的提案雖能滿足太平洋司令部的需求,但沒有顧及引進新競爭機制所需的成本(含時間)。為此,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決議,撤銷 201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OASuW的全部資金(2.029億美元),並要求美海軍對已經撥付的資金重新制定預算,分析多種可行方案,以滿足太平洋區域 的迫切需求。

 

OASuW

待DARPA與ORN完成了LRASM之後,也將成為美國海軍攻擊性對地作戰(Offensive Anti-Surface Warfare,OASuW)計畫的候選者,用來替代現役的陸攻型魚叉反艦飛彈。

OASuW的前身是「反艦作戰武器」(ASuW)計畫,該計畫最初打算先以現有的技術部 署次音速的空載、艦載長程反艦武器,空載的包括升級波音的SLAM、雷松的JSOW、洛馬的JASSM,而艦載則以雷松的戰斧Block 4巡航飛彈發展出反艦能力;然後,發展超音速的下一代反艦武器(Next generation ASuW Weapon)。ASuW隨後演化成OASuW,從2006年開始研究;依照美國海軍2014財年的預算需求,打算在2015財年第一季展開OASuW的 技術驗證。

OASuW再下一階段的OASuW增量2(Increment 2)則著眼於對抗2024年後出現的可能威脅,初期評估可能性包括超高音速武器或高空助推滑翔打擊武器等。日後OASuW增量2在2023財年正式啟動,並命名為高超音速空射攻擊性對地作戰(Hypersonic Air-launched OASuW,HALO,見下文)。

在2015年4月,消息傳出雷松與康斯堡防衛航太簽約組成團隊,以NSM為基礎,參與美國海軍攻擊性對地作戰(Offensive Anti-Surface Warfare,OASuW)的競標,用來替換現役的魚叉反艦飛彈,與洛馬的LRASM競爭。

在2015年8月初,美國海軍作戰部副部長(Deputy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宣布,洛馬LRASM與雷松戰術型戰斧的反艦改進型成為OASuW的兩個競爭者。短期內美國海軍會採購若干LRASM來填補艦隊作 戰需求(即 OASuW Increment I),但長期而言則會在二者之中擇一來量產(即 OASuW Increment II)。相較於LRASM,擴充反艦能力的戰術型戰斧擁有更遠的射程與威力更大的戰鬥部,而其最大優勢就是以現有的戰術型戰斧進一步發展,整體研發與購置 成本低得多,也能藉由升級現有戰術型戰斧,使之兼具反艦與陸攻能力,賦予美國海軍作戰單位更大的選擇彈性;但是具備最先進匿蹤設計與導引模式的LRASM 擁有較佳的生存與突防能力,而且LRASM體積重量比戰斧飛彈小,戰鬥部威力較為適中。

依照NAVAIR的規劃, OASuW增量1(Increment 1)就是直接購買空射LRASM,購買數量可能在90枚以上,在2018年部署於B-1B轟炸機上,並於2018年12月形成早期作戰能力(EOC,早於IOC,EOC階段的武器仍處於研製階段),每架B-1B的彈艙最多能攜帶24枚;接著,在2019年12月於航空母艦的 F/A-18E/F達成EOC。洛馬集團方面預估美國海軍會在2017年購買首批124枚空射型LRASM(包括14枚測試用彈以及110枚戰備彈),並優先佈署 於太平洋地區。

在2016年1月的SNA 2016,洛馬集團宣布LRASM準備角逐2017年的OASuW增量二(Increment II);同時,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NAVAIR)宣布空射LRASM的飛行籌載測試完成, 接下來的測試會著重於噪音與振動測試。

在2017年12月12日,一架美國空軍B-1B轟炸機成功齊射了2枚量產型AGM-158C LRASM,並且成功命中了2個海上目標;這是LRASM第一次進行「遠程反艦導彈齊射」(Dual-LRASM flight test)測試,意味LRASM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在2018年5月22日,AGM-158C LRASM進行第二次「遠程反艦導彈齊射」,兩架美國空軍B-1B同時各發射一枚量產型LRASM,兩枚飛彈自行導航通過預設的所有路徑點,並成功完成中段、末段導航的自動轉換,使用飛彈本身的傳感器發現移動中的目標,並進行自動識別,最後均成功命中目標。

 

JASSM-XR、JASSM-D

在2018年9月10日,洛馬集團獲得美國空軍一份價值5100萬美元的合約,開始研製威力與射程增加的JASSM-XR極遠程(extreme-range)飛彈,取代現役的AGM-86D空射巡航飛彈(ALCM,主要由B-52轟炸機攜帶),合約執行時間到2023年8月31日。JASSM-XR的概念首度在2004年由洛馬集團公佈,而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DSB)在2009年的一份報告中也描述了這樣的武器,射程高達1000海里(1800km級),是JASSM-ER/LRASM(500海里)的兩倍。

JASSM-XR重量可能提高到5000磅級(2400kg),長度超過6m,射程約1800km,採用908kg的半穿甲戰鬥部,可用來對付隱藏在地面以下的強化工事(例如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地下掩體);而此一研發工作也包括新的飛彈控制單元。由於重量比JASSM增加許多,JASSM-XR只能由B-52轟炸機、B-1B轟炸機和F-15E攜帶,其中B-52與F-15E採用外掛方式攜帶JASSM-XR,F-16戰鬥機則無法攜帶。如果B-1B要攜帶JASSM-XR,可能必須拆掉第2號和第3號彈艙之間的隔板,同時利用兩個彈艙的長度來容納,最多可攜帶8枚;機上的1號彈艙則無法攜帶JASSM-XR,最多搭載8枚較小的JASSM-ER 8。因此,B-1B最多可同時攜帶8枚JASSM-ER與8枚JASSM-XR。至於B-2可能無法攜帶JASSM-XR(此時研議中的B-2後繼機B-21尚不清楚)。

在2019年7月3日,美國空軍授予洛馬集團一筆價值1.75億美元的合同,用來發展LRASM的改進型,稱為LRASM 1.1版。LRASM 1.1預計2022年展開量產,屬於LRASM第4批次中的一部份。依照洛馬集團對美國航空與太空週刊(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AW&ST)的回覆,LRASM 1.1版的升級包括升級戰鬥部引信與資料鏈等,同時換裝新的彈翼來提高氣動力效率來延長航程。洛馬表示,LRASM 1.1的新彈翼使用JASSM-D項目的成果;依照2018年洛馬集團的招募廣告中,曾出現關於JASSM-D的描述,以現有JASSM-ER(JASSM-B)為基礎,改用新設計的彈翼和新的飛彈控制單元(MCU),新彈翼會顯著增加航程,而新MCU則可支持新彈翼帶來的氣動力改變;這些設計不只是JASSM-D,也會用於LRASM。實際上,在2017年關於JASSM-ER的新聞,就有提到洛馬集團正在研究新的彈翼。綜合以上信息,此一LRASM 1.1升級應該就是使用JASSM-D的技術,但是彈體尺寸重量規模維持在JASSM-ER的水平,並非2018年首度出現、增長增重的JASSM-XR;而JASSM-XR顯然也會引進前述JASSM-D的新技術。

依照2021年1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LRASM飛彈2020年度作戰測試評估(DOT&E)報告,LRASM(版本是1.0)在測試中出現多個軟硬體失效狀況,要求海軍繼續發展LRASM 1.1版本,進行更嚴格的測試來模擬真實作戰會發生的情況,檢視其在真實作戰環境下的能力。美國海軍計畫在2028到2030年之間完成LRASM的第二次增量(increment)。

AGM-158C的型號中,AGM-158C1具有終端射頻尋標器(被動雷達),而AGM-158C2(可能是LRASM 1.1的進一步改良)取消了射頻尋標器,導引機制恢復到與AGM-158B相同(只有GPS加上紅外線歸向),外觀上相比於AGM-158B就只是多了黑色防腐蝕塗層,相當於AGM-158B的艦載版;依照部分敘述,AGM-158C2相較於AGM-158C1對部分組件進行升級,並取消部分組件降低成本。而AGM-158C3原訂結合AGM-158B和AGM-158C1的能力(應該恢復被動雷達),兼具對地和對海上船艦打擊能力。

依照五角大廈作戰測試評估主管(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DOT&E)的2022財年度報告指出,LRASM 項目C-3階段(AGM-158C3)會增加額外的對地攻擊能力。然而到2024年初公布的2023財年度DOT&E的2023財年(至2023年9月截止)項目報告,美國海軍放棄在LRASM C-3階段追加對地打擊能力的計畫,繼續專注在提升反艦作戰能力如射程、威脅目標資料庫改進(threat target library improvements);原訂美國海軍預計AGM-158C-3在2024年內服役,但此時推遲到2026年秋季。 

生產

美國海軍從2017財年起正式購買空射型LRASM反艦飛彈(編號AGM-158C),此一財年購買數量為10枚,到2019財年時購買60枚。

在2017年7月25日,美國國防部授予洛馬集團首批空射版LRASM/AGM-158C的合約,價值8650萬美元,共生產23枚,在2019第三季度結束前(9月29日)交付美國空軍。

在2018年11月19日,美國空軍簽訂第二個LRASM生產合約,價值1.72億美元,數量為50枚,稍後又在2018年12月進一步修訂,數量再增加3枚同型飛彈;此合約在2021年底完成。這些初期合約的AGM-158C屬於OASuW增量1,能由空軍B-1B轟炸機與海軍F/A-18E/F戰鬥機發射。

在2018年12月下旬,洛馬集團向美國空軍交付首批AGM-158C LRASM反艦飛彈,裝備於B-1B上,意味LRASM即將在美國空軍形成首批早期作戰能力(Early Operational Capability,EOC)。在2019年底,LRASM在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上形成EOC。

在2020財年美國海軍預算中,LRASM的採購數量大幅增加。2019財年預算計畫只打算在2021與2022財年各購買25枚,隨後不再採購;但2020財年預算計畫的五年採購(2020~2024財年中)計畫中,打算每個財年都購買48枚(總共250枚),使得LRASM採購總數從原本115枚大增到315枚。這足以反應美國海軍強化分佈打擊能力需求的殷切,以因應中國在西太平洋勢力的急速擴張。估計到2025財年時,LRASM交付的總數會達到410枚左右。在2019財年,LRASM單價約為300萬美元,到2021財年時約為96萬美元。

美蘇冷戰結束後美國軍工產業基礎持續萎縮,許多導引武器只訂購維持生產線運轉的最低數量;到2010年代後期,因應中國、俄羅斯挑戰,美國軍方希望全速生產, 而此時美國各型重要精準武器的承包商和供應鏈,產能都難以滿足美國海軍期望的產能;尤其是2020年代初期遇到 COVID19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供應鏈緊縮,以及2022年烏俄戰爭開打造成的通貨膨脹,影響十分顯著。 隨著2010年代後期與俄羅斯、中國的對抗形勢升高,美國海軍也希望加快關鍵彈藥的生產,包括標準系列防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LRASM反艦飛彈、MK-48魚雷等。依照2020財年的計畫,美國海軍希望在可預見的近期內,以每年48枚LRASM的速率生產;而到2024財年預算中,美國海軍打算購買91枚LRASM,之後逐漸增加,到2028財年時提高到每年149枚。然而,業界實際產能卻無法達到美國海軍的期望。對此,美國海軍在預算中增加撥款來協助軍工業界擴充生產基礎與供應鏈等。 在2022年6月,洛馬集團啟用新的飛彈生產線,大量使用自動化技術來提高產能以及降低人力需求,例如火箭塗裝工作完全由機器人負責。在2024財年美國海軍預算申請中,包括用來強化供應鏈脆弱環節(例如合格火箭馬達供應商過於稀少)、 強化軍工產業基礎的費用。

在2023年4月初海上-空中-太空年度論壇(Sea Air Space 2023,SAS 2023)中,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l Aviation Systems Command,NAVAIR)主管無人航空與打擊武器項目辦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r of Unmanned Aviation and Strike Weapons)主管史蒂芬.泰福德少將(Rear Admiral Stephen Tedford)透露,在2024財年國防預算中,NAVAIR會大幅增加戰斧與LRASM等攻擊性導向武器的產量,會與空軍聯合以多年份合約訂購LRASM/JASSM,透過增大採辦批量來壓低單價。此時美國海軍跟空軍總共擁有大約500枚LRASM與JASSM,預計從2024財年海、空軍聯合多年份訂購之後,能將雙方擁有的LRASM/JASSM數量擴增一倍來到1000枚以上。西泰福德少將表示,日前在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聽證會中,共和黨參議員蘇珊.柯琳絲 (Susan Collins)表示現在美軍武器彈藥生產是去庫存的「剛好即時」(Just-In-Time,JIT),這無法面對當前的挑戰,美國必須現在開始建立以防萬一(Just in Case,JIC)的軍備產能。

在2024年月11日美國海軍公布的2025財年預算中,海軍要求為海軍與陸戰隊購買22枚戰術型戰斧巡航飛彈、102枚NSM反艦飛彈、30枚LRASM以及60枚增程型LRASM。

外銷

1.日本

在2017年12月12日,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證實,日本防衛省會在2018年度的預算中增列經費購買挪威康斯堡航太防衛(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發展的聯合打擊飛彈(Joint Strike Missile,JSM,康斯堡航太NSM反艦飛彈的空射型),裝備於日本向美國購買的42架F-35A戰鬥機上(F-35要等2020年完成的Block 4.1 軟體,才能使用JSM)。同時,小野寺五典也透露,日本正在評估引進其他長距離攻擊性武器,包括美國洛馬集團的 AGM-158B聯合空對地增程飛彈(JASSM-ER)以及發展中的AGM-158C  LRASM,可裝備於日本現役F-15J戰鬥機上。最後的2018年防衛省預算中,防衛省編列了22億日圓的NSM、JAASM-ER與LRSAM相關費用(應是評估以及少量引進測試等),並未直接採購,此外還編列幾個日本本國研究計畫(包括極音速滑翔武器、長程匿蹤反艦飛彈等)約100億日圓。在2018年12月18日,日本防衛省公布新版防衛大綱以及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2019至2023年),內容就包括引進 LRASM、JSM、JAASM等空射先進對面導彈。

2.澳大利亞

在2020年度,五角大廈通知美國國會一筆軍售案,打算出售200枚AGM-158C JASSM ER飛彈給澳洲。澳洲購買的AGM-158C會整合在皇家澳洲空軍24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上(項目代號Project AIR 3023 Phase I)。

在2022年5月下旬在雪梨舉行的印太2022(Indo Pacific 2022)期間,澳洲透露會執行SEA 1300項目,引進艦載版LRASM(LRASM-SL)反艦飛彈並整合到霍巴特級(Hobart class)防空驅逐艦、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以及規劃中的杭特級(Hunter class)巡防艦上。在此階段,艦射版LRASM-SL是結合現成的MK-114助升火箭(用於RUM-139垂直發射反潛火箭)發射升空,長度與重量過大,可能無法整合到澳軍團級巡防艦上:紐澳軍團級的MK-41 Mod 5垂直發射器屬於戰術型(Tatical),而美國海軍試射LRASM-SL結合MK-114助升火箭,都使用長度更長的MK-41打擊型(Strike)垂直發射器。因此,洛馬集團打算與Thales澳洲分公司合作發展新的助升火箭,以降低LRASM-SL的長度與重量。MK-114的裝藥量較大,結合LRASM-SL時,會在助升火箭燃燒完畢之前就拋棄;而新助推火箭可以適度減少火箭裝藥量,燃燒工作到燃料耗盡才拋棄。

 

參與OTH-WS(未成)

洛馬集團也曾以LRASM投入 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NAVSEA)針對LCS的後續艦(即小型水面作戰艦艇,SSC)的超視距武器系統 (Over-the-Horizon Weapon System,OTH-WS)的競標。OTH-WS的需求徵詢書(Request for information,RFP)在2017年2月8日正式發佈,其餘 競爭者包括挪威康斯堡(Kongsberg)與美國雷松(Raytheon)合作的NSM反艦飛彈、波音的 次世代魚叉反艦飛彈(Harpoon Next Generation,即Block 2+ ER) 以及瑞典SAAB集團北美分公司提出的RBS-15 MK3反艦飛彈(另有專文介紹)等。

然而,由於OTH-WS的需求徵詢作業中, 競標廠商發現許多關鍵能力的需求被降低,尤其是取消了武器聯網能力、飛行途中可以變更目標等需求; 由於波音與洛馬等廠商的提案都是依照先前NAVAIR的需求(由飛機投射)設計,對於武器聯網能力十分著重, 因此OTH-WS的需求使得他們的提案完全無法展現優勢。因此,波音與洛馬分別在在2017年5月3日與5月23日 宣布退出OTH-WS競標。不過洛馬也表示,如果海軍修改OTH-WS的RFP,洛馬或許會重新考慮; 此外洛馬也仍會繼續發展LRASM的艦射(包括垂直/非垂直發射)、潛射型號,為將來美國海軍其他競標案做準備。

OASuW增量2:高超音速空射OASuW(HALO)

在2021年5月3日,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的無人航空與打擊武器項目辦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 for Unmanned Aviation and Strike Weapons ,PEO (U&W))以及精準打擊武器項目辦公室(Precision Strike Weapons Program Office。PMA-201)發布OASuW增量2(Increment 2)的詳細資料,主旨是設計、研發以及採辦一種航母艦載機使用的長程攻勢精準打擊武器,用於對應未來的作戰需求,對抗同等級對手(如中國、俄羅斯海軍)的水面作戰船艦,排定在2028到2030財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先前的OASuW增量1是配合空軍B-1B轟炸機以及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然而,未來戰場威脅持續演變,需要更進一步延長射程、強化作戰要求,以對應未來可能遇到的威脅,這成為OASuW增量2需求分析的依據。

在2022財年預算中,美國海軍為OASuW增量2申請約5600萬美元研發預算,不過沒有被國會批准。在2023年美國國防預算中,美國海軍正式將OASuW增量2(Increment II)命名為高超音速空射攻擊性對地作戰(Hypersonic Air-launched OASuW,HALO),並在2023財年申請9200萬美元研發預算;這確立了OASuW增量2是一種空射高超音速反艦飛彈。依照美國海軍文件敘述,HALO是一種擁有更高速度、更遠射程的空射武器,提供優於對手的反水面作戰能力,允許美國海軍在近海環境以及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的環境下進行作戰。HALO能從海軍F/A-18E/F戰鬥機與空軍B-1B轟炸機發射,預定2023財年年底達成里程碑B(milestone B),也就是技術成熟達到可以開始發展原型系統,採用競爭性、階段性策略來發展原型,花費數年來發展設計,並預計2028財年開始部署。

HALO是繼跟陸軍合作發展的常規打擊飛彈(Conventional Prompt Strike,CPS)之後,美國海軍第二種發展的主要高超音速武器;CPS主要由船艦、潛艦以及陸基單位發射,而HALO則是空射。依照2023財年的計畫,CPS首先在2025財年部署在松華特級驅逐艦上,2028財年部署在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上。

在2023年3月28日,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宣佈,海軍在3月27日分別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與雷松飛彈和防禦(Raytheon Missiles)簽署HALO的初始發展合約,合約總額1.16億美元,執行期限到2024年12月。在此合約中,雷神與洛馬需要提出高超音速推進系統的設計並通過初步設計審查(Preliminary Design Review,PDR),能籌載適合的高超音速戰鬥部,最後要進行飛行測試。


 

 

 

 

 

\